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创设“国家文化特区”的战略构想

景德镇创设“国家文化特区”的战略构想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04

景德镇古代瓷器。

侯样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963年生于江西鹰潭。198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人民出版社工作。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0余年。曾任中国文化报编委,文化艺术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编审。为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998年在《中国文化报》成功策划并主持了20期大型学术对话“科学与人文对话”;1999年成功策划了在台北市举办的“两岸研究生1999新世纪‘人文与科技的对话’研讨会”。研究方向涉及历史学、科学人文关系学、艺术学、文化发展战略等。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儒学与现代化》、《图书馆喜忧录》、《“科学与人文对话”学术座谈会综述》等6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摘。策划、主持、主编有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抗日战争史丛书》和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前者于1995年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后者于2002年入选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初选。此外还出版有《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科学与人文对话》、《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话》、《我的人文观》、《周国桢现代陶艺作品集》等。在中国美术馆等成功策划大型艺术展览十余次。

景德镇创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特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第一,景德镇具有非常悠久的陶瓷历史。尽管至今还没有有力的考古资料证明乾隆四十八年(1785年)所修《浮梁县志》中“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是否属实,也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证明景德镇在唐代是否真的有“陶窑”和“霍窑”的存在,但是即使从北宋真宗景德的最后一年(公元1007年)开始计算,景德镇这个名字也已有1008年的历史了。而这个名字的由来恰恰是因为当时的景德镇能够烧造出让皇帝都心动不已、流连忘返的精美陶瓷。不仅如此,如果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的专为皇家督烧瓷器的“浮梁瓷局”确立为中国“官窑”元年的话,那么到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封建王朝的覆亡为止,中国“官窑”在景德镇前前后后持续存在了633年之久。今天,在世界陶瓷界,陶瓷材料“高岭土”仍是以景德镇的一个曾经盛产瓷土的小村庄命的名;而世界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古代精美瓷器,毫无疑问多数产自景德镇。从历史角度讲,如果说陶瓷(china)就是中国(CHINA),那么景德镇就是陶瓷(china),因此景德镇就是中国(CHINA)。

第二,历史造就的是文化,历史越长文化往往会越深厚。尽管历史学家们会为代表景德镇传统陶瓷记忆的老城区的消失而扼腕长叹,尽管人们还在为承载着景德镇当代陶瓷记忆的“十大瓷厂”遗址的逐渐消失而牵肠挂肚,但是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仍在民间口口相传、师徒言传身教,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陶瓷文化的生命力之顽强可见一斑!民间在陶瓷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之大毋庸置疑!一千多年从无熄灭过的窑火,一千多年陶瓷历史的深入浸润,使陶瓷文化早已深入景德镇的骨髓,形成景德镇的血液。今天,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景德镇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带有陶瓷文化的气息,其空气、土壤和水无不弥漫着陶瓷文化的芳香。文化的力量就是这样,无处不在,并后劲十足!这种文化是让国内外所有产瓷区都羡慕不已和望尘莫及的。如果说景德镇是当今世界陶瓷文化土壤最深厚的城市的话,是有充分事实根据的。

第三,历史终将证实,新中国给景德镇留下的最大一笔陶瓷文化遗产,或许是在景德镇创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现代陶瓷教育和培训体系。学院、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等,每年数以万计地培养各级、各种、各类陶瓷学生。其中,有博士,有硕士,有本科生,更有大量的产业工人;有工科生,有艺术生,还有管理生,等等。它已不同于景德镇延续了上千年的“传嫡不传庶”、“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的封闭的人才培养方式,景德镇的陶瓷人才因此而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立体化、专业化、合理化。不仅如此,它们培养的学生还大量输送到国内外其他产瓷区,甚至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关,等等。几乎可以说,在中华大地上,凡是有陶瓷的地方就会有景德镇培养的学生。而且,走遍全世界,还真没有第二个这样有特质的陶瓷教育城。因此,如果说景德镇是中国陶瓷教育城、世界陶瓷教育中心,似不为过。理性地讲,这套陶瓷教育机构和体系,与国内其他教育机构与体系一样,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需要大力改进的地方,但它在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由传统顺利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的劳苦功高和功不可没是绝对不容置疑的。

