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窑影青瓷器

景德镇窑影青瓷器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6-23

景德镇古代瓷器。

之前介绍一个景德镇窑影青花口盏,很多瓷器藏友说太少了,看的不是很过瘾,今天分享两件景德镇窑影青瓷器。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景德镇湖田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釉色品种。因青白釉的釉质中含有微量的铁质,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具有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影青瓷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白中闪青,青中闪白,故名青白瓷。因其质感如青白玉,胎质细洁,釉色青莹,光照见影,故晚清以后又称之为“影青”。

景德镇窑影青刻花水波纹碗

景德镇窑影青刻花水波纹碗内外满施青白釉,足底无釉,釉质透明如水,花纹迎光若隐若现,胎质坚硬。 通高5.9、口径17.7、底径5.4cm,敞口,弧腹,矮圏足。碗内底刻水波纹。

景德镇窑影青瓜棱花口瓶

景德镇窑影青瓜棱花口瓶花口,束颈,腹部有比例适中的条沟,圈足外撇。通体施青白釉,釉色晶莹,胎薄,造型别致。景德镇窑影青瓜棱花口瓶通高15.4,口径13.6,底径7.6厘米,应该是出土的瓷器,瓷器表面有泥土比较脏。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青瓷的区别


龙泉窑是我国古代一座重要的青瓷窑厂,而龙泉青瓷作为一类颇具特色的青瓷器,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关于龙泉窑及其产品的地位,根据以往在文献中的记载可知,龙泉窑在北宋时期就与官方产生了联系。

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供,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鸡肋编》卷上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是宫廷用瓷的主要产地之一,这不仅包括一般民窑场烧造的瓷器,也包括仿官窑釉色的黑胎龙泉青瓷。

元代,龙泉青瓷窑场已成为皇家用瓷的四大产地之一。

自2006年以来,随着对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的发掘,从考古的角度证实了龙泉窑在明代仍与官方存在密切关系。出土的洪武、永乐时期的瓷器,和清宫旧藏的洪武永乐官窑器相同,表明了至少在那一时期龙泉窑会为皇宫烧制瓷器。

时至明成化以后,龙泉窑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景德镇此时已经成为了专为宫廷烧制瓷器唯一的窑场。

自明初于景德镇设立御器厂起,其在与官方的联系上相比龙泉窑已经不在同一级别。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景德镇官窑瓷器的地位与价值自然远胜过龙泉青瓷。

从2002年景德镇御窑遗址发掘起,就出土有景德镇仿龙泉青瓷。在2014年的发掘中又见有一批这类器物。器物年代集中于明代早期,即从永乐、宣德到正统时期。通过观察出土器物不难发现,至少在明永乐时期,景德镇烧造与龙泉青瓷相似度极高的仿龙泉青瓷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至宣德时期延续了这一做法,并于正统时期已经达到了非常好的仿烧效果,以致在垫烧方式上都有所仿效。

景德镇窑址的青釉瓷器,无论在釉色上,还是在装烧工艺上都是与大家熟知的龙泉青瓷类同。尤其是外底刮釉托烧的小碟,如果不是批量出自景德镇御窑遗址,我们很难能认出它们不是浙江龙泉窑场的瓷器。

元代 景德镇窑釉下彩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高2.3cm,口径17.8cm,足径11.4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骨坚细洁白,内外施釉,釉层较厚,呈失透状,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足内露胎无釉。

盘外壁刻划变形莲瓣纹一周,共16瓣,莲瓣纹尖部划一道弦纹。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盘心是一龙戏珠,龙,张口露齿五爪,身体舞动,异常骄猛,衬以朵云和火珠。盘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花间对称印有“太禧”二字。八吉祥的顺序,从“太”字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肠、螺、轮、盖、花、珠、鱼、伞”。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盘、碗、高足碗最为多见,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划花为辅。盘、碗之内壁往往横印缠枝花卉或云龙、云凤、云鹤、花鸟、缠枝莲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纹间模印官府铭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为多见的是“枢府”铭,因此,有时人们又将卵白釉瓷称作“枢府瓷”。除了“枢府”、“太禧”之外,还有“东卫”、“昌江”、“南水”、“福禄”、“福寿”、“白王”、“天顺年造”等铭款。“枢府”、“太禧”分别代表元代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和专掌宫廷祭祀的机构“太禧宗禋院”。《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记载:“太禧宗禋院……,掌神殿朔岁时忌讳日辰享礼典。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总制之。”由此可知,“太禧”铭卵白釉瓷的烧造年代应在太禧宗禋院的设立之年天历元年(1328年)以后,其下限当在元末农民起义军占领浮梁地区的1352年。

