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省部会商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

省部会商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5-20

【www.taoci52.com - 景德镇古代瓷器】

阳春三月,正值全国两会隆重召开之际,中央部委领导心系江西、情系红土地,他们和江西省领导利用两会休息时间,专题研究陶瓷科技城建设,共商振兴瓷都大计。3月12日上午,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工作会商会议在江西省政府驻京办事处举行。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新雄,科技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副省长胡振鹏、赵智勇,国家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自鹏出席会议,胡振鹏主持会议。会议认真听取我市市委书记许爱民和市长虞国庆的专题汇报。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人事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和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商。

会上,许爱民和虞国庆汇报了省部共建陶瓷科技城的具体方案和建设情况,并围绕进一步推进以一个平台、四个基地为主要内容的陶瓷科技城建设过程中需要国家有关部委协调支持的相关事宜作了详细的阐述。

与会的有关领导和部门司局负责人先后发言,对江西省委、省政府和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陶瓷科技城建设所取得的进展予以充分肯定,并表示将在本部门的工作中积极支持陶瓷科技城的建设。国家发改委与会代表还提出了把陶瓷科技城建设列入江西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WwW.TAOCi52.CoM

会议要求,省、部各有关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项目、政策、信息和资金上帮助、支持景德镇加快陶瓷产业的发展。景德镇市要清醒认识到在现代陶瓷产业发展中的差距,紧紧抓住省部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的机遇,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调整陶瓷产业结构,在搞好传统日用、艺术瓷技术升级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陶瓷产业,做大总量,提升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千方百计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陶瓷项目和大型陶瓷企业到景德镇落户、发展;要抓好陶瓷科研教育资源的整合,并在近期内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要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和市场运行规律,理顺体制,落实政策,搞好服务,以省部共建陶瓷科技城为平台,力争将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建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于一体,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于一体的陶瓷科技示范城。

李学勇在讲话时指出,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是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具体举措,科技部将积极支持。共建过程中,要按照定位,做到规划先行,突出优势特色,注重搞好产业的衔接、集成,创新机制体制。

吴新雄在讲话时表示,通过这次会商,进一步明确了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建设方向,今后要着力抓好规划,改造传统,发展高新,重振瓷都雄风;要以项目为抓手,一方面大力招商引资完成对传统产业的嫁接与改造,另外要大力发展电子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等新兴陶瓷产业;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促进陶瓷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创新机制体制,加快改革步伐,形成精干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真正把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建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于一体,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于一体的陶瓷科技示范城。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取得四大建设成果


记者从2011中国(景德镇)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了解到,由江西省和科技部共建的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取得四大成果并获科技部肯定。

一是景德镇市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市,景德镇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陶瓷产业进入良性发展。2010年,全市陶瓷工业总产值实现160.2亿元,陶瓷出口3.08亿美元。仅景德镇市新升级的国家级高新区就有入园陶瓷企业近70家,年产值超过30亿元,其中包括以远红外陶瓷、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电子陶瓷等为系列产品的40多家高技术陶瓷企业。

二是陶瓷科技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新陶瓷技术成果转化初见成效,高新陶瓷技术和产品开始自成体系。当地积极依托学院、国家日用和建筑陶瓷工程中心,促进真空发射、远红外电热薄膜模块、纳米氧化锆粉体、高性能低膨胀陶瓷和微波介质陶瓷等60多项非金属新材料技术和5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高技术陶瓷产品也由原来以压电陶瓷为主扩展到纳米陶瓷、陶瓷粉体、防弹陶瓷、功能陶瓷、远红外陶瓷品种齐全的产品架构,技术陶瓷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据统计,2010年景德镇高技术陶瓷企业户数同比增长9.52%,高技术陶瓷产值同比增长48.07%。

三是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进展顺利,结出丰硕成果。景德镇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建设了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全国陶瓷标准化中心和全国陶瓷文献信息中心等4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是学院、昌飞公司、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院被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层次,成为技术先进、人才聚集的国际化研发基地方面成果显著。景德镇共成功举办了七届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参会海内外专家学者规模已达1000多位,发表宣读论文约300篇,有超过三分之一被美国《工程索引》收录,20多项高技术陶瓷项目落地。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参赞徐海在肯定陶瓷科技城建设成果的同时表示,景德镇在世界陶瓷技术和产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希望能进一步加快国家陶瓷科技城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由国家科技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10月共同启动建设。拟在景德镇建成陶瓷新技术研发基地、陶瓷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陶瓷商贸和国际交流中心、国家陶瓷人才培养基地。