第四,与此同时,景德镇还组建并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陶瓷科技和陶瓷艺术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体系。这是新中国给景德镇留下的另一笔重要陶瓷文化遗产。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陶瓷研究所、艺术研究院等为龙头,以及各企业创设的陶瓷研究机构,和大量的民间陶瓷研究机构等等,它们共同构建了景德镇的陶瓷科研体系。这一体系与景德镇各陶瓷大学的研究力量一道,为景德镇的陶瓷科技研究和陶瓷艺术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使景德镇延续了千余年的传统陶瓷烧造技艺有了科学理论体系。显然,这一体系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十分罕见的。尽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些陶瓷研究机构都面临着诸多问题,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曾经在陶瓷材料和陶瓷工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绩,曾经在中国传统陶瓷工艺传承、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以及陶瓷文化传播方面的独领风骚,必然会成为它们在新时期文化建设和自身重新崛起过程中的重要根基和力量。

第五,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解景德镇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但凡景德镇人,都与陶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千丝万缕的关联。过去如此,现在也不例外。因此,如果我们将文化仅视为官方文化或主流文化,而忽视了其强大的民间特性的话,那么一定会出现重大偏差。就陶瓷文化而言,景德镇可谓人才济济,具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立体化的人才结构与梯队。在景德镇,不仅陶瓷教授和副教授、陶瓷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云集,而且还是国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最多的地方,更有许多省级和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和市级陶瓷艺术大师等等,值得关注的还有难以计数的活跃于这个城市各个角落的以陶瓷为谋生手段的默默无闻的“小工”们。我们知道,历史上中国陶瓷文化主要是由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构成的。

因此,表面看来,“小工”们从事着生产、包装、运输等并非“高大上”的工种,似乎与陶瓷文化无关,但是他们确实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难以想象,在史上,如果没有这个庞大群体,文化必定是残缺不全的。正因为有了他们,景德镇的陶瓷人才结构才更完整和科学,景德镇才能形成世界上少有的完整的陶瓷产业链。

第六,对艺术而言,市场永远是把双刃剑。陶瓷艺术也不例外。就当下中国陶瓷市场而论,景德镇无疑是最发达、最完备、最健全、最有影响力的。无论是艺术瓷市场,还是日用瓷市场,景德镇都已经形成完备的陶瓷市场体系。它是中国最大的艺术陶瓷和生活陶瓷的集散地和陶瓷物流中心。无论你慢步在景德镇的哪条大街小巷,鳞次栉比的多是艺术陶瓷的店肆,甚至连教授、研究员、大师家里也无一例外地在销售艺术瓷,更别说中国陶瓷城、国贸陶瓷批发市场等几大日用陶瓷市场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说景德镇“全民皆瓷商”是有充分根据的。无疑,陶瓷市场的繁荣与发达,给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近十多年来景德镇当代艺术瓷市场行情总体在节节攀升即是明证。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无良商人和资本的恶意操纵下,不少颇具艺术创作天赋的陶瓷艺术家在追逐金钱的游戏中迷失了方向、耗尽了心血,潜心陶瓷艺术探索者也在减少,艺术陶瓷正在日益庸俗化,令人惋惜。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七,景德镇的魅力还在于它仍然是一个天然的“巢”,因而引来了不少的“凤”。景德镇在不断地大量地向外输出人才的同时,也在不断吸引外来人才,数以万计的“景漂族”在景德镇创办有数以千计的陶瓷艺术工作室即是明证。这是一幅多么壮观和雄伟的当代“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图景啊!“景漂族”这个词显然源自“北漂族”。它是景德镇艺术瓷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艺术生命力强弱的晴雨表。就其人员构成而言,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刚毕业的青年学生,有学有所成的老者;有陶瓷艺术圈的人,有其他艺术圈的人;有做艺术的,有不做艺术的……一些人因与陶瓷结缘在景德镇定居了下来,另一些人则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就景德镇艺术陶瓷发展来讲,“景漂族”显然是一个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现象。一方面,“景漂族”是一股不可多得的新鲜血液,他们的大量到来,必然导致难得的持久的大规模的艺术对话与交流。对话与交流是增强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借以时日,“景漂族”中必定会产生有造诣、高水准的陶瓷艺术家。当然,对于技艺要求较高的陶瓷艺术而言,对于不少只以逐利为目的者而言,他们成为过客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尽管如此,“景漂族”在景德镇的地位似乎要高于“北漂族”在北京的地位。

