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的品种 > 导航 >

明清官窑瓷器的品种

明清官窑瓷器的品种

古代瓷器的品种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古代官窑瓷器

2020-03-16

古代瓷器的品种。

明、清官窑瓷器,品种繁多,精彩纷呈。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各期皆有杰作,并以瓷入画,有水墨青花的美誉;釉里红瓷更得明初皇家喜爱;五彩瓷乘宋、元红、绿彩之序,出现了釉上蓝彩的新工艺;斗彩之花于明宣德朝初绽,在明成化朝、清雍正朝两度怒放;当人们还在欣赏五彩瓷的古韵时,珐琅彩已携着大西洋彼岸的异国风情,款款而来;粉彩瓷则并五彩瓷与珐琅彩瓷之美,于康、雍、乾盛世涉入瓷海,其后一领瓷业风骚二百余年......彩瓷令人目不遐接,颜色釉瓷亦琳琅满目,以雅致简约亮丽匀静的风姿闲步于瓷坛。

釉下彩瓷

釉下彩瓷是直接在瓷坯上绘画,然后入窑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的彩瓷。

青花瓷

青花瓷是以钴为着色剂,直接在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约1300°C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相间的彩瓷,其主要产地在江西景德镇。景德镇在元代就生产出成熟的元青花,当时是外销瓷。明代永乐、宣德二朝的官窑青花瓷,以深沉的发色为特征,是继元青花后的青花瓷的第二个高潮期。明成化朝青花瓷以如脂如玉的白釉配淡雅的青花发色,相得益彰,是其第三个高潮期。清康熙青花瓷,以亮丽的色彩,浓淡分层的水墨效果,将戏曲传说的美丽、唐诗宋词的意境再现于瓷画,是青花瓷的第四个高潮期,也是最高成就期。青花瓷还繁衍出数十个小品种,如青花金彩、青花五彩、黄地青花等。

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下彩瓷,始见于元代。它与元青花是釉下彩瓷中的姐妹花。明洪武时期,釉里红瓷、青花瓷与白釉瓷平分官窑瓷秋色,釉里红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正统朝以后,数朝都未烧制出成功的釉里红瓷。直至明末,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得以恢复,并在清代康熙朝、雍正朝官窑二度重放异彩。

青花釉里红瓷

青花与釉里红共烧的瓷器称青花釉里红瓷,元代始见。青花用钴绘画,而釉里红则用铜作着色剂,都要烧出好的色泽来,十分不易。但清代雍正朝完全可以做到绿叶配红花,且两者呈色皆佳。

釉下三色瓷

釉下三色瓷又称釉下三彩瓷、釉里三色瓷。它是清康熙时期创制的新品种,数量较少。三色为釉里红、青花、豆青釉或米黄釉。前二者以绘画形式表现,豆青釉色极淡,近于白色,往往做辅助纹饰,似印章上的薄意雕。造型多见花觚、天球瓶、笔筒。

釉上釉下结合彩瓷

釉上釉下结合彩瓷的制作需先烧好青花瓷,再于上彩绘,最后经1000℃左右的中温、800℃左右的低温烘烤而成。

斗彩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明清官窑瓷器品种大全(三)


颜色釉瓷

官窑颜色釉瓷除了做日用品、陈设器外,另一个重要用途是祭祀用瓷。《钦定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地坛及社稷坛用黄釉瓷、月夕坛用白釉瓷、朝日坛用红釉瓷,非常严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明代宣德朝起,官窑就有仿制宋代五大名窑的传统,这种时尚在清雍正朝尤甚,由此创制出许多让人爱不释手的颜色釉瓷。

高温颜色釉瓷

高温颜色釉瓷是在1200--1350°C温度下一次烧成的。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六朝的官窑高温颜色釉瓷品种繁多。祭(霁)红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官窑的名瓷,因其釉汁晶莹似红宝石,故又有宝石红釉之称。清康熙郎窑红釉瓷、豇豆红釉瓷也是高温颜色釉瓷中的精品。除红釉外,还有蓝釉,翠青釉,(甜)白釉,酱釉,冬青釉,仿宋代名窑的青灰釉、天青釉、白釉、青白釉、(高温)黄釉等等。

中温颜色釉瓷

中温颜色釉瓷的制作,需要先烧成涩胎瓷,再上釉,最后在900--1200°C的温度下二次烧成。孔雀绿釉、毡包青釉、矾红釉都是中温釉。孔雀绿釉最早见于磁州窑。明宣德官窑乘古而制,孔雀绿釉是其名贵品种,在明成化、弘治、正德等朝和清代前期也有烧造。毡包青釉的釉色较祭蓝釉发紫,釉面浑厚。它于康熙官窑始烧,是清代各朝的传统品种。矾红又称铁红(其着色剂为铁)、抹红(上釉的工艺为抹法)。它即可作釉又可做彩,是中国古瓷中最早的釉上彩,宋加彩的红色即是。明正德、嘉靖、隆庆年间因祭红釉难烧,而皇家祭祀必用,故曾下令烧矾红瓷以代。

