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15年瓷器市场“三个窑口”的表现会比较好

陶瓷文化:15年瓷器市场“三个窑口”的表现会比较好

陶瓷文化 古代瓷器窑口 古代瓷器所有窑口

2021-07-05

陶瓷文化。

中国的拍卖市场在2011年达到顶峰,当时取代伦敦成为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纽约的第二大艺术品交易市场。但专业人士分析这个市场的水分很大,因为非专业、非正常的出价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预测这种非正常的竞争会趋向平稳,到了2014年这个趋势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了。可以展望,2015年甚至更长时间里这种现象会不断减少,几乎可以绝迹,这会影响到整个艺术品市场的成交额和成交率。但是回过头来讲,非专业买家的离场可以让艺术品市场回归到它本来的运作轨道。从中国艺术品成交情况来看,呈现出成交额快速增长,全球市场份额迅速提升的趋势。2015年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特别是古董,会有一个很好的表现。当然这种表现不是说过亿的藏品一定会大量出现,而是说整个市场会处于一种平稳、健康的上升趋势。具体来说,分析大概三个窑口的表现会比较好,第一个是龙泉窑——过去三年中,民间交易里龙泉窑的价格至少涨了10倍以上;第二是官窑——新的窑址的确定,如大梅小梅、溪口窑的确认使其从原来不为人所重一下跃居五大名窑之列,身价自然是今非昔比了;第三是耀州窑会比较看好,但是因为本身定位问题,相比前两者稍逊色些。

在2015年的下半年,如果政策放宽、国内高古瓷进入大的流通市场的话,应该会有不错的拍卖表现;如果政策不放宽的话,在民间流通市场中它的表现也会很好,并且会促成香港拍卖市场中高古瓷的表现。

扩展阅读

陶瓷文化:中国瓷器各大窑口略述


耀州窑

耀州窑在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代称耀州,故名为耀州窑。耀州窑规模庞大,当时沿黄堡镇漆河十里都建有窑场。

耀州窑始建于唐、以烧黑瓷为主。极盛于北宋。宋神宗至宋徽宗时期,曾烧造贡瓷。金、元时期,耀州窑走向衰落,烧制时间七百年左右。

耀州窑的突出特点是刻花技术冠绝一时,并发明镂空技术,多施之于底座。花纹图案,丰富多彩,有各种各样植物、动物、人物图饰。耀州窑瓷器多种多样,有碗、杯、瓶、盘、罐、盆、盏托等,以碗最为典型,碗口呈喇叭型,外形作莲瓣状。

耀州窑产量高,名声大,影响广泛。河南的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窑、禹县的钧台窑、广州西村窑和广西永福窑皆受其影响,仿造耀州青瓷,从而形成耀州窑系。

龙泉窑

龙泉窑约建于北宋中期,至南宋空前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从而达到青釉史上的高峰。元代继续发展,并大量销往海外。至清代消亡。约有七八百年的烧造历史。在今天的浙江省龙泉至今已发现三百余处龙泉窑古窑址,以大窑、金村局多。

南宋时器物造型丰富多样,有瓶、炉、碟、碗、文具、人物及仿古铜器等,纹饰以刻花为主,有云纹、水波纹及各种动、植物变形图案。釉色精美、粉青釉滋润如青玉、梅子青釉可与翡翠相媲美,标志青瓷烧制技术的高度成熟。

元代龙泉窑多大件,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器虽大而形不变,器形上创造出许多新样式,如高足杯、双鱼洗等等,并书有吉语、铭文与八思巴文。龙泉窑瓷器远销海外仅次于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景德镇窑原名昌南镇,唐代即以制瓷闻名于世。宋真宗景德年间,因制瓷名扬天下改为景德镇。景德镇窑宋元时以烧制青白瓷著称。就青白瓷而论,景德镇堪称天下第一窑,流通区域极为广泛。青白瓷又称影青、映青、隐青、印青,釉色介于青白之间,因青中泛白,白中闪青而得名。青白瓷质薄,透明度高,釉色晶莹,色泽如玉,扣之声音清脆,故又有“假玉”之称。青白瓷创始于五代,至北宋中期烧制技术成熟,南宋中期之后走向衰落。元代青白瓷中期便青,晚期向白瓷过度,烧制时间前后达三百余年。青白瓷器形种类繁富,举凡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等。图案构思精巧,丰富多彩。江西南丰窑、吉州窑、广东的潮州窑、福建的德化窑、南安窑、安徽的繁昌窑、广西的藤号、兴安窑等等,构成了庞大的景德镇窑系。

