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马家窑文化发现及命名

马家窑文化发现及命名

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探索发现中国古代瓷器

2020-03-18

陶瓷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对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将半山、马厂类型包括在内,考古界曾有过许多争议,到目前为止意见还没有完全统一。最早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的安特生,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存和广河的半山遗存合称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为了与河南、陕西的仰韶文化相区别,也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洮寺洼山遗址,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名称,称之为马家窑期或马家窑文化。1961年出版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开始使用马家窑文化这一名称,并将半山、马厂类型归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从以往发现的资料就可以看出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关系密切。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过去限于资料太少,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有人曾主张将马家窑类型单独称为马家窑文化,与半山——马厂文化分开。康乐边家林、兰州关庙坪出土的陶器,补充了马家窑到半山类型发展的中间缺环,这些陶器无论是器型还是花纹都有马家窑类型的一些遗风,而且还反映出了半山类型的一些特色,过渡性的特点非常突出,从而表明半山类型是从马家窑类型演变而来。

大量的考古发掘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广河地巴坪,以及兰州的青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沟坪与永昌鸳鸯池和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1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tAoCI52.cOM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马家窑彩陶的特点及价格


马家窑彩陶——1923年发现于我国甘肃省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为马家窑彩陶。甘肃省临洮不仅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故乡,更是我国彩陶文化的摇篮,马家窑彩陶出现于距今五千八百多年前的新石器的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现成为现如今我们世人所看到的模样。马家窑文化是我国古代仰韶文化的延续,更是因为马家窑文化发现,才将我国古代的彩陶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马家窑文化中所制成的彩陶不仅在其造型上多种多样,更是在其图案的绘制上丰富多彩,可以说一件件彩陶图案的集合,就是中国历史的“连环画”。

马家窑彩陶具有着非常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以及收藏价值。我们纵观看到整个历史时期的马家窑彩陶文化,可以发现它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而这三种类型刚好可以代表我国古代三个时期的文化思想的变化以及人文社会生活状态。例如:马家窑彩陶中在表面所绘制的大量水波纹图案,这这一时期的彩陶作品就是在告诉世人,古人在这个阶段是十分敬仰和赞美水文化时期,而将水波纹转化为四圈纹饰代表着田园风光以及土地。水波纹的转变也在暗示着古人们从敬仰水文化向土地文化崇拜的过程。这也是小编为什么要说马家窑彩陶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所在,它自身含有的丰富文化内涵,是目前任何一件古玩艺术品所无法替代的。

马家窑彩陶的泥质为红陶,其质地细腻丝滑,烧制后的颜色会呈现出土黄色或者橙黄色。其后会在烧制成型后陶瓷的表面施上一层明亮的黑彩,然后制陶者们再在打磨光滑的陶瓷上,手工绘制出水波纹、旋涡、树叶、青草、圆点等具有时代风格特点的纹饰。其中主要绘制的器型以盆、碗、罐为主。当然,也存在没有绘制图案的无彩陶瓷器,这类陶瓷以砂锅、翁为主。

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繁荣是以半山彩陶出现为标志。半山彩陶的造型设计不仅宽厚,而且其陶身上的纹饰设计也是极为的繁琐复杂,尤其是以彩绘人头陶盖造型为代表。在半山彩陶刚出土之时,专家们将半山类型的彩陶仅认定为了是墓葬品,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各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考古学家们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考证后,对半山彩陶有了全新且全面的认识,推翻了早期半山彩陶仅为墓葬品的观点。

马家窑彩陶自身所拥有的艺术欣赏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吸引着古今中外众多收藏者们的喜爱,尤其使它巨大的投资空间以及升值的潜力,让喜爱它的收藏群体在近年来不断的壮大之中,马家窑彩陶的收藏价值也得到了越来越到收藏者们的认可,更是在我国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中频繁的拍出天价,马家窑彩陶正在凭借自身的实力成为了我国收藏界的主角。

马家窑彩陶图片及成交价格参考:

1:马家窑文化彩陶人形罐,尺寸:高44厘米,估价:RMB 80,000 ~ 100,000,成交价: RMB 126,500 ,成交时间:2019-12-14,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相承发展的类型。此人头双口罐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亦凸显了马家窑文化彩陶罐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平行宽带夹细线纹、网线纹以点定位的构图方法,将繁复多变的花纹组织得有条不紊。历经千年而色泽如新,实为收藏之佳品,值得珍之。

