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留缝 > 导航 >

四载王朝 瓷史留痕

四载王朝 瓷史留痕

瓷砖留缝 瓷砖的留缝 瓷砖墙面

2020-03-18

瓷砖留缝。

洪武、建文两朝,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多少年来,这一时期都成为海内外古陶瓷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随着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元末、明初遗物及全国各地发掘物的不断发现,这一时期的古瓷真貌和历史空白,必将被认识与填补。现将一件带有"大明建文年制"款的青花瓶介绍如下,求教于专家学者。

“大明建文年制”款青花山万、竹梅高士图瓶(图1、2、3)。器高17厘米、底径5.5厘米,口径4厘米,腹径10厘米。喇叭形高圈足,挖足呈下凹旋涡形,是明初常见的圈足特征。器胎较薄,胎质灰青坚硬,器外修胎光滑,器内修胎粗糙。玻璃釉青白、光洁、晶莹,旋釉不到底。有长短不一、稀疏的白色开片。因胎质陶洗不纯,釉面上有数个大小不等的黑色疵点。青料鲜艳浓丽,稍有晕散。器腹上有一道半弧形的窑裂。器腹一侧,有青花双竖行楷书"大明建文年制"款。笔法道劲有力。器腹另一侧,绘高士、山石、竹梅。一株曲虬老梅,横空斜出,苍劲挺拔,树下绘山石、小草,一丛矮竹,一高土对老梅躬身礼拜。绘工一笔勾涂,极为潇洒生动自然。器不大,却显得气势恢弘、雄伟高雅。绘工明显沿袭元代遗风,但又有明显不同。元代青花纹饰繁满,装饰构图层次分明;有的纹饰多达几十层。而该器纹饰没分层次,也没层旋纹。器身上下只绘一幅图,主题突出,纹饰疏朗、别致、新颖。而且整器的绘画用笔简练,遒劲有力。该器的形体浑圆丰满而又隽秀端庄,纹饰豪放生动而又硫朗典雅,它在继承了元代青花瓷器传统的同时,又为永乐、宣德瓷器的器型和纹饰开了先河。

众所周知,明代在位执政的17个帝王从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1369年在江西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到目前为止,经考古工作者及古陶瓷专家的考证与研究,书写帝王年款的官窑陶瓷器物,只有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帧。其他七朝没见有书帝王年款的官窑陶瓷器物。洪武一朝,迄今仅发现民窑青白瓷罐,器腹上面竹刻"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年款。而建文一朝,历时4年(1399~1403),书写帝王年款的官窑器物究竟有没有,始终是个历史之迷。1981年,在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仇炎之收藏的雕刻山水人物的五峰笔架,底署"吴氏均茂志明建文四年三月日横峰"。专家疑为赝品。此后国内发现了一件青花缠枝莲香炉,底署"大明建文年料'款,专家考证为民国所仿。总而言之,国内外出现的一些带"大明建文年制"款的器物都未被专家认可。大明建文一朝,虽然只有4年,但建文帝一上台,就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赢得明文学家朱鹭"四载宽政解严霜"的赞誉。相信江西景德镇御窑厂不会停止生产瓷器,而且,4年之后的永乐一朝,官窑瓷器生产的质量之高,就是明证。

“大明建文年制”款青花、山石、竹梅、高士图瓶的发现,说明那个时期已开始书写"永乐年制"帝王年款,也褐示了建文时期景德镇官窑陶瓷的真貌,为明初瓷器的研究、鉴定提供了一个极为典型的标准器。其造型、纹饰,兼具元末与明初传统风格。如深入研究。互相印证,顺藤摸瓜把洪武、建文、永乐3朝官窑瓷器的真面目弄清,无疑对明初古陶瓷的鉴定提供极大的帮助,并填补丁明代古陶瓷史的空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tAoCi52.cOm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康熙青花独步瓷史


清代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经历晚明清初期间暂短的萧条后迅速崛起。产品数量之大,质量之精,行销范围之广,均达到了鼎盛时期。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收藏1000余件康熙青花瓷器,与清代其他时期的瓷器相比较,不仅数量多,而且品质精,充分展示了“独步本朝”的时代特征。

康熙皇帝8岁即位,16岁亲政,在长达61年的统治时期,对瓷器烧造所投入的心血,远远地超出明代君王,制作出一大批格调高雅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瓷精品。

清代康熙御窑厂开始以督窑官吏的姓氏来称呼,著名的有臧窑和郎窑。1680年到1688年(康熙十九年到二十七年),清廷派遣工部郎中臧应选到景德镇御窑督造,此时御窑称为臧窑。《景德镇陶录》曰“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具备。”郎窑是指1705至1721年(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出产的瓷品。臧窑与郎窑都十分擅长仿制宣德、成化朝的青花瓷器。

康熙一朝青花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依据故宫藏品的情况简述如下:

