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大理石瓷砖 > 导航 >

紫砂壶为何煞风景?

紫砂壶为何煞风景?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木地板好还是瓷砖好

2020-06-18

大理石瓷砖。

去年秋,著名的宜兴紫砂村村口造了一把大茶壶,高过人头。然而,这件作为紫砂村重要景观的紫砂茶壶却是用水泥砌成的,许多前来参观购物的游客目睹此“景”后直喊“煞风景!”。经过记者了解,原来是建设者觉得“采购正宗紫砂难”。紫砂村是宜兴紫砂的发源地,这里的村民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和沿袭下来工艺技术祖祖辈辈做紫砂壶,明清时最为兴盛,紫砂名家陈鸣远、邵友兰、邵大亨、程寿珍、王寅春、顾景舟等皆出自此村,他们的作品如今被视为国家珍宝,海内外收藏家不惜重金争相收购珍藏。村口牌楼上“紫砂村”三字为顾景舟手书,而作为该村标志的大紫砂壶却不是使用紫砂泥做成的,令人啼笑皆非。名人名作,可信度越来越小。

1987年,顾景舟大师作品《僧帽壶》在香港举办的宜兴紫砂陶艺名作展览会上,以56000元被人购买。此壶重不过7两,若用卖得的港币购买黄金,据说可达9两之多。

但还有一些现象令人担忧,标价3000元或5000元不等的名家紫砂壶眼下在宜兴街头的紫砂市场上并不鲜见,陈列在普通商品壶橱窗内的这些名人名作,都配有印刷精美的作品证书,证书上除了作品简介和作者简历外,还有作者的彩色工作照。然而,这些貌似名人名作的紫砂壶却是彻头彻尾的“克隆”产物。宜兴高级紫砂工艺美术师咸仲英、陆巧英夫妇气愤地告诉记者,宜兴丁蜀镇一些个体照相馆眼下专门复制紫砂文化名人照片,出售给那些不法壶商壶贩,宜兴陶瓷市场上的名人名作和相关作品的证书、图片假的多。一些花了大价钱购得名人名作的人再辗转找到作者要求确认时,却遭遇尴尬:笔迹是真,作品是假。原来,大师们的证书原件被不法壶商复印了!

因为名人创作的紫砂壶金贵,所以,仿冒名人名作的种种伎俩立刻在宜兴紫砂艺苑里“若隐若现”起来,金钱的诱惑使得一些紫砂从业人员丢弃了艺人的操守和做人的准则,假冒名人名作泛滥成灾。taoCi52.cOM

小编推荐

紫砂壶的款识


宜兴紫砂壶的款识千差万别,研究起来亦有相当的难度。早期的紫砂壶多无款,明晚期才出现了款识。

紫砂壶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落款随意性极大,具体到了每个人早年与晚年的款之变化都非常答,极少有陶工一生只用一二枚印章。如果是刻款,那变化就更大了,请张三刻、也请李四刻,习惯了自己也刻。如果款识是印章,因敲打力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紫砂壶中的印章款多为阴刻,敲打在壶上,变成了阳文,阴刻的图章,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往往难以出现,只有用力较大,才可能将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来。所以,即使是同一印章,敲打力度不同,印痕字根部相同,字尖往往会不尽相同。

款识种类

紫砂壶的款识,早期多刻制作者的名字,如近几年考古所发现的几件时大彬款的紫砂壶,款为“大彬”、“时大彬制”等。

随着制壶的发展,文人雅士的参与,紫砂壶的落款也随之变化。康熙朝因宫廷的需求,制做出一批紫砂壶,壶体装饰珐琅彩的紫砂壶,底款为“康熙御制”。

清晚及20世纪初,国内的一些经营紫砂陶器的专业公司、商店等,纷纷注册商标,如“金鼎商标”等。在生产的产品上,有“注册商标”,有制作者的名字。

紫砂壶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壶上的款识,概括起来有:人名款、纪年款、堂号款、纪年款、图案款、商标款、地名款、吉语款、诗词款、外销款等。有的作品上多种款并用。

落款的位置

紫砂壶落款,随意性较大,并没有统一的部位。现能见到的,早期的时大彬壶,落款有在把根与足钉之间横刻“大彬”二字的,也有在壶底刻“大彬”或“时大彬制”的。清初的陈明远“南瓜壶”(现藏南京博物院)即在壶身筒上刻上“鸣远”并与打印章并用,也有在壶盖子口上刻款及打印章的。

今天制壶名家在作品上的落款大都出现在三个部位,壶盖里面:名章,把梢:姓章,壶底:姓名章。也有盖内二方印,把梢二方印,姓和名并用,也有印或刻并用。也有在壶体上结合壶的形态、装饰等落上自己的款。

紫砂壶套装赏析


闻名中外的紫砂茶具,除具良好的材质外,特别注重外形的装饰。融书、画、诗、印诸艺为一炉,又集雕、琢、捏、塑、贴、绞、堆、绘、喷、嵌、釉、漆、镶、包等诸般制作技艺为一体。可谓出类拔萃,巧夺天工。

紫砂茶具的创制始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间,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

宜兴紫砂壶的系别可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始创者为宜兴"金沙寺"寺僧,专抟当地的特产--细陶土加以煅炼,手捏为坯,经几道工序烧制而成,世代相传至今。

至明代正德年间,宜兴进士吴颐山曾在金沙寺寓居攻读诗文,时书憧名"供春"者,因闲暇无事,见寺僧在从事紫砂壶生产,就在暗中淘细土制坯仿效。又经自己刻苦钻研,日积月累,制壶技艺日精,终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一代制壶高手,成为阳羡茗壶"正始"之首。据说当时供春在寺内学艺时,曾看到寺内一古银杏树上有树瘿,形状古朴,奇拙,就模仿树瘿的造型,用手指捏为形,再用茶匙挖空内壁,做成几把"树瘿壶"。这一独树一帜的紫砂壶,受到当时社会名流、雅士们的认同、欣赏和赞叹,为其起名曰:"供春壶",供春遂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制壶名家。

名家评供春其壶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供春之壶胜于金玉"。历代以来,供春壶均为极其名贵之物,名闻遐迩,存世极少,历代藏壶名家竞相搜求而不可得。

供春以后的制壶名家当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家。四家之后制壶技艺最高者为一代制壶名家时大彬(时朋之子),时人谓其制的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时大彬初仿供春制作大壶,后因人们品茗斗趣之需而改制小壶,并以柄上拇指为标志,流传之广,以致人人"几案一具"。清人陆绍曾见时大彬所造之壶,有名为"六合一"者,即壶身、底、盖都可分可合,"合之为一壶"、"离之乃为六",水注其中"滴屑无漏",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紫砂文化:中国最早紫砂壶


历史上,宜兴紫砂就发源于蜀山地区,当时周围窑户相对集中,紫砂艺人散布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在考古发掘中,各个土层中的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明显,是很好的断代标准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代初期、清代早期、清代中期、晚清民国时期。而在出土器物中,也发现了小规模的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及陶质器物形制,而明代以前的地层中,没有发现任何紫砂的痕迹。这就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

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曾经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根据墓志考证发现,这是目前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