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 导航 >

陶瓷文化:五大名窑各具魅力,传世名瓷各自美丽

陶瓷文化:五大名窑各具魅力,传世名瓷各自美丽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陶瓷文化 瓷器鉴别的五大要领

2021-07-08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典型的汝窑制品,天青色,造型典雅大方,有“蟹爪纹”开片。

官窑青釉直颈瓶,官窑瓷器基本都是这样的朴素,没有雕饰。此件作品能看到比较明显的“紫口”。

哥窑青釉鱼耳炉,釉面有明显的“金丝铁线”开片纹路。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月白色瓷器是钧窑的特色之一,这也是其有别于其他四大名窑的最大区别。

定窑白釉刻花渣斗,极有代表性的定窑白瓷作品,白色温润如玉。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各具魅力,尽管学术界对断代等问题仍留有争议,却仍然掩饰不了这五大名窑出土的瓷器所散发出来的光芒。而由于传世的作品并不多,五大名窑的瓷器也倍显珍贵。它们各自拥有的特点,不仅成为后世辨别它们归属的特征,也成为它们自身的艺术价值所在。类似,汝窑、官窑、哥窑都具有开片之美(开片是烧造成功的釉面上往往开有细碎繁密的纹片,宛如鱼鳞或冰裂状,学界称其为“开片”);此外,哥窑的典型特征“金丝铁线”,钧窑的多彩,定窑的温润白色都为中国陶瓷史留下了一笔。

【汝窑】

天青骄子,非他莫属

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宋时属汝州。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汝窑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已算很大。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其中,蟹爪纹是指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

由于汝窑传世的作品很少,据传不足百件,又因其工艺精湛,所以非常珍贵。

【传世代表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汝窑天青釉圆洗、汝窑天青釉碗等。而台北故宫则藏有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与汝窑粉青莲花式温碗等。

【官窑】

“北官”厚重,“南官”轻薄

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也很多。

【传世代表作】

故宫藏有官窑青釉弦纹瓶、官窑青釉直颈瓶、官窑青釉圆洗等。(下转C05版)

(上接C04版)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哥窑】

金丝铁线,别具一格

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至今其窑址不明,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都不允许有太多的釉面的开裂纹片,但哥窑却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宋代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为主。

【传世代表作】

哥窑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北京故宫藏有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等。

【钧窑】TAoCI52.COm

多种色彩,创新境界

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目前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均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在河南禹县(时称钧州)。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钧窑典型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传世代表作】

北京故宫藏有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定窑】

白瓷至尊,温润美感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

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定窑造型以盘、碗最多。元朝文人刘祁在其《归潜志》中曾撰文赞扬定窑的精美,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传世代表作】

北京故宫藏有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折沿盘、定窑白釉刻花渣斗、定

相关阅读

五大名窑:陶瓷文化的象征


五大名窑:陶瓷文化的象征

——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一席谈

瓷器到了青花,已经珠光玉润。然而,我们毕竟不能忘记那个遥远的宋代,在北方南方,散点式开放着的五处艺术之花,定、汝、官、哥、钧。金元之际,使得北方诸名窑南迁景德镇,从此北方名窑成为绝响,走入历史幕后。一晃八百年之后,到了当今之世,五大名窑纷纷恢复生产,然而,窑址尚在,新生尚难。全凭那些有志者经过千万次试验,终于揭开了历史真相,恢复了传统工艺。在大工业瓷器发达的当代,传统名窑还固守着手工制作,尤其五大名窑的工艺美术大师们,他们以心血化为艺术之葩,以炼彩石补天的精神感动着我们。时下,五大名窑渐成气候,又当捆绑申遗,这让我们看到传统工艺以其历史新貌不仅在影响着我们的艺术生活,还将参与我们的艺术生活。这着实值得庆幸。为此,我们约访了龙泉宣言的参与者之一的定瓷大师陈文增先生,围绕着五大名窑的前世今生作一些回望与探索。

历史走出了山重水复,迎来了柳暗花明

记者(以下简称记):“龙泉宣言”的诞生将对我国的五大历史名窑的保护、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能谈谈为什么现在才出这个宣言吗?