一、 官窑与民窑

在谈及康熙青花瓷器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搞清楚当时瓷业生产中官窑与民窑的生产状况。官办瓷窑始于宋,久负盛名的宋代五大名窑均是皇室的御用瓷窑,但元代以前多是“有贡则烧,无贡则止。”直到明洪武二年,官办的御窑厂始建于景德镇珠山脚下,开始有了专门设立的御窑机构,并由朝廷派官吏管理,长年烧造不断,每年按定例分为春秋两季,将烧好的瓷器解运进京供皇室使用。这种定制从明初一直延续到清末基本没有变化。从明洪武二年(1369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542年的岁月中,官窑的生产是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兴旺而发达,衰落而低靡,时而高潮迭起,时而悄然无息,但是始终没有完全中断,如同明清王朝的存续一样长达500余年。清代初期官窑生产在封建国家财力的全力支持下,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特别是康熙中后期,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十分稳固,御窑厂的设置也日趋完备,青花瓷器的生产进入了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陶瓷烧造史上的“官民竞市”始于明代早期,由于朝廷的严格控制,民窑产品质地粗糙,发色黑暗,外观与官窑相差甚远,尚不具备与官窑相抗衡的能力。但是到了晚明清初时期,官窑大量占用民窑烧瓷,原先由官吏垄断的优质瓷土、上等的青料、优秀的艺人都流入民间烧官窑,使康熙时期的官窑与民窑的分界变得有些模糊不清。即使是官窑也有不书款识的时候,康熙十六年到十九年,在景德镇御窑厂担任总管的张齐仲,奉旨颁布一项命令,禁止陶工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据《浮梁县志》载“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目前没有办法查到这条禁令在张齐仲之后又延续了多少年,但至少在1677-1680年这段时间里,官窑瓷器上没有书写康熙朝的帝王年号款。

事实上,我们不能把康熙时期官窑与民窑的分界简单地限定在有无官窑款误识上。就康熙朝的瓷器来说以有无官窑年款来判断是否为官窑,显然是片面的。康熙朝青花瓷中许多胎质坚硬,形体硕大,纹饰优美的大花觚、大盖罐、大花瓶、大卷缸、大花盆、大盘子、鱼缸等等,从胎泥的淘洗,青料的拣选,画稿的设计,烧制的工艺等多方面考察,都带有明显的官窑特征。没有写款或者没有写康熙朝的帝王年号款并不等于不是官窑。有一些宫廷文房用具的大笔筒把《三国演义》、《西湘记》、《赤壁赋》、《出师表》、《岳阳楼记》这样带有人物故事情节和整篇的诗句,以传统书画的绘制手法,搬到瓷器上,画稿的设计,诗词的抄录皆出于宫廷书画家之手,决非一般匠人所能为之。故宫瓷器库房中旧藏的一大批康熙青花大笔筒就是名副其实的官窑瓷器,而这些器物绝大部分并没有书写康熙朝款识。

此时的官窑瓷器在风行一时的“官民竞市”风潮影响下,吸取了民间艺术的丰富营养,在与民窑的竞争中互相激荡,扩展题材,大胆创新,将民间流行的版画、戏剧、历史小说照搬到瓷器上,形成鲜活流畅的写实风格,进而保持了官窑青花瓷绘上一直领先的地位。不书写帝王款的官窑瓷器如果出窑后不合标准可自由流向民间,烧出的成品隐瞒不报,以次充好者,也会受到重罚。被尊为真龙天子的封建皇帝决不允许地方官吏和布衣百姓使用比宫廷官窑更精美的器物。民窑中一旦生产出精品均须充公,顶替官窑之数进贡朝廷,这类民窑制品除了无款识以外,实际上与官窑产品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总之,官窑与民窑的分界,就康熙青花而言,不能单纯以有无正规的官窑款识来判断归属,应当全面分析每一件器物的综合品质,尽可能地使这种分析符合客观情况,就康熙朝而言无款识官窑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二、康熙青花的造型及胎釉特征

造型 - 康熙青花的造型是十分独特的,早期的器型仍然延续明末的遗风,中期以后造型变化之大,品种之多,为历史之最,没有哪能一个时代的官窑能生产如此多的器型品种。成型技术已经炉火纯青,新的品种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多达数百种。器型之大者可超过1米,宏伟神奇;器型之小者,小如栗子,玲珑秀气。总体可分成琢器和圆器两大类。

琢器:一般指瓷器中立体造型的器物,需要工匠熟练的拉坯技巧。景德镇自古以来琢器与圆器就是分工明确的两大行业。琢者有琢磨修整的意思,要技巧灵活,富于变化,能根据需要对坯体进行方,圆、扁、折的修整处理,以生产立体的陈设瓷、祭祀为主,一般包括瓶、炉、壶、罐、尊、笔筒、香熏、缸、盒、攒盘、雕像、高足杯等,每一品种的式样,少则十几种,多则三四十种。

著名的古陶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对文献上所罗列的各种名称的器物,描绘出了准确翔实的线形图,使我们从标准的图形线条中了解到各种器型的具体样式,书中仅瓶类就列出63种,尚不包括每一种瓶式的不同演变形式,如棒槌瓶,就有方棒槌、圆棒槌、软棒槌、硬棒槌之分;梅瓶也有丰肩、削肩、平肩、溜肩之别。康熙朝琢器造型的变化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圆器:一般指扁矮的器物,样式单一,只有圈足和器壁,不需要太多变化。器类主要有盘、碗、盅、碟等日常生活用品。

康熙青花所有器类的最大特点是制坯技巧的精细和纯熟。做工极为精细,大到1米多高的胎体,厚重的凤尾尊,小到不及5厘米的薄胎十二月花杯,都烧制得相当规矩,极少有歪塌变形现象。康熙时即使很大的器物也可以用轱辘一次拉成,许多高达70余厘米的凤尾尊,在外撇口部的内壁上,我们可以看到坯体快速旋转的痕迹,多在肩部与腹部衔接一次,而粘接后里外又修饰得十分平光,基本看不了出接痕。说明此时泥料的韧性和拉坯的技巧比明代有很大提高。许多尊、花觚、观音瓶等器物的底足在近底边的外围都向内镟进一周,形成“二层台”状圈足。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大件器物上,十多厘米的小瓶圈足上也从外向内镟修一刀,应当说这种器足的处理方法具有康熙独有的时代特色。

