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跻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景德镇跻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9-17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市为第二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4月21日,2010新闻鄱考“科技创新鄱湖行”采访团刚抵达瓷都景德镇,该市科技局负责人就告诉采访团一个好消息,科技部刚刚批准景德镇市为第二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我省同时获批的还有南昌市,填补了我省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空白。

“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景德镇市政府每年增加100万元科研经费,2010年更是达到708万元。”景德镇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岳力说。景德镇市以陶瓷科技城建设为平台,积极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教优势正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按照省科技厅的要求,景德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培育了以景德镇陶瓷学院周健儿为领头人的陶瓷材料与技术装备创新团队,以中国直升机研究所吴希明为领头人的直升机技术创新团队,该团队还获得了省科技厅确认的首批优势创新团队。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效节能等领域的23个自主创新产品,入围2009年江西首批自主创新产品目录,12家企业被列为省级创新企业。3年来,景德镇共争取到国家及省科技计划项目400多项,国家及省科技经费近7000万元。

“2009年,科技进步对景德镇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景德镇市科技局负责人自豪地告诉记者。华意和陶瓷股份公司被列入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江西昌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景德镇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中景集团有限公司还跻身首届全国科技名牌500强。

今年1月10日,景德镇市市长李放应科技部邀请,作为科技部全国5个创新型城市试点规划项目城市之一,参加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这是对景德镇致力于用科技升级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肯定。4月21日,景德镇市政府收到省政府转发的科技部批复函件,同意景德镇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并要求景德镇抓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批复函称,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景德镇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把此试点作为部省会商优先议题,在项目、基地、人才、政策方面加强引导和支持。

据悉,全国有北京市海淀区等20个城市(区)被确定为今年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

“科技创新鄱湖行”手记之四WWW.TAocI52.coM

瓷都,从资源枯竭到科技创新

景德镇以瓷立市,高岭陶土是瓷都的发家之本。

走进高岭,这个曾经是景德镇制瓷业最重要的原料产地,已是冷冷清清,只有零星游客慕名前来感受昔日的辉煌。一个令人感叹的事实摆在面前,随着长时间大规模开采,景德镇当地的瓷土矿资源正逐步枯竭。千年瓷业,近乎燃尽了瓷土的储量。一份官方资料显示,目前景德镇瓷土矿产量持续下降,现在可开采储量已不足100万吨。

资源枯竭,瓷都如何寻求出路?

省科技厅厅长王海认为,资源减少,产业亟待升级,这就决定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推进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带动一批新兴主导产业发展,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省科技厅大力支持下,景德镇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正从依靠传统资源发展升级为依靠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景德镇悄然兴起,高科技陶瓷、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崛起,引领资源枯竭的瓷都突围。

走进景德镇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感叹于科技让陶瓷产业焕发新的生机。蜂窝陶瓷、纳米陶瓷、电子陶瓷等一系列高科技陶瓷层出不穷并逐渐产业化,广泛应用于治理汽车尾气、美化环境等诸多新兴领域,市场前景广阔。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的成功研制,使能源消耗显著降低,污染大量减少。通过一系列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景德镇对资源的依赖降到最低,陶瓷产业也从“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向低碳、环保转变。

科技推动传统陶瓷产业升级,更推动景德镇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步人景德镇得雨生态园,我看见一株株形态各异的白花檵树煞是漂亮,这些以前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白花檵木,通过深度开发,正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目前,白花檵木药用成分提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支持计划,获得1100万元资助。借助国家政策支持,配合全省开展的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景德镇已将光伏材料、清洁汽车与动力电池、航空制造、非金属新材料、文化及创意产业等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以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寻找经济新的增长极。

通过创新型城市试点,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向循环经济型城市转变,从而在国内资源枯竭城市中树立起一个典型,千年瓷都踏上了一条全新发展之路。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淄博试点新型功能陶瓷产业集聚发展


日前,淄博新型功能陶瓷材料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获得国家正式批复,中央财政将安排部分资金集中支持2014年重点项目建设。

近日,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财政局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对2014年度重点项目进行了评审。将2014年中央财政资金拟扶持的重点项目公示如下:

2014年中央财政资金拟扶持重点项目

1、淄博高新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淄博高新区先进陶瓷创新中心建设项目

2、淄博工陶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高碱触控玻璃用功能陶瓷新材料项目

3、山东合创明业精细陶瓷有限公司年产30万片整体防弹陶瓷板防弹衣项目

4、山东海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0立方米SCR脱硝催化剂项目

5、淄博市周村磊宝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氧化物系列新材料项目

6、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陶瓷材料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

7、山东华瓷新型材料有限公司5万平方米陶瓷膜生产项目

8、淄博硅元泰晟陶瓷新材料有限公司气压烧结自增韧大尺寸氮化硅陶瓷制品产业化项目

9、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年产30万平米大尺寸片式陶瓷高效低成本批量化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10、山东奥昱翔碳化硅科技有限公司碳化硅电热元件生产线建设项目

