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明代民窑青花瓷:花村童风筝碗

明代民窑青花瓷:花村童风筝碗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明代民窑瓷器鉴别方法 古代民窑瓷器

2020-08-04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器属釉下彩,即彩绘胎上,加釉后进窑一次烧成。在明清两代,青花瓷盛行不衰,且成为中国瓷器生产主流。若干年前,在上海先后出现不少明代民窑青花瓷,索价适中,购者踊跃。今天介绍其中一件瓷碗。

此碗高5.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5厘米。口微敞,口沿内外,有青花双圈线。圈足底足外三圈、底足内双圈青花线。那么此种碗瓷器与家中用的蓝边饭碗有何不同呢?此碗瓷胎细,体壁薄,釉质滋润,青花发色青而淡雅。两面青花,碗心双圈,内绘牡丹花。碗外画意有趣,绘村童放飞风筝。两组儿童,每组三人,中以杨树分隔开。三童子,有手举风筝助放者;有刚脱手让风筝飞扬者;有风筝已遥升高空者。个个欢快,神气活现。

村童、风筝、杨树都以写意手法绘出,安排在碗下边,上面大半幅呈现出空旷天空。瓷碗匠师将人物缩得非常小,称得上人物如豆,量下尺寸,青花村童只0.6厘米,而留下大片空白,使其想象的天空变得辽阔。整个瓷碗,匠师布局疏朗,落笔快捷,线条有力,人物生动,表达了童稚的天真、欢乐,有一种浓郁的抒情诗意。

在瓷器中,民窑与官窑是两种类型,经济价格差距惊人,喜欢收藏者可以各就自己情况购求。这里介绍的明青花村童风筝碗,出自景德镇民窑,以笔墨简练、图意清晰活泼、不受拘束见长。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尺,当然比一寸长,但也有其短处;一寸,当然比一尺短,但也有其长处,有其可取之处,有其不可忽视之处。民窑瓷器也如此。

据考古发掘材料获悉,明中期以后,民间墓葬盛行用瓷碗陪葬的习俗。考古发现,瓷碗安放在墓的圹内棺外,人们习惯称这类陪葬碗为“圹碗”。景德镇窑场,由于客户需求增多,因而各色青花碗数量极大。当时的事实就是这么简单:一方面是生产者谋利的需要,一方面是消费者信仰的需要,结果,造就出了许许多多奇妙的青花瓷碗,出现了一幅幅豪放、夸张的简笔写意画。如果你是一位古瓷收藏爱好者,遇上这一类明代民窑青花瓷器,是否有意购回作为藏品呢?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代民窑青花瓷断代的标准是什么?


明代民窑青花瓷断代的标准是什么?

明代民窑青花瓷断代的标准,包括造型、青料、纹饰、绘法、胎、釉、款识等方面特征,这些特征从明代早期到晚期都有相应的演变规律,是进行分期断代的重要依据。其中变化规律最明显的是造型、青花料和纹饰、绘法,目前许多人在对民窑青花瓷进行断代时,只依据某一方面的特征,而忽略其他方面的特征,这样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够准确。在对民窑青花瓷断代时,必须从造型、青料、纹饰、绘法、胎、釉、款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排比,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科学的。

1.造型

每一类器物的造型变化,从早期到晚期往往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其中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器型,只在某一时期内出现。观察器物的造型变化,可以从器物的口沿、腹部、底足、颈部、耳朵、系、流、柄等方面进行对比,其中以底足、口沿和腹部的变化最为明显。明代民窑青花瓷多为日常生活用器,常见器物有碗、盘、罐、瓶、炉等几种,其中碗、盘的数量占绝大多数,罐的数量其次。只要掌握了这几类器物在造型上的演变规律,对于整个明代民窑青花瓷的断代,即可做到心中有数。以明代民窑青花碗为例,洪武时期的碗底足无釉,制作粗糙,有的底心有乳突点,多见跳刀痕或旋胎痕。圈足平切或向外斜削,圈足较浅,足跟由外向内斜收。此外还有一种圈足内为斜坡状底。有的碗里心带涩圈,采用的是叠烧工艺。