康熙青花笔筒的造型也很独特,有直上直下的直筒形、口足略外撇的瘦腰式、竹节式等,最大的高32厘米口径26.5厘米,最小的高12厘米,口径仅有6厘米。口底相等的直筒形最多,一般釉底带涩圈,底中部控足凹进,口径多在20厘米左右,高18厘米上下。笔筒里外满釉,中部刮一周约2厘米宽的涩圈,底心涩圈内挖一脐形足,足内多书青花楷书款“大明成化年制”、“文章山斗”或者画青花双圈、树叶等。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大笔筒底部均略向内凹,呈拱壁底状,使之与桌面的接触点集中在底的边沿,形成一周均匀的磨擦面,这样可以保护釉底的其他部位不受磨损,挖脐足内的款识由于整体的向内凹进,而不会受到丝毫损伤。

凤尾尊。其最原始的雏形来自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花觚,商周青铜器的觚十分流行,宋代已经有了瓷质花觚。康熙时的花觚口部向外扩张呈喇叭状外撇,腹部粗圆,束胫,足外撇。因瓶口曲线优美似凤凰展开的尾羽而得名,是康熙朝生产最多的琢器之一。常见的有清宫造办处制作的铜胆置于瓶内,用于冬季室内陈设插花之用。尊的底部施釉,“二层台式”圈足,足内无款,或者只绘青花双圈线。多数凤尾尊的圈足内有“大明成化年制”6字横排楷书款,只有一两件是:“大清康熙年制”6字楷书本朝款。

一统瓶。也称象腿瓶,它由明代丰肩的筒瓶变为溜肩、长腹、直筒的新式样,高度与凤尾尊相同,大件通常有60余厘米,小件只有16厘米。底无釉,露坚实的沙底,底中部常见有脐釉和细密的旋坯纹。

将军罐。因罐盖形似古代军士的头盔而得名。元代已有,康熙时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胫部,收紧圈足,使之丰肥中见劲瘦,挺拔向上,气魄宏伟。

观音尊。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足略外撇,形体丰腴庄重,形似观音之立像而得名。观音尊高大者达80余厘米,矮小者仅10厘米左右,多圈足釉底,足内绘青花双圈线,无款识。

贲巴壶。 仿藏传佛教的法器金贲巴瓶式而制,也称“藏草瓶”,是康熙皇帝专门为赏赐藏族宗教领袖而定制的礼品。整体器型似宝塔,口部及侧弯均有串珠纹沿边的精致盖子,球腹下呈高托座,托座内中空满釉,无款识。

多穆壶。仿蒙古贵族使用的奶茶壶式样制成,也是皇帝用于赏赐蒙古首领的礼品。

康熙皇帝为笼络边疆少数民族的宗教领袖,特命御窑厂烧制这两种符合当地风俗的器物以达到稳定边疆的政治目的。此时新创并流行的青花器型,还有油榄瓶、锥把瓶、棒槌瓶、荸荠扁瓶、萝卜尊、摇玲尊、琵琶尊、爆竹瓶等。

简而言之,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总体造型是挺拔峻峭,坚实有力。无论琢器圆器全都规矩整齐,它们既不同于明代喜靖、万历时的平实敦厚,又有别于清代雍正、乾隆时的柔美繁缛,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率真向上、硬朗刚毅的时代特色。

瓷胎-如同煮饭离不开五谷一样,瓷胎的质感完全依赖于制瓷原料的优劣和烧制温度的高低来决定。康熙朝官窑瓷器的胎质色白,坚细,缜密。科学测试的结果表明,康熙瓷胎的表明,康熙瓷胎的白色度已达到73.50%。在观察了数百片康熙官窑瓷器的断面,发现其胎质共有的一个明显的时代特征就是瓷胎表面十分平滑、细润、光亮,隐隐地闪现一种如同“糯米汁”般的光泽。这优雅温暖的光泽含蓄而滋润,为明代及康熙以后所未见。

康熙时期对泥料的淘洗程序较明代要复杂得多,清代陶艺家唐英在《陶冶图编次陶炼泥土》中记:“造瓷首需泥土,淘练尤在精纯,土星石子定带瑕疵,土杂泥松必至坼裂。淘练之法,多次水缸浸泥,木耙翻搅漂起渣沉,过以马尾细萝,再澄双层绢袋,始分注过泥匣钵,俾水渗浆稠,用无底木匣下铺新砖数层,内以粗布大单将稠泥倾入,紧包砖压吸水,水浸成泥,移出贮大石片上,用铁锹翻扑结实以便制器。凡各类坯胎不外此泥,惟分类按方加配材料以别其用。”由此可知清初御窑厂对于泥料的淘洗和加工是非常严格的。

归纳起来,康熙青花的瓷胎分为四种:

1.厚胎青花。主要是大件的鱼缸,大盘,大瓶,大碗等,最厚的可达1.5厘米。

2.中胎青花。绝大多数的琢器圆器均采用此种适中的瓷胎,一般为0.5厘米左右。

3.薄胎青花。包括半脱胎,只限于小酒杯,小碗之类小巧的器物,最薄的只有0.1厘米,极薄而透明。

4.浆胎青花。以细澄的浆泥制成的瓷胎,又称“煨瓷”胎泛土黄色,轻薄松软布满细密的开片纹,有鼻烟壶、印泥盒、唾盂类制品。

釉-康熙时,景德镇使用的釉的原料取自浮梁寺前乡,距今景德镇市区15公里,周围遍布灰岩,狼萁柴。釉的组成主要是石灰石,石英,绢云母和槎柴灰。一般来说,上等瓷器所用釉料,含釉果多,釉灰少,或十五盆釉果配一盆釉灰浆。

