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五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民窑五彩婴戏纹钵

民窑五彩婴戏纹钵

五彩瓷器鉴别 古代五彩瓷器 宣德五彩瓷器鉴别

2020-03-18

五彩瓷器鉴别。

五彩是釉上彩品种之一,在烧成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等五种基本色料彩绘,再经770℃到800℃的高温烘烤而成。五彩创烧于明代,盛于清代康熙时期,以后各朝仍不断烧造,但水平已不如前。由于康熙五彩与雍正粉彩相比,烧成温度略高,柔软程度不够,所以人们又习惯称五彩为“硬彩”,而称粉彩为“软彩”。

五彩在康熙一朝大盛之后,逐渐被后起之“秀”——粉彩所代替。尽管如此,康熙以后各代五彩器仍有烧造,精美之作不时涌现。光绪时期,曾数次大批烧造官窑瓷器,并具有相当的水平。当时除烧创了一些新品种外,同时还“仿明代、仿清康熙、雍正、乾隆甚至嘉庆、道光的各种品种”(《中国陶瓷》)。五彩瓷器在光绪时期虽然已不是彩瓷的流行品种,却也不失自己的特色。

光绪青花五彩婴戏纹钵,通高8.9厘米,口径17.7厘米。基本造型为直口,深腹,平底,底无款。全器以白釉为地,釉色莹润。纹饰主要集中在器物的外壁上,釉下青花装饰树木、山石、围栏、花鸟等背景,红、绿、黄、橙诸色绘饰人物,五颜六色,煞是好看。以描写婴幼儿捕鱼、逗鸟、攀树折花等活动场面为主的婴戏纹,始见于唐代的长沙窑。这类装饰纹样由于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因此在民间颇受欢迎,成为民窑瓷器装饰纹样中的“常客”。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青花婴戏纹碗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13cm,口径22.1cm,足径7.5cm

生产时代:正德

生产窑口或产地:景德镇窑

品种:青花瓷

陶瓷造型:碗

说明:明正德

碗敞口,瘦底,圈足。里口沿画青花双线,外口沿饰青花勾云纹,碗外壁以婴戏为主题纹饰,20个婴儿游戏于庭园中,姿态各异,空间衬以山石、松竹、柳树、栏廊等。足外墙绘回纹,足内无釉无款识。

据文献记载,正德青花使用的是江西乐平所产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在适当温度中能烧成柔和、淡雅、透澈的蓝色。

此碗之造型色调、釉色、纹饰等方面均反映出正德青花瓷独特的风格特征。构图层次清晰,青花色泽明快,釉质莹润。这一时期的人物绘画犹有宣德、成化朝之遗风,笔意浑厚和纤细工丽兼而有之。正德官窑青花器处于明中后期的转变阶段,从此碗的造型及纹饰可见其中的转承。

明末红绿彩婴戏纹碗的特点


陈玉文明熹宗天启(1621—1627年)共七年。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政权日暮西山,社会动荡,内外战事不断,国力严重衰竭。景德镇瓷业生产也十分萧条,因此传世出土制作精致的瓷器相对前几朝要少,大都不带年款。这种造型古拙,工艺粗疏,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晚明瓷器,虽然未被醉心官窑精瓷的国内收藏人士看重,但深受日本古陶器收藏者的青睐。

十几年前,我去苏州,在地摊上发现数只天启红绿彩婴戏纹碗(见图),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摊主侃价,摊主也非见“钱”眼开之辈。他说,你别看它们粗糙,这是晚明的东西,是真家伙。东西虽真,但不是细路子,乏人问津。摊主见到我颇为热衷,似乎遇到了“曲高和寡”的知音,他侃侃而谈,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激昂情绪,最终以“宝剑赠英雄”的气概,价格一槌定音,这几只碗全部让利售于我,打包的时候他又显得依依不舍。

我把宝贝携回家,请几位对古陶瓷研究有素的藏友过目,他们一致夸奖这位苏州摊主是讲诚信的,确确实实让我捡了“漏”,嘱我好好珍藏。我反复把玩,渐渐明白了晚明民窑瓷器受到日本友人青睐的原因。