永乐、宣德时期的碗底足内多数均施釉,也有部分为砂底,底釉厚薄不均,釉薄处露出火石红色,圈足以平切为主,底心也有突起,隐约可见跳刀痕,足跟内斜。永乐与宣德的区别在于,永乐时期圈足略浅,宣德圈足略深,足跟内斜程度比永乐更明显。空白期的碗底足,釉底和砂底均有,圈足平切,足墙变薄,制作较粗糙,常见粘砂现象,圈足较宣德时期变浅,足跟的内斜程度减小,至后期天顺时几乎近直。

成化时期的碗足,均为釉底,挖足过肩,足根竖直,修足较细,足根细圆,足墙较厚。弘治时期碗的圈足不及成化规整,圈足变浅,足墙变薄,足根向内略斜,碗心向下塌。成化以前的碗口沿几乎都是向外微撇的,弘治时外撇程度更明显,有的几乎成折沿状。正德时期的碗,圈足更浅,足墙更薄,足根细圆,足根内斜,碗心下塌程度更大。此时还流行一种口沿内敛的碗。嘉靖万历时期碗的形状变小,圈足普遍较浅,足根既有内斜的,也有近直的,多见跳刀痕,有的有粘砂现象,碗的内底心多向上鼓起,有的学者称为“馒头底”。天启、崇祯时期的碗,多为浅圈足,有釉底也有砂底,有粘砂现象,多见跳刀痕、旋胎痕。崇祯时流行玉璧形碗底。

2.青料

明代民窑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虽然多为国产料,但各个时期的青料在青花发色等特点方面也有明显的变化。每一种青花料的使用时代跨度较长,虽然不如花纹、绘法、造型等特征随时代变化那样及时,但对于判断大的时代范围却是非常有效的。明代民窑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从洪武到空白期均为国产料,但各个时期的呈色特征差别却是比较大的。洪武青花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青花浓处有铁锈斑。永乐、宣德青花,发色略艳丽,基调为灰蓝色,有铁锈斑,总体上宣德时的发色更蓝些。空白期的青花发色,前期为蓝中偏黑,有铁锈斑,晕散情况较常见;后期发色浅淡的较多,呈色稳定,铁锈斑和晕散减少。成化时期使用平等青,呈色淡雅平稳,总体比较鲜艳,少铁锈斑,青料浓处颜色略深。弘治至正德早期,也是用平等青,发色清淡,有的为暗灰色,有晕散现象,缺乏成化时的典雅感。正德后期、嘉靖、隆庆和万历早期,使用回青料,发色蓝中泛紫或略灰。万历后期、天启、崇祯时期使用的青料,以石子青为主,呈色青淡,多为青灰色,少数器物使用回青料。崇祯时期有部分器物如花觚、笔筒、罐、瓶等,青花发色青翠艳丽,混水浓淡分明。

3.纹饰、绘法

在明代民窑青花瓷上,各个时期均有常见的纹饰题材,有的纹饰特征是某一时期所特有的,属于典型纹饰,有的纹饰虽然延续几个朝代,但形态特征与布局特点已经发生变化。同时,从明代早期到晚期,青花纹饰的绘画方法也有显着变化,这也是分期断代的依据。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纹饰的画法,以一笔点划为主,多为实笔;空白期的纹饰也是以实笔画为主,开始出现渲染画法。成化、弘治和正德早期的绘画技法为渲染勾勒,笔触较细。正德后期、嘉靖、万历至明末,采用的绘画方法多为单线平涂,先勾勒出纹饰的大致形状,再用大笔涂抹填色。崇祯时又较多使用实笔画法。

4.胎、釉

明代民窑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因时代不同也有相应的变化。洪武、永乐时的胎质较粗,瓷化程度不够,略显疏松,胎色灰白。宣德时的胎较精细,胎色较白。空白期的胎质粗,胎色偏灰。成化时的胎质精细,胎色洁白。弘治时的胎略粗。正德到明末,胎质均较细,胎色洁白。

明代民窑青花瓷的釉,总体以青灰色釉为主,又因各个时期釉质的优劣、肥润与厚薄不同,釉色偏青或偏白。洪武时期的釉,有卵白、青白、灰青等色,釉层普遍较单薄。永乐时期的釉,多为青灰色,部分釉层肥润的呈青白色。空白期的釉多为青灰色,釉层薄,后期出现釉层肥润的青白色釉。成化时期的釉多为青白色,釉层肥润。弘治至正德早期的釉多为青灰色,釉层较单薄。正德后期、嘉靖、万历时期的釉色多为青白色,釉层肥润。天启、崇祯时期的釉,单薄的呈青灰色,肥润的呈青白色。

