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 导航 >

收藏佳品 德化窑瓷成新宠

收藏佳品 德化窑瓷成新宠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德化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收藏

2020-03-18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收藏古玩,既是收藏历史,也是收藏文化和艺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德化窑瓷认识的深入,独具特色的德化窑瓷逐渐成为收藏爱好者的新宠。同时,“中国白”也多次作为国礼进行国家级的馈赠。

据专家表示,“中国白”不仅具有收藏价值,而且是收藏品中的佼佼者。在德化,每一件成功的“中国白”作品部属百里挑一的精品,它们不但独具神韵,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重大事件、一个重要人物的记载。

作为火与土的艺术,古今瓷器,因其既能给居家增添文化氛围和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们带来增值效应,因此,历来备受人们的青睐。那么,“中国白”瓷雕缘何走俏收藏市场呢?专家认为:创意新、设计美、工艺精、内涵丰富,而最重要的是,“中国白”几乎都是限量打造。

此外,作为现代工艺瓷器,“富贵红”在短短两年时何里,成为众多收藏家的心头之爱。“富贵红”的难得主要有三点:一是用材金贵,烧制者在红釉中加了比黄金还贵的金属钽;二是工艺精,由于红瓷的瓷土中含有硒等微量元素。性能极不稳定,窑烧控制难度极大。再加上红釉是用钽烧制,在高温下成流水状,耍使产品出炉后色泽匀称、表面光滑细密、不留针孔,是历代瓷雕艺术家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三是富贵红烧制异常困难,由于德化土的收缩比高这20%至30%,红色釉料又不耐高温,“温度不够不成红,过火又易炭化”,因而导致成品率极低,有“千窑一宝”“十窑九不成”之说。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骨质瓷餐具成新宠


目前在深圳市场上销售量比较大的骨质瓷餐具大都产自山东淄博和河北唐山等中国传统的瓷器重镇,比较畅销的品牌有山东华光、唐山隆达等。

消费势头猛过京沪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在深圳人的日常消费的瓷质餐具中,最普通的是几元钱的白瓷,中档一些的是几十元到上百元一套的锂制高白瓷、象牙瓷,而一套价格在千元左右的骨质瓷餐具则是最高档的。

据业内一位专业人士分析,目前深圳人一年消费的骨质瓷餐具总件数在3000套以上,销售额应该在2000万元以上。专门负责华光陶瓷深圳片区销售工作的周乐军介绍说,深圳人在消费骨质瓷餐具方面的势头比北京、上海等城市强,光是华光一个品牌的骨质瓷产品,一年销售量就在600万元以上。谈到深圳人购买骨质瓷餐具的心理,周乐军则说:“现在,一些有消费能力的家庭拥有一两套较高档的瓷质餐具很正常。有的时候,有些消费者见到喜欢的餐具,虽然家里已经有了一套,还是会多买一套,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在时尚消费观念方面,深圳的消费者比北京的、上海的要更强一些。”周乐军同时还指出,骨质瓷餐具在深圳出现还不到5年的时间,这个市场还只是刚刚萌芽,远未达到高峰期。

不仅贵族,而且健康

据记者了解,骨质瓷餐具具有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瓷白如玉、雍容华贵等特性。因其造型独特,简洁明快,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英国皇家、贵族用瓷,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高档瓷种。

此外,骨质瓷餐具不仅具有华美的外表,还具有维护人们健康的品质。一般来说,瓷器中的彩瓷在装饰贴花中需要加入铅、镉等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经过一定的彩烤和工艺烧制,可使陶瓷画面鲜艳明快、线条清晰。但是,陶瓷制品在人们的日常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酸碱的腐蚀而有微量溢出,若污染的食品被人食用,日积月累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而骨质瓷是在传统的陶瓷原料中添加了兽骨粉后烧制而成的,胎薄透亮,具有较大的韧性。骨质瓷不含铅和镉,釉中彩骨质瓷是将画面熔在高温通明釉中,不但无铅、镉溢出,而且画面不易磨损,不脱落,可当之无愧地称为“健康陶瓷”。

知多一点

骨质瓷是世界公认的高档瓷种,号称“瓷器之王”。它具有观赏、收藏和实用价值。骨质瓷的诞生与发展有一段美妙的史话。

早在16世纪,也就是我国的明朝中叶,中国陶瓷通过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并迅速在欧洲市场走俏。许多贵族和有钱人把它视为身份的标志,并作为珍贵的家产收藏。于是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瓷器进行研制。直到1756年,一位英国人在陶瓷原料中意外地加入动物骨粉,竟出奇地烧出如脂似玉的瓷器。从那时起陶瓷的档次就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此骨质瓷被定为英国皇家宫廷用瓷。

