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的品种 > 导航 >

明、清官窑瓷器的品种(上)

明、清官窑瓷器的品种(上)

古代瓷器的品种 如何鉴别清三代官窑瓷器 清未瓷器的鉴别

2020-05-20

古代瓷器的品种。

明、清官窑瓷器,品种繁多,精彩纷呈。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各期皆有杰作,并以瓷入画,有水墨青花的美誉;釉里红瓷更得明初皇家喜爱;五彩瓷乘宋、元红、绿彩之序,出现了釉上蓝彩的新工艺;斗彩之花于明宣德朝初绽,在明成化朝、清雍正朝两度怒放;当人们还在欣赏五彩瓷的古韵时,珐琅彩已携着大西洋彼岸的异国风情,款款而来;粉彩瓷则并五彩瓷与珐琅彩瓷之美,于康、雍、乾盛世涉入瓷海,其后一领瓷业风骚二百余年......彩瓷令人目不遐接,颜色釉瓷亦琳琅满目,以雅致简约亮丽匀静的风姿闲步于瓷坛。

【釉下彩瓷】

釉下彩瓷是直接在瓷坯上绘画,然后入窑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的彩瓷。

青花瓷

青花瓷是以钴为着色剂,直接在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约1300°C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相间的彩瓷,其主要产地在江西景德镇。景德镇在元代就生产出成熟的元青花,当时是外销瓷。明代永乐、宣德二朝的官窑青花瓷,以深沉的发色为特征,是继元青花后的青花瓷的第二个高潮期。明成化朝青花瓷以如脂如玉的白釉配淡雅的青花发色,相得益彰,是其第三个高潮期。清康熙青花瓷,以亮丽的色彩,浓淡分层的水墨效果,将戏曲传说的美丽、唐诗宋词的意境再现于瓷画,是青花瓷的第四个高潮期,也是最高成就期。青花瓷还繁衍出数十个小品种,如青花金彩、青花五彩、黄地青花等。

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下彩瓷,始见于元代。它与元青花是釉下彩瓷中的姐妹花。明洪武时期,釉里红瓷、青花瓷与白釉瓷平分官窑瓷秋色,釉里红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正统朝以后,数朝都未烧制出成功的釉里红瓷。直至明末,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得以恢复,并在清代康熙朝、雍正朝官窑二度重放异彩。

青花釉里红瓷

青花与釉里红共烧的瓷器称青花釉里红瓷,元代始见。青花用钴绘画,而釉里红则用铜作着色剂,都要烧出好的色泽来,十分不易。但清代雍正朝完全可以做到绿叶配红花,且两者呈色皆佳。

釉下三色瓷

釉下三色瓷又称釉下三彩瓷、釉里三色瓷。它是清康熙时期创制的新品种,数量较少。三色为釉里红、青花、豆青釉或米黄釉。前二者以绘画形式表现,豆青釉色极淡,近于白色,往往做辅助纹饰,似印章上的薄意雕。造型多见花觚、天球瓶、笔筒。

【釉上釉下结合彩瓷】

釉上釉下结合彩瓷的制作需先烧好青花瓷,再于上彩绘,最后经1000℃左右的中温、800℃左右的低温烘烤而成。

斗彩

斗彩瓷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斗彩瓷指各种色彩相拼逗的彩瓷。现在一般所言斗彩瓷,专指其狭义概念--先在坯上用青花细线条勾出纹饰的边,上白釉,然后入窑高温烧制,所成瓷器称淡描青花,再于线条内填色,最后入炉,经中温或低温烘烤而成的彩瓷。由于各种颜色所需温度不同,所以,有时需复烧多次。成化官窑的斗彩瓷十分名贵,其中又以"天"字罐和鸡缸杯为最。由于两朝皇帝的喜好一致,故清雍正朝多仿明成化斗彩瓷。