5.款识

明代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识,从空白期开始出现,在成化以前带纪年款识的民窑青花瓷器数量极少。正统时期民窑青花瓷上的纪年款,目前发现的有“正统元年”和“正统捌年”青花写款,“正统二年”墨书款等。景泰朝目前未见有带纪年款的青花瓷器。天顺时期的民窑青花纪年款有山西省博物馆藏“天顺三年大同马氏造”款青花回纹炉、故宫博物院藏的“天顺年”款炉,此外民间近年还发现有“天顺年造”款的青花盘标本(是否为本朝款,需进一步研究)。成化时期的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识有“大明成化年造”六字双行款,传世数量较多,还有“甲辰年造”(成化二十年,1484年)款。弘治时期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识,有无锡弘治九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松鹤纹碗,底有“壬子年造”款(弘治五年,即1492年),以及现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弘治九年铭文青花象耳瓶。北京毛家湾瓷器坑出土有“大明丁巳年制”(弘治十年,1497年)六字双行款。

正德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一种为“正德年制”四字款,外围双圈或无圈栏;另一种为“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外无圈栏。嘉靖时期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有“嘉靖辛酉年制”款青花碗,以及常见的“大明嘉靖年制”款,也有少数为“大明嘉靖年造”款。隆庆时期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有“大明隆庆年制”、“隆庆年制”、“隆庆年造”等,“隆”字中的“生”有的写作“正”。

万历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多为“大明万历年制”或“大明万历年造”六字款,也有的为“万历年造”四字款。天启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识,一般以干支纪年款的形式出现,在香炉、净水碗、花觚等器物上常见,如“皇明天启丙寅岁吉旦立”碗、“天启五年吴各冬”炉、“天启元年米石隐造”花觚等。此外也发现有“大名天启年造”六字双行行书款。崇祯时期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除少数为“大明崇祯年制”、“崇祯年制”外,多用干支年号款,如“己卯科置”(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庚午科置”(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丙子科置”(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等。

需要说明的是,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瓷,除用本朝款外,还常见书写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前朝款识的伪托款,在进行断代研究时,需要依据器物的造型、纹饰、画法和青花料等特征,进行仔细甄别。

明代民窑青花瓷的断代研究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以上提出的各种标准,仅是从方法论层面进行探讨。科学的断代标尺或分期图谱的建立,还需要进行细致而系统的类型学基础研究。

关于民窑瓷器的断代,有人认为:“宜粗不宜细,还是应当坚持有个大致年代就可以了。……用皇帝年号给民窑瓷器断代,只是古玩商为了做成生意,忽悠客户的一种手段。标以年号,即显得自己有学问,又似乎与官窑靠得更近了。它既不科学,也不真实(参见:毛晓沪(新浪网博客):《关于明清民窑器的断代问题》)。”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明清时期的民窑青花瓷由于多数均不署纪年款识,客观上给研究和断代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民窑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青料、画法等特征的演变,是一个渐变过程,不会因为皇帝年号的变更而突然变化,因而难以做到像官窑瓷器那样绝对精确,适宜采用相对宽泛的断代标准。但是,民窑青花瓷的发展演变是有其内在规律的,随着考古发掘的纪年墓葬出土瓷器的增多,以及发现的带纪年款识的器物增多,同时参照有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特征,民窑青花瓷器的断代标尺正在逐渐建立起来。在现有的研究资料和学术研究条件下,将民窑青花瓷器的年代相对精确地断某一朝代或某一朝代前后,已是可以做到的。

咸丰早期民窑青花瓷与道光青花瓷


总体来说小件瓷器胎子轻薄,稍粗松;大件瓷胎厚重粗松。修胎不精细,口沿较厚,其余地方厚薄不均。釉面粉白或泛青,基本上都是稀薄的波浪釉。

官窑器胎体轻薄,胎质疏松,釉面白,釉层薄,缺少莹润感,常见“波荡釉”。

咸丰早期民窑青花瓷与道光青花瓷相似,胎质较细。晚期则粗松、笨重。啄器口沿处显厚,腹壁较薄,胎质疏松不够坚致。釉面与道光时相仿,以稀薄的波浪釉为主,早期釉色较白,晚期白种泛青。

