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瓷片 > 导航 >

瓷片收藏家白明推出《片面之瓷》陶瓷专著

瓷片收藏家白明推出《片面之瓷》陶瓷专著

瓷砖瓷片 白瓷砖 古代瓷器收藏

2021-05-03

瓷砖瓷片。

昨天(9日),著名收藏家白明撰写的陶瓷专著《片面之瓷》在京首发。首发式上,白明称,有句说辞叫“古瓷毛边不值钱”,但实际上,当一些珍贵完整的陶瓷或藏于馆舍、或流于商贾之后,中国古代陶瓷留下的瓷片开始变得贵重,收藏价值日渐走俏。

《片面之瓷》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配上精美的图片,结合收藏市场行情,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白明在发布会上说,在早期的古玩收藏领域,陶瓷最讲究的就是完整。比如一只明代的官窑大碗,不要说它有了残缺,哪怕口沿处有一丁点儿磕碰,哪怕隐约让人发现一处“冲口”,其价值都将大打折扣。但经过不到20年的时间,名贵的“整瓷”或藏于馆舍,或流于商贾,或以天价面市,都不是普通收藏爱好者可触及,于是流失在民间的“片瓷”开始变得珍贵。白明透露,他收藏了6万余“片瓷”,并成立了一个主题博物馆。今天14:00,白明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2A区举行讲座。

瓷片收藏家白明邀市民鉴赏文玩

据北京娱乐信报11月7日报道: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今天拉开帷幕,本周六下午两点,著名瓷片收藏家白明先生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2A区新闻出版局版权贸易馆,与市民进行文玩鉴赏与交流。

白明是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人称“片儿白”,他推出的图书《打眼》是书市畅销书,《片面之瓷》是白明继这本书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本书结合收藏市场行情,道出了瓷片收藏的种种玄机。尤其是,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娓娓道来。对于喜欢收藏的朋友,无论是刚入门的人,还是收藏多年的爱好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瓷收藏,收藏家们的首选


陶瓷已然成为收藏家们的首选

当下,收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于更多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对于很多收藏家门来说选好一种十分具有收藏价值的东西是十分的必要的,具有意义的收藏的东西也是是分的令人喜欢的,然而收藏陶瓷已然成为收藏家们的首选。

相较于其他的值得收藏的东西,陶瓷显然是收藏家们十分珍爱的一种收藏品,许多人喜欢收藏一些比较珍贵的古玩字画,也有许多人喜欢收藏一些十分好玩的玩物,更有的人是对于收藏以前的钞票是情有独钟的,他们开始去收藏一些比较珍贵的纸币或是硬币,这些硬币或是历史悠久或是经历了许多的历史沉淀,总之,这些收藏品能够被收藏家们收藏的一定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

陶瓷自古以来就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不仅表现在官场上人们送礼喜欢送一些纹理清晰,图案美丽的陶瓷,同时一些具有收藏价值的陶瓷也是十分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月辣子越多喜欢收藏的人也在涌现出来,他们喜欢这些陶瓷艺术品,这些是显示他们品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凭证。

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陶瓷十分的美丽大方,放在家里既是显得美丽大方又是显得主人的品味高,这也是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综合以上的来说,陶瓷收藏,一定是收藏家们的首选。

情牵宋瓷的收藏家


汝窑瓷端庄雅致、晶莹温润,官窑瓷古朴凝炼、器型优美,钧窑瓷多彩多姿、变幻无穷。最难得的是在数十件定窑瓷器中,除温润淡雅的白釉瓷器外,还有传世极少、十分罕见的“紫定”(酱釉瓷器)、“黑定”(黑釉瓷器)。

4月18日起在武汉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北方汝、官、定、钧名窑精品瓷器展》,再现了我国制瓷业的巅峰时期———宋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令江城观众为之倾倒。

这些展品均由河南鹤煤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张秦森提供,是其祖孙四代的珍藏。该展览系这批家宝首次公开异地展出。面对热情的观众,原籍开封的张秦森激动