青花五彩瓷

青花五彩瓷是广义上的斗彩瓷。清康熙朝以前的五彩瓷中的蓝彩用青花表现,所以称青花五彩,最早见于明代宣德年间。完整器仅见于西藏萨迦寺保藏的官窑梵文莲池鸳鸯纹碗。景德镇珠山御窑厂也出土了三件同纹饰的碗、盘,但它们是作为次品打碎的,可见萨迦寺所藏碗的珍贵。当时,宣德皇帝承袭永乐皇帝的做法,不惜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厚待西藏的法王、大国师,安定西藏的政局。青花五彩梵文莲池鸳鸯纹碗应该是为此意图而做之物。

【釉上彩瓷】

制作釉上彩瓷,须先经1300℃的高温烧成白釉瓷,再于上绘画,最后经烘烤而成。

五彩瓷

五彩瓷是以多种彩料绘画的釉上彩瓷,五彩是泛指。明早期的五彩器不多,色彩也较单调,主要有红、绿、黄三色,而以红、绿彩为多。明代至清康熙早期,以青花五彩(晚清时期被称为古彩)形式表现。清康熙年间是五彩的鼎盛期,此期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黒彩,五彩成为纯粹的釉上彩。除原先的白地五彩外,还有以黄、黑、米色、豆青色为地的五彩瓷,造型以大型民窑器为多,多以戏曲故事为绘画题材。

素三彩瓷

素三彩瓷因不用红色,而以黄、绿、紫三色为主要色彩,故名。三色是统称,有时仅用紫、绿两色。官窑素三彩瓷始于明代成化朝,成化官窑素三彩香薰是所见最早的一件官窑素三彩佳器。明正德和清康熙两朝是素三彩瓷的鼎盛期。清康熙素三彩瓷中还有许多小品种,如雕地素三彩、虎皮斑彩等。

珐琅彩

珐琅彩瓷是清官窑最名贵的品种,烧制的时代在康、雍、乾三朝。珐琅是用硼砂、玻璃粉、石英加铅、锡等氧化物后,制成的一种涂料。烧制珐琅彩瓷须先在景德镇烧好极细的白瓷,运到北京紫金城内,再由宫廷画师用进口的珐琅料绘画,最后入炉以750℃左右的温度烘烤而成。它是宫廷玩物,民间难得一窥。康、雍、乾三朝的珐琅彩瓷各有特色。康熙年间的以色地为多,上面绘着极有立体感的花卉纹;雍正朝的多以白釉为地,器物的一侧绘工笔画,另一侧书与画面相配的诗文;乾隆朝的上乘康、雍二朝,还出现一些以西洋人物为题材的纹饰。民间将乾隆朝继承雍正风格的珐琅彩瓷称为"古月轩"。雍正珐琅彩瓷中还有用单色蓝.红彩绘画的品种。珐琅彩瓷的底部都有款,精品为料款。

粉彩瓷

粉彩瓷始于康熙朝,发展于雍正时期,盛于乾隆年间,此后,一直为清代釉上彩之首要品种。粉彩瓷由于在原料中使用了含砷的玻璃白,在描绘纹样时表现出浓淡层次,有粉质感,故名。因雍正、乾隆时期吸收了珐琅彩用油调彩料的"洋”法,故乾隆朝的官窑粉彩瓷又有洋彩之称。粉彩瓷,雍正朝的最为秀美,乾隆时期的多用色地,且纹饰布局繁縟,题材画必有意,最为精细。

水墨五彩瓷

水墨五彩瓷仅光绪官窑有见,器型多为花盆。它是学习元代黄公望而创制的一种以水墨勾线,以淡赭石渲染的山水人物画。它以中国画入瓷画,先用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勾勒线条,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和淡蓝等彩,并题跋留名,然后用低温烘烧而成,使瓷画的效果与纸绢浅降彩画相似,所以有水墨五彩一名。可能是慈禧太后青睐色彩浓艳的粉彩瓷,而不喜欢这种相比之下色彩淡雅并作诗题跋,带有文人气息的品种,故作品数量极少,在官窑之作中未成气候,但它却濫觞了清末民初的浅降彩瓷。以至于以景德镇"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批作者所绘制的浅降彩瓷画,在当时的瓷坛上名燥一时。