青料

编辑

初看颜色深沉稳定,或略艳,或偏黑灰,没有层次感;细看就觉得青花色像浮在釉面上。

官窑器使用国产青料,呈色鲜艳,有的蓝中泛紫。咸丰后期,青花呈色变浅、漂浮。

民窑器的呈色与道光时相似,精细青花瓷呈色鲜艳,粗工青花瓷呈黑灰色、淡蓝色,多有漂浮感。

造型

编辑

咸丰朝官窑器形没有创新,基本是延续道光青花风格,常见的有赏瓶、撇口瓶、大小双耳瓶、玉壶春瓶、方瓶、葫芦瓶、觚、渣斗、炉、罐、缸,各式盘、碗(撇口、敞口)、花口花盆、端把茶壶等。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咸丰年间的宫中用瓷主要是咸丰三年(1853年)和咸丰四年(1854年)烧造的。

民窑的器形较多,主要有玉壶春瓶、赏瓶、折腹瓶、四方瓶、双耳瓶、罐、花盆、香炉、花口尊、茶壶、盘、碗、杯、碟以及各种盒子等,还有生活用具。

纹饰

编辑

官窑器主要有缠枝莲、鸳鸯莲花、竹石芭蕉、兰草、勾莲、折枝花、松竹梅三友图、竹石芭蕉、双龙戏珠、云龙、云凤、夔凤、云鹤、花蝶、八仙、八宝、仕女、八卦、婴戏、人物、梵文、寿字、三星、寿星、博古等纹饰。寓意纹饰有:太平有象、三羊开泰、五子夺魁、五谷丰登、蝴蝶探花等。

缠枝莲花布局疏朗,层次清晰,但画的呆板不活泼,枝干看不出粗细、顿挫的变化,绘画技巧上缺乏功力。人物描绘采取夸张手法。整体艺术水平不高。

民窑器题材有花鸟、云龙、团龙、云凤、蘷凤、云蝠、云鹤、山水,八卦、寿星、八仙、婴戏等。

人物形象大多生硬,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这种特殊夸张的手法,为咸丰时较典型的时代特征,并沿用至同治时期。山水层次欠清晰,无立体感。

款识

编辑

咸丰官窑青花瓷款识,以楷书为主,字体柔美秀丽,一般没有圈或框,多数是青花“大清咸丰年制”六字楷书款,堂名款很少。

民窑有年号款,“大清咸丰年制”,楷书与篆书并用,以楷书为主,篆书为辅,六字或四字二行。还有印章款,篆书多图章式印款,有的较草率,甚至连笔画都不全。[2-3]

[4]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装饰特色


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色泽莹澈明净,色阶层次分明,它在艺术上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时代特色,是景德镇民窑继明嘉靖、万历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崭新天地。

本文试从康熙期民窑青花瓷的绘画技巧和其题材两方面谈谈它的装饰特色。

娴熟的技巧

(一)层次分明的色阶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成功和独到之处,就是在青花的分水技巧上,运用蓝色的色阶变化,充分描绘景物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呈现一种节奏、立体感,达到明净、清朗、料分五色("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的艺术效果。所有这些,与当时作坊内科学的分工是分不开的,所谓"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这种染、画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青花彩绘技巧日臻精进。

(二)讲求线条和布局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装饰,主题鲜明突出,准确而生动地表现虚、实相间的绘画布局,在用笔线条和料色处理上都颇具匠心;如常见的山水景色画中,前半部树、小亭往往排得茂密紧凑,线条粗壮挺健,料色用得浓重繁复,显得密不透风;后半部的远山,则用较浅的料色湿笔勾染,看去疏朗开阔。这样以干湿、粗细不同的用笔和料色,可以充分突出近景的"实"和远景的"虚",浓淡虚实,相应相宜,显得意境高远,景象葱郁苍茫!

(三)吸收他人的艺术营养 康熙时期的民窑绘画,不但广泛融汇了明代版画插图的艺术营养-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对所表现的形象作夸张的加工;而且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及"四王"等我的影响,所绘纹样自有气度沉雄、明净清脱的效果,又不乏运笔出锋,细丽秀的情趣。这时期所绘人物有唐人风度。同时画匠们充分重视了对人物姿态的生动和神气表现的描绘:如头部微仰、双目向前凝视,是表现放诞,傲慢的性格;手捧酒杯、满颐髭须,蹙额静观,是表现若有所思的神色;又如面露笑容、自得其乐,身旁柳青花红,则说明人物正陶醉于春天的美妙景色之中。总之,无论是凝视遐想、沉思、微笑,还是表现超然凛凛的神气,画匠们都能以精炼和极富变化的笔法把它充分描绘出来,特别是康熙时期人物画的衣纹,往往遒劲而带方形,加上背景以树石、芭蕉之衬,简洁质朴,又显得苍古离奇,风拂衣动,使画中人物显示出一种潇洒自如的落落风度!

