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清康熙青花瓷小常识

陶瓷文化:清康熙青花瓷小常识

陶瓷文化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大清康熙瓷器鉴别方法

2021-07-10

陶瓷文化。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6、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7、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8、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9、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11、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80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12、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根据一些常见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面有开片,体小的胎重。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厘米左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寿圆棒槌瓶,洗口,长直腹,高达77.6厘米,形体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又如康熙青花渔家乐方棒槌瓶,都是这类器的精品。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13、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73.5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14、罐类:将军罐,始见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6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15、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45厘米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6年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画双圈,有的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16、壶类:执壶、贲把壶;又称“藏草壶”,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银制贲把壶形制烧造而成。茶壶,饮茶器具,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善于随形变换,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体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和谐统一,端庄大方。茶壶常见画松竹梅和博古图。博古即是用各咱工艺品组合成的图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茶壶,构思巧妙,盖钮、流柄塑成梅枝、竹节及松树,在用青花绘松、竹、梅纹,将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精美雅致。鼻烟壶,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开始在当时广为流行,但式样单一,呈筒形,又称炮竹形。小唇口,外绘缠枝莲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独钓图,前者多无款,后者多写成化年制4字仿款。17、笔筒类:文房用具之一,数量很多,器壁多较厚。较明末清初有了明显的变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圆筒形,数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现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浆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种。最常见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脐微向内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脐内的外围有施釉和无釉两种,后者居多。其次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个条形小足。官窑笔筒多书长篇诗文,诗尾常用釉里红篆书“康熙传古”方章。民窑釉面泛青,多画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鸟图。个别带有纪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等,这类带纪年的民窑笔筒,总体特别是胎厚重,底无釉,口沿与近底处往往有暗刻双弦纹或卷草纹,而这种暗花边饰在明末崇祯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如笔筒、莲子罐和筒式瓶中经常看到。18、花盆类:养花器具。形体庞大,胎体坚硬,沉稳敦厚。常见有圆形、圆筒形、椭圆形、海棠形、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庄、古朴,制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康熙皇帝祝寿而烧制的。做为御用养花器具,因而器上身出现许多象征长寿的吉祥图案如“松鹤延年”、“寿山福海”、“鹤鹿同春”、云龙、云凤、云蝠灵芝、八仙图等,也有绘山水人物图、百子图,口部多折沿,底心有圆孔,沿下青花写有“大清康熙年制”6字楷书横款。19、盘类: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烧造。有些差别不是很大,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撇口盘、菊瓣盘等。圈足略高,比较而言,民窑釉面泛青,胎要重于官窑青花,足宽厚。盘底一般平整满釉,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外销瓷有别于国内用瓷,多为折沿,浅壁。胎极轻,很精致,质量高,青花艳丽,纹饰既有传统的花鸟纹,也有西方国家的花卉和楼阁等,带有异国情调。而从文献上来看,销往欧洲的居多,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销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写有“玉”字款。20、碗类:有高足碗、盖碗、盒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为康熙朝创新式样,除青花外还有斗彩,里外常画凤竹纹,采用的是过枝手法,这种由外到里的过枝画法,为当时所首创,后期雍正、乾隆广泛使用。足内写“御赐纯一堂”双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画面都不是很繁密,装饰得体。官窑以龙、凤为主,常见有云蝠、朵云、松鼠葡萄、牡丹花、八宝、八卦纹等。21、盒类:上下结合紧密,盖面扁平,圈低矮、平切。盒底常见有“清玩”2字,外壁往往画人物,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6字款的常常通体画缠枝牡丹。另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等。22、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铃铛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观极令铃铛而得名,又称仰钟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风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两种。