地讲述了自己的收藏故事。

张秦森的曾祖父善鉴金石,加上家居古都开封,得地理之便,收藏渐丰。祖父张兴经商,迁居焦作,常来往于郑州、洛阳之间,对收藏品非精不取,传至父亲张鼎时,已是精品五车。张鼎一生不嗜烟酒,酷爱武术和收藏。

“文革”期间,张家收藏的部分古书在“破四旧”中被毁,幸好瓷器和其它易土埋保存的藏品深埋于地下,方得保全。张秦森当时也受牵连、挨批斗,甚至沦落街头讨饭,酸甜苦辣的滋味一言难尽。但他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无论再艰难,也不准变卖家中藏品,更不许卖给外国人。等到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之时,将藏品办馆布展,光耀民族,激励国人。”

张秦森遵从父亲的遗愿,耐心等待,终于盼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因从小耳濡目染,也对古董文物情有独钟,家藏历史、文物类书籍数千册,每日捧读乐此不疲。为了精通文物鉴定知识,结合家传秘诀,他还跑遍全国各大窑址,收集窑片,访问窑工。

为了给国内广大文物研究者、收藏爱好者提供观摩和学习的机会,张秦森修复整理了家传珍品,并出任河南鹤煤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将这批珍贵的藏品向社会公众展出,终于圆了父亲的梦。

瓷器收藏家袁行健


国逢盛世行收藏。文化底蕴很深的青浦朱家角古镇上的收藏,也确是卧龙藏虎,近日,袁行健一批长年藏而不露的古陶瓷精品一亮相,就引起世人注目,使前去造访者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袁行健住宅就在柳亚子故居内,朱柱粉墙方砖地,显得古意盎然。踏进房内,只见茶几、方台、镜柜上都放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瓷器陶器,甚至连床底下、大橱里都有,汉、唐、宋、明、清,壶、罐、瓶、盏、盂,造型浑厚凝重,色彩淡雅淳朴,这是他瓷海拾贝整整十几个春秋,觅得大大小小120余件的精品。在这些藏品中,有最早的东汉期青瓷盘口花瓶,最晚的文革外销瓷龙船花瓶,有最珍贵的清乾隆黄釉雕花凤纹合欢瓶,也有造型最独特的清粉彩六方套壶,还有北宋黑釉臼、二战前日本金彩珐琅盂、清折腰狮纹大碗等等,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袁行健出身于中医世家,父亲是古镇名医,也喜收藏,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对古陶瓷发生浓烈兴趣,文革一劫,其父藏品几乎全军覆没,他痛心疾首,决心重整河山,从此利用工余暇去浙江、到嘉兴、跑上海、走古镇,每到一处,倾其所囊去搜集他情有独钟的古陶瓷。

古镇上有的是宝藏。一次,袁行健打听到本镇一户有一只清点粉青花龙凤双耳大瓷瓶,随即就前后5次登门,好说歹说,磨破嘴皮,最终以1200元成交。袁行健迷瓷成癖,有时为买藏品连老婆的工资也贴了进去,常常用得囊中空空,但毫无怨言。有时觅到精品,常常独自把玩到深更半夜,不想睡觉,还要记下笔记,拿他的行话是先辨真伪,再断年代,然后再欣赏胎骨、图案、工艺,其乐无穷。特别现在古瓷冒牌充斥于市,但袁行健认为金子总要发光,是真品总有历史痕迹,这全靠鉴古眼力,因此他对古陶瓷要求甚高,非真不收,非精不收,边收藏边研究,积累了不少鉴赏经验和方法。同时,他还收藏不少铜、锡、木、漆制器具,其中清康熙的铁红鲤鱼纹漆盘及金丝楠木雕盘,尤为珍贵。为弘扬祖国悠久文化,欣赏前人智慧结晶,袁行健正积极准备建立一个家庭藏瓷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前去观摩。

艺术收藏家独爱水墨青花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以白底蓝花为主要特征,色泽清新,纹饰优美。青花瓷明净、素雅,与中国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最能体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和情境,故多为文人们赏玩、赞美和收藏。画家吴进良对青花瓷也情有独钟,他笑言:“纵有百媚千红,我独爱这一种”,一语道出怎样的痴迷与神醉!