省府召开瓷博会和国家陶瓷科技城专题会


景德镇在线讯:3月27曰下午,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新雄在省政府第五会议室主持召开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和省部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专题工作会议。省政府副秘书长郑克强、省发改委、省国资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外经贸厅、省贸促会、省国土资源厅、省轻工业行管办等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

市长虞国庆在会上就今年举办第二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工作方案和省部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工作方案及进展情况作了专题汇报。副市长谢茹、冯林华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汇报。会议围绕今年瓷博会的筹备工作和省部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工作的推进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省政府对去年我市成功举办陶瓷博览会和当前省部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的各项推进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吴新雄指出,今年的第二届陶瓷博览会是我省唯一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的国际性的陶瓷博览会,而且是由国家商务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一次博览会,它是部省共同支持景德镇振兴陶瓷的重要平台,要十分珍惜,充分利用,务必办好。他明确指出,举办瓷博会的指导思想是:确立地位、树立品牌;扩大交易、繁荣经济;技术交流、推进合作;招商引资、振兴瓷都。举办瓷博会总体要求是:利用平台、打响品牌;准确定位、规模合理;特色鲜明、重在实效。同时要求我市在第二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筹备工作中要进一步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完善筹备工作方案,突出主题,体现特色,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努力把瓷博会举办成为汇集国内外陶瓷精品集中展示与交易的,与国际接轨,与广州交易会、华东交易会相呼应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陶瓷商品博览会。

吴新雄对省部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的推进工作指出,陶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创造文明,陶瓷产业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产业之一。是我国民族工业和文化的国粹。站在新的起点上,做大做强产业,巩固千年瓷都的地位,传承和提升民族陶瓷文化,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并作为国家区域创新试点工程,无疑为景德镇重振瓷都雄风、再创历史辉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一个平台,四个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项目建设为重心,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核心是做大做强景德镇的陶瓷产业,逐步把景德镇打造成国际高技术陶瓷的密集区、产科研相结合的密集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密集区、拉长陶瓷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的密集区。他要求景德镇市要抓住省部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的难得机遇,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工作步伐,特别是对省部会商后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事宜要逐一分解,责任到人,跟踪落实。同时要求省直各有关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要给予景德镇大力支持和倾斜,为把景德镇技术先进成国家级开发区的陶瓷科技城而共同努力。

景德镇跻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景德镇市为第二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4月21日,2010新闻鄱考“科技创新鄱湖行”采访团刚抵达瓷都景德镇,该市科技局负责人就告诉采访团一个好消息,科技部刚刚批准景德镇市为第二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我省同时获批的还有南昌市,填补了我省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空白。

“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景德镇市政府每年增加100万元科研经费,2010年更是达到708万元。”景德镇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岳力说。景德镇市以陶瓷科技城建设为平台,积极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教优势正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按照省科技厅的要求,景德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培育了以景德镇陶瓷学院周健儿为领头人的陶瓷材料与技术装备创新团队,以中国直升机研究所吴希明为领头人的直升机技术创新团队,该团队还获得了省科技厅确认的首批优势创新团队。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效节能等领域的23个自主创新产品,入围2009年江西首批自主创新产品目录,12家企业被列为省级创新企业。3年来,景德镇共争取到国家及省科技计划项目400多项,国家及省科技经费近7000万元。

“2009年,科技进步对景德镇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景德镇市科技局负责人自豪地告诉记者。华意和陶瓷股份公司被列入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江西昌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景德镇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中景集团有限公司还跻身首届全国科技名牌500强。

今年1月10日,景德镇市市长李放应科技部邀请,作为科技部全国5个创新型城市试点规划项目城市之一,参加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这是对景德镇致力于用科技升级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肯定。4月21日,景德镇市政府收到省政府转发的科技部批复函件,同意景德镇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并要求景德镇抓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批复函称,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景德镇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把此试点作为部省会商优先议题,在项目、基地、人才、政策方面加强引导和支持。

据悉,全国有北京市海淀区等20个城市(区)被确定为今年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

“科技创新鄱湖行”手记之四

瓷都,从资源枯竭到科技创新

景德镇以瓷立市,高岭陶土是瓷都的发家之本。

走进高岭,这个曾经是景德镇制瓷业最重要的原料产地,已是冷冷清清,只有零星游客慕名前来感受昔日的辉煌。一个令人感叹的事实摆在面前,随着长时间大规模开采,景德镇当地的瓷土矿资源正逐步枯竭。千年瓷业,近乎燃尽了瓷土的储量。一份官方资料显示,目前景德镇瓷土矿产量持续下降,现在可开采储量已不足100万吨。

资源枯竭,瓷都如何寻求出路?