官窑胎薄多敞口,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多为3个1套大中小合成一体,外壁常绘诗句人物,后期雍、乾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8个、10个。乾隆以后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诗句杯,为康熙朝官窑青花名品之一。属精美之器,景德镇曾成批地烧造。除青花外还有五彩,宫中有大量传品,这种花卉杯制作上技术要求高,烧造难度大。胎薄如纸,轻巧莹透,青花淡雅,晶莹光润,已经达到了只见釉而不见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形容它可谓恰如其分。杯身分别于一面绘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面书五言或七言泳花诗句,诗句后面均有一方篆书“赏”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后也有少量烧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极少见到青花。23、仿古铜器的式样有:炉、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仅造型仿,纹饰也画古铜纹,如饕餮纹、兽面纹等。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根据文献记载,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时期烧制的。从传世品看,仿明代青花,以宣德朝最多,且最为成功,不仅按照宫中宣德青花为蓝本进行精心仿制,有的还将宣德纹饰画在本朝风格的器物上。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仿宣德青花的作品,多出自郎窑,不仅造型、尺寸相同,纹饰、款识也十分逼真,若不仔细观察对比分析,很难区分,达到了“与真无二”、“比视宣成欲乱真”的程度。清人刘廷玑的《在园杂志》称赞郎窑“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辩别。”说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24、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反映当时思想与生活习俗的图案大量出现,绘瓷匠人水平决不低于官窑画师,突破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纹饰对称、平衡、整齐,主题,醒目、突出,仍代表着当时绘瓷工艺的最高水平。25、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泻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分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了八九种色阶。山石的描画,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这全靠画工手笔功夫来完成,构图讲究多样化,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视野开阔,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说,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经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使我国瓷器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有的画面结合刻、划及镂空堆贴等工艺。同时还广泛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青铜器、漆器和织绣等。26、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师法自然和社会,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也有一些是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康熙青花千变万化的装饰图案,也为其后雍、乾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7、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早期青花一般不书帝王年号款,偶见以宫廷或御花园中的斋堂落款,不带双圈,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十年)、“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十一年)、“康熙癸丑中和堂制”(康熙十二年)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楷书,主要是青花双罪状“大清康熙年制”6字款,3行6字。晚期青花既有3行6字,也有双行6字,后者往往不画双圈,“清”字右下的“月”字下现一横常竖写,还有少量的“大清年制”4字楷书款。这种4字款在颜色釉中也常看到,如黄釉碗和青釉瓷器盖碗等。康熙款总的风格是一般色泽稍浅淡,字体清晰,瘦长,端庄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写法有“一撇三臣二笔已”之说,下半部的四点有直点和顺点两种,前者居多。字与字之间拉开距离比较大,上下不是很紧凑,顶天立地,时代特征鲜明。28、仿明款识有“大明年制”、“永乐年制”、“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从数量上看有一半是写仿成化款,既有4字,也有6字,多是楷书,其次是写仿宣德款和嘉靖款。29、民窑青花的款识比官窑要复杂,区别很多,多数不书写年号款,这和当时禁书年号的规定有关系。往往写堂名款,双称斋堂款,即所居的“斋”、“堂”、“室”、“轩”,还有吉言赞颂款和花押图记款。多数是写在底足,画有双圈,没有双圈线的极为少见,少量是在碗心,常见:“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友昆连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传胪首唱”、“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有些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爵杯、香炉、荷花等图案标记。盘、碗的足内常写“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绘笔、银锭、如意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绘杂宝、方胜等。30、康熙青花写干支年款的很多,绝大多数书于器身文尾,按年代顺序排列有:“丙午”款(五年)青花三友碗,青花山水笔筒,“丁未”款(六年)青花山水纹碗,“辛亥”款(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盘、青花八仙炉,“癸丑”款(十二年)青花山水笔筒,“已未”款(十八年)青花人物诗句套杯,“甲子”款(二十三年)青花人物三足炉,“丁卯”款(二十六年)青花诗句笔筒,“已巳”款(二十八年)青花云龙炉,“庚午”款(二十九年)青花渔家乐图方棒槌瓶,“壬申”款(三十一年)青花腾王阁序笔筒,“丁丑”款(三十六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戊寅”款(三十七年)青花罗汉纹筒多瓶,“乙未”款(五十四年)青花人物纹凤尾尊等,这些带有明确纪年的器物,对我们鉴定同类型器的年代确认,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清康熙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清康熙青花瓷器鉴定方法,在近年的收藏品交易市场上瓷器创造了无数的奇迹,百万的售价让近年的康熙官窑青花瓷器活跃在收藏市场上的顶峰。那么清康熙青花瓷器鉴定方法有哪些呢?