“青花瓷有着浓郁的东方味、中国味,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它运用写意的手法,通过对‘似与不似之间’的演绎,诠释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与青花结缘数年的吴进良谈起青花瓷来如数家珍。“我之所以钟爱青花瓷,实与我本人从事绘画艺术有关。一个热爱艺术的人,应该善于发现现实中美的东西、让你心动的东西。青花瓷之所以吸引我,首先在于它具有兼收并蓄的绘画意境美。白底蓝花,静静伫立,像美丽的仙子,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激情和律动;它的白,也不是单纯的白,而是白里泛青,犹如玉脂,看似简练却有不动声色的奢华;用色单一却不单调,浓浓淡淡、疏疏密密、有深有浅、有粗有细,于一白一蓝间,幻化出无穷的神奇。可以说每一种青花纹样,都是一幅中国水墨画。此外,青花瓷蕴含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精神美,与我国传统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一样,青花瓷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于历代能工巧匠将传统文化融入青花瓷的造型与绘画中,并寄寓了审美情怀,因此青花瓷器除了实用、欣赏、珍藏之外,还浸透了中国人的精、气、神以及淳厚质朴的人文理想。”

吴进良说:“由于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各不相同,因而不同层次的人,对于精神、气质的理解也难免各异其趣。帝王将相因为崇尚高贵、华丽、豪气的秉性,所以促成官窑青花表现出雍容华贵、典雅大度的皇家气质;文人墨客因为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文理想,所以促成民窑青花表现出端庄素雅、卓尔不群的高尚情怀;普通百姓因为向往安宁幸福、吉祥如意的生活环境,所以促成了民窑青花又表现出纯洁质朴、张扬生命的人生态度。我更偏爱民间青花瓷,从那些自由奔放、活泼流畅的线条中不难看出中国画与书法的笔墨情趣与精髓在其间巧妙的运用,构图虚实相生,有情有趣,以寥寥数笔构成佳作。如民间青花瓷《垂钓图》就是先以远景描绘出云雾山峦和水面,然后点出近景,对于垂钓者虽着墨不多,却把那悠然自得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整个画面笔墨淋漓,气韵生动,情趣横生,意境深远,让人神驰遐想。”

水墨画和青花瓷都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如果将两者的艺术元素加以融合创新,岂不妙哉?于是,喜欢创新的吴进良不再满足于宣纸上的宣泄,他要突破宣纸的束缚,在光滑有弧度的瓷胎上绘画,把他的创新想法直接带到瓷器作品上来。

“国画是平面装饰艺术,虽然也有圆形、扇面的形状,但多半以方形纸张为主。国画只能从左到右,或自上而下的作画。而瓷画却能充分利用瓷胎的立体空间,上下左右、器型内外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装饰绘画。在大型坯胎上,还可以用‘打散合成法’构图,将一件瓷胎分割成扇形、圆形、菱形等多种形状,在不同的部位分别画上人物、山水、花鸟,任意挥洒,在一件作品上显示出多种风格的画面,这是在宣纸上作画所达不到的魅力。”乐此不疲的吴进良有些陶醉地说。

“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深爱青花瓷的吴进良表示,作为一名艺术家,应该把中国传统艺术精华加以发扬光大,让青花艺术焕发出更富有时代气息和东方神韵的光彩。

中外收藏家钟情民窑瓷器


收藏家们对官窑瓷器情有独钟,其实民窑中的精品也是民族瑰宝,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官窑更能体现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和精神状态。上周,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在上博展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