省科技厅厅长王海认为,资源减少,产业亟待升级,这就决定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推进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带动一批新兴主导产业发展,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省科技厅大力支持下,景德镇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正从依靠传统资源发展升级为依靠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景德镇悄然兴起,高科技陶瓷、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崛起,引领资源枯竭的瓷都突围。

走进景德镇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感叹于科技让陶瓷产业焕发新的生机。蜂窝陶瓷、纳米陶瓷、电子陶瓷等一系列高科技陶瓷层出不穷并逐渐产业化,广泛应用于治理汽车尾气、美化环境等诸多新兴领域,市场前景广阔。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的成功研制,使能源消耗显著降低,污染大量减少。通过一系列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景德镇对资源的依赖降到最低,陶瓷产业也从“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向低碳、环保转变。

科技推动传统陶瓷产业升级,更推动景德镇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步人景德镇得雨生态园,我看见一株株形态各异的白花檵树煞是漂亮,这些以前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白花檵木,通过深度开发,正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目前,白花檵木药用成分提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支持计划,获得1100万元资助。借助国家政策支持,配合全省开展的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景德镇已将光伏材料、清洁汽车与动力电池、航空制造、非金属新材料、文化及创意产业等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以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寻找经济新的增长极。

通过创新型城市试点,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向循环经济型城市转变,从而在国内资源枯竭城市中树立起一个典型,千年瓷都踏上了一条全新发展之路。

景德镇创设“国家文化特区”的战略构想


侯样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963年生于江西鹰潭。198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人民出版社工作。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0余年。曾任中国文化报编委,文化艺术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编审。为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998年在《中国文化报》成功策划并主持了20期大型学术对话“科学与人文对话”;1999年成功策划了在台北市举办的“两岸研究生1999新世纪‘人文与科技的对话’研讨会”。研究方向涉及历史学、科学人文关系学、艺术学、文化发展战略等。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儒学与现代化》、《图书馆喜忧录》、《“科学与人文对话”学术座谈会综述》等6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摘。策划、主持、主编有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抗日战争史丛书》和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前者于1995年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后者于2002年入选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初选。此外还出版有《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科学与人文对话》、《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话》、《我的人文观》、《周国桢现代陶艺作品集》等。在中国美术馆等成功策划大型艺术展览十余次。

景德镇创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特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第一,景德镇具有非常悠久的陶瓷历史。尽管至今还没有有力的考古资料证明乾隆四十八年(1785年)所修《浮梁县志》中“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是否属实,也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证明景德镇在唐代是否真的有“陶窑”和“霍窑”的存在,但是即使从北宋真宗景德的最后一年(公元1007年)开始计算,景德镇这个名字也已有1008年的历史了。而这个名字的由来恰恰是因为当时的景德镇能够烧造出让皇帝都心动不已、流连忘返的精美陶瓷。不仅如此,如果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的专为皇家督烧瓷器的“浮梁瓷局”确立为中国“官窑”元年的话,那么到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封建王朝的覆亡为止,中国“官窑”在景德镇前前后后持续存在了633年之久。今天,在世界陶瓷界,陶瓷材料“高岭土”仍是以景德镇的一个曾经盛产瓷土的小村庄命的名;而世界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古代精美瓷器,毫无疑问多数产自景德镇。从历史角度讲,如果说陶瓷(china)就是中国(CHINA),那么景德镇就是陶瓷(china),因此景德镇就是中国(CHINA)。

第二,历史造就的是文化,历史越长文化往往会越深厚。尽管历史学家们会为代表景德镇传统陶瓷记忆的老城区的消失而扼腕长叹,尽管人们还在为承载着景德镇当代陶瓷记忆的“十大瓷厂”遗址的逐渐消失而牵肠挂肚,但是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仍在民间口口相传、师徒言传身教,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陶瓷文化的生命力之顽强可见一斑!民间在陶瓷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之大毋庸置疑!一千多年从无熄灭过的窑火,一千多年陶瓷历史的深入浸润,使陶瓷文化早已深入景德镇的骨髓,形成景德镇的血液。今天,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景德镇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带有陶瓷文化的气息,其空气、土壤和水无不弥漫着陶瓷文化的芳香。文化的力量就是这样,无处不在,并后劲十足!这种文化是让国内外所有产瓷区都羡慕不已和望尘莫及的。如果说景德镇是当今世界陶瓷文化土壤最深厚的城市的话,是有充分事实根据的。