磁州窑

磁州窑址在河北邯郸观台镇,其典型代表为白地黑花的釉下彩瓷器。磁州窑的重大创新是一改用刀在刻划为用笔图绘,因此图饰色泽鲜明生动,永不褪色。磁州窑产量大,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独立成为宋代北方民窑体系。起于宋神宗时期,终于元代。建窑

建窑窑址在福建阳县水吉镇。适应宋代“斗茶”风气需要以烧制碗、盏为主,兔毫盏为其代表作。吉州窑

吉州窑址在江西吉安永和镇。是宋代南方一大民窑,时有北有磁州,南有吉州之说。吉州窑不仅生产青瓷、白瓷、黑瓷,而且生产绿瓷。吉州窑发明木叶,剪纸贴花及洒釉工艺。

吉州窑属景德镇窑系。

越窑

越窑为青瓷发祥地,窑址在浙江余姚上林湖,慈溪上乔湖、白洋湖一带。越窑始创于唐,北宋后期被龙泉窑取代。

陶瓷文化:窑口窑名的命名方法


我们这里所说的窑口是一种广义、细分的概念,它一般包括:窑名、型制和各种工艺特色。

窑名的命名法一般有五种:

一是按地名来分的,这是一种最普通的命名法,瓷窑以其所属州县命名,如浙江余姚上林湖的瓷窑因它地属越州而称越窑,内丘瓷窑因它地属邢州而称为邢窑,其他如定窑、龙泉窑、哥窑等也是如此。

二是以朝代来分,如唐窑、明窑、清窑等等。

三是以经营性质命名的,如五代余姚上林湖越窑烧制一种“臣庶不得用”的秘色瓷器,就称秘色窑,北宋汴梁、南宋杭州瓷窑烧制宫廷专用瓷器,就称官司窑,明初景德镇设御窑厂专烧宫廷御用瓷器,就称御窑,民问烧的就称民窑。

四是以方位来命名的,如北宋汴梁东西各有窑厂,当时官府设立东西二窑务,陈留县瓷窑因位于汴京之东而称东窑。

五是以姓氏来命名的,如五代郑州的柴窑、宋代吉州永和镇的舒公窑、元代山西彭均宝主烧的彭窑、明代景德镇的崔公窑(崔国懋)和周窑(周丹泉)、江苏宜兴的欧窑(欧子明),以及清代以监烧官姓氏命名的臧窑(臧应选)、郎窑(郎廷极)、年窑(年希尧)和唐窑(唐英)等等。

解放后,各地发现了不少窑址,现在对于许多新发现的古代瓷窑所定的名称,都取名于窑址所在地,上面再冠以所属县名。像浙江萧山上董窑、广州西村窑、福建连江埔口窑、四川华阳琉璃厂窑、河南汤阴鹤壁集窑、山西介休洪山镇窑等等,这种命名方法已基本上趋于一致。这样命名,既具体又符合实际情况。历史上沿袭下来的窑口有窑址和名称不一致的,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叫法,也就不再改了,如定窑实际上不在定县而在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耀州窑实际上不在耀县而在铜川县黄堡镇等等。

按窑口的形制分有四大类:

一是馒头窑,其因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而称馒头窑。因其形与南方的龙窑窑身长相比较圆滑且小巧,又名圆窑。通常所说的馒头窑是指半倒焰、倒焰式的窑炉。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其优点是保温性能好,适于焙烧胎体较厚、高温下釉的粘度较大的瓷器。缺点是升温慢、降温也慢,烧成时间相对较长,窑内温度分布不够均匀,易出次品。

二是龙窑,又称长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30—80米,形似长龙,故而得名。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并由于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具有一种自然的抽力,升、降温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成本低,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龙窑出现于商代,既烧印纹硬陶,又烧原始青瓷,就是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此后龙窑的窑身逐渐增长,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地改进。至东汉中晚期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泉窑,窑室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三是阶级窑,又称阶梯窑,其出现于明代福建德化窑,由宋元时期的分室龙窑发展而成。就整体而言,它是一个倾斜度较大的龙窑,就每个室而言,又是一个半倒焰式的馒头窑,所以它既具有龙窑装烧量大、产量高的长处,又有馒头窑容易控制降温速度等优点,并可以充分利用前一室的余热来节省燃料。适合于烧制含氧化钾成分较高、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大的瓷器,如德化窑白釉瓷器。