骨质瓷用料考究,制作精细,标准严格,它的规整度、洁白度、透明度、热稳定性等诸项理化指标均要求极高。由于高档骨质瓷工艺复杂,制作困难,目前世界只有英国、中国、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的少数工厂可以生产。

由德化瓷塑款识看德化窑收藏价值


德化窑因位于今天的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器生产窑口之一。德化窑最早的生产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自唐宋年间开始兴荣,至明清而到鼎盛,以如脂如玉的白瓷著称,享有“象牙白”、“中国白”等美誉。在德化白瓷作品中,又以瓷塑最负盛名。

德化瓷塑的鼎盛在明代,以大师何朝宗为代表,其瓷塑作品胎釉浑然一体,釉色如羊脂白玉般凝润光洁,人物造型生动传神,衣纹简洁洗练,线条自然流畅、圆劲有力。 何朝宗的德化瓷塑尤以宗教人物造像居多,受众覆盖面广,对佛教民族化、世俗化的进程具有推动式影响。

进入清代以后,初期的德化瓷塑行业仍然非常兴盛,一直到中晚期才步入衰落。但即使是清晚期,也有不少传承德化瓷塑的优秀艺人坚持创作,苏学金就是其中典型。苏学金是明代德化瓷塑大师何朝宗艺术风格与技法的传承者,他毕生以瓷塑创作为事业,在传统神佛造像上成就很高。其作品形神兼备,面部神态刻画细腻,衣纹线条洒脱洗练,很能再现造像人物在俗世传说中的性格特征。

当然了,在明清两代的德化瓷塑艺术领域,优秀的匠人远不止二位,只是他们的艺术特征最为鲜明、成就最为突出,因此广为后人传颂。直到今天,包括这两位名家在内的、这些出色瓷塑艺人的作品,都是藏家关注和捧爱的对象。而如果,您在收藏明清德化瓷塑的过程中,看到真品中有落“博及渔人”款识 的,您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这很可能就是个“天漏”。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作品的质量和品相来看,目前发现的明清德化瓷塑真品中,凡是落“博及渔人”款识的,都是精致上等的藏品,价格比普通瓷塑就要高一些。

其次,虽然存在一定争议,但是“博及渔人”款识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可能——何朝宗部分作品可能用过款识,清代苏学金的瓷塑则已经被证明印有该章。此外,“博及渔人”带有一定的祈愿性质,一些民间出色的瓷塑艺人也曾用过此款以表示自己在瓷塑艺术上的进取之心。

那么,带有“博及渔人”这个款识的德化瓷塑,就有很大可能是清代苏学金大师的瓷塑作品,也不排除是明代何朝宗大师的遗作。如果真能被证实是上述两位的作品,瓷塑自然能身价飞涨。即使不能得到明确验证,只要是明清老器物,带有这个款识的德化瓷塑本身也是精致的上佳之作,价格也不会低。

德化窑瓷


德化窑系产品是中国历代外销瓷贸易的重要角色,产品外销量巨大;德化青白瓷是中国最早出口的瓷器产品之一;德化明代创制的阶级窑是最早被外国移植成功的窑炉技术的先祖;德化白瓷是最先被欧亚各国作为本国学习标本试烧成功的先师;德化瓷自宋代以来的千年时空中,以其难以想象的巨大体量和完整的先进生产工艺,提升和改善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和物质生活,推进了世界物质文化的进步;以明清德化白瓷为代表的中国瓷艺产品,成为几百年来世界性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而广为传承和笈藏。