“太禧”铭卵白釉瓷器甚为罕见,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曾撰文指出传世的仅有三件,此为其中之一,弥足珍贵。

宋元影青瓷鉴识


所谓“影青瓷”,就是宋、元时期在南方生产的一种青白瓷。

其实,我国白釉瓷器在隋、唐时期就有烧造,至唐代瓷窑已达很高成就。发展至宋代,在河北定州达到历史高峰。当时,在南方以景德镇窑为主的一批窑口所烧造的青白瓷,受了到北方定窑、钧窑、耀州窑等瓷窑的影响,因此,在影青瓷中,也可以看到上述窑口的某些特点。在景德镇地区,由于瓷土、木柴、交通、技术等方面的种种优越条件,使其烧制的青白瓷胎质精细、薄透而又坚硬,釉色白中闪青、晶莹如玉,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以景德镇为主的青白瓷系也就列为当时江南的两大瓷系之一。

宋代是一个崇尚玉器的时代。但一般老百姓用不起,因此,就在烧瓷上做文章,把瓷器做得极尽精细,烧造出一种玉的效果,其质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如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浊润熟滑者,则要慎重。宋影青瓷的胎色是洁白的,淘洗得很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迎光薄可透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手工淘洗的结果是其胎质也细中有粗,而且,宋影青瓷在底足露胎之处,在白胎中间应有焦状像伤疤样的铁质析出,这是重要特征。此外,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如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元影青瓷胎釉都比宋代的要粗糙,此外,从烧制方法上,也可辨别其年代的先后。

宋代影青瓷,在北宋前期釉面多光素无纹,正烧和覆烧都有,至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也有少数贴塑。至南宋则盛行印花,盘碗多覆烧,纹饰题材、布局方法明显受定窑影响。元代影青瓷制作渐粗,显得笨拙,不如宋影青瓷精细灵巧。在烧制方法上只有少数采用覆烧,大部分恢复正烧,所以,器物一般口部有釉,而足部无釉。造型基本沿袭宋代,但盘碗底足大多为很浅的圈足,有的甚至浅近平底。元代影青瓷在装饰上又归于简洁,印花减少,有的改为刻花和划花,很多器物则又光素无花了,少数器皿出现红褐色装饰点。在器型上,影青瓷的烧制以日用器皿为主。一般多见于杯碗盘碟、执壸、注子、盏托、瓜棱罐、瓷枕、香,、盒子、盖瓶和谷仓等。如遇少见而又特别的造型或与时代不合的装饰,则要慎重。

眼下市场上仿伪之品颇多,在收藏时要多注意鉴识的要点之处。要从釉色、胎质、形制和旧气等几个方面去综合考察。有的釉色过于精美,又不顾时代特点;有的胎质过于细白,或人为在胎体加沙,手感偏重;有的釉色闪蓝、闪黄,刻、划、印花粗浅模糊、线条呆板;有的在内底或器壁可见均匀细密的旋纹;有的以泥浆、油污来作旧,又不见因时间和环境所形成的真正旧气,等等。如遇其中之一,你就要慎重对待,切勿轻易下手。否则,上当的就是你。