真器特点

清康熙青花瓷器的器型古拙大方,凝重质朴,浑厚与秀丽并存。青花瓷胎体早期厚重,中后期逐渐变薄;胎质细腻致密,胎土有“糯米汁”,“似玉”之称。康熙青花早期和晚期呈青白色,釉汁凝厚,中期为粉白色;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康熙青花瓷纹饰题材丰富,绘工精细。山水画宗宋以来的传统技法,并吸收了西洋画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立体感和阴阳反差;人物画受陈老莲影响很大,面部轮廓线细致,仕女彩象高大端庄,布局以人物为主;花鸟画民窑中以青花为地,满饰白朵梅花的冰梅纹最为常见。康熙青花瓷底足两层台圈足,切削整齐,或呈圆棱角状。是清康熙青花瓷器鉴定要点之一。

赝品特征

后仿赝品清康熙青花瓷器的器型笨重,线条不自然,缺乏灵秀。或轻或重,胎质疏松。釉面粗松质软。人物灵气不足,呆滞有余;山水缺乏层次感;花鸟草率随意,自然味淡。多圈足,不规整,棱角粗糙,能看到旋痕,生硬感强。

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的技巧


康熙青花瓷以色泽艳丽、层次分明、画工率意颇得收藏家的青睐。“清一代”、康熙青花“独步本朝”的说法,在学术界和收藏界已达成共识。现今我们看到的康熙青花瓷,大量为民窑器。清代贵族使用的优质青花瓷,一般来自民窑中的“官古器”。关于康熙瓷的鉴定,总体上从胎、釉、型、画、款、色、等诸多方面入门。

一、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胎体

康熙前期胎体虽然较精细,瓷质坚实紧密,但仍未能摆脱明晚期厚重的特征。到了中晚期,才变薄,接近于雍正的轻薄俊秀。现代的高仿康熙瓷器物,其胎体厚薄均匀,入手沉稳凝重,胎薄却过于轻薄。胎体有粗细两者,细的不像真品的滑润细腻,细抚摸其有粗糙的感觉,从胎体上很难区别其真伪。

二、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釉质

康熙器釉质细润,紧密融合于胎骨的上面,截然一体。有白色釉、清色釉、粉白釉的美称。这种釉色在现代仿品中很难见到。现在运用的是一般的透明釉,虽也细润,但是火气太大,显得格外刺眼。现在的仿品,做旧手法很多,对于火气的处理,一般采取打磨或酸性药水浸泡,打磨处理,表面有细微的划痕,浸泡的话,表面过于粗糙老旧。

三、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形

康熙瓷器开启了造型之先河。其中,官窑器多小件,少见大器,而民窑青花器物的造型丰富多样,又多见大器。我们通常见得棒槌瓶,大方瓶,凤尾尊,观音瓶也大多数出之民窑。

古瓷的鉴别,以形为第一:

1、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的旋痕及黑疵。目前所见的现代仿品一般均有底釉,旋纹不明显,而且仿品尚未发现带明显黑疵点。

2、瓶、罐之类的器物底足往往是有二层台的硬折角,清末民国及前些年的仿品依旧无法做到这样的硬折角。近年,新仿品的折角处,还是不够角,给人一种弱的感觉。

四、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画工

由于康熙一代,跨越了61年之多,其器物上的画工,早、中、晚期画风有所不一样,大致画风区别如下:

1、清康早期的纹样图案以云龙、山水、楼阁、缠枝、莲纹居多。盘、碗、内壁则多绘图案,画面保留着崇祯、顺治的遗风。皴法依旧,山水的线条很是粗放,画面格局充实而且紧密,给人紧凑之感,空白留的少。山水近看浓深,远色较淡。

2、清康中期的绘画水平较早期大为提高,经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格调大大提高。在康熙27年,官窑停烧,一批画师大家回到了民间,使这一时期的青花器皿精彩多姿,浓淡深浅,阴阳向背,表现的淋漓尽致。民窑烧造出一大批精品,风格飞扬跳跃、挥洒自如。

