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该醒悟的不只是景德镇

该醒悟的不只是景德镇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5-18

景德镇古代瓷器。

前不久,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将“中国瓷都”牌匾授予广东省潮州市。这对拥有数千年制瓷史、在我国陶瓷制造业中独占鳌头的景德镇来说,不啻是一大惊闻。一位作者为此撰文疾呼:“景德镇,你该醒悟了!”依笔者看,该醒悟的不只是景德镇,而是整个国内陶瓷业。过去的景德镇代表了中国陶瓷业的辉煌;而现在业的滑坡同样也是我国陶瓷业步子迈不大的一个缩影。景德镇是“中国瓷都”,英文“CHINA”赞誉古中国成熟、稳健的陶瓷业:“千年瓷都”在墨守成规、养尊处优中悄然谢幕,而国内陶瓷业在迷梦中与陶瓷大国的称号渐行渐远;郑和下西洋用陶瓷换回了真金白银、玛瑙和象牙,而今,我们却在低价处理祖宗留下的昂贵资源,高价回收国外的技术和品牌。

建国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国内陶瓷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凶猛的发展,年产量一直居于世界最高水平,也成长起一批执国内陶业发展牛耳,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但从总体来看,国内陶业的发展表现的是数量上的急剧扩张,低水平、低层次,甚至是无计划的重复建设,且呈现出此消彼长、东陶西进、南陶北征的发展态势。而作为陶瓷大国,应该领先于国际水平的生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品牌意识却一直跟在世界潮流之后,不少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仍然处于特别落后的手工作坊、小工厂生产阶段,品牌、营销、文化的概念更不用提。

曾有业内人士说过:一些企业只做国内市场时形势特别好,而一旦沾上国际市场就厄运连连,甚至翻船。这句话乍听很不在理,谁都清楚,国际市场准入门槛高、要求严,与国外企业合作可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强筋壮骨、提高竞争力,应该是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怎么会被拖倒呢?不幸的是,谬论在非理性的现实中也会变成真理。看看国内企业对待国外市场的态度就可以明白。许多企业都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认为要竞争就不能合作,就必须拼个你死我活,相互抵毁,竞相杀价,两败俱伤;本来是由于各企业相互杀价引发的反倾销诉讼,而一旦遇到此类官司,各企业又特别的“心齐”,很少有企业能够主动勇敢地站出发来应诉,以至国内陶瓷业在国际市场上很不得意。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社会经济各项事业要统筹发展,而陶瓷业的发展却表现得并不和谐。一方面就是刚才所说的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没有被深化,许多企业以粗放、掠夺式经营为主。近年来,不少地方新建了不少新的陶瓷生产线,一些地方也正在积极筹建新的陶瓷生产基地,但是,很少地方有如何实现陶瓷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寻找替代产业、如何形成产业链等方面的思考,这对国内陶瓷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中国瓷都”的牌匾无论授予哪个地方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毕竟这还是在我们自己家里;但如果我们坐拥诸多的优势仍不能顶起“陶瓷强国”的桂冠,就无法说得过去。当务之急是政府、行业、媒体等方方面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努力,重振陶业雄风。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民俗博物馆:看的不只是历史


民俗博物馆,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西市区枫树山蟠龙岗,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馆内竹木青翠,溪湖鱼跃,古建筑错落有致,瓷文化绚丽多彩。幽雅的自然环境与古朴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民俗博物馆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集明清建筑保护、文物收藏、瓷业习俗研究与展示、旅游接待为一体的园林式国家三级博物馆。

目前,该馆不仅保存着极具地方特色的11栋明、清世俗建筑,还收藏有一批弥足珍贵的五代至民国时期景德镇民俗用瓷、生产和生活器具、古代碑刻、石造像以及当代名人陶瓷书画作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该馆结合自身的藏品特点,举办了瓷业习俗、民俗用瓷、古代制瓷图、古今名人陶瓷书法艺术及瓷乐演奏等展演活动。

如今,历经30多年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该馆已发展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老建筑重焕青春

上世纪80年代初,经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建筑协会有关专家鉴定,景德镇明代建筑是继我国安徽徽州、江苏洞庭东山、山西丁村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等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提案,呼吁把“这些重要的明代建筑在原地完整保存下来,并保持它们原来的环境气氛,建成一个别具风格的露天博物馆”。之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保护了11栋明、清世俗建筑。它们均从景德镇附近乡村迁建于此,以浮北古村落的坐落方式进行布局,形成了“明园”“清园”两大建筑群,具有显著的地方建筑特色。