老窑瓷:景德镇的先声——八义瓷器


八义红绿瓷碗

世人皆知长平之战的故事。

但不知有多少人还知晓长平之战时曾有个八义士谏赵的故事。

战国时,秦赵长平大战之前,秦使反间计换掉了赵国名将廉颇,由纸上谈兵的赵括率40万大军盲目出击,当时,有个深通谋略、文武全才的老人叫史正,他看出赵括轻举妄动,搞军事冒险,心里万分焦急,便把自己的意见写在简册上,带着七个徒弟去向赵括进谏。赵括看完简册,扔在地上,满目骄色,一腔傲气,把他们轰了出去。接着,便率部出发,准备与秦军决战。队伍行至一村,忽然被一群百姓拦住去路,赵括一看,正是史正和他的七个徒弟,赵括问:“你是来饯行的吗?”老人大声说:“不是饯行,而是送葬”。赵括大怒,“嗖”地拔出宝剑,竟挥剑将八人尽皆杀死。

长平一战,终因赵括的轻举妄动而失败,兵败后,当地百姓将史正师徒合葬,立起石碑,碑上刻着“八义士谏赵处”,并将村子改名为八义,一直沿用到今。

到了宋朝,八义却因一座座瓷窑而举世闻名。

在上党地区的民间,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北宋时期,潞州的八义瓷窑曾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瓷窑之一。后来金兵南侵,宋高宗由汴梁(开封)迁到临安(杭州),北方的文化也随之南迁,尔今声名显赫的景德镇就是八义瓷窑在南方安家落户的结果。此说是否确实,由于缺乏证据,不敢妄断,但长治县八义窑的瓷器确实有过一段令人自豪的历史。据《中国陶瓷史》记载,宋朝时,国内的瓷窑大体上分为两大体系,而磁州窑系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在当时的制瓷工艺中,有一种“白釉釉上红绿彩器是宋瓷装饰中比较珍贵的品种,窑址中出土数量不多……,山西长治八义窑,在窑址采集到了一些红绿黄彩绘碗的标本,纹饰都画在碗的里部,纹饰布局具有地区特色,以花卉为主,多数画折枝花,里口红彩画粗细线纹二至三道,线纹之间点以绿彩点饰,分布在四面,外部露胎处是浅紫红色,圈足稍宽而矮,足上有五个支钉……”

这是从瓷器专家的角度对长治县八义窑外部工艺的描绘,而且肯定了八义窑的这种瓷器在宋瓷中属于珍品。从这里可以看出,远在宋朝的时候,长治县八义窑的瓷器就已经是当时中国瓷器工业中的佼佼者了,它给后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宋朝瓷器文化价值研究的宝贵资料,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八义瓷窑的兴盛和规模。

人类使用陶瓷的历史已很久远,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陶瓷的发明使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又经过数千年的岁月,时间到了千余年前的北宋时期,在古上党潞州的八义镇,人类在陶瓷制作史上的又一标志性进步诞生了,以红、绿、黄低温釉为主色调的“红绿彩”瓷器,一件件由潞州运销到四面八方。金代“红绿彩”瓷器成为她的成熟和鼎盛期,这里出产的瓷器不仅是广大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具,由于彩瓷烧制的精美适用、做工考究,也曾一度成为上贡金朝廷的御用品。但遗憾的是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洗礼,八义瓷窑完整的“红绿彩”瓷器实物如今只能在美国、日本和国内一两处国家级的博物馆见到。物以稀为贵,由此可见“红绿彩”瓷器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研究地位的重要作用。它的出现以及在民间的广泛使用开创了我国五彩瓷器之先河,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的是重重的一笔。

“红绿彩”瓷器是我国磁州窑系继剔花、白地黑花等装饰技法之后,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它在高温白釉或白釉釉下黑彩瓷烧成之后,再在白釉之上以红、绿、黄等彩勾画或填涂出纹饰,第二次入窑以低温烧成的瓷器。北京大学秦大树副教授将这种装饰艺术也称为“宋(朝)加彩”或“金(朝)加彩”,一个加字体现了这类瓷器二次烧成的特点。