毫无疑问,就陶瓷文化而论,景德镇具备了其他地区和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文化优势、教育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等等。景德镇之所以拥有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陶瓷文化品牌,正是因为它同时拥有了这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史告诉我们,早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之前至少一千年,景德镇已经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了,已经成功实施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而且红红火火持续了一千多年,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卓越成就,创造和培育了中国首个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景德镇”。今天,景德镇仍然是一座保持着陶瓷文化之强盛生命活力的城市,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景德镇完全有可能像国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以及浦东、滨海等设立经济特区一样,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特区。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

当然,可能性要顺利成功地迈向现实性,还要全体景德镇人持续地共同地付出努力、艰辛与汗水。就当下景德镇的情势而论,除了前文已零散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之外,实现陶瓷文化的整体“自觉”尤为重要。“自觉”是佛教用语。在佛典中,依据“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即“自觉”、“他觉”、“觉行圆满”。我国已故著名文化学者费孝通先生曾大力提倡的“文化自觉”取的正是这一意义。对文化而论,所谓的整体“自觉”,至少应该包括陶瓷艺术家的创作自觉、陶瓷理论家的研究自觉、陶瓷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自觉。这是文化整体走向“自觉”的前提和条件。它不仅是景德镇成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特区的需要,更是景德镇在当今时代能否顺利弘扬“世界瓷都”持续了上千年的内在的文化精神特质的需要。

首先,虽然为人类文明创造过无数的辉煌,但是,在我国当下的主体艺术阵营里,陶瓷艺术却长期被边缘化;在世界日用瓷阵营里,又长期被地滩化。艺术瓷走到今天这种窘境,恐怕与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未能得到完全而充分的开拓与发掘有关。本来,材料美、技法美、造型美、意境美、思想美等,是陶瓷艺术与生俱来的独具特色的审美特质,它不输给任何其他艺术门类。遗憾的是,或许由于长期轻视理论研究所致,这些独具特色的艺术审美特性长期不被陶瓷艺术家们所认知,甚至被有意无意地遮蔽。而景德镇的日用陶瓷难登西方世界的大雅之堂,恐怕与其生产观念陈旧、缺少自主品牌、艺术设计水平欠佳、产品缺乏精细化和个性化等有关。所有这些现状,显然与当今世界追求“诗意地栖息”的潮流相背离。即是说,今天的景德镇,无论艺术陶瓷的创作,还是日用陶瓷的设计与生产,虽然已经形成“大市”,但离“强市”还有相当的距离。而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是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显然,说景德镇没有陶瓷艺术创作的“自觉”者肯定是有偏颇的,但是,如何唤醒艺术家在陶瓷艺术美的开掘和追求上的集体无意识,如何唤醒企业家在习惯因袭、不思创新方面的集体无意识,仍然是艺术创作的当务之急。

其次,我们知道,“一史一论”是建构一门学科体系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前提与条件。就中国陶瓷文化而言,虽然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但遗憾的是,却始终未能产生古代之文论、书论、画论那样的理论和思想体系。今天,我国虽然出版有多部“中国陶瓷史”,有些已经为时间检验为精品力作,例如中国硅酸盐学会的《中国陶瓷史》、叶喆民的《中国陶瓷史》,等等。但是,至今仍没有中国陶瓷的“艺术史”和“艺术学”等研究专著的出版,相关论文也不多见。如果说中国陶瓷艺术学学科体系并不完善是有充分根据的。对于早已成为中国的世界名片的陶瓷,竟然连较为完整的陶瓷艺术学学科体系都没有建构,情何以堪?在陶瓷理论体系建设上,景德镇本应有较大的贡献,但是,或许受自古以来形成的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影响,或许受当下市场利益的太大诱惑,景德镇对陶瓷理论研究的重视严重不够。无论学院,还是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连相关陶瓷文化研究机构都没有。而一些学理论出身又以理论研究为职业者,也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纷纷转到陶瓷艺术创作。无疑,与陶瓷艺术创作相比,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理论研究更加没有地位、更加落后,尽管在国内各产瓷区中景德镇仍然是理论水平最高的地区。陶瓷理论研究的滞后,是景德镇延续千余年的陶瓷文化体系中最大的欠缺与遗憾,甚至是内伤。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无异于盲动;缺乏理论素养的文化城市显然是跛脚的城市。艺术理论研究的“自觉”已刻不容缓。

