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剔刻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陶瓷工艺:刻花

陶瓷工艺:刻花

剔刻花瓷器鉴别 怎么鉴别黑淘刻花瓷器 珍珠地刻花瓷器真伪鉴别

2021-01-18

剔刻花瓷器鉴别。

刻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装饰花纹,故名。其特点是用力较大,线条较划花深而宽。宋代盛行,以北方耀州窑刻花器物最为着名�TaocI52.COM

延伸阅读

磁州窑珍珠地刻花梅瓶赏析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华北华南广大地区,兰花花碗、盘等用品。代表民间青花的盛世。现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 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尤以白釉最为出名。 该磁州窑珍珠地刻花梅瓶属白釉系列,底径6.7cm,口径4.3cm,高26.9cm,是宋代典型梅瓶器型。造型为蘑菇翻卷小口、短颈、丰肩、收腹、内凹足。从整个造型看,端庄挺拔,器物线条流畅,型体饱满、匀称、轻盈,充满一种亭亭玉立的美感,非常生动。珍珠地始见于唐代,这种融汇了西方外来设计因素的器皿图案,运用此技法来表现物体表面的视觉效果,在当时也属登封窑使用较高级的装饰技艺。密集的圈点纹饰,也有较大面积的花卉图案,形成视觉对比,表现了梅瓶的精细和大气。制作技艺高超,装饰法独特,纹饰生动、精美,口部、腹部、裙部及足部,分割点比例对称,艺术感极强,显示出磁州窑技术的娴熟,最能代表表现宋磁州窑典型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珍罕瓷器,极具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很高的收藏价值。 现此磁州窑珍珠地刻花梅瓶珍藏于上海远大博纳拍卖有限公司,将参加上海远大博纳和香港环球国际联合举办的2014香港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繁昌窑宋代“牡丹刻花执壶”赏析


繁昌窑“牡丹刻花执壶”

繁昌窑坐落在皖南繁昌县城南一个名叫柯家村的山冲之间。相传五代时由柯氏两兄弟创建,故此这个窑烧制的产品中也有“柯大、柯二”之说,因宋时繁昌曾隶属宣州,而史料中又有“宣州窑”的记载,所以学术界将其列为“古宣州窑址”。近年来随着芜湖、宣州、泾县、绩溪等古宣州辖区内大批古窑址被发现和考证,可能是怕因窑名而混淆产品,人们不得不又以地名来冠以“繁昌窑”之名,而当地的老百姓却仍习惯称之为“柯家冲窑”。

繁昌窑是一个以烧制碗、盏、 壶、注、杯、钵、盒等青白瓷生活用品为主的民窑,所烧器物素雅青白、古朴大方,有较浓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繁昌窑早期产品多泛豆黄色,呈鱼籽开片,晚期釉色泛翠,呈冰纹开片。藏品“牡丹刻花执壶”,壶高22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14厘米,喇叭型小盘口,长流直升微弯,酷似天鹅之颈项,壶肩捏有两系,釉水丰润肥厚,白中泛翠,开片呈冰纹,壶腹用双线一分为四,并刻划有四朵仰俯有致、花叶对生的牡丹,壶足与底露胎,足圈积浓釉处开片,在光照下闪烁出淡绿光彩,曲柄宽扁并刻划四线装饰,手感如执玉带。宋白瓷素有“涕泪者佳,牡丹划花者最佳”之说,此壶线条流畅、古气盎然、特征俱符,是繁昌窑宋中后期烧制的上品。

繁昌窑约起烧于五代,兴盛于宋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虽然此后再无烟火,但它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却留下了自己的一页。

古代瓷器:磁州窑珍珠地刻花梅瓶赏析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华北华南广大地区,兰花花碗、盘等用品。代表民间青花的盛世。现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尤以白釉最为出名。该磁州窑珍珠地刻花梅瓶属白釉系列,底径6.7cm,口径4.3cm,高26.9cm,是宋代典型梅瓶器型。造型为蘑菇翻卷小口、短颈、丰肩、收腹、内凹足。从整个造型看,端庄挺拔,器物线条流畅,型体饱满、匀称、轻盈,充满一种亭亭玉立的美感,非常生动。珍珠地始见于唐代,这种融汇了西方外来设计因素的器皿图案,运用此技法来表现物体表面的视觉效果,在当时也属登封窑使用较高级的装饰技艺。密集的圈点纹饰,也有较大面积的花卉图案,形成视觉对比,表现了梅瓶的精细和大气。制作技艺高超,装饰法独特,纹饰生动、精美,口部、腹部、裙部及足部,分割点比例对称,艺术感极强,显示出磁州窑技术的娴熟,最能代表表现宋磁州窑典型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珍罕瓷器,极具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很高的收藏价值。现此磁州窑珍珠地刻花梅瓶珍藏于上海远大博纳拍卖有限公司,将参加上海远大博纳和香港环球国际联合举办的2014香港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古代瓷器:繁昌窑宋代“牡丹刻花执壶”赏析