11、淄博硅元泰晟陶瓷新材料有限公司凝胶注模成型制备钛酸铝陶瓷制品项目

12、淄博宇海电子陶瓷有限公司改性钛酸钡(BT)压电陶瓷材料产业及传感器平台建设项目

13、淄博华创精细陶瓷有限公司年产6万件陶瓷缸套项目

14、金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页岩气专用/石油压裂支撑剂项目

15、山东广垠新材料有限公司氧化锆高技术陶瓷制品项目

16、山东电盾科技有限公司防静电系列产品项目

17、淄博唯能陶瓷有限公司高导热功能陶瓷薄板研究与生产项目

18、山东嘉腾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玻璃窑炉用新型高档耐火材料项目

19、山东鹏程陶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0吨高性能氮化硼复合陶瓷材料及其制品生产项目

20、淄博英吉瓷件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纯度氧化锆复合材料项目

21、山东新力环保材料有限公司高端环保复合过滤材料项目

22、淄博松阳锆业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复合氧化锆项目

23、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牙科专用氧化锆瓷块项目

24、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年产10000平米高性能陶瓷纤维复合膜材料的开发及低成本产业化项目

25、山东鲁阳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玄武岩纤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提升项目

26、山东海旺达现代物流有限公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

27、淄博市鲁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耐火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28、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省工程陶瓷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29、山东华度检测有限公司华度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30、山东莱茵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淄博市中德现代化工业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中心)项目

31、山东广益达研磨科技有限公司年产72000片轴承球超精密加工树脂研磨板项目

32、山东居正伟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B2B、O2O信商通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项目

如有意见建议,可以在公示期内(2014年11月5日至11月10日)反馈至淄博市发展改革委或市财政局。

景德镇坚持陶瓷发展优先 建创意城市


10月27日上午,出席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代表、景德镇市委书记邓保生接受了记者专访。他表示,苏荣书记的《报告》振奋人心,使人深受鼓舞。这是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符合江西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报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报告,景德镇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提升质量中做大经济总量

邓保生说,景德镇将进一步加强项目工作,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在做大总量、优化结构、转变方式、促进就业、增强后劲中的引擎作用。将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项目的主阵地,加快高新开发区、陶瓷工业园区、乐平工业园建设。着眼做大经济总量,立足做强做大骨干企业,振兴陶瓷企业,发展中小企业。

邓保生表示,景德镇将继续着眼未来发展,争取国家部委和省里政策与资金支持,力争更多的央企和500强企业进驻,承接沿海、港澳台及海外产业转移,以增量调结构促转型,提升经济质量与规模。加快发展航空直升机、生物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裂变扩张,形成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升级。

坚持陶瓷发展优先再创瓷都新的辉煌

前不久,景德镇市成功举办了2011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经贸洽谈合同引资60多亿元人民币,瓷博会上交易火爆,短短几天,外贸订货1.32亿美元,内贸成交8.01亿人民币。

邓保生表示,景德镇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包容的环境、更加灵活的政策,加强陶瓷技术创新和陶瓷艺术创造,凝聚更多的国内外高层次的陶瓷科研人才和艺术人才,培育更多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陶瓷企业。着力打造陶瓷技术研发和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陶瓷产业生产基地、陶瓷贸易交流基地,繁荣陶瓷文化艺术,努力形成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精品荟萃、器走天下的繁荣景象,再创瓷都新的辉煌。

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建设创意经济城市

邓保生表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重大历史机遇。景德镇将采取措施促进文化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御窑、高岭矿、湖田窑等陶瓷文化遗址的保护,整理、挖掘和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建设一批产业集成度高、基础设施齐全、传播带动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打造陶瓷设计创意中心、体验中心、会展中心、交流中心,使景德镇形成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世界陶瓷文化之都和独具特色的创意经济城市。

景德镇创设“国家文化特区”的战略构想


侯样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963年生于江西鹰潭。198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人民出版社工作。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0余年。曾任中国文化报编委,文化艺术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编审。为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998年在《中国文化报》成功策划并主持了20期大型学术对话“科学与人文对话”;1999年成功策划了在台北市举办的“两岸研究生1999新世纪‘人文与科技的对话’研讨会”。研究方向涉及历史学、科学人文关系学、艺术学、文化发展战略等。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儒学与现代化》、《图书馆喜忧录》、《“科学与人文对话”学术座谈会综述》等6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摘。策划、主持、主编有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抗日战争史丛书》和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前者于1995年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后者于2002年入选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初选。此外还出版有《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科学与人文对话》、《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话》、《我的人文观》、《周国桢现代陶艺作品集》等。在中国美术馆等成功策划大型艺术展览十余次。