第三,至于文化政府在管理和服务上的“自觉”,不仅是景德镇与其他同等城市最大的区别,也是艺术能否在当代再度崛起并重领世界潮流的关键。中国陶瓷发展史告诉我们,民间与官方一直是促进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两支主要力量。虽然民间力量总是非常强大,但是官方却始终处于主导和引领的地位。几乎可以说,历史上中国陶瓷文化的每次高峰,都是在官方的直接主导下产生和形成的。当代陶瓷文化的一个新现象是,大量文化人在大规模地融入陶瓷艺术,并且已经成为当下中国陶瓷发展的新的重要力量。但是,历史的经验和当下的机制体制特点已经预示,官方在文化发展中仍然处于重要的主导地位。对此,我想有选择地引用一段描述陶瓷圈内人所共知的人和事的文字来表述我的观点与期盼:唐英,字俊公,汉军旗人,官内务府员外郞,值养心殿。雍正六年,命监江西景德镇窑务,历监粤海关、淮安关。乾隆初,调九江关,复监督窑务,先后在事十余年……英继其后,任事最久,讲求陶法,于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挥。又能恤工慎币,撰《陶成纪事碑》,备载经费、工匠解额,胪列诸色赩釉,仿古采今,凡五十七种……奉敕编《陶冶图》,为图二十:曰采石制泥,曰淘炼泥土……曰束草装桶,曰祀神酬源。各附详说,备著工作次第,后之治陶政者取法焉。英所造者,世称“唐窑”。唐英是谁,唐英在景德镇做了什么,唐英在中国乃至人类陶瓷史上的地位怎样,等等,恐怕景德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显然,唐英是中国陶瓷史上少有的成大功的文化官员。究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恐怕是两个词、四个字,即“宁静”、“执着”。宁静可以致远,执着必能成功。其实,有心成功建业者,都可以做到这两个词、四个字,而相对来说政府更容易做到。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是景德镇文化的软实力


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参加景德镇代表团的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领导,在会上多次肯定我市的发展成绩和发展优势。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史文清用了“景德镇优势在全省无可比拟”,表达了对景德镇文化的独特厚爱。

本次人大会议的景德镇代表团中,除我市的20名代表外,还有多名省里的代表,他们分别是副省长史文清,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法工委主任李锐,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张友南,省民政厅厅长徐毅等。他们在会议期间都表达了对景德镇的特殊感情,会上会下都盛赞景德镇经济发展快,城市面貌变化大,陶瓷文化的优势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像。

史文清代表在代表团发言中,多次肯定了景德镇发展。他肯定去年景德镇经济发展同全省格局一样,进入了进位赶超,是全方位的突破起势,令人赞叹。他从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角度,阐述了景德镇在区位、文化资源和人才,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无可替代优势”。高调称赞景德镇人才优势,是“只有这块土壤,才造就这样一大批独特人才,是景德镇发展的软实力。”强调景德镇要大发展,要靠陶瓷,要把陶瓷产业做大,必须发挥陶瓷人才优势,要用政策凝聚人心、聚集人才,为经济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大力扶持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抓住了人才,才有希望!”

