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卵白釉瓷器 > 导航 >

卵白釉雕花高足杯(元)

卵白釉雕花高足杯(元)

古代卵白釉瓷器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古代元昌隆瓷器

2020-07-10

古代卵白釉瓷器。

元 卵白釉雕花高足杯

元统一全瓶等。采用进口华中现在碗、盘类器物的造型国的前一年,元政府就在景德镇设立的“浮梁磁局湖田窑址进行过16个中华以至绝迹。装烧的”,专管皇室烧瓷。“浮梁磁局景德镇的瓷器逐渐占据物中青白瓷又称“影青瓷””的设立,促进了景德镇窑业的兴盛,带比,元代湖田窑的青白华亚各国和中东、来了景德镇窑业的技术变革。由于湖田窑也是“浮、狮舞绣带纹等。器物中博,刻画花、印花、雕花及梁磁局”的定点窑场,湖田窑先化遗物数十万件,时间涵华博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最重前的窑业秩序必然受到冲击,首先是创烧、凤穿莲、莲池水藻、莲物博色质如玉。此类瓷器“了“卵白釉”瓷。“卵白釉”瓷专为元政釉色青灰或米黄。器华博政府枢密院所定烧,所府枢密院所定烧,所以瓷器内壁常印有“枢府简单的排点装饰,内底书博物印花更模糊,圈足内”字样,又称“枢府”瓷。“卵白釉”瓷胎质期相似。主要表物博并在器底书“景灰白,颗粒较大,釉色乳浊失透,具皆是。1982年,国务华物湾等。“若夫渐有凝脂般的感觉。器形有折腰碗,朝廷在景德镇设置“中物遍较粗松,色红褐,釉、圈足盘、高足杯等,造型与宋高足杯和盏等,无论胎物华青料绘制青花图案,代有异。器物内壁常模印云龙纹、缠枝菊纹、开光因采用支钉叠烧中物品。同时,其烧八宝纹等,还有鎏金装饰。在元代中晚期的窑的考古成果显示,早华博造技术也很快传播到江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卵白釉”、“狮舞绣球纹、开光盆华中生产青花瓷器。最白磁瓦”、玻璃等建筑用瓷。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折腰碗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釉色品种,因为一些卵白釉瓷器上印有“枢府”二字,所以又被称作“枢府釉”或“枢府瓷”。本文介绍的这件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折腰碗(图1),是1978年从安徽省太平县仙源镇旧货商店征集,同时征集的另两件卵白釉折腰碗造型、尺寸皆相同,现均收藏于安徽博物院。

此碗高4.5、口径11.7、足径4厘米,敞口,斜壁,下腹部硬折腰,内底平,圈足较小,稍外撇。碗外壁刻划弦纹,内底模印缠枝莲纹(图2)。碗身内外通体施卵白釉,釉色白中微泛青,釉面呈失透状,底足(图3)不施釉,足底中心微有乳钉状凸起,这也是元代瓷器典型的细节特征之一。

卵白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创新的一个新品种,它是在宋代青白釉瓷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釉中呈色剂铁元素的含量,而使釉色增白,是景德镇窑从青白瓷向白瓷过渡的重要阶段。卵白釉瓷器一般施釉较厚,而呈失透感的鹅卵白色。元代卵白釉瓷器中有部分印“枢府”字样的产品,质量很高,所谓“枢府”即“枢密院”之简称,元朝重视军事,“枢密院”地位很重要,印有“枢府”字样的卵白釉瓷器应当属于元代枢密院定烧的瓷器,所以器型规整,纹饰精美,品质极高。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常见器型主要有:盘、碗、高足杯等,极少见有大件器物。而碗、盘类器物常作小底足,足径一般仅为口径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本文介绍的这件卵白釉折腰碗,口径近12厘米,足径却只有4厘米。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卷下“古窑器论”中记载:“古饶器……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厚,色白且润,尤佳……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景德镇窑古属饶州,古饶器即指景德镇窑瓷器,这里的“元朝烧小足印花者”正是指元代景德镇窑所烧造成的这类卵白釉印花折腰小足碗、盘,只可惜这件卵白釉折腰碗未有“枢府”款,算不上元代卵白釉瓷中的精品。