2:马家窑文化人形双耳罐,尺寸:高30.5厘米;口径10.5厘米,估价:RMB 30,000 ~ 50,000,成交价: RMB 74,750 ,成交时间:2019-12-14,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为特征,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东部和青海东北部。花纹类型丰富多样、富有变化,而且繁丽精美,组成了中国彩陶纹样最辉煌的篇章。此人形双耳罐形制特殊,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其形制、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3:马家窑文化彩陶太阳纹双耳瓶,尺寸:高30厘米;直径14.2厘米,估价:RMB 20,000 ~ 30,000,成交价: RMB 40,250 ,成交时间:2019-12-14,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此彩陶双耳瓶图案丰富、色彩鲜艷,以橙黄色陶为质,打磨细腻,体现了马家窑较突出的风格特点。以波形纹、太阳形纹及各种几何形纹装饰,将复杂多变的花纹有序的组合在一起,整体风格奔放自由,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代表。

4: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罐及半山类型彩陶罐,尺寸:14及25.5厘米,估价:HKD 6,000 ~ 8,000,成交价: HKD 30,000 ,成交时间:2019-05-3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5月拍卖会。

5: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绘陶罐(两件),尺寸:9.8厘米;高11.1厘米,估价:USD 1,000 ~ 1,500,成交价: USD 16,250 ,成交时间:2018-03-20 开始,拍卖公司: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3月拍卖会。

6:马家窑马厂四耳罐,尺寸:高29厘米,估价:HKD 8,000 ~ 15,000,成交价: HKD 16,100 ,成交时间:2017-05-27,拍卖公司: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第629期)。

7:马家窑马厂蛇纹双耳罐,尺寸:高29厘米,估价:HKD 10,000 ~ 20,000,成交价: HKD 13,800 ,成交时间:2017-05-27,拍卖公司: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第629期)。

8:马家窑半山螺旋罐,尺寸:高30厘米,估价:HKD 8,000 ~ 12,000,成交价: HKD 11,500 ,成交时间:2017-04-08,拍卖公司: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第623期。

9:马家窑火烧口双耳罐,尺寸:高26厘米,估价:HKD 7,000 ~ 12,000,成交价: HKD 10,580 ,成交时间:2017-04-08,拍卖公司: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第623期。

彩陶 马家窑文化的亮点


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黄河两岸延伸到洮河流域的地区里,给人类文化开创了光辉的“彩陶文化时期”。早在四五千年前,人们将陶器用作饮食、盛水、炊煮的生活用具,彩陶的珍贵在于它把实用与美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900年的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早期的彩陶类型。马家窑遗址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著名遗址。

马家窑类型彩陶注重彩绘装饰,多为橙黄、橙红陶,绘黑彩,制作比较精致细腻,工艺精湛,其纹样多采用黑线,构成复杂的花纹,以长短线和弧线构成的几何图形为主,成功地运用了诸如对称、连续、反复等形式美的法则,常见的条纹有水波纹、三角纹、圆点纹、方格纹、垂帐纹、平行线纹、重叠弧线纹以及人面纹、蛙纹等,彩绘幅面很大,气势磅礴。内彩比其他类型要多,常施绘于浅腹的盆、钵、碗等。笔者收藏的这件甘肃省出土的“双 彩陶碗”为橙红陶,绘黑彩。碗高9 厘米,碗口直径 16 厘米,碗壁内外绘有重叠的弧线纹,运笔娴熟,构思巧妙,从纹样看属马家窑类型。

甘肃省现已发现1000余处古文化遗址,其中大部分都有彩陶,数量之多可想而知。可惜的是大批彩陶原件出土后被人工描绘或进行粗制滥造的粉饰,使其失去了原有模样,这件“双 彩陶碗”侥幸逃过了再加工的厄运。

浅谈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收藏


马家窑文化产生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中包括的几种主要类型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它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时期后走向衰落。到公元前的夏、商以后逐渐结束。它 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一带,因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面对我们的远古先民在五千多年前创造的马家窑文化、面对精美的远古彩陶遗存,它的高超艺术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但遗憾的是除了它的考古价值以外,它的其它价值,如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等,都还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尤其对它的收藏价值更缺少应有的认识。为此,根据数年的研究、探索情况,我来谈谈:马家窑文化古彩陶的文化价值、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一)文化价值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距今已五千多年。其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图案之多样,都是同时期的其它文化所没有的。它那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 场面,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象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永世旋动。它象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它所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每件精美的彩陶就是这个宝库中的一件瑰宝,这就是它无可争议的文化价值。然而对它的文化价值的认识,不同文化修养的人,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水平。一个农民可能认识不到它的价值,有可能在平整土地时把挖出土的彩陶用锄头打碎。而高资历的学者或艺术家在遗址找到一个碎彩陶片也会爱不释手,花几百元买下它,珍藏起来,几乎是所有的造形艺术家们,没有一个不倾心于彩陶的,为什么?因为它就是中国画的根,中国画的源泉。在没有纸的年代里,它就是史前的中国画。