最早开始外销瓷的专门生产和国际运销

德化窑系不仅是最早参与外销瓷贸易,而且是重要角色。始于北宋的成规模的中国外销瓷贸易,其生产地以东南沿海的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各窑系为主。散布在亚非等外销瓷贸易接受国的中国瓷器遗存中,都有德化窑实物,有的地方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且与在中国的德化窑址直接对应。至南宋时期,泉州港的地位提升,更是的德化窑系产品的出口量大增,元朝政府更加鼓励对外贸易,至元十四年,在泉州设市舶司,更使身处泉州当地的德化窑系成为了对外贸易的主力。有学者考证,“宋代以来外销瓷的一大部分,是从泉州登舟发舶的。到了元代,泉州便扶摇直上,升为世界贸易大港,陶瓷由此外运,数额更大”。那么,位于泉州境内的德化窑及漳州、晋江等窑就承担了泉州的刺桐港的外销瓷贸易的主要生产任务。被欧洲人称为中世纪四大游历家之一的摩洛哥人伊宾。拔都他于至正七年游历中国,约在当年的夏季到达泉州(依张星琅先生说)。拔都他的《游历中国记》中说:“中国瓷器,仅产于刺桐(即泉州)、兴克兰(即广州)二城,乃得诸地山上之土,燔烧而成者。……中国人将瓷器转运出口,至印度诸国,以达吾故乡摩洛哥。此种陶器,真世界最佳者也。”此说虽有偏颇,但显示了德化为代表的泉州诸窑在元代外销瓷的影响是何等的巨大。他还说道,他在印度港口所见,中印之间的贸易船只,都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中国的大船可载一千水手和随船士兵,每船皆有四层,公私房间极多,以备商客之用,厕所秘房,无不设备周到。而所有中国的船舶,皆造于刺桐及兴克兰二埠。以此进而推之,元时期的外销瓷贸易,很大份额也在泉州地方经营。

以东南亚为例,菲律宾专家庄良有先生说,“在菲律宾所发现自北宋至明的福建瓷,数量可观,其中以德化白瓷为最”。他发现,菲律宾发掘出土的北宋青白瓷,和德化碗坪仑遗址下层遗存一致;南宋遗存则大致与碗坪仑上层遗存有对应关系。元时期的遗存大致和德化屈斗宫遗址的遗存相对应。颇有意义的是,菲律宾出土的元时期白釉花卉纹四系瓜棱形罐(元一类罐)和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收藏的“马可波罗罐”完全一致(庄文《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2002),这类资料也见J.M.ADDIS:<菲律宾出土的中国瓷器>(《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Society》37卷)。虽然这类器型在德化屈斗宫地层中还没有见到,但据徐本章、苏光耀、叶文成先生证实,在碗坪仑窑址采集相似的瓜棱形的“罐形壶”标本两件,肩部和腹部印莲瓣纹和卷草纹,与菲律宾出土的标本完全相同(《考古》1979.2)。以上三个地点的信息证实了意大利这件被史称为由马可波罗从泉州带回去并被欧洲所尊崇的珍品,的确是元代德化白瓷。欧洲大陆的历史传说,穿越千年时空,竟然和东南亚和中国的现代考古发现相拥抱,诉说着他们来自同一个的故乡——中国德化的故事!

最早输出窑炉技术

制坯和窑炉技术在的世界传播,也是德化瓷的一大历史贡献。就目前所知,除德化窑以外,还没发现中国各大窑系的这类资料。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予以观照。

德化白瓷外销的同时,瓷器制作技术工艺也传播至东西方世界,促成了各国制瓷业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和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宋代德化窑盛行的伞形支烧窑具,使用高12cm、直径8cm左右的黏土柱,支撑一个直径40cm左右的圆盘,圆盘中心又立一柱,柱上再置圆盘,形如多级伞状,如此层叠直至窑顶,高度可达2m左右,每层圆盘的四周放置粉盒、碗、碟之类的小件器物。这种窑具后来传入日本,提高了产品的装烧产量。明代德化由一个个像馒头的窑室单独砌就、而又相互串联的阶级窑,也在明末清初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串窑”的始祖,使当地瓷器的烧制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7世纪左右,欧洲瓷业处于萌芽时期,工艺技术直接师从德化白瓷,并于18世纪初首先试制成功。首先是由德国迈森的匠师柏特格根据奥古斯都大帝的指令完成的。他于1715年左右开始仿制德化白瓷,成功制作了两件,一件是圆柱形烛台,上饰菊花浮雕图案,丝毫未杂入以往流行的烦琐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另一件是五英寸的小型笑弥勒坐像。在柏特格的仿制成功以后,欧洲各国掀起了模仿德化白瓷的热潮,德国的制瓷工匠被各国聘请去,传授德国消化的德化瓷胎釉和窑炉技术。英国的“弓”瓷器工厂和切尔西工厂根据英女王的指令在清干隆五年(1740年)后开始仿制德化白瓷,上饰葡萄、李子等浮雕图案。法国的科得和钱蒂雷工厂、丹麦的哥本哈根厘家瓷器工厂,都吸收了德化窑的工艺技术烧出白瓷器产品。(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

站在这种角度上看,是明清德化白瓷引导和照亮了17、18世纪欧洲瓷业的诞生和发展之路。(刘幼铮《中国德化白瓷研究》)