第三,历史终将证实,新中国给景德镇留下的最大一笔陶瓷文化遗产,或许是在景德镇创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现代陶瓷教育和培训体系。学院、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等,每年数以万计地培养各级、各种、各类陶瓷学生。其中,有博士,有硕士,有本科生,更有大量的产业工人;有工科生,有艺术生,还有管理生,等等。它已不同于景德镇延续了上千年的“传嫡不传庶”、“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的封闭的人才培养方式,景德镇的陶瓷人才因此而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立体化、专业化、合理化。不仅如此,它们培养的学生还大量输送到国内外其他产瓷区,甚至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关,等等。几乎可以说,在中华大地上,凡是有陶瓷的地方就会有景德镇培养的学生。而且,走遍全世界,还真没有第二个这样有特质的陶瓷教育城。因此,如果说景德镇是中国陶瓷教育城、世界陶瓷教育中心,似不为过。理性地讲,这套陶瓷教育机构和体系,与国内其他教育机构与体系一样,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需要大力改进的地方,但它在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由传统顺利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的劳苦功高和功不可没是绝对不容置疑的。

第四,与此同时,景德镇还组建并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陶瓷科技和陶瓷艺术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体系。这是新中国给景德镇留下的另一笔重要陶瓷文化遗产。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陶瓷研究所、艺术研究院等为龙头,以及各企业创设的陶瓷研究机构,和大量的民间陶瓷研究机构等等,它们共同构建了景德镇的陶瓷科研体系。这一体系与景德镇各陶瓷大学的研究力量一道,为景德镇的陶瓷科技研究和陶瓷艺术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使景德镇延续了千余年的传统陶瓷烧造技艺有了科学理论体系。显然,这一体系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十分罕见的。尽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些陶瓷研究机构都面临着诸多问题,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曾经在陶瓷材料和陶瓷工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绩,曾经在中国传统陶瓷工艺传承、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以及陶瓷文化传播方面的独领风骚,必然会成为它们在新时期文化建设和自身重新崛起过程中的重要根基和力量。

第五,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解景德镇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但凡景德镇人,都与陶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千丝万缕的关联。过去如此,现在也不例外。因此,如果我们将文化仅视为官方文化或主流文化,而忽视了其强大的民间特性的话,那么一定会出现重大偏差。就陶瓷文化而言,景德镇可谓人才济济,具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立体化的人才结构与梯队。在景德镇,不仅陶瓷教授和副教授、陶瓷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云集,而且还是国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最多的地方,更有许多省级和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和市级陶瓷艺术大师等等,值得关注的还有难以计数的活跃于这个城市各个角落的以陶瓷为谋生手段的默默无闻的“小工”们。我们知道,历史上中国陶瓷文化主要是由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构成的。

因此,表面看来,“小工”们从事着生产、包装、运输等并非“高大上”的工种,似乎与陶瓷文化无关,但是他们确实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难以想象,在史上,如果没有这个庞大群体,文化必定是残缺不全的。正因为有了他们,景德镇的陶瓷人才结构才更完整和科学,景德镇才能形成世界上少有的完整的陶瓷产业链。

第六,对艺术而言,市场永远是把双刃剑。陶瓷艺术也不例外。就当下中国陶瓷市场而论,景德镇无疑是最发达、最完备、最健全、最有影响力的。无论是艺术瓷市场,还是日用瓷市场,景德镇都已经形成完备的陶瓷市场体系。它是中国最大的艺术陶瓷和生活陶瓷的集散地和陶瓷物流中心。无论你慢步在景德镇的哪条大街小巷,鳞次栉比的多是艺术陶瓷的店肆,甚至连教授、研究员、大师家里也无一例外地在销售艺术瓷,更别说中国陶瓷城、国贸陶瓷批发市场等几大日用陶瓷市场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说景德镇“全民皆瓷商”是有充分根据的。无疑,陶瓷市场的繁荣与发达,给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近十多年来景德镇当代艺术瓷市场行情总体在节节攀升即是明证。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无良商人和资本的恶意操纵下,不少颇具艺术创作天赋的陶瓷艺术家在追逐金钱的游戏中迷失了方向、耗尽了心血,潜心陶瓷艺术探索者也在减少,艺术陶瓷正在日益庸俗化,令人惋惜。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七,景德镇的魅力还在于它仍然是一个天然的“巢”,因而引来了不少的“凤”。景德镇在不断地大量地向外输出人才的同时,也在不断吸引外来人才,数以万计的“景漂族”在景德镇创办有数以千计的陶瓷艺术工作室即是明证。这是一幅多么壮观和雄伟的当代“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图景啊!“景漂族”这个词显然源自“北漂族”。它是景德镇艺术瓷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艺术生命力强弱的晴雨表。就其人员构成而言,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刚毕业的青年学生,有学有所成的老者;有陶瓷艺术圈的人,有其他艺术圈的人;有做艺术的,有不做艺术的……一些人因与陶瓷结缘在景德镇定居了下来,另一些人则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就景德镇艺术陶瓷发展来讲,“景漂族”显然是一个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现象。一方面,“景漂族”是一股不可多得的新鲜血液,他们的大量到来,必然导致难得的持久的大规模的艺术对话与交流。对话与交流是增强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借以时日,“景漂族”中必定会产生有造诣、高水准的陶瓷艺术家。当然,对于技艺要求较高的陶瓷艺术而言,对于不少只以逐利为目的者而言,他们成为过客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尽管如此,“景漂族”在景德镇的地位似乎要高于“北漂族”在北京的地位。