徐毅代表在会议发言时,肯定我市去年民政工作有很多亮点,尤其在民生工程投入的加大,民政各种救助资金投入增长了6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认为这对于一个负担比较重的设区市来说,十分不容易,称赞景德镇市福利院项目竣工,为景德镇特殊困难群体做了实事。

他还关注到了我市的社区服务建设在全省走在前列,说是一个好势头。说明景德镇抓基层发展、抓基层服务有成效。肯定去年我市民政抓社会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很有特点,比如乐平成立的蔬菜协会组织等,推动了协会组织健康发展。要求我市在贯彻落实今年全省65件民生工程中,强化民政能力,对传统民政保障对象“扩面提标”,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等,惠及更多弱势群体居民。

其他省相关部门省代表也都纷纷从观感上,谈了景德镇前后这几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上的变化,夸赞景德镇变的更漂亮,更具有了大都市风韵。

“中国景德镇瓷器文化展”在巴林国家博物馆开幕


5月22日晚,巴林国家博物馆灯火通明。人们翘首以待的精品展就要和巴林首都麦纳麦的市民见面了,大家早早地、静静地等待着双方官员的到来。7时许(北京时间晚12时许),“中国景德镇瓷器文化展”隆重开幕了,出席当晚开幕式的有:巴林双边关系司司长扎菲尔·欧姆兰、外交大臣顾问凯利姆·舒克尔、驻华大使比比、新闻部负责文化和宗教事务助理次大臣谢赫·梅,我国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文化部外联局局长助理汪志刚、江西省文化厅副厅长汪天行、文化部外联局亚非处处长陈冬云、景德镇市文化局纪委书记龚谦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

简短的开幕式后,双方领导和巴林市民一道参观了陶瓷精品展:大家走进展厅顿时被景德镇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所吸引和折服,有的人忍不住把作品抱起来观看,爱不释手;有的直接问来自景德镇的工作人员卖不卖,多少钱。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介绍到自己的作品高温中华红颜色釉梅花“花开乾坤万里春”时,谢赫·梅高声赞叹,尽管笔者听不懂她的语言,但是从她眼神和兴奋的表情,可以看出对的喜爱和赞美。

前来参观开幕式的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家属也被作品所陶醉,她敬佩地说,这些作品太美了,从来也没看过这么好的瓷器,景德镇太了不起了。

在传统瓷展区,谢赫·梅女士看到江窑瓷业有限公司的作品粉彩英雄瞻高图梅瓶时,通过翻译连声说:“好!好!好!”

据悉.这次“中国景德镇瓷器文化展”是受文化部指派,为了配合“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烘托气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而举办的。这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是由省文化厅和景德镇市文化局主办,馆、景德镇江窑瓷业有限公司具体承办,展出的各类陶瓷精品70件,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也有年轻文化工作者的作品。展览将于5月24日结束。

景德镇如何迈向陶瓷文化之都


讯: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千年瓷都景德镇应当整合资源,创新创意,打造名副其实的世界陶瓷文化之都。

艺瓷市场需完备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艺术品市场是一张两条腿的桌子,只有买家和卖家。

还有不少“大师”偷换概念,以作品偷换名作、以职称偷换名人,对广大收藏爱好者不负责任,同时也对景德镇艺术陶瓷市场的发展不负责任。

专家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应该是一个多方“圆桌会议”,由艺术家、艺术品经理人、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艺术媒体、博物馆收藏家、私人藏家等多方组成,由他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历史价值、供求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相应的价格,而非菜市场式的论斤论两地讨价还价。

在景德镇,销售艺术陶瓷的店铺大多为顾客准备了相应的《名人名作证书》。然而,这些“名人名作”到底有多少艺术价值、工艺价值,没有人说得清楚。因为一些判断艺术品价值的基本数据,比如每个大师创作了多少件作品?以什么价值出售作品?这些都不公开透明。

不完善的艺术陶瓷市场,给景德镇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的破坏,更令人担忧的是,将导致景德镇核心竞争力——传统手工技艺的衰退。行业人力资源向装饰绘画这一工艺环节积聚,而原料、配釉、成型、设色、分水、烧成等重要工艺环节则恐后继乏人。

瓷都当有世界品牌

上世纪90年代,一大批老工艺美术家和老匠人支撑起了工艺美术品和高仿品市场,然而,传统手工业向文化产业的迈进仅仅依赖技艺支撑,是远远不够的。景德镇的手工产品市场亟须推进品牌建设。