德化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平凡之土为高贵圣洁,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友好往来的伟大桥梁。

规模巨大的出口量

德化瓷既是出口贸易历史最长的,又是在出口瓷中占到很大分量的,加之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大量德化瓷实物,因此德化瓷的出口量,其规模是巨大的。目前还没有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历史以来的外销瓷贸易的总数,但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单体案例,感受到德化瓷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巨大贡献。

世界各地海域古代沉船的发掘中,几乎都有德化瓷现身。

——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宋代沉船,出水大量宋代德化窑产品

——1975年在韩国新安发掘南宋商船,出水1万多件宋代瓷器,其中一部分是德化窑产品

——1984年荷兰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南中国海海域发掘“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属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52年沉没。出水瓷器14万件,内有大量德化白瓷和青花瓷。

____1986年开始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的发掘,持续了十年。这条船隶属于瑞典东印度公司,它于1745年1月11日从广州满载中国货物启程回国,同年9月12日沉没于哥德堡港区。据唐纳利(P.J.DONNELLY)说,船上载有福建德化瓷商品。

——1999年荷兰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印尼一侧的中国海海域发掘中国清代“泰兴号”沉船一艘,除去残损的65万件,获德化瓷器35万件,由斯图加特纳高拍卖公司悉数拍卖;

——2007年在阳江海域发掘的南海一号南宋商船沉船,出土大量外销瓷器,其中德化瓷占大宗

——2005年平潭海域碗礁一号的发掘,出水清早期德化窑系的青花和五彩瓷器1.6万件,

——2009年南澳海域南澳一号明代商船的发掘,出水大量德化窑产品

根据有关资料推断,德化瓷的外销量也是巨大的。

——欧洲对华贸易中最早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与德化瓷生产关系十分密切的贸易公司。根据该公司来往信函统计,估计在1602至1682年的八十年中,有1010万件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等地销售。这其中很大部分应是德化产品;

——根据英国资料,172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哈雷孙号(Harrison)从厦门港运载了十余万件瓷器回国。其中肯定是以德化窑产品为主。

德化窑白瓷瓷塑特点与收藏价值


曾经,它只是一个被“景德镇以外的瓷器”一笔带过的窑口,直到近些年研究的进展,它的魅力面纱才真正被逐步揭开。它有着“中国白”、“东方艺术明珠”等美誉,是我国白瓷艺术的骄傲,它就是德化窑白瓷。德化窑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最早的烧造痕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其白瓷制造正式发始于宋,盛于明,清中以后逐步衰落。在不同的时期,德化白瓷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虽是民窑,但白瓷产品的制作都非常精细,整体上都具有釉面滋润如脂,莹柔细白的美学特征。

明代是德化白瓷的兴盛阶段,除了在宋元时期原有器型上有所增加、白瓷工艺更为精美外,明代德化窑白瓷的最大成就是白瓷瓷塑艺术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明代德化窑研制出了包括“象牙白”、“猪油白”、“桐油白”、“鹅绒白”等多种白质在内的享誉世界的“中国白”,白瓷有着“玉润在内,珠光在外”的瓷质,如脂似玉。

针对这种细润通透的瓷质美感,以雕塑大师何朝宗为代表的一众雕塑家,开始潜心研究如何用白瓷塑造出多种多样的历史、宗教人物形象,开创了白瓷人物雕塑的兴盛局面,德化白瓷人物瓷塑一时风头无两。

德化白瓷瓷塑作品不仅具有德化白瓷特有的润泽质地与透亮柔和的光感,更具有极为传神的意境,完美无瑕的气韵,人物造型生动而细美,服饰线条简洁而流畅,手法娴熟,翻转自然,做工精致,多有制造人款识。

德化白瓷瓷塑种类繁多,最多的还是取材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佛教人物像、道教及民间神仙像,和部分为应外销需求而生产的基督教耶稣、圣母等西方人物像。一般来说,各种白瓷人物造像都遵循普遍的文献记载或者民间传说中的形象,也有少部分进行再加工和形象美化的。

以白瓷瓷塑的佛教人物像为例,观音像是烧造数量最大的,在白瓷瓷塑中最具代表性,其造像造型多变,有盘坐、站立、半盘坐、抱子等多种姿态,通常眉目慈柔,面部线条圆润,整体形态饱满灵动,韵味静美飘逸。佛祖像一般表情庄严肃穆,有时呈莲花座盘坐状,有时呈波浪中的站立状,头戴卷发,额头部有一圆珠,一边肩膀外露。罗汉像一般具有简朴清净的风韵,其中德化窑象牙白瓷罗汉尤为著名珍贵。此外还有雄威严肃的达摩造像、眉开眼笑的弥勒造像等,不一而足,各有特色。

