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枢府瓷器鉴别 > 导航 >

枢府瓷香炉(元)

枢府瓷香炉(元)

枢府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香炉 瓷砖墙面

2020-08-03

枢府瓷器鉴别。

元 枢府瓷香炉

元代瓷器除了被拍出天价的元青花外,实际上,元代创烧的枢府瓷是朝廷定烧的瓷器,在当时极负盛名,而青花瓷是不被看重的。枢府瓷,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色白微青,具有失透状,颇似鹅蛋壳色,故称为“卵白釉”。

元枢府瓷香炉,高8.8厘米,直径11厘米,炉内深4厘米,露胎不施釉,有轮制痕迹,一圈一圈,十分清晰,略带点桔红色。胎体轻薄,造型精巧,贴一对精致的长条竖耳,腹上部刻有两圈凹弦纹,弧形收腹,平底,炉的底心不施釉,还有紫红色垫烧的印痕,留有手工刮坯的痕迹。通体施乳白釉,色泽近似鹅蛋白,肥腴敦厚,滋润均匀,釉面自然开片,发现多处缩釉点,同影青瓷不同,没有透明的感觉,大方自然。下安三只兽蹄形足,足底也施釉,这比较少见,器型平稳规整。

在考古发掘中,至今还没有找到专烧枢府瓷的窑遗址。“枢府”是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简称,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又称之为“枢府”瓷。“枢密院”初设于唐代宗(公元763-779年),当时由宦官充任,负责传达王命而已。五代以后梁改由士人任职。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与中书省分掌文、武两权,号称“二府”。元代以军事为重,“枢府”权势更大。

上海曾在青浦区开挖河道时发现了元代枢府瓷器等,在普陀区志丹苑元代水闸发掘时,也有元代枢府瓷片出土。笔者有幸目睹了这些器物和残片,此事也引起了广大古玩爱好者的兴趣。它说明上海在当时已是繁华商贸地区。枢府瓷之所以在全国流行,这与元统治者尚白有关。元太祖铁木真立国(公元1206年),礼乐统一。史载“即皇帝位,始建九斿白旂”,风靡全国。我看景德镇从青白瓷向卵白瓷演变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受统治者的喜好的影响。但史书没有记载枢府瓷产生的确切时间,至今也没有发现可以加以佐证的考古资料。

据我所知枢府瓷也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元代官窑主要集中在今景德镇湖田窑,即昌江支流南河南岸的刘家坞窑一带,但也不是只烧枢府瓷;民窑则分布在南河北岸窑区烧造。人们习惯把印有“枢府”字样的瓷器看成官窑瓷,有的还印有五爪龙纹,《元史·舆服志》中规定:“双角五爪龙纹臣庶不得使用。”因双角五爪的龙纹图案、纹饰是皇帝之象征。但事实上有时皇室的禁令並没有被严格地执行,同明代官窑管理略有不同。

长期以来,因“枢府”瓷传世品极少,人们对“枢府”瓷认识不足。如何鉴赏“枢府”瓷是一门大学问。根据诸多带有铭文款识之枢府瓷,及出土的官窑卵白釉的标本来分析,有四个特点:枢府瓷和影青白瓷都是白色胎骨,但前者比后者胎体厚重;釉色肥厚滋润,枢府瓷变青白色为卵白色,釉色比青白瓷厚得多,釉面光泽暗弱,光泽呈半木光,不透明;典型的枢府瓷一般圈足较小,足壁较厚,削足整齐,平切足,足内不施釉,足底心有乳钉状凸起,俗称鸡心点;枢府瓷有精细和粗俗之分,精细的枢府瓷往往以印花为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云龙、云凤、云鹤、孔雀、花蝶、缠枝莲、菊瓣、牡丹纹等。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枢府瓷:元代官窑瓷中的“凤毛麟角”


继元代青花瓷在古玩艺术品拍卖市场创出天价后,始烧于同一朝代却与青花风格截然不同的“枢府瓷”也日渐受到收藏界关注。

枢府瓷”色白微青,存世量极为稀少,不说拥有一件,就是能够近距离观赏一下,与其零距离接触一回都要随缘。收藏界更有着“收十件明代、清代官窑瓷器易,找一件枢府瓷难”的说法。