陈文增(以下简称陈):面对五大名窑及中国目前陶瓷界之现状,可以用八个字形容“各具特色,竞争发展”。中国陶瓷分南北二系,即南青北白,五大名窑南有龙泉窑及南宋官窑,北有定窑(河北曲阳)、汝窑(河南汝州)、钧窑(河南禹州)、北宋官窑(河南开封)。古代还有磁州窑(河北邯郸)、耀州窑(陕西铜川),各大名窑在目前均呈现出中兴时期的初步繁荣。为此,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于今年金秋,在恢复中华历史名窑生产50周年之际,汝、官、哥、钧、定和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宜兴陶瓷等历史名窑的代表聚首著名的青瓷之都——浙江省龙泉市,“龙泉宣言”就这样诞生了。

记:五大名窑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在世界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今也要申遗了,您如何认识五大名窑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意义?

陈: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牵头下,正在策划和积极参与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也很关键。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陶瓷,发展了陶瓷文化。五大名窑不妨说正是中国陶瓷文化在历史上的具体象征,正是中国历史上陶人的努力,给世界留下了享之不尽的永久性财富,成为推进世界陶瓷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五大名窑联合申遗,不仅仅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范畴,彰显中华古文化,更重要的是在肯定和认识中国文明的同时,对世界陶瓷未来发展将提供科技、文化与艺术之难得的历史资料。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五大名窑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亮相,是对中国陶瓷文化和传承文明的一种肯定。

记:据说您近日参加了“纪念恢复龙泉青瓷生产五十周年高峰论坛”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河南禹州举办的“禹州钧瓷文化研讨会”,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陈:不论是“龙泉的高峰论坛”还是“禹州钧瓷文化研讨会”,虽然题目不同,但内容相近。这两个会议,汇聚了五大名窑大师及中国陶瓷界之精英,大家畅所欲言,综论中国五大名窑之历史及现状。“龙泉高峰论坛”专家们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找出名窑差距,固本强基,五大名窑相互交流,互励互勉。这次论坛谈论最多的是名窑发展问题,历史走出了山重水复,迎来了柳暗花明。当代名窑在适应历史发展中如何去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在保留各自风格基础上去开阔视野,找准创新路子,多出佳器精品,真正实现中兴时期历史名窑发展之目标。清华大学张守智教授提出五大名窑工艺如何向高科技靠拢,实现古今结合,找到工艺上的默契。同时对保护环境,保护文物设施,珍惜当代生活和工作环境下的一草一木,都成了该“论坛”的话题。

陶瓷文化鉴赏-比肩五大名窑


公元2009年3月13日,宋代耀州窑青釉“大观”铭文牡丹纹碗正式由国家文物局移交耀州窑博物馆收藏。此碗是2002年国家文物局以国家重点珍贵文物专项资金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征集。器形完整,釉色纯正,铭文特殊,弥足珍贵,是宋代宫廷点茶所用之茶盏,堪称国宝级文物。

长久以来,唐宋耀州窑被湮没在渭北高原的黄土之下达五六百年之久,她的辉煌风采并不为时人所识。随着国宝的回归“故乡”,耀州窑这一沉寂经年的北方名窑才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被誉为宋代刻花青瓷之

与宋代的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相比,耀州窑的声名也许不那么响亮,较之当今景德镇,淄博等著名瓷区,产品也不那么光彩照人。但是历史的大门一旦打开,拂去它身上的尘埃,世人便会对其刮目相看。中国陶瓷协会副秘书长、耀州窑博物馆馆长薛东星说,“生产大观碗的耀州窑是我国宋代八大窑系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该窑创烧于唐代,在北宋达到鼎盛,此后窑场虽有移动,但烧瓷从未间断过,制瓷历史长达1300余年,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极为罕见”。

据有关资料记载,耀州瓷始于唐朝,它最早的中心窑场是在今天的铜川耀州区黄堡镇。范围包括以东陈炉地区的立地坡、上店、陈炉等依次排列,绵延百里。古人有“十里窑场”之誉,可以想象当年成百上千窑工在此烧窑的惊心动魄场面。