广阔的题材

康熙时期,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青花瓷装饰题材,应运而生,有植物、动物、人物、山水景色图案及书法艺术类。

(一)植物图案

在这类题材中较为流行的还是莲花纹,多以缠枝式,有与动物结合、也有与人物画在一起。其次是梅花,例如,"梅月清辉"以浓艳的青料描出花卉轮廓,以浅的色阶烘托出月影,景物萧疏,异常清新!

在这类题材中,还有以寓意手法,采用民间口采(吉祥语),寄物喻义,表现人民对现实社会中福禄寿喜追求的主题。常见的葡萄纹,寓意"多子多孙";瓜、蝴蝶画在一起,谐音"瓜迭绵绵",展示对丰收的祝愿,牡丹象征富贵,与花瓶画在一起,寓意"富贵平安"等等。

另外,在顺治朝就大量出现的梧桐叶,康熙时也较多,画面上只一片宽腴的叶子,旁边配诗"一叶得秋高、新春再芳菲"等,特别是那种把诗句题在叶片中间的浪漫装饰法,成了蓝色的叶片,白色字,赋予画面平中有奇的情趣,使人们某种意象得到体现。

动物图

案 "马","兔"、"鱼"等动物形象大量出现在康熙民窑青花瓷装饰题材中。马有奔卧之分,奔者"骁腾四蹄轻",卧者,则"似伏江岸听涛声";兔,以古代神话中的玉兔形出现,往往头仰起,蹲卧在小土坡上,总表现一股骄骄自在的神气;鱼,在吉祥图案广泛流行的清代,是"连年有余"的吉祥物,彩绘者常以细致,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肥硕的鱼儿,从一片碧波中跃出,翘首面对冉冉升起的术阳,象征着一种健康、向上的情趣在升腾。

(三)人物、山水图景

康熙民窑青花装饰中的人物题材较多,略可分:仙佛道教人物(飘逸的八仙过海、寿星盘腿趺坐、西王母手捧桃子等);婴戏纹(百子图、独舞图、庭院游戏等);高士图(竹林七贤等);仕女画(发鬓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似米点、端庄稳重);戏曲故事图等等。

当时较流行的还有人物与山水景色画在一起的,象"携杖缘水向家门"、"钓罢戴月归"、"秋江独钓"、"水云影伴低吟"等。这些画面的前半部往往是一老翁在水边柱杖、待渡、垂钓、钓归、凝视和漫游等形象,茅屋置其一边,湖中渔舟若干,岸边杨柳数支,远处的山峦渐隐,好一派山青水秀的江南风光,揭示出康熙时人民生活日渐繁富的现状。

书法艺术类

有中国诗词"赤壁赋""梧桐一落,天下皆秋"等,有吉祥语福、禄、福寿葡萄,以及各种字体的"寿"字等;其它的还有用少数梵文、满文、喇嘛文、蒙文作装饰的。

总之,民窑青花瓷的装饰,以质朴、情真、淳美见长,它有其自身的艺术功能,也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其中饱含着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理想、愿望、民俗心理和历史足迹,反映着民族的心理与精神素质,我们应继续探索和研究,使景德镇古代民窑青花瓷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益发得到充分弘扬!

注释:《陶冶图说》

清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特征


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的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而且由于当时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形中也刺激了民窑青花瓷器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产以民窑居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清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具体特征,有如下几点:

(1)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2)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3)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4)纹饰: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总之,对清初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必须广泛地接触清初青花瓷器物,才能培奍和提髙鉴赏水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和中肯的鉴定结论,正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观千剑而后识器”。这话说得很有道理,鉴定青花瓷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我们应遵循这一原则,就要多看,多对比,多分析以识别真伪。清代龚轼在《陶韵》中曾这样说过青花瓷:“白瓷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见透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无极生。”充分说明青花瓷的艺术魅力。你看,明明笔划简洁,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华贵,明明色调单纯,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绚丽,明明恣肆风流,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从容,明明清盈飘逸,却有一种温柔可融的意境……所以说与青花瓷相遇则是一种缘分,当你见到它时,定会立刻被它所震撼、所吸引、所痴迷!

