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五大民窑知多少?

陶瓷文化:五大民窑知多少?

陶瓷文化 瓷器鉴别的五大要领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2021-07-05

陶瓷文化。

中国于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创造出了原始瓷器。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China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密不可分。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名窑辈出,品类繁多。当时最著名的,有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今天为大家简单介绍宋代五大名窑。

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

宋汝窑天青釉盘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宋官窑青釉方花盆

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宋哥窑青釉鱼耳炉

定窑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宋定窑白釉孩儿枕

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五大名窑之首-定窑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土细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晶莹温润,如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略带粉质。

定窑,在五大名窑中定窑是唯一以烧造白瓷取胜的窑场,它历经唐、五代、宋、金、元五个朝代,在长达五百余年的悠久岁月中,一直盛烧不衰。其产品不仅是人民大众日用所需之瓷,而且最早进入北宋朝廷,成为历代帝王、文人、士大夫赏玩的名瓷,单从这点来看,足以使其他各窑逊色,因此也有人将定窑作为五大名窑之首。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身价大增,风靡一时。

陶瓷文化:五大名窑重生团聚


清晨,凉风拂面。当喧嚣还未吵醒这条街的清静,北京荣会艺术中心的大门已经打开。这一期展出的主题是宋瓷,推出首届中国五大名窑大师精品展,首次让五大名窑的大师新作共同亮相,与众人一起回味宋瓷神韵。三年筹划,寻访五大名窑,宋瓷的千年古韵在这里完美复原。曾经的宫廷重器、奢华之色,如今是眼前触手可及的风景。汝窑之浑厚,官窑之古朴,哥窑之典雅,钧窑之绚丽,定窑之纯净,静静地流淌。人从其间过,也就沉浸在这纯净的瓷色里了。

一杯淡茶,一缕沉香,满眼青瓷。主人宋宁颉在他的会客室里,谈起他对宋瓷的一见如故:世人或爱明清瓷之富贵,或爱高古瓷之风骨,他独爱宋瓷的一派天然之色。宋瓷以单色釉高度发展著称,崇尚天然之美,简洁之道,凝重而不失大气,给人一种自然、超脱的美感。宋代是一个辞采飞扬的时代,宋代文人却对宋瓷的淡雅自然情有独钟。宋五大名窑以青白瓷为主,无论是官窑似玉非玉胜似玉的浑然天成,还是汝窑的雨后天青、含水欲滴,或是哥窑犹如冰裂的缺陷之美,崇尚自然、朴素内敛、宁静简约是显而易见的宋瓷美学。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也会时常想起那个远去的田园梦。

从周总理上世纪50年代发出号召,恢复中国古代名窑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一辈工艺师们是否追寻到宋瓷远去的脚步?

定窑是五大名窑中烧制时间最久的窑口,因白釉瓷而天下闻名。它创烧于唐代,一直到元代消失,持续六七百年。陈文增是最早参与恢复定窑的大师之一。据他介绍:“定窑从恢复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6年,一路坎坷。因为宋代五大名窑都没有留下任何配方,尤其是刻花和印花的具体配方,一点也没留下。我们只能到古代文人的一些笔记里去寻找答案。这些诗句有助于我们理解定窑的风格。同时,我们在当地进行考古挖掘,研究它的工艺和技术。我们恢复定窑的标志就是与古代定窑的配方相接近。循着一些蛛丝马迹,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最终按照宋人的创作理念、生产工艺、造型装饰等一步步复原成功。古代的配方不止一个,六七百年的时间出现过上百个配方,我们的复原在这些配方的基础上,从仿制开始,结合当代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制造出的当代定窑产品已经达到了纯熟的境界。”

清华美术学院陶瓷学院的张守智教授特别强调个人文化修养对瓷器创作的影响。他说:“北宋时期的定窑工人是有文化的,如果不是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可能造就北宋瓷器的辉煌历史。今天,复原后的定窑规模不大,只有几十个人。但这几十个人几乎人人读书,人人写诗,人人家里都有一个图书馆。今天的定窑人,在中国的陶瓷产业中是一个典型。”

汝窑始于唐,盛于北宋。它的釉质和造型出色,但在战乱中,生产技术失传。宫廷汝窑的恢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陶瓷艺术大师孟玉松女士亲历了恢复工作的艰难:“现在汝窑全世界仅存不过六七十件,很难见到实物,恢复它更加不易。我那时跑到故宫,把从不对外开放的柜子打开,亲眼看到实物,把汝窑的艺术效果记到心里,回来根据印象,找来一块相同颜色的布做样品,进行试验,把试验品拿回故宫请专家指导。在试验过程中,还不断参考李国珍的《古代陶瓷艺术基本》,参考其中的化学数据。后来古窑遗址挖掘出来,我们才有了瓷片,有了样品。”

现在研究恢复汝窑,孟玉松提出“遵循古代汝窑的特点,以传承为根,创新为魂”的观点。她说:“我们现在创新,一般都是以传承为根的理念为主,创新不要离开汝窑最基本的特点。我在研究它的釉色的时候,就是天天拿着古瓷片,烧出来一次次比对,并且把烧好、粉碎好的玛瑙加入到釉里,生产出可以乱真的高仿品。”

与定窑、汝窑的步伐一致,钧窑、哥窑、官窑都成功完成了恢复工作。钧窑的恢复状况非常好,现在从业的窑口有近二百家,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认为:“我们有责任把当今的科技和现代人的生活习俗,包括现在的审美取向融入到作品当中,使当代的钧窑成为瓷器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