景德镇创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特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第一,景德镇具有非常悠久的陶瓷历史。尽管至今还没有有力的考古资料证明乾隆四十八年(1785年)所修《浮梁县志》中“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是否属实,也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证明景德镇在唐代是否真的有“陶窑”和“霍窑”的存在,但是即使从北宋真宗景德的最后一年(公元1007年)开始计算,景德镇这个名字也已有1008年的历史了。而这个名字的由来恰恰是因为当时的景德镇能够烧造出让皇帝都心动不已、流连忘返的精美陶瓷。不仅如此,如果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的专为皇家督烧瓷器的“浮梁瓷局”确立为中国“官窑”元年的话,那么到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封建王朝的覆亡为止,中国“官窑”在景德镇前前后后持续存在了633年之久。今天,在世界陶瓷界,陶瓷材料“高岭土”仍是以景德镇的一个曾经盛产瓷土的小村庄命的名;而世界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古代精美瓷器,毫无疑问多数产自景德镇。从历史角度讲,如果说陶瓷(china)就是中国(CHINA),那么景德镇就是陶瓷(china),因此景德镇就是中国(CHINA)。

第二,历史造就的是文化,历史越长文化往往会越深厚。尽管历史学家们会为代表景德镇传统陶瓷记忆的老城区的消失而扼腕长叹,尽管人们还在为承载着景德镇当代陶瓷记忆的“十大瓷厂”遗址的逐渐消失而牵肠挂肚,但是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仍在民间口口相传、师徒言传身教,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陶瓷文化的生命力之顽强可见一斑!民间在陶瓷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之大毋庸置疑!一千多年从无熄灭过的窑火,一千多年陶瓷历史的深入浸润,使陶瓷文化早已深入景德镇的骨髓,形成景德镇的血液。今天,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景德镇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带有陶瓷文化的气息,其空气、土壤和水无不弥漫着陶瓷文化的芳香。文化的力量就是这样,无处不在,并后劲十足!这种文化是让国内外所有产瓷区都羡慕不已和望尘莫及的。如果说景德镇是当今世界陶瓷文化土壤最深厚的城市的话,是有充分事实根据的。

第三,历史终将证实,新中国给景德镇留下的最大一笔陶瓷文化遗产,或许是在景德镇创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现代陶瓷教育和培训体系。学院、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等,每年数以万计地培养各级、各种、各类陶瓷学生。其中,有博士,有硕士,有本科生,更有大量的产业工人;有工科生,有艺术生,还有管理生,等等。它已不同于景德镇延续了上千年的“传嫡不传庶”、“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的封闭的人才培养方式,景德镇的陶瓷人才因此而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立体化、专业化、合理化。不仅如此,它们培养的学生还大量输送到国内外其他产瓷区,甚至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关,等等。几乎可以说,在中华大地上,凡是有陶瓷的地方就会有景德镇培养的学生。而且,走遍全世界,还真没有第二个这样有特质的陶瓷教育城。因此,如果说景德镇是中国陶瓷教育城、世界陶瓷教育中心,似不为过。理性地讲,这套陶瓷教育机构和体系,与国内其他教育机构与体系一样,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需要大力改进的地方,但它在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由传统顺利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的劳苦功高和功不可没是绝对不容置疑的。

第四,与此同时,景德镇还组建并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陶瓷科技和陶瓷艺术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体系。这是新中国给景德镇留下的另一笔重要陶瓷文化遗产。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陶瓷研究所、艺术研究院等为龙头,以及各企业创设的陶瓷研究机构,和大量的民间陶瓷研究机构等等,它们共同构建了景德镇的陶瓷科研体系。这一体系与景德镇各陶瓷大学的研究力量一道,为景德镇的陶瓷科技研究和陶瓷艺术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使景德镇延续了千余年的传统陶瓷烧造技艺有了科学理论体系。显然,这一体系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十分罕见的。尽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些陶瓷研究机构都面临着诸多问题,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曾经在陶瓷材料和陶瓷工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绩,曾经在中国传统陶瓷工艺传承、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以及陶瓷文化传播方面的独领风骚,必然会成为它们在新时期文化建设和自身重新崛起过程中的重要根基和力量。

第五,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解景德镇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但凡景德镇人,都与陶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千丝万缕的关联。过去如此,现在也不例外。因此,如果我们将文化仅视为官方文化或主流文化,而忽视了其强大的民间特性的话,那么一定会出现重大偏差。就陶瓷文化而言,景德镇可谓人才济济,具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立体化的人才结构与梯队。在景德镇,不仅陶瓷教授和副教授、陶瓷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云集,而且还是国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最多的地方,更有许多省级和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和市级陶瓷艺术大师等等,值得关注的还有难以计数的活跃于这个城市各个角落的以陶瓷为谋生手段的默默无闻的“小工”们。我们知道,历史上中国陶瓷文化主要是由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构成的。

因此,表面看来,“小工”们从事着生产、包装、运输等并非“高大上”的工种,似乎与陶瓷文化无关,但是他们确实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难以想象,在史上,如果没有这个庞大群体,文化必定是残缺不全的。正因为有了他们,景德镇的陶瓷人才结构才更完整和科学,景德镇才能形成世界上少有的完整的陶瓷产业链。