要说“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而枢密院,则是元代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直属机构,主管军事于外交。小小瓷器何以用枢密院命名,说法纷繁,这也为枢府瓷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坊间一般认为元代的开国皇帝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的众多继位者也都粗狂彪悍,尚武善骑射,对瓷器却没有太大的兴趣,因而没设官窑,也谈不上元代有官窑瓷器。显然,这样的结论过于武断。因为成吉思汗的后人、皇位继承者不仅关注瓷器的生产,且确有官方的瓷场(至少是官搭民烧)。要说统治者倘若不予以重视,元青花是不可能出现的。

而那些高质量的、带有包括五爪龙纹在内的印有福禄、太禧、万寿、枢府等字样的枢府瓷就是当时的官窑瓷器。这些瓷器的最初烧造地点现在已经找到——景德镇南岸的刘家坞,大量带有龙纹、凤纹并有太禧、万寿、枢府等文字的瓷片被挖掘出来,当然,还有窑具。

在当时,瓷器上所印的文字取决于哪个部门定烧。例如瓷器上印有“枢府”,就是“枢密院”定烧的,太禧、万寿就是宫廷定烧的。至于这些卵白色的瓷器为什么不叫太禧瓷、万寿瓷,而统称“枢府瓷”,倒成了一个不解之谜。有收藏爱好者认为:有些迷不解开更好,让这种精美的瓷器永远披着神秘的色彩,更让人爱不释手。

现在我们知道的是,那些质量好的至正型元青花在过去主要供出口用,部分枢府瓷则是宫廷用瓷。显而易见,枢府瓷同样值得关注和投资。

枢府瓷的鉴赏与收藏

元代尚蓝、也尚白。青花瓷艳俗一些,白色的枢府瓷倒尽显高贵典雅。

原来以骑射为主旋律的成吉思汗及其后人入主中原以后,逐渐与讲究含蓄的汉文化融为一体,从他们选用的单色釉白色瓷器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两宋期间,受到皇帝青睐的五大名窑官窑瓷器,除了钧窑外皆为单色釉。元统治者与宋统治者审美情趣几乎相同。若能有幸拥有一件这种卵白色的瓷器,便能抚摸一段波澜壮阔,曲折迷离,蒙汉和谐共进的历史。

枢府瓷白中泛青,个别微黄,乳浊釉,基本失透。这些瓷器的制作都十分精良,以印花为主。在花纹中,往往能找到太禧、枢府、万寿等字样。这些文字经常分开印制,如“太禧”两字,“太”字在器物的左边,“禧”字就要在器物的右边找了。

这种器物的釉色烧制前粘稠度较大,釉下模印的纹饰显得不太清晰。若图案清晰,釉色透明就有赝品的可能。枢府瓷上的纹饰主要有植物类、动物类、几何形状等。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龙纹与凤纹。这些龙有三爪的、四爪的,甚至五爪的,当然有数五爪的最为珍贵。五爪龙,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或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才能拥有和使用。有些五爪龙还伴有凤的身影,那就更珍贵了,这给收藏者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这种带着神秘色彩的枢府瓷存世量极为稀少,在拍卖会上几乎不见出现,也鲜有成交记录。古陶瓷爱好者要想拥有一件,有时缘分显得更重要。

真正元代枢府釉瓷器,印花折腰碗


折腰碗,是元代—个常见的品种,以“枢府”瓷折腰碗制作最为精美.圈足内无釉,因修足而留下鸡心点,这也是元代枢府釉瓷鉴别的特征之一。

元代枢府釉印花折腰碗高5.0厘米 口径12.0厘米 底径4.3厘米侈口,斜腹,折腰,小圈足。白胎细腻,碗内外施卵白釉,釉层较厚,有乳浊感。内有印花装饰,并印有“枢府”两字。

