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 导航 >

陶瓷文化鉴赏-比肩五大名窑

陶瓷文化鉴赏-比肩五大名窑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陶瓷文化 瓷器鉴别的五大要领

2021-07-13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公元2009年3月13日,宋代耀州窑青釉“大观”铭文牡丹纹碗正式由国家文物局移交耀州窑博物馆收藏。此碗是2002年国家文物局以国家重点珍贵文物专项资金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征集。器形完整,釉色纯正,铭文特殊,弥足珍贵,是宋代宫廷点茶所用之茶盏,堪称国宝级文物。

长久以来,唐宋耀州窑被湮没在渭北高原的黄土之下达五六百年之久,她的辉煌风采并不为时人所识。随着国宝的回归“故乡”,耀州窑这一沉寂经年的北方名窑才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被誉为宋代刻花青瓷之

与宋代的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相比,耀州窑的声名也许不那么响亮,较之当今景德镇,淄博等著名瓷区,产品也不那么光彩照人。但是历史的大门一旦打开,拂去它身上的尘埃,世人便会对其刮目相看。中国陶瓷协会副秘书长、耀州窑博物馆馆长薛东星说,“生产大观碗的耀州窑是我国宋代八大窑系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该窑创烧于唐代,在北宋达到鼎盛,此后窑场虽有移动,但烧瓷从未间断过,制瓷历史长达1300余年,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极为罕见”。

据有关资料记载,耀州瓷始于唐朝,它最早的中心窑场是在今天的铜川耀州区黄堡镇。范围包括以东陈炉地区的立地坡、上店、陈炉等依次排列,绵延百里。古人有“十里窑场”之誉,可以想象当年成百上千窑工在此烧窑的惊心动魄场面。

耀州瓷主要有青釉、白釉、黑釉、姜黄釉、月白釉、铁绣花等。其造型古朴典雅,产品光洁、明亮。一经窑变,气象万千,典雅飘逸。成品均带有豪放粗犷、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艺术特点。其实撇开造型、花纹、图案,仅仅颜色,耀州窑就提升和明亮了它的时代:莹莹的绿创造出的意境,不温不火、不遮不躁。比元明清青花深沉,唐三彩恢弘的造型和浓烈的颜色,远比明清瓷更具吸引力。

可能是因为那里离唐都长安不远,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以耀州窑刚一出世就显示出一览众山小的霸气,成为北方唯一敢与“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比肩的青瓷窑场,进入皇宫、深入官府和寻常百姓之家。

在古文献中,耀州窑是被记载较多的一个古瓷窑,在《清异录》《老学庵笔记》《清波杂志》《坦斋笔衡》等宋人的笔记中均有记载。南宋《清波杂志》记载:“又尝见北客言,耀州黄浦(堡)镇烧瓷名耀器,白者为上,河朔用以分茶。出窑一有破碎,即弃于河,一夕化为泥。”颇带有一些传奇色彩。特别是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的说法,表明早在宋代耀州青瓷的青釉色调已经可以与被称为“千峰翠色”的越窑秘色相类了。

同样作为“贡”瓷供皇室使用的耀州窑,之所以埋名五大名窑之后,是因中国历史名瓷是根据明初《宣德鼎彝谱》宫藏珍瓷定为宋代名窑,而当时300多件耀州贡瓷被金人掠去埋于北京广安门地下。

尽显窑工才情智慧

在收藏界,提起耀州窑,人们立即会想到那令人心醉的刻花倒流壶、公道杯、倒装壶、良心壶、凤鸣壶……这些外形古朴,釉色温润晶莹,造型更是独特的艺术精品尽显文人执壶把盏、赏壶品茗的雅趣。2006年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专门做了一期介绍耀州古瓷的节目,介绍的就是倒流壶和公道杯这两件宝贝。

北宋早期生产的青釉刻花倒流壶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968年,离陕西铜川100多公里的彬县城关公社一位农民在城墙边取土时意外发现了这把壶,后传到西北大学哲学系高立勋先生手中,当时无人认识。据耿宝昌先生回忆,陕西曾派人把壶送到北京,正值全国开文物工作会议,冯先铭等几位老先生先后作了鉴定,大家一致认为是耀州窑的精品。

这把盛水盛酒的壶,盖是虚设的。水从壶底的梅花小孔注人,颠倒过来,滴水不漏。“连通容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工匠们未必知道,但却运用的娴熟自如。其中蕴含的哲理更是意味深长,倒即正,正即倒,物极就反。这件国宝被誉为“华夏第一壶”,蕴藏着人生社会历史简单的大道理,让人能思索出惊心动魄,也成为耀州窑博物馆的标志性雕塑。