第六,对艺术而言,市场永远是把双刃剑。陶瓷艺术也不例外。就当下中国陶瓷市场而论,景德镇无疑是最发达、最完备、最健全、最有影响力的。无论是艺术瓷市场,还是日用瓷市场,景德镇都已经形成完备的陶瓷市场体系。它是中国最大的艺术陶瓷和生活陶瓷的集散地和陶瓷物流中心。无论你慢步在景德镇的哪条大街小巷,鳞次栉比的多是艺术陶瓷的店肆,甚至连教授、研究员、大师家里也无一例外地在销售艺术瓷,更别说中国陶瓷城、国贸陶瓷批发市场等几大日用陶瓷市场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说景德镇“全民皆瓷商”是有充分根据的。无疑,陶瓷市场的繁荣与发达,给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近十多年来景德镇当代艺术瓷市场行情总体在节节攀升即是明证。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无良商人和资本的恶意操纵下,不少颇具艺术创作天赋的陶瓷艺术家在追逐金钱的游戏中迷失了方向、耗尽了心血,潜心陶瓷艺术探索者也在减少,艺术陶瓷正在日益庸俗化,令人惋惜。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七,景德镇的魅力还在于它仍然是一个天然的“巢”,因而引来了不少的“凤”。景德镇在不断地大量地向外输出人才的同时,也在不断吸引外来人才,数以万计的“景漂族”在景德镇创办有数以千计的陶瓷艺术工作室即是明证。这是一幅多么壮观和雄伟的当代“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图景啊!“景漂族”这个词显然源自“北漂族”。它是景德镇艺术瓷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艺术生命力强弱的晴雨表。就其人员构成而言,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刚毕业的青年学生,有学有所成的老者;有陶瓷艺术圈的人,有其他艺术圈的人;有做艺术的,有不做艺术的……一些人因与陶瓷结缘在景德镇定居了下来,另一些人则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就景德镇艺术陶瓷发展来讲,“景漂族”显然是一个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现象。一方面,“景漂族”是一股不可多得的新鲜血液,他们的大量到来,必然导致难得的持久的大规模的艺术对话与交流。对话与交流是增强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借以时日,“景漂族”中必定会产生有造诣、高水准的陶瓷艺术家。当然,对于技艺要求较高的陶瓷艺术而言,对于不少只以逐利为目的者而言,他们成为过客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尽管如此,“景漂族”在景德镇的地位似乎要高于“北漂族”在北京的地位。

毫无疑问,就陶瓷文化而论,景德镇具备了其他地区和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文化优势、教育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等等。景德镇之所以拥有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陶瓷文化品牌,正是因为它同时拥有了这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史告诉我们,早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之前至少一千年,景德镇已经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了,已经成功实施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而且红红火火持续了一千多年,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卓越成就,创造和培育了中国首个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景德镇”。今天,景德镇仍然是一座保持着陶瓷文化之强盛生命活力的城市,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景德镇完全有可能像国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以及浦东、滨海等设立经济特区一样,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特区。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

当然,可能性要顺利成功地迈向现实性,还要全体景德镇人持续地共同地付出努力、艰辛与汗水。就当下景德镇的情势而论,除了前文已零散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之外,实现陶瓷文化的整体“自觉”尤为重要。“自觉”是佛教用语。在佛典中,依据“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即“自觉”、“他觉”、“觉行圆满”。我国已故著名文化学者费孝通先生曾大力提倡的“文化自觉”取的正是这一意义。对文化而论,所谓的整体“自觉”,至少应该包括陶瓷艺术家的创作自觉、陶瓷理论家的研究自觉、陶瓷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自觉。这是文化整体走向“自觉”的前提和条件。它不仅是景德镇成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特区的需要,更是景德镇在当今时代能否顺利弘扬“世界瓷都”持续了上千年的内在的文化精神特质的需要。

首先,虽然为人类文明创造过无数的辉煌,但是,在我国当下的主体艺术阵营里,陶瓷艺术却长期被边缘化;在世界日用瓷阵营里,又长期被地滩化。艺术瓷走到今天这种窘境,恐怕与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未能得到完全而充分的开拓与发掘有关。本来,材料美、技法美、造型美、意境美、思想美等,是陶瓷艺术与生俱来的独具特色的审美特质,它不输给任何其他艺术门类。遗憾的是,或许由于长期轻视理论研究所致,这些独具特色的艺术审美特性长期不被陶瓷艺术家们所认知,甚至被有意无意地遮蔽。而景德镇的日用陶瓷难登西方世界的大雅之堂,恐怕与其生产观念陈旧、缺少自主品牌、艺术设计水平欠佳、产品缺乏精细化和个性化等有关。所有这些现状,显然与当今世界追求“诗意地栖息”的潮流相背离。即是说,今天的景德镇,无论艺术陶瓷的创作,还是日用陶瓷的设计与生产,虽然已经形成“大市”,但离“强市”还有相当的距离。而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是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显然,说景德镇没有陶瓷艺术创作的“自觉”者肯定是有偏颇的,但是,如何唤醒艺术家在陶瓷艺术美的开掘和追求上的集体无意识,如何唤醒企业家在习惯因袭、不思创新方面的集体无意识,仍然是艺术创作的当务之急。