此碗高4.5、口径11.7、足径4厘米,敞口,斜壁,下腹部硬折腰,内底平,圈足较小,稍外撇。碗外壁刻划弦纹,内底模印缠枝莲纹(图2)。碗身内外通体施卵白釉,釉色白中微泛青,釉面呈失透状,底足(图3)不施釉。

卵白釉是元代瓷的创新品种,在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比青白釉的釉层更厚,呈失透状,又叫鹅蛋青。这种瓷器是在宋代青白釉瓷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釉中呈色剂铁元素的含量,而使釉色增白,是景德镇窑从青白瓷向白瓷过渡的重要阶段。卵白釉瓷器一般施釉较厚,而呈失透感的鹅卵白色。元代卵白釉瓷器中有部分印“枢府”字样的产品,质量很高,所谓“枢府”即“枢密院”之简称,元朝重视军事,“枢密院”地位很重要,印有“枢府”字样的卵白釉瓷器应当属于元代枢密院定烧的瓷器,所以器型规整,纹饰精美,品质极高。

匠艺宫心枢府于人 九元宵盛灵岩于栖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元代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烧造瓷器,枢府烧出的白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并且此时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瓷。元代盛行大量烧造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钧窑和龙泉窑,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很多地方都有明显吸收汉文化特点。

到元代瓷器,人们自然会想到元代青花,实际上,元代创烧的卵白釉瓷也是朝廷定烧的一种高档瓷器,在当时极富盛名。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爱,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称之为“枢府”釉。

枢府釉瓷是一种介于白釉或青白釉色调的瓷器,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存世量极为稀少,不说拥有一件,就是能够近距离观赏一下,与其零距离接触一回都要随缘。收藏界更有着“收十件明代、清代官窑瓷器易,找一件枢府瓷难”的说法。

此类瓷器的最初烧造地点现在已经找到——景德镇南岸的刘家坞,大量带有龙纹、凤纹并有太禧、万寿、枢府等文字的瓷片被挖掘出来,当然,还有窑具。在当时,瓷器上所印的文字取决于哪个部门定烧。例如瓷器上印有“枢府”,就是“枢密院”定烧的,太禧、万寿则是宫廷定烧的。至于这些卵白色的瓷器为什么不叫太禧瓷、万寿瓷,而统称“枢府瓷”,倒成了一个不解之谜。有收藏爱好者认为:有些迷不解开更好,让这种精美的瓷器永远披着神秘的色彩,更让人爱不释手。

现在我们知道的是,质量好的至正型元青花在过去主要供出口用,部分枢府瓷则是宫廷用瓷,显而易见,枢府瓷同样值得关注和投资。

元代尚蓝、也尚白,青花瓷艳俗一些,白色的枢府瓷倒尽显高贵典雅,枢府瓷白中泛青,个别微黄,乳浊釉,基本失透,此些瓷器的制作都十分精良,以印花为主,在花纹中,往往能找到太禧、枢府、万寿等字样。

此件枢府釉梅瓶端庄大方,造型优美,施枢府釉,釉白泛青,釉质细润,装饰有刻花纹饰,寓意美好,题材吉祥,胎体结实致密,厚重,保存完好,十分难得。

据广州百鸿艺术市场部江经理介绍:如今瓷器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这种“俏”货价格攀升潜力大。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的官窑瓷器价格已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瓷器拍卖价格更高,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被错过的晋瓷香炉


迷上收藏后,我最爱逛的地方就是古玩市场。一次外出办事,路过古玩市场,我忍不住又进去逛了逛。结果,在地摊上发现了一件很不错的三足陶瓷香炉。

该香炉高29cm,底径24cm,肚径29cm,虎面双耳,盖子如同凉亭屋顶,盖子上还有几个细小的孔,是古代熏香炉结构。据说,古代香炉分为两种,一种无盖,用来祭祀或是文人摆于书房点香用;一种有盖,盖上有些细孔,在里面点燃碳火,撒上香料,香味便从细孔排出,用于给房间清洁空气,或是驱散蚊虫等。