八义窑址,坐落在如今的长治县八义、东山两村之间的大片地带,距长治县城9公里。山岭绵延,沟壑纵横,淘清河自南向北潺潺涓涓蜿蜒流了多少个春秋。村子周围烧造瓷器用的高磷土、煤炭、水等资源异常丰厚,为千余年前八义镇的烧瓷工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也成为宋朝时磁州窑系的一处重要产瓷基地。“官庶皆用其瓷器”。20世纪30年代,村里的百姓修房建屋时陆续发现有70余处烧瓷窑址。我国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五十年代考察八义窑后,在其著述中多处提及这里彩瓷的研究价值。50年代和90年代,国家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在此处考古,又发掘30余处烧瓷窑址,共有瓷窑遗址108座。发现的“红绿彩”瓷片标本更是不计其数。八义瓷窑“红绿彩”瓷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陶瓷界的极大关注,许多陶瓷专著对此多有记载。

《中国古陶瓷图典》说:

红绿彩,瓷器釉上彩之一,是北方磁州窑系所开创的一种装饰方法。彩料有红、绿、黄以及金、银彩等,多在白釉碗、碟上加绘红、绿等彩的花鸟纹,在宋、金窑址中出土比较丰富,以往的窑址调查中宋、金地层不分,因此白釉红绿彩旧称宋加彩。

《中国名瓷欣赏与收藏》说:

从传世的宋代彩色釉瓷器看,其色泽除绿、黄、褐、黑、白外尚有红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属五彩瓷的先声。

《古陶瓷》说:

我国五彩瓷器起源于宋元时期的磁州窑系的红绿彩瓷。

《山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华》也说:

长治八义窑烧制的红绿彩瓷,色泽鲜颜,笔意豪放,充溢着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是磁州窑系中名贵品种,为后世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八义村南北纵向1公里范围内,古窑址区已全部被村民的房屋所压盖,除有个别地点因故深挖取土,暴露出烧窑遗迹外,地表看不到窑址痕迹。在村的北头,高丘之上,坐北向南有一处大庙,村里的百姓都叫它“龙虎庙”。据说是为纪念宋金时期八义村为朝廷烧造“龙床虎枕”而建庙祭典,历代维护修葺,至今香火不断。“龙床虎枕”即用龙的形状烧造龙瓷床、用虎的形状烧造虎瓷枕,专供应宫廷。龙瓷床到目前没见有实物传世,虎瓷枕倒是在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有珍藏,且《中国文物报》、《考古》、《文物》许多专业报刊杂志有磁州窑系“虎枕”发现的报道。据八义村中的老人口述,村里以往曾经常发现能代表八义窑烧瓷水平的“红绿彩瓷器”,如今完整的实物已无迹可寻,但村里地表零散能见到古时装瓷胎的匣钵和碎瓷片。庙的西南方100米处有一通山西省人民政府1965年设立的“八义窑址”文物保护标志,经风雨剥蚀,如今也已给人一种沧桑之感。

八义村外南行三、五里路,即到达东山村。顺着村中的羊肠小道向东南行进,此时你会惊奇的发现,被雨水冲刷过的路面,星星点点、大大小小的碎瓷片目不暇接。用手轻轻一抠,一片红绿彩瓷片就会破土而出。片片碎瓷,组成了千余年来陶瓷工匠一段段拉胚、成型、上釉、烧窑、再上色、再烧窑的历史。

红色、绿色、褐色组成了花草、鱼虫、人物、文字。瓷片图案争奇斗妍,绚丽多彩,异彩纷呈。就在该村的南坡,一农户新建房屋山墙的背后,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宋金时期烧窑时,装瓷胎的匣钵和烧过的煤灰坑、破损的窑砖。根据器物的时代特征,通过对碎瓷片的初步整理,可以看出,“八义窑址”宋金元三个朝代一直都在烧造白釉“红绿彩”瓷和白釉黑花彩瓷。器物有碗、盘、瓶、钵、盒、碟、盏、彩釉小人、动物、玩具等等。有的器物做工非常精细、考究,有实物瓷片为证;但有的器物较笨拙、粗糙,这一现象说明了八义窑的瓷器产品“官庶皆用”,优劣不等。

