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清瓷器:明清官窑龙纹青花瓷:左盘右蹙如惊电

明清瓷器:明清官窑龙纹青花瓷:左盘右蹙如惊电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怎样鉴别明清花瓷器

2021-07-14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明、清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中,有不少是精美的游龙、云龙、蟠龙、螭龙、海水龙、穿花龙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变化多端。有些收藏家有兴趣作为主题藏品;不过每件精品皆价值不菲。

青花龙纹圆盘tAoci52.CoM

例如附青花龙纹僧帽壶、青花海龙纹高足盌、青花海龙纹渣斗等,乃继承前朝永乐青花龙纹器的精髓,进一步发挥。宣德青花龙纹显得豪雄威猛,线条苍劲富韵味,笔法流畅洒放。清代乾隆时期的青花龙纹皆没有这些优点,也没有那么生动灵活。宣德龙纹端的“左盘右蹙如惊电”,绘工精细有艺术感,乾隆的青花龙纹怎样也比不上。

编辑推荐

明清瓷器:顺治青花“老虎听法”纹盘赏析


这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顺治青花“老虎听法”纹盘,盘直径21.2厘米,敞口,口沿施酱釉,圈足内有“玉堂佳器”四字款,盘内绘三位僧人,一人手拿佛珠,一人手拿菩提叶,一人手拿蒲团,前方一老虎正听闻高僧说法。只见它坐地虔诚地前掌抱拳似在合十,全然没有了虎啸山林的威猛。老虎听法、老虎皈依的故事在佛教界早有流传。十八罗汉中就有一尊“伏虎罗汉”,其现身是人虎和谐相处的典型,也是度化猛兽的范例。十八罗汉最初只有16位,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朝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是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演变成为十八罗汉后很快就在中国流行了。南朝梁武帝时,有位僧人住拾宝岩,山中有虎,人皆不敢夜行。唯该僧毫无畏惧口中念诵经文夜行过山,老虎闻经则纷纷避去。帝赐号“伏虎禅师”。梁朝法聪法师8岁出家,在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而栖。晋安王拟为其建造禅室,发现堂内有虎,十分惊惧,法聪法师以手按虎头,虎即闭目伏地。晋安王告诉法师境内有虎灾,法聪即入定,不一会17只大虎鱼贯而入。法聪命弟子给老虎颈项系上布绳,嘱咐老虎不要再惊扰乡民,果然自此无虎害。法聪法师居处夜放光明,不用灯烛,世寿92岁端坐而化,被人称为“伏虎罗汉”。“老虎听法”青花盘上的画法,是师承前朝画家的画作。明代画家丁云鹏就画过“伏虎罗汉”,画意与此盘类似。宋代有一幅“伏虎罗汉”图与此盘更为相像,画面为三位僧人,其中一头有光环的高僧,手抚摸虎头,老虎似在听闻高僧说法。可惜画家没有署名,留下了遗憾。

明清瓷器:明官窑瓷器中的白瓷赏析


永乐白釉方流直颈执壶高32.6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永乐白釉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高19.3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

清白釉印龙纹尊高24厘米私人藏品

白瓷,是指呈白色调的单色釉瓷,明代称其为“白磁”,清代多称“填白”或“甜白”。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青花瓷以及彩瓷等,白瓷属于其中一大分类,也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中较为常见的单色釉品种。

与其他色釉瓷相比,白瓷制作较为简单,因此在历史上创烧时间较早。制作理想的白瓷也并非易事。首先,高质量的白瓷需要纯净的胎土与釉,其中含有其他微量杂质,容易影响胎与釉的发色,降低成品质量。例如明代麻仓土提炼不如清代纯净,导致胎土略带黄色调。清代胎土纯净,对表面釉色几乎没有影响,于是釉面发色更为洁白。另外入窑烧制时的火候控制也非常重要。通常使用氧化焰烧制,白釉呈牙白色;使用还原焰,白釉则呈青白色。因此,白瓷的主要色调可以分为牙白色(偏黄)与青白色(偏青)两大类。