明王朝政权的动荡,瓷业不景气,客观上官方放松了对民间瓷工的约束。工匠和作坊老板像除去桎梏的壮汉,有点随心所欲,艺术上不必像制作官窑瓷器那样屈从清规戒律,制瓷工艺的自由度提高了,瓷工们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中展现自己的个性……这几只天启红绿彩婴戏碗,充分体现了晚明民窑返璞归真、崇尚自然、清新刚健、敦厚致用的特色。我愈把玩愈珍爱,兴致倍增,乐于把它们的特点记录下来,供同道们共飨。

胎:胎土淘炼不精,灰白中有点泛黄,胎体较为厚实。

釉:釉层较稀薄,透过瓷釉,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胎体拉坯成型时留下的削痕。

色彩:矾红为主色调,以绿釉点缀,红绿相映,疏朗清逸,给人以艳而不俗的视觉效果。

纹饰:稚婴采用轮廓勾画填色的大写意画法,用笔随意,线条流畅,色块衔接自然,儿童形象虽未刻意勾画,但十分传神,欢蹦雀跃之状栩栩如生,体现工匠绘画技巧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

工艺:修胎粗疏随便,圈足留有粘砂;底足有明显的火石红,并有放射状的跳刀痕。

我查阅南京博物院古陶瓷专家霍华女士撰写的《陶瓷述古》一书,该书第5页上有天启红绿彩婴戏纹碗的照片,她说“江苏省苏州市文物店九十年代出售此类瓷碗,当时仅20元一只。”我又在几年前出版的一本上海古陶瓷拍卖图录上见到此类瓷碗的芳影。如今,国内古陶瓷收藏者的收藏理念日趋理智,藏家们不仅追捧官窑精瓷,对文化含量高、存世量又不多的民窑瓷也有浓厚的兴趣。

婴戏纹瓷权


笔者收藏到两件瓷权,图左为明嘉靖婴戏纹权,高6.2厘米,底径6.6厘米,变异葫芦形。上部为一圈蕉叶,中部以锦地纹相隔,主图案为12个儿童分6组习武,姿态各异,颇有情趣,底部双圈内青花书写“爱江制用”铭文。

明代瓷权造型多样,有葫芦形、鼓形、馒头形、钟形、元宝形、笠帽形、方形、六边形、八棱形、梯形、蔬果形、天圆地方形等,而以葫芦形、鼓形和馒头形多见。这些瓷权,多以手工制作,辅以工具挖削,器型古朴浑厚,拙中见巧,让人玩味。可以说,明代任何一种陶瓷器皿,在造型方面都不如瓷权丰富多样。

明代瓷权采用当时最崇尚的色釉来表现其特有的寓意。有青花、白釉、蓝釉、紫金釉、青花釉里红等,早中期青花釉多见。

明代早期纹饰少见,中后期趋向丰富多彩。多以青花绘描,有花鸟蜂蝶、水藻游鱼、落花流水、童子逗鸡、狮子舞球、岁寒三友、戏剧人物、朵梅、开光、几何纹、锦地纹、婴戏纹、螭龙纹、缠枝花、钱纹、山水纹等,明代民窑陶瓷器皿的纹饰,在瓷权上多有表现,可谓方寸之地,别有洞天。

明代早期瓷权未见款识,中期偶有,大都出现于晚期。已见的有帝王年号款,如底部墨书正德十年款、青花嘉靖二十三年款、大明万历四十三年款、万历四十二年款、崇祯十三年款、崇祯七年款,还有丙寅、己亥等干支纪年款,表达吉祥、祈求财富、施以教诲、追慕官运、晓之哲理、求得平安的款识,有天平正合、天秤正合、公平交易、公平交义、公平正直、加官进禄、童叟无欺、千斤秤砣、识轻知重等,以公平交易款为多。还有以户主姓氏如章、李、胡、陈平、爱江、万年古记等铭记瓷权上的。