(二)观赏价值

马家窑文化虽然产生在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但它的图案至今看起来还是那样的精美、典丽,同时又是那样的古朴、粗犷、大器、浑厚。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再从中国画起源的角度来看,它就是史前绘画。马家窑文化彩陶,特别是在以现代装饰材料装修起来的现代家庭中,如果有几个外形上古色古香,同时又极具文化品味的远古彩陶搁置在书架或案头上,那么你的整个家庭环境的文化品味马上就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越是古老的就越是现代的,也就越为现代的人们所青睐。马家窑文化古彩陶独特的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倾慕。

(三)收藏价值

要看一种物品的收藏价值,就要从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直和增值价值等几个方面来谈,所有的远古陶都有历史价值,这里不再赘述.而马家窑文化古彩陶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其它远 古文化类型的古陶器所根本无法比拟的。因为它是史前的中国画,所以它就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关于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上边我已经谈了,这里不再细谈,现在我来谈谈它的增值价值:

(1)影响彩陶价格的重要因素,就是它的分布区域在西北高原,相对来说西北的经济落后,农民缺钱花,在平田整地、土建中,将出土彩陶低价卖钱。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在农闲专门寻挖彩陶,以很低价卖绐外地客或贩子。加上前些年大干平田整地,相对出的多一些,所以导致价格上不去。近些年地下很少有出土,既或有出土,农民手中有了钱,也不轻易出手。地方收藏单位也愿意出高价留住,不让外流。这样以来,彩陶就势必不断涨价。这就是近年来彩陶不断涨价的原因。

(2)一个清三代的青花瓷器有时在拍卖会上可以拍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而它的年代只不过才几百年,又有较大数量的传世品存在。虽然它洁白可爱,但它和马家窑文化的古彩陶相比,就各有千秋了。远古遗存下来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其古朴的造型、神秘的花纹却又别具一番清趣。从年代来说,古陶至少也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和青花瓷相比,其数量就少得多。特别是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就更加少得出奇。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收藏价值并不在青花瓷之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新的《文物法》颁布之后,过去禁止的民间收藏活动被激活,大量的人将进入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收藏队伍,数量极其有限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如何能够满足广大收藏者的需求呢?故而,市场上求大于供的形势就会导致价格的不断上扬。

(3)解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彩陶一直都按管制文物对待,长期以来都是绝对禁止彩陶在市面上流通的。这就是说,国家已经给它定了很高文物价值。所以收藏家青睐它,对它倾注心血收藏就是必然。要看到,在所有的古陶中,马家窑文化彩陶又是最具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它就是史前的中国画,所以,我们应当看到,马家窑文化彩陶就是一种极具收藏价值和极具增值潜力的珍贵收藏品。

(4)把彩陶和瓷品作比较,瓷器已经有几百年的收藏史和价格不断走高的历史,所以,它的价位已经上去了,而彩陶在中国认识到它的历史价值才是1923年安特生定名“马家窑文化”以后的事,至今只 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从那时起,中国就处在长期战争和不稳定的年代中,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再到文化革命,这一段时期,没有人会去收藏和宣传彩陶,所以彩陶的价值就根本没有真正被认识,它的价 格就自然上不去。只有在改革开放后的近十几年来,彩陶的价格才每年以翻倍的速度在上升,这说明人们已经对彩陶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才促使它不断涨价,但比起它应有的价格来 说,还远远的没有到位。可以说现在的涨价也只是个开头,它的价位应该达到或超过青花瓷。特别是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器,如果它的器形和图案都非常精美,每个达到几十万或一百多万部不算高。

既然彩陶有这样高的价值,可以说,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人类近现代的一个最新的最有潜力的收藏热点,那么,社会上将对马家窑文化彩陶形成收藏热就是再所难免的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和所有的紧俏商品一样,制售假彩陶冒充远古彩陶使众多的收藏者上当受骗也是再所难免的。在国内文物收藏市场基本开放之后,如何有效的鉴定彩陶的真假,以防止在收藏时上当,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真的,就有假的,而有假的,就必然有对付它的鉴定方法。马家窑文化研究会成立之后,我们把如何做好古彩陶的鉴定,作为一个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经六年的研究探索,结合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总结了鉴定彩陶的十种方法。现在我来谈谈:

马家窑文化遗存古彩陶的鉴定十法

第一:“望”,就是看,看有三法,一为粗看;粗看就是猛看一下,抓取第一感觉。古彩陶绐人的感觉是古朴.淳厚、自然和饱经沧桑的样子,它虽然有水垢的侵蚀,但它的色彩柔和匀称无火气,而伪造的东西就没有那种古朴的感觉,后画的色彩往往不自然,不匀称,给人的第一感觉总觉得有那么一点火气和生硬,彩质和陶质似乎不是一个年代的。第一感觉就觉得不对,往往是有问题的。其问题一,就是新胎伪造,新胎伪造比较好识别(下边就谈到)其问题二,就是老胎新画,也叫后画彩。最多的问题就出在后画彩上。要识别后画彩.就得知道它有几种画法。后画彩用彩有四种画法:1、以墨汁画:画上去很象古彩,只要一洗就洗掉了。2、以丙稀颜料画:画上去不易洗掉,但感觉新,一烧即掉。3、以胶调广告色或国画色画:画时调胶配成陶底色涂之,再于其上画彩纹。这种后画彩,画得高明的,足可乱真。但其颜料中调入了胶,就不吸水,用“鉴定十法”中的第五法鉴定即可识别。4、用画古彩陶所用过的矿物颜料画:现在一些造假者已经掌握了古人画陶的矿物颜料,他们专找古素陶或将图案损坏的古彩陶用砂纸打光表面再画以彩色,然后以喷灯烧烤,将彩考结其上。这种陶半真半假,最难区分。但新画 的彩和古旧的陶总是感觉不一样,觉得彩就是后画上去的。若细看,就会发现这些后画陶,在碱垢上和残窝上也画上了彩。

“望”的第二个阶段。即进入细看阶段:这时候看得要特别细,要盯住一根线,一个图形,一个部位,慢慢转动,仔细观察它的颜色感觉的细微差别,如果是修补过的或后换上口部的,就必然有后画彩,一般就会看出它的破绽。看的第三阶段为依理看:就是根据你所掌握的马家窑文化器型和图案的知识,看它的器型和图案是不是相符,看看图案是不是符合该文化类型。一但发现问题或有怀疑,就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一步测试鉴定。

第二:“嗅”,用水打湿,嗅其味道。古陶都出于墓葬,故常有一种微弱的土荤味。

第三:“问”,就是先问它的来源,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是假造的,问来问去往往就问出破绽来了。问的时节特别是注意细节。问完来源再问价格。一般,假货价低。问完价格再问他的保真承诺,售假者,急于出乎,不敢保真、通过细问来发现问题,并给它一个真假的大体定位。

第四:“叩”,就是通过敲打来听它的声音,新作的够火候(1000℃以上)的陶,就能将矿物质颜料烧结到陶表面,一般质地坚硬,声音很脆。而古陶历经千年,质地已疏松,故声音有哑色。近年有人以低温作陶(600度以下),叩而闻声,其声亦哑。故不能对有哑声之陶,就定为古陶。对以低温作伪之陶,可以用后边讲到的第七法鉴定。

第五:“掂”,古彩陶经千年后,质地已明显变轻,新陶一般相对都较重。用手掂量一下轻重就对新胎老胎心里有个数,

第六:“涤”,就是以水洗之,用水有三法,第一法:先以卫生纸蘸少许水擦干其上,凡古陶都有较强的吸水性,而够火候的新陶则无。后画彩多调胶所为,凡调胶部分则不易吸水;通过吸水性的测试,一般就可以辩别出新老陶和后画彩。第二法:用水将陶全部打湿,一般修补过的部分就会清楚的显示出来,因为修补过的部分必加胶后画彩,所以后画部分就不易吸水,有些后画彩的陶底色是广告色所调成,干燥时很难看出,一湿水便原形毕露。第三法:打湿之后,再在彩上擦洗一下,有些后画彩是墨汁所为,一擦洗便掉色。所以有句话要记住:“知不知,洗一洗”,洗是一个很重要的鉴定彩陶的方法。近年来,一些利欲薰心的倒贩子,为了多卖钱,就在一些图案简单的陶上自己动手以墨汁加画动物,如在辛店文化彩陶器上画鹿形,很可能叫一部分上当,对这些陶器上的动物只要一擦洗,就会真相大白。另外还要提醒大家记住:近年有人以低温所作之素陶,亦有很好的吸水性,常能以假乱真,以“叩”和“涤”之法都不能识其面目,而且以低温所作之素陶,决大多数是形态奇怪之器,常以胶粘泥土于其上,酷似千年古陶,这时就要用下边讲到的第七种方法来鉴定。否则,就要吃亏上当。

第七:“灼”,就是用火烧。现在用喷灯烧很方便,一烧就把后画彩调胶的颜料和胶全部烧掉了,使其原形毕露。而古陶的颜料是矿物质,经高温烧制早巳凝结在陶的表面了,不会被烧掉的。

第八:“擦”,就是擦洗。凡以新陶造假,必以泥土作旧。有些是以泥土和硷而涂之,有些是将新伪造之陶埋人地下数年或数月,再挖出,故意将所沾泥土不洗掉。但这些伪造上去的泥土和几千年形成的水垢硷斑是完全不同的。区别就在于泥土能擦洗掉,而水垢硷斑擦洗不掉。面对它,你只要一擦洗,那就真相大自了。特别是近年以低温伪造之陶,其声哑,易吸水,很似古陶,其常以泥土伪装作旧,用擦洗的方法,就很快使它原形毕露。