康熙青花瓷器的釉色一般有三种:

1.早期青白釉。釉汁凝厚透明,白中泛青。因釉灰的成分偏多而泛青白色。

2.中后期高白釉。也称粉白釉,釉色柔和细白,肥润,半透明,光泽度强。

3.硬亮青釉。釉色青中微闪淡绿,为区别明代已有的亮青釉,而称之为硬亮青釉,釉色较明代薄而亮度高。晚期使用较多。康熙时期的青花瓷釉面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胎与釉的结合十分紧密,应当说在中国瓷器烧造史上胎釉结合最紧密的朝代是康熙朝,有紧被胎体的质密感,可以说:透、薄,亮,紧,是此时釉面的典型特征。

三、 康熙青花瓷的用料及分期

关于康熙朝官窑瓷器的用料,人们普遍认为使用的是云南出产的珠明料和部分浙江出产的浙料。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也出产青料,但多发色灰暗,杂质过多而不被官窑选用,多用于生产民用粗器。著名的清代陶艺家唐英在《陶冶图说》说:“瓷器,青花霁青大釉,悉籍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

康熙青花的色料明澈清晰,至少有青花五彩之誉。除去使用上等青料的因素以外,其独到之处还表现在成功地运用了分水技法,这种技法源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将青料分出头浓,二浓等不同深浅浓淡的多种色调,在根据画面的不同需要调配使用。

分期-康熙一朝长达61年,在这漫长岁月中,生产的青花瓷器数以百万计,现存的具有官窑水平的传世实物也有数万件之多。在此,我们仅以故宫千余件的藏品为依据,根据一些有明确纪年铭的器物总结出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一般规律。

早期。一般指康熙十九年以前的这段时期。早期青花基本上承袭了明代的遗风,如果不书款识很难与顺治青花相区别。藏品中有一件康熙元年牌匾款的青花云龙纹三足香炉,宽酱口,束颈,丰肩,阔腹,沙底无釉。另外一件康熙六年的青花云龙纹香炉,炉身上的牌匾款内书:“康熙丁末年制。”康熙十六年的青花八仙人物香炉,由器身的牌匾款改变为在炉底的釉面上书款:“皇清康熙辛亥年制陈堂用”。这些香炉均是在江西景德镇订烧的祭器,还有许多不书款识的香炉,它们的总体特征是:形制简单,造型敦厚,胎体较厚重。底釉泛青,青花色泽灰暗,花纹的笔触基本保持了晚明时期的单线平涂,缺乏层次感。炉底的露胎处常见粘有细沙粒,并微泛火石红色。绝大多数炉带酱口。

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因御窑厂的生产能力尚未完全恢复,器物的造型比较单调,胎体多厚重,釉面不够干净,有细小的黑斑点。绝大多数有酱口,底足处理较为粗糙,多粘细沙粒并微泛火石红。圈足见跳刀痕。青花色泽多灰暗不鲜丽,绘画缺乏层次感。

中期。一般指康熙十九年以后到四十年之间的这段时间,也是康熙青花最繁荣的时期。御窑厂的烧造较前期有显著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朝廷亲派督窑官驻厂管理,中期青花瓷的烧造,形制千变万化,仅盘碗类就有30余种。青花的色泽由于采用云南的珠明料与上等浙料而青翠鲜丽。釉面也由原先的泛青、带有黑棕色的小斑点而变得洁白纯净,露胎处火石红现象逐渐消失。凡圈足处不再斜削一刀粘满沙粒而显现出细润、滚圆的圈足、足部多经过细心的修整,光洁干净。

中期的笔筒由早期的撇口束腰式逐渐演变为口底相若的阔胖型大笔筒,主要有玉壁底及釉底两种。

大部分笔筒底微内凹,器壁上薄下厚,青花墨分五色,所绘书体多有大家风韵,山水人物更似一幅笔触细腻的文人画。

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代表了康熙朝最高的制作水平,它们底釉洁白,胎土细腻坚质,手感比较沉重。釉面有粉白和青白两种。青花色泽纯正、鲜蓝无杂质、明艳亮丽。酱口器物不再出现,造型品种大量增加,盘碗类品种器底变薄,并隐约可风釉下镟坯纹。正规官窑年末的器物增多,数量也超过前期。十九年以后御窑厂每年分春秋两季按定额将御器运往北京供皇室享用。康熙中期是御窑厂最辉煌、最活跃的时期。

晚期。一般指康熙四十年以后到六十一年这段时期,青花瓷的日趋精进。造型风格向规范化发展,统一规格式样的觚、瓶、罐、洗、碗增多,圈足釉底带“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窑款的器物明显多于早中期,有明确纪年的器物很少。

晚期青花胎薄体轻,尖硬细腻,釉面清爽透亮,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开始逐渐向雍正朝青花过渡。

总之,故宫收藏的康熙青花瓷器数量多,品种全,代表了有清一代青花瓷器制作的“独步本朝”的最高水平,此时的官窑与民窑在共同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激荡,谱写了青花瓷史上最灿烂的新篇章。

中国陶瓷装烧工艺发展史(四)