东山村西有处古宅院,杂草丛生,横石挡道,大门紧锁了不知多少个春秋。大门门眉之上雕刻有三字,字体古怪,模糊不清,村里的百姓也叫它“烧瓷城”。就在这座紧锁着的院子里藏着一个八义瓷窑烧造“红绿彩”瓷器的古老传说。

北宋末年,金兀术率兵攻进潞州,闻八义烧造的“红绿彩”瓷器天下有名,为讨好皇帝,即命令八义的窑工为金朝太宗皇帝完颜晟宫里烧造御用实用器物,这是八义瓷器进入宫廷的开始。时间大约在公元1130年左右。随着金朝对北方统治的不断加强,潞州的地方官给金朝廷的献媚也不断加深。有一年,潞州州官突然要求八义的窑工为金朝廷烧造瓷器“龙床虎枕”,龙床要求能躺皇上,虎枕要求能舒服入眠。几年光景,八义窑的虎枕烧出很多,个个红黄黑色彩相间,朝廷、王宫、大臣、地方官用去不少。但是龙床却屡烧屡败。在潞州官员的逼迫下,为烧出龙床,窑工们不得不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烧出的龙床还是东倒西歪没有成功。老窑工被杀了头,无奈老窑工的徒弟还得继续师傅的未尽事宜。又是多少次的失败,终于有一天徒弟发明出窑中“支点法”,将龙床的瓷胎在窑中支持平稳再点火生炉,烈火再大,器物也不会变形,龙床终于烧制成功了。

就在龙床烧好停火出窑的头天晚上,徒弟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心中只有累积起来的劳顿和悲愤。他偷偷跑到师傅的坟上大哭了一场,然后挖了一个大坑,将龙床埋了起来,趁夜南下,默默远走江西景德镇。

于是,就让人感到流传于民间的八义瓷窑与景德镇瓷窑的那种渊源关系的传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可信性,如果此说能够成立的话,那将是对上党优秀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和十分有力的证据。

《中国陶瓷史》这样认为:

景德镇的元青花作品是否有北方磁州窑系画工的劳绩,是一个值得注意和探究的问题。

《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也说:

彩瓷首创于北方,后来陆续传到景德镇等南方窑厂,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吸收了北方的工艺技术,并加以综合、改进和提高。

龙床的传说在当地流传了上千年,人们也挖掘了上千年,却无一例外都一个个失望而归。到了清朝末年,村里的人们还依据祖辈们讲下的故事,不时的寻觅。有位农汉虽然没有寻见龙床,但刨出了一窑“红绿彩”碗,虽破碎的居多,但凭着破碎中仅有的几个完整之碗,取道京城出卖,就捐了个县令。故事传的有鼻子有眼,致使“红绿彩”瓷器的价值历代不菲,多少收藏家都梦寐以求。

故事并没有因此结束,据八义镇东山村的胡老汉说,明清时期,村里不断有人觅宝。一天,有人真的找到了为当年为金国皇帝烧制的龙床,因器物过大,精妙绝伦,此人无法下手处理,更怕引来杀身之祸,于是花重金买了此处的地皮,在上面修建了这坐“烧瓷城”。一住几代,地下的事情代代密不示人。一直到解放初期,“城”中出了个南下干部,恐于战争年代有所不测,埋没了这段隐秘的历史,南下时告诉了一位远房亲戚,此事便被传开。“烧瓷城”至今还保存完好,城下是否有龙床?不得而知。可能在月高天黑之夜,也曾有人偷偷跳进“城”去挖掘过,大概总也是空手而归了吧!

八义古瓷窑的瓷片并不是只有八义古镇才有,就是在长治市的东大街、英雄南路、石头街、梅辉巷、炉坊巷等多处建筑工地的基土中也有大量发现。这些同八义窑烧制风格相同“红绿彩”瓷片中具有立体形状的人物瓷器让人们倍受关注,特别是人物的脸部刻画,做工非常精细、考究,非同一般。