毫无疑问,就陶瓷文化而论,景德镇具备了其他地区和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文化优势、教育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等等。景德镇之所以拥有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陶瓷文化品牌,正是因为它同时拥有了这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史告诉我们,早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之前至少一千年,景德镇已经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了,已经成功实施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而且红红火火持续了一千多年,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卓越成就,创造和培育了中国首个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景德镇”。今天,景德镇仍然是一座保持着陶瓷文化之强盛生命活力的城市,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景德镇完全有可能像国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以及浦东、滨海等设立经济特区一样,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特区。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

当然,可能性要顺利成功地迈向现实性,还要全体景德镇人持续地共同地付出努力、艰辛与汗水。就当下景德镇的情势而论,除了前文已零散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之外,实现陶瓷文化的整体“自觉”尤为重要。“自觉”是佛教用语。在佛典中,依据“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即“自觉”、“他觉”、“觉行圆满”。我国已故著名文化学者费孝通先生曾大力提倡的“文化自觉”取的正是这一意义。对文化而论,所谓的整体“自觉”,至少应该包括陶瓷艺术家的创作自觉、陶瓷理论家的研究自觉、陶瓷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自觉。这是文化整体走向“自觉”的前提和条件。它不仅是景德镇成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特区的需要,更是景德镇在当今时代能否顺利弘扬“世界瓷都”持续了上千年的内在的文化精神特质的需要。

首先,虽然为人类文明创造过无数的辉煌,但是,在我国当下的主体艺术阵营里,陶瓷艺术却长期被边缘化;在世界日用瓷阵营里,又长期被地滩化。艺术瓷走到今天这种窘境,恐怕与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未能得到完全而充分的开拓与发掘有关。本来,材料美、技法美、造型美、意境美、思想美等,是陶瓷艺术与生俱来的独具特色的审美特质,它不输给任何其他艺术门类。遗憾的是,或许由于长期轻视理论研究所致,这些独具特色的艺术审美特性长期不被陶瓷艺术家们所认知,甚至被有意无意地遮蔽。而景德镇的日用陶瓷难登西方世界的大雅之堂,恐怕与其生产观念陈旧、缺少自主品牌、艺术设计水平欠佳、产品缺乏精细化和个性化等有关。所有这些现状,显然与当今世界追求“诗意地栖息”的潮流相背离。即是说,今天的景德镇,无论艺术陶瓷的创作,还是日用陶瓷的设计与生产,虽然已经形成“大市”,但离“强市”还有相当的距离。而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是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显然,说景德镇没有陶瓷艺术创作的“自觉”者肯定是有偏颇的,但是,如何唤醒艺术家在陶瓷艺术美的开掘和追求上的集体无意识,如何唤醒企业家在习惯因袭、不思创新方面的集体无意识,仍然是艺术创作的当务之急。