其次,我们知道,“一史一论”是建构一门学科体系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前提与条件。就中国陶瓷文化而言,虽然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但遗憾的是,却始终未能产生古代之文论、书论、画论那样的理论和思想体系。今天,我国虽然出版有多部“中国陶瓷史”,有些已经为时间检验为精品力作,例如中国硅酸盐学会的《中国陶瓷史》、叶喆民的《中国陶瓷史》,等等。但是,至今仍没有中国陶瓷的“艺术史”和“艺术学”等研究专著的出版,相关论文也不多见。如果说中国陶瓷艺术学学科体系并不完善是有充分根据的。对于早已成为中国的世界名片的陶瓷,竟然连较为完整的陶瓷艺术学学科体系都没有建构,情何以堪?在陶瓷理论体系建设上,景德镇本应有较大的贡献,但是,或许受自古以来形成的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影响,或许受当下市场利益的太大诱惑,景德镇对陶瓷理论研究的重视严重不够。无论学院,还是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连相关陶瓷文化研究机构都没有。而一些学理论出身又以理论研究为职业者,也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纷纷转到陶瓷艺术创作。无疑,与陶瓷艺术创作相比,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理论研究更加没有地位、更加落后,尽管在国内各产瓷区中景德镇仍然是理论水平最高的地区。陶瓷理论研究的滞后,是景德镇延续千余年的陶瓷文化体系中最大的欠缺与遗憾,甚至是内伤。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无异于盲动;缺乏理论素养的文化城市显然是跛脚的城市。艺术理论研究的“自觉”已刻不容缓。

第三,至于文化政府在管理和服务上的“自觉”,不仅是景德镇与其他同等城市最大的区别,也是艺术能否在当代再度崛起并重领世界潮流的关键。中国陶瓷发展史告诉我们,民间与官方一直是促进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两支主要力量。虽然民间力量总是非常强大,但是官方却始终处于主导和引领的地位。几乎可以说,历史上中国陶瓷文化的每次高峰,都是在官方的直接主导下产生和形成的。当代陶瓷文化的一个新现象是,大量文化人在大规模地融入陶瓷艺术,并且已经成为当下中国陶瓷发展的新的重要力量。但是,历史的经验和当下的机制体制特点已经预示,官方在文化发展中仍然处于重要的主导地位。对此,我想有选择地引用一段描述陶瓷圈内人所共知的人和事的文字来表述我的观点与期盼:唐英,字俊公,汉军旗人,官内务府员外郞,值养心殿。雍正六年,命监江西景德镇窑务,历监粤海关、淮安关。乾隆初,调九江关,复监督窑务,先后在事十余年……英继其后,任事最久,讲求陶法,于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挥。又能恤工慎币,撰《陶成纪事碑》,备载经费、工匠解额,胪列诸色赩釉,仿古采今,凡五十七种……奉敕编《陶冶图》,为图二十:曰采石制泥,曰淘炼泥土……曰束草装桶,曰祀神酬源。各附详说,备著工作次第,后之治陶政者取法焉。英所造者,世称“唐窑”。唐英是谁,唐英在景德镇做了什么,唐英在中国乃至人类陶瓷史上的地位怎样,等等,恐怕景德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显然,唐英是中国陶瓷史上少有的成大功的文化官员。究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恐怕是两个词、四个字,即“宁静”、“执着”。宁静可以致远,执着必能成功。其实,有心成功建业者,都可以做到这两个词、四个字,而相对来说政府更容易做到。

景德镇 资源枯竭性城市该向何处去


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环球行,在江西景德镇市瑶里镇高岭村,他看到当地人把脚底的土放入1300度高温的窑炉,烧成了贡奉给皇帝的陶瓷。李希霍芬将其命名为“高岭土”,使其成为至今国际通用的陶瓷术语。这位伟大的地质学家没有预测到,140年后他命名的这种瓷土经过自宋代以来的挖掘已近枯竭。2009年,以千年瓷都闻名的景德镇市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资源枯竭性城市。

没有瓷土,这些年已经在内生困惑和外来竞争夹缝中挣扎的瓷都,该向何处去?

重振瓷都雄风,景德镇面临的选择太多:是沿续手工生产还是发展大工业生产?是培养本土企业还是扶持外来企业?是以日用陶瓷为主还是建筑、卫浴、日用、特种陶瓷全方位发展?在选择中瓷都考量着繁荣的路径。

景德镇是独一无二的,城区40多万人口却有10多万陶瓷产业工人,有做泥的,拉胚的,吹釉的,贴花的、画画的,烧制的,分工明确,手工制瓷是景德镇独特的风景。大部分国有瓷厂倒掉后车间租给了私人,就连街巷里也尽是手工作坊。艺术大师们也都有自己的工作室,他们的作品往往绝世仅有,即使偶尔有成批量的,大约也就百千件而已。

尽管有十万陶瓷工人,陶瓷产业在景德镇并不能真正成为支柱,昌河汽车、飞机等机械制造产业支撑起景德镇的经济和品牌。股份有限公司是本土稀有的国有控股规模化日用瓷生产企业,月产量约50万件,而此前国有瓷厂红光瓷厂月产达到220万件。全景德镇有近万家陶瓷企业,但真正上规模的只有100家。规模太小是当地归纳的业落后的主要原因。