繁昌窑牡丹刻花执壶

繁昌窑坐落在皖南繁昌县城南一个名叫柯家村的山冲之间。相传五代时由柯氏两兄弟创建,故此这个窑烧制的产品中也有柯大、柯二之说,因宋时繁昌曾隶属宣州,而史料中又有宣州窑的记载,所以学术界将其列为古宣州窑址。近年来随着芜湖、宣州、泾县、绩溪等古宣州辖区内大批古窑址被发现和考证,可能是怕因窑名而混淆产品,人们不得不又以地名来冠以繁昌窑之名,而当地的老百姓却仍习惯称之为柯家冲窑。

繁昌窑是一个以烧制碗、盏、壶、注、杯、钵、盒等青白瓷生活用品为主的民窑,所烧器物素雅青白、古朴大方,有较浓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繁昌窑早期产品多泛豆黄色,呈鱼籽开片,晚期釉色泛翠,呈冰纹开片。藏品牡丹刻花执壶,壶高22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14厘米,喇叭型小盘口,长流直升微弯,酷似天鹅之颈项,壶肩捏有两系,釉水丰润肥厚,白中泛翠,开片呈冰纹,壶腹用双线一分为四,并刻划有四朵仰俯有致、花叶对生的牡丹,壶足与底露胎,足圈积浓釉处开片,在光照下闪烁出淡绿光彩,曲柄宽扁并刻划四线装饰,手感如执玉带。宋白瓷素有涕泪者佳,牡丹划花者最佳之说,此壶线条流畅、古气盎然、特征俱符,是繁昌窑宋中后期烧制的上品。

繁昌窑约起烧于五代,兴盛于宋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虽然此后再无烟火,但它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却留下了自己的一页。

陶瓷纹饰——“百花不落地”


“百花不落地”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景德镇流行的一种粉彩瓷器品类,以各类花卉为装饰题材,又称“万花锦”、“万花堆”、“万花献瑞图”等。清代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景德镇御窑厂荟萃了一代名师巧匠,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百花不露地”的装饰风格就在这个盛世间应运而生,专供皇室使用。这种纹饰多在器物主体中心部位绘制牡丹等大朵花卉,在其周围加绘菊花、茶花、月季、荷花、桃花等各种小花朵,且在空余部位佐以精细辅纹,使画面满密,器不露地,寓意“百花呈瑞,盛世升平”。