其次,我们知道,“一史一论”是建构一门学科体系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前提与条件。就中国陶瓷文化而言,虽然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但遗憾的是,却始终未能产生古代之文论、书论、画论那样的理论和思想体系。今天,我国虽然出版有多部“中国陶瓷史”,有些已经为时间检验为精品力作,例如中国硅酸盐学会的《中国陶瓷史》、叶喆民的《中国陶瓷史》,等等。但是,至今仍没有中国陶瓷的“艺术史”和“艺术学”等研究专著的出版,相关论文也不多见。如果说中国陶瓷艺术学学科体系并不完善是有充分根据的。对于早已成为中国的世界名片的陶瓷,竟然连较为完整的陶瓷艺术学学科体系都没有建构,情何以堪?在陶瓷理论体系建设上,景德镇本应有较大的贡献,但是,或许受自古以来形成的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影响,或许受当下市场利益的太大诱惑,景德镇对陶瓷理论研究的重视严重不够。无论学院,还是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连相关陶瓷文化研究机构都没有。而一些学理论出身又以理论研究为职业者,也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纷纷转到陶瓷艺术创作。无疑,与陶瓷艺术创作相比,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理论研究更加没有地位、更加落后,尽管在国内各产瓷区中景德镇仍然是理论水平最高的地区。陶瓷理论研究的滞后,是景德镇延续千余年的陶瓷文化体系中最大的欠缺与遗憾,甚至是内伤。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无异于盲动;缺乏理论素养的文化城市显然是跛脚的城市。艺术理论研究的“自觉”已刻不容缓。

第三,至于文化政府在管理和服务上的“自觉”,不仅是景德镇与其他同等城市最大的区别,也是艺术能否在当代再度崛起并重领世界潮流的关键。中国陶瓷发展史告诉我们,民间与官方一直是促进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两支主要力量。虽然民间力量总是非常强大,但是官方却始终处于主导和引领的地位。几乎可以说,历史上中国陶瓷文化的每次高峰,都是在官方的直接主导下产生和形成的。当代陶瓷文化的一个新现象是,大量文化人在大规模地融入陶瓷艺术,并且已经成为当下中国陶瓷发展的新的重要力量。但是,历史的经验和当下的机制体制特点已经预示,官方在文化发展中仍然处于重要的主导地位。对此,我想有选择地引用一段描述陶瓷圈内人所共知的人和事的文字来表述我的观点与期盼:唐英,字俊公,汉军旗人,官内务府员外郞,值养心殿。雍正六年,命监江西景德镇窑务,历监粤海关、淮安关。乾隆初,调九江关,复监督窑务,先后在事十余年……英继其后,任事最久,讲求陶法,于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挥。又能恤工慎币,撰《陶成纪事碑》,备载经费、工匠解额,胪列诸色赩釉,仿古采今,凡五十七种……奉敕编《陶冶图》,为图二十:曰采石制泥,曰淘炼泥土……曰束草装桶,曰祀神酬源。各附详说,备著工作次第,后之治陶政者取法焉。英所造者,世称“唐窑”。唐英是谁,唐英在景德镇做了什么,唐英在中国乃至人类陶瓷史上的地位怎样,等等,恐怕景德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显然,唐英是中国陶瓷史上少有的成大功的文化官员。究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恐怕是两个词、四个字,即“宁静”、“执着”。宁静可以致远,执着必能成功。其实,有心成功建业者,都可以做到这两个词、四个字,而相对来说政府更容易做到。

景德镇市搭建陶瓷科技创新平台


近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南昌召开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景德镇市2009年度在陶瓷科技产业领域的研究《钛矿型铁电铁磁材料的研究》、《环保型纳米陶瓷粉体产业化与推广应用》分别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及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陶瓷自主创新方面又取得了突破。

众所周知,陶瓷科技产业是该市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提升陶瓷自主创新能力属该市当前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创新思路,突出特色,促进景德镇传统陶瓷的升级换代,将传统陶瓷推陈出新,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该市还着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朝着高效率、高附加值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员工素质的轨道上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真正摆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上来,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据介绍,该市目前在为陶瓷科技产业领域搭建宽阔的平台。首先,是与部、省共建陶瓷科技城,其中包含了“氧化锆陶瓷插芯精密注射成型用颗粒”、“新型透明陶瓷发光管的制备与中式”等科研项目。其次,2010年4月,景德镇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标志着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建设十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提升了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能力。2009年,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新增实施各级各类项目31项,取得科技成果7项,申请专利16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分别为14项、2项,授权专利6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分别为4项、2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8项。

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专利信息资料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收录了中国陶瓷专利125万多条以及美国、日本、英国、瑞士等六国两组织的陶瓷专利255万条;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外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为1200多家陶瓷出口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服务,检测项目7168项。另外,争取江西省陶瓷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早日进入国家级产学研战略联盟、争取将该市首家省级高新区推进为国家级高新区,为陶瓷科技产业提供一个更高的创新平台,共同推进科技产业工程。

紧紧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建设陶瓷科技产业工程。该市切实做到坚持把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科技创新新跨越,有效推进景德镇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建立、完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思想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构筑和完善城市创新体系,从而更好地推动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景德镇打造千亿产值创意经济城