瓷美术不断创新。第一,烧造成功了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青花瓷是一种白地兰花的釉下彩瓷,以氧化钻为着色剂,先在坯上作画,再施一层薄釉,经高温烧成,.显示出一种明快而和谐的艺术效果,既能体现素白瓷的美,又能体现钻蓝色的雅,一青二白,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青花的开放,使瓷器的欣赏价值进人一个新的境界,比色调单一的宋瓷更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青花画师们不仅吸取了北方磁州窑黑褐彩和南方吉州窑釉—下彩的绘画技巧,而且从纸本绘画中引入水墨晕渲之功,使青料彩绘具有浓淡分明、深浅相宜的特点。无论是彩绘云水龙风,还是描画串枝花叶,都有层次感,加上釉色浸润,更显得活泼秀美,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改进,青花瓷已成为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在世界最有影响的绝代佳瓷,从元至今,独领风骚六百年。第二,不仅发明了釉里红色釉,而且创出了釉里红装饰及青花釉里红装饰。所谓釉里红装饰,就是用釉里红色釉在器物上绘画出各类纹饰;所谓青花釉里红装饰,就是将青花和釉里红装饰同一器物上,使纹饰蓝中夹红,相映生辉。第三,烧造的红釉、紫釉,较宋代有所进步,特别是紫釉烧得更好。第四,烧成了高温蓝釉。第五,烧成了铜红釉。但由于当时对焙烧温度尚不能完全掌握,故所烧出的铜红釉产品的红色还往往不够纯正。第六,雕塑工艺更为精湛。例如,这时产的影青釉观音,不仅体态端庄,容貌丰腴,“衣纹依形体动态以深雕法加以塑造,使线与面融为—体,衣纹疏密有致,转折起伏,节奏明快”,而且衣边造塑精巧、细薄。第七,创出了金彩、釉上三彩、银红釉、贸蓝釉、青地白釉纹等装饰,改变了陶瓷装饰一直以单一釉为主的状况。第八,在继承末各式餐具、茶具、酒具、花瓶、炉、盒、供具等器型的同时,创出了折腰碗、带座花瓶、S耳花瓶、八方形梅瓶、玉壶春瓶、折沿菱花口大盘、高足碗、荷叶盖大罐、杨桃形小罐、风首扁壶、凤头盖瓶、扁圆执壶等一大批颇具时代特色的新器型。

元代,景德镇瓷器的内销市场也比较广阔。《陶记》载,元时“浙江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碗之类,鱼水、高足,碟之发晕,海眼、雪花,此川、广、荆、湘之所利;盘之马蹄、摈榔,盂之莲花、耍角;碗、碟之绣花、银绣、蒲唇、弄弦之类,此江、浙、福建之所利,各地有择焉者……两淮所宜,大率皆江、广、闽、浙澄泽之余。土人货之者,谓之‘黄摊’,黄掉云者,以其色泽不美而在可弃之域也……”。从以上记述,既可看出当年景瓷所销之地域,又可看出当年各地民众之需求。此外,从北京、新疆、福建等十多个省市出土的景德镇瓷器、瓷片来看,也说明元时景瓷在国内的市场是比较广阔的。

元王朝特别重视外贸,随着海外贸易的日益发达,景瓷的外销也随之扩大。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代景德镇瓷器已远销全世界。有关史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元时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器,以贸易方式输出,所到的地区有:琉球、三岛、天枝拔、占城、古艺丹、罗卫、东津、爪哇、苏汪南文庭、旧港、班率、天笠、文老古、班达里、曼陀朗、加里邦、小咀南、朋加刺、天堂、甘理里等。上述地区,分别属今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伊朗等十多个国家。那时,内陆交通主要是沿着“丝绸之路”运输瓷器。犹如珍宝、沉重易损的瓷器,从内地运到边境,经新疆进人中亚的沙漠和草原,然后翻山越岭到波斯,再到地中南海。相传古人包装运输瓷器有一套妙法,即:购买瓷器以后,先将每件器物纳人砂土及少许豆麦,重叠数十个扎率缚成—体,置于湿地,然后朝上面洒水,使豆麦生芽,缠绕胶固,再将其扔于地上,不破损者才子—亡李留装时。又从车上扔下数次,坚韧如故者才载运。因而,虽陆行万里,却安然无恙,但其卖价却比平常要贵十几倍。

随着元王朝疆土的不断扩大,各个国来向元朝廷进贡的也日益增多,每次各国使者向元帝进献各式珍品后,在回国时元帝通常都要回赐济干礼品于来使,这些礼品中,多以景德镇瓷器为主。例如: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拉博物馆现藏的景德镇各类元代青花瓷,多为当时元帝所赐。又如: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贞元年(1296年)、至治三年(1323年)时,泰国曾多次遗使者间元帝进献礼物,使者回国时,元帝都回赐了织锦、瓷器之类的礼物。这些瓷器的回赠,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入明后,朝廷废弃了元代对手工业工人所实行的工奴制度,推行了一种轮班制和—种住坐制。所谓轮班制,就是规定工匠每3年只须为官做工1次。每次不超过3个月,其余时间官府不再派差。所谓住坐制,就是规定工匠每月只须为官府做工10天,其余时间则由工匠自己支配。轮班和住坐,虽然仍是一种劳役制,但它使工匠在时间上有了较多的自由,在创作上有了较广阔的天地,这对促进当时包括瓷业在内的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到16世纪 ,城市工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一些拥有较多资本积累的商人和作坊主,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这表明此时的社会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纺织、制瓷、冶金、采煤、印刷等手工业中,有—部分已跨 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阶段。景德镇瓷业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民营瓷业兴旺发达。《黄墨航杂志》载:明代,景德镇“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解放后通过调查,查明北起观间阁,南到小港咀,西起十八渡,东至湖田,到处都有明代窑址,其中尤以观音阁、四图里、韦陀桥、薛家坞、赛宝坦、詹家弄口、落马桥、十八渡、小港咀、老鸦滩、里村、湖田等处的规模为大。东河上游的瑶里、鹅湖一带也有分布密集的明初至明中期的窑址约30处,其中以内窑村、外窑村、栗树滩、方家山、窑岭、王家坞、寺前、江家下、窑旮旯、象鼻山、现长明中学、凤坑等地的窑业遗物堆积为多。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浮梁县民陵子顺一次就向北京宫庭进贡瓷器5万余件(《明英宗实录》第二十二卷),说明民窑生产量之巨大。明代的景德镇已是瓷业兴旺、商业繁荣的“江南雄镇”了。

四川乐山出土千年白瓷 改写中国陶瓷史?


