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的彩 > 导航 >

唐代彩釉瓷的辨识

唐代彩釉瓷的辨识

古代瓷器的彩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如何鉴别晚清的金彩瓷器

2020-03-16

古代瓷器的彩。

中国的彩瓷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有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唐代创制的三彩瓷,以其色彩丰富、气势恢宏而闻名于世,成为古代艺术宝库里的珍品。唐代的彩釉瓷因其色彩绚丽、精美绝伦、晶莹剔透,又历史久远,存世量不多,所以,收藏价值不凡。于是,市场上以假充真的赝品层出不穷,收藏者务须认真鉴别,谨防上当。

鉴识唐三彩以及同期的单色彩釉瓷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看胎质。唐代彩釉陶瓷所用的胎料一般是两类。一类系白中泛红的藕粉陶胎或白中泛青听之声音清亮的坚硬钢胎;另一类胎土则色泽较深,泛暗红、褐色或褐紫色,后期色又多灰黄和灰青。胎质和色泽因窑口不同而有异。一般来说,前期胎质较粗松,后期胎质较细密,但总体来说还是较粗松的。后期瓷胎可略见糯米光泽。“唐三彩”多为近乎白色的陶胎,更加粗松。单色彩釉器的胎则因窑口不同而异。由于唐代淘胎技术尚不够精细,因此,放大镜下在胎质中常可见黑色铁质颗粒。另外,唐器均是出土器,器物上一般应有土沁。在露胎处滴水后可嗅到土香气。

再看釉面。这是最重要的。三彩器一般上的是红、绿、白三色,其实,当时制品有多种颜色,红、白、黄、绿、蓝、褐、黑均有,但一般都由三色组成。单色釉有纯的黄、蓝、绿等。无论是点釉或刷釉,釉色均呈自然的流淌状,色与色之间过渡自然,且呈晕化之状。即便单色釉,也不是一块色,在流淌之中还应有深浅不同的晕化过渡。釉面一般均有细小的开片,呈鱼子纹状。肉眼看不到,须用放大镜细看。但如在一米之外即可看到开片,此器必定是后仿之物。这些开片,细密整齐,呈左右走势,有极强的玻璃质感。早期的彩釉器上,还可看到纹片四周有轻微上翘的爆裂状,有爆釉现象。到晚唐时期,由于烧造技术更趋成熟了,像长沙窑的晚期制品,可无爆釉出现,但也均有鱼子纹开片。唐器上,也有没有开片的,如邢窑之器,即可无开片。因此,对于开片现象不能一概而论,而应综合鉴识。另外,唐代器一般都是出土器,因此,在开片纹中一般都可见到土沁和腐蚀的痕迹,而且,这种自然产生的侵蚀之痕,散布自然,有多有少,不像仿制出来的侵蚀痕是死板的,不自然的。

由于当时上釉用的是铅作黏结剂,经过千百年时间,铅都跑出来了,因此,釉面应呈有铅银现象,一般称之为锡光,这是重要特征。这种“宝光”,用水洗过,仍然会有。另外,当时烧造中,胎体水分掌握不好,特别是在一些单色釉器上,烧成后的器物胎体上常会出现一些横向细小裂纹,状如蚯蚓走泥,透过薄薄釉面,仍可看到被釉填充了的一条条蚯蚓走泥纹。这也是一个重要特征,有比没有好。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唐代长沙窑彩瓷辨识


中国的彩瓷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有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唐代创制的三彩瓷和以釉下彩绘闻名于世的长沙窑彩瓷,以及唐钧花釉瓷等,均以其色彩丰富、气象万千而成为古代艺术宝库里的珍品。唐代的彩釉瓷因其色彩绚丽、精美绝伦,又历史久远,存世量不多,因此,收藏价值不凡。于是,市场上以假充真的赝品就层出不穷,收藏者务须认真鉴别,谨防上当。

在唐代的彩瓷中,长沙窑彩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始烧于初唐,兴盛在中晚唐,终结于五代。长沙窑彩瓷的出现,既代表了中国陶瓷从注重釉面装饰到注重釉下彩绘的审美追求的一种新发展,它又是应承当时外销出口的需要,是当时最著名的一种外销瓷,是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一个实证。因此,在鉴识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形制到装饰,长沙窑除了展现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发展以外,也融合了很多西域的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和印度佛教等的艺术元素,这些在鉴识中都要予以充分的关注。