根据长治市区出土的这些“红绿彩”瓷片及分布情况分析,这里面有两种事实存在,一是当时潞州城边周围也在烧造“红绿彩”瓷器,而且同八义窑为一个窑系,所以瓷器风格相同;二是八义窑的烧制的瓷器也要靠商品流通、贩运集中在潞州买卖交易、使用和消费到本地区及相邻地区,为此潞州的南城墙上特开有“八义门”建有“八义楼”,八义到潞州有一条专门通道,宽畅便捷。烧窑及买卖交易后,破碎之器日积月累集中处理,形成了今天“红绿彩”瓷片一窝一窝的在长治市区多处基建工地出土露面情景。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最伟大的发明,英语中的“china”就是用“瓷器”的含义而作了“中国”的代名词。而八义的红绿彩瓷当是中国瓷器中最珍稀最美丽的瑰宝。

宋元“影青瓷”鉴识


所谓“影青瓷”,就是宋、元时期在南方生产的一种青白瓷。

其实,我国白釉瓷器在隋、唐时期就有烧造,至唐代瓷窑已达很高成就。发展至宋代,在河北定州达到历史高峰。当时,在南方以景德镇窑为主的一批窑口所烧造的青白瓷,受了到北方定窑、钧窑、耀州窑等瓷窑的影响,因此,在影青瓷中,也可以看到上述窑口的某些特点。在景德镇地区,由于瓷土、木柴、交通、技术等方面的种种优越条件,使其烧制的青白瓷胎质精细、薄透而又坚硬,釉色白中闪青、晶莹如玉,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以景德镇为主的青白瓷系也就列为当时江南的两大瓷系之一。

宋代是一个崇尚玉器的时代。但一般老百姓用不起,因此,就在烧瓷上做文章,把瓷器做得极尽精细,烧造出一种玉的效果,其质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如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浊润熟滑者,则要慎重。宋影青瓷的胎色是洁白的,淘洗得很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迎光薄可透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手工淘洗的结果是其胎质也细中有粗,而且,宋影青瓷在底足露胎之处,在白胎中间应有焦状像伤疤样的铁质析出,这是重要特征。此外,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如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元影青瓷胎釉都比宋代的要粗糙,此外,从烧制方法上,也可辨别其年代的先后。

宋代影青瓷,在北宋前期釉面多光素无纹,正烧和覆烧都有,至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也有少数贴塑。至南宋则盛行印花,盘碗多覆烧,纹饰题材、布局方法明显受定窑影响。元代影青瓷制作渐粗,显得笨拙,不如宋影青瓷精细灵巧。在烧制方法上只有少数采用覆烧,大部分恢复正烧,所以,器物一般口部有釉,而足部无釉。造型基本沿袭宋代,但盘碗底足大多为很浅的圈足,有的甚至浅近平底。元代影青瓷在装饰上又归于简洁,印花减少,有的改为刻花和划花,很多器物则又光素无花了,少数器皿出现红褐色装饰点。在器型上,影青瓷的烧制以日用器皿为主。一般多见于杯碗盘碟、执壸、注子、盏托、瓜棱罐、瓷枕、香,、盒子、盖瓶和谷仓等。如遇少见而又特别的造型或与时代不合的装饰,则要慎重。

眼下市场上仿伪之品颇多,在收藏时要多注意鉴识的要点之处。要从釉色、胎质、形制和旧气等几个方面去综合考察。有的釉色过于精美,又不顾时代特点;有的胎质过于细白,或人为在胎体加沙,手感偏重;有的釉色闪蓝、闪黄,刻、划、印花粗浅模糊、线条呆板;有的在内底或器壁可见均匀细密的旋纹;有的以泥浆、油污来作旧,又不见因时间和环境所形成的真正旧气,等等。如遇其中之一,你就要慎重对待,切勿轻易下手。否则,上当的就是你。