这只熏香炉看起来有些年代了,外表有些粗糙,应该是民间用品。店主开价3000元,说是从乡下收来的。我感觉贵了些,要是真从乡下收来估计1000元就能收到,给摊主2000元就够了,但想着还要办事,带着这么大的香炉也不方便,于是就懒得还价,打算办完事回头再看看,如果价格合适就买。

办完事已是下午4点多,我匆匆忙忙赶到古玩市场,可地摊上哪还有虎面双耳瓷香炉的影子啊!我顿感情况不妙,问了摊主后才知道,原来香炉早在一个小时前就被人以2500元的价格买走了。这让我遗憾不已,后悔自己未能及时出手。

回来后,我无意间在网上发现一件形状一致的虎面双耳瓷香炉,报价居然是6000多元,据资料介绍还是高古晋瓷呢!我顿时傻了眼,平时老跟藏友抱怨没逮着捡漏的机会,可现在到手的捡漏机会却让我白白浪费了。如今,我只能一声长叹,狠狠地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擦亮眼睛,再有机会,千万不能错过,该出手时就出手!

瓷香炉从宫廷珍玩到收藏雅品


古代的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香炉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物品。随着宋代瓷器的发展,瓷香炉开始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之后瓷香炉逐渐成了上层人士高雅的把玩之物。由于瓷香炉超凡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收藏界一直备受青睐,尤其是宋、元、明、清等朝的瓷香炉,更是成为人们集藏的重点,市场价格稳步攀升。

宋代之前,香炉这种我国古代传统的实用器主要是用青铜和陶制成的,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才逐渐丰富起来,有银制、铁制等。特别是到了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辈出,各种瓷香炉纷纷问世。

随着制瓷业的蓬勃发展,瓷香炉逐渐取代了陶制和铜香炉,成为香炉的主流。这些曾经是文人的把玩之物的瓷香炉,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在不断攀升,受到国内外藏家的喜欢,宋、元、明、清朝的瓷香炉在国内市场不断拍卖出新价。

瓷香炉,“三维一体”的收藏价值

在目前瓷香炉的收藏队伍中,不少收藏鉴赏家拥有珍奇的古瓷香炉,他们大多数因为喜爱瓷器,而转为收藏这种不仅具有瓷器特点,还具有生活实用性的瓷香炉。它的艺术构造和花纹可以说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时尚”。

瓷香炉爱好者林志勤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偶然机遇踏入收藏界,遂一发不可收。林志勤开始也是主要喜好研究古瓷器,重点是各朝代官窑瓷器的收藏与研究。之后他在瓷器收藏中发现了其中的精品—瓷香炉,便对它爱不释手。

林志勤说,受到近年来瓷香炉收藏热情高涨的刺激,收藏投资风生水起。瓷香炉的收藏价值不仅在于它所蕴涵的历史价值,还在于它具有造型的工艺艺术。相比于铜香炉,它还具有瓷器工艺的价值,可谓是“三维一体”的价值体现。

瓷香炉起源于大宋帝王的内庭,而一些小型香炉则成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后世所仿制。宋耀州窑香炉是受到越窑的影响发展起来的,炉唇边较宽,釉色青润自然,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例如南宋龙泉书房梅子青香炉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炉身有三条线纹,足底有褐色。

元代瓷香炉在继承宋代的风尚之余,数量与品种繁多,其中以中小型香炉为主,在器型上以三足圆炉和鬲式炉较为多见。但元代的耀州窑、龙泉窑、钧窑也制造了体形较大的瓷炉,这些瓷炉在装饰、造型和技法上都出现了很多变化。

明代,瓷香炉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如象耳炉、戟耳炉、筒炉等。当时的瓷炉以景德镇窑为大宗,除部分的造型及釉色秉承宋元遗风外,大多数香炉以青花瓷为主,更着重于图案装饰。明嘉靖青花香炉,也出现了色彩斑斓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艺术家,对色彩十分敏感,五彩瓷、斗彩瓷得到空前发展。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乾隆时期更是空前繁荣。景德镇一代名师巧匠以其聪明才智,将瓷香炉的制作推向历史高峰。清乾隆豆青釉双耳三足炉,瓷质精细,釉色肥厚,里外满釉,光润匀净,如脂似玉,双耳自然连结,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瓷香炉在几代的发展与完善后,每个朝代的瓷香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历经时代的演变,瓷香炉已经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仍在蔓延着它收藏价值的“香火”。