“折腰”造型是元代景德镇窑瓷器一个突出的造型特征,因为折腰幅度极为明显,所以俗称“硬折腰”,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青花瓷等其他品种中也常见折腰造型器物。若往上追溯,折腰造型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样式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的。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还记载有:“霍器,出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君宝效古定制折腰样者,甚整齐。”这说明元代除景德镇窑烧造折腰造型器物外,山西霍窑也生产这类折腰形器。

太平县即今天的黄山市黄山区,在距离太平县不远的歙县曾先后两次(1982年、1984年)出土了大批元代卵白釉瓷器,共计一百余件,现收藏于歙县博物馆,其中就有多件这类折腰碗,且印有“枢府”字样。皖南地区与景德镇毗邻,经济较为发达,这或许是这一地区常出土元代卵白釉瓷器的原因之一。

5年前3万元账抵得五代天青釉高足杯


藏友求鉴:上个周末我突发感冒,高烧不退,去市一家大医院就诊,在输液大厅,认识了临位的一位叫左晓庆的老先生。他说自己也感冒了,我们同病相怜,天难海北一通狂聊,好像久违的老朋友。当他知道我是西安晚报的冰儿时,很兴奋,说他每期都在看我编辑的收藏版面,等我病好了以后,无论如何他也要请我去他家小坐一下,因为他也喜欢收藏,近十年也收藏了不少瓷器,其中一件五代天青釉仿唐金银器刻花高足杯是他的镇宅之宝。就这样,打了多天吊瓶后,我感觉好多了,就随同左晓庆去他家里看了他的藏品。

持宝人:左晓庆

收藏主项:陶瓷器

藏品名称:五代天青釉仿唐金银器刻花高足杯

藏家感言:收藏的过程酸甜苦辣,更多的时候是在和人打交道,在斗智斗勇、斗眼力、斗运气,更重要的是在斗做人,人做好了,好事自然会上门,好东西也自然会垂青于你。

鉴宝专家:丘小君(著名文物鉴定家)

专家点评:该杯通高6.1厘米,直径8.5厘米,足径5.2厘米,为瓷质,整器为天青釉色,釉色绿中带蓝,温润有玻璃质感,釉面有出土以后风化干裂的细小开片。该杯胎为白胎,高足,直壁,下腹收,杯口外一圈旋纹,杯外壁刀刻仿唐代金银器杯的莲瓣纹,整体刀法细腻娴熟,在不到2毫米的杯壁上,刻去约1毫米左右,使杯胎壁最薄处仅有0.5毫米,几乎刻透,用灯光一照,如同清代的“玲珑瓷”般晶莹通透,令人爱不释手。可见在一千年前,北地窑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该杯足外撇,足底旋削露胎,有“氧化铁”析出的土褐色,在民间能见如此的完整器,十分难得,可谓是民间的“稀世珍品”,对我们研究了解当时达官显贵的生活品味及审美,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证明和参考依据。

藏品来历:藏家左晓庆是陕西汉中人,早年从军,退役后当起了个体小老板,在当时曾红火过一阵子,但谁会想到,一夜之间一场大火无情地把他的店烧个精光,他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万,那段时间他到了人生的最低谷,他曾一度消沉,两次自杀未遂,是一位搞收藏的老哥救了他,开导并帮助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左晓庆说在这位老哥的影响下他开始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各类老窑陶瓷器有着一股天生的痴爱和着魔。虽然他收藏总是慢半拍,刚开始收来的几乎都是赝品,好在他肯学习,爱总结,善请教,慢慢的眼力也提高不少,开始能买到一些真家伙,不过几乎都是普品,上档次的几乎没有。在他的博古架上,笔者见到最多还是明清瓷器,虽然真的不少,但都是一些存世量大的大路货,就这,笔者打心里暗暗为他叫好,对他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参观中,左先生从里屋的一个锦盒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个五代天青釉仿唐金银器刻花高足杯来,向我娓娓地道出这件高足杯的收藏来历。