其中,“明园”由夏田闾门、五股祠堂、汪柏故居、金达故居等7栋明代建筑组成,1987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田闾门是“明园”的出入口。其制作精巧,形制简洁,是我国罕见的明代闾门建筑遗存。

五股祠堂,为六柱五开间,分门厅、享堂和后寝三进。门厅高大雄壮,装饰瑰丽。后寝是两层楼房,享堂右侧边门上镶嵌着“嘉靖甲申年建德县岁贡汪楷立”字样的木质匾额,该木匾铭文佐证了其营造年代不晚于明嘉靖年间。享堂后部设有“夹室”,夹室是宗族用来关押触犯族规者的班房。夹室的建造,说明了当时除国法之外还有不可侵犯的宗法制度来严格规范和束缚着人们的言行。因此,五股祠堂的铭文和夹室具有很高的地方史研究价值。

汪柏故居是明嘉靖年间浮梁兴田夏田村人、广东道副使汪柏致仕返乡后建造的宅院。其建筑两进两层,三间五架穿枋式结构,装饰精美,多采用砖雕、石雕、木雕手法,并出现了超法规的风纹和罕见的海怪戏水纹。

金达故居是明嘉靖年间浮梁峙滩英溪乡探花、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金达的出生地,其建筑为三间五架两层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外观简略而屋内却大量运用牡丹、卷草、荷叶、凤凰等木雕装饰,显得极其华丽,金达是景德镇地区历史上唯一的一名探花,也是景德镇地区古代科举考试中学位最高的儒士。

清园,有玉华堂、大夫第、华七公大宅等4栋清代建筑,1987年,其被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玉华堂为清代嘉庆年间宗族祠堂,原名“通议大夫祠”。它由照壁、门厅、享堂和后寝组成。其建筑平面开阔,空间高大,梁柱用材粗犷壮观,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图案富丽堂皇,现已开辟成景德镇瓷业习俗陈列的主展厅。

大夫第是清道光年间浮梁庄湾进士黄中理的宅院。它由两栋全封闭式的住宅、书房并列组合而成。其中,书房厅前设有祭台和石栏水池,两旁是槅扇厢廊,门外有一小花园,形成一处闲静幽雅的小天地。

华七公大宅是清道光年间浮梁礼芳村首富华七公私宅。华七公主要经营木材与烧瓷窑柴,生意近在景德镇,远达江、浙各地。其私宅为半封闭式,由门楼、门厅、前堂、中堂和后堂五大部分组成。其建筑规模宏大,用材精良,多选用白果树营造,而且木雕图案丰富华丽,门楼前檐柱还用青石作柱身,门坎高,门厅至前堂的台阶更高,这就充分反映了屋主的雄厚资产以及在当地的显赫社会地位。

在民俗博物馆中,还收藏着一大批五代至民国时期民俗文物,其中有饭具、酒具、茶具、文具、陈设器、盛器、祭器、冥器以及制瓷工具。它们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馆内还收藏着一批古代石质文物,如目前发现的江西省最大的两尊明代石质人物立像以及北宋镇压西南少数民族起义的黔南路马步军总管、官至“知二广经略安抚史”的程璘及其妻、妾的墓志铭等。这些石质文物是研究景德镇地方史乃至中国古代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陈列、演奏带活展览

除了各具特色的藏品,民俗博物馆还按照不同的主题陈列让展示更为生动。

“景德镇瓷业习俗陈列”,分成主展区、古代窑炉模型展区及水碓棚展区三大块,展示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它以实物、图片、模型、场景、硅胶人物像以及动态的高科技幻影成像等陈展形式,全面地反映了古代景德镇制瓷业中的产销、行帮、行规、祭祀和行业语言等民俗文化。它是目前景德镇市陈列内容最丰富、展示形式最新颖的陈列,备受观众喜爱。