古代瓷权究竟作何用?目前多数收藏者认为作秤砣,是实用衡器,亦有少数人对此怀疑,称其为厌胜物、信用物等。

婴戏纹瓷器及图片


在陶瓷传统装饰图案中,常见以比喻、谐音等手法,组成具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它的历史可上溯到商周,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大量吉祥纹样出现在瓷器之上,如“连年有余”“五谷丰登”“竹报平安”等图案都借助此手法来“讨彩头”。这些吉祥纹样的依据和来源主要是佛教、道教、历史故事和民俗活动,其中民俗活动成为最主要的题材来源。无论人物、动物、器物、植物如何组合,其所代表的意义不外乎吉祥如意、祛灾避邪、多子多寿、升官发财。

婴戏纹作为传统吉祥纹饰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从两子、五子到十六子甚至“百子迎福”“百子嬉春”,反映了古代传统封建思想中传宗接代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婴戏图案,出现在瓷器、刺绣、银器、漆器等不同的工艺品装饰之中。到了明清之际,由于青花的大量烧造和彩瓷品种如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的丰富,手绘纹饰成为了瓷器最为主要的装饰手段,婴戏纹作为一种重要的吉祥纹饰,在此时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

宋人 《冬日婴戏》

既纯真,又哲理

婴戏纹,又被称之为儿戏纹或童戏纹,是最为常见的传统纹样之一。“婴”原指初生女孩,《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后来“婴”则泛指初生儿、幼儿。据史料记载,早在魏晋时期,儿童就成为一种专门的题材,出现在绘画当中。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南朝画家顾景秀、江僧宝等曾以儿童为题材作画。到了唐代,儿童作为独立的人物画题材出现,直至宋代,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婴戏题材的绘画作品,其中以李嵩、苏汉臣的艺术成就最高。婴戏纹这种题材在瓷器上使用最早见于唐代的长沙窑,宋代的磁州窑和景德镇青白瓷上也有所应用。明代宣德时期,特别是到了正德、嘉靖时期才最为风行,一直到清代康雍乾时期还在彩瓷装饰中大量出现,到了清中后期才逐渐衰落。明清两代彩瓷的婴戏纹从最初的一两个孩童玩耍发展到百子嬉戏,做到了千人千面、神态各异。

北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

自唐宋以来,婴戏纹一直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有学者认为婴戏纹是对道家哲学内涵的展示。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载营魂拍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触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婴儿”是婴戏纹产生的理论依据。在道家看来,婴孩最是纯真朴实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象征。其二,成年人在世俗社会中对天真童心的向往,诸如“返老还童”“童心未泯”等都是对童年时光的怀念,需要借助婴孩无忧无虑的心态来获得心灵的补偿。婴戏纹自然成为一种内心感悟的释放途径。

金廷标 花圃婴戏 扇面镜片 纸本设色

无论在任何时期,工匠在瓷器上所描绘的婴戏纹都是婴孩参与传统节日习俗、日常娱乐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的场景。把无忧无虑的婴孩作为载体,表达了对吉祥福瑞生活的祝愿。放鞭炮、放风筝、荡秋千、斗草、游龙舟、骑竹马、木偶戏等,这些题材的婴戏纹不仅具有民俗意义且寓意深远。如婴孩放风筝,寓意放出晦气,迎来好运;端午节孩童带钟馗面具嬉戏,寓意驱邪避毒;孩童坐在麒麟背上,称为“麒麟送子”,寓意早得贵子;孩童手推龙舟,舟上载官帽、官带,取“官带流传”之意,寓意官职世袭,代代为官。

可写意,可写实

明清两代的彩瓷,分为五彩、斗彩、珐琅彩和粉彩4种。五彩创烧于元代,而青花五彩创烧于明代正德时期,直到清康熙、雍正时期达到了顶峰。斗彩始于明宣德年间,以成化斗彩最为有名。珐琅彩、粉彩都创烧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两朝。珐琅彩是在皇宫内制作的一种御用瓷器,存世量极少;而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彩瓷品种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瓷器纹饰的表现力,不仅从题材上有所丰富,在色彩上也显得活泼生动。