其绘制过程是:先用生料在素瓷面上勾勒名花异卉,然后绘画少量枝蔓串连起来。给花卉填色之前,先用锅灰打底,再填色,再洗染大花头明暗,小花头则用粉彩平涂之。最后,在空白处填地色,常填黑、黄、红、蓝、绿等色地,以衬托花卉纹样,并以黑白两色最常见,白为艳,黑为贵。据《乾隆内务府纪事》中记载,这种图案的器物为寻常赏花时所用,有“万花献瑞”之吉意。当时曾明文规定:“年节用‘三阳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午节用‘艾叶灵符’,七夕用‘鹊桥仙渡’,祝寿用‘万寿无疆’……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俱按时令烧造。”不同纹饰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可见当时人们心中对于纹饰的态度并不仅仅存在于美的关照,还有寓意。纵观整个陶瓷发展史,可以看到自清以来,陶瓷的装饰风格由简入繁,开始极尽能工巧事,陶瓷工匠都以技艺展露为尚,一件瓷器上往往可见多种装饰工艺并存,《中国陶瓷史》在给予其工艺以肯定之余并不认为其有更多的艺术价值,认为清代陶瓷是艺术审美的式微。而皇室显贵在清代康、乾、雍时期为显示国力富强,极尽奢华之事,烧制瓷器也是百件中拣其一二,其余砸碎埋入土中,制一件瓷器往往需耗费百金。在这样的背景下,“百花不落地”的出现是历史必然,其工艺之精细、画面之细腻、色泽之艳丽,可一窥制作中所耗费的人力与财力。这种纹饰除用作传统瓷瓶上的装饰之外,还出现在瓷板画上、九子拼盘、瓷如意上等等,繁缛华美。有些还结合镂雕工艺,制成“百花不落地”转心瓶,层次丰富。如这一件清代粉彩万花转心瓶,不仅以镂雕与彩绘结合,还以青花与粉彩釉上釉下相互逗趣,最后加饰描金,工艺极尽复杂,稍有一丝不慎,就会毁坏整体画面。在整个中国陶瓷史的转折时期,作为陶瓷历史中的再一次巅峰,清代乾隆时期以其工艺的强大在世界上宣示了其陶瓷界的霸主地位,然后一蹶不振,带着日渐低俗的品位逐渐跌落神坛。嘉庆时期陶瓷艺术基本已无可圈可点之物,唯“百花不落地”瓷在此时反而以趋于舒朗简约的形式更胜于乾隆时期的堆砌繁缛。至民国,仍有仿古之物,但好比一个是天上仙姝,一个是粗鄙侍女,除形式上继承之外,其笔法、色泽不可同日而语。这一时期常见在万花之上作开光,再在开光内以粉彩绘制花鸟、山水等小景的装饰现象。随着20世纪50、60年代景德镇各大瓷厂的繁盛,景德镇陶瓷艺术迎来了新时代的春天,“百花不落地”瓷也重新大量烧造,这一时期的瓷器可见乾隆时之风采,甚至更加华丽,常见以金地做底色,碧丽堂皇。 南京市博物馆的龙蟠虎踞厅,常年展出一套精致的粉彩万花瓷器,包含了盘、碗、盖碗、勺、茶壶、茶杯等等,瓷器上的团以赤金点缀,整体色彩明艳又不失雅致。这套瓷器的身世显赫,它们来自民国时期南京总统府,是蒋介石的御用瓷器。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战胜利,欲从景德镇烧制一批瓷器,作为国礼送给盟国元首。于是找到当时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院校长汪璠,提出国礼的设想,并嘱咐要仿造清代乾隆时期风格,瓷质力求细薄,色调务必高雅。待王璠赶回景德镇后,立即召集陶瓷名家商议,经反复讨论和商榷,制定出了设计图样。在这批国府定制瓷中,负责餐具设计的是有“现代国瓷创始人”之称的彭友贤先生,他在当时是著名的瓷器设计大师,抗战胜利后在景德镇创办了中国瓷厂,一心致力于瓷器业的改良。在接到这个重大任务之后,彭友贤在造型上除保留传统盘、盖碗、茶壶等之外,考虑到是赠送与友好国家,要符合当地的饮食习惯,还融入了西式的咖啡壶和咖啡杯,一应俱全,可谓是“中西合璧”。在装饰上继承了传统的万花风格,但在色调处理上力求雅致清丽,使其虽华丽鲜艳,却不失格高雅调。一经送往民国政府审核,便得到好评,就一直保留在总统府内,作为总统府宴客时的主要餐具。

随着20世纪80年代“现代陶艺”思想的传入,中国传统的陶瓷制造观念受到冲击,当代陶瓷艺术家们挣脱了束缚的枷锁,可以追求属于自己的陶瓷艺术的自由王国。一时间,传统的陶瓷工艺、技术受到了质疑和鄙夷,认为其“俗”而“劣”,创作理念要远超于工艺的价值。从很大程度上,中国的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真正自由的创作空间,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艺术家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赋予了中国陶瓷艺术更广阔的道路,陶瓷艺术的范畴更为宽广,陶瓷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更受肯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过于“重道轻技”会使得一些优秀的传统陶瓷工艺失去继承的动力,从而濒临消失,这是一大哀婉之事。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类似于“百花不落地”、“扎道粉彩”等等重工陶瓷品类逐渐沦为边缘艺术,陶瓷艺术家不屑于以其作为创作手段,唯有一些做仿古瓷的商家会有所保留。因而,在市面上几乎看不到太多的万花瓷,即使有,也是或粗劣或精致的仿古样式。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说“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只有工艺之存我们才能生活……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近年来,受日本民艺思想的影响,中国开始逐渐重视起传统的、民族的文脉,对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忽视的“工艺”产生了保护的欲望。时代的审美有所差异,如何适应当下,是传统工艺进入时下生活中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创新不可避免,而创新归根结底要归入传统,创新的更高意义,应该是使传统有新生的活力,得以推进和延续。在一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呼声之中,中国当代的设计思想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符号,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百花不落地”这种陶瓷工艺也有了新生的方向。现代艺术是古代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它的隔绝。继承的选择性应该是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基础之上的。也许设计师们应该认识到,人们渴望有民族自信力并且崇尚传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住在古董店里。

陶瓷的装饰工艺技法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干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干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花口瓶


西夏白瓷花口瓶 内蒙古博物馆

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何为铁锈花?