第九:”烫”,经过以上七种方法的鉴定,基本上就可以识别真假了,而有些后画彩采用的胶很好,凉水一般还洗不掉,你不妨用热水烫一下,一般伪造上去的图案经热水一烫,再用手一摸就会掉色。若是古陶原彩就不会掉色。这种方法对于鉴定带釉光的马家窑类型的精品彩陶,也比较适用。带釉光的古陶,是先民们以高温烧成,以带油质的植物擦其上,再以专制的磨光器反复磨光而成,质地坚硬,故渗水性差,常被人们当成新陶或后画彩。对它的鉴定就可以用这种烫的方法鉴定之。

真正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精品是不怕水烫的。在使用“烫”的方法时,要给提供者声明清楚有些修复的破陶,经水一烫就会仍然破裂掉。如果它不敢负责,就说明有问题,就不要再鉴定了,何必伤人家面子。

第十:“刷”,就是用稀盐酸刷水垢。现在已经有人以低温烧制的方法,造出黄胎陶体,再画以马家窑或半山图形,酷似马家窑和半山的釉光陶,其吸水性亦好。但由于是低温,将彩烧不进去,一擦即掉色,有些作假者以胶泥涂其上,干后酷似坐满水垢的千年古陶。鉴定这些伪品,就要用“刷”的方法。即以毛刷蘸稀盐酸刷“水垢”。假水垢遇盐酸后不冒白烟、不起白沫,蘸水就能洗掉。而真水垢一遇盐酸就冒白烟、起白沫。真水垢用水洗不掉。

以上鉴定十法部是在不断识别真假彩陶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要真正掌握这些方法,还须不断实践,有些方法中细微的差别就决定着鉴定的结果,刚刚涉足彩陶的朋友们,还须大量实践,真正有了经验,就不会再交学费了。同时要知道,造假和识假是一对永不停止的矛盾,在利欲的驱动下,造假的方法不断“创新”,鉴定的方法也须不断发展,不断总结,不断更新。

另外还要谈及一点:对彩陶鉴定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用碳十四测定。但碳十四鉴定,只可以确定它的年代,区分新旧。这对考古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就很不适用。再说碳十四对老胎新画的陶却很难鉴定,同时以碳十四测定,还需要一定的专业设备。而这种设备在一般的县、省城都没有,鉴定起来很麻烦。所以要搞彩陶的收藏,就还得在提高眼力上和掌握“十法”上下功夫。近来,出现了在出土素陶或掉彩老陶上后画彩的造假方法,有些竟把两个残存陶的不同部位结合起来作成一个陶,但其花纹和形状都很难自然衔接,在对接的地方补后画彩,有些竟补得足可以假乱真。对这些半真半假的“彩陶”,鉴定就更难,如正确掌握以上“十法”,就可以识别它的真假,避免上当受骗。

最后,再谈谈目前马家窑文化远古彩陶遗存的的价位和它的价位发展趋势。这几年彩陶的价位上升的很快,每年都要翻一、两翻,但不是所有的古陶部涨价,彩陶和素陶的价位相差很大、一般来说,素陶不值钱,彩陶值钱。看彩陶的价值,第一看彩,第二看形。没有彩的素陶,除奇特造型的和特大的以外,价格都比较低,小的只几十元。它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都比较小,增值潜力也不大,收藏时要注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之所以珍贵,就因为它有极丰富的图案花纹,如若没有花纹,它的收藏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目前,马厂类型的小彩陶,高12公分左右,图案清楚,花纹较好的,一般价位是800元—3,000元之间;高约22公分,直径约22公分左右,较好的细笔图案的,价位在3,000元—9,000元之间;高约30公分,直径30公分左右的,普通蛙纹图案的都在8,000元—15,000元之间;直径超过35公分,四球三环等图案的一般在15,000元—28,000元之间;半山类型的小彩陶,高12公分左右的,一般价格在4,000—8,000元左右;高25公分,直径25公分左右,网兜纹或涡纹的一般部在15,000元—30,000元之间;直径超过过30公分的,大涡纹或四扇屏的精品,都在3万元—8万元之间;只要是马家窑类型的满彩水涡纹,高度在20公分左右的,一般都在2万元—5万元之间;高度在30公分以上的,如若图案和造型都好,价位在5万—40万元中间。如果是带彩的奇特造型古陶,价位一般都很高,如马厂的人头罐、双口罐,马家窑的尖底瓶,造形和图案均佳者,其价格都在20万—50万元之间;根据发展趋势和彩陶本身的价值,几年以后可能在现有的价位上还要翻番。可以预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涨价趋势,在今后的几十年内还要继续下去。(王志安: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