“景德镇民俗用瓷陈列”,由景德镇的千年窑火烧造出无数的陶瓷精品组成,以器物用途分类为方块,为观众搭建了文物鉴赏、文化交流的平台。民俗用瓷的门类繁杂、品种多样,主要分为饭具、酒具、茶具、文具、洁具、盛贮器、陈设器、冥器、祭器等民俗用瓷。这些瓷器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不论在皇宫大内还是在寻常百姓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给予人们极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它承载着厚重的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此外,博物馆内长期展出名为“瓷都赞”的中国古今名人陶瓷书法艺术展。该展览共展示了45块高112厘米、宽57厘米的大型书法瓷板。其内容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景德镇的题词、题诗;书画名家书写的唐代以来文人墨客咏颂景德镇或景德镇瓷器的诗词等。诗词书法,莹莹玉瓷,荟萃一廊,交相辉映。

“景德镇古代制瓷图展”是根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和清代唐英《陶冶图说》的记载,并考察传统制瓷的实际生产工艺,运用42块青花图文瓷板,在仿古长廊形成了展线为120米长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展览。观众看图阅文,可以全面了解景德镇古代制瓷的生产工艺,作为展品本身的青花瓷板也让观众赏心悦目。

瓷乐演奏是博物馆的另一亮点。瓷乐乐器,早在中国古代就颇为盛行,如陶埙、石磬、土鼓、瓷瓯等。它们有的用于民间,有的用于宫廷礼仪,但多已失传。1985年,景德镇首次成功研制出以瓷盘为主要材料的新型民族打击乐器“瓷瓯”,至1999年8月,又成功研制出瓷磬、瓷笛、瓷箫、瓷埙、瓷管钟、瓷编钟、瓷长鼓、瓷唢呐、瓷二胡等,已初步形成一整套瓷质乐器。瓷乐演奏清新悦耳,美妙动听,是景德镇瓷器“声如磬”的完美体现。2010年,民俗博物馆瓷乐演奏在上海“世博会”上一展风采。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是自宋室南迁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在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瓷区,而且产品质量之高,生产规模之大,制作之精,品种之多,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制作工艺过程中,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是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

景德镇窑的发展过程,很可能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先形成元末明初时期的葫芦形窑[44],然后逐渐形成小型蛋形窑[45],清末至今,随着瓷器产量的不断扩大,已由原来小型的蛋形窑改为至今仍继续采用的大型蛋形窑。柴窑的主要部位尺寸如图1所示。

表1 窑砖和泥浆的化学成分(m%)

名称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Na2O

窑砖

66.28

17.83

6.85

0.76

0.44

1.88

2.96

泥浆

68.33

22.03

3.87

0.97

0.78

1.40

2.64

蛋形窑的结构是窑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窄,全窑长18~20m,窑前高度约5.4m窑尾约2.3m,窑底倾斜度为3°,全窑容积约150~200m3。紧接窑尾末端设有一与窑长相等的烟囱,高约16~18m,窑墙和窑顶厚度约02.0~0.25m,窑身两侧用窑砖围砌成一护窑墙,与窑身之间留有0.2~0.3m空隙,作为空气隔热层,以减少窑内热的损失。窑的前部有一个窑门,高约3m,宽约0.6m,进门处有一火坑,在火坑上部与窑底水平高度处,全部用烧过的旧匣体和窑砖砌成火床(或炉栅),长约1.2m,宽约0.7~0.8m,炉条之空间设有用窑砖砌的骑子(即斜放窑砖)。高温烧成时,烧窑工常常将斜放的骑子用铁钩钩下,以增加窑内的空气量,提高烧成温度。装窑完毕后,即将窑门用窑砖封闭,上部留一0.3×0.4m的投柴孔,投柴孔上部用两只匣钵砌的窑眼,以作为观察前部火色、估计窑温之用。投柴孔下部留一发火孔(除渣孔),另在窑顶靠近烟囱前设有看火孔,以配合观察窑内的瓷器成熟程度。烟囱的断面似半截蛋形,全部由窑砖砌成,壁厚约0.10~0.12m,上口断面约2m2,烟囱断面高尖处一般都朝向窑身的方向,现就其热工技术特点简述如下:

(1)从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而论,景德镇的蛋形窑采用一般耐火度极低的粘土砖(耐火度1300℃)和砌窑灰缝泥浆作为砌筑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所使用的窑砖的化学成分和泥浆的化学成分列于表4-2。惊人的是未使用耐火度高的耐火砖和耐火材料。窑砖的物理性能如表2所列。

表2 窑砖的物理性能

耐压强度

105Pa

抗弯强度

105Pa

体积密度

(g/cm3)

空隙率

(%)

真密度

(g/cm3)

透气率

(kg·/cm2/mm)