这些白瓷造像不仅代表着德化窑精湛的白瓷生产技术,也是瓷雕艺术的载体和璀璨明珠,更是我国陶瓷文化的传世瑰宝,因此目前市场上这类白瓷瓷塑不论是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还是工艺美学的经济价值,均是白瓷藏品中首屈一指的。比如这里有一件保存度还不错的清代德化窑观音像,其造像庄严雍容,线条流畅俊逸,但是没有任何名款。它的市场拍卖估价为6万元,也不算低价。专业人士表示,只要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德化白瓷瓷塑真品,即使没有名家款识,其价格也不会太低。

而年代相对更为久远的,或者做工更为精致,保存更为完好的藏品,自然价格水涨船高。在今年6月,由中正(台湾)拍卖公司拍出的一件高度仅为12cm的宋代德化自在观音像,最终拍出了1986.6万元的高价。即使是时代稍微近一些的,也有不少价值较好的佳品,如香港蘇富比(香港)拍卖公司分别于2011和2012年,各拍出一件清18世纪德化白瓷千手观音立像和一件清18世纪德化白瓷释迦牟尼佛立像,最终成交价格分别为37.5万元和146万元。

德化窑白瓷


福建德化县各地自宋至清代生产大量瓷器,现被人称为德化窑瓷器。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在宋代德化窑烧制影青瓷工艺中普遍采用,它用竹签或篦笔在器物湿坯上刻画各种纹饰,有明显的斜笔刀痕,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

印花或刻花两结合的纹饰,是宋元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广泛采用的装饰技法。如在一些瓷盒的盖面中心印莲花、萱草等纹饰,而在盒身周壁刻画缠枝莲花牡丹等纹样,纹饰层次分明,比单纯印花更生动、清晰、美丽。

在印花的基础上加以堆笔修饰是宋元明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常用的装饰手法,无论花鸟、鱼虫、人物等等,均肯有鲜明的特征,给人以典雅朴素,简洁大方的美感。

明代印花有模印及模印与刻花、贴花相结合的技法,如通体模印饕餮纹的双耳四足方炉、压模成坯而后贴花修饰的饕餮夔龙纹双耳炉。

贴花、堆花,既有单独施艺,也有堆贴并举的。有些宋影青釉瓷,则是堆贴印花三结合。

明代贴花工艺的特点纹饰不如贴花纹饰清晰。贴花与堆花并举的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更强。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堆贴梅花椭形杯、贴螭壶、双螭耳三兽足炉、螭龙烛台等等,为同时代窑口中的精品。

陶瓷公仔,收藏佳品


陶瓷公仔之美

说起石湾这个地方,潜意识就想起家里那对憨厚可爱的陶瓷公仔。当然,石湾公仔名动天下这是不争的事实。陶瓷的公仔文化由来已久,数百年来享有盛誉。

有时候逛街的时候看到一些陶瓷制品还是会忍不住慢下来,看到一些陶瓷公仔肯定会停下了挑选几个放在家里。对比起一些布偶或者是SD娃娃,我更偏爱陶瓷公仔。不是要贬低它们,但是在我看来它们缺少一抹神韵,太精致,不真实的感觉太明显了。陶瓷公仔神态憨厚,有种呆呆的感觉,看的人家的小心肝都不得不颤抖一下。

陶瓷公仔注重的是神似,它们或许在沉思,在微笑,这样的神态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时候总有种感情丰富的感觉,而不是空洞,它是温暖的。说起陶瓷公仔,不得不提一下石湾公仔,每件作品充满着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 ,这些小玩意不应该称呼为小玩意,它是一件艺术品。

石湾公仔并不是一种很贵气的艺术品,它起源于民间,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是经过岁月的积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以及独特的地方性。石湾公仔是一种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它的题材跟一般市民的生活有关 。

无论是出自石湾的名家陶瓷公仔,还是集市上面一些手工拙劣的小东西。都是一种见证,见证了陶瓷公仔的几千年文化,见证了陶瓷大国的发展兴盛。它的美不是我用言语能描绘出来的,只有每一个用心看过,喜欢过的人才会懂。