【陶瓷文化】马家窑彩陶真伪鉴


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彩陶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力口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二、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三。自然草根纹鉴别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四、胎质鉴别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五、色彩鉴别真品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力、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对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进行了分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多种现象同时存在,环环相扣,在鉴别时应层层分析,不能固执其一点而辨真伪。彩陶作伪的几种形式一、新胎新彩所谓新胎,就是用现代高速轮制技术所制的底胎。坯胎成型后,再经过煤火、电力高温处理,胎质牢固、坚硬。有的伪造者也仿古人,制作时在陶土内加植物、旷物如木屑、陶粒、黄色金属粒(铜状物),用来增加胎质的牢固性和疏松感。加入黄色颗粒的矿物质主要是模仿早期彩陶胎内存在的黄色物质(陶土中备有的黄铜颗粒)。所谓新彩,是指现代人模仿早期彩陶图饰花纹,用现代绘制材料经后期加工的色彩纹饰。色彩分植物性和矿物质颜料。绘制工具多用尖头毛笔,其绘制过程中多出现锋芒。而古人多使用齐头笔,不易显出锋芒。制作工艺又分回窑和不回窑两类。部分高档伪品绘制纹饰后,回窑进行高温烧制,其彩不易脱落。鉴别新胎新彩应多分析制作工艺特点、彩质特点,多与正品彩陶比较。二、老胎新彩老胎指在真品素面陶的基础上经打磨、纹饰绘制、皮壳伪装,再经高温烧制而后出现的伪品彩陶。其胎质与年代和真品陶器相当,约有几千年时间,而色彩纹饰则是现代人新力口绘上去的,出现千真半假的情况。对彩陶收藏而言,仍视为伪造品,不宜收藏。三、老胎老彩修复这类指色彩纹饰脱落后再进行修复,分局部修复和全面修复两种,又分回窑或不回窑两类。其表有伪造皮壳、草根纹处理,其中一部分是原有的,从而出现真伪混杂的情况,可以假乱真。鉴别此类多看草根纹,色彩修复后的陶器,其草根纹多在彩色花纹之下,而真品彩陶上的草根纹多在其上。在颜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有不同,并且底胎存有残渣,有脱浮现象。从这一点人手足可辨其真伪。真品彩陶的几种情况一、老胎老彩相对完整的彩陶这里指破坏很小,自出土以后其胎质没有破裂,色彩纹饰没有脱落,完好程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彩陶,对收藏者而言可算为上品。二、修复保持原貌的彩陶彩陶出土时已破碎,但碎片又都保存着,经专业人员修复后,可恢复其形状。但不加修饰,保持拼接处的裂隙和色彩图饰残缺的原貌。三、修复添彩的彩陶残破彩陶经修复后,再加以修饰。裂缝内填加密封胶状泥土,然后根据原器上保存的花纹样式进行修饰复原。四、残缺不整的彩陶因种种原因彩陶出土时已遭破坏,仅残存部分残片,经拼接修复后,尚有部分残缺处,保持残缺原状。上述分析过程中多以单独现象为例举,而在实际操作中,会同时遇到几种现象并存,我们必须一项一项进行认真分析,不能执其一而忽视其他方向。另外,鉴定工作除了掌握一般规律外,还存在个别特殊现象。例如,彩陶真品也有绘彩不回窑的特殊情况。

马家窑彩陶收藏价格及陶器特征


距今57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今甘肃地区活跃着一种昌盛的文明,这种文化延续至三千余年以后的夏商期间便彻底消失,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才在一次偶然的勘探中被发现,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才进行了较为完备的调查,人们才因此慢慢对其产生了解。因为这种文化最早在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被发现,遂命名为马家窑文化。根据遗址土层年代来分,马家窑文化出现年代依次为马家窑、半山及马厂三个文化类型。虽然这三个文化类型均有发展上的差异,但是它们都具有一张共同的名片——马家窑彩陶器,这是马家窑文化的代表。

马家窑彩陶,被认为是我国原始社会彩陶艺术发展的最高峰,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典型代表。很难想象,在新石器时期,物质和工具都很匮乏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究竟运用了怎样的技法,才能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马家窑彩陶。陶器收藏,相对于瓷器或者玉件,目前的市场热度并不太高。一方面,陶器收藏的价值还并没有完全走进大众收藏的视野,人们在这方面给予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真正的远古陶器,目前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着严格的文物流通管制,尤其是像马家窑文化彩陶这种出土陶器,因此市面上进行能进行拍卖的真品本就不多。这种能上拍的古陶,较少一部分来自国家文物管制保护以前的私人收藏,更大一部分的陶器则都没有上拍,而是进入了博物馆收藏。