昨日,乐山市五通桥区陶瓷收藏家曹洪打进本报新闻热线称,在乐宜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挖掘机挖出不少古代瓷器,其中许多精美的白瓷碎片和瓷具更是吸引了一些收藏爱好者前去寻宝。

乐山收藏届人士表示,这些瓷器的发现,为乐山西坝窑遗址的考古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有可能由此改变中国陶瓷史上“彭县(今彭州市)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大量瓷器吸引村民“寻宝”

昨日下午,记者冒雨来到乐宜高速路施工路段———五通桥区西坝镇建益村,工地上随处可见一些破碎的瓷器碎片。工人李某说,在12月底和本月初这里的确挖出过很多瓷器之类的东西,完好的瓷器已经被附近村民拿走了。

记者随后走访了几个捡回“宝贝”的村民。在建益村一组,村民张德平家的院坝里堆放着近百件残缺的瓷器。据他称,小时候他就听长辈说过这里以前是个窑址。这次乐宜高速路开建,大家都想看看地下到底有没有“宝贝”。结果,12月30日那天,挖掘机竟真的挖出了一些瓷器。听说工地里挖出了“宝贝”,近百名村民赶来寻宝,“大家都往家里捡,好的瓷器差不多都被一些陶瓷爱好者买走了。”

精美白瓷改写陶瓷历史?

昨日下午,记者找到了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乐山市收藏家协会理事曹洪。听说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发现瓷器后,他曾连续十多天挨家挨户去村民家中筛选。他指着收集回来的残片告诉记者:“从碎片的切面可以看出,这些瓷器有可能属于宋、元、明时期,但具体情况还有待文物专家鉴定。”而更令他兴奋的是,他竟从中发现了此前在西坝窑陶瓷产品中从未发现过的白瓷系列。

“你看,这个白釉褐花的瓷瓶釉面光亮,釉色呈乳白色,瓶身布满了盛开的牡丹花,多漂亮啊。”曹洪激动地说,“看到白瓷瓷品,我很震惊,这堪称陶瓷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据曹洪介绍,为了稳妥起见,1月19日在乐山市收藏家协会成立大会上,他特意请众多陶瓷爱好者现场鉴定,从碎片的质地和风格大家一致认可,这些出土的陶瓷瓷品及碎片属于白瓷系列。

据曹洪介绍,此前西坝窑盛产黑釉、紫金釉系列陶瓷产品,从未记载过出产白瓷。而在专业的陶瓷鉴赏书中,也称只有彭县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记者随后找到了1990年7月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在其中一节中明确写道:“彭县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在另一本1993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一书中,第六章也明确写道:“彭县窑是四川已发现的古代唯一生产白瓷的窑址。”

52岁的陶瓷收藏家贺德平收藏有近千件西坝窑瓷品。昨日,捧着这些质地和图案都非常精美的白瓷,他啧啧称奇。“我收藏了十多年,还是第一回看见在西坝出土的白瓷。”据他讲,1996年至1999年,他曾用四年时间在西坝窑旧址蹲点收集,淘回了近千件西坝窑,但从不知道西坝窑还生产有白瓷系列产品。

西坝瓷窑期待得到有力保护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乐山市五通桥区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西溶镇(西坝镇旧称)庙沱古窑址,是五代时期遗迹。约一万平方米,前临沫溪,后为斜坡、高山,左离西坝三千米。该窑址是五代时期烧制土陶和瓷器的民间烧窑。至今陶片随处可见。”

贺德平说,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他不敢确定,不过从出土的瓷器、瓷片的数量判断,两宋时期应是西坝窑的鼎盛期。但不知何故,乐山西坝窑遗址自发现以来似乎一直没有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修建乡村公路,西坝庙沱子一带大面积破土动工,古窑遗址终于面世,大大小小的瓷窑竟然断断续续绵延四五公里,堪称西坝古窑遗址群,有的地方窑渣堆积物厚达五米多,其中有数不清的各色瓷器、残器、瓷片和窑具。贺德平表示,这属于乐山的文化遗址,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以重视。

如今西坝窑又出土了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白瓷,有关部门是否会对这里加以保护呢?本报将继续关注。

相关链接

西坝窑位于距乐山市约20余公里的五通桥区西坝镇。该镇原名西溶镇,因境内有溶江而得名,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窑址分布于岷江支流沫溪河右岸的瓦片山、窑头、谢家山、曾家山、圆通寺等地,绵延约5公里,主要集中于庙沱村一带。

四川乐山出土千年白瓷 将改写中国陶瓷史


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挖出三朝瓷器,收藏家称,这可能改写“彭县是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昨日,乐山市五通桥区陶瓷收藏家曹洪打进本报新闻热线称,在乐宜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挖掘机挖出不少古代瓷器,其中许多精美的白瓷碎片和瓷具更是吸引了一些收藏爱好者前去寻宝。

乐山收藏届人士表示,这些瓷器的发现,为乐山西坝窑遗址的考古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有可能由此改变中国陶瓷史上“彭县(今彭州市)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大量瓷器吸引村民“寻宝”