111.5

23.3

1.95

27.09

2.65

0.021

(2)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烧成。根据实际记载,窑室面积约200m3,可装瓷器20t,匣体柱约40余柱,随着窑内前后温度的不同,约5排一种配方,全窑共装约24个坯釉配方产品。窑室前部装高温坯釉产品,即精细白瓷(1300℃);中间部位烧中温坯釉瓷器,那普通白瓷,温度为1250℃上下;窑的后部装低温坯釉粗瓷(或称灰可器),温度为1200℃上下。此外,在窑内还装有高、中、低温颜色釉,在烟囱底部装匣钵处温度为950~1000℃,常装低温釉瓷,如法华釉产品。窑内各部位装窑产品的利用率很高,如无高超和熟练的烧成技术是难以办到的。

(3)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烧成周期快,产品质量高,是蛋形窑最大的特点。全窑烧成时间共20~24h,最高温度1300℃,窑前部的CO含量为5~8%,窑中部为4~6%,窑的后部为2~4%,最后部(在烟囱底部)为1~2%,说明在烧成过程中全窑处于弱还原焰与重还原焰变化之中。窑内压力的分布情况为,窑前部自窑成5m处至发(清)火孔的动压维持在1.33×102Pa左右,窑中部自窑底0.1m高至发(清)火孔3.95m处的动压维持在零压左右,窑的底部(约0.1m高)为0~(―4-6)× 133.2Pa。说明窑内大部分处在零压阶段,过量空气极少,这是景德镇陶工们为了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制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泛青白瓷,经历了多少代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才达到了如此高度的筑窑和烧成技术水平。

景德镇蛋形窑的炉栅强度与倒焰窑、阶级窑相比[26]如表3所列。由表中数据表明,景德镇窑的炉栅强度最小,热效率最高,燃料消耗量也最低。景德镇窑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加上在一窑内装入多种瓷器品种同时烧成,确实是代表我国古代瓷器烧成水平的一项伟大创举。

表3 炉栅强度表

窑 别

项 目

炉栅面积(m2)

窑室几何容积(m2)

倒焰窑

4~6

100~120

20~30

阶级窑

4~5.0

160~200

36~40

景德镇窑

0.90~0.95

180~200

190~200

我国陶瓷烧成技术和窑炉发展的过程相当长,随着地区和时代的变化,其改进也是多种多样的,简要的概括起来可以归纳成下述图表作为总结。

江西的景德镇窑


中国南方瓷窑。位于江西景德镇。始烧于南朝。五代时期仿烧唐代名窑越窑和邢窑的产品,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生产持续不衰。北宋和南宋是景德镇窑的发展时期,以湖田窑为中心,生产青白瓷。早期产品以碗、盘为主,用拉坯、过内范、修足三道工序成型,用匣钵正烧法烧瓷。釉色白里泛青灰或泛黄。中期以快轮拉坯,铁刀精细修琢,胎体和釉质致密,烧制极佳,青白釉温润如玉,以刻花、划花手法作出水波、飞凤、莲荷、牡丹、游鱼等装饰,简练流畅,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晚期学习定窑工艺,用覆烧法烧瓷,产量成倍增长,繁缛严谨的印花装饰大量流行。两宋时期,景德镇瓷器在国内国际有广泛的市常 元代各地瓷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只有景德镇窑在宋代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建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管理瓷器生产的政府机构——浮梁瓷局。此时继续生产青白瓷,即枢府釉瓷。白瓷、青花、釉里红、蓝釉和蓝釉描金等瓷器也取得很高成就。

明代景德镇窑规模更大。洪武年间建立御窑厂,把千百年来南北瓷窑的优秀工艺加以继承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驰名世界的瓷都。从洪武年间开始,皇室对御窑厂瓷器生产控制极严,出现了景德镇古窑瓷厂规范化趋势。瓷器的胎质、釉色都超过历史水平。创烧彩瓷、素三彩等品种。景德镇瓷器销往世界各地。江西的景德镇窑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首届景德镇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景德镇举行


10月21日下午,首届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我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圆形会议厅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包括御窑整体保护,文博学术研究,御窑工艺开发,御窑品牌运作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立耕,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史文斌,市政协副主席王祖庆、潘义忠,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市文博权威专家刘新园出席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我市文博界代表150余人参加论坛。史文斌讲话。