从胎釉角度看,早期的制品胎质较粗疏,呈灰黄、暗红或青灰色。中期以后胎质稍坚硬,色呈深灰或浅灰。胎体一般显粗厚。但长沙窑的壶、罐相对显轻薄,且在内壁留有瓦棱状的轮旋纹。仿品常忽略这一制作特征,且胎壁往往做得过厚,胎体显重。仿品对胎质常把握不好,不是过粗,就是过细;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

长沙窑彩瓷施釉早期为米黄、姜黄,中期以后青色加重,为青黄或青绿。壶罐的外壁施釉不到底。为绘画需要,在胎釉之间,均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然后在这上面作画。仿品常无化妆土。和唐代其他彩釉瓷一样,长沙窑彩瓷釉面大多有流淌现象,且在放大镜下均可见器身上布满了细小的鱼子纹开片,且开片内可见腐蚀之痕和个别爆裂之处。壶类制品的短流口沿和模印贴花的贴塑折角之处应有爆釉现象,这也是长沙窑瓷真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仿品常把开片做得偏大,过分明显,开片中不见腐蚀痕迹,短流和贴花的交楞处也没有爆裂现象。

还有一点,长沙窑彩瓷的釉下绘画创意独特,线条灵活而流畅;模印贴花的刀功熟练,刻画生动。这是最难仿制的。仿品常在这些地方露出马脚。仿品的褐彩模印贴花人物器常常是褐彩淡而无力,人物形态呆滞,刻画线条模糊,形象缺乏精神。人物的衣褶之处也不见剥釉现象。

鉴识唐代彩釉瓷,要从胎釉特征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去全面考察,要仔细去发现现仿品人工仿造的痕迹。比如,真品的棕眼自然,大小不一。仿品常无棕眼,或以人为做出。在形制造型的大小范式、比例协调,以及做工的精细程度等等方面。凡遇刻意精工之作,就要小心,因为,古代制品技艺娴熟,随心所欲,瓷品反而有粗糙厚薄不均之态。再,现在仿造技术高超,即便所有特征都对,也要看看是否有真正的旧气?有否人为的痕迹?不然,就容易吃药。

怎么鉴定康熙彩釉瓷?


怎么鉴定康熙彩釉瓷?在一部中国的陶瓷史中,康熙朝的瓷器烧造是享有盛誉的一个朝代。不仅其青花的分水法着色能分出多至七、八个层次,成为历朝青花分色之首,代表着青花瓷的最高水平;在彩釉瓷的烧造上,其品种之多,烧造成就之高,也是为历朝所不及。如何区别康熙朝与其他朝代彩釉瓷的不同,下面介绍一些简易的鉴识要领。

要识康熙彩釉瓷,首先要看得懂康熙瓷。康熙朝的瓷、胎和制作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它的胎质与明代有很大不同,除极少量的浆胎瓷器外,一般的康熙瓷胎质均是坚硬精细,胎体厚重,少杂质,含铁成分非常少,所以,胎色非常洁白,官窑瓷尤甚。但因属手工淘胎,不可能细如粉状,因此,细察仍可见颗粒状以及底部有点点黑色铁质沉淀和缩釉点。这也是鉴识康熙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康熙瓷的釉质非常坚密,釉胎的结合特别好,釉面极其光润。康熙朝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是一致的;在制作上,凡康熙瓷的器底均能见到明显的旋纹痕;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个时期圈足的特定作法,比如,早期制品的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数有缺损;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凡有两层台的器物,其折角处都极为挺直,等等。

到康熙朝时,一道釉器出现了不少新的品种,向着色彩多样的方向发展了。在一种釉色中,又可以分出几种色调,因此,品种十分丰富。主要有白釉、祭红釉、豇豆红釉、郎窑红釉、霁蓝釉、洒蓝釉、天蓝釉、茄表蓝釉,和黄釉、绿釉、酱釉、黑釉、豆青釉、茄皮紫釉等。现择其要者而分述之。

豇豆红釉。这是本朝红釉器中最名貴品种之一,因其釉色如豇豆而名。它在高温铜红釉中烧成难度极大,故少有大件器。一般器内为白釉,外壁由工匠用吹釉法,以竹管蒙上细纱,分几次将釉料均匀地吹于器物外壁后高温烧成。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和烧成焰性的影响,釉面必将出现水渍般的现象以及有点点绿斑。这既点缀了器物之美,又成了鉴识的一个特征。豇豆红仿制极难,雍正时已不纯正。清末、民国初的仿品,均未能达真品的幽雅娇艳,往往偏于灰暗,水渍刻板,且少见绿色苔点。