“大器成景,厚德立镇。”千年瓷都景德镇,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单一的陶瓷产业支撑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名城。千年不断的窑火不仅铸造了享誉世界的瓷都品牌,而且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瓷业古迹和文化遗存。沧田桑海,历经浮沉。如今,已经悄然复兴的千年瓷都景德镇,正按照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开始放眼和着力打造千亿陶瓷产值的世界陶瓷文化之都和独具特色的创意经济城市。

今昔千年瓷都已悄然复兴

经历了1000多年的陶瓷文明洗礼,景德镇至今仍然遗存着古代特大规模的、相当完整复杂的瓷业体系。

陶瓷文化底蕴深厚的瓷业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场、商埠民居、城池衙署、技艺民俗依然随处可见。以丰厚的文化遗产为基础,今日的景德镇,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瓷业生产体系。该市拥有全国唯一的陶瓷学院,省陶瓷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拥有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所和近百家陶瓷文化艺术研究社团机构。今日的景德镇,还拥有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大师200多位,陶瓷类高级工艺美术师1000多位。此外,还有3000多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和10万陶瓷产业工人。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保障。

据介绍,近年来,景德镇以陶瓷为主要特色的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超过100亿元。与此同时,陶瓷文化产业的聚集效应开始显现,形成了以雕塑瓷厂和建国瓷厂为代表的陶瓷艺术家创意工作室聚集区,以陶瓷科技园和新都民营陶瓷园为代表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景德镇历史上“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壮观场景正在悄然再现。

发展大陶瓷格局日渐丰满

古老的陶瓷文明令人自豪,今日的景德镇人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发展的脚步。

工业园区位于景德镇市区西北,辖区面积27.4平方公里,总体规划8.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扩区以后总体规划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经过近10年的发展,园区荣获省部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陶瓷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全国陶瓷产业示范基地等三块“国字号”招牌。景德镇市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康明,是一位陶瓷专家型的市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黄康明说,今日的陶瓷概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的概念,而是包括了高科技陶瓷、环保陶瓷、纳米陶瓷等在内的大陶瓷概念。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园区正是该市以科技为引领,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大陶瓷格局的重要抓手。

在7月8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工业园区党工委第一书记、浮梁县县委书记林群,手里带着两样东西——一套园区企业生产的高科技陶瓷刀具和几块已经变废为宝的环保陶瓷砖。林群介绍说,近年来,该园区坚持以高档日用瓷、工艺瓷、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以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电子陶瓷等高技术陶瓷为发展核心,引进了科技型企业20家,其中高技术陶瓷企业18家,高新技术成果和新产品300多项。2012年,高技术陶瓷产业产值19.79亿元,占全市的75.7%,成功实现了产、学、研的完美对接。

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高唤虎介绍,该园区在紧盯国际高技术陶瓷发展前沿的同时,还先后引进了日本的“爱和陶”、马来西亚的“善德堂”等高档艺术瓷及文化创意企业32家,2012年园区文化创意企业实现产值35.9亿元,占全市文化创意陶瓷产值的49.7%。与此同时,该园区紧紧依托景德镇和浮梁县的千年陶瓷文化底蕴及生态旅游优势,积极打造具有陶瓷特色的现代工业旅游精品园区。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生态园区,法蓝瓷公司被文化部批准为工业旅游示范点,园内四十多家企业成为省、市级工业旅游点,每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0多万人次。

2012年的一组综合数据显示,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为125.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5%。其中陶瓷工业总产值为94.2亿元,占全市陶瓷产值的45.5%。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林群表示,根据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陶瓷发展优先和打好“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的战略部署,该园区将力争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300亿元、80亿元、8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338%、330%、300%,实现翻两番目标。

未来着力打造千亿陶瓷产业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保护景德镇老城区的千年文化积淀的同时,为了承接、延续千年瓷都陶瓷文化及产业发展的窗口和发展平台,向世人展示世界瓷都的风采,目前,景德镇市正在着力打造集陶瓷技术研发中心、陶瓷创意设计中心、陶瓷文化体验中心、陶瓷产品会展中心、陶瓷企业交流中心、陶瓷人才聚集中心于一体的陶瓷文化创意新区,使景德镇早日成为一座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世界陶瓷文化之都和独具特色的创意经济城市。

据介绍,文化创意新区位于该市主城区西侧,起步区规划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拓展区50平方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对外有景婺黄高速、景鹰高速、206国道便捷连接,距罗家机场仅3公里,属于该市“十二五”期间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发展的四大功能区域之一。景德镇市副市长汪剑平介绍,陶瓷文化创意新区2/3的部分将为绿地和水面。围绕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宗旨,建筑将充分体现瓷都特色和陶瓷文化风格,通过控制性详规、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修建性规划把陶瓷元素植入到具体的每条道路,每条街道,每个街区,每栋建筑,力争将陶瓷文化创意新区打造成为具有瓷都特色、瓷都风格的文化之城、创意之城、生态之城、魅力之城。