耀州瓷主要有青釉、白釉、黑釉、姜黄釉、月白釉、铁绣花等。其造型古朴典雅,产品光洁、明亮。一经窑变,气象万千,典雅飘逸。成品均带有豪放粗犷、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艺术特点。其实撇开造型、花纹、图案,仅仅颜色,耀州窑就提升和明亮了它的时代:莹莹的绿创造出的意境,不温不火、不遮不躁。比元明清青花深沉,唐三彩恢弘的造型和浓烈的颜色,远比明清瓷更具吸引力。

可能是因为那里离唐都长安不远,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以耀州窑刚一出世就显示出一览众山小的霸气,成为北方唯一敢与“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比肩的青瓷窑场,进入皇宫、深入官府和寻常百姓之家。

在古文献中,耀州窑是被记载较多的一个古瓷窑,在《清异录》《老学庵笔记》《清波杂志》《坦斋笔衡》等宋人的笔记中均有记载。南宋《清波杂志》记载:“又尝见北客言,耀州黄浦(堡)镇烧瓷名耀器,白者为上,河朔用以分茶。出窑一有破碎,即弃于河,一夕化为泥。”颇带有一些传奇色彩。特别是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的说法,表明早在宋代耀州青瓷的青釉色调已经可以与被称为“千峰翠色”的越窑秘色相类了。

同样作为“贡”瓷供皇室使用的耀州窑,之所以埋名五大名窑之后,是因中国历史名瓷是根据明初《宣德鼎彝谱》宫藏珍瓷定为宋代名窑,而当时300多件耀州贡瓷被金人掠去埋于北京广安门地下。

尽显窑工才情智慧

在收藏界,提起耀州窑,人们立即会想到那令人心醉的刻花倒流壶、公道杯、倒装壶、良心壶、凤鸣壶……这些外形古朴,釉色温润晶莹,造型更是独特的艺术精品尽显文人执壶把盏、赏壶品茗的雅趣。2006年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专门做了一期介绍耀州古瓷的节目,介绍的就是倒流壶和公道杯这两件宝贝。

北宋早期生产的青釉刻花倒流壶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968年,离陕西铜川100多公里的彬县城关公社一位农民在城墙边取土时意外发现了这把壶,后传到西北大学哲学系高立勋先生手中,当时无人认识。据耿宝昌先生回忆,陕西曾派人把壶送到北京,正值全国开文物工作会议,冯先铭等几位老先生先后作了鉴定,大家一致认为是耀州窑的精品。

这把盛水盛酒的壶,盖是虚设的。水从壶底的梅花小孔注人,颠倒过来,滴水不漏。“连通容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工匠们未必知道,但却运用的娴熟自如。其中蕴含的哲理更是意味深长,倒即正,正即倒,物极就反。这件国宝被誉为“华夏第一壶”,蕴藏着人生社会历史简单的大道理,让人能思索出惊心动魄,也成为耀州窑博物馆的标志性雕塑。

公道杯与倒流壶有异曲同工之妙,水不能太满,恰到好处就是。如果倒得太多,它会从杯底漏个一干二净,叫你什么也得不着。杯的名字正告诉我们它要说的话,勿贪,以公平公道为本。

耀州窑的深邃和智慧让人惊叹。一抹一旋,一剔一挑,都倾注了艺人工匠们全部的才情和创造。所有这些细致入微,筑构了一个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完美无比的艺术殿堂。

“东方古瓷镇”的活化石

耀州窑唐代创烧于黄堡镇,历经五代发展,宋达到鼎盛,但是黄堡的窑火仅仅烧了八百年的时间,就戛然而止了。

倒是其东边的陈炉窑“炉火千年不绝”,成为耀州窑一脉单传的窑场。在其1300多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陈炉窑的制瓷技艺和规模已超过同期耀州窑,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烧造区。明清时期,陈炉镇的陶瓷业达到其发展史上的最高峰,炉火昼夜不熄。有“炉山不夜”之称。最终替代了耀州窑,被誉为“东方古瓷镇”的活化石。1977年,陈炉陶瓷仿制耀州青瓷又获得成功,使得失传已久的北宋耀州窑青瓷重放异彩。

采访中,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说,“1991年,铜川市在北京举办了时长三个月的耀州瓷展览,引起轰动。在现在的故宫陶瓷馆,不但展出有六件唐宋金耀州瓷精品,展出的全部八幅有关陶瓷窑神庙的宋明清碑拓,一幅出自黄堡,四幅出自陈炉,可见耀州窑在我国陶瓷历史上的地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虽然耀州瓷产品质地优良,釉色清秀,但因现代人喜好细瓷,耀州瓷逐渐走向了下坡路。加之人才流失和竞争无序再加上传统工艺的失传,陈炉耀州瓷开始进入沉睡期.