相关阅读

明、清官窑瓷器的造型分类


明、清官窑瓷器的造型有各式碗、盘、托、尊、瓶、瓷塑等,其中瓶的器型最多,有八棱、六棱等异体造型。

葫芦瓶

酒瓶,亦作陈设器。葫芦瓶因式样象葫芦而名,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其因其吉祥的谐音"福"、"禄"、历代皆受欢迎,且演变为其它造型,一侧支长流,另一安执手,既成葫芦式执壶,明嘉靖年间多见。

玉壶春瓶

始见于宋,宋、元时期多作酒器,明、清时期作陈设器。一说以"玉壶在春"而名。在玉壶春瓶的两侧分别装上把手和长流(壶嘴),就是执壶,多用来置酒。

琮式瓶

官窑特有的祭祀器。因圆口方身,形似玉琮而名。玉琮上下相通,但琮式瓶有底。

梅瓶

一说因插一剪梅而名,另一说是酒瓶,因可装一斤酒,故有些古书上又称之为经(斤)瓶。宋代用作酒器。明代皇家有用梅瓶随葬的现象。清代一般用作陈设。

天球瓶、赏瓶

陈设器。天球瓶因其腹部造型似球而名。

赏瓶,其与天球瓶造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口部外撇,因最初用于宫廷赏赐,故名。

壁瓶

作半器造型,因挂于墙壁而名。最早见于明代万历时期。清乾隆官窑有轿瓶,专用于乾隆皇帝出行时挂于轿子的内壁。乾隆帝特别青睐轿瓶,他有七首咏轿瓶的诗刻于各式官窑粉彩轿瓶上。

转旋器

陈设器,清乾隆朝唐英督窑期间生产的特种工艺品。各式转旋瓶的外观大同小异,但内部结构与制作工艺不同,有转动颈部带动内胆旋转动的转颈(心)瓶,有利用水的动力转动内胆,以通过外套瓶的镂空花纹,观赏内胆上描绘的花纹,形似走马灯的转心瓶。除各式瓶外,还有外套瓶转动而内胆瓶不转的外转葫芦式灯盏、转旋高足碗、转旋笔筒等。画面上的葫芦式灯盏即是外转内不转的结构。转旋器的结构巧夺天工,仅台北、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有藏,且数量不多,大部分为一式一件,无复品。转旋器至今仿制未果。粉彩甲子转颈笔筒,上腹部书十二天干,下腹部绘十地支,转动瓶颈,使两者转换相配,妙哉。

尊的式样与瓶大同小异,差异在于口、颈部的直径与腹径之比。相对而言,前者比例较大的为尊,反之称瓶。

五供

五供是佛前供器,由一只香炉、二只花觚、二只烛台组成。香炉仿青铜鼎、花觚仿青铜觚的造型。

元明清官窑瓷器武汉展出 由数万青花瓷片复原


中新社武汉8月27日电(曹旭峰孙夏)由数万片元明清景德镇官窑青花瓷片,遴选修复的126件青花瓷器,8月27日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来自西陆军事http://

记者当天在展场看到,展品中的元代青花松竹梅纹长颈瓶、明代斗彩鸡缸杯、明代青花海浪仙山双耳三足炉、明代青花莲托八宝纹僧帽壶等重量级瓷器,虽然皆由碎瓷片修复而成,但是整体品相较好。展品中,郑和下番时带往中东的充满伊斯兰风情的永宣青花器,以及专供宣德帝嬉戏的青花蟋蟀罐,都堪称孤品。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江建新介绍,在景德镇发现了元代官窑、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嘉庆等时期的大量官窑遗址,遗址中有数以万计的青花瓷片。有些瓷器稍有瑕疵就被毁掉,有的无瑕也被毁掉,足见当时官窑产品挑选之严、管理之严。