在许多大师级人物强调工业化生产会压制陶瓷艺术个性的时候,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台湾法蓝瓷将艺术融于日用品,无疑给了景德镇最大的震动。明明是一个盘子,却飞出一只蝴蝶,不是画在其中而是雕于其上。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冯双喜说,“它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思维和设计理念。它成功了并不只是靠个好政策。”更让他感到压力的是,一个多月前,法蓝瓷与法国柏图合资的法柏日用瓷公司成功试生产。

法蓝瓷已进入全球6000个销售点,它似乎已经回答了流水线上的大工业化生产能否承载景德镇文化底蕴的问题。然而,景德镇的环境、资源、交通能否承载大工业化的陶瓷生产?多年来在建陶卫浴领域保持空白的景德镇,近两三年来引入了10多家沿海建陶卫浴企业,其中不乏乐华、金意陶、特地等知名企业。

一条建筑陶瓷的生产线年产值可达一亿元,而一条日用陶瓷生产线产值只有一两千万元。景德镇目前100家规模以上的陶瓷企业中,64家日用瓷企业,2008年产值为23亿元,比上年增长29%,而10家建陶卫浴企业去年产值为16.7亿元,比上年增长569%。建陶给当地的经济贡献显而易见。

景德镇瓷局副局长刘子力说,规模不是第一位的,品位第一,我们要做高端产品。但记者在景德镇市乐平陶瓷产业基地,看到六七条从江苏、福建引进的琉璃瓦生产线,这种用于农村房屋屋顶的琉璃瓦,能否代表景德镇所期望的产品高端?

从佛山迁入景德镇的特地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柳说,到景德镇来我们的原料、运输成本是上升的,但冲这块金字招牌我们还是来了。景德镇人私下说:他们来沾我们祖宗的光,消耗我们的瓷土,却丢给我们环境的包袱。产值上升是否会付出环境成本?市长李放说,这些陶瓷企业不是一家紧挨一家,而是以山相隔,足以消化环境压力。

应政府部门邀请到景德镇来做创意文化产业调研的一家北京投资公司董事长刘亚军说,意大利、西班牙都不产陶瓷原料,但却成为陶瓷产品设计、研发中心。景德镇要有这样的志气和魄力,成为陶瓷艺术的戛纳。

景德镇确实具备这个条件,景德镇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3人,有上千人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有上万名陶瓷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是全国陶瓷工艺美术人才最富集的地区,这里还有全国唯一的陶瓷本科院校学院。但大师们现在都在干个体,灵感用于个人之作,如果让大师们的智慧贯穿于整个陶瓷产业大格局,景德镇就大有希望了。

学院教授、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郭立说,产业衰落主要是因为规模小,但它的文化内核还在、技术核心还在,优势还会凸显。工程中心的任务是承担行业共性基础性工程技术,我们要把它打造成陶瓷界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使之成为世界上顶尖陶瓷专家和产品云集的场所。“最先进的陶瓷产品景德镇没有,就愧对这个名字。”

不过,对于景德镇市长李放来说,发展陶瓷产业不等于景德镇的全部。获批资源枯竭性城市后,景德镇四年内将获得五亿元中央财政支持,“这笔钱将主要用于民生以及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一个瓷都创意文化产业正在酝酿中,刘安娜所期待的在街头巷尾、古老里弄体验千余年陶瓷历史和文化,也许就要变成现实。

景德镇3年投千亿元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已经拉开帷幕,未来3年景德镇将投入上千亿元推进152个重点项目,为试验区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景德镇以千年瓷都闻名于世。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被定位为“两地一中心”,即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

景德镇市市长刘锋介绍,围绕“两地一中心”的战略定位,景德镇制定了试验区3年行动计划,共梳理重点项目152个,总投资约1035亿元,重点打造珠山大道陶瓷文化保护传承轴,陶阳里历史街区、陶科园产业园区、陶溪川文创街区、陶源谷艺术景区、陶大小镇科教区等5个片区,以及高岭矿山公园、东埠码头、南窑遗址、瑶里古镇等10个能集中体现文化的典型区域。

景德镇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每年吸引3万多名“景漂”来学习交流,其中有5000多名“洋景漂”。

景德镇:陶瓷人才创造创新活力迸发


“能够参加这次大赛,我感到很荣幸,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参赛让我获得了荣誉,也开阔了眼界,我今后还会努力做得更好。”提起参加2019中国技能大赛江西省“振兴杯”陶瓷行业技能竞赛暨“高岭杯”第五届全国陶瓷职业技能竞赛江西、安徽选拔赛的经历,荣获全国轻工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江西省高级技师、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传承人洪勤浪深有感触。

如今,在景德镇这块沃土上,像洪勤浪这样的陶瓷人才对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越来越有了底气和信心,特别是《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的出台,让汇聚在我市的八方陶瓷人才充满了一展身手和创新创造的活力。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三个五”战略行动为抓手,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各方人才尽展其长。在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同时,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依托本地丰富的陶瓷教育资源,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陶瓷人才,激发陶瓷后备人才创造创新活力,为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各方人才尽展其才