四是葫芦形窑。清《南窑笔记》载:葫芦形窑“窑如卧地葫芦”。窑因其形状而得名。葫芦形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但对龙窑进行了较大的改造,适合于烧造氧化钾含量较高、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大的瓷器。五是蛋形窑。其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是由元明时期的葫芦形窑发展演变而成的。以砖等材料砌筑,由窑门、火膛、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床前低后渐高,倾斜度为3度左右。窑室前部高而宽,后渐低、窄,略呈扁长圆形,似平卧在地上的半个蛋,故名蛋形窑。蛋形窑以柴作燃料,单位耗柴量低,砌筑材料施工方便,使得造价低廉;结构合理,设计科学,使得烧成时间短、装烧量大、产品质量好。蛋形窑适合于一窑多类瓷种的同时烧成,对清代景德镇瓷器手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按窑火的走向分有四种:

一是升焰窑,又名直焰窑,是中国古代陶窑的早期形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和商、西周时期。西周后期,逐渐被半倒焰式的馒头窑所取代。烧窑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从室底往上升,流经坯件,烟由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排出窑外。这种火焰流动方式的窑炉称为“升焰窑”。升焰窑易升温,但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料利用率较低,装烧量小。

二是平焰窑,这是一种火焰在窑内与窑身平行流行的窑炉,它升温快,烧成时间短,可提高产量。

三是半倒焰窑,这是馒头窑的型制之一,火焰由火膛斜直喷向窑室顶部,然后由于设在后壁下部的排烟孔和烟囱的吸引而倒向窑室后半部,烟则由排烟孔进人烟囱,排出窑外。其约出现于西周晚期,此后逐渐流行。

四是倒焰窑,又称“全倒焰窑”,也是馒头窑型制之一。其是从半倒焰窑发展演变而来,但形制结构上与半倒焰窑有明显的不同。烧焰时,火焰从火膛斜直喷至窑室顶部,然后全部倒向窑底,流经坯件,由吸火孔进人烟道,借助烟囱的抽力,将烟从排烟孔排出窑外。倒焰窑出现于明代,沿用至今。其主要用于烧制瓷器,也可用来烧制琉璃瓦和琉璃建筑构件。倒焰窑与半倒焰窑相比,能够缩小窑室内各部位尤其是上下、前后的温差,充分利用能量。

淡妆浓抹话紫砂—浅谈紫砂文化价值的三个方面


紫砂文化的价值,小编认为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来说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器用价值、审美价值、工艺价值。

器用价值,紫砂的产生,应该是源于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随着紫砂和饮茶文化的结合,传统茶文化中的一些文化意韵和审美积淀,自然转化到了紫砂中。饮茶功能决定紫砂原始形态和造型取向。因此,现在也就出现了众多造型各异,精巧雅致的紫砂壶。

审美价值,应该是紫砂的附属价值,文人参与制陶有很大的关系。陶瓷制作历来是人们不太当回事,但是明清两代的部分文人对紫砂情有独钟。他们推崇紫砂文化,倡导茶文化,参与紫砂的创作,给紫砂艺术带来一股很清新的空气,一个文化的气息。而制陶艺术大师通过和文人交往也增强了本身素养。生活中的一段竹节、树桩,一支荷花,都可以成为紫砂造型的来源,通过对这种自然的描画,体现制作者和设计对生活的热爱。古代的青铜器、玉器,都能启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使紫砂带有很强的一种书卷气,成为一件珍贵的工艺品。

工艺价值,紫砂工艺是实现紫砂功能和审美的主要手段,是形成紫砂陶艺品类的重要因素。它的工艺、技艺复杂又规整,整个制作过程都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所以非常强调技艺的技能训练。紫砂的艺人对传统的这种技艺是既有坚守,又有发展。因为好多其他产区传统技艺慢慢没有了,因此,越醇的传统技艺也就增添了紫砂壶的收藏品价值。

陶瓷文化鉴赏-中国瓷器窑口大全(福建篇)