老左说那是5年前的一天,熟人老胡打来电话说他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几年前他借老左的那3万元实在是没钱还,老左说他为此催过好多次。老胡家里确实出了事,他告诉老左:你看这样行不,十年前,我意外得到一件高足杯,听一个行内人说是件上了年头的老东西,万不得已,我用这件高足杯顶那3万元账,你看行不行?老左说在他见到器物的那一瞬间,心跳不由的加快,手都有点颤抖了,果然是件好东西。于是他告诉老胡,算你命好,碰上我这个“瓷疯子”了,若换了别人,绝对不会跟你用这破瓷器顶账完事。老左说他当时怕老胡变卦,忙让老胡写了个顶账的字据。就这样,二人各了却了一桩心事,可谓皆大欢喜。老左说这件器物后经有关专家鉴定,为典型的五代天青釉仿唐金银器刻花高足杯,是难得一见的民间重器。

唐代邢窑弦纹高足杯鉴赏


藏 家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繁华的盛唐,那些宽袍大袖、衣带生风的飘洒高逸,那些锦心绣口、直入心脾的盛唐诗词,还有那些惹人沉醉、南柯梦随的美酒与传奇,以及这些曾经窑变无双、晶莹剔透的盛唐名瓷,每一个盛唐符号都能诱引心中无数的狂想。

我的狂想源于一支唐代邢窑弦纹高足杯,此杯高约11厘米,撇口,弧腹,下承以高足,把柄,或许有人因此之故称其“把杯”。其釉色洁白如雪,有类银似雪之称,胎体洁白,瓷化程度好,是唐代邢窑的代表力作。该杯作为酒器,是我最珍视的收藏,不仅能够追慕繁华、凭吊辉煌,更能小酌赋诗,陶冶性情。

高足杯之为酒器,源于古人饮酒须持器之说,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酒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制作技术、材料、外型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故产生了种类繁多,今人目不暇接的酒器。无论是天然材料还是陶、青铜、漆、瓷、玉乃至后来的金银,都可以作为制作酒器的材料,且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特色。

此件高足杯的惊艳之处还在于其釉色简洁,刻划爽利,通体圆润,这同邢窑瓷器一直追求的返归自然有莫大关联。“绘事后素”,盛唐瓷器所钟爱的也是这略带古拙的白色。白瓷在唐时厚拙的微带灰色的白,渐渐长成一代佳人,杯沿尖上都是不尽的洒脱味道。这款盛唐邢窑弦纹高足杯,白中掺杂着胎泥细腻的灰,偏偏又要摆一个略显西化的姿势,素雅又不肯忘了妩媚,杯身之上,两道弦纹斜斜掠过,平添一段风流。它像什么呢?我呆了呆。它这么老实地站在这里,身上窑火的烟尘未尽,留在身上的浓浓田园风味,却不世俗。可是你偏偏不肯仅限于此,釉层之下的细腻,骨骼的简练美丽,指尖轻叩时动人的声音穿透人毫无防备的耳膜,直抵脏腑。最是那挺拔的高足,坚忍高洁,即使稍露芳容于角落,也成风景。每一件看似脆弱的瓷器的出世之前都经过了高温的磨炼,经历了1200摄氏度的高温,“曾经沧海,巫山非云”,瓷器也就愈发冷香入骨了,如果斟下一杯盛唐下酒,可谓平生快事也!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杯高9.7cm,口径8cm,足径3.9cm

生产时代: 成化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紫釉

陶瓷造型: 杯

说 明: 明成化

杯呈八方形,敞口,深腹,折底,喇叭式高足。口沿作八方式,延至腹底起八条棱线,足上凸起弦纹一周。此杯胎体较厚,里外均施仿哥釉。口、足施酱紫色釉,以摹仿宋哥窑“紫口铁足”的效果。内、外均以开片青釉为饰,淡淡的青灰釉上黑、黄色纹片交织,呈现出宋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外壁开片较大,内里及足部的片纹细碎。足内自右向左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明代景德镇仿宋代哥窑瓷器始于宣德时期,此时,景德镇除烧制传统品种外,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仿哥窑瓷是其中之一。成化时期继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尚。这件仿哥窑八方高足杯为成化时期新创品种,其形制玲珑俊秀,装饰典雅精美,富有成化器的特色。釉面虽仿宋代哥釉,但其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故无宋哥窑的“酥润含蓄”之美。口、足釉色及金丝铁线纹也较宋哥窑片纹规整,少天成之趣。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3cm,口径17.8cm,足径11.4cm