昨日下午,记者冒雨来到乐宜高速路施工路段———五通桥区西坝镇建益村,工地上随处可见一些破碎的瓷器碎片。工人李某说,在12月底和本月初这里的确挖出过很多瓷器之类的东西,完好的瓷器已经被附近村民拿走了。

记者随后走访了几个捡回“宝贝”的村民。在建益村一组,村民张德平家的院坝里堆放着近百件残缺的瓷器。据他称,小时候他就听长辈说过这里以前是个窑址。这次乐宜高速路开建,大家都想看看地下到底有没有“宝贝”。结果,12月30日那天,挖掘机竟真的挖出了一些瓷器。听说工地里挖出了“宝贝”,近百名村民赶来寻宝,“大家都往家里捡,好的瓷器差不多都被一些陶瓷爱好者买走了。”

精美白瓷改写陶瓷历史?

昨日下午,记者找到了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乐山市收藏家协会理事曹洪。听说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发现瓷器后,他曾连续十多天挨家挨户去村民家中筛选。他指着收集回来的残片告诉记者:“从碎片的切面可以看出,这些瓷器有可能属于宋、元、明时期,但具体情况还有待文物专家鉴定。”而更令他兴奋的是,他竟从中发现了此前在西坝窑陶瓷产品中从未发现过的白瓷系列。

“你看,这个白釉褐花的瓷瓶釉面光亮,釉色呈乳白色,瓶身布满了盛开的牡丹花,多漂亮啊。”曹洪激动地说,“看到白瓷瓷品,我很震惊,这堪称陶瓷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据曹洪介绍,为了稳妥起见,1月19日在乐山市收藏家协会成立大会上,他特意请众多陶瓷爱好者现场鉴定,从碎片的质地和风格大家一致认可,这些出土的陶瓷瓷品及碎片属于白瓷系列。

据曹洪介绍,此前西坝窑盛产黑釉、紫金釉系列陶瓷产品,从未记载过出产白瓷。而在专业的陶瓷鉴赏书中,也称只有彭县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记者随后找到了1990年7月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在其中一节中明确写道:“彭县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在另一本1993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一书中,第六章也明确写道:“彭县窑是四川已发现的古代唯一生产白瓷的窑址。”

52岁的陶瓷收藏家贺德平收藏有近千件西坝窑瓷品。昨日,捧着这些质地和图案都非常精美的白瓷,他啧啧称奇。“我收藏了十多年,还是第一回看见在西坝出土的白瓷。”据他讲,1996 年至1999年,他曾用四年时间在西坝窑旧址蹲点收集,淘回了近千件西坝窑,但从不知道西坝窑还生产有白瓷系列产品。

西坝瓷窑期待得到有力保护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乐山市五通桥区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西溶镇(西坝镇旧称)庙沱古窑址,是五代时期遗迹。约一万平方米,前临沫溪,后为斜坡、高山,左离西坝三千米。该窑址是五代时期烧制土陶和瓷器的民间烧窑。至今陶片随处可见。”

贺德平说,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他不敢确定,不过从出土的瓷器、瓷片的数量判断,两宋时期应是西坝窑的鼎盛期。但不知何故,乐山西坝窑遗址自发现以来似乎一直没有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修建乡村公路,西坝庙沱子一带大面积破土动工,古窑遗址终于面世,大大小小的瓷窑竟然断断续续绵延四五公里,堪称西坝古窑遗址群,有的地方窑渣堆积物厚达五米多,其中有数不清的各色瓷器、残器、瓷片和窑具。贺德平表示,这属于乐山的文化遗址,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以重视。

如今西坝窑又出土了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白瓷,有关部门是否会对这里加以保护呢?本报将继续关注。

古代哪个王朝的瓷器好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自三千多年的商代原始青瓷开始,到东汉时期城东湖的青瓷器,再到唐宋时期制瓷业的突风猛进和百花齐放,再到清朝康乾盛世,瓷器在世界文化地位上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但瓷器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后期开始了衰落,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并逐渐退出了瓷器强国的舞台。

即便我国瓷器发展没有了古代时期的耀眼成绩,但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它依然留给后人们众多的瓷器精品,散发出绚丽和耀眼的光芒。那么,在我国的历史当中,到底哪一个王朝的瓷器最好呢?对于大多数人所关心的是哪一个王朝瓷器最好,收藏界的专家们一致表示,中国瓷器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它的发展当中出现过不止一次的发展巅峰,其中宋代和明清康乾时期最为明显。

我国瓷器行业正是成熟是在东汉时期,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隋朝的发展,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唐代迎来了它开始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代时期,北方的邢窑,南方的越窑开始了迅猛发展,同时在唐代还出现了雪花釉,釉下彩等创新的瓷器产品。

在宋代,中国的瓷器开始了百花齐放的基面,官窑民窑遍布大江南北,各类瓷器也纷纷亮相于民间和官方场合。此时的瓷器不再单单是青瓷和白瓷两大瓷系,黑釉,青白釉以及彩绘瓷同样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官方瓷窑中,汝窑,哥窑,定窑等所产瓷器件件精品,耀州窑,吉州窑,磁州窑以及胡天要等民窑所产瓷器同样各具风格,此一阶段的陶瓷行业进入到了我国瓷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顶峰。

在元代,景德镇地区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配方开始了大型瓷器的烧制,同时还烧制成功了元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瓷器。在明代专设“御窑厂”烧制高端,精品瓷器,青花和铜红釉,斗彩和五彩瓷器纷纷在这一阶段被匠人们所烧制出来。

到了清朝前期,康雍乾三代瓷器有发展到了第二个高潮,此时的瓷器不但沿袭了明代的精品特色,同时还将出现了天兰,焦黄,孔雀绿,紫金釉,豆青以及珐琅彩瓷等瓷器烧制技术。

故此,我们很难对哪一个时代的瓷器最好做出判断,因为不同时期的瓷器都有它各自的特点,但最终价格的高低还是要看它的保存程度,生产背景以及藏家的喜好为主。

瓷砖留缝留多大尺寸合适?瓷砖留缝标准尺寸多少?