低温颜色釉瓷

烧制低温颜色釉瓷亦需先烧成涩胎瓷,然后在700--900℃的温度下二次烧成。品种见黄釉、胭脂红釉、茄皮紫釉、瓜皮绿釉、水绿釉、粉红釉等,其中黄釉瓷的数量最多。自明宣德朝以后,黄釉瓷器是黄帝、黄后的日用品,也是祭祀用器,当然也是各朝官窑必烧之物。各朝官窑黄釉器的色泽,以弘治朝的为最。因为,首先量大且色泽一致,说明当时工艺已过关;其次色泽娇美,有"鸡油黄"之称,也因用浇釉工艺,有"娇黄"之美誉。

窑变釉瓷

窑变釉是釉汁在窑内发生化学变化后形成的,外观上表现为各种釉色相间相融,色彩变化新奇。清代窑变釉品种主要是仿钧釉和炉钧釉。仿钧釉即仿宋代钧窑的釉色。炉钧釉始于雍正朝,是低温釉。制作时,先高温烧好涩胎瓷,再施釉,最后入800--900°C的炉内,两次烧成。因它的釉是二次入炉烧成的,且釉面仿宋代钧窑窑变,故名。炉钧釉瓷多见于清雍正、乾隆两朝。

结晶釉瓷

结晶釉内含明显的结晶体。结晶釉的产生是因为釉内含有足量的结晶体物质(如赤矿),当釉熔融而处于饱和状态后,又逐渐冷却时,这些结晶体物质便由非结晶态转为结晶态,它们夹在釉面中,表现的很明显。清代结晶釉品种因其色泽被称为茶叶末釉、鳝鱼黄釉、蟹壳青釉等。它们都是雍正、乾隆两朝的名品。

明清官窑瓷器中的“鸡”文化!


清雍正斗彩母子鸡纹盘局部

鸡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之一,根据出土于江苏省邳州大墩子古文化遗址最下层的陶鸡下蛋模子可知,至少在6000年前的黄帝期间,鸡已经做为家禽被邳州人豢养。由于鸡与人类共同生存,关系精密,一样平常生存中不停产生的鸡文化,比方与鸡相干的绘画、成语、典故等显得不可胜数。在绘画等装饰方面,鸡所能表达的情绪拜托许多,重要可以枚举如下数种:

1.“五德”说

唐朝墨客杜甫在《鸡》诗中写到:“纪德名标五,初鸣度必三。殊方听有异,失次晓无惭。问俗情面似,充庖尔辈堪。气交亭育际,巫峡漏司南”,此中提到鸡有“五德”。由此可见,鸡在古代曾经做为君子为人办事的标榜。

2.“大吉大利”说

汉字中“鸡”与“吉”同音,因此“大鸡”暗示“大吉大利”,深受众人喜好。

3.“官上加官”说

鸡头上有冠,“冠”与“官”同音,假如将雄鸡与鸡冠花画在一起,则构成“官上加官”图,暗示为官者升迁、腾达之意。

4.“五子登科”说

画一只母鸡(或雄鸡)与五只鸡雏相戏于窠——即母子鸡图,以“窠”谐“科”,谓之“五子登科”,暗喻科举测验中皆可金榜题名。

5.“室上大吉”说

“石”与“室”同音,画大鸡于石上还可以取其“室上大吉”之意。

在明清宫廷艺术中,“鸡”的题材也占了相称紧张的,尤其是与天子旦夕相处的御用瓷器,此中的就有不少“鸡”的题材。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台北故宫藏)

说到“鸡”题材的官窑瓷器,就不能不提鼎鼎台甫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了。成化元年恰好是鸡年,相传计划制作斗彩鸡缸杯也正是为了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作为成化天子的御用羽觞,烧造时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制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宫廷,次品则被烧毁,因而传播到民间的数目少少。在古代瓷器收藏家之中就已经传播如许一句话:“宁存成窑,不苟富贵。”另在《万历野获篇》中则有“成窑羽觞,没对至博银百金。”成化官窑瓷器受人追捧水平可见一斑。

自明代以来,鸡缸杯便被视为令媛难买。成化鸡缸杯曾于1980及1999年拍卖,均革新中国瓷器天下拍卖记录。雷同在1999年在香港苏富比上拍出2917万港元,革新了中国瓷器天下拍卖记录。鸡缸杯,即饰子母鸡图之盛酒小杯,环绘公鸡偕母鸡领幼雏觅食。子母鸡图,早兴于宋朝,然画于瓷上,则从成化开始。由于鸡缸杯色彩缤纷光显,绘画率真可人,被业内称为神品。

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紧张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会,估价为2-3亿港元的玫茵堂收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成为本次拍卖的核心。该鸡缸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伦敦收藏家 Leopold Dreyfus 夫人收藏,今后被玫茵堂收藏。此件拍品从中午12点20分左右开拍,起拍价为1.6亿港元,在颠末八口竞价后以2.8124亿港元成交,买家为上海藏家刘益谦。

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鸡缸杯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王者,历代天子也为之留恋,不停仿烧,足见其神奇的艺术魅力。后代仿成品种中,又以康熙、雍正两窯之作品最为精彩。清代康熙时期,成化斗彩鸡缸杯就极受器重,于其时程哲所著《蓉槎蠡说》、刘廷几《在园杂记》、孙承泽《砚山斋杂记》、高士其《高江村集》等条记内皆有记述,此中高士其更作《成窑鸡缸歌》赞咏。在此社会风气影响下,以景德镇御窑厂督窯官郎廷极督烧的郎窯鸡缸杯名重一时,刘廷玑批评云:“瓷器之在国朝洵足高出成、宣”。此卧足鸡缸杯,胎质精致,白釉温润,色彩雅丽,纹饰、造型纯仿成窑鸡缸杯,完工化拜托款,青花淡雅,敷彩清丽,笔绘拙稚,颇有成化遗风,神型具肖,为清代同类题材中的上品,不为多见。 此杯出自闻名的瑞典收藏家卡尔肯普博士的旧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书康熙本朝款的斗彩鸡缸杯,另上海博物馆收藏一对险些雷同的康熙鸡缸杯,底完工化拜托款,与本件拍品可谓同出一辙,可资比力。