明官窑白瓷

1995年8月,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南京明皇宫遗址内玉带河西侧一口古井中出土不少明初白瓷残片,造型主要有盏、杯、盘、爵、梅瓶等,制作风格在元与永乐之间,被学者断为洪武制品。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早在洪武时期,御窑厂白瓷已经大量制作,并广泛用于祭祀、赏赐以及日常使用中。由于明初御窑厂早期制瓷种类不多,色彩相对单一,因此白釉瓷大量制作属于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制瓷技术,使用研磨细腻的麻仓土与瓷石配制的二元配方胎土,并用磁铁成功吸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胎土中的铁含量,还将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降低到最低点。

到了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白瓷的技术更加娴熟,胎土光滑细腻,釉水丰润如脂,呈半透明状。其制品被历代推崇,甚至为它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即“甜白”。永乐御窑厂的白瓷制作不仅在于釉水发色方面很有特色,在造型方面更是首屈一指。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瓷器的情况看,永乐甜白的制作量相当可观,造型尤其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仿伊斯兰器。该类器物主要为永乐年间配合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朝与伊斯兰圈诸国的贸易往来所制。造型仿制伊斯兰地区常见的青铜器、玉器等,如执壶、烛台、扁瓶以及西亚地区的其他罕见造型。除了用于波斯等地的赏赉外,该类器物在内地并无太多实用价值,仅作为陈设观赏瓷使用。因此,随着后来郑和下西洋的终止,该类器物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制作量急剧减少。

仿中国古代青铜器。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情况看,永乐时期还制作了白瓷、白瓷爵等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白釉瓷。白釉仿制东周盛行的青铜乐器,原本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那样口部呈弧状,而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明初制作白釉并不是作为乐器使用,应该是一种用于祭祀或象征性陈设观赏的博古瓷。白釉爵也是仿古代青铜饮酒器爵。当时御窑厂制作了大量高足杯等饮酒器,因此爵同样无太大实用价值,也应主要作为祭祀、陈设观赏器使用。

日常用器。永乐白釉瓷中,盖罐、玉壶春瓶、盘、碗、杯(包括高足杯)等都是历代传统制作造型,也是宫廷内部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器。因此,这类饮食用瓷制作量最大,所占比率较高。

除了以上各类造型的白釉瓷之外,永乐时期还制作了仿石雕器座、罕见的碗类造型,以及藏族等地流行的僧帽壶等。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御窑厂为了丰富制品造型,服务于巩固团结各族关系的劳动成果。

由于永乐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与海外诸国积极广泛的贸易往来使得朝廷需要数目巨大、造型多样、质量精美的各类瓷器以保障贸易顺利进行。因此,景德镇御窑厂在瓷器生产方面不遗余力,促使御窑厂制瓷迅速繁盛起来。

永乐甜白釉并非完美无瑕,基于当时的制瓷水平,永乐甜白釉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制作缺陷。例如永乐甜白釉的釉面处理还不够理想、成熟。特别是制作大器时,容易出现明显的厚薄不均的情况。由于釉面较厚,釉与胎土的膨胀系数没有控制好,导致釉面出现大量开片,影响审美效果。

尽管如此,这些技术缺陷并没有妨碍永乐甜白瓷在明清白瓷中的主导地位,该时期制作的白瓷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不少制品空前绝后,堪称明清时期的白瓷制作高峰。

宣德时期对海外贸易不够重视,导致该朝仿伊斯兰器的白釉瓷数量、造型也明显减少,许多造型停止生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实用日常用品。

洪熙和宣德朝史料中有一些涉及白瓷的档案记载,如: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己酉条:“命行在工部(即北京工部)江西饶州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瓷祭器”(《明实录·宣宗实录》)。宣德元年(1426年),赐杨荣:“……赐公端砚,御用笔墨及白磁酒器,茶钟,瓶罐,香炉之类”(《杨文敏公集》)。宣德三年七月,“己巳,(明)使臣昌盛、尹凤、李相至,赉赐白素瓷器十桌,白瓷青花大盘五个,小盘五个”(《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宣德四年十一月甲辰,“使臣金满来,赉曰:‘……兹谴内官金满来敕谕王,特赐白瓷器十五桌”(《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从以上史料看,宣德时期的白瓷主要用于祭祀以及赏赉,其中几筵制品较多,也就是日常实用的杯、盘、碗之类。