瓷砖留缝留多大尺寸合适?瓷砖留缝标准尺寸多少?瓷砖是家装当中经常使用到的材料,瓷砖留缝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瓷砖留缝可以很好的避免瓷砖起鼓或者开裂的情况出现,那么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瓷砖留缝留多大尺寸合适?瓷砖留缝标准尺寸多少?

1、瓷砖留缝隙尺寸一般是多少

300X300:1毫米

300X450:1毫米

300X600:2毫米

600X600:3毫米

600以上或仿古砖:3毫米以上(这个X就是3毫米宽)

2、贴瓷砖为什么一定要留缝

由于瓷砖和粘结的水泥砂浆都有热胀冷缩的问题,在温度和湿度改变的过程中,瓷砖和水泥都会出现一定的伸缩,如果不留缝的话,会导致瓷砖在日后生活中起鼓及开裂。

3、工人施工误差

瓷砖的铺贴属于熟练度要求非常高的施工项目,工人在整个铺贴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的做到铺贴的每块砖没有误差,并且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铺贴的瓷砖及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装修时不留缝的话,很难保证瓷砖接缝平直的问题,影响瓷砖铺贴效果及连贯性。

4、瓷砖的勾缝

①白水泥:硬度不错,牢固耐磨,经济实惠成本低,缺点,比较粗糙,没有质感,容易变色,吸水率高,被稀释后容易脱落。

②美缝剂:新型装饰材料,不仅防水防霉,粘结力强,而且质地圆润细滑非常有质感,耐久不变身,由于价格太贵,一般用于厨房卫生间的阴角,台面与墙面瓷砖接缝处,可选颜色非常多:

浅灰色:能和大块中性色搭配,在细节中体现时尚感

米色:百搭色和大块暖色搭配,能给人非常温馨感

白色:可以与前世搭配,让室内简洁大气,明亮和谐

黑色:与大块深色系搭配可以衬托主色风格,沉稳大气

咖色:非常适合与鲜艳明亮的颜色搭配利用撞色提升家装品味

瓷砖铺贴要留缝 四个瓷砖勾缝技巧奉上


瓷砖铺贴要留缝,地球人都知道,所以要想贴的瓷砖没有缝隙,那么就不能少了勾缝这一步骤,可是瓷砖要怎么勾缝呢?这个问题大家可就知之甚少啦。这么专业性的问题,门外汉的小编也不太了解,不过还好有百度,小编逛贴吧刷论坛,问知乎寻达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有所收获。这不,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瓷砖勾缝的四个小技巧。

瓷砖铺贴要留缝 四个瓷砖勾缝技巧奉上

技巧1:表面处理

使用瓷砖勾缝剂前应先将瓷砖缝隙清洁干净,去除所有灰尘、油渍及其他污染物。同时也要清除瓷砖缝隙间松散的瓷砖粘结剂。

技巧2:搅拌

使用带合适搅拌叶的低速电钻进行机械搅拌。将粉料加入适量的水中,然后开始搅拌,直至均匀没有块状为止。待拌合物静置5min.再略搅拌后即可使用。

技巧3:施工

用橡胶勾缝刀或合适刮刀。将搅拌好的瓷砖勾缝剂填入瓷砖缝隙内,按对角线方向或以环形转动方式将瓷砖勾缝剂填满缝隙。尽可能不在瓷砖面上残留过多的勾缝剂,并在物料凝固前用湿海绵或湿布定期清洁瓷砖表面。尽快清除发现的任何瑕疵,并尽早修补完好。

技巧4:清洗

使用微湿的海绵清洁瓷砖表面,局部使用干净湿布擦净,并于填缝剂膜层干燥之前进行。工具使用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瓷砖勾缝剂初干固化后,用干布将表面已经粉化的瓷砖勾缝剂擦掉,或者用水进行最后的清洗。

贴瓷砖留缝吗 瓷砖留不留缝


贴瓷砖留缝吗瓷砖留不留缝现在铺贴瓷砖是我们装修时必备的一环,而且在铺砖的时候留缝也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但也有一部分业主认为留不留缝都可以看个人喜好,那么贴瓷砖需要留缝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贴瓷砖留缝吗瓷砖留不留缝

1.留缝能避免瓷砖热胀冷缩所导致的空鼓问题;

2.留缝能减少瓷砖起拱翘角等情况;

3.留缝能降低手工误差而造成的影响;

4.适当留缝更能提升美感,尤其是一些仿古砖等需要特殊效果的砖更需要宽缝。

5.随着美缝剂等填缝材料的不断升级,选择上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不容易变脏变黄;

6.就无缝概念而言,无缝砖不是真的“无缝”,根据瓷砖的性能来看,还是需要留下细缝,而且铺贴无缝砖的施工要求非常高;

7.细缝更易藏污纳垢难以清洁;

8.就瓷砖材质而言,留缝能减少瓷砖本身误差的影响;

上面就是关于瓷砖留不留缝的内容,如果还想了解瓷砖做美缝需要注意什么,请继续关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四载王朝 瓷史留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四载王朝 瓷史留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留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