明嘉靖 铜胎掐丝珐琅婴戏图葫芦形执壶

明代初期,由于当时赏瓷风尚“以甜白为常,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彩瓷并没有受到宫廷的重视,婴戏纹彩瓷存世量极少。直至明代中期,五彩、斗彩婴戏纹瓷器数量才逐渐增多。明代婴戏纹以描写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庭院内儿童的游戏、玩耍活动为主,衬以树石、栏杆、花草。从大量留存的彩瓷实物来看,婴戏纹主要突出婴孩本身,树石花草等衬景点缀较少,有些甚至只绘婴孩。早期风格写实、工整,婴孩身材矮胖,脸圆头大,显得憨态可掬,五官刻画清晰。到了成化年间,婴孩的头部基本被描画为正圆形,为此时的特色。从正德时期开始,婴戏纹彩瓷数量激增,所绘婴孩的后脑逐渐变大。嘉靖时期,婴戏纹彩瓷的数量更多,较之成化时期,形象趋于复杂,描划精细,斗彩中青花部分开始出现分水渲染,五彩则采用平涂技法,图案中婴孩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但婴孩的后脑开始向后突出,甚至有点不合比例,显得有些怪诞。题材开始转向读书、下棋的内容,“戏”意不足。万历时期,各种场面的婴戏纹应有尽有,人物形象比嘉靖时明显活泼,呈手舞足蹈之状。至天启、崇祯时期,婴戏纹已经完全忽略了背景的描画,画面中几乎只剩下翩翩起舞的嬉戏的婴孩。纵观明代彩瓷中的婴戏纹,描绘手法以写意为主,对人物的描绘带有漫画感,神似追求高于形似,在笔墨中突出“戏”味。

明成化 斗彩婴戏图罐

清代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目的是来满足人们心中对吉祥平安的向往。从纹饰整体的风格来看,清代婴戏纹彩瓷具有满、繁、密的特色。在“开光”部位画出主题纹饰——婴戏纹,在器物的口沿或颈部辅以带状纹饰来装饰,疏密结合,构图上有节奏感。在描绘婴孩的嬉戏场景时,会加入成人世界的人、事、物,去寄托某些传统思想或信仰。一些以民间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婴戏纹彩瓷大量出现,画中选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植物、器具等作为画中婴孩玩耍之物。清代婴戏纹彩瓷,以粉彩瓷器为主。清康熙彩瓷婴戏纹以五彩为主,布局较满,采取单线平涂,色泽艳丽丰富,人物比例协调。雍正婴戏承袭前朝,新意不足,可见雍正帝的欣赏情趣并不在于此,婴戏纹彩瓷的质量出现明显下滑。乾隆时期,粉彩婴戏纹瓷器发展到顶峰,画面清新活泼,刻画精细,借西洋画法造型准确且有立体感、色彩丰富、构图缜密。乾隆之后大多因袭前朝风格,婴孩形象日显呆板,以麒麟送子题材为最常见。至清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较之明代的婴戏纹彩瓷,不仅注重对婴孩本身的描画,场景描绘也非常写实到位,没有明代变形夸张的表现样式,在丰富的场景和欢乐的气氛中突出“戏”味。

明万历 青花婴戏图圆盒

亦宫廷,亦民间

承接宋元绘画艺术传统,明清时期婴戏纹仍然作为一种绘画题材不断发展。如果明代的婴戏纹瓷器,在刻画上还显得有“信手拈来”之意的话,那清代的婴戏纹就显得规整精细得多。清代是继宋代之后婴戏图题材绘画的又一大发展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婴戏图画家及绘画作品,如金廷标、闵贞、姚文翰、焦秉贞等。其中以金廷标、焦秉贞成就最高。乾隆时期官窑婴戏纹瓷器的摹画范本多出自供奉内廷的画家金廷标之手,我们从乾隆时期的大量官窑粉彩婴戏纹瓷器中可以看到这些把婴孩描绘得动作夸张,营造热闹愉悦气氛的作品。