清康熙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凤尾尊是朝晨期创烧的一种器型,是便是摆设器也是实用器,可以用来插花大概当做卷缸利用。此尊敞口外撇,长颈,丰肩,鼓腹,圈足,俗称“凤尾尊”。通体青花色泽浓翠美丽。尊上下两层均有雉鸡、牡丹、山石组成的画面,匠师用分水技法体现出青花色泽与纹饰的条理感,清新明快的色阶变革所产生的韵律美,使瓷绘纹饰得到了水墨画一样平常光显、生动、逼真的艺术结果。

康熙官窑青花龙凤纹天鸡盖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盖碗是康熙一朝创烧的品种,碗口微撇,折沿,斜弧腹,矮足,胎骨精致,瓷质莹洁,通体施釉,光亮润泽,上附履式镗锣盖,镂空天鸡盖钮,眼、喙、羽翼等细节均以青花刻画。外壁以青花绘龙凤纹,绘画流通,造型典雅,给人以明丽清雅的感官享受。此盖碗应是康熙中晚期官窑创烧品种,底款为双圈双行六字“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清乾隆御窑东青釉描金天鸡花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花浇高18.3cm,口径2.3cm,呈天鸡形,昂首竖立,长尾垂地,背驮一个曲柄胆瓶,鸡嘴为流,瓶口为注水口。花浇通体施东青釉,鸡身遍体以金彩刻画羽翼,瓶体上以金彩刻画蕉叶与螭龙纹。

天鸡是一种祥瑞的神鸟,唐代闻名墨客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之句。此花浇是一件清代宫廷的传世器皿,器形小巧风雅,描金一丝不苟,表现出皇家用器的高贵大气。此器既可用来浇花,又可作为摆设器摆放于殿堂中,将实用性与观赏性奇妙地联合在一起。

清乾隆粉青釉鸡形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粉青釉鸡形熏,高22cm。熏呈雄鸡形,作俯卧回顾状。底部与鸡身可以分离。通体施粉青釉,无款识。

清代乾隆时期,为了表现高超的制瓷程度,御窑厂常常烧造一些具有实勤奋能的陶瓷雕塑器,这件粉青釉鸡形熏就是此中之一。雄鸡尾羽伸展,模样形状传神,接纳了镂空剔雕的工艺技法。熏香时,可把香料放在底座中,燃出的烟雾从雄鸡的口和翅间袅袅飘出,可谓专心奇妙。鸡与“吉”谐音,寓意祥瑞,同时也有暗示天子要“闻鸡起舞”而勤政之意。

清乾隆御题诗鸡缸杯(上海博物馆藏)

存世乾隆御题诗鸡缸杯又名“贾昌斗鸡”杯。有巨细两种尺寸,大者直径8cm(同成化巨细),小者直径6.5cm,所见十之八九为尺寸较大者,而此对则为此中较小者,更显精良可爱,而且成对生存,生存精良,传播有绪,尤为珍罕。 其“大清乾隆仿古”之篆款为乾隆官窑之中最为独特之格局,其开宗明义所在破制作之意旨,然而细细审阅,未能找到任何摹古之处,不由予人深思弘历诗中之所想。杯壁所绘戏鸡童子,即为“贾昌”,是盛唐时期的斗鸡神童,他十三岁入宫,以驯鸡得宠于唐明皇四十年,鸡天性怕狐狸,贾昌的斗鸡在头上抹狸膏(狐狸油),爪戴铁爪,斗之必胜。李白诗句讽刺贾昌恃宠傲世,鼻孔朝天的模样形状,诗云:“君不能狸膏金矩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故其仿古之心实为借古喻今,时时自警,告诫众人,不可沈溺于玩物之中,长耽于安乐之上。

明清官窑瓷器价值连城


中国是陶瓷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英语中的CHINA指的是中国,但同样可以解释为瓷器。瓷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明的象征。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上的藏家、炒家对明清官窑瓷器进行大肆炒作,使得明清官窑价格扶摇直上,迭创新高。1999年香港苏富比曾推出一件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的清乾隆款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即受到了海内外买家的青睐和追捧,经过几十个回合的激烈竞争,最后在1900万港元的价位上一锤定音,如果加上佣金合计2095万港元。去年,明清官窑瓷器更是在市场上大放光彩。一件清乾隆粉花蝶纹如意耳尊和一件明清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在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会上分别以3304.5万港元和4404.75万港元拍出,两度刷新中国官窑瓷器的最高纪录,令全世界为之惊讶。这些佳绩的诞生,大大提高了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国际地位和价值。同时,预示着中国文物艺术品开始向世界艺术市场冲击。那么,明清官窑瓷器何以屡创新高,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明清官窑代表中国最高制瓷工艺水平。