为更好保护传承制瓷文化,2006年5月,陈炉窑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同年,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7日,耀州窑产地陈炉挂牌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为我省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古镇。当天,国内环境、建筑、文化、考古、旅游等专业的20多名院士、专家亲赴铜川,参加中国陈炉古镇旅游规划发展论坛,为做大做强陈炉陶瓷旅游业把脉支招。

美在陈炉十大卖点

一位外籍华人美术家在陈炉镇住了几天,感慨无限,吟道:“瓷镇多有精品出,满自皆为艺术品”。美在陈炉。当你踏上那用瓷片铺就的小道时,就会感到自己的双脚就好像被什么东西粘住了,川源梁峁间布满的古陶瓷碎片。提醒你那上面的每一个花纹,却都记载着一段文化,见证并印刻着我们这个民族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

除了被称作“脚下艺术”的瓷片铺地外,陈炉的另一个别致景观当属“罐罐垒墙”。不知从何朝何代起,陈炉人因地制宜、变废为宝,每家每户都用破损的陶罐筑起院墙,罐罐墙依山排布,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绵延起伏,煞是壮观。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耀峰说,“陈炉有很多的文化元素,概括起来是罐罐墙建筑元素、瓷片路建筑元素、陶瓷制作技艺元素、深厚的古镇文化氛围,这四个方面是陈炉古镇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最具竞争力的元素。陈炉有十绝:绝品青瓷、罐罐垒墙、瓷片曲径、坩土红墙、瓷罐炊烟、批瓷陶屋、瓷碾场院、梯阶泥池、山台四堡、天成陶炉。这是陈炉开发的十大亮点,也是十大卖点”。

近期,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铜川名列9个地级市之一,可连续五年获得国家近1亿元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如何利用这一重大机遇,如何利用陈炉的十大卖点,唤醒陈炉这座千年古镇,使它再现往日的光彩和神韵,保护并利用好这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陶瓷文化:五大名窑重生团聚


清晨,凉风拂面。当喧嚣还未吵醒这条街的清静,北京荣会艺术中心的大门已经打开。这一期展出的主题是宋瓷,推出首届中国五大名窑大师精品展,首次让五大名窑的大师新作共同亮相,与众人一起回味宋瓷神韵。三年筹划,寻访五大名窑,宋瓷的千年古韵在这里完美复原。曾经的宫廷重器、奢华之色,如今是眼前触手可及的风景。汝窑之浑厚,官窑之古朴,哥窑之典雅,钧窑之绚丽,定窑之纯净,静静地流淌。人从其间过,也就沉浸在这纯净的瓷色里了。

一杯淡茶,一缕沉香,满眼青瓷。主人宋宁颉在他的会客室里,谈起他对宋瓷的一见如故:世人或爱明清瓷之富贵,或爱高古瓷之风骨,他独爱宋瓷的一派天然之色。宋瓷以单色釉高度发展著称,崇尚天然之美,简洁之道,凝重而不失大气,给人一种自然、超脱的美感。宋代是一个辞采飞扬的时代,宋代文人却对宋瓷的淡雅自然情有独钟。宋五大名窑以青白瓷为主,无论是官窑似玉非玉胜似玉的浑然天成,还是汝窑的雨后天青、含水欲滴,或是哥窑犹如冰裂的缺陷之美,崇尚自然、朴素内敛、宁静简约是显而易见的宋瓷美学。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也会时常想起那个远去的田园梦。

从周总理上世纪50年代发出号召,恢复中国古代名窑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一辈工艺师们是否追寻到宋瓷远去的脚步?