生产时代: 元代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白瓷

陶瓷造型: 盘

说 明: 元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骨坚细洁白,内外施釉,釉层较厚,呈失透状,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足内露胎无釉。

盘外壁刻划变形莲瓣纹一周,共16瓣,莲瓣纹尖部划一道弦纹。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盘心是一龙戏珠,龙,张口露齿五爪,身体舞动,异常骄猛,衬以朵云和火珠。盘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花间对称印有“太禧”二字。八吉祥的顺序,从“太”字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肠、螺、轮、盖、花、珠、鱼、伞”。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元代釉里红高足杯特征


1980年,江西高安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一件元代釉里红印花塑贴蟠螭纹高足杯,其杯足亦可转动。由此可知,转把高足杯应是元代高足杯的时代特征之一。

元 釉里红彩斑贴塑蟠螭龙纹高足转杯

尺寸:通高12.6cm,口径10.6cm,足高6cm,足径5cm

造型工艺:杯身印坯成型,将杯身与把柄分为两段制作。撇口,斜壁,深腹,高足呈喇叭形,竹节状,圈足与杯身结合处无釉,涩胎一周,采用湿胎泥接,杯与杯把皆可自由转动,足中空,圈足露胎。杯身底部在成型过程中预留出所需“公卯榫”,粗细约小于把柄上部中空0.2mm,长度约为1.5cm。杯的把柄为“母榫”,上下通透,上部中空内修坯呈倒漏斗状。抖接之前的“公母榫”制作技法就此基本结束。然后在公卯榫处裹上一层草纸或棉布,并将其插入把柄中空的上部预留位置,在坯未干胎之前,用一枝大小适中的木棒从杯把柄中空处自下而上顶住公卯榫部位,用适度均力顶压公卯榫使之与杯把中空形成相等圆椎状,致上小下大而无法脱臼。转杯在窑内高温作用下,瓷胎已高强度硬化,裹夹在公母榫之间草纸或棉布已被1200°C以上的窑温所灭失,而公母榫之间裹夹预留下来的空隙,就是釉里红高足杯所需要的辘轳效果。

绘画装饰:此杯采用釉里红涂绘、模印花纹、贴捏塑相结合的手法。口沿内绘红色带状一道,下覆模印回纹一周,杯内壁依次模印有折枝梅和缠枝菊纹;杯心涂洒红斑数块;外壁贴捏塑蟠螭龙一条。

小结:此杯施青白釉,釉色泛青,湿润光泽。釉里红呈暗红色。此高足杯设计奇巧,装饰别致,胎薄型美,工艺精湛,不受传统装饰工艺的约束,以涂抹、泼的技法结合器物造型,创造出震撼的艺术效果。被专家誉为元代釉里红瓷绝品、国内外釉里红瓷器之最。当杯身旋转时红色彩斑好像天边的晚霞,映衬着杯身上的堆塑龙,似蛟龙在落霞中翻滚。综合装饰技法的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比震撼。螭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第二子,一种无角的龙,形体似兽,可袪灾降福,原形是现实生活中的壁虎。该高足转杯还借鉴了藏族手摇传经筒的造形和结构,杯身上蟠螭龙穿孔纽应属用来穿系彩带以带动杯身转动,是草原民族用来招待最尊贵客人礼仪中的酒器。

釉里红转把杯,元,高10cm,口径7.7cm,足径3.8cm。

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节式高足。通体施青白釉。杯身涂抹3块釉里红斑,并置一小圆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衔接,可以自由转动而不脱开。

此杯装饰斑块发色鲜艳,似晚霞般美丽,实属难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转动的杯足更增其玩赏性。