但是也不乏个例,如2018年,在台湾举行的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口径14.7cm,底径13.5cm,高42cm的马家窑文化双耳彩陶,拍出了6622万元的高价。除此之外,目前大部分私人来源而在收藏市场流通的马家窑彩陶,价格都不是特别高,一般也就是几万或十多万一个。例如,2017年举办的春季拍卖会上,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接连拍出两件马家窑彩陶,一件是高25cm的马家窑-半山类型-带蛇纹鬼殊鳖罐,另一件是高38cm的马家窑-半山类型-螺旋罐,最后成交价格分别为2.07万元及3.91万元。这是马家窑半山文化类型彩陶的两种典型,此外还有马厂文化类型的彩陶,如2017年5月,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又拍出两件马家窑马厂类型彩陶,一件为高28cm的双口双耳罐,一件为高29cm的四耳罐,最终分别以1.73万元和1.61万元的价格达成拍卖交易。

马家窑彩陶在不同的文化类型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马家窑文化类型时期,彩陶的陶质多为橙黄陶,兼有少量灰陶;而半山及马厂文化类型时期则以红陶为主,灰陶或白陶很少见。在器型方面,马家窑类型主要是小型饮食器,大型器如瓶、罐等处于始发阶段,半山时期则大型器发展较为成熟,到了马厂时期,则是壶类器皿成为主角。从工艺看,马家窑类型的彩陶比例匀称,线条流畅,打磨精细,色彩鲜亮,半山时期的彩陶工艺在此基础上更加成熟,相反的是马厂类型的彩陶早期还进行打磨,晚期却只有个别较为精细,大部分显得比较粗糙。

业内人士提示,马家窑彩陶作为远古彩陶中的佼佼者,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还孕育了文化艺术的起源,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因此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巨大,经济价值目前有所限制也是正常的,毕竟大部分马家窑彩陶属于出土器和博物馆收藏范畴,合法的私人收藏太少,因此收藏队伍还不成气候。但是假以时日,随着收藏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远古彩陶的魅力和珍贵,届时由于马家窑彩陶数量稀少,身价倍增是无可置疑的事。

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


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马家窑文化,是存在于约公元前3300到2100间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她创造了辉煌的彩陶文化,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史的顶峰。由于这些遗址与文物于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因此而得名马家窑文化,实际上是马家窑彩陶文化遗址。那么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

第二、胎质鉴别

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

第三、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彩陶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力口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

第四、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

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

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第五、色彩鉴别

真品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

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力、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对马家窑彩陶鉴别的外表特征进行了分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多种现象同时存在,环环相扣,在鉴别时应层层分析,不能固执其一点而辨真伪。

马家窑类型陶器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年代为公元前3100至前2700年,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直接由石岭下类型发展而来。马家窑氏族经济中制陶手工业发达,工艺水平很高,生产的陶器可分为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等陶系。夹砂红陶主要作炊器和盛储器,在成型时表面做出绳纹、附加堆纹。泥质陶种类多,在生活中使用广泛,有素面磨光陶,也有彩陶。马家窑类型的彩陶最精美,陶器细腻,底色呈橙黄色,少数呈砖红色,表面打磨光亮,大多数用黑彩在器物的口沿、颈腹最圆鼓的部位和内壁绘画装饰。纹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构图饱满复杂,出现最多的有垂幛纹、垂钩纹、圆点纹、波浪纹、平行条纹、弧线三角纹、叶状纹间网纹、葫芦形纹、菱形网纹、螺旋纹、圆圈纹、S形纹等。人物类画面最精采的是红陶盆内壁5人一组携手舞蹈的纹饰,它是研究新石器时代舞蹈艺术和氏族成员娱乐生活、风俗人情的宝贵资料。动物纹饰有变形鸟纹、狗纹等。马家窑类型遗址发现有规模很大的制陶作坊,生产的器物有碗、钵、盆、瓶、壶、罐、甑、瓮、带嘴锅。还有上部为泥质陶彩绘、下部为夹砂耐火粗陶的器物,如盆、罐、带嘴锅相结合的器物,适应人们日益丰富、广泛的生活需要,表现了工艺的娴熟和生产安排的灵活性。

马家窑彩陶瓷器的艺术价值及特征


马家窑

我国的制陶历史十分悠久。据考古发现,大约10000—13000年前,河北、江西等地的先民们已经烧出了红陶。自有文字以来,古典文献上便有了诸多关于“陶”的记载,如“神农耕而作陶”、“舜陶于河滨”、祭祀天地神灵“器用陶匏”等等,充分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和熟练运用大自然赋予的金、木、水、火、土,有意识地进行制陶的手工劳动,并不断增加其文化内涵和艺术情趣。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数以千计,正式命名有典型意义的文化遗址也有数百之多,马家窑文化便是其中著名的文化遗址。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创烧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5000年之遥。5000年前,正是华夏5000年文明的肇始时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陇西平原为中心形成的马家窑文化,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大量使用精美的陶器。当然,这些绝大多数是红陶、泥质陶和夹砂陶,这与其他许多地方的陶器并无太大区别,而最能代表马家窑文化特色的是它的彩陶器。考古发掘统计,在马家窑陶器中约有百分之五十是彩陶,而作为陪葬品的陶器中,彩陶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在其他文化遗址中是罕见的。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虽然前承中原的仰韶文化,烧造工艺上并没有多少区别,但在彩绘和纹饰上二者却有明显不同。所以,有的学者将马家窑文化称作“甘肃的仰韶文化”。从制作工艺上看,马家窑文化彩陶较之其他地区同时代的彩陶修胎和表面打磨更精细,焙烧出的成品质量似乎更胜一筹。固然,这反映了在当时的氏族经济中,制陶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而我以为,马家窑彩陶最突出的价值和贡献,还在于它的艺术性。