郎窑红。在康熙红釉中,除了淡雅的豇豆红外,数深艳的郎窑红最为名貴了。此类瓷器釉质肥厚,色泽浓艳奔放,多大件器,多见瓶类器。其特征是釉面光亮,器物内外均有开片;口沿因流釉下垂,有轮状白线,洁白整齐,俗称“灯草边”,底足旋削十分讲究,保证流釉不过足,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底部为透明的米黄色或苹果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绿底”,偶有本色红釉底,但绝无白底;凡郎窑红器,均无款,凡有款者,即非郎窑器。后仿者不能做到所有特征都到位,仔细观察,可看出破绽。

霁红。又称祭红、鲜红,此类釉器,大都系官窑祭器。其釉色,不像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不似豇豆红的柔润淡雅,而是失透深沉,呈色均匀,釉如桔皮。底为白色,且大都有款,上以青花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双圈楷书款。现代仿品较难仿出桔皮釉纹,这是辨别要领。当代高仿品的字体和釉色可以貎似,但青花料非古代呈色,且红釉色调发飘,另有作旧之痕,仔细辨认,可以鉴别。

洒蓝。此种釉器系仿宣德的品种,是将以钴为着色剂的洒蓝釉喷吹在坯体上,犹如洒落的水点(因而也叫“鱼子蓝”),再罩以透明釉,以高温烧成。除少数有官窑款外,多系民窑无款。多数辅以描金装饰,尤以洒蓝开光描金为多,但描金部分常因时间久远而剥落褪脱,致使文字和图案模糊不清。因烧造容易,后世仿品较多,但可从其器形、图案纹饰和制作特点来加以鉴别。有的有补描金彩的现象,仔细观察,可发现所描有不能吻合之处。

此外,天蓝釉呈晴天蓝空之色,呈色浅淡,而雍正略深,乾隆时在积釉处微泛淡黄绿。大多是官窑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且无大器。后仿品在胎、釉上与真品有较大差距;霁蓝釉器也是釉呈失透,釉面如桔皮,色泽匀润稳定。多官窑制品。碗、瓶类器内壁施透明釉,外壁施蓝釉,唯盘类器有里外均施蓝釉的;康熙黄釉器均属官窑,以仿宣德、弘治为多,但在造型上有区别,只要能把握时代特征,不难鉴别。此外,康熙黄釉较弘治偏深;

釉上彩和斗彩。康熙朝的釉上彩除了明代使用的红、绿、黄三色以外,已能成熟地运用釉上蓝彩。康熙的五彩已不再借助于釉下青花,而纯粹用釉上彩表达,色彩已多达红、绿、黄、蓝、紫、黑、金等七、八种。康熙粉彩属发轫期,品种尚不多,通常能见的有两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上加有胭脂红彩。康熙素三彩多见在黄、绿、紫三色搭配,此外更增加了釉上蓝彩。康熙斗彩以官窑小件器为多见,大多有官窑款识。民窑器较少,一般无款。康熙斗彩青花线条粗犷,填色凝厚艳丽,部分色彩表面有小黑点。斗彩加暗花为康熙朝所独有。由于年代久远,在釉上的绿、黄、蓝彩上一般均有明显的蛤蝲光出现,这出是判断是否康熙瓷一个重要特征。后仿的釉上彩器除了在重量上常显得偏轻外,并无蛤蝲光。伪造的蛤蝲光不仅浮于表面,而且常不自然,显得板滞,缺乏灵动之气。

唐代花釉瓷器


唐代交通发达、商业繁荣,都为陶瓷制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考古发现,唐瓷窑址之多是空前的,此时北方瓷窑的增加超过了长江以南各地。特别是黑釉瓷器,虽比南方晚了几百年,但北方居多,其中尤以河南为最。

花釉瓷器是在黑瓷的基础上又一新的创造。它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斑点有的有规则的排列,有的任意加上几点,有的像波浪。由于大多装饰在深色釉上,以衬托出浅色彩斑,显得格外醒目。花釉瓷大多集中在禹州及其周边地区,如郏县、鲁山、登封等地,然而仅禹州境内就发现有钧台窑、长庄柏村窑、神垕白峪窑三处窑址,为以后钧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夏在钧台窑附近出土了数件唐代器物,其中有一件唐花瓷双系罐堪称花釉瓷中的上品。此罐口径8.5厘米、高14厘米,唇口外翻,丰肩圆腹,平底无足,肩部饰双系,线条流畅,饱满圆润。整体施黑釉,从口部、双系点白斑至肩,白釉流动自然,白中见蓝,挥洒淋漓。黑釉深浅极富变化,深处浑厚如漆,浅处黑中泛黄,在白斑的衬托之下,明快亮丽、富丽堂皇,充满浪漫气息。