瓷香炉,升值空间不断扩大

瓷香炉收藏者历来关注宋、元、明、清等朝的官窑作品,这也成为人们集藏的重点。例如南宋官窑烧制的鬲式炉,专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极其珍贵。因此,官窑和名窑制出的瓷香炉在各大拍卖市场备受青睐。

1998年苏富比秋拍的南宋钧窑天蓝釉紫斑双耳三足小炉以17万港元成交。2002年4月,在“翰雅蓝天 2002春季拍卖会”上,底价 260万元的拍卖品“宋官窑双耳炉”,最终以300万元成交。2003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成交价近340万元人民币。2003年7月27日,在北京报国寺东方国际拍卖行举行的第二次民拍会瓷杂专场上,一件清茄皮紫釉兽耳香炉,色泽呈深紫色,釉色光亮,质地圆润,刻于内壁的花纹浅而精美,受到藏家追捧,起拍价达到了40万元。2004年11月22日在北京翰海一次拍卖会上,一件高11.2厘米的宋龙泉青瓷三足炉成交价为41.80万元。

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官窑、名窑的瓷香炉占据着大片江山,但有些瓷香炉国内不香国外香,在国外拍卖市场上更受藏友们宠爱。例如钧窑瓷器在国内相对显得有些冷落,其市场价格也远远不如明清彩瓷,但在国外钧窑瓷器一直是收藏拍卖的主力军,其价格并不低于明清彩瓷。如在2004年国外市场上,一件北宋钧窑天青釉成交价格为25200英镑。2005年3月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宋龙泉青瓷三足炉以84.3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伦敦索斯比拍卖的一只宋代哥窑香炉,估价不到200万元,成交价却达到了303.42万元。

而相对之下,民窑的瓷香炉价格低些。一般的民窑香炉瓷件,以往市场上三五十元至百余元就能买到,而现在的价格则普遍上升了50%-150%。2004年8月举行的福州春季拍卖会上,一件产于德化的高11厘米、口径14.5厘米的明代白釉三足炉以2万元成交,一件高9厘米的明末直筒三足香炉以1万元成交。虽然民窑的瓷香炉价格低,但升值前景不错。

对于资金量相对较少、初入瓷香炉的收藏者来说,不妨以民窑瓷香炉作为自己的一个介入点。因为官窑的作品很多已经被收藏或在博物馆,年份久的官窑作品现在是少之又少,价格也高得吓人。但古代民窑瓷炉作品正受到青睐,其后市走势将看好。

四大因素决定收藏价值

林志勤认为瓷香炉收藏较适合中长期投资,收藏瓷香炉要注重一定的技巧。瓷器收藏重在“古、稀、美、俏”,瓷香炉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从文化艺术魅力来看,宋代瓷香炉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宋代香炉代表了宋代瓷器的艺术精神,它独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炉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到了元、明、清,瓷香炉逐渐由上流社会赏玩为主转向用于祈神供祖为主,观赏的功能也逐渐降为从属地位,从而也使瓷香炉开始大量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

第二,从瓷香炉“出身”来看,官窑比民窑的作品更具有工艺价值。据载,“官窑”从北宋开始。官窑是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的瓷器窑,专供皇宫使用,只求产品质量,不计成本,可以说官窑所烧造的瓷器代表当时瓷业的最高水平。清朝以后官窑不复存在,官窑的作品更显珍贵。民窑瓷器与官窑瓷器有着本质的不同,在风格特征与审美情趣上不同,因为使用的对象是两个不同的阶层。皇室所用的瓷器在造型、胎釉与纹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民窑瓷器使用者的身份不同,上至贵族下至贫民,质量粗细不同,有的质量与官窑相差不大。