明清时期,皇帝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人才到景德镇,同时投入大量的财力,可以说当时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全国技艺之精华。所产瓷器品种之多,色彩之丰富,工艺之精湛,是历代和民窑无法相比。明清两朝先后创制了五彩、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等,特别是清代彩瓷取代青花瓷成为官窑瓷器的主流,并在色釉或彩瓷的烧制工艺上达到了顶峰的地步。以清乾隆款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为例,此瓶是1743年督窑官唐英亲自画样研制的贡品,它混合了几种装饰的技巧,细节非常精巧。基本的釉彩是淡乳褐色,用金银双色勾绘,及用粉绿色做枝花卉的背景颜色,在瓶身上的每一块通花格用圆形的版面组成,蓝色釉底。由于六方瓶不能上圆拉坯,成型困难,镂空要求极高,镂空后的瓷胎由于应力改变,烧造中极易变形,成品率极低,故这件瓷器极为罕见,成交价在2090万港元也在情理之中。另外,明清帝王对制瓷极为重视,像乾隆皇帝,他自身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对器型、图案、色彩、品种要求很高,须经御批审定和御出图样方可烧造。所以,这一时期瓷器不计成本,出产极精,代表了中国制瓷最高水平。

其次,明清官窑被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珍藏。自1840年英法联军攻入紫禁城后,火烧圆明园,掠北京城,火毁掠走无数文物。许多经典的瓷器先后进入了西方各大博物馆,如英国大英帝国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由于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争先恐后收藏中国官窑瓷器,这无疑为明清官窑走俏民间收藏和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再次,国内外大典藏家、大机构、大财团纷纷介入市场,不断推动了明清官窑的价格。过去,官窑瓷器是帝王的玩物,因此,今天拥有明清官窑瓷器是每一个藏家梦寐以求的。每当拍卖市场上只要有经典的明清官窑瓷器亮相,就会吸引国内外大典藏家、大机构、大财团的激烈竞争。如199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有一件明成化“鸡缸杯”,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件,因而吸引了各路大买家极大兴趣,结果伦敦一位古董商以2917万港元力挫群雄,将明成化“鸡缸杯”收入囊中。

这样能否看懂明清官窑瓷器?


骚年,你跑得四爪生风,要去见女朋友吗?

风再大,发型不乱(得意脸)

你这杀马特造型,居然成网红啦。

这么多龙纹,一看就知道是官窑瓷器,专门给皇帝烧的。

有雾霾我也能认出你

谁说乾隆爷是农家乐审美?这件斗彩美翻了。话说官窑在烧制的时候,总要试烧、多烧一些,皇帝订的货拿走后,多余的还有残次品也不能进入市场。统统要打碎,打稀碎(这帮败家玩愣儿,手真狠),然而这批官窑中的“学渣”,今天却逆袭了比如这件宣德款的蟋蟀罐

宣德爱斗蛐蛐儿,是有名的“蟋蟀天子”。传说他烧了很多蟋蟀罐,但是北京故宫里一件都没有。据说是他驾崩后,他的皇后怕继位的新皇帝明英宗学老皇帝玩物丧志,下令全砸了(宣德地下有知,能被自己老婆气得再死一回)。因为没实物,宣德爱斗蛐蛐就成了一个悬案,结果景德镇御窑厂挖出20多个蟋蟀罐,这回“蟋蟀天子”的帽子摘不掉了。

▼再比下面如这个大缸

目测能装下两个人,这是目前已知官窑瓷器里最大只的,而且打破了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年间)无官窑的传统观点。它是作什么用的呢?记载表明,为了故宫三大殿贮水防火,太监王振让景德镇烧造“青龙白瓷缸”。但因为缸体太大缸壁太厚,始终没烧成,所以现在我们去北京故宫看到的就是大铜缸,而这件有裂缝的青花瓷缸,就是试验失败的次品。

要说这王振也糊涂,铜缸又大又结实,好用,瓷缸又小又易碎,多不吉利。康熙就聪明,要么不写款,要么写明朝款,什么大明宣德啦,大明成化啦,大明嘉靖啦反正明朝那时候已经碎成渣了

这是永乐时期的盘子,画风劲挺规整,所用的钴料是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苏麻离青”,因为含铁较高,烧造时铁熔化破坏釉面,形成特有的“铁锈斑”。

这俩“一束莲”,左边是景德镇地下挖出来的,右边是南京市博物馆馆藏,图案、发色几乎相同,说不定是同一批一个进了宫,一个入了土(这都是命啊)。

永乐甜白釉是瓷器史上的一个高峰,可以做到胎体薄如蛋壳,釉色温润如玉,因为给人一种“甜”的感觉,所以被称作甜白釉。

烧青花用钴料作着色剂,烧釉里红,则要用铜料,但是釉里红烧制难度极大,温度稍低一点就烧成黑色,稍高一点铜料就挥发烧成白瓷了。这件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出土于南京江宁,虽然釉色偏褐,仍然极其珍贵。

大名鼎鼎的成化鸡缸杯。先烧成青花,再二次入窑烧出五彩,这种工艺被称作“斗彩”

嘉庆的斗彩莲荷碗,很艳丽,但略俗

黄地绿彩双龙纹碗,康熙年制。皇宫里吃穿住用都有级别,从内外全黄釉到黄色为地再到黄色为彩,直到不许用黄色,都是给不同身份的人准备的。这种黄地绿彩器皿,是贵妃和妃子用的