花釉瓷凝重豪放,别具一格,那光怪陆离、气韵天成的蓝、白斑饰,具有北方人粗犷的气派,突破了单色釉的局限,发展为多样化的装饰,利用釉的流动,展现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淋漓酣畅,似有意、似无意,似有形、似无形,妙趣横生,变幻莫测,为后来的钧窑彩斑开启了先声,因此被后世称为“黑唐钧”。

浅谈康熙彩釉瓷器的特征和种类


在中国瓷器史上,清朝绝对是一个大佬级别的存在,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制瓷技艺还是种类都要比其他朝代先进很多,也因此,在现代有很多清朝时期的瓷器拍出亿元天价。今天,小编要和大家探讨的是康熙朝时期的彩釉瓷器,看看这种瓷器有什么特征。

康熙彩釉瓷器的特征

要想了解康熙朝时期的彩釉瓷器,就要看明白康熙瓷器。康熙朝时期的瓷器与其前后朝代都存在一定的不同。

首先,康熙朝时期的瓷器胎质与明朝不同,除了少量浆胎瓷器之外,其他瓷器都是质地坚硬,胎体厚重的,很少有杂质,含铁量也比较少,因此瓷器看起来洁白无瑕,其中尤以官窑瓷器为上乘。不过,毕竟是手工淘胎,所以不可能所有都是细如粉末,因此,康熙朝时期的瓷器也能看到颗粒或者是黑色铁质沉淀、缩釉点什么的,这是康熙朝时期瓷器的特点之一。

其次,康熙瓷器的釉质也比较坚硬密实,结合比较好,釉面光润度很高,制作商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这是这个时期特定的瓷器圈足制作方法。早期的圈足内外斜削,为尖状,而且大多有缺陷。

康熙彩釉瓷器的种类

康熙朝时期的瓷器种类非常多,彩釉瓷器就是其中一种,而且分出多种色调,品种非常丰富,包括豇豆红釉、郎窑红釉、霁蓝釉、天蓝釉等等,种类之多让人咋舌。

1、豇豆红釉

豇豆红釉是彩釉瓷器中比较名贵的一种,这种瓷器因为釉色像豇豆而得名。它的烧制条件非常苛刻,而且成功率极低,因此少有大件出现。豇豆红的仿制也很难,到雍正时期已经不怎么纯正了,清末、民国时期的仿品更是难以见到真品那样的娇艳,所以,在收藏此类瓷器时,可以很好的鉴别真假。

2、郎窑红釉

郎窑红釉也是康熙彩釉瓷器中比较名贵的一种。它的釉质肥厚,色泽艳丽,而且多以大件为主。其特征是釉面光亮,内外均有开片,洁白整齐,底足旋削。凡是郎窑红瓷器都是没有款识的,凡是款识的都是假的。

3、洒蓝瓷器

洒蓝瓷器为康熙朝时期仿照宣德品种烧制的瓷器,这种瓷器是将洒蓝釉喷吹在坯体上,犹如水点洒落一般,再用透明釉涂抹,之后高温烧制。除了少部分官窑洒蓝有款识之外,民窑基本都没有款识,而且在装饰上也多以描金装饰为主。

釉上彩和斗彩是康熙彩釉瓷器中极为受欢迎的存在,它的品种众多,色彩艳丽,但因为此时的粉彩上属于研发初级阶段,所以,品种远不如后世,官窑居多,民窑较少,且无款识。

康熙彩釉瓷器鉴赏及价格:

1:清康熙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盌,尺寸:10.8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5,662,400 ,成交时间:2003.10.2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2:清康熙黄地素三彩龙纹折沿大盘,尺寸:直径40.5厘米,估价:RMB 3,500,000 ~ 5,500,000,成交价: RMB 5,635,000 ,成交时间:2011.12.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康熙年制”款。

此盘体量硕大,其平口折沿,成型考究,端庄大气。盘心内绘火珠燃烧,褐、绿色两条巨龙上下飞舞,龙形矫健凶猛,气势逼人,四周祥云缭绕,形制庄重。内壁暗刻加彩饰以牡丹、桃花、梅花、茶花、菊花、秋葵、夏莲、月季等八种折枝花卉,排列舒朗,与内壁紧凑之云龙图案形成视觉反差效果,独具匠心。口沿绘褐、绿两色六龙赶珠纹,与盘心纹饰相互呼应。外口沿绘云鹤图案,与外壁四条双色龙纹形成鹤舞龙飞之构图。素三彩,因不施红彩,而以黄、绿、紫三色为主,辅以少量白、黑二色作为图案搭配,色调冷艳、素雅,因而得名。加以明黄色为地,则为皇室专用颜色,是宫廷等级之标志。盘形硕大,极为罕见,其制作工艺复杂,需先刻绘纹饰于瓷胎上,再入窑烧制,出窑后复经绘彩,二次烧造,方可成器,且体量如此巨大而无开裂变形,极为不易,也可见彼时窑工烧造工艺之精。