巴特勒家族收藏的17世纪景德镇瓷器颇为丰富,在西方世界享有盛名。上海博物馆的陶瓷藏品也以种类齐全、工艺精湛而享誉中外。迈克尔·巴特勒先生多年来一直希望能与上海博物馆共同举办一次17世纪景德镇瓷器专题展览,这一想法得到了上海博物馆支持,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展览得以成功举办。

展品来自双方的收藏品各66件(组),制作年代从明代天启一直到清代康熙中期,时间跨度约一个世纪(1600-1700),品种包括了这一时段内的青花、五彩、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及单色釉瓷器,其中不少器物为中国国内难得一见的作品。不少崇祯、顺治时期的青花、五彩作品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而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器物上描绘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使观众得以从特别的角度重温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国内对这一百年中景德镇民窑的烧造历史和瓷器发展情况研究不多(又以前半部分明末清初时期最为突出),国内留存的传世品也较少。明代万历以后,随着官窑的停烧或大幅度减烧,民窑业得到迅速发展,许多产品投放市场,更有大量作品销往海外,尤其是欧洲和日本市场。整个17世纪中,景德镇向国外输出了数量十分巨大的瓷器,受到许多国家的欢迎,现在在欧洲和其他一些地区,仍保存有许多17世纪景德镇烧造的各类瓷器。更为重要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瓷器外销出口的航海路线上(如东南亚一带),陆续发现沉没的商船,不少商船上装载着许多中国瓷器,其中景德镇瓷器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被打捞起的器物大量投放于国外市场,使得欧洲出现了许多中国国内都少见的瓷器。此后,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研究明末清初瓷器的热潮。而在这股热潮出现之后不久,国内陶瓷研究者也逐渐开始关注起这一时期瓷器的烧造和贸易情况。

石湾公仔收藏家慎防赝品


石湾公仔收藏家慎防赝品

石湾公仔自古代以来便一直对外声名远播,近年来,随着石湾公仔的名声和价值的不断提升,收藏石湾公仔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一股石湾公仔收藏热潮。

精美的石湾公仔

国内收藏界过去一直认为:石湾公仔多以地方题材为主,且属于民间艺术品,故同级作品拍卖价只及景德等瓷器的1/5。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衡表示,作为传统官窑景德瓷侧重色彩,而石湾瓷器偏重色釉。近年来,石湾为适应市场的喜好,已作出一定的调整,市场上接受程度也不断提高。石湾公仔一改以前神佛、李白等传统造型,题材更贴近现实生活,民间习俗、动物、植物等乡土气息浓重的作品不断涌现,逐渐成为当前主流收藏品种。

陶瓷作品分为原作、限量品、精品、普通品,收藏者究竟买哪一种好呢?

据业内资深陶艺师介绍,原作只有一件,从创作到制作完成都由工艺师全程负责。限量品是在原作的基础上,以模具复制出来,最后由工艺师把关,数量一般数十至过百不等。若没有注明数量多少,则只能算是精品。精品是由于作品供不应求,由工艺师授权,经流水线注浆倒模生产的工艺品,胎体较薄,只有5毫米左右,行内人一眼就能看出,也称为“注浆品”。原作、限量品都有作者的亲笔签名、印章和收藏证书等“身份证明”。普通品无签名无证书,偶有印章,仅具欣赏价值。如已故的中国工艺美术师庄稼的《丝绸之路》(普通品)标价才2500元,原作至少需数十万元。

然而石湾公仔价值的不断提升,也触动了仿冒滥制者蠢蠢欲动的心,一息间,大量仿冒名家作品的石湾公仔充斥了整个陶艺作品市场,其中不乏做工精美质量精良的仿冒品,足以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以某某大师研究所、工作室命名的作坊,大规模复制生产已故大师的作品,同样标为“原作”,让人无法鉴别真伪,使得收藏家不敢出手。

2003年,由佛山市陶瓷协会牵头开始申请‘石湾公仔’这个商标,但是由于当时对商标法都不太了解,申请之路走了几年的弯路,最后在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2009年12月7日,“地理商标”终于正式通过。