第三,从工艺造型来看,一些精制的瓷香炉由于其精细的工艺而提升了其价值。如两件宋代潮州笔架山窑香炉,釉面淡绿,雕刻以精致的莲花纹饰,造型别致典雅。像另一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山水香炉,腹部彩分水法染出青花五色,描绘山水图纹。青花色泽艳丽,色阶分明,釉面润泽。

因此,那些年代久远、质料名贵、雕工精美的瓷香炉价值不菲。同时,因着瓷香炉的体积大小不同,其价值差距也很大。瓷香炉大的口径有二三尺,小的有如一只小酒杯。一般来说,大体积的瓷香炉价值相对高些。当然,也有一些小体积的瓷香炉会例外。

最后,林志勤建议收藏瓷香炉的爱好者,搜寻瓷香炉要先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宋元明清不同时代古瓷炉的特点,依据特点初步分辨其真伪,当然最后还得靠科学鉴定仪器鉴定以防上当。虽然不少官窑已被名人或博物馆收藏,但也有小部分较好的官窑瓷炉散失于民间,这个具体数字不易考证。而目前民窑瓷香炉作品正处于涨势,而且此类作品历朝历代都有生产,数量较多,眼下的价格也不贵。因此,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的瓷香炉,都期待着收藏爱好者们用心去“淘”。

香炉鉴定:明朝宣德炉的鉴定


宣德炉,为明朝宣德年间创制的陶瓷香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

传世的宣德炉很少很少,且价格为天文数字,非常昂贵。因此,各朝历代都纷纷仿制,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场,无论到哪个旧货市场或古玩店,均可见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

收藏者鉴别宣德炉,第一要知道真宣德炉选用的是一种风磨铜。反复提炼,同时铜中加入金、银等贵金属,这样,愈烧愈纯,金银等贵金属便浮于表面,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所以说铜质非常精细,而作假者不知其内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不了解其比例,因此从铜质上能鉴别真伪,须看宣德炉底、足,露铜精者为真,粗劣者为假。

第二,真炉色泽蕴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灿烂自然、柔和;而伪者照于外表,非自然生成。

第三,真假宣德炉不管是圆形还是方形,也不管是陶耳,还是桥耳、半环耳,相同形者,轻浮者为假,浑厚古朴者为真。

第四,真宣德炉的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而假宣德炉一般为“大明宣德年制”的六款,随意书者为多,字体不规整。

第五,鎏金或散鎏金宣德炉真者,金水很厚,呈黄中闪白色;假者,金水薄,不均匀,显轻浮。

总之,宣德炉最奇妙处在于色彩。伪造的宣德炉色彩炫于外表,真的宣德炉色彩融于内质,从黯淡中放出奇妙的光泽,如同美丽的女子,其肌肤柔滑细腻,惹人抚弄。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伪造的宣德炉,即使用火培养数十年,一旦脱火,则形容枯。

而今谁识闻香炉


北宋白釉闻香炉

■金晓东

收藏中有时会碰到如此情况:随着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泯没及其传承人的失去,会使与之相关的器物让今人难称其名,我曾遇到过这种事例。

每当我手持这尊宋代白釉瓷炉,总是觉得沉甸甸的,那倒不是由于器物的贵重,而是面对它就会心绪沉郁:该古瓷收藏有年,却还未给它准确命名。曾经翻阅有关图籍,对我那件类似藏瓷的器名,也是众说纷纭:有的称之为喇叭足灯,有的称之为高足杯,有的说它是熏炉,有的说它是杯式炉。我推敲上述名称,不以为然:称灯称杯,是望形猜说;称炉果然没错,但略显笼统,没有针对它的独特形制,点明其特定用途。

一次,我在《新民周刊》上读到一篇题为《香道,奇妙的气味之旅》的文章,看到祖国宝岛台湾的刘良佑教授闻香的照片,不禁喜出望外:刘教授手持的闻香炉,不就是我藏之许久而尚未得名的器具吗?时隔不久,该文作者沈嘉禄来我处赏瓷,他告诉我,照片上刘教授手中的瓷炉是自制的仿宋代官窑闻香炉。嘉禄采访过他,读过他的研究香文化的论著,并在其上海寓所饮酒品香,因而对于有几千年历史、失传近二百年的中国香文化多有所知。在谈及唐宋香事的盛况后,他对我的白釉宋瓷大为赞赏:“你这尊闻香炉多好!如此精美造型,实在难得一见。”