3:清康熙五彩花鸟图卧足盌,尺寸:13.6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600,000,成交价: HKD 5,080,000 ,成交时间:2014.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春季拍卖会 。

钤印款识:《大清康熙年制》款。

4:清康熙釉里红福禄万代葫芦瓶,尺寸:高18厘米,估价:RMB 4,000,000 ~ 4,500,000,成交价: RMB 4,945,000 ,成交时间:2017.12.03,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秋季拍卖会。

葫芦因其多籽长蔓,而于中国古代有子孙万代之吉祥寓意。拍品造型端正,仿明初器物砂底特制。外壁通体以釉里红铜红料绘缠枝葫芦图案,葫芦饱满,花叶肥硕,于白色胎釉地上甚为明显,装饰效果强烈。因釉里红铜元素于烧造过程中,反应活跃,故颜色纯正者极为不易。拍品釉里红发色统一浓烈,叶脉烧制清晰,为釉里红品类翘楚之作。

5:清康熙青花五彩荷花鸳鸯花神杯,尺寸:高4.9厘米;直径6.9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2,500,000,成交价: RMB 4,887,500 ,成交时间:2018.06.20,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此拍品胎薄如纸,呈半透明状,唇口微外撇,深弧腹,圈足;绘制题材为菏塘鸳鸯图,一侧题写青花诗句“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其后钤一“赏”字印。外底圈足青花双圈内,书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双行款。花神杯是康熙年间御窑烧制的成套的时令酒杯,一般所见是青花品种,一套共有十二只,代表不同的十二个月,每月均有一种月令花卉纹,其旁各题五言、七言月令诗句,末钤“赏”字篆文印。十二月令花神杯为康熙御窑之名品,按图与诗意,此杯为六月月令之杯,较之其它月令杯,此六月杯存世极为少见。

6:清康熙五彩蝶恋花图小杯,尺寸:64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4,880,000 ,成交时间:2015.10.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康熙年制》款。

7:清康熙珊瑚红地珐琅彩九秋同庆小碗,尺寸:直径10.8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4,370,000 ,成交时间:2011.11.13,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四字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著录:著录:Christie's, Paris, 7 Dec. 2007, Lot141。。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雍干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创始于康熙朝,是在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故在当时也称作“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它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无论用料、绘工,皆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故其一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御制珊瑚红地珐琅彩九秋同庆碗即为康熙朝珐琅彩中著名的一例,为雍干嘉三朝沿袭烧造,是清宫御瓷之经典名品。存世所见有两款: 一为口径12.2厘米左右者,胭脂红彩写款,内壁绘饰果实纹,实物可参见1992年9月29日于香港佳士得徐展堂静观堂专场第575号拍品。一为口径11厘米左右,青花写款,较前者稍为多见,多为海内外重要博物馆典藏,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广东省博物馆皆有收藏,流通者寥寥可数,本品是为其中之一。此碗胎体细薄坚致,内壁施白釉,温润莹美,外壁施珊瑚红彩为地,色泽匀净浓妍,以诸色彩料绘就牡丹、秋葵、菊花、兰花、罂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药、栀子花等九种秋天盛开的花卉,构成九秋图。图中花枝招展,风姿绰约,妍美妩媚之态在秋日华光之下一展无遗。绘画技巧高超,以彩料之浓淡的变化来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突出花卉的立体感。布局繁密有致,自带清疏之气。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遂集九种秋草于一图,寓意九秋同庆,共贺丰收。底以青花双方框内书“康熙御制”四字款。整器隽秀娇巧,堪称收藏绝品。

8: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四景读书乐诗文笔筒,尺寸:直径19.1厘米,估价:HKD 3,500,000 ~ 4,500,000,成交价: HKD 4,300,000 ,成交时间:2018.05.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三行六字楷书款。

笔筒外壁以青花楷书书写《四景读书乐》诗四首,歌咏春夏秋冬四季读书之乐,诗末落釉里红「熙朝传古」印款。书写清秀,青花鲜艳,釉里红朱色灿烂,显示出康熙时期景德镇窑工烧造青花与釉里红两个品种结合之高超技术。器底青花楷书康熙六字三行款。