历经7年时光,终于等到了这个来之不易的证明商标,这意味它将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如果外地厂商在产品上标注“石湾公仔”,将受到法律惩处。

阅读延伸: 世博局向佛山陶瓷博物馆借展石湾公仔

当石湾公仔的“山寨品”惊现江湖

陶瓷收藏家丁福仁


陶瓷收藏家丁福仁

丁福仁收藏陶瓷,本来是为了开拓千年瓷都景德镇瓷器的市场,提升陶瓷艺术家的知名度,为景德镇的经济发展做点贡献。想不到由于贡献够大,被景德镇市政府封为“荣誉市民”并赠给他一把金钥匙。一时间,景德镇的陶瓷厂、陶瓷艺术家纷纷“包围”他,希望他或打开市场或扩大社会影响。有些企业或者艺术家的陶瓷作品一时没有找到买家而又经济拮据,希望得到他一臂之力。情急之下,丁福仁竟然卖掉自己的2套住房。由于来者不拒,于是雪球越滚越大,如王鹤林、张景寿等诸多当代名家陶瓷艺术品一件件进了他的家门,家里放不下又在郊区借了仓库。就这样,他的陶瓷藏品越来越多,歪打正着成了一名陶瓷收藏家——这就是上海福仁陶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福仁。

1969年丁福仁从上海财经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前身)毕业,被分配到江西省赣州地区于都县商业局工作。1985年担任赣州地区行署副专员,1986年担任江西省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成为当时同级别最年轻的干部之一。感恩之心极重的丁福仁常常想:“没有江西就没有我的现在,我要回报江西。”于是1998年在景德镇政府支持下,丁福仁组建了我国最大的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景德镇陶瓷上海艺术中心,共有16个展厅,占地8000平方米,集景德镇陶瓷名家名作50000件,其中不少是当代陶瓷艺术瑰宝。该中心设有世上独一无二的“中国陶瓷之路”,全长300多米,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悠久历史。

日前我有幸观摩到了藏馆之宝——仿同治皇宫用瓷244件,可谓美伦美奂。上世纪80年代国营景德镇艺术瓷厂动用了大量精力和财力,先后派出数十位技术人员和工艺美术大师,多次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馆实地考察后,经过3年多攻关成功仿制了2套,其中一套被有泰国皇家背景的高官收藏。这套仿制同治皇宫用瓷可能“后无来者”,因为当时参与制作的技术人员大多不在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也流失不全。要重新再仿制一套不说花费难以计数,技术人员也难以寻觅。

为推广景德镇的当代陶瓷艺术,丁福仁雄心勃勃,先后启动六个大项目:一、100位皇帝的立体雕塑;二、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瓷版画雕刻;三、唐诗三百首刻成长200米的瓷板画;四、《三字经》的瓷版画雕刻;五、完成中国历代民族英雄、著名科学家、文人的瓷雕塑像;六、在瓷板上临摹西晋至清180个大书法家的真迹,总长500米。目前,28位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经过3年创作,100位皇帝的立体雕塑已经完工;被已经作古的我国文物鉴定大师杨仁凯先生誉为达到“出神入化,以假乱真”境地的临摹西晋至清180个大书法家的真迹的“陶瓷墨林”也将于今年完成。

《景德镇中国陶瓷大师》:是收藏家、陶艺家、评论家必读之书


《景德镇中国陶瓷大师》:是收藏家、陶艺家、评论家必读之书

近日,知名陶瓷评论家漆德三先生的又一力作——《景德镇中国陶瓷大师》,由台湾壶中天第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有幸作为第一位读者,品读了全书。该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集知识性、专业性、鉴赏性、史料性于一体,是收藏家、陶艺家、评论家必读之书。