福建省:建窑:在今福建建阳县,故名.晚唐、五代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和青瓷。建窑以宋代盛产的黑釉瓷器最为闻名,所制供饮茶用的"兔毫盏"最受人欢迎,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元以后黑釉器停烧。其黑釉茶盏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2)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黄色或褐黄色的细毛状花纹,俗称“兔毫盏”。(3)产品多为碗盏类,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弇口二种,以弇为多。(4)底足为浅圈足,可见旋坯纹。(5)有的器物底足内有“进琖”、“供御”等字,是朝廷贡品。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2)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3)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4)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5)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6)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2)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3)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4)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5)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6)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同安窑:在今福建同安县,故名。创烧与唐代,宋元时期鼎盛,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同安青瓷,日本人称为"珠光青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较厚重,胎色有灰黄、灰白、粉黄多种。(2)釉色青黄或灰黄,尤其宋代,釉色偏黄。(3)产品以盘、碗为主,还有瓶、罐、炉等。唐代青瓷以厚胎平底碗为主,无纹饰。宋代青瓷在盘、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划纹饰,器外刻复线装饰,碗心多有凹入的圆窝,有的在圆窝内划花卉一朵。炉分两式,其一敞口,下部浮雕莲瓣纹,下承以撇足座;其二直筒形,圈足,炉身刻划莲瓣纹。瓶口多下折,瓶身划复线纹。元代青瓷盘心印阴纹双鱼。(4)青白瓷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多有一个小圆窝,瓶罐的外壁多刻划由细线条复线交叉的斜十字形纹。泉州窑: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共发现碗窑乡、磁灶、童子山等窑址十一处,主要烧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时代均在宋元时期。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青白瓷产品以碗、盘、洗为主。碗外壁多刻莲瓣纹。盘类以折沿大盘居多,盘心留有叠烧粘结的条形支具痕。洗类器皿胎薄釉润,采用覆烧法,口边无釉,与景德镇同类器物相比,口缘较厚;器内心印有花卉纹饰。(2)青瓷产品中的壶胎较薄,器形很小,与其它地区不同。(3)黑瓷产品以碗为主,兼烧长流曲柄壶。另有黑釉、绿釉军持,主要外销菲律宾等国。(4)童子山窑专烧青黄釉褐色彩绘大盆,有直口与折沿两种造型,器内多画折枝花卉纹,有写寿山福海或其它诗句的。日本福冈曾出土该窑所烧制的彩绘盆。安溪窑:在今福建安溪县,故名。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明清烧青花和红绿彩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青白瓷产品有各式盘、碗、瓶、壶、盒子、军持等。碗的造型有模印成菊瓣状的,也有外印重叠菊瓣纹,内刻缠枝花卉的。盒子有大小各种式样,盒外多模印纹样,有的在盒外底印有花卉纹,印纹线条比德化窑同类产品粗。军持胎较厚,腹部比较饱满,有的在器身堆贴乌龟并施酱褐彩,是其特色。(2)明代青花产品,有在盘心写"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诗句的;青花盘的圈足多有粘砂。明末清初有红绿彩绘花卉纹碗产品。南安窑:在福建南安县,因名。为宋代窑场,有窑址近五十处。主要烧造青瓷和青白瓷。器形以盘、碗等日用器皿居多。青白瓷碗多由碗里刻花或蓖划纹饰。胎质细洁,致密。崇安窑: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发现窑址十一处,属宋代者八处。因距建阳较近,发现有专烧黑瓷的窑址,造型与建窑相似;烧青白瓷者发现两处,出土器物有盘、碗、杯、碟、洗及盒,质量以苑埂窑所烧者为精。因地邻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镇、南丰两窑一定影响。福清窑: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闽东沿涨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五十年代在县东门外东张区发现宋代窑址五处,均烧青釉刻花筐点纹及黑瓷两类器物,风格与福建各地宋代同类窑址出土遗物基本属于同一类型。光泽窑:在今福建光泽,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发现宋代窑址一处,遗物有青白瓷及黑瓷两类,青白瓷数量多胎洁白,造型多种多样,装饰仅印花一种,纹饰题材有双凤、飞鹤、蝴蝶、双鱼、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黄;黑瓷多为各式茶盏,有兔毫与酱斑,但为数不多。连江窑:在今福建连江,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建国初在浦口、魁岐发现宋元时期窑址群。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上窑及西山顶三处遗址钧烧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者为白胎,数量较少,粗者釉偏灰。三处遗址也烧少量青瓷碗,碗里饰以刻花篦划纹,碗外刻龙泉窑浮雕莲瓣纹碗的,胎釉纹饰均很相似。闽清窑:在今福建闽清,故名。烧瓷于宋元两代,共发现遗址四处,专烧青白瓷,胎质坚细,造型多样,纹饰较丰富,釉呈浅灰色,青的色调少,有福建地区特色。莆田窑: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浦城窑: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烧瓷约在南宋到元代前期。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碗窑背,烧青瓷,遗物以碗最多,瓶、罐等器少量发现,有双耳活环扁瓶,瓶身两面印福寿字,这种瓶在距浦城较近的浙江龙泉窑有大量烧制,可见受龙泉窑一定影响;一在大口村,以青白瓷为主,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仙游窑: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窑址于1953年发现,遗留有青瓷、青白瓷及黑瓷标本,属宋代瓷窑。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兴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窑,烧造成器皿颇佳;……北洋澄林有瓷窑烧粗碗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