清乾隆 粉彩婴戏图笔筒清乾隆 粉彩婴戏图碗

在明清婴戏纹彩瓷上,我们可以看到宫廷与民间艺术手法及艺术符号的相互融合。婴戏图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表现主题的程式化特征十分明显,画面中加入的吉祥符号的程式化,某种植物、动物或生活中的物品总是代表着固定的吉祥寓意。婴戏纹彩瓷中所表现的内容大多来自于民间,如闹社火、赛龙舟等,这些符号有的发源于民间,而在服饰、神态的描绘上则为宫廷服务,手法显得华美精致,有一种贵族之气。程式化特征已经具备,只能在画工上不断寻求突破,中国画中灵动、飘逸的线条与描绘婴孩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嬉闹时敏捷的动作相得益彰。明清彩瓷受到国画影响而产生的在笔墨技法上的“墨分五色”和“料分五色”,也对表现婴孩神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清乾隆 金地洋彩如意形婴戏图盖盒清嘉庆 珊瑚红地五彩婴戏图大碗

明清婴戏纹彩瓷融汇了宫廷的细腻精致和民间的热闹红火,无论是色彩还是技法上也显得更加丰富,表现力十足。因此,上至宫廷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对婴戏题材十分喜爱。总体来看,婴戏纹在明清彩瓷装饰中得以广泛流行,首先是对传宗接代思想的一种表达,其次是对趋吉避凶愿望的一种寄托,最后是对重男轻女封建观念的一种延续。这些伦理思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影响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思想融入婴戏纹当中,又借助瓷器这一广为流传的工艺品,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老百姓,其目的是为了祈祷国家太平兴盛和生活安泰美满的美好愿望。

明婴戏纹瓷器鉴赏


婴戏纹瓷器虽然最早是在唐朝发端的,但是其兴起却是在明朝。而明婴戏纹瓷器又以官窑出品为上,当然,民窑所出婴戏纹瓷器又别有一番生动气韵。

婴戏纹,顾名思义是以婴童的戏耍场景为蓝本绘制的瓷器纹饰,画面热闹有趣,更兼配合园林风光,是颇受民间欢迎的瓷器纹饰。最早的婴戏纹中是只有数个孩童形象的,到后来发展成为上百幼童出现在园林各处,到明代,婴戏纹瓷器画面逐渐丰满,园林楼阁皆备,且孩童们数量增加,神情各异,姿态万千,甚至具有“故事性”。

明婴戏纹瓷器得到大发展是有中国传统观念的推动作用的,经过了元末大变动,“多子多福”的思想更得人心,因而婴戏纹瓷器颇受欢迎。并且,在明以前的婴戏纹瓷器中,孩童数量明显增加,画面所绘内容也从普通的庭园游戏逐渐发展为有节日灯会等大场面加入,孩童所玩的游戏也更加丰富,从斗草、陀螺等普通游戏到钓鱼、爬树、偷摘花等更生动、日常的游戏。除了内容外,婴戏纹瓷器本身适用范围广、绘制难度较低、呈现效果好较好也是其流行的原因。

同时,明婴戏纹瓷器的鉴赏要点除了主角孩童的憨态可掬的神色、动作、或蹲或藏的姿态之外,作为背景的山树花鸟、亭台楼阁也是有讲究的,不同于之后清代婴戏纹瓷器中呈现出来的贵族游街、舞龙的华贵场景,明婴戏纹瓷器所呈现的,是更贴近人民生活的画面。所以房屋、庭园的大小、远近等整体布局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如果可见远山,则用虚笔,靠近孩童的树木花草则为实笔,如果细心,还会发现画师藏在景物后的孩童,并且其早期的婴戏纹瓷器主要以四个、十几、二十个孩童为主,画面疏密有度,不显得累赘,细节处的精心,正是明婴戏纹瓷器的特色。