记者了解到,文化创意新区预计未来新区人口规模为12万人,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目前已经由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景德镇市陶瓷文化创意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华中科技大学中标的城市设计工作也已经结束。

文化底蕴丰富的景德镇的城市建设,保护与开发并重是一条必由之路。“陶溪川·CHINA坊”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是景德镇市的重点项目,也是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投巨资兴建的一座集文化创意、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多种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是中国首座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一站式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体验创意园区,名副其实的“CHINA坊”。而这一项目,也正是该市对老城区实施保护和开发的又一大重要载体。据介绍,“陶溪川·CHINA坊”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坐落在景德镇市新厂——昌江一线的黄金区位,一轴五片十一厂的布局横跨景德镇两个中心城区,毗邻三院两校,项目总占地面积1300亩,涵盖各类艺术工作室、餐饮、商务酒店会所、休闲剧场、博物馆、特色精品街、主题客栈、百货商场等业态,是整个景德镇乃至中部地区唯一一个比肩世界的多业态特色文化园区。

立足当下,展望明日之瓷都。景德镇市市委书记邓保生表示,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按照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迅速形成以高科技陶瓷为核心竞争力,以陶瓷文化创意为特色,以陈设艺术陶瓷和高档日用陶瓷为主体,以建筑卫生陶瓷为补充的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数年时间,将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

“景德镇精瓷”遭遇果城“伤情之旅”


万余件工艺瓷器,5天时间仅卖出10件

万余件工艺瓷器,5天时间仅卖出10件,面对账本上已达16000多元的成本支出,“景德镇精品瓷工艺瓷展销会”的筹办者傅尚泽开始盘算撤出南充市场。

3月15日,傅尚泽带着两个标准集装箱,万余件瓷器和13名销售人员,踏上了南充的土地。这之前,在重庆开县5000多件瓷器的成交量,让他们对果城之行同样充满期待。

3月17日,展销会第一天,在市铁欣路世隆电脑城广场约300平方米的展区里,并没有出现傅尚泽预想中的人潮。13名情绪不振的销售人员,与5名穿梭其间的提篮的大妈大爷形成强烈的反差。接连5天,只卖出10件瓷器,这样的冷场是傅尚泽一行人从未遭遇过的。据傅尚泽说,他们在开县租用了一个小型体育馆作为卖场,不到一个星期,两个标准集装箱的瓷器就卖出了大半。但当他把在开县成功的模式搬到南充来,却行不通了。

面对门可罗雀的场景,傅尚泽将之归结为南充人的审美趣味。他说,南充人不懂瓷器文化。对此,市委党校副校长、经济学教授宋先钧认为,不同的地域文化,决定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审美情趣。没有考虑到南充特定的市场环境和消费心理,而照搬以前的成功经验,焉能不咽下失败的苦果。

“因为只停留一个星期,所以一切从简。”

在展销会现场,标价最高的瓷器达88800元,标价最低的也要20多元。万余件瓷器大半摆放在水泥地面上,大约有两成标价在千元以上的瓷器摆放在角铁焊制的货架上,而这些货架表面仅用防锈漆处理。据傅尚泽解释说,“因为只停留一个星期,所以一切从简。”

但这种简陋让傅尚泽一行创下一个5天时间仅销售10件瓷器的纪录。

宋先钧对此评价说,南充的消费者是“狡猾”的。以常识判断,价格昂贵的商品一般由信誉度高的商家推销,更容易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另一方面,南充作为区域商贸中心,消费者对商家的各种推销手段早已了然于胸,他们的判断力往往高于一般县城的消费者。

但是,傅尚泽不容他人对其推销的瓷器品质有所怀疑。他随身携带着几乎每一种瓷器的产品质量认证书的复印件。他说,我的瓷器全都来自景德镇。随后,他把一件瓷器倒置,在瓷器的底部上有“景德镇”3个字。

对于万余件瓷器在5天时间仅售出10件这样一个戏剧性的结果,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有关人士的态度令人玩味。他认为,这是消费者成熟的标志。这种“撂地摊式”的展销会,以一种不对称的高标价出现,本身就难以取信于消费者。而流动性的销售方式,又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售后服务和信誉保证。在权益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是“敬而远之”。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省部会商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省部会商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