“清理修复的126件青花瓷器,涵盖了元至明正德官窑青花瓷器中的重要品类,是研究元明清官窑的标准器和最科学资料。”江建新说。

景德镇青花瓷器生产源于唐代,元明清曾在此设官窑。元代起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远销埃及、土耳其、阿拉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明代青花瓷器制作技术传至日本、朝鲜及越南,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此次展览由湖北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暨御窑博物馆共同主办,展期至11月24日。

明清官窑瓷器珍品亮相八大山人美术馆


2月7日,由江西省八大山人美术馆主办,台湾乾隆国际艺术品集团协办的“明清官窑瓷器展”将拉开序幕,此次展览共有近40件明清官窑瓷器亮相位于滕王阁仿古街8号的八大山人美术馆展厅,相信此次展览将带领观展者步入时空隧道,直面感受明清时期帝王级藏品传递出的尊贵气息。

官窑瓷作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片段,在完成了当时的历史使命后,便在当代社会扮演了另外一个重要角色——艺术珍品。官窑瓷器素来是高端瓷器市场的领跑者,因为它有别于为普通百姓烧制的“民窑”,是专为古代皇帝和他们的追随者而烧制,是瓷器烧造艺术的巅峰,也代表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社会时尚。自其诞生之时,就被历代追慕而成为经典,各种彩瓷和颜色釉瓷的工艺、造型、纹饰、款识更是代表着制瓷的最高工艺。

此次官窑展品涵盖明、清两代,如:明代万历青花五彩福禄寿捧盒,不但色彩丰富炽烈,更以色彩搭配运用巧妙为冠,以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所绘福禄寿三星人,人物情势俱佳,状物有神,古拙传情,颇具意趣,画面设色繁缛华丽,红绿二彩浓艳相应,青花匀净幽丽,黄彩璀璨夺目,用色巧妙,使红蓝黄绿诸彩转换自如,绝无重复叠杂之处,底以青花书“大明万历年製”六字二行青花双圈楷书款。

清代乾隆霁蓝釉描金八方如意葵口水仙盆,亮丽的宝石蓝釉上,葵口盆沿施一圈连连如意描金纹,盆腹八方以金彩描绘福自天来,吉庆年年,显得十分富丽华贵。底承三足是如意云头纹,上加以描金细绘,盆底平,满釉,两圈支钉共16个,款为“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描金篆书官款。还有雍正黄地青花灵芝双耳杯,此器杯花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柠檬黄地上绘青花纹饰,碗心饰朵花纹,内壁绘双层灵芝见以各式花卉纹,外壁纹饰一致,两侧置鱼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製”楷书款。

据悉,本次主办方精挑明清官窑瓷器举办展览,就是希望借此让更多藏家欣赏到精品官窑瓷器的特征,“亲手”触摸皇帝的瓷器,提升鉴赏力,从而购买到优质官窑瓷。

文/图记者刘媛

瓷器上的端午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祭祀屈原还是祭祀伍子胥或是曹娥一直争论不休,但赛龙舟、吃香粽、避五毒、跳钟馗、烧艾叶、系彩绳等习俗却是一致的,这些习俗不仅仅体现在节日当天,也浸润在中国人的方方面面,中国的英文CHINA,是瓷器的意思,就让我们从瓷器说起,那些“瓷器上的端午”。

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

明万历,高1.9cm,口径10.6cm,足径6.6cm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五彩装饰。内底绘张天师斩五毒图,张天师持剑立于树下坡地上,周围描绘蟾蜍、蝎、蛇等。内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共八组。外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间绘以蛇、蝎、蟾蜍、蜈蚣、壁虎等。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