收藏家的鉴赏书

景德镇的瓷器天下闻名,而大师的作品集艺术性、时代性、装饰性于一体,代表了景德镇的顶尖水平,更是受到收藏家的追捧。如2005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的粉彩《三顾茅庐》瓷板画拍出了150万元的高价;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菊生的作品《观棋不语真君子》色釉镶器在嘉德秋拍上,拍出了190 万元高价;2009年景德镇第六届国际陶瓷博览会上,素有“首席中国陶瓷大师”之称的王锡良的粉彩瓷板《黄山四千仞》拍得680万元,再次刷新了当代艺术陶瓷的拍卖纪录。

当代艺术陶瓷的火热,使爱瓷、玩瓷的人群呈几何数增长。而要想成为陶瓷收藏家,就必须对艺术史有所了解、对艺术家的风格有所把握、对艺术作品有所研究。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瓷器热催生的火爆的陶瓷艺术书籍,很多、很杂、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且没有专门研究国家级大师的书籍,收藏爱好者系统研究、鉴赏非常不便。

《景德镇中国陶瓷大师》让大师不再陌生、让收藏成为一种享受。

陶艺家的工具书

随着陶艺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步入了陶瓷创作的大军。据了解,仅景德镇从事陶瓷创作者就达近万人。目前,景德镇陶艺家队伍形成了金字塔般结构,在塔顶的无疑是这些国家级大师。

当前,景德镇拥有国家级陶瓷大师称号者共有32位。他们不仅创作了许多美轮美奂的陶瓷艺术精品,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旗帜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如刘远长丰富了瓷雕艺术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由写实到写意,采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具个性;宁勤征创新了青花色釉综合装饰、现代刷花山水、高温亚光颜色釉装饰、高温中华红颜色釉;黄卖九创新了青花分水写意法和半刀泥陶瓷刻花技艺;秦锡麟创新了现代民间青花和现代陶艺;徐庆庚创新了粉彩艺术;杨苏明创新了捏雕艺术;赖德全创新了釉上珍珠彩;李文跃创新了墨彩描金特种工艺;李菊生创新了高温颜色釉装饰;刘平、徐亚凤创新了水点桃花;戚培才创新了手指瓷画;舒惠娟创新了无光粉彩;涂金水创新了瓷雕二次烧成法……

《景德镇中国陶瓷大师》一书,将目前景德镇所有的国家级陶瓷大师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进行了概括和梳理,是每一位有志于继承陶瓷传统、创新陶瓷艺术的陶艺家学习、研究、超越大师的必备工具书。

评论家的参考书

众所周知,陶瓷艺术品市场要健康、良性运行,就必须由陶艺家、收藏家、评论家和中介机构(经营者、经纪人、拍卖行)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多年来,漆德三先生致力于陶瓷文化的传播、陶瓷艺术的推广、陶瓷评论的写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20余家知名媒体发表了他的评论文章。先后出版了《陶瓷纵横》、《珠山拾荒》、《蔡玉祥藏瓷》、《景德镇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名作集》等陶瓷文化专著。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杂文协会副主席、知名陶瓷评论家、陶瓷文化研究员。

此次漆先生的扛鼎力作《景德镇中国陶瓷大师》的出版,正好填补了市场中无陶瓷评论书籍的这一空白。该书既有对陶艺家的评论,也有对作品的评论。文风朴实、文笔优美,系广大陶瓷评论家、评论爱好者了解景德镇陶瓷特色、提升陶瓷评论水平的必读参考书。

景德镇32位陶瓷大师,是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群体的一个缩影,正是他们托起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景德镇的城市之魂。《景德镇中国陶瓷大师》一书首次将大师作为一个独特群体,加以系统研究,且集权威性、学术性、代表性、评论性、鉴赏性、收藏性于一体,系陶瓷投资收藏家、陶瓷艺术家、陶瓷评论家、陶瓷爱好者必读之书。我相信她的出版,必将对弘扬我国陶瓷文化、发展陶瓷艺术事业,让世界了解瓷都、让瓷都走向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片收藏家白明推出《片面之瓷》陶瓷专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片收藏家白明推出《片面之瓷》陶瓷专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瓷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