而尽管明婴戏纹瓷器的画面复杂,却并不显得混乱。因为这一时期的色料与釉料有较好的发展,即使是繁复丰富的画面,层次感却是非常分明的,不存在大规模脱釉、画面混乱模糊的情况,并且这一时期的婴戏纹瓷器以青花绘制为主,颜色颇为素雅,青花瓷明净的色泽为明婴戏纹瓷器增添了许多光彩。

成化五彩双龙戏珠罐


成化五彩双龙戏珠罐高9.8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6.1厘米,直口,短颈,丰肩,腹略收,圈足,无盖,通体白釉,釉色白中闪青,罐身绘五彩龙纹及火珠纹,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蕉叶纹、回纹、如意纹、变体莲瓣纹。

初次看到此罐,第一个印象就是“好东西”,并判断为嘉靖万历时期的彩器。但作者每次细细端详、欣赏之余,总觉得和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有出入,主要是纹饰、画法和彩料与嘉万时期的五彩有很大不同,于是经过反复考察、论证,认为应是成化五彩。

造型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到罐的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具有艺术上的线条美。成化时期官窑多为小件,显然因宪宗皇帝及皇室内廷的喜好而为之。民窑自然也深受影响,制作精细,且多模仿官窑制品。

图案纹饰:罐身的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均用彩料直接绘制,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更无渲染,其手法与斗彩的制作相同。图案绘五爪龙,龙口紧闭,只露出一颗利齿,双目圆睁似戴了副眼镜,故称之为“眼镜龙”;上颚双须左右对称,伸展有力,形如鱼叉;下颚一绺须略粗,红龙用绿色,绿龙用红色,色彩对比强烈,交相辉映;鬃发向上飘,形如火炬;鹿形角,身体较为粗壮,尾巴略细,呈火焰状,网格状鳞纹,背部有锯齿纹,身出一二飘带,腿部强壮有力,关节处有几根飘逸的肘毛;爪为五趾,形如风车,趾间距离较近,第一趾和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此种龙纹样式成化官窑器较多见。双龙一立一游,中间绘火珠纹,四周为云角纹。龙纹是陶瓷器上传统的装饰纹样,自宋代开始龙的样式基本固定下来,龙体作蛇形,S形尾渐细,爪有三、四、五趾的,到明清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龙纹成为官窑瓷器最具代表性的纹样。

胎釉彩料:胎质细腻纯净,胎体轻薄,符合成化瓷小巧玲珑、制作精良的特征。嘉万时期胎质不如前期,总体厚重古拙多于轻盈秀丽。民窑则更是如此。彩料设色淡雅,以红、绿、黄及姹紫为主,红彩鲜艳夺目,尤如新滴鸡血;绿彩透明闪亮,恰似玻璃种翡翠;黄彩娇嫩透亮,如鸡油般柔和,最典型的是绿龙龙身用姹紫点缀,其色如赤线,表面干涩无光泽,此特征为所有后仿者所不见,此色足以论定该罐为成化瓷。

成化彩瓷除名噪一时的斗彩外,也继承宣德的单纯釉上五彩瓷,但极为罕见,彩色以红、绿、姹紫为主。此罐为民窑制品,不仅是五彩瓷,更以龙纹为样,其精细程度与官窑无出一二。

明末红绿彩婴戏纹碗的特点(组图)


 陈玉文明熹宗天启(1621—1627年)共七年。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政权日暮西山,社会动荡,内外战事不断,国力严重衰竭。景德镇瓷业生产也十分萧条,因此传世出土制作精致的瓷器相对前几朝要少,大都不带年款。这种造型古拙,工艺粗疏,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晚明瓷器,虽然未被醉心官窑精瓷的国内收藏人士看重,但深受日本古陶器收藏者的青睐。

十几年前,我去苏州,在地摊上发现数只天启红绿彩婴戏纹碗(见图),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摊主侃价,摊主也非见“钱”眼开之辈。他说,你别看它们粗糙,这是晚明的东西,是真家伙。东西虽真,但不是细路子,乏人问津。摊主见到我颇为热衷,似乎遇到了“曲高和寡”的知音,他侃侃而谈,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激昂情绪,最终以“宝剑赠英雄”的气概,价格一槌定音,这几只碗全部让利售于我,打包的时候他又显得依依不舍。