9:清康熙五彩芙蓉花花神杯,尺寸:直径65厘米,估价:HKD 500,000 ~ 700,000,成交价: HKD 4,280,000 ,成交时间:2015.10.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康熙年制》款「赏」字。

诗文: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

唐代的单色釉瓷器


唐代是我国瓷器大发展的时期,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这一时期的青瓷与白瓷,风格古朴雅致、光彩润泽,充分展示了东方神秘古雅的魅力。本文介绍的这几件唐代瓷器,或是墓葬出土,或是早年从民间征集所得,虽然色釉和器种都较单一,造型亦不太豪华,但时代特征十分突出,被视为国家珍贵文物之列。

白瓷螭耳小瓷注(图1),圆肩,喇叭形侈口,造型显修长。束颈,圆肩,鼓腹,平底。从口沿内侧至肩部,附贴双螭盘绕曲柄高出口沿,柄对侧肩部有一圆形短流,流和注身相接处附加一周瓷泥条,其上压印梳齿纹,胎质白而细腻,釉不及底。高8.8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3厘米。

绿釉壁注(图2),宝鸡水泥厂唐墓出土,口微敛,短颈,圆肩,四瓣瓜棱鼓腹,玉环形圈足,足外撇,肩部有一圆形短流,流口残,与流相对的腹部附一环形曲柄,柄上端与腹交接处附贴似兽面状的圆形瓷泥饼装饰。夹细砂黄泥胎,胎上有一层白色化妆土,器表施绿釉,釉层不均,泪痕斑斑,白绿相间,流若浮云,纯朴温雅,底露胎。高10厘米、口径3.1厘米、足径5.8厘米。

黑釉瓷注(图3),喇叭形侈口,长束颈,丰肩,筒状腹下收成平底,颈肩部有一条形曲柄,柄中部下为糟形,与柄相对的肩部有一圆形短流。夹砂浅灰胎,胎骨稍厚,釉色黑中微泛褐色,施釉不及底,高16.6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8.4厘米。

白釉贴塑折枝花四足小水盂(图4),呈椭圆形。马鞍形椭圆口微敛,斜肩,扁腹外鼓,平底。肩部一周梳齿纹,从肩部向下,附贴四条压印斜方格的条形装饰,到底部变为四个兽蹄形足,被分割的四个部分各贴塑一折枝花叶,每个花叶由五个叶瓣组成,叶瓣上有两道叶筋。胎骨细白坚致,釉色白中略泛灰色,施釉不及底。高6.1厘米、口径5.1—3.5厘米、底径4厘米。

从这些馆藏瓷器可以看出,唐代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唐代的陶瓷生产虽有“南青”与“北白”之说,但这只是对整个唐代陶瓷发展情况而言的。

宋代建窑黑釉瓷怎么辨识?


宋代建窑黑釉瓷怎么辨识?兔毫盏是建窑当时烧造的一个主要品类。真品典型的兔毫盏为翻边束口,底足无釉的。胎为乌泥色。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之尖。兔毫分黄、白、褐、蓝等几种窑变色,分别称为金毫、银毫、蓝毫等。也有叫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斑等名称的。

要鉴识真伪,先看造型。真品造型敦厚古朴,大小适宜,线条自然流畅,修胎随意大方。端在手上,散发出一种古意盎然的气息。仿品上手,感觉比宋盏要略大些。外观过于规整,胎釉比真品要显单薄,制作过于灵巧。总之,古韵嫌不足。多看真品,不难感受。

再观其胎体。真品上手较沉,有压手感。乌泥胎胎质坚致,修胎随意有力,虽粗糙却自然。圈足虽是玉环式,但较浅而近于平底。由于宋代施釉常用浸釉之法,工匠须手捏圈足,盏口朝下,浸入釉浆。这样,在圈足边缘的胎面上,有时会留下工匠以手抓捏的手指痕,这也是真品的一个特征。另,圈足内沿可常见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因高温烧造而粘附于上,不易脱落。这一点,也是真品的特征之一。胎底于放大镜下可见呈肥腻状,这是时间造成状态,所以无法做出。仿品在放大镜下是做不出肥腻的玉质感来的。常见的仿品胎土的加工过细,修胎过于整齐。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过圆,底足常挖得稍深。由于配比掌握不好,胎色不够深,不似宋代真品的粗、紫、黑、坚,有一种沉重感。