景德镇虽是著名的产瓷区,但长期以来只有一个共享品牌,尚没有建立一个著名的、有明确产权归属的品牌。有陶瓷专业人士说,景德镇瓷器深受600多年的御窑文化影响,明清两朝,景德镇瓷器的设计中心在北京,由宫廷画家设计出陶瓷的器形和纹样,景德镇优秀的工匠依样进行二次创作,造就了璀璨的陶瓷文化。

如今,在手工产品市场上不难发现,大多数陶瓷品牌定位不清晰、缺乏个性和创新,品牌气质趋于雷同,甚至充斥着严重的仿冒风气。“景德镇”这三个字就是陶瓷的金字招牌,我们完全有可能培育出我们自己的世界级陶瓷品牌。

景德镇需海纳百川

据坊间估计,现长期在景德镇从事创作的外来艺术家约上万人,另有近万名“候鸟式”外地艺术家把景德镇作为重要的创作基地。但是,笔者了解到,景德镇日前并无专业机构为他们提供工艺技术指导,他们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苦苦摸索,而且难以融入景德镇当地艺术圈。

当下景德镇围绕传统手工制瓷所形成的产业体系,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所不具备的,它使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产业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轴四片六厂”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科学利用改制国有企业原有土地、老厂房、老作坊,已经打造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新载体,构建了国际陶艺村、陶艺创意谷、明清窑作遗存园四大陶瓷创意产业板块。

“景德镇延续千年的窑火,经历了普通窑业城市、工艺中心城市、工艺美术城市的发展历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将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完成它的第三次升华,华丽地转身为现代艺术之城。”目前来看,景德镇文化内核的再造和现代商业模式的植入尤为迫切。而这一切仅靠景德镇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因此,景德镇必须要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只有属于世界,景德镇才是世界级的。

游历景德镇 感受中国陶瓷文化


游历景德镇 感受中国陶瓷文化

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汉唐以来以盛产陶瓷而著称于世,景德镇在明代时就与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

景德镇

说起景德镇当然离不开陶瓷,但只有到了景德镇才能感受到陶瓷的无穷魅力。在景德镇可以看到距今一千多年历代的民窑、官窑,其中规模巨大的龙窑遗址,还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瓷乐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在古窑博物馆还是在窑里古镇,只要你一低头,可以看到脚边都是各式各样碎瓷片,当地人说,景德镇是建在一千多年大小瓷窑留下的瓷器上面。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是踩在历代遗留下的古董碎瓷片上旅游。

景德镇因烧制皇家御瓷名扬天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是称雄瓷业千年的中华瓷都。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这座城市的一切都突出了景德镇瓷器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以及她本身的陶瓷文化底蕴。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这里陶瓷的品质,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是流行音乐中透出的对她的眷恋,在景德镇的街道上游走,随处可以发现,配以青花为主色的瓷柱路灯、瓷窑模型,无处不彰显瓷都的底蕴与个性。茶花是景德镇的市花,叶浓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一如这个城市,秀外慧中,绚丽却不轻浮;人杰地灵,厚重却又灵秀。

景德镇所产的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謦”的独特风格,举世无双,且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郭沫若曾赞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景德镇陶瓷馆

景德镇陶瓷馆是一座陶瓷专业性博物馆,收藏景德镇历代陶瓷珍品18000余件,系统展示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史。参观完毕后,可顺路到附近的陶瓷大世界,陶瓷大世界是综合型陶瓷大市场,是景德镇高档陶瓷艺术珍品展示、观赏、购物、艺术交流及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参观时间约1.5小时。

陶瓷历史博览区

陶瓷历史博览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由陶瓷历史博物馆和古窑组成,有历代古陶瓷珍品陈列,也有传统镇窑展示和手工成型制瓷工艺演示,还有瓷碑长廊、祖师庙、天后宫、古窑群、风火仙师、致美轩等景点,参观时间约2小时。

景德镇3年投千亿元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已经拉开帷幕,未来3年景德镇将投入上千亿元推进152个重点项目,为试验区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景德镇以千年瓷都闻名于世。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被定位为“两地一中心”,即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