首先,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表现在器型的多样性和造型艺术的美感上。器物有碗、钵、盆、盘、瓶、壶、罐、缸、瓮等食具和储器,还有甑、锅等炊具。许多器型线条圆润而饱满,特别是壶、罐、瓶,小口细颈,双耳在腹,秀美端庄,美不胜收。这些器型为后代的陶瓷器乃至青铜器的制作所吸取。

其次,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表现在胎与彩绘的色彩的搭配上。在烧成的器物上,不论陶胎是橘红色还是砖红色,上面彩绘的纹饰多为黑色。“红与黑”色彩的搭配,对比强烈,色调明快,色彩鲜艳,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这种“红与黑”的对比色,为秦汉时代的漆器的色彩调配所借鉴,说明了人们的审美观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第三,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上。马家窑彩陶上的纹饰图案可谓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各种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均在描绘之中。写实、抽象、变形,多种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综合运用,这说明了古人在绘制陶器的过程中,对大自然观察的深刻与细致。他们通过陶器这个载体,真实反映了自己氏族部落的劳动和生活。

彩绘中应用最多的是同心圆圈、水波纹、漩涡纹图案。那些彩陶器上富有动态的纹饰,流畅自然的线条,仿佛是正在流动的节奏和妙不可言的韵律,让人感受到风平浪静的春水的涟漪,东风吹拂着的一池碧波,那风浪激荡着的漩涡,在眼前周而复始地旋转。这些不正是先民们对自己生活地域的黄河、洮河、大夏河等河流水文长期观察,提炼概括出来的生动线条吗?

在彩陶上,网格纹也比较多。因为,编织也是当时人们的一项重要劳动。网纹有的细密,有的疏朗。网纹细密者,用于撒网捕鱼虾;网纹粗阔者,则用来张网捕鸟兽。故在马家窑彩陶上以鱼蛙、鸟雀、走兽等为题材的绘画也就比较多。这些绘画内容恰恰反映了当时的人们依然将渔猎作为一项主要的生产劳动,获取生存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第四,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还表现在通过绘画所展现的音乐舞蹈艺术上。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是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如果说前三者与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还有某些共性的话,那么,在彩陶纹饰中描绘氏族社会人们的音乐舞蹈,则是马家窑文化独一无二的成就。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收藏有一件著名的马家窑文化的浅腹彩陶盆。这只器物内外皆有纹饰,内壁的一周用黑彩绘了十五个跳舞的小人儿,舞者五人一组,双手相拉,排列齐整,十分精彩生动。以人物造型、舞蹈动作入画,这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其艺术价值之高,也是无与伦比的。它向我们提供了5000年前的这样一个可靠的信息,那就是远古的人类,在劳动之余有着丰富的艺术活动。它再现了中国古代西北地区氏族社会真实的艺术生活场景。

看着这只彩陶盆,伤佛使我们看到这样一幅活生生的场面:夕阳西下,渔猎的男人们扛着鱼网,提着鱼篓或抬着猎物从水边或山林中归来了;妇女们背着采集的农作物从田野里回来了;小孩子们赶着放牧的牛羊从山坡上下来了,制陶的工匠们也收工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返回住地。大家动手在空旷的场地上燃起篝火,架好了猎物,顿时空气中迷漫起淡淡的松枝的芳香,氤氲着浓郁的烧烤的肉香。这时,老人们呜呜地吹起始于半坡文化的陶塤,小伙子们有节奏地敲击着被后世称为“缶”的瓦罐乐器,姑娘们则手拉手,肩并肩,围着篝火欢快地唱起歌,翩翩地跳起舞来,她们的发辫和衣襟被晚风吹摆着,显得潇洒而狂放。当然,她们当时唱的是什么歌?我们今天是听不到了,但她们的舞姿的剪影却生动地拷贝在了历史博物馆的这只彩陶盆上。 5000年后,我们有幸看到了这一艺术的画图,真是一幅震人心扉的场面,感人至深的风景。这只马家窑彩陶盆经历数千年历史,流传至今,其上的绘画艺术超越时空,感动着后人。我们真得感谢这位没有留下姓氏的制陶人,用生动的笔触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一场欢乐的篝火晚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马家窑文化发现及命名》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马家窑文化发现及命名》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