明清民窑青花瓷的价位走势


古代瓷器是中国传统收藏的大项,也是当代收藏爱好者十分重视的投资项目。在明清官窑瓷器价位猛烈扬升的今天,如何估计明清民窑青花瓷器的价位走势?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四个方面的意见,供爱好古瓷器的朋友们参考。

明清民窑青花瓷的投资价值

青花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国人的骄傲。对民间广大工薪族古瓷爱好者来说,元青花和明清官窑青花价格昂贵,可望而不可及,明清民窑青花就成为最受注目的投资收藏对象。从欣赏价值来看,民窑青花器型多样,画风活泼,题材广泛,笔法传神,比官窑青花更有欣赏趣味。而且由于存世量相对较多,目前的价格相当低廉,未来的增值空间很大,可望成为中华收藏网的最佳投资对象。以明万历“兔子款”青花人物罐为例,1999年国内拍卖成交价在人民币2200元~3300元之间,但从古玩市场上看,可以远低于拍卖价的800元到1500元买到手。再如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直径28厘米左右的龙纹盘,1999年的拍卖成交价是330元,而现在品相、纹饰俱佳者至少要千元以上方可到手。

决定民窑青花瓷器价格的因素

一是内在因素,它由四个方面构成:①质量因素,分为三个档次,即高档瓷、中档瓷和低档瓷。高级细瓷的价格永远比低级大路货瓷器高出几十倍。②器形因素,也分为三个档次,即陈设艺术器第一,文房用具和礼器供器第二,碗、罐、盘等食具第三。③纹饰因素,分为四个档次,即人物画第一,山水画第二,鸟兽花卉画第三,图案画第四。④品相因素,表现为器物的新旧程度、完美程度和工艺水平等。

二是外在因素,例如存世量的多少,进入交易流通领域的数量以及地区性的上市量和不同地区因文化特点而产生的爱好差别等,都是影响瓷器价格的原因。

民窑青花瓷器的价格,就是由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所决定的。但作为一种抽象概括,“真、善、美、少、精、奇”永远都是人们选藏古瓷的共性标准。

当前民窑青花瓷的价格和升值空间

近十年来,随着收藏热的持续升温,收藏队伍逐年增加,古瓷爱好者越来越多。但由于多种原因,明清民窑青花瓷的价格相对很低,存在着很大的升值空间。

第一个原因是明清民窑青花器比之官窑器,存世是多,价格低,易购买。未来的稀缺性尚未被多数人认识。古瓷不能再生,收藏一件,流通就少一件;损坏一只,存世就少一只。从目前市场观察,这两年从农村乡镇收集起来进入城市古玩市场的明清民窑青花瓷器,数量上已大大减少。过不多久,明清民窑青花瓷中的上品,将成为城市古玩店中待价而沽的热门商品。

第二个原因是民间收藏队伍中相当多的初学者的鉴定和欣赏水平较低,致使相当多的收藏投资资金被购买仿品赝品所占用。不少人不辨真伪又贪图便宜,眼力不足又爱自作主张,大把大把地向贩假售伪者扔钱。一旦这一大批古瓷爱好者知识和眼力得到提高,明清民窑青花瓷的收藏必然成为投资热点。

第三个原因是笔者预测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对外交流限制的放宽,明清民窑青花瓷器走出国门流向世界将成为可能。国外来华旅游者对中国明清民窑青花瓷的喜爱和购买,会成为与国内收藏者竞争、促使明清民窑青花瓷大幅度价位提升的重要动力。