定窑是五大名窑中烧制时间最久的窑口,因白釉瓷而天下闻名。它创烧于唐代,一直到元代消失,持续六七百年。陈文增是最早参与恢复定窑的大师之一。据他介绍:“定窑从恢复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6年,一路坎坷。因为宋代五大名窑都没有留下任何配方,尤其是刻花和印花的具体配方,一点也没留下。我们只能到古代文人的一些笔记里去寻找答案。这些诗句有助于我们理解定窑的风格。同时,我们在当地进行考古挖掘,研究它的工艺和技术。我们恢复定窑的标志就是与古代定窑的配方相接近。循着一些蛛丝马迹,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最终按照宋人的创作理念、生产工艺、造型装饰等一步步复原成功。古代的配方不止一个,六七百年的时间出现过上百个配方,我们的复原在这些配方的基础上,从仿制开始,结合当代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制造出的当代定窑产品已经达到了纯熟的境界。”

清华美术学院陶瓷学院的张守智教授特别强调个人文化修养对瓷器创作的影响。他说:“北宋时期的定窑工人是有文化的,如果不是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可能造就北宋瓷器的辉煌历史。今天,复原后的定窑规模不大,只有几十个人。但这几十个人几乎人人读书,人人写诗,人人家里都有一个图书馆。今天的定窑人,在中国的陶瓷产业中是一个典型。”

汝窑始于唐,盛于北宋。它的釉质和造型出色,但在战乱中,生产技术失传。宫廷汝窑的恢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陶瓷艺术大师孟玉松女士亲历了恢复工作的艰难:“现在汝窑全世界仅存不过六七十件,很难见到实物,恢复它更加不易。我那时跑到故宫,把从不对外开放的柜子打开,亲眼看到实物,把汝窑的艺术效果记到心里,回来根据印象,找来一块相同颜色的布做样品,进行试验,把试验品拿回故宫请专家指导。在试验过程中,还不断参考李国珍的《古代陶瓷艺术基本》,参考其中的化学数据。后来古窑遗址挖掘出来,我们才有了瓷片,有了样品。”

现在研究恢复汝窑,孟玉松提出“遵循古代汝窑的特点,以传承为根,创新为魂”的观点。她说:“我们现在创新,一般都是以传承为根的理念为主,创新不要离开汝窑最基本的特点。我在研究它的釉色的时候,就是天天拿着古瓷片,烧出来一次次比对,并且把烧好、粉碎好的玛瑙加入到釉里,生产出可以乱真的高仿品。”

与定窑、汝窑的步伐一致,钧窑、哥窑、官窑都成功完成了恢复工作。钧窑的恢复状况非常好,现在从业的窑口有近二百家,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认为:“我们有责任把当今的科技和现代人的生活习俗,包括现在的审美取向融入到作品当中,使当代的钧窑成为瓷器中的瑰宝。”

陶瓷文化:鉴赏五大名窑之定窑


我国瓷器烧造的历史源远流长,瓷器的种类更是琳琅满目。人们根据瓷器釉质的颜色和纹饰把瓷器主要划分为两大类:色釉瓷和彩绘瓷。彩绘瓷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绚丽的纹饰;而色釉瓷的种类更是纷繁多样,其中有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驰誉古今的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等。自唐宋以来的历代制成品,或者成为今日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格外珍视的藏品,或者成为私人收藏家谨密收藏把玩的心爱之物。在日本皇室,至今还收藏着一只哥窑梅子青冰裂碗,相传是宋代的器物。此碗釉色清雅,釉质细腻坚实,更为难得的是,在釉面挂釉很厚的基础上,釉层中还层层叠叠地分布着大小几乎均等的美丽的“冰裂”纹,如冰似玉,令人见而难忘。据说此碗是历代天皇心爱之物,虽已有所残破,且有很明显的修补痕迹,但还是被日本皇室缜密收藏,代代相传。此碗为何会受到如此重视?原来,制作哥窑冰裂纹瓷器的工艺在宋代以后就已经失传,所以存世的数量非常有限。时光荏苒,2001年终于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通过陶瓷工艺美术师叶小春先生多年的研究和努力,失传近千年的冰裂纹瓷器制造工艺终于得到了恢复,迷人的哥窑珍品的冰裂纹瓷器再现人间,使这个千年古瓷重放异彩。从此,现代制瓷工艺中又添一朵奇葩。