公道杯与倒流壶有异曲同工之妙,水不能太满,恰到好处就是。如果倒得太多,它会从杯底漏个一干二净,叫你什么也得不着。杯的名字正告诉我们它要说的话,勿贪,以公平公道为本。

耀州窑的深邃和智慧让人惊叹。一抹一旋,一剔一挑,都倾注了艺人工匠们全部的才情和创造。所有这些细致入微,筑构了一个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完美无比的艺术殿堂。

“东方古瓷镇”的活化石

耀州窑唐代创烧于黄堡镇,历经五代发展,宋达到鼎盛,但是黄堡的窑火仅仅烧了八百年的时间,就戛然而止了。

倒是其东边的陈炉窑“炉火千年不绝”,成为耀州窑一脉单传的窑场。在其1300多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陈炉窑的制瓷技艺和规模已超过同期耀州窑,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烧造区。明清时期,陈炉镇的陶瓷业达到其发展史上的最高峰,炉火昼夜不熄。有“炉山不夜”之称。最终替代了耀州窑,被誉为“东方古瓷镇”的活化石。1977年,陈炉陶瓷仿制耀州青瓷又获得成功,使得失传已久的北宋耀州窑青瓷重放异彩。

采访中,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说,“1991年,铜川市在北京举办了时长三个月的耀州瓷展览,引起轰动。在现在的故宫陶瓷馆,不但展出有六件唐宋金耀州瓷精品,展出的全部八幅有关陶瓷窑神庙的宋明清碑拓,一幅出自黄堡,四幅出自陈炉,可见耀州窑在我国陶瓷历史上的地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虽然耀州瓷产品质地优良,釉色清秀,但因现代人喜好细瓷,耀州瓷逐渐走向了下坡路。加之人才流失和竞争无序再加上传统工艺的失传,陈炉耀州瓷开始进入沉睡期.

为更好保护传承制瓷文化,2006年5月,陈炉窑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同年,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7日,耀州窑产地陈炉挂牌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为我省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古镇。当天,国内环境、建筑、文化、考古、旅游等专业的20多名院士、专家亲赴铜川,参加中国陈炉古镇旅游规划发展论坛,为做大做强陈炉陶瓷旅游业把脉支招。

美在陈炉十大卖点

一位外籍华人美术家在陈炉镇住了几天,感慨无限,吟道:“瓷镇多有精品出,满自皆为艺术品”。美在陈炉。当你踏上那用瓷片铺就的小道时,就会感到自己的双脚就好像被什么东西粘住了,川源梁峁间布满的古陶瓷碎片。提醒你那上面的每一个花纹,却都记载着一段文化,见证并印刻着我们这个民族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

除了被称作“脚下艺术”的瓷片铺地外,陈炉的另一个别致景观当属“罐罐垒墙”。不知从何朝何代起,陈炉人因地制宜、变废为宝,每家每户都用破损的陶罐筑起院墙,罐罐墙依山排布,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绵延起伏,煞是壮观。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耀峰说,“陈炉有很多的文化元素,概括起来是罐罐墙建筑元素、瓷片路建筑元素、陶瓷制作技艺元素、深厚的古镇文化氛围,这四个方面是陈炉古镇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最具竞争力的元素。陈炉有十绝:绝品青瓷、罐罐垒墙、瓷片曲径、坩土红墙、瓷罐炊烟、批瓷陶屋、瓷碾场院、梯阶泥池、山台四堡、天成陶炉。这是陈炉开发的十大亮点,也是十大卖点”。

近期,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铜川名列9个地级市之一,可连续五年获得国家近1亿元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如何利用这一重大机遇,如何利用陈炉的十大卖点,唤醒陈炉这座千年古镇,使它再现往日的光彩和神韵,保护并利用好这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鉴赏-宋代五大名窑介绍


■汝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官瓷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哥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定瓷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钧瓷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陶瓷文化:五大名窑之首-定窑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土细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晶莹温润,如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略带粉质。

定窑,在五大名窑中定窑是唯一以烧造白瓷取胜的窑场,它历经唐、五代、宋、金、元五个朝代,在长达五百余年的悠久岁月中,一直盛烧不衰。其产品不仅是人民大众日用所需之瓷,而且最早进入北宋朝廷,成为历代帝王、文人、士大夫赏玩的名瓷,单从这点来看,足以使其他各窑逊色,因此也有人将定窑作为五大名窑之首。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身价大增,风靡一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