景德镇荣宝轩瓷器


更多精美瓷器请进http://景德镇在历史上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被称为中国“瓷都”,这是因为昌南镇自汉代以来就制作瓷器,在全国享有“假玉器”盛名,宋朝真宗皇帝又将其“景德”年号改昌南镇为景德镇;同是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精湛的技艺制作出精美的产品,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特色,再加上自元、明、清六百年来,皇帝在景德镇设“御窑”,“集全国各地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这精华”,专门制作宫廷用瓷,使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全国制瓷行业中心。江西景德镇荣宝轩瓷行,制瓷品种齐全,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瓷器品种方面有青花,釉里红,粉彩,古彩,斗彩,釉下五彩,乌金釉,珐华彩。其中青花,粉彩和颜色釉瓷更是响誉中外!景德镇荣宝轩瓷行以弘扬传统陶瓷文化精神为脉搏;以广交天下朋友为目标;以诚信服务为宗旨;以瓷器质量为生命;以优惠售价为策略竭力服务广大陶瓷爱好者和陶瓷商家~!联系手机:13507987043电话:8649810

景德镇窑瓷器元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元青花飞凤麒麟纹盘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窑烧造的瓷器,青花盘折沿,菱花式口,盘心坦平,圈足。通体施青白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折沿上绘卷草纹,内壁青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缠枝牡丹纹,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凤各一,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盘外壁绘缠枝莲纹。

元青花飞凤麒麟纹盘瓷器青花发色纯正,构图严谨。盘心纹饰寓意“威凤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此盘即为蓝地白花器之代表作。

景德镇窑瓷器元青花飞凤麒麟纹盘,高7.9cm,口径46.1cm,足径26.1cm。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折腰碗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釉色品种,因为一些卵白釉瓷器上印有“枢府”二字,所以又被称作“枢府釉”或“枢府瓷”。本文介绍的这件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折腰碗(图1),是1978年从安徽省太平县仙源镇旧货商店征集,同时征集的另两件卵白釉折腰碗造型、尺寸皆相同,现均收藏于安徽博物院。

此碗高4.5、口径11.7、足径4厘米,敞口,斜壁,下腹部硬折腰,内底平,圈足较小,稍外撇。碗外壁刻划弦纹,内底模印缠枝莲纹(图2)。碗身内外通体施卵白釉,釉色白中微泛青,釉面呈失透状,底足(图3)不施釉,足底中心微有乳钉状凸起,这也是元代瓷器典型的细节特征之一。

卵白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创新的一个新品种,它是在宋代青白釉瓷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釉中呈色剂铁元素的含量,而使釉色增白,是景德镇窑从青白瓷向白瓷过渡的重要阶段。卵白釉瓷器一般施釉较厚,而呈失透感的鹅卵白色。元代卵白釉瓷器中有部分印“枢府”字样的产品,质量很高,所谓“枢府”即“枢密院”之简称,元朝重视军事,“枢密院”地位很重要,印有“枢府”字样的卵白釉瓷器应当属于元代枢密院定烧的瓷器,所以器型规整,纹饰精美,品质极高。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常见器型主要有:盘、碗、高足杯等,极少见有大件器物。而碗、盘类器物常作小底足,足径一般仅为口径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本文介绍的这件卵白釉折腰碗,口径近12厘米,足径却只有4厘米。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卷下“古窑器论”中记载:“古饶器……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厚,色白且润,尤佳……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景德镇窑古属饶州,古饶器即指景德镇窑瓷器,这里的“元朝烧小足印花者”正是指元代景德镇窑所烧造成的这类卵白釉印花折腰小足碗、盘,只可惜这件卵白釉折腰碗未有“枢府”款,算不上元代卵白釉瓷中的精品。

“折腰”造型是元代景德镇窑瓷器一个突出的造型特征,因为折腰幅度极为明显,所以俗称“硬折腰”,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青花瓷等其他品种中也常见折腰造型器物。若往上追溯,折腰造型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样式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的。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还记载有:“霍器,出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君宝效古定制折腰样者,甚整齐。”这说明元代除景德镇窑烧造折腰造型器物外,山西霍窑也生产这类折腰形器。

太平县即今天的黄山市黄山区,在距离太平县不远的歙县曾先后两次(1982年、1984年)出土了大批元代卵白釉瓷器,共计一百余件,现收藏于歙县博物馆,其中就有多件这类折腰碗,且印有“枢府”字样。皖南地区与景德镇毗邻,经济较为发达,这或许是这一地区常出土元代卵白釉瓷器的原因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