景德镇市市长刘锋介绍,围绕“两地一中心”的战略定位,景德镇制定了试验区3年行动计划,共梳理重点项目152个,总投资约1035亿元,重点打造珠山大道陶瓷文化保护传承轴,陶阳里历史街区、陶科园产业园区、陶溪川文创街区、陶源谷艺术景区、陶大小镇科教区等5个片区,以及高岭矿山公园、东埠码头、南窑遗址、瑶里古镇等10个能集中体现文化的典型区域。

景德镇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每年吸引3万多名“景漂”来学习交流,其中有5000多名“洋景漂”。

省部会商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


阳春三月,正值全国两会隆重召开之际,中央部委领导心系江西、情系红土地,他们和江西省领导利用两会休息时间,专题研究陶瓷科技城建设,共商振兴瓷都大计。3月12日上午,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工作会商会议在江西省政府驻京办事处举行。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新雄,科技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副省长胡振鹏、赵智勇,国家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自鹏出席会议,胡振鹏主持会议。会议认真听取我市市委书记许爱民和市长虞国庆的专题汇报。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人事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和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商。

会上,许爱民和虞国庆汇报了省部共建陶瓷科技城的具体方案和建设情况,并围绕进一步推进以一个平台、四个基地为主要内容的陶瓷科技城建设过程中需要国家有关部委协调支持的相关事宜作了详细的阐述。

与会的有关领导和部门司局负责人先后发言,对江西省委、省政府和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陶瓷科技城建设所取得的进展予以充分肯定,并表示将在本部门的工作中积极支持陶瓷科技城的建设。国家发改委与会代表还提出了把陶瓷科技城建设列入江西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

会议要求,省、部各有关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项目、政策、信息和资金上帮助、支持景德镇加快陶瓷产业的发展。景德镇市要清醒认识到在现代陶瓷产业发展中的差距,紧紧抓住省部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的机遇,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调整陶瓷产业结构,在搞好传统日用、艺术瓷技术升级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陶瓷产业,做大总量,提升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千方百计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陶瓷项目和大型陶瓷企业到景德镇落户、发展;要抓好陶瓷科研教育资源的整合,并在近期内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要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和市场运行规律,理顺体制,落实政策,搞好服务,以省部共建陶瓷科技城为平台,力争将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建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于一体,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于一体的陶瓷科技示范城。

李学勇在讲话时指出,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是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具体举措,科技部将积极支持。共建过程中,要按照定位,做到规划先行,突出优势特色,注重搞好产业的衔接、集成,创新机制体制。

吴新雄在讲话时表示,通过这次会商,进一步明确了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建设方向,今后要着力抓好规划,改造传统,发展高新,重振瓷都雄风;要以项目为抓手,一方面大力招商引资完成对传统产业的嫁接与改造,另外要大力发展电子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等新兴陶瓷产业;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促进陶瓷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创新机制体制,加快改革步伐,形成精干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真正把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建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于一体,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于一体的陶瓷科技示范城。

陶瓷文化:景德镇古窑初探


据现有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两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迭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本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试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龙江窑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明代御器厂的官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这里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就是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有些曾经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但宋朝有,明朝也有。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是自宋室南迁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在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瓷区,而且产品质量之高,生产规模之大,制作之精,品种之多,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制作工艺过程中,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是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

景德镇窑的发展过程,很可能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先形成元末明初时期的葫芦形窑[44],然后逐渐形成小型蛋形窑[45],清末至今,随着瓷器产量的不断扩大,已由原来小型的蛋形窑改为至今仍继续采用的大型蛋形窑。柴窑的主要部位尺寸如图1所示。

表1 窑砖和泥浆的化学成分(m%)