元 釉里红梅菊纹高足转杯

尺寸:高9.6cm,口径8.9cm,足高4.6cm,足径3.9cm

造型工艺:此杯为印坯成型,直口,弧壁,深腹,高足中空呈喇叭形竹节状,足端露胎。圈足与杯底结合处无釉,涩胎一周,采用湿胎泥接,杯与杯把皆可自由转动,造成工艺过程与釉里红彩斑贴塑蟠螭龙纹高足转杯相同。

绘画装饰:该杯内光素无纹,外壁上部一侧贴饰一捏塑卷云,杯身外壁绘釉里红减笔折枝菊二枝,以菊瓣点缀其间。

釉里红是釉下彩品种之一,系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因其在釉下彩绘,故称釉里红。釉里红的白地红花,色彩鲜艳,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受,自元代创烧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铜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高温下易挥发,因此烧成难度大。元与明初的制品有些呈色不稳定。明、清时烧制的釉里红色彩稳定,且更加艳丽,尤其是清雍正朝的釉里红,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高。

元青花高足杯真赝对比


真品名称: 元青花高足杯

真品年代: 元代

真品尺寸: 高12厘米

真品类型: 瓷器

真品介绍此杯器型规整,为典型的元青花高足杯。白釉底色含青,玉质感强。青花发色淡雅,是元朝青花发色典型的一种。绘饰线条流畅,特别是起笔、收笔、翻转皆用笔自如,中锋、偏锋运笔交代清晰,这在元青花中并不多见。元青花的绘饰多数粗放有余,精细不足,这可能是青花瓷生产尚处于发端时期的缘故。但近来有学者去了中亚,发现元青花的出口瓷画工十分精细,这对全面认识元青花提供了新的视角。无论粗放与精细,线条中间透露出来的行云流水的气息,是现代仿手所无法企及的。高足处旋纹不规矩,但绝无做作的痕迹。足墙内侧火石红明显、鲜亮,放大镜下呈现细小的点状,这是胎中含铁质较多的缘故。

仿品名称: 现仿元青花高足杯

仿品年代: 现代

仿品尺寸: 高12厘米

仿品类型: 瓷器

仿品介绍仿品器型完全仿真品。但腹下部太肥,高足上端部分太粗,下端外撇不够,当然这种缺陷只是相对的,因为真品也会有这种缺陷。此杯主要问题在于青花发色不统一,龙的头部发色偏灰,身体发色却偏蓝,表明了作伪者在调配颜色时犹豫不决。尽管元青花中也有呈色不一的现象,但只是一种色彩中的色差,绝无两种色彩。绘饰粗看尚可,线条还算流畅,特别是龙首神态较生动,但仔细察看,口沿部分线条十分生硬,用笔滞涩,深处太深,淡处太淡。高足、下腹部分疙瘩釉明显,元青花偶尔也有这种现象,但没有如此严重。足内墙火石红太淡、偏黄,胎体不见糯米状。

元代器形优美的卵白釉暗花梅瓶


梅瓶虽然不是起源于元代,但是元代梅瓶器形最为规整优美,这件卵白釉暗花梅瓶高25、口径3.5、底径8.2厘米小口微侈,细颈,丰肩,腹上鼓下敛,底略外撇,假圈足。通体施乳浊卵白釉,白中闪青灰。瓶身有暗花纹饰,分三层:肩部饰内刻花朵纹的如意云头;腹部饰菊花纹,底部花卉纹。腹部接胎明显,造型匀称。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壳色泽,故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云龙纹、芦雁纹、缠枝花纹等。因卵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常模印“枢府”两字,故又称“枢府釉瓷”。“枢府”是元代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枢府”字样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景德镇为“枢密院”烧制的专用瓷器。除“枢府”字样外,在元代卵白釉瓷上还见有“太禧”、“东卫”、“福禄”、“白王”等铭文,更多的则不带铭文。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器的创烧,为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甜白釉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元代卵白釉瓷器在元代墓葬、窖藏、沉船及元大都遗址中均有发现。1984年安徽歙县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109件卵白釉瓷器,而且均带有“枢府”铭文,是一次性出土“枢府”铭卵白釉瓷器最多的一次。经综合排比研究后得知,卵白釉瓷约在元代大德年间(14世纪初)就已经烧造,并且终元一代盛烧不衰,一直到明代早期还在烧造,时间长达一个世纪左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