3、康熙晚期的青花绘画技法以深染多见,譬如:山水在浓笔勾勒后,再用淡笔,在景物上加以渲染,以形成晕散的效果。另外,“斧劈皴”的画法在晚期较为多见。

康熙青花画色区别:

1、宝石蓝,康熙青花的最纯正的色。在明代末年崇祯以及顺治时期已经见到,康熙青花使用的上等的精选浙料,加上认真淘洗,反复研磨。才使青花发出如此的呈色,好的一色纯蓝,稍次点的是蓝中带紫。

2、偏灰蓝色,这种色调多见于康熙早期,是由于原料配比和烧成气氛等要素未能经严格掌握所致,和宝石蓝相比显得较差。

3、浅淡青花,这种色调康熙各个时期均有,但是以后期居多。现代的仿品中青花发色大多是偏灰,有些发蓝也是没有真品那樣的浓翠,仿品中的山水画也无法达到“墨分无色的效果”。

五、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款识

康熙青花款识非常复杂,现主要有官窑款的“中和堂”款和干支年号的“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落款“中和堂”款识的器物,除了古铜彩器物外,多为青花釉里红盘,这种器物在传世品中具有一定数量的,有大小两种。现代仿品中此类小盘已经出现了很多,但是绘画技法却远不如真品,现代仿品的画风松散乏力。最重要的区别是釉里红的发色不能够达标,大多现淡褐色,显得发灰暗。

此外,现代仿品中有直接落“大清康熙年制”款的,但字的功力不够,在书写的过程中局促,极力想模仿,但神韵远远不够。容易辨认出其伪劣。水平较高的,要数仿民窑款的器物,目前所见的一些闲章款和干支纪年款,笔法流畅,顿挫有度,大有康熙民窑的风格,应该是当今高手所为。

瓷器的鉴定主要方法如文。鉴别瓷器应该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先看实物,上手反复把玩。多去博物馆看藏品,同时结合书本。通过对大量实物对比,包括对高仿品的认真比照去学习积累鉴别技巧。

康熙青花瓷


今天由网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康熙年代的青花瓷。

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陶瓷文化:陶瓷鉴赏及鉴定小常识


1、器型。器型是鉴定瓷器的关键。每个朝代对瓷器的制造,无论是官窑或民窑都有它的器型标准,所以鉴定瓷器首先要看它的器型制造是否符合当时的造型,比如说赏瓶只有在清朝时才制造,如果对方说是明朝的就不对了。还有的瓷器造型是臆造出来的,比如把商周青铜器中的部分形状和清朝时有些器型组合起来制作。

2、瓷器的重量。每个时代制作的要求不同,瓷器的重量也不同,比如元瓷较厚重,与清朝相比就要重得多。

3、瓷胎。瓷胎也就是瓷器骨架,有浆胎,缸胎,石胎,铁胎,脱胎等。胎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每个窑的瓷器都有它的特点。比如景德镇制造的瓷器用高岭土瓷胎的颜色近似米黄。

4、瓷器的底釉。随着制作年代的变化,底色釉的颜色会有变化,同样是白釉,也有细微的变化。

5、瓷面的光亮度。太亮火气足,太暗又不对,真品应该有柔和的光亮。做假是很难做到这种效果的。

6、瓷器的底足。瓷器底足每个朝代都有它的特征。鉴定时一定要掌握这些底足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什么时候又不用了。

7、瓷器使用的颜料。鉴定上彩的特点,一看用料,二看年代,三看风化程度。彩料随着年代的过去,会风化,反铅。

8、瓷器上的款式。款式从宋时起就有,但大多是工匠制作时的符号。例如,一,二,三,四,五,六。少量书有枢府款,或年号款,发展到明清时款式流行,大都是皇帝年号款。如大明永乐年制。款字的书写都有其特色,需要研究各朝代的写法。