史文斌指出,景德镇御窑是皇冠上的明珠,在景德镇一千七百年的陶瓷制造生产历史进程中,御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其严格的手工技术和周密细致的生产管理制度,不但烧造了美轮美奂的传世极品,更是对景德镇民间陶瓷的生产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他强调,市委、市政府对于我市陶瓷发展非常重视,提出陶瓷是景德镇的命脉,加强古陶瓷的研究与利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围绕御窑所进行的御窑整体保护,文博学术研究,御窑工艺开发,御窑品牌运作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御窑陶瓷论坛是我市文博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市陶瓷发展的一件大事。

论坛上,与会国内外专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陶瓷考古专家、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发表了许多具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真知灼见,专题对景德镇御窑进行研究、探讨景德镇御窑陶瓷文化精髓。通过研讨和交流,为御窑的开发利用出谋划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陶瓷文化,提升御窑和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

主办方告诉记者,本次大会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将把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汇集成册,编撰成书,并形成瓷博会固定的活动项目,为提升景德镇御窑的研究水平,扩大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发展贡献力量。

瓷器知识: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景德镇茶具特点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

景德镇茶具特点 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景德镇茶具的特点

1、景德镇的瓷器特点就是白瓷质如洁玉,釉质润得像镜子,而且和瓷胎纸一样薄,透过光能看透背面。

2、瓷杯轻轻互扣,发出的声音清脆如玉石。

景德镇茶具的特点

3、景德镇茶具的做工都非常精致器形周正,圆润自然,没有变形和别扭之感。

4、釉色光洁,色度一致,不会出现砂钉、气泡眼、脱釉的情况。

5、瓷器上绘制的图纹颜色不艳不晦,不浅不深,光泽内蕴。

景德镇瓷器茶具

二、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1、查看茶具底部

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看茶具的底部,景德镇瓷器底部都会有“景德镇”、“景德镇制”、“中国景德镇”等字样,而其他地方的瓷器茶具是绝对不会有的,他们往往会在这茶具底部加上“景德镇彩”,很多朋友上当。

2、挑选手绘茶具

景德镇瓷器会有贴花和手绘两种,贴花价格较为便宜,而手绘通常会价格贵一点,但如果你购买手绘的景德镇瓷器茶具会有80%以上是正宗的,而贴花很大的可能会是假货。

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3、放在手心转一圈

把手指用水沾湿,把景德镇瓷器茶具放到手心进行转一圈,看能不能听到声音,正宗的景德镇瓷器茶具听起来声音清脆没有杂音。

4、细看细摸外表

景德镇瓷器茶具有很明显的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故在挑选时可以细看茶具的做工是否光滑精细,细节等地方是否处理光滑。

小编提醒:选择购买景德镇瓷器茶具要去正规的店里,这样可以避免选择到假景德镇瓷器茶具。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分享的景德镇茶具特点,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景德镇茶具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装修选齐装,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10秒极速获取报价还能免费获取四套设计方案,更有装修管家全程跟踪服务,抓紧行动吧!

景德镇陶瓷史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慨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已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青白瓷刻花注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明洪武 青花缠枝莲大罐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 雍正 粉彩八桃天球瓶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景德镇老厂印象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老厂代表着景德镇的一面,只有去了老厂,了解老厂,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景德镇的全部。老厂是一个个人的印象十分矛盾的地方,与你擦肩而过,穿着朴素的女子,可能就是一名月收入过万的画师:打着赤膊,招摇于老厂街道上的的男子,可能就是拥有百万资产的窑主。

是的,这就是老厂最真实的写照:这里有最齐全的陶瓷制造工序,这里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匠人,这里的一切,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依靠陶瓷产业,起伏兴衰的故事。

匠从八方来的老厂

民房集聚,这大概是老厂给人的第一印象了。老厂很有名,但是第一次来景德镇旅游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它并不在瓷都的旅游线路中。但是熟悉了景德镇后,你便会十分懂行情的前去老厂需找物美价廉的瓷器,在那里,你还可以看到十分齐全的陶瓷制作过程。

据《景德镇地方志》记载:早年该地桂花树下曾有一个匣钵作坊,老厂因此得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建高级美术瓷厂(现在的为民瓷厂),老厂居民迁此。那时农民有57户,255人。