我把宝贝携回家,请几位对古陶瓷研究有素的藏友过目,他们一致夸奖这位苏州摊主是讲诚信的,确确实实让我捡了“漏”,嘱我好好珍藏。我反复把玩,渐渐明白了晚明民窑瓷器受到日本友人青睐的原因。

明王朝政权的动荡,瓷业不景气,客观上官方放松了对民间瓷工的约束。工匠和作坊老板像除去桎梏的壮汉,有点随心所欲,艺术上不必像制作官窑瓷器那样屈从清规戒律,制瓷工艺的自由度提高了,瓷工们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中展现自己的个性……这几只天启红绿彩婴戏碗,充分体现了晚明民窑返璞归真、崇尚自然、清新刚健、敦厚致用的特色。我愈把玩愈珍爱,兴致倍增,乐于把它们的特点记录下来,供同道们共飨。

胎:胎土淘炼不精,灰白中有点泛黄,胎体较为厚实。

釉:釉层较稀薄,透过瓷釉,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胎体拉坯成型时留下的削痕。

色彩:矾红为主色调,以绿釉点缀,红绿相映,疏朗清逸,给人以艳而不俗的视觉效果。

纹饰:稚婴采用轮廓勾画填色的大写意画法,用笔随意,线条流畅,色块衔接自然,儿童形象虽未刻意勾画,但十分传神,欢蹦雀跃之状栩栩如生,体现工匠绘画技巧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

工艺:修胎粗疏随便,圈足留有粘砂;底足有明显的火石红,并有放射状的跳刀痕。

我查阅南京博物院古陶瓷专家霍华女士撰写的《陶瓷述古》一书,该书第5页上有天启红绿彩婴戏纹碗的照片,她说“江苏省苏州市文物店九十年代出售此类瓷碗,当时仅20元一只。”我又在几年前出版的一本上海古陶瓷拍卖图录上见到此类瓷碗的芳影。如今,国内古陶瓷收藏者的收藏理念日趋理智,藏家们不仅追捧官窑精瓷,对文化含量高、存世量又不多的民窑瓷也有浓厚的兴趣。

怎么通过婴戏纹进行断代?


婴戏纹饰瓷器装饰纹样之一,以儿童游戏为装饰题材,故称婴戏纹,古代陶器纹饰。以婴儿为画面主角,内容有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较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茶壶。八角形流下绘一胖娃,赤身系肚兜,肩荷一莲杖,手挽飘带。宋、金时期,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分别用刻划、印花、绘画等技法表现婴戏纹;或童子戏花;或双婴荡船;或骑竹马;或抽陀螺。其中以磁州窑婴戏画面最为生动。明、清时期的婴戏纹,人数增多,有四子、十六子、二十子、百子等,尤以十六子和百子婴戏为典型。清代瓷器上的婴戏纹饰与其它纹饰一样也具有寓意,多描绘贵族子弟的游戏场面,如闹花灯、骑马做官、舞龙等常见。

在我国古代崇尚多子多福,又认为莲谐音“连”,故童子玩莲目口寓意“连生贵子”。纹饰图案多以一个或几个顽皮可爱的男婴组成,或肩负荷叶交脚而行,或几个婴孩同戏一束荷花。有坐、有立、有玩、有闹,将不同姿态的游戏和动作刻画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明清时期婴戏纹题材也很多见。明代玉器中的婴孩形象常常前额及后脑突出。清代婴戏纹较明代雕刻更加细腻,衣纹装饰过多,与宋代玉雕童子有明显的差别。明正德、嘉靖的婴戏碗,是这一时期的青花代表作品。清代有青花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粉彩瓷器等装饰品种。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民窑五彩婴戏纹钵》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民窑五彩婴戏纹钵》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五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