明清瓷器:明 青花云龙纹碗 红釉暗龙纹高足碗


明青花云龙纹碗

高9.4厘米口径20.7厘米足径8.7厘米

明:景德镇窑。永乐时烧造。撇口,丰底,圈足。胎薄体轻,釉面莹润,以苏麻离青料绘云龙纹,龙体浑圆,雄健有力,近足处绘莲瓣。器里口边绘忍冬纹,内底心青花双圈内,有两朵如意头式飘带形云,无款识。现藏故宫博物院。

明红釉暗龙纹高足碗

高9.9厘米口径15.8厘米足径4.2厘米

明:景德镇窑。口外撇,瘦底,高足,上窄下宽,足柄中空。白里暗云龙纹,内底心刻篆书永乐年制款,外围葵花,器外壁施以鲜艳光亮的铜红釉,晶莹明澈,为永乐时的新品种,称为鲜红。原为宫廷旧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明清瓷器:清乾隆黄釉青花九桃纹盘


将于本月14日至17日在东亚展览馆举行的第三届上海“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吸引了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古玩界的众多机构前来参与,上海崇宝堂带来了清乾隆·黄釉青花九桃纹盘和明成化·斗彩麒麟纹窝口盘等瓷器精品,颇为引人注目。黄釉,是以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锡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釉色,也称铁黄,最早出现在汉代釉陶上。黄釉还分低温黄釉和高温黄釉。汉代釉陶、唐三彩、辽三彩彩釉陶上出现的黄釉,均为低温黄釉。高温黄釉出现在唐代安徽寿州窑、萧县白土窑,河南密县窑、邞县窑,陕西铜川窑,山西浑源窑,河北曲阳窑和湖南长沙窑上。瓷器上的高温黄釉,多为普通的民窑制品;而瓷器上的低温黄釉,多为官窑制品,非常珍贵。瓷器上纯正的低温黄釉,作为在烧成的瓷坯上,两次入窑烧成的装饰釉,出现在明宣德年间。明成化、弘治黄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三代官窑黄釉精美,尤其是康熙黄釉釉质细而晶莹,似鸡油,故又称“鸡油黄”。乾隆时期,黄釉青花瓷、黄釉粉彩瓷和黄釉珐琅彩瓷盘等较多出现,给人以华丽的效果。此黄釉青花九桃纹盘,以黄釉为底,盘内以青花饰桃树一棵,结九枚硕桃。民间流行有东方朔三盗仙桃,汉武帝得西王母赠仙桃的传奇故事。所绘硕桃象征长寿,取“祝寿”之意,硕桃累累,不禁使人想起“南山仙桃大如牛,一食能益千年寿”的佳句。此类纹饰寓意吉祥的瓷器,应是万寿节的用品。

明清瓷器:乾隆青花釉里红喜鹊登梅纹盘


这件乾隆青花釉里红喜鹊登梅纹大盘(见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喜鹊作为纹饰出现在瓷器上大致在宋代,但清之前饰有喜鹊纹饰的瓷器不是很多,到清代喜鹊纹饰才广为流传,其中尤以喜鹊登梅纹较常见。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成品率低的缘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了。在雍正、乾隆期间,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红。所谓青花釉里红,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同一器物上的装饰,在透明釉的覆盖下,经高温煅烧而成,改变了以前只绘一色之单调,青红两色互相衬托,显得分外妖娆,令人赏心悦目。

锔瓷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技艺。旧时,惜物惜福是人们的普遍观念,锔瓷体现的是一种勤俭持家的精神。而如今锔钉补瓷这项传统技艺,业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只锔过钉的乾隆青花釉里红喜鹊登梅纹盘,纹饰寓意美好,锔瓷工艺精湛。此外,该盘口径之大并不多见,当属一件很有特色的收藏佳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