从近几年收藏者购买明清青花瓷的价格相比较来看,其升值幅度大约2至3年翻一翻。

警惕价格误导

近年来,出于各种原因,市面上出版了许多种关于古代瓷器价格的参考书。笔者认为,古瓷收藏品的价格只能以拍卖成交价作为当前真实价位的参考。离开了现实的市场拍卖成交价,任何由作者主观随意估计的价格都是不真实的,不可靠的,甚至会把读者引入价格的误区,以高价买下价值甚低的东西。例如,同一只明代嘉靖青花花卉纹大缸(高37厘米),1997年7月以前实际拍卖成交价只有人民币5.28万元,而在一本专门介绍古代瓷器价钱的书中,竟给读者提供了18万人民币的所谓“市场参考价”,差距之大,令人咋舌。这里,笔者谨向有意收藏古瓷的朋友们介绍两部有关价格方面的参考书。一部是辽海出版社出版的、由施大光先生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古代瓷器价值汇考》大型图集。此图集收集了近年本国内外古瓷拍卖市场拍卖中国古瓷的估价、成交价等丰富的可信性资料。另一部是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和华龄出版社合作出版、由铁源先生主编的《老古董丛书》中十多部有关古玩类买卖价格的16开本图集。这些图集中所收录的古瓷价格,都是近几年国内一些著名拍卖公司如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天津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等实拍成交价,具有真实可信的参考价值。

最后,希望有意于投资明清民窑青花瓷器的朋友们注意:收藏古瓷器,严把鉴定关,这是进行古瓷收藏投资的第一件大事。如果自己没有十分的把握,一定要聘请专家朋友帮助“掌眼”,以免经济上和精神上受到双重损失。/马广彦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鉴定


一、官民窑的关系及康熙青花的分期

青花,中国陶瓷王国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它不仅与玲珑、色釉、粉彩一道并称景德镇“四大名瓷”,而且还享有“国瓷”美誉。明清时期官民窑皆大量生产。

官窑生产不惜成本,价值在于精。而民窑则变化多,纹饰生动活泼,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产品粗细兼有,产量很大。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大批外销。官窑是在民窑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其反过来又会影响和推动民窑的发展。官民窑这种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其形成了既有共同时代风格又各具自身特点的状况。而正是其中的共同时代风格为民窑断代提供了依据。

民窑通常按生产力的发展,使用方法的进步和民间艺术观念的渐变等客观因素自然地变化和过渡,这是民窑普遍存在的承袭性特点。历史文献中关于民窑的可靠记载几乎为空白,与官窑研究相比,景德镇民窑青花的研究还处在为解决断代问题获取资料的初始阶段。民窑青花面貌的多样性,发展演变的复杂性决定了民窑断代研究的难度。

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的清康雍乾景德镇瓷器生产中,康熙民窑可谓具有重要影响。康熙朝历61(1662——1722)年,经济业旺发达,对外贸易繁盛,国力强大。由于采取了减免赋税,“官搭民烧”和废除“匠籍”制等一系列举措,使民窑生产得以大力发展。鉴于时代跨度较长,目前学术界一般将其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系元年至二十年(1662——1681年)),中期是二十一至四十五年(1682——1706年),晚期为四十六年至六十一年(1707——1722年),作者今以康熙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鉴定为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二、造型、胎、釉和工艺

康熙民窑青花造型古朴、端庄,整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充满阳刚之美。型制、规格众多难以计数。这恰映证了梁同书《古铜瓷器考》所云:“官窑器纯,民窑器杂。”主要见有瓶、方瓶、观音瓶、梅瓶、筒瓶、棒槌瓶、胆瓶、玉壶春瓶、琵琶瓶、花觚、盖罐、将军罐、粥罐、高奘罐、莲子罐、盘、六方盘、八方盘、花口折沿盘、攒盘、碗、侈口碗、收口碗、墩式碗、笠式碗、盖碗、高足杯、提梁壶、缸、花盆、笔筒、洗、砚、盒、绣墩、熏炉、钵式炉、筒式炉、洗式三足炉、鼎式炉和瓷板画等。其中,以花觚、梅瓶、筒瓶、棒槌瓶、盖缸、将军罐、粥罐、盘、碗、提梁壶、军持、缸、笔筒及钵式炉等最为多见。