很主要的一点是观其釉面。真品的黑釉盏,由于运用浸釉法施釉,盏放正之后,釉水会从上到下呈自然流淌状。高温烧造后,口沿釉水较薄,多呈黄褐色。从上到下釉水渐次变厚。兔毫流淌下垂,呈现出一种浓淡深浅,上浓下淡,曲弯而不规则的状态。纹理流畅而均匀。阳光下黑色釉面闪烁出金红色的光点,兔毫发出金、银,或蓝色的光芒。釉色肥厚,有玉质感。仿品因胎釉提炼不够,杂质偏多,因此,釉较难烧出应有的光芒和色彩。仿品黑釉窑变的效果勉强,兔毫的感觉不强。釉面显干燥,放大镜下感受不到肥腻的玉质感。窑变的兔毫条应是向下快速流动的痕迹。但仿品因胎釉配比和窑温控制不当,铁质过多(真品胎中铁质含量在9%以上,烧造窑温在1300度以上),导致流淌受阻现象。真品垂流痕迹有如烛泪,厚而没有规则,参差不齐。仿品过于薄,过于整齐,不自然。

宋代黑釉盏一般都是出土器。经过千年土中腐蚀,釉面用手摸起来应有一种扎手感,放大镜下可见坑坑洼洼的麻子状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的可见露胎之处。另,褐色兔毫比黑釉更易受浸,因此,用手摸之,可有凹凸不平之感。放大镜下可见兔毫凹陷于黑釉之下,这就是时间的烙印。仿品常釉面平滑、光亮,黑釉和兔毫在同一平面之上。也有用强酸腐蚀处理,使整个釉面受损,变得木死无光,没有温润之感。也有用金刚砂或砂纸打磨口沿做旧,仔细观察,可以识破其做假伎俩。

同样,鹧鸪斑油滴盏也可大致运用上述方法来鉴定。真品的油滴盏器身布满斑点。呈金色、银色、蓝色、黄褐色等,大小不一,排列有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在盏的束口处放大镜下可见呈色干燥,有自然开片。釉面上的油滴处,在放大镜下可见玻璃质结晶状,也有开片。但黑釉底色上则没有开片,这也是建窑黑釉的一个特征。底足露胎,虽粗糙,却有肥腻感。仿品釉水垂淌常显无力,有火爆气,或经做旧后,木死无光。放大镜下常见不到开片,底足也没有肥腻感。油滴的色彩变化不多。而真品的色彩变化丰富多彩。这种窑变现象的不充分,说明仿制者还没有真正掌握古人的窑变技术。油滴盏仿制较难,因此,市场出现仿品,鉴定较之兔毫盏要容易一些。仔细辨别,不难分出真假来。

唐代花釉瓷器怎么鉴定?


唐代花釉瓷器怎么鉴定?唐代花釉为钧窑前身,故也习称为“唐钧”、“唐花钧”。它是以黑釉或黄釉为底釉,上施蓝斑、褐斑、月白斑的多层施釉装饰的一种高温陶瓷釉色,在装饰效果上与唐三彩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以斑斓的色彩,反映出气势磅礴的盛唐文化艺术。河南鲁山窑、黄道窑、禹县窑、内乡窑,陕西耀州窑及山西交城窑均有生产。其造型有壶、盘、罐、花浇、腰鼓等,尤以罐类最多,腰鼓最为出名。唐代南卓著《羯鼓录》曾记载唐代盛行陶瓷腰鼓,产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花釉腰鼓,器形硕大,釉色奔放,是国家一级文物。它与鲁山窑出土瓷片质地釉色相同,可以确认为鲁山窑产品。八十年代陕西出土一件花釉腰鼓,系耀州窑产品。八十年代以来,仿唐花釉产品问世,开始于鲁山地区,先是仿故宫藏花釉腰鼓,仿品被文物贩子购去,到广州为海关查获,并在电视台曝光。

唐代鲁山花釉与禹县花釉十分相似,黄道内乡及耀州窑的差别也不大。若以腰鼓而论,前二者基本一样,后三者胎体一样,釉色略有差异,黑色底釉均呈灰黑或灰褐色,不如前二者黑色纯正,唯山西交城窑黑色乌亮,但腰鼓胎体轻薄。新仿花釉与唐花釉鉴定要点如下:

1、唐花釉有黑釉蓝斑、褐釉蓝斑和褐釉酱斑及茶叶末釉蓝白斑等多种釉色,蓝斑均是月白色中混杂蓝色,其蓝色当为钛蓝。新仿者则多为黑釉蓝白斑,其它釉色少见,且白色过白,不是月白色,蓝色则过于蓝艳,当属钴蓝。