9、瓷器的声音。完整的瓷器,轻轻叩之,声音清脆悠长,修补过的瓷器声音则沉闷,有沙沙声。

常见的瓷器作假手段

1、款书的仿冒。后代制作的瓷器上书写前朝的落款。

2、假底。用破碎瓷器的底足换至新器上再修补完整。

3、表面作伪。用新的瓷器人工在瓷器的表面做旧。

4、底款磨去。重新书写款主要是前朝价贵物稀的瓷器。

5、无款瓷器上添款。

6、旧瓷器损坏。用现代技术修补后当完好品卖出。

7、加彩。把旧的低档的瓷器磨去彩料后重新上彩。

8、高仿。用现代制作的手段雇佣景德镇或其他小窑烧制前朝的高档瓷器。

9、改制。在损坏的瓷器上割去破损部位加以改制。

瓷器的价格

瓷器的价格取决于量,取决于品味的高低及制作的精度。

①一般最好是大的窑口生产的瓷器。比如说宋瓷,五大窑口:汝、官、均、哥、定或建窑、磁州窑、龙泉窑、越窑、耀州窑等。

②小窑生产的精品也价格不菲,如德化瓷、花瓷、湖田窑出的影青瓷等。

③官窑,历代为皇家烧造的瓷器。

④民窑中的精品,定烧的瓷器。

⑤从形状来看,以玩赏瓷为最贵,其次是文房用具,再次是日用瓷。

陶瓷文化:清代各时期瓷器文化特点及鉴定小常识之康熙时期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清康熙青花瓷器的特征是什么?


清康熙青花瓷器的特征是什么?清初,据历史文献记载,顺治皇帝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皈依禅门的皇帝,但受到皇宫内保守势力的极度反对,最终未能成行;而不久则死于天花。经过顺治时期的过度,到康熙时政权已经稳固,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呈现出全面繁荣景象。康熙,是我国历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六十一年的统治中,总结并借鉴明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潜心研究汉文化,制瓷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康熙瓷器造型特征:康熙时期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此时,尽管胎土精细,瓷质坚密,但在明末器型敦厚的遗习影响下,早期的胎体,仍未能摆脱前朝胎体厚重的特征。这在康熙前期尤为突出。至中晚期胎体彩逐渐变薄,但又有别于雍正时期的轻薄娟秀。从现在传世的官、民窑此去无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烧制的很精细,这首先应该归功于胎体的精良和制坯成型技术的纯熟。

2.康熙时青花器物比较多,所使用的青料是明末开始用的国产珠明料,翠蓝色,青翠艳丽,色调明快,这种青花可以渲染出深浅不同的多种层次色彩,适宜于表达各种花纹图案,而且立体感较强,特别适宜绘画山水,人物,同行称赞康熙朝青花为“青花五彩”。

3.比釉正宗的康熙青花笔筒外壁白釉釉色泛青、内壁白釉釉色偏白,底部白釉颜色较淡,三种不同。而仿品却三个地方都施以同样的釉,明显不同

4..康熙时期瓷器的纹饰有绘画、刻印、堆塑、镂空等几种方法,其中以绘画纹饰为主。初期仍然保留明代晚期的特点,比较注重写意,绘画的线条粗放有力,画面表现得极其古朴典雅、生动活泼。初期以后的绘画趋向于工笔画,画面不如以前那样生动活泼,比较规整、死板。康熙朝瓷器上的绘画题材基本上脱离了以往的形式,大大发展了历史人物故事一类的题材,如三国人物、西厢记,竹林七贤、五老观图、踏雪寻梅等,也有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生活题材的,有耕织图、渔家乐、渔樵耕读等,还有一些神话传说的绘画题材,如八仙、三星、八仙庆寿、麻姑献寿等。此外也有各种草虫、花鸟、禽兽、云龙,山水、人物、八宝、博古,花绘、缠枝花卉、折枝花卉、婴戏图、楼台殿阁等。

5.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泻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分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了八九种色阶。山石的描画,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这全靠画工手笔功夫来完成,构图讲究多样化,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视野开阔,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说,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经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使我国瓷器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有的画面结合刻、划及镂空堆贴等工艺。同时还广泛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青铜器、漆器和织绣等。

6.总的来说,康熙朝器物基本脱离了明代的造型特点,这一时期是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且器物造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传世器物较多,常见的有:

瓶类:梅瓶、天球瓶、蒜头瓶、车油瓶,油锤瓶、棒槌瓶、桶子瓶、葫芦瓶,方瓶、花觚、玉壶春瓶。

尊类:摇铃尊、太白尊,马蹄尊、石榴尊、苹果尊、观音尊、风尾尊等。

罐类:将军罐、鸡腿罐、莲子罐、圆罐。

文具类:印盒、水呈、笔洗、笔筒。

其他:盘、碗、杯、炉,壶、香炉、鱼缸,花盆、绣墩等。

7.康熙早期的官窑瓷器,多半是没有年款的;民窑尽管落有康熙年款,但是好景不长。

据载,康熙十六年,江西浮梁县令张齐仲下令:“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现在来看,这条禁令至少透露出两条信息:一是,在此之前,窑工画匠是可以在瓷器上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款识的;二是,当时朝廷认为,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款识的瓷器一旦破碎,是件很不吉利的事情,要加以禁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禁忌,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众所周知,康熙一朝早期,国乱不断,其中又以“三藩”之乱为最。所谓“三藩”,以清初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为首,加上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及其子尚之信,由于他们都是藩王,故称为“三藩”。自清初以来,“三藩”独霸一方,渐渐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为康熙皇帝的心腹大患。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终于下决心“撤藩”。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率先在云南反叛。之后,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之信也相继反叛,一时间大清帝国危在旦夕。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耿精忠在清军强大攻势下被迫投降;转年,尚之信投降;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死,其部将拥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地区,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终被平息。

浮梁县令张齐仲下令禁止“在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的康熙十六年,正值清廷平定“三藩”之时。彼时,大清江山破碎的危机尚未度过。不允许在瓷器上书写“康熙年号”的款识“以免破残”的做法,虽然现在看来很迷信,当时也在情理之中。人们通常说,政治往往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等到康熙中晚期,内忧外患或减少或平息,江山日趋稳固,豁然、大度、自信也就自然从各个方面浮现,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款识的瓷器也多了起来。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正式于江西景德镇御器厂开始烧造御用瓷器。康熙官窑款,多以青花钴料书写,其次为珐琅彩款印款,刻制的款识较少。青花书写款的青花呈色纯净明艳,深沉于透明釉之下,如同写于胎骨之上。

有意思的是,与之并行的,民窑中却出现了大量书写明朝年号的所谓寄托款。马末都先生在《马末都说收藏瓷器篇(下)》一书中认为:“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书写大量的寄托款。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如图)、‘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可瓷器上写的款,却都是前朝的款为什么就能网开一面呢?原因是当时政府认为,对知识分子还是应该在某个地方有一个宣泄口,不能逼得太紧,所以瓷器上允许写前朝的款,寄托汉人的情思。”

清代各时期瓷器文化特点及鉴定小常识之康熙时期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日用陶瓷小常识


方法/步骤

1一、陶瓷分类

(一)按瓷种分类。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有日用细瓷器、日用普瓷器、日用炻瓷器、骨质瓷器、玲珑日用瓷器、釉下(中)彩日用瓷器、日用精陶器等。

(二)按花面装饰方法分类。按花面特色可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色釉、未加彩的白瓷等。

釉上彩是指在陶瓷产品的釉面上用陶瓷颜料进行装饰,再经700~850℃烤烧而成的产品。因烤烧温度没有达到釉层的熔融温度,所以装饰图案未沉入釉中,只紧贴于釉层表面,装饰图案的光泽与釉面的光泽有较明显的差别。

釉中彩的装饰方法与釉上彩一致,但烤烧温度比釉上彩高,达到了陶瓷产品釉料的熔融温度,陶瓷颜料在釉料熔融时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装饰图案的光泽与釉面的光泽一致。

釉下彩的装饰是在泥坯上进行,经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这种产品和釉中彩一样,装饰图案被釉层覆盖,装饰图案的光泽与釉面的光泽一致。

色釉瓷是在陶瓷釉料中加入一种高温色剂,使烧成后的产品釉面呈现出某种特定的颜色,如黄色、兰色、豆青色等。

白瓷通常指未经任何彩饰的陶瓷。

不同的装饰方式带来不同的装饰效果,釉上彩产品的装饰效果色彩鲜艳、丰富多彩,釉中彩产品和釉下彩产品一般比较素雅,色彩的艳丽程度不如釉上彩产品,消费者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装饰方法的产品。