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破除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陶瓷人才创新创造的关键之一。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强调,在用人才上下功夫,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学院学生在上专业课

甘牧摄

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多方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为建好试验区贡献聪明才智。我市成立了市招才引智局、市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统筹协调“景漂”“景归”和本土人才服务工作,同时印发了《景德镇市“3+1+X”产业人才发展实施办法(试行)》和《景德镇市“3+1+X”产业人才发展十条政策》。为了给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市从制度建设入手,在为人才提供经费资助和项目产业化支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加强人才对外交流合作、加大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扶持力度、设立财税专项奖励支持、建立健全人才奖励机制、完善人才生活配套和服务保障机制、建立优质人才服务体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记者从市瓷局得知,近年来,该局从服务陶瓷人才高地建设着手,对照《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认真落实《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将“人才引育”列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七大重点工程之一,积极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同时起草了相关办法,对优秀陶瓷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该局还着力培养陶瓷企业家队伍,通过举办讲座和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拓展企业家视野,组织各有关单位、企业和个人申报江西文化艺术基金,帮助陶瓷企业对接技工院校,培养生产一线蓝领人才;主动为大学优秀校友企业家、青年创业者讲解试验区各项政策,吸引他们留在景德镇创新创业;组织陶瓷企业、“景漂”“景归”艺术家、高校师生、陶瓷爱好者等参与了多项知名评比和大赛等活动,组织陶瓷企业参加上海进博会等知名展会,向外地有力地推介了景德镇。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则通过举办陶瓷职业技能竞赛,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该局十分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为重要途径,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该局从部门实际出发,做好“陶瓷+人才”深度融合文章,将我市陶瓷行业“振兴杯”陶瓷职业技能竞赛与一年一度的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实现了有机无缝融合。通过竞赛发现和挖掘了一大批优秀的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打造了一支技术技艺精湛的陶瓷行业人才队伍。

聚天下英才干事创业

建好试验区,打造对话世界的国际瓷都,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方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择天下英才建设对话世界的世界瓷都。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择天下英才,需要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的吸引。大学一位教授告诉记者,营造让人才发展的环境,就要通过多种途径,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更好服务于景德镇的经济建设,同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将试验区建设和高校、院所直接对接起来,将设计成果转化,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多年来,我市坚持以“双创双修”为优化环境的突破口,在吸引八方人才汇聚的同时,实施了系列更加积极的创新创造人才引进政策,招才引智,为各类人才发挥创造活力,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我在景德镇十多年了,觉得这是一座值得敬畏的城市。景德镇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完备的陶瓷产业资源配置体系,这是别的产瓷区所不具备的。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阔视野,将东西方审美融合,这点也很重要,在这些方面深入探索,强化历史传承和交流,才有助于人才培养。”“景漂”王豫明如是说。

谭显隆也是一名“景漂”。他认为景德镇市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是景德镇千年一遇的机遇,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他感到非常荣幸。有关部门可以做好校企合作,让各类人才得到重视,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做好相关人才的登记建档工作并与企业建立联系,为民间陶瓷从业者成立一个相关组织并提供相应场所,让他们为试验区建设贡献力量。

产教科教协同育才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建好试验区,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建好试验区

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

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

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我市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着力推进教育改革,提高陶瓷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人才。大学是全国惟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已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该校为了策应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该校还增设了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技术和国际汉语教育等专业。今年该校还会设置陶艺教育专业,以满足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此外,该校通过积极搭建平台,做好推动产教、科教协同育人文章。该校从倡导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牵头成立陶瓷产业卓越人才培养联盟着手,集结了产业链的全国龙头企业,促进了校企互动,形成深度协同育人机制。2019年,该校还按照国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同时做好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让专业能够更好地迎合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真正做到校城融合。

“我们学校是一所职业教育高等院校,最具代表性的是陶瓷艺术学院,曾荣获国家级的标志成果多项。学校在传统制瓷技艺传承与职业技能教学方面优势突出、特点鲜明,学生多次荣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和陶瓷类重大赛事奖项。我校采取现代学徒制办学,选拔优秀学生与艺术大师进行一对一人才培养,传承传统制瓷技艺,通过大师引领、活态传承、基地融合、项目驱动的现代陶瓷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将民族技艺融入职业教育传承中,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朱辉球如是说。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下,全市上下正按照《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安排,在加强陶瓷人才队伍建设上逐项发力:

——加快培养陶瓷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盘活本地人才存量;

——大力引进陶瓷人才,组建区块链产业研究院……

——培养陶瓷后备人才,鼓励引导地方骨干企业联合高等院校、中高级职业学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发展联盟

……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

当更多的“千里马”

在千年瓷都竞相奔腾之时

我们一定会收获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丰硕成果

景德镇御窑景巷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闻名的“瓷都”。千年来,因瓷成市,其老城区的每条街巷、每栋建筑都或多或少与陶瓷生产相关联,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及意义。因老城位于昌江边,拥有北起观音阁,经前街和后街至小港嘴,直抵南河口的长达十三里的陶瓷产、供、销集散地,故有“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说法,窑炉、作坊、民居三要素形成了景德镇最小的城市构成单元。