2、新仿者的文化层次较低,造型设计不精巧,仅得貌似,没有一件造型准确达到九成的。故牢记唐代花釉各种造型曲线变化,直接便能断其真伪。

3、新仿者修坯及修足时刻意模真,或过于精细,或失之呆板,均有破绽可查。

4、新仿者多用酸咬旧,细心观察酸咬痕迹,也可断其真仿。但也有用复烧法作旧的,即使用黄土中的石结核物碾成细粉,和泥罩于仿器外表,再入低温窑复烧,所得效果极类出土物,甚至连土浸都有,浮光也一扫而光。这种作旧法是近几年新发明的,望读者注意观察其状态。记住一点,凡是用这种方法作旧的,土浸均有,而真正的出土物并不一定有土浸。

5、新仿者使用的釉料均是现代化工原料,现代颜色釉中均可找到范本,而古代所用釉料当为本地区所产矿料。据笔者所知,仿制者至今未能找到其矿料,故只能以现代颜色釉代替。现代颜色釉成分单纯,古代矿料成分复杂,反映在釉面上,后者的色斑均是多种呈色的给合体,前者则是纯一的单色。

6、呆板的蘸釉方法,拘谨的淋釉斑,仔细品味,也与真物那种自然、潇洒的风格有异。

7、凡真物大块月白或蓝色斑彩釉上均有后期开片,且开片中均混有黑色杂物,新仿者则少有开片。

壶撇口,短颈,椭圆形腹,平底,肩部一面为流,相对一面为双带形曲柄,另两面各有一系。通体施黑色釉,里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肩等部位施灰蓝色斑纹为饰。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为常见,有高体的、矮体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变化丰富。底釉有黑釉、酱釉、天蓝釉等。釉上所饰斑纹有月白、天蓝、灰黑等色,有的两种颜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来说,深色釉上饰浅色斑纹,而浅色釉上饰深色斑纹,斑纹或任意泼洒,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变化莫测,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唐代绿釉瓷器特征及收藏价值


在唐朝,瓷器主要以单色釉为主,陶器则以彩釉为多,这样的彩釉因为多是黄色、绿色、褐色、蓝色、黑色等釉色,因而也被称为是三彩,即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唐三彩。唐朝比较有名气的瓷器就是青瓷和白瓷,不过,相对于白瓷,唐朝的青瓷更出名,也更受欢迎,甚至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南青主要以越窑为代表,位于浙江上虞、绍兴等地,因为唐朝时,这个地方被称为越州,因而以此得名。越窑是唐代青瓷主要产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知名度都非常高。

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釉色,从汉代开始就有人开始烧制,而到了唐朝,其技术更进一步,制品也更加漂亮。到了宋代时期,绿釉瓷器也被称为是绿定,十分珍贵。绿釉瓷器有独特的烧制工艺,早期的时候,绿釉瓷器大多是在胚胎上施孔雀绿釉,然后通过低湿烧制而成,因而部分器物会变成蓝色,因而也有孔雀蓝、法蓝之称。

唐代绿釉瓷器,是由烧制青瓷发展而来的,衍变的种类还有白釉绿彩、白釉褐绿彩等两种样式。刚开始胎质比较疏松,胎色也是暗红色的,到了后期,随着工艺的成熟,胎质愈发紧致,胎色也由暗红色变成灰白色、灰青色。所以,早期的青瓷釉是黄中带绿,而后期就是绿色为主,且比较稳定,结合非常紧密。

不过,唐代绿釉瓷器虽然有所发展,却并未达到鼎盛巅峰,因而到了元明清时期,绿釉又有了新的发展,胎质更加细腻洁白,绿色也更加匀称,漂亮。唐代绿釉瓷器不仅光洁,且象征意义饱满,尤其是在情怀释放方面,更是比其他朝代要饱满很多。色调上,也多是以冷色调为主,清淡、雅致却并不浮夸,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当时唐朝的风气和文人喜好。在器型方面,唐代绿釉瓷器多以碟、盘、杯盏为主,这也与当时的文人特点喜好有关。

总的来说,唐代绿釉瓷器,华丽中透出一丝典雅,典雅中不失几分光华,刚柔并济,让人爱不释手,赞叹不已。这就是唐代绿釉瓷器,是唐代非常着名的瓷器之一。从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来看,唐代绿釉瓷器依然不落伍,甚至因为它的绿色更加清新自然,因而十分受收藏者的喜爱。如今,想要收藏唐代绿釉瓷器的人越来越多,而唐代绿釉瓷器的数量却极少,市场价格自然不会太低。不过,在收藏之时,一定要学会鉴定唐代绿釉瓷器真假,尤其是对真假参半的制品,更是要小心验证,不要急于成交。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唐代彩釉瓷的辨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唐代彩釉瓷的辨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的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