素三彩,三是虚指,颜色不止三种这只碗内外有黄、紫、绿、白4种颜色,有“虎皮纹”之称

康熙的青花非常好认,胎釉都很硬的感觉,别的时期图案都看得出是拿毛笔画的这位爷的东西,看起来像用刷子刷的。

五彩是一种釉上彩,以800度左右的低温二次烧成,这件张天师斩五毒,色彩浓重艳丽,是万历五彩的精品。

若要穷,烧郎红。其烧造之难可想而知,康熙年间郎廷极创烧的郎窑红,使中断了200年的高温铜红釉重见于世。郎窑红的特点是“脱口垂足郎不流”,因为釉浓而重,烧制时会向下流,因此口部会露出胎体,而足部则拖垂着厚厚的红釉。

霁蓝釉玉壶春瓶,四爷的心头好

孔雀绿釉盘

茄皮紫瓜棱形扁瓶

左边四爷雍正,右边康熙

粉彩是在珐琅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加了一层起乳浊作用的“玻璃白”,使图案有了浓淡明暗层次,使画面风格趋于写实,这是四爷的粉彩双凤牡丹纹盘。另一只凤凰隐藏得好深,简直是清宫版的找找看。

同治朝的黄地粉彩梅雀纹碗,满满的慈禧大雅斋宫廷文艺女青年风格。为给同治筹备婚礼,清廷恢复了景德镇御窑,花4年时间烧制了1万多件瓷器当然风格是慈禧最喜欢的,这种喜鹊登梅的图案是大婚用瓷的重点题材。

光绪朝的彩蝶纹盖碗,虽然精工细作,但是蝴蝶毫无生气,像是一堆标本。同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最后一次“中兴”很快这个帝国就将落幕。

明清官窑瓷器收藏有哪些特点


明清官窑瓷器收藏有哪些特点?明朝各代瓷器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场追捧,其现在的价格与10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10至100倍。那么,明清官窑瓷器收藏有哪些特点呢?

1、明清官窑瓷器属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收藏人群庞大,市场中流传的官窑瓷器少之又少。中国有兴趣于官窑瓷器收藏且有收藏实力者至少有30万人,现在大部分官窑瓷器都已经被博物馆收藏,市场中流通的都是早期的大藏家更迭卖出的,一旦错过机会,再难遇到。

西方如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日本出光美术馆基金会,瑞士玫茵堂等,往往是以基金会的形式进行收藏,一旦买入,三五十年甚至更久方才会向市场释放,因此在市面上流通的势必愈来愈少。

2、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洪武二年(1369)官窑制度正式确立,到现在已经有643年。

3、明清官窑瓷器专为帝王宫廷使用,帝王品牌远远高于贵族品牌(包括现代奢侈品)。

4、它的设计、创制过程极富特色,是由宫廷画师做样,和景德镇的工艺大师团队结合,共同创造出的工艺美术互补的新型艺术品。再则,为皇家制器,不惜工本,乾隆、康熙甚至亲自参与创作、指点。

5、相较于中国其他艺术门类收藏交易局限于大中华区,世界属性使官窑具有非常强的抗风险能力。官窑瓷器在全世界范围深受追捧,东西方经济只要有一方坚挺或上扬,中国官窑瓷器的价格就不会下滑,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东方亮”。

6、西方社会“劫富济贫”的征税制度,也使得艺术品成为完美的避税产品,一部分艺术品的资产配置,可以合理地降低所得税及最高70%的遗产税。同时,西方收藏家相对而言更为成熟,其投资行为向来是以客观理性的分析为基础,他们也观察到中国经济的崛起,势必会有更多更有实力的藏家加入官窑收藏行列,所以现在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投资的好时机。

明清官窑中的低温铜绿釉


宣德瓜皮绿釉刻龙纹梅瓶 景德镇御厂出土品.jpg

宣德绿釉凤首注 景德镇御厂出土品.jpg

雍正黑彩绿釉花鸟纹盘 The Baur Collection(鲍尔收藏).jpg

日本·萱草园主人

铜绿釉是中国传统陶瓷制作中必不可少的釉色之一,其主要成分是黑铅末加古铜末以及石末等。由于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所以这些以铜为着色剂的绿釉被称为“铜绿釉”,也有人因为里面含铅较多而称其为“铅绿釉”。根据烧制温度高低,铜绿釉可以划分为高温铜绿釉与低温铜绿釉,在明清官窑中,铜绿釉大多作为低温釉使用。

在中国陶瓷史上,铜绿釉应用相当早,汉代已经出现以铜作着色剂烧制铅绿釉的先例,唐代更是广泛应用到唐三彩的制作中。宋金时期出现磁州窑黑彩绿釉制品,表明工匠已经能够将其与黑彩和谐搭配,熟练使用。

明永乐朝御厂制瓷技术显著提高,低温绿釉逐渐向多样化发展。根据烧制时瓷胎表面有无玻璃釉的情况,可以把当时的绿釉器物简单分为素胎绿釉与釉上绿彩两大类。

素胎绿釉器

素胎绿釉器是在烧制好的素胎表面直接施低温绿釉,然后入窑二次烧成。根据制作特点,可以分为单色釉制品与素三彩制品。

通常,御厂在烧制好的素胎表面单独施用低温绿釉制作成单色釉制品,为了增添艺术效果,还会在素胎表面刻画、堆塑各种图案纹饰。明初烧制的单色绿釉制品很少见,传世品仅见台北故宫(微博)所藏宣德绿釉碗。