我这尊北宋白釉闻香炉,高13.8厘米,外口径13.2厘米。炉形为新石器时代的陶豆演进而成,宽折沿,扁鼓腹,束腰,小喇叭底座,座足外沿饰以花瓣状裙边,通体施象牙白釉,光洁润莹,包浆幽旧。该炉器形优美,线条畅爽,尤其是它较高大的尺寸和富有艺术性的花瓣裙边底座,非同于民间实用的粗陋矮小的闻香炉,也许可算宋代香文化用具中的上品。闻香炉历千年而依然,遗存着宋代上流社会清闲生活的优雅气韵。

其实,中国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简言之,它起始于春秋,发展成形于汉,成熟完备于唐,鼎盛于宋,在元明清得到稳定延续。在宋代,香事仪式普及民间,已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修身养性的“四般闲事”。宋代品香仪式中,香具甚多,如插瓶、香盒、香匙、香箸、香帚、灰铲、垫片等,但最主要的香具是闻香炉。闻香炉大多为瓷质,也许是握炉时不易传热的缘故。宋代流行“隔火熏香”,即在炉底铺足香灰,再在炉膛内埋入烧透的炭块,香灰开孔处放云母或银箔垫片,将香料上割下的木片置于垫片上传燃,因而,估计炉壁多少有些温热。

闻香,是香事仪式中一个鉴赏香的过程,闻香者闻辨香的品类,体会传燃变化中的不同香味,尔后在香笺上记下闻香心得。香事仪式上常有主客多人,各位正襟危坐,气氛静闲庄重。品香时,主人用右手握炉,左手拱五指成空心半球状,轻罩炉口聚集香气,然后引鼻靠近香炉缓缓吸气品香。闻香三次后,主人将炉按顺时针方向由左手递给客人的右手,客人闻香三次,依此传炉给下一位。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照片中刘良佑教授的闻香演示,品香人握炉的手势也很规范:以拇指和食指握住闻香炉宽折沿下的炉顶,中指托靠炉的外腹,余下两指勾住炉的束腰处,这样一只膛内燃着炭块和香木的瓷炉就被握得既紧又稳。由此观之,这闻香炉的造型,全是为了闻香的特殊用场而“度身定制”的,且该炉是惯用于手持,并非供置案几之物。

从陕西黄堡窑址出土的香具实物得知,闻香炉成型于唐代,至北宋已制得十分精美。但而今国内出版的众多古陶瓷论著中,没有一章一节对闻香炉作出过准确的论述或定名,荧屏上有的陶瓷专家在鉴定时也语焉不详。造成今人不识闻香炉的原因有二:清代嘉、道以降,国力日衰,品香仪式陪同民族文化艺术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衰落,最终几近泯灭,眼下只在台湾还偶尔举行品香仪式;作为香文化的传承人——闻香师,自然也随之濒临消亡,仅海峡对岸犹存十来位传统香文化的研究者,如若对他们保护重视不够,恐怕也会造成流散和消失。我与嘉禄原先约定,准备同去拜访刘良佑教授,很想亲身领略他闻香的垂范并感受其品香雅趣,我想带着这尊北宋闻香炉前去,但愿佳事配佳器,璧合一回美妙香缘。不料就在数月之前,刘教授去青海旅游,据说是引发了脑溢血而猝然谢世。对此我心黯神伤,有弦断人去、知音不遇之憾。

虽然我已为敝藏的闻香炉正名,而心中仍未释然。有时持捧玩赏,还会感到沉甸甸的,它毕竟是宋代文化的携带者,见证了我国千年来香事的兴衰。古老而高雅的香文化,还会不会在今日复燃呢?