2二、重要指标解析

(一)铅溶出量、镉溶出量

日用陶瓷产品涉及人体健康的指标主要是铅、镉等重金属元素的溶出量。釉中彩产品、釉下彩产品、色釉瓷、白瓷的铅溶出量、镉溶出量极少或几乎没有,绝大多数釉上彩产品的铅溶出量、镉溶出量也很低,在国家标准的控制范围内。极少数釉上彩产品使用了劣质颜料,或在花面设计上对含铅、镉高的颜料用量过大,或烤烧时温度、通风条件不够,铅溶出量、镉溶出量会超过国家标准的最高允许极限。

(二)微波炉适应性、冰箱到微波炉适应性、冰箱到烤箱适应性

此项指标是GB/T3532-2009《日用瓷器》新增加的与消费者使用日用陶产品密切相关的指标,是表明产品是否适合在微波炉、烤箱中使用的特征性指标。

由于日用陶瓷产品均有一定的吸水性,使用后的清洗过程中产品坯体会吸入一些水份,在微波炉、烤箱中使用过程中水份的气化可能会造成产品的开裂或破损。极个别产品可能因水份气化的速度过快,水汽无法通过产品的无釉处逸出,导致产品在微波炉、烤箱内炸裂。

(三)吸水率和抗热震性

吸水率是表明陶瓷产品烧成后致密程度的特征性指标,吸水率指标是划分陶瓷瓷种的依据,吸水率≤0.5%、≤1.0%、≤5.0%的陶瓷,分别为细瓷、普瓷、炻器,吸水率≥10%为陶器。一般而言,吸水率越小的产品其使用寿命越长。

抗热震性是表明陶瓷产品抵抗外界温度急剧变化时而不出现裂纹或无破损能力的特征性指标,是重要的使用性能指标。日用陶瓷产品使用过程中接触的多为加热的食物,抗热震性差的产品在热冲击的作用下会导致产品的开裂或破损,产品的强度较低、盛装食物时可能出现破碎,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3三、选购注意事项

(一)产品外观质量

消费者首先可查看产品包装箱或箱内文件所标明的产品名称和等级;其次可通过肉眼观察产品的实际质量,选购时应尽量选择表面无明显缺陷、器型规整的产品。盘、碗类产品,可将几个规格大小一样的产品叠放在一起,观察其相互间的距离,距离不匀,说明器型不规整,变形大。对单个产品可将其平放或反扣在玻璃板上,看是否与玻璃板吻合,以判断其变形大小。对瓷质产品,可托在手上,用手指轻敲口沿,若发出沙哑声,说明内部有裂纹存在。

(二)铅溶出量、镉溶出量的初步判断

釉中彩、釉下彩产品的铅溶出量、镉溶出量极少或几乎没有,可放心选购。

釉上彩产品则应按使用目的不同而选购,为降低铅溶出量、镉溶出量的影响,可采取下列方法:

1、用来盛装酸性食物的器皿,应尽量选用表面装饰图案较少的产品。

2、选购时应注意图案颜色是否光亮,若不光亮,可能是烤花时温度未达到要求,此类产品的铅溶出量或/和镉溶出量往往较高。

3、特别注意那些用手即可擦去图案的产品,这种产品往往铅溶出量或/和镉溶出量极高。

4、对不放心的产品,可用食醋浸泡几小时,若发现颜色有明显变化应弃之不用。

(三)使用注意事项

1、对可能用于微波炉、烤箱、洗碗机的产品,应选购标明“微波炉适用、烤箱适用、洗碗机适用”字样的产品。

2、对使用量大的产品,如餐饮业,宜选用边缘较厚带圆弧状加强边的产品,此类产品在使用中不易损坏。

3、对标明用于装饰的产品,不能用于盛装食物,此类产品的铅、镉溶出量不受标准限量的控制。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清康熙青花瓷小常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清康熙青花瓷小常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