素三彩是明代最常见的素胎绿釉与其他各色低温釉结合(如酱、紫、黄等)烧制的器物。该类制品从永乐时期就开始大量制作,宣德、成化、正德等各朝都较为常见,是当时御厂制作量最大的素胎低温绿釉器物。

景德镇御厂旧址考古发掘出一件比较特殊的素胎绿釉器,从发色判断,将其归为孔雀蓝釉似乎更贴切。孔雀蓝釉又称“法蓝”,也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的低温彩釉,因为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而得名。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也有人将其命名为“孔雀绿”或“法翠”。除了发色不同,从原料、烧制温度以及制作特点看,低温绿釉与孔雀蓝釉很相似。

釉上绿彩器

永乐时期,御厂还在高温烧制好的瓷器的釉面上施绿釉,二次入窑低温烧制,此时绿釉被作为釉上绿彩使用。从御厂旧址发掘情况看,当时制品的种类不多,主要是器托、渣斗等。到宣成时期,品种、数量才逐渐增多。

宣德时期,御厂利用娴熟的色釉制作工艺创新出青花五彩,其中釉上绿彩极其重要。到成化年间,统治者热衷青花五彩,模仿景泰蓝烧制的斗彩瓷更是达到明代彩瓷制作的巅峰,釉上绿彩的作用自始至终不可替代。除此之外,明代中后期兴起的五彩瓷中,釉上绿彩依然必不可少。

到了清代,从整体看绿釉器基本继承了明代的制作方法,只是有些细节在不同时期略有变化。例如,康熙时期素三彩不仅大量使用暗刻工艺,还经常使用黑彩绘制图案,加上较多地使用乳白釉,所以制品显得与以往大不相同。到了雍正之后,不仅做工工整、细腻,发色也比以往娇艳。

雍正御厂还制作了一种绘画风格类似宣德孔雀蓝制品的黑彩绿釉器。该类器物的制作工艺是在烧制好的素胎上使用黑彩绘画,然后覆盖绿釉,入窑二次低温烧制。雍正御厂陶瓷绘画风格严谨,把黑彩与绿釉完美结合在一起,给人新颖、明快、别致的感觉,成为清代彩瓷中又一亮点。该种制作方式在康熙素三彩与五彩器物中都曾经局部出现过,只是当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釉色品种来发展利用。

清初,许多西方人携带着欧洲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到中国,并把现代的制釉方式带到景德镇御厂,于是清代官窑陆续出现非传统釉色制品,如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的釉料,烧成后器物釉色偏淡黄色,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称“松石绿”。这些工艺交流导致官窑制瓷中绿釉进一步向复杂化发展。

低温铜绿釉作为明清彩瓷制作中的主要彩釉之一,不仅适合素胎釉,更适合釉上彩,所以在素三彩、五彩、斗彩中被广泛应用。即使在后来的粉彩瓷制作中,它作为釉上绿彩也是必不可少的釉彩,让人深感其无处不在。然而,低温铜绿釉也有其自身不足,即制作素胎器物时,由于其与胎面结合处两者膨胀系数很难吻合,容易形成细小开片,并影响接触面的附着力,时间久了或者受到腐蚀后容易剥落。特别是明初阶段,这一现象尤其突出。即便如此,低温铜绿釉仍不失为一种经济、简单的传统釉彩。

雍正黑彩绿釉花鸟纹盘 The Baur Collection

初识明清官窑中的“孔雀蓝釉”


一、“孔雀蓝釉”简介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或“法翠”)。坦言讲,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人们根据该类色釉的日常视觉发色不同而进一步划分所得,统称时可用“翠蓝”一词。限于“翠蓝”不太为人熟知,笔者在本文中就使用“孔雀蓝”统称该类色釉。

孔雀蓝在制作初期种类并不丰富,随着它的呈色、胎釉结合等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应用也渐趋广泛。根据制作品种,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孔雀蓝单色釉、孔雀蓝青花、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包括素三彩、五彩等)。

1.孔雀蓝单色釉

相对后两者,孔雀蓝单色釉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特别是早期精美程度不严格的陶类制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蓝釉一次性烧成。对后来制作精美、要求严格的官窑瓷(图1)则要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罩低温孔雀蓝釉二次入窑方能成器。可能有时感觉发色单调,制作者还会使用暗刻花纹、釉面施金彩等方法进行点缀性装饰。

2.孔雀蓝青花

“孔雀蓝青花”是低温孔雀蓝与釉下青花的结合体,在绘制好的钴料表面覆盖低温孔雀蓝釉烧制。元代之前制作者没有掌握好烧造技术,产品普遍为“孔雀蓝黑花”,直到明宣德时期才在官窑体制下取得历史性突破,制作出名副其实的“青花”。由于该类器物涉及到使用钴料绘画,因此制作工艺较单色釉复杂,难度与艺术造诣都非前者可比。

3.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

在单色釉、釉下青花烧制获得稳步进展之后,御厂工匠还尝试把孔雀蓝与黄、褐等低温彩釉结合,共同装饰素三彩瓷,甚至作为低温釉上彩运用到五彩器中,填补了当时的蓝釉上彩空白。