元青白瓷窟龛水月观音造像赏析


千江月涌 万法归宗 ——元青白瓷窟龛水月观音造像赏析

千江月涌 万法归宗 ——元青白瓷窟龛水月观音造像赏析

千江月涌 万法归宗 ——元青白瓷窟龛水月观音造像赏析

余澜

水月观音、净瓶观音、鱼篮观音、书卷观音、数珠观音、送子观音、千手千眼观音,都是观世音菩萨的法身。造像有金铸,有玉雕,有瓷塑。笔者介绍的这尊元代窟龛水月观音便堪称青白瓷中杰作。

首先,是造像美。

龛中水月观音为如意坐姿,一脚翘起,另一脚放下,呈优美娴雅的半跏趺状。她头戴宝冠,腕饰手链,胸前佩缀珠璎珞。右手握飘带,手臂搁于弓起的右膝上,左手抚贴于左大腿侧。容颜端庄美丽,神情安定祥和,雍容华贵而又自然超脱,极具艺术魅力。

其次,是窟龛精。

观音菩萨的道场是普陀洛迦山。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详细地描述了普陀洛迦山的景致:国南滨海有秣剌耶山……秣剌耶山东有布呾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欹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其间。为展现普陀圣境和“水月”语汇,这件作品大胆揉进了自佛教传入中土后千余年间造像艺术积淀的一些华夏元素。窟龛先用以大观小法,将十余座大小高低的欹倾危峰收入咫尺之内,再用近景特写和贴塑手法对菩提树、玉净瓶、南海潮进行细致刻画。于是,“水月禅心”主题便被成功地推上了广阔无垠的佛国海空,使人如临其境。

再次,是手法高。

这件瓷塑作品非常老练地运用了艺术上的对比法。一是黑白对比。为模拟洞天石色,窟龛特地用了黑灰色瓷土;而观音大士却是用极细白的瓷泥塑造,外罩的也是肥厚的卵白釉。这就使得黑者愈黑,白者愈白。二是粗细对比。为使窟龛外部酷似海岛峭壁,匠师大刀阔斧,力求粗犷;而观音菩萨从面部表情到身上服饰,却细致得无以复加。这也使得粗者愈粗,细者愈细。三是纵收对比。在表现海天大环境时,作者纵情挥洒,以致有少许膏脂般的釉汁都溅到了山峰和龛内壁上,我们甚至能从中想见作者那种刀酣笔畅的创作状态;而细部如人物眉目,宝冠花饰,衣带皱褶等处笔触却极收敛。这样就更使得纵者愈纵,收者愈收。这种极强烈的对比手法虽属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但只有才情丰沛的高手方能运用自如。

最后,是窑口正。

宋元青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代表了宋瓷的发展水平。元代青白瓷整体上虽稍逊于宋代,趋向胎厚且釉色失透,但这种釉色失透的卵白釉瓷与青花瓷恰恰成为元瓷的标帜。元代青白瓷尤其是其中的卵白釉瓷,细腻如凝脂,滋润如美玉。因带有“枢府”、“太禧”、“东卫”等官府机构的铭款,常被人们当作官窑瓷器,称之为枢府釉瓷或枢府窑瓷。其实,元代枢府瓷本质上仍然是青白瓷。它除碗、盘、碟、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外,还有长颈瓶、玉壶春瓶、连座双耳瓶、兽头衔环罐,以及炉、匜、水盂、注子、砚滴、笔架等器型。佛道造像更是享誉中外。

宋元时代观音崇拜早已深入人心,而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的兼容并蓄政策,特别是对佛教的崇奉,无疑也极大地推动了造像艺术的兴盛繁荣。这尊卵白釉窟龛观音,无论从立意构思的新颖奇特角度上讲,还是从精雕细塑的技艺水平高度上说,抑或从胎质釉色的细腻白皙程度上看,都能证明供奉者非富即贵。元代带龛观音在龙泉窑青瓷中所见甚多,景德镇窑青白瓷则极罕见。故尔此尊卵白釉窟龛观音像的背景山峰和菩提树枝虽略有残损,仍不失为一件极为难得的艺术精品。

“千江水映千山月,一切水月一法摄”,这就是水月观音所要演示的佛门著名的“月映千江”禅偈。而这种演教方式的诗化,也正是水月观音美之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