“红色官窑”成藏界新宠


有收藏爱好者开始关注和收藏新宠———“红色官窑”(“文革”瓷)。

据悉,景德镇“文革”精品瓷胎是用几经精选的优质临川高岭土烧出来的,但这种高岭土在上世纪80年代基本用竭,所以“文革”精品瓷从整体上来说已不可再生。

昔日的刻坯高手如今不是故世就是年高,且后继乏人,加上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一些陶艺家的心态变得浮躁,难以造出艺术精品;文革精品瓷在特定的年代为完成政治任务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在单靠一两个工艺大师单枪匹马,难以做出精品来;“文革”期间真正生产“文革”精品瓷的时间没几年,所以其存世量极少,尤其是“文革”全手工蛋壳胎瓷器,总的数量也只有1000来件。

艺术品市场里的老字号广州市文物商店在近三四年中,陆续在景德镇等地收集了“文革”精品瓷达数百件,很快就被广州和港澳的藏家抢购一空,其中近百件“文革”蛋壳胎瓷器,被广州少数先知先觉的藏家所珍藏,目前市场上较难觅到。全国许多收藏者不远万里来广州寻宝,也只能得到寥寥数件而已。“文革”精品瓷近几年来价格一路飙升,当年从“7501”主席用瓷挑剩下来的“职工用瓷”,四五元钱就可买到一件,现在这批“主席用瓷”价格以万元、十万元计。目前,“文革”瓷的价格还不十分高,与清三代的官窑瓷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元一件相比,其升值空间是巨大的。尤其是小型精品瓶的文房用具,其升值空间更大。

何谓“红色官窑”

官窑通常是指皇帝专用或赏赐有功大臣的瓷器,也指供重要等级的大官使用的瓷器。

“红色官窑”指的是“文革”期间由江西景德镇生产的各种瓷器,也叫文革瓷。就其艺术价值来说,它并不比清三代的官窑瓷器逊色。这种“文革”精品瓷的科技含量尤其是胎釉颜料的科技含量要比清官窑瓷高,装饰绘画要比清官窑更生动,器形更多变,手感更润滑。清代官窑瓷,用高科技仿制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而“文革”瓷精品是难以仿制的,尤其是全手工制作的蛋壳胎更难仿制。

曾经有一种误解,以为“文革”瓷都是一些粗糙的老百姓日用瓷,瓷面画的不是工农兵就是“斗私批修”之类的政治口号或是毛主席语录。诚然,这是“文革”瓷的一大特点,但其中部分精美的工艺美术瓷确实值得当精品收藏。

“文革”瓷的品种

景德镇“文革”精品瓷,除了人们较为熟知的“7501”毛主席专用瓷以外,还有下列品种:“文革”期间由景德镇制瓷名家精心绘制的工艺美术瓷作品;中央领导和中央单位专用的生活用瓷,包括毛主席用瓷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生活用瓷;为中央制作的国家礼品瓷;供展览、摆设、收藏、评比、出口用的陈设瓷;轻工部陶研所、景德镇陶瓷学院、各瓷厂美研室研发的陶瓷新产品或献礼瓷,如稀土瓷器、半刀泥瓷器等。

现代德化瓷收藏记


“德化瓷”素以“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著称于世,古今皆然。2000年11月福建来南京举办了德化瓷精品展,尤令人耳目一新。参观中,青年高级工艺美术师柯宏荣、陈桂玉夫妇的各种精美的瓷雕艺术品让我爱不释手。他们的作品曾连续三届在全国陶瓷艺术展评中荣获一、二等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到新加坡举办个展,展品被争购一空,在香港,作品《大山鬼》以18万港元的成交价格,创下当年(1995)德化瓷单件价的最高纪录。他们作品的艺术魅力,激起了我的收藏欲望,于是倾囊购买了《天问》(屈原)等三件瓷雕像,并由柯宏荣先生在瓷作底部亲自签名留念。

《天问》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以它的精神内涵来塑造屈原令人神往。这尊《天问》屈原瓷像高47厘米,基座宽15厘米,用优质瓷土制作,素胎装饰,纯净洁白,烧结良好。造型采用挺拔向上的姿势,瘦骨清像,腰佩宝剑,高举双手,仰天长问。面部表情忧愤刚毅,目光深邃而无奈,作品准确地刻画了屈原忠愤一生的可贵性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这一思想与艺术精美合一的瓷雕已成为我不多的现代瓷珍藏之一。南京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先生等多位会友,也都满意地购藏了柯、陈二人的瓷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收藏佳品 德化窑瓷成新宠》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收藏佳品 德化窑瓷成新宠》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