从此盘上的装饰题材看,这应是一件万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的供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图案寓“袪毒辟邪”之意。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又名“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五月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蛇、蝎、蟾蜍、蜈蚣、壁虎(俗称五毒)等毒虫纷纷出动,疠疫常常发生,致使五月又有“恶月”之称,五月五日又有“恶日”之称。因此,人们想方法设法在此时辟瘟祛邪,以求安康。民间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于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或石榴、蒜头等,都是有此用意。因为菖蒲的叶子像剑,被称作“蒲剑”、“水剑”,因此,人们认为将其插在门上可以斩千邪。艾草有异味,是可以用来治病的药草,人们认为将其悬于户上,可禳毒气。花红似火的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可以避祸。大蒜头像锤子,气味辛烈,具有祛病消炎的功用。

张天师名陵,又名道陵,是东汉五斗米道的创立者,教人信奉道教,并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后世道徒尊其为天师。传说中的张天师神通广大,有龙虎护法,能除五毒并,辟瘟消灾。因此,民间习俗常在端午节悬挂张天师画像,以祛邪除祟、镇宅佑安。

霁蓝釉艾叶形洗

清乾隆,高1.7cm,长15.6cm

洗呈艾叶形,洗内随边沿的起伏划出叶脉纹。通体内外施霁蓝釉,釉色深沉匀净。

此洗以艾草叶为蓝本制作而成,当非偶然所为,必有其深层含意。

艾,又名家艾、艾蒿。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以艾入药,有理气血、祛寒湿的功效。而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时民间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在门上插艾草或菖蒲,用以杀菌防病、驱瘴辟邪。

由上述可知,这件霁蓝釉艾叶形洗看似普通,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

清道光,高5.4cm,口径28.5cm,足径17.8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内外粉彩装饰。内壁近口沿处以金彩描绘如意头纹,内底以粉彩描绘赛龙舟、凤舟图,水中儿童们正在分别奋力划着一龙舟和一凤舟。龙舟的头、尾上各立一童,均手执令旗呼号指挥,尾部一儿童在鸣锣加油。凤舟之头上亦站立一儿童,正手执令旗呼号指挥。两舟上的其余儿童们正奋力划桨。岸上站立五位小童,正在燃放鞭炮、呐喊,为双方加油。外壁以粉彩描绘结带折枝花、杂宝纹,杂宝有书画、笔锭、方胜、如意、珊瑚、犀角、铜钱等。外底署矾红彩楷体“慎德堂制”四字双行款。

此盘造型规整,绘画笔触细腻,所署“慎德堂制”款字体工整。“慎德堂”系道光皇帝在圆明园的行宫,署有“慎德堂制”款的瓷器,应是道光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道光皇帝特制的,以供其居住在慎德堂时使用。从盘上所绘的赛龙舟和凤舟图看,此盘应有其特殊用途,应是供道光皇帝在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遂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影。此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划龙舟以纪念屈原,主要目的是借划龙舟来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了屈原的尸体。

瓷胎矾红钟馗鼻烟壶

钟馗为民间传说中趋凶避鬼的真神,原为唐朝人,因长相狰狞遭小人谗言武举未中,触阶而亡。后托梦唐明皇,誓除天下恶鬼。由此钟馗的形象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钟馗也是端午节常出现的题材。此壶高6.3厘米,呈扁圆形,直口,圈足,上配裹铜矾红盖。两面所绘纹饰相同,矾红立姿钟馗,头顶天脚立地。乱发蓬髯,双眉倒竖,目光炯炯,左手执剑,右手怒指,面目威严可怖。瓷胎,胎质细密,釉色光洁。

青花五彩人物五毒纹盘

青花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绘瓷品种之一,由宋金红绿彩瓷发展而来。青花五彩是在已高温烧成的青花瓷器上,用釉下青花与多种金属为着色剂的釉上彩料绘制图案花纹,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的。此盘口径16厘米,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以青花五彩装饰。盘心绘张天师驱五毒图。张天师胯下骑猛虎,手挥宝剑,周围描绘蟾蜍、蝎子、蛇、蜈蚣、壁虎等,辅以松树、花草、山石纹等。内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从此盘上的装饰题材看,这应是一件万历时期景德镇御窑场专门为宫廷烧造的供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图案寓“袪毒辟邪”之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