“御窑景巷”街区曾是景德镇运输码头、原料输入和陶瓷外销出口交易的核心区域,也曾是景德镇老城衰败化、边缘化的代表。如今,走在御窑景巷,眼前所见的是古色古香的商街店铺,五王庙古戏台、水龙会、北乡公所、徽州会馆等历史元素和历史建筑,无不体现瓷都老城区独特而深厚的里弄文化,可谓一街一景、一巷一品,韵味十足。

御窑景巷位于市中山北路,南起中渡口,北至瓷都大桥,全长1.1公里,占地约3.1公顷,由里弄、历史文化建筑与滨江景观带组成,文化积淀和人文元素丰厚,是景德镇老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御窑景巷的沿江带,是御窑遗址的建控地带。南宋时期,因沿河建窑、沿窑建市而形成雏形;明清时期,成为了老城区的主要运输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是昔日景德镇老城区商贸往来、人群聚居的繁华之地。御窑景巷集中反映了景德镇老城区从宋代到1949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陶瓷贸易、民俗生活和信仰、建筑、市井商业文化活动遗址形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片地域文化街区特色鲜明,是景德镇古代陶瓷生产的重要原料入口和陶瓷外销出口区,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历史上,御窑景巷倚昌江东岸形成市集,先民们逐水而居,临水而业,进行不同的商贸活动。这里串起了昌江东岸的里市渡、中渡口和对岸的三闾庙三处码头,内藏23条里弄,贯通前街与后街。先民们在这里用最原始的制瓷工具,在最简陋的环境中,做出了最精美的陶瓷,通过陶瓷之路输送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地,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发展。这里还是景德镇特色民居和传统特色商铺最集中的街区。”古镇投资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移民城市,在这个片区内,至今还保存着许多风格各异的建筑类型,弄堂中还有一些古民居、古作坊和陶瓷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传统的制瓷工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景德镇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景德镇御窑景巷片区,反映了除陶瓷生产之外的大部分文化活动形态。在这里,传统生活场景、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社会组织文化、交通和商贸形态、宗教和陶瓷艺术的交融等等,都可以一览无遗,是了解和研究景德镇千年文化风情和历史变迁的入口,堪称半部景德镇文化史。如果把景德镇看成一顶皇冠,那御窑景巷就是皇冠上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

记者了解到,随着对御窑景巷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御窑景巷已经初步建成为一个传承瓷都民俗文化的商业旅游街区。老城博物馆是最为集中反映景德镇老城历史、社会文化的主题博物馆,它以陶阳十三里、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老街区愿景为脉络,串联起千年古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人们更为清晰地了解千年瓷都的制瓷历史和辉煌,领略市井风情。五王庙古戏台可以品茶、读书,看民俗表演,听小巷讲堂故事,品味乡愁,感悟人生,是见证景德镇老城独特历史文化的窗口之一。在这里,不定期举行的老码头集市是景德镇市井文化的一个缩影,游客可以走马观花地路过小摊位,翻寻独特的发现,也可与摊主闲聊,聆听无尽的回忆和故事,使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草鞋码头”。还有大顺布号、水龙会展陈馆、玉字巷2号、天主教堂、沿江步道等景点,以及客栈、陶瓷文创、咖啡、茶室、酒吧、餐饮、小吃等商业可供参观和体验。

“一片御窑景巷,半部景德镇文化史”。御窑景巷工程于2013年开工修缮建设,经过多年打造,已成为市民“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新地标。该街区先后被授予“江西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江西省商业特色街”等荣誉称号。2017年,御窑景巷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未来,随着御窑景巷里弄修缮工作的推进和完成,里弄的肌理格局将更加清晰,功能将更加完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将更加凸显,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在这里体验景德镇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汇报会召开


12月21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汇报会在紫晶会堂召开。市委书记钟志生主持会议。刘锋、汪立耕、黄康明、吴隽、董立新、张春萍、黄金龙、沈水生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汇报会。

与会同志紧紧围绕“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主题,就工作方案中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政策环境等方面,讲认识、谈问题、献良策,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

钟志生强调,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不仅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更是事关景德镇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战略,还是今后我市工作的总抓手。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全市领导干部要形成共识、合力共为,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力争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早日创建成功。

钟志生指出,前一阶段各相关部门积极与省有关部门、国家部委进行沟通,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实施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部门要再接再厉,以打造“四地两中心”为目标,围绕“文化传承创新现实基础、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七大重点任务以及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政策需求”任务分工要求,主动与省有关部门、国家部委对接,为试验区创建争取最大化支持。

钟志生强调,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是当前我市重中之重的工作。要群策群力、献计献策,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完善试验区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为景德镇“铸魂”打下坚实基础;要牢牢把握方案提出的任务和政策,做到有机统一、精准到位、操作可行,保证每项任务和政策都是有的放矢、有据可依;要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抓紧完成总体方案;市相关单位要加强与国家部委、省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为《总体方案》的修改、提升、完善提供政策、智力支持,为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做好前期准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跻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跻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