关于老厂的历史,坊间也有各式各样的说法。老厂的本地居民熊先生说,十大瓷厂改制后,一些下岗的瓷工们为了生活,便借着手艺,自己开店自己做,在加上外地人来到这里学徒,不知不觉老厂便从一块农地变成了陶瓷市场。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来自景德镇周边农村的年轻人们,因为不愿意在学业上继续深造,而背井离乡来到景德镇求艺,时间长了,这些外地的年轻人们通过口口相传,就齐聚到了老厂这个地段。

其实无论是地方志上的记载,还是坊间的说法,都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过去的老厂,因为大量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生活而选择陶瓷行业的人员聚集,而形成了一个瓷器产地和市场。

因“跑会”而兴旺的老厂

提到老厂的兴旺,我们必须要提一个景德镇特有的现象——陶瓷展销,景德镇当地人称之为跑会。不少的景德镇人和大量来自抚州等地的陶瓷商人,在景德镇以低价购买陶瓷,然后组团到外地展销贩卖。

老厂,因为可以让商人们直接倒作坊里订货取货,而且老厂生产出来的陶瓷的价格相对来说较低,便得到了这些商人们的青睐。

于是,那个时间段的老厂,成为了景德镇人记忆中最跑火的时期。

跑火到什么程度?“在老厂兴起前,母亲把楼下的店铺租给别人做陶瓷作坊,一个月400元;后来,老厂因‘跑会’出名,坑坑洼洼的水泥路上,每天都车水马龙,前来订货购买陶瓷的人络绎不绝,十分热闹,在那段时间,房租涨到了1400元一个月。”老厂的原住民曹小姐说,“母亲很精明,只愿意把房子租给做陶瓷的人,因为只有做陶瓷的人,才有这个财力。”

曹小姐说,当年,政府没有对此地进行管制划分制作、烧窑区域之前,全国各地的商家都会到这里来看看,进进货,一条小街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做陶瓷的,每一间小屋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拉坯、画画、雕刻、镂空出各式各样的花瓶器皿,这里瓷器的所有工序都是分工十分的齐全,大量的窑口聚集在这里,多数隐没在巷子的村民居所里。

让曹小姐记忆颇深的,还有一个场景——因为订货量巨大,当时老厂的每一个作坊都处于满负荷工作的状态,瓷坯会很快送到窑口烧制。于是,每次开窑之前,就会有很多商家带着现钞聚集在窑口,因为如果他们不及早赶来,不现金交易,就意味着满满的窑炉中,不会有属于他们的产品。

“特别好玩的是,一旦窑炉冷却到可以入内搬运瓷器时,窑炉内的瓷器就会被哄抢一空,剩下老板在旁边喜滋滋地数着大把的钞票。”在曹小姐的记忆中,这样的火爆场景当年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老厂。

一夜之间衰败的老厂

如果没有了当地政府规划的改变,老厂或许将把这种作坊生产、窑炉聚集的生产格局一直延续到今天。

如果没有无序低端陶瓷展销被严令禁止,老厂应该直到今天,还是跑会商人首选的购瓷天堂。

不过这毕竟是如果,随着陶瓷产业格局的变革,进入21世纪,当地政府出台了新的区域整顿规划后,老厂内的窑炉因为藏身于居民区,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加上对全市陶瓷产业的统一布局的考虑,老厂的窑炉被要求全部搬迁。

同时,鱼龙混杂无序的陶瓷展销被整治后,老厂失去了大量的买家。

于是,用老厂人的话来说,几乎是一夜之间,繁华的老厂变得落寞了。当老厂所有的窑口全部关闭迁往市郊各地后,带来的影响是,前坊后窑这种最节省生产成本的生产模式没有了,其他工序也就逐渐断了链子,大量依靠老厂而工作生活的外地人选择外迁。

“很多人都迁去了新都,老厂入口处150米内全是废墟,垃圾堆成山,从2005年到2007年可以说是老厂最低迷的一段时间了。”老厂居委会主任于静说。

最典型的例证是,当地的房产商因为看重老厂的市口,选择性地在老厂旁边建设了大量商住楼,然而遇到老厂衰败,大量的店铺闲置难以出租。那段时间的老厂,只有少部分一直以陶瓷为业的老厂原住民在勉强经营陶瓷维持生计,而闲置出来的大量民房店铺,因为租金的低廉,也成了附近陶瓷学院的大学生,在经济上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实践陶瓷艺术和介入市场的最佳平台。(来源景德镇广播电视周报)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该醒悟的不只是景德镇》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该醒悟的不只是景德镇》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