时间再回溯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那时,珍贵文物流散到民间,有很多古董商贩“捡漏”的趣事。据说有一天,一个古董小贩正走在东四牌楼北面钱粮胡同的一家宅门前时,有个佣人喊住他,给他看样东西。小贩一看是个瓷碗,里边有猫食,还带股腥味,于是就说:“你这是猫食碗,我不要。”佣人坚持让他看看,告诉他这是个红釉碗,原先这家宅门的老太爷活着时,这碗是放在一个锦匣里的,后来可能是少爷拿去用来喂猫了。小贩看到这个碗上有几块红釉,而且还挺好看,就花了两吊钱从那个佣人手里买下了这个碗。后来请人一看,原来是一件宋代钧窑碗。这碗的蓝色乳光釉比天蓝色淡点儿,比月白色深点儿,釉色美得恰到好处。碗的里外均有几块玫瑰紫色晕斑,恰似晴空中飘荡的彤云。细看釉面深层,贴近胎骨上有蚯蚓走泥纹,釉厚胎坚,芝麻酱色的碗外胎底。用手一掂,轻重适宜,无疑是一件宋代钧窑的珍品。后来这碗几经易手,于民国十五年前后,由当时上海集粹阁卖给了一个英国人,价钱是1.5万英镑。国宝从此流落到了异国他乡。

以上提到的瓷器都是色釉瓷中的精品,本文将着重介绍色釉瓷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

定窑:“金装定器”

定窑是由唐代曲阳窑发展到宋代而成的,以烧造乳白、牙白釉以及有精细的刻花、划花和印花纹饰的瓷器为主的著名窑场,因属宋代定州而得名。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瓷器驰名于世,为当时南北白瓷中的典范。在宋初的《吴越备史》中更有“金装定器”之说。

定窑瓷器的胎体颜色微黄,比较坚致,烧成温度不是很高,一般为1150±30℃,为未完全烧结(气孔率比较高),这是因为胎土中的氧化铝(Al2O3)含量高而烧成温度却不高的缘故。但是,在北宋时烧成温度最高可达1320±20℃,气孔率也非常低,只有0.66%~0.99%。定窑白瓷的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非常高,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较低,属于典型的高铝质瓷胎。瓷质强度较大而很少龟裂(即开片),胎质坚硬,铿锵有声。同时,宋定窑的透光度也很高,这是因为在氧化气氛烧成条件下,胎体内的碳素容易溢出,从而增加了胎体的透光度。

定窑兼烧白釉、黑釉、酱釉(紫定)、绿釉等品种的瓷器,以白色釉最多,亦最有特色。定窑白釉在北宋早期白中泛青(以木柴作燃料,烧还原焰),较光亮。北宋中晚期白中泛黄,即俗称的米白色(以煤作燃料,改烧氧化焰),滋润莹泽,形成自身特有的风格。定窑白釉的特点是釉蜡泪痕,即釉在高温下流淌,降温时停止流动而凝结在釉面的蜡泪痕状釉点。滋润莹泽的米白色釉上现出蜡泪痕,这就是典型定窑瓷器的特征。

陶瓷文化鉴赏-宋代五大名窑介绍


■汝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官瓷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哥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定瓷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钧瓷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陶瓷文化:五大名瓷之钧瓷窑变


中国瓷器闻名世界,瓷器的生产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瓷器生产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域及技艺的差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瓷器种类。在众多种类中有五类瓷器最为著名,分别是:钧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瓷,被称为“中国五大名瓷”。

今天瓷库中国小编为您带来的是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钧瓷为五大名瓷之首。

图:宝石釉窑变结晶之精彩天成聚宝瓶

钧瓷以色见长,即“钧瓷窑变”。有诗云:“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独特的窑变釉色正是钧瓷名贵之所在。其釉色并非手工描绘而成,而是利用铁、铜的不同呈色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这种色变并非人为可以完全掌控,所以又有“钧无双钧”的说法,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独一无二的。

图:高档钧瓷礼品天赐尊

钧瓷色彩艳丽,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图:钧瓷福来石

关于钧瓷的赞美之词甚多,“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可见人们对钧瓷的高度赞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