名称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Na2O

窑砖

66.28

17.83

6.85

0.76

0.44

1.88

2.96

泥浆

68.33

22.03

3.87

0.97

0.78

1.40

2.64

蛋形窑的结构是窑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窄,全窑长18~20m,窑前高度约5.4m窑尾约2.3m,窑底倾斜度为3°,全窑容积约150~200m3。紧接窑尾末端设有一与窑长相等的烟囱,高约16~18m,窑墙和窑顶厚度约02.0~0.25m,窑身两侧用窑砖围砌成一护窑墙,与窑身之间留有0.2~0.3m空隙,作为空气隔热层,以减少窑内热的损失。窑的前部有一个窑门,高约3m,宽约0.6m,进门处有一火坑,在火坑上部与窑底水平高度处,全部用烧过的旧匣体和窑砖砌成火床(或炉栅),长约1.2m,宽约0.7~0.8m,炉条之空间设有用窑砖砌的骑子(即斜放窑砖)。高温烧成时,烧窑工常常将斜放的骑子用铁钩钩下,以增加窑内的空气量,提高烧成温度。装窑完毕后,即将窑门用窑砖封闭,上部留一0.3×0.4m的投柴孔,投柴孔上部用两只匣钵砌的窑眼,以作为观察前部火色、估计窑温之用。投柴孔下部留一发火孔(除渣孔),另在窑顶靠近烟囱前设有看火孔,以配合观察窑内的瓷器成熟程度。烟囱的断面似半截蛋形,全部由窑砖砌成,壁厚约0.10~0.12m,上口断面约2m2,烟囱断面高尖处一般都朝向窑身的方向,现就其热工技术特点简述如下:

(1)从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而论,景德镇的蛋形窑采用一般耐火度极低的粘土砖(耐火度1300℃)和砌窑灰缝泥浆作为砌筑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所使用的窑砖的化学成分和泥浆的化学成分列于表4-2。惊人的是未使用耐火度高的耐火砖和耐火材料。窑砖的物理性能如表2所列。

表2 窑砖的物理性能

耐压强度

105Pa

抗弯强度

105Pa

体积密度

(g/cm3)

空隙率

(%)

真密度

(g/cm3)

透气率

(kg·/cm2/mm)

111.5

23.3

1.95

27.09

2.65

0.021

(2)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烧成。根据实际记载,窑室面积约200m3,可装瓷器20t,匣体柱约40余柱,随着窑内前后温度的不同,约5排一种配方,全窑共装约24个坯釉配方产品。窑室前部装高温坯釉产品,即精细白瓷(1300℃);中间部位烧中温坯釉瓷器,那普通白瓷,温度为1250℃上下;窑的后部装低温坯釉粗瓷(或称灰可器),温度为1200℃上下。此外,在窑内还装有高、中、低温颜色釉,在烟囱底部装匣钵处温度为950~1000℃,常装低温釉瓷,如法华釉产品。窑内各部位装窑产品的利用率很高,如无高超和熟练的烧成技术是难以办到的。

(3)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烧成周期快,产品质量高,是蛋形窑最大的特点。全窑烧成时间共20~24h,最高温度1300℃,窑前部的CO含量为5~8%,窑中部为4~6%,窑的后部为2~4%,最后部(在烟囱底部)为1~2%,说明在烧成过程中全窑处于弱还原焰与重还原焰变化之中。窑内压力的分布情况为,窑前部自窑成5m处至发(清)火孔的动压维持在1.33×102Pa左右,窑中部自窑底0.1m高至发(清)火孔3.95m处的动压维持在零压左右,窑的底部(约0.1m高)为0~(―4-6)× 133.2Pa。说明窑内大部分处在零压阶段,过量空气极少,这是景德镇陶工们为了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制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泛青白瓷,经历了多少代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才达到了如此高度的筑窑和烧成技术水平。

景德镇蛋形窑的炉栅强度与倒焰窑、阶级窑相比[26]如表3所列。由表中数据表明,景德镇窑的炉栅强度最小,热效率最高,燃料消耗量也最低。景德镇窑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加上在一窑内装入多种瓷器品种同时烧成,确实是代表我国古代瓷器烧成水平的一项伟大创举。

表3 炉栅强度表

窑 别

项 目

炉栅面积(m2)

窑室几何容积(m2)

倒焰窑

4~6

100~120

20~30

阶级窑

4~5.0

160~200

36~40

景德镇窑

0.90~0.95

180~200

190~200

我国陶瓷烧成技术和窑炉发展的过程相当长,随着地区和时代的变化,其改进也是多种多样的,简要的概括起来可以归纳成下述图表作为总结。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创设“国家文化特区”的战略构想》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创设“国家文化特区”的战略构想》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