它是以氧化铁或铁量较高的矿物——乌金土作为绘料在釉下绘成纹样经高温烧成呈现黑色或褐色,磁州窑用当地生产的‘斑化石’作绘料,因制品纹样呈现暗红色象铁锈绘成,故称铁锈花。

铁锈花在宋代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民间陶瓷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它是以磁州窑产品为代表。以白地黑花为最著名。其特点是运用中国写意画的手法,装饰性的章法布置在淳朴、挺拔,气魄轩昂的造形上。构图洗练,组织严谨,形象生动,笔法潇洒,粗细疏密处理恰当,黑白对比强烈,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

铁锈花有白地黑花、黄地黑花、绿釉铁锈花、黑釉铁锈花 等。

古代陶瓷的装饰工艺——化妆土


用在陶器上的所谓陶衣,用在瓷器上就叫化妆土。化妆土是一种常用的陶瓷装饰材料。化妆土具有质地细腻、色泽均匀、遮盖力较强、耐火度高、表现力丰富等特性。化妆土装饰,就是使用化妆土来改变器物外观的一种装饰形式。运用化妆土,可以改变胚体表面的颜色和质地,掩盖因胎质粗糙而产生的缺陷,使釉色显得更加鲜艳,能够以有限的材料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装饰效果。

古人常用的化妆土有三种,即白色、褐(黑)色和本色。今人对白色化妆土和褐(黑)色化妆土比较了解,但对本色化妆土知之甚少。其实本色化妆土在古陶瓷的应用上要比白色和褐(黑)色普遍得多,只是颜色与胎体极其接近,不易被察觉而已。所有化妆土都是起装饰作用的,它可以使灰胎变白,白胎变黑,粗胎变细,麻胎变平,使器物表面看上去更加亮丽、更加时尚(按照古人的审美取向)。据笔者观察,90%以上的老窑瓷器都采用化妆土作装饰。其中采用白色化妆土做装饰者占总体老窑器约百分之十几,采用褐色化妆土做装饰者约百分之一二,其余百分之七八十都采用本色化妆土做装饰。

所谓本色化妆土,就是在淘洗陶瓷坯料过程中,被分离出来颗粒度极细的泥料,俗称“澄浆泥”。它在三种化妆土中出现最早,流传最广,也使用最多。我国瓷器在元代之前几乎都是采用单一原料配方制胎,元代以后仅在景德镇等少数地区采用二元或三元原料配方制胎。直至近现代,引进欧洲先进工艺后,多元配方才逐步实行。直至20世纪50年代后,多元配方制胎才被普遍推广。

本色化妆土的使用是我国古代制瓷工艺的一项重要成就,也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据笔者观察,在早期原始青瓷上,就已经开始采用这一装饰工艺了。

在古陶瓷中,本色化妆土的使用极其普遍,只是由于它的颜色与胎体十分接近,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正因如此,它也是我们鉴定老窑瓷器真伪的重要一环。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施有本色化妆土的当代仿品。现代仿品采用多元配方制坯,胎质过于坚实细密,由于不施化妆土,缺少古瓷自身那种自然泥质感。现代仿唐代长沙窑执壶,仿者只注意到真品胎质相对较粗,却不知道古人为弥补这一缺陷,在釉下施有一层颗粒极细的本色化妆土,仿者在粗胎上直接上釉,致使仿品表面满是“针孔”缩釉,凸凹不平,看上去有其形而无其神。

白色化妆土是一种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白色硬质黏土,北方地区称其为碱石。它的特点是色泽洁白,遮盖力强,耐火度高,缺点是会降低产品的胎釉结合力。我国宋代南北各地的许多民间窑口都使用白色化妆土装饰,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磁州窑系产品。像白釉剔刻花产品就是巧妙利用胎体的深色和化妆土的白色对比作用,给人以强烈的装饰美感。现代仿古瓷上的化妆土与古代并无本质区别,仅观察化妆土无法鉴定真伪,还必须结合其他痕迹特征来判断。

与白瓷相反,黑瓷为宋代统治者之所爱。宋徽宗在他的《大观茶论》中提到的兔毫盏就是福建建阳生产的最负盛名的黑釉产品。其胎含铁量极高,达10%以上,呈黑色或褐色。上之所好,下之所效,于是其他窑口纷纷效仿。多数产品的胎质为灰白色,既不白,也不够黑,工匠们就发明采用含铁量较高的天然矿物颜料(俗称斑化)进行装饰,也有人称其为护胎釉。护胎釉叫法显然是不正确的,它缺少形成釉质的玻璃质,确切地说就是褐(黑)色化妆土。褐(黑)色化妆土的使用在宋代十分普遍,北方磁州窑、耀州窑,南方吉州窑、龙泉窑、越窑等都使用,主要用在黑釉或青釉器物的露胎部分及底足。直至清代,景德镇御窑瓷场在生产仿宋代品种瓷器的足圈上,仍多使用褐(黑)色化妆土作装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