二、“孔雀蓝釉”的起源及早期发展

“孔雀蓝釉”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期间的商贸往来时被带到中原并在金、元民窑中陆续制作。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一对孔雀蓝黑花玉壶春瓶是我国较早期的孔雀蓝制品。从金、元产品工艺看,13世纪的磁州窑系翠蓝器水平相对较高,至今有不少绘画精美的“翠蓝黑花”器存世。(编者注:随着桂林明靖江王陵墓群出土孔雀蓝黑花梅瓶实物面世,结合器形演变,以往定为元代的一些孔雀蓝黑花器被现今研究界明确定为明代产品。)需要特别指出,有关学者根据科学成分分析发现该类制品使用低温石灰釉,与我国传统上以氧化铅为助融剂的低温釉配方并不一致,因此推断该类色釉极可能是引进西亚地区的原始配方,这也解释了孔雀蓝釉的原始起源问题。

景德镇在元代浮梁瓷局建立后也制作过一些孔雀蓝釉器,釉上还烘烤金彩双角五爪龙纹装饰,可惜大部分金彩发掘前饱受土壤侵蚀已经脱落。从整体发掘情况看,元代出土器品种较少,说明当时御厂孔雀蓝釉制作尚未形成太大规模。

三、明清“孔雀蓝釉”器的制作与发展

可能是明初御厂瓷业制作分工尚不细密,至今,景德镇珠山遗址出土情况显示洪武、永乐两朝没有制作孔雀蓝釉器。宣德时期制瓷发展迅猛,孔雀蓝釉器制作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统治者对御厂瓷的严格要求促使其单色釉、釉下青花制品精益求精。这些发展情况都在此时的三足炉、高足碗、盘、碗等造型多样的传世品中得到体现。

成化朝彩瓷的改革创新加速孔雀蓝釉变革,御厂工匠在原有孔雀蓝青花的制作基础上尝试将该釉与其他低温色釉结合,首次成功制作出使用孔雀蓝色调的素三彩瓷,从而把人们对其运用技术提高至新台阶,并在弘治、正德等朝不断沿用制作。

随着清代景德镇社会治安逐渐安定,御厂制作再次步入良性循环。康熙后期的官窑制作逐渐进入高峰,其中孔雀蓝釉的发展也具有了相当的水平。当时的觚、雕塑等非日用品造型也使用了该色釉,进一步壮大了孔雀蓝釉器队伍。

总结起来,明、清两代六百余年的孔雀蓝釉成长过程中尤以宣、成两朝发展变革最为显著。孔雀蓝釉青花制品在金元时期已经制作,但钴料发色明显偏黑,这除了与烧制技术不成熟、胎体直接施孔雀蓝釉入窑烧成有关外(针对孔雀蓝釉的一次性烧制而言),还可能与制作素胎时裸烧钴料,导致青花氧化变黑有关(针对孔雀蓝釉的二次性烧制而言)。

宣德朝的孔雀蓝青花钴料发色端正,不存在裸烧变黑痕迹。如果仔细观察部分器物口沿处,还可以发现二次孔雀蓝低温釉与一次高温釉衔接面存在素胎裸露情况,也可由此推测出当时御厂采取先烧制内部挂釉、外侧无釉的高温素胎,然后才使用钴料绘画外侧面、施孔雀蓝釉烧制的二次性工艺,从而保证了釉下青花的理想发色(此处笔者并不排除宣德朝在青花器上再次施孔雀蓝釉烧制孔雀蓝青花的事例)。

御厂从成化三彩鸭熏开始陆续使用孔雀蓝作为低温色釉之一参与低温彩瓷制作。观察明中后期的素三彩瓷可以发现孔雀蓝釉使用比较频繁,在调节各种色釉和谐中起到很大作用,有时还与金彩结合,制作出华贵的官窑器。

四:孔雀蓝及孔雀蓝青花的主要特征

不管是孔雀蓝还是孔雀蓝青花,它们基本都有以下共同特点,即铜蓝发色相对不稳定以及釉面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大小开片。

1.铜蓝发色相对不稳定

我国使用铜釉较多,利用铜元素在不同状况下呈现发色,如作为高温釉下彩的釉里红、二次高温釉豇豆红以及低温釉翠蓝、翠绿等。铜元素的诸多发色优点也导致它在不同配方、烧制过程以及所施釉层厚薄不同情况下极易影响成品发色,于是也因此出现“翠蓝”中的“孔雀蓝”与“孔雀绿”之分。

2.开片特征

由于孔雀蓝属于二次低温釉(御厂制作情况下),因此具有不少低温釉的共同特征,即容易因釉面与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严重者在受到风化、侵蚀时甚至出现釉面局部脱落现象。对比之下,清代康熙官窑制品改进较大,胎与釉面结合比较紧密,但在数倍放大情况下依然能观察到开片现象。

五、“孔雀蓝”在陶瓷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孔雀蓝作为铜釉家族成员之一,其进步发展为制瓷者充分了解铜元素化学性质、掌握其他发色、推动新釉制作起到了铺垫作用。在元朝以前的彩瓷萌芽时期,孔雀蓝能独成体系,对活跃当时的彩瓷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彩瓷繁荣的明清时期,它又以不同角色融入单色釉、青花、彩瓷中,为制瓷发展添砖加瓦。

明清官窑瓷演绎极致釉惑


清·光绪 青花缠枝花卉纹赏瓶

官窑瓷作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片段,在完成了当时的历史使命后,便在当代社会扮演了另外一个重要角色——艺术珍品。由此,对于瓷器藏家来说,无论是在收藏市场火热时,还是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调整期,没有一两件官窑瓷器垫底,就算不得是个大藏家;对于如火如荼的拍卖会来说,拿不出三四件明清瓷器镇场,这样的拍卖就不够分量。

本次由中华古玩网、苏州古玩城、苏州鉴藏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宫廷御用品展”,就将携150件明清官窑瓷器亮相苏州古玩城3楼展厅,带领收藏家或是拍卖人士共同走进时空隧道,感受这些明清时期帝王级藏品传递出的尊贵气息。

清·康熙 青花第绿彩龙纹碗一对

清三代瓷受追捧

官窑瓷器素来是高端瓷器市场的领跑者,因为它有别于为普通百姓烧制的“民窑”,是专为古代皇帝和他们的追随者而烧制,是瓷器烧造艺术的巅峰,也代表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社会时尚。自其诞生之时,就被历代追慕而成为经典。尤其是产自五大名窑的官窑瓷器,各种彩瓷和颜色釉瓷的工艺、造型、纹饰、款识更是代表着制瓷的最高工艺。

如今随着瓷器板块在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地位,这一板块中的以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的“清三代”瓷器成为了重中之重。加上市场一浪高过一浪的追捧,本来就存世不多的清三代官窑器,就变得越来越稀缺,身价动辄以千万计,甚至过亿。

本次中国宫廷御用品展就将展出数件精美稀有的清代官窑瓷器,比如清乾隆《青花五彩龙凤呈祥纹碗》。该碗落有“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碗撇口、弧壁、圈足,造型规整,通身皆以青花五彩为装饰。碗心双圈内绘赶珠龙纹,敷矾红彩,边饰绿彩云纹,龙作正面像,趾爪尖利,神态威严,身形矫健,呼之欲出;外壁饰二游龙赶珠行走穿梭于花海之间,两龙形态形似,分设红绿二色,各色花朵枝叶遍布其旁,色彩妍丽,精美绝伦;近口沿处以紫、黄、绿彩绘一周八宝纹,经过高温烧制青花和低温上彩二次烧成,工艺高超。整器绘画精细,色彩鲜艳明快,釉面均匀润泽,所饰龙纹寓意吉祥,十分喜庆。此式样为清代官窑传统器形,创制于康熙十九年奉旨首次烧造御瓷之际,以后历朝沿用, 成为清代官窑瓷器经典品种。据记载,此品种碗共有大、中、小三种尺寸,如口径十五公分者当为其中最大者。

还有清道光《青花矾红九龙闹海纹盘》,亦是同样珍稀。此盘口沿微敞,弧腹缓收,直立浅圈足。整器胎质坚密,施釉肥厚洁白。盘心绘海水龙纹,龙身矫健,海浪翻滚,口沿绘双弦纹,外壁饰以九龙闹海图,其纹饰与故宫博物院藏明弘治朝品种相类。红蓝色彩对比强烈,蛟龙呼之欲出,外壁的九龙闹海图,每条龙的形态各异,动作灵动轻盈,自然逼真。青花海水波涛纹路清晰、明快,绘工精巧细腻,盘底更刻有“大清道光年制”青花篆书款,为清代官窑瓷器的传统品种。

清·乾隆 青花五彩龙凤呈祥纹碗

投资价值凸显

“明清官窑瓷器是一个非常国际化、拍卖史悠久、市场认知度高的艺术门类,相当于股市中优质的蓝筹股。”主办方之一苏州古玩城负责人说,明清官窑瓷器由于做工精细,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拥有了坚实优厚的市场基础,即便在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规模明显萎缩的情况下,表现依然是坚挺的。

好比近几年官窑中青花瓷器的价格一直在攀升,这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官窑青花瓷独特的材质和工艺特性决定的。官窑青花瓷在生产、制作上均有严格要求,要按照严格的制作图纸来进行,无论是绘画还是款识都是特别定制的。同时,官窑青花瓷器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它的稀缺性也决定了它的价值。曾有业内人士表示,官窑青花瓷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从目前市场交易价格来看,肯定还会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但是,这不意味着所有的明清官窑瓷器都具有收藏价值。现在有些人认为只要买对了,保值增值就会很稳定。其实不然,某些品相存在明显瑕疵的官窑瓷其收藏价值并不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收藏家具备锐利的鉴定眼力,从看似普通的艺术品中挑选出精品。通常情况下,彩色釉、低温单色釉的瓷器价格比青花高;器形特殊的器件,例如官窑的灯、瓶、炉等杂件瓷价,比一般碗、盆、碟等常用器件的价格高;精工细作或器型特大、特小者,价格往往高于寻常物件。

不过这仅是收藏时最基本的鉴赏方法,藏家购买官窑瓷器时,还是要切忌不可听信卖者美妙动听的“故事”,不可心贪,要多看少动,戒除贪欲。即多看权威书籍、图册,多学习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多看实物,经常到博物馆去领悟真品的神、形、釉、胎、纹饰等特点,逐步提高自己的辨识鉴赏能力。但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不能上手,如同隔靴搔痒,很难掌握微观特征,故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本次主办方精挑明清官窑瓷器举办展览,就是希望借此让更多藏家欣赏到精品官窑瓷器的特征,“亲手”触摸皇帝的瓷器,提升鉴赏力,从而购买到优质官窑瓷。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清官窑瓷器的品种》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清官窑瓷器的品种》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的品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