花觚除沿袭崇祯、顺治时筒式觚形制外,还新创了上短下长二截,大口外撇,长颈渐收,鼓腹下敛。足底外倾式觚,因其口颈外撇呈凤尾状,又名“凤尾尊”(其高度通常在45厘米左右)。对此《饮流斋说瓷》曾载:“口大腹小者谓之花觚,明制者身段直下绝无波折,康熙以后则腰际凸起略如香案中插花之具矣。”梅瓶唇口,短颈,丰肩至下渐敛于胫部外撇。筒瓶别称“象腿瓶”,口沿外倾收颈,溜肩,柱形往下慢收。棒槌瓶在筒瓶后面因状似中国江南农家洗衣所用的棒槌,故名。有方、圆棒槌瓶之分,以后者居多。盖缸直口露胎,丰肩鼓腹,底有施釉、露胎二种,盖见馒头形和盖面下凹两式。将军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分无釉平底、圈足二类,盖顶饰宝珠钮。粥罐直口、溜肩、圆腹、底微收、平底。盖为圆形钮或有孔,可加铜环饰。肩部具对双孔洞,可穿装金属环以利提系。盘通常是唇边。碗侈口圆腹至下缓收,釉底圈足。军持喇叭口、束颈、球腹,流似乳头状,一般系外销产品。提梁壶中以肩部饰面相清晰的四个铺首用于提系者最为多见。缸普遍制作较精细,常见直口、里外两边有唇边呈滚圆状,鼓腹下收,底部无釉一类。笔筒见有直筒、撇口束腰、竹节形等。口径大者可至34厘米曰“大笔海”。钵式炉与明末、顺治朝器物基本一致,均呈撇口、鼓腹、下敛、平底、圈足状。

如何鉴定鉴定民窑青花瓷器?


上个世纪80年代起,国内兴起收藏明末清初的民窑青花瓷器,到了90年代初,其价格出现了第一个高峰,随后又有所回落。近一两年,明末清初民窑青花的市场价格又开始新一轮的攀升,并为众多陶瓷收藏家所青睐。就目前来看,民窑瓷器尚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况且眼下价位偏低,正是广大低额投资者收藏的好机会。但是民窑当中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投资者在购买民窑瓷器时也应该区别对待。如何鉴定鉴定民窑青花瓷器?

鉴定民窑青花瓷器收藏鉴赏的标准:

一、看工艺

在选购民窑青花瓷器时,要从它的工艺、装饰、窑火3个方面来考虑它的价位。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天津文物公司上拍的一件康熙青花暗缸,在康熙时期是比较普通的器型,由于它的画工比较精细,颜色烧得很好,但沿口上有伤,当时的估价在5万元左右,最终以22万元成交,说明了拍卖市场对这类民窑精品的认可程度。如嘉庆至道光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天球瓶,可以估到8万至12万元。在选择这类收藏品时,一定要选择文人气息比较浓、画法精细、器型完整的瓷器。

二、看品种

目前投资晚清、民间粉彩瓷器,特别是粉彩陈列瓷器具有升值潜力。晚清、民国的粉彩器比同时期民窑青花器价格高,现有“一粉彩器顶三青花”之说。特别是清同治、光绪、宣统和民国初期江西景德镇“珠山”生产的署“同治年制”、“光绪年制”、“官窑内造”或有准确纪年款的各类粉彩瓷器,特别是陈设器最具升值潜力。

三、看图案

看民窑青花瓷器上绘画图案是否精美,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简单图案4档。在各种图案中有字的比没字的值钱,诗文题赋的价格更高。有些民窑青花瓷器上书有特殊的文字款识,其价格也相对较高。

四、看器型

民窑青花瓷器价格高于日用瓷、圆口器。近两年市场中收藏最热门的是书房中用的印泥盒、笔架、笔筒等方房小摆件,其中以笔筒的价格升速最快。买一些康熙时期绘画水平比较高的香炉、笔筒等,比较有升值潜力。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如何鉴定鉴定民窑青花瓷器”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明代民窑瓷器价格


民窑瓷器在我国可是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早在我国五代时期就有着民谣的身影,在宋朝元代时期有着较快的发展,直至到了明清时期使得民窑发展到达顶峰,使民窑瓷器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压倒性优势,使得部分官窑的瓷器也有的为民窑所出。民窑瓷器的发展在各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百花齐放、互相借鉴、优劣互补,使得民窑瓷器的发展欣欣向荣。

说起这民窑瓷器繁荣发展的这一时期,我们不得不说的就是明代时期民窑瓷器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民窑瓷器在造型上、风格特点上、绘画艺术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可以说民窑瓷器在明代是发生了质的转变,使得瓷器不仅仅是在外貌造型上的变化更是在其创作方式上、思想的表达上及对看待事物的角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明代是民窑瓷器的变革时代。

明代的民窑瓷器在创作手法上更加的随性、飘逸突出闲适的姿态,在创作内容上更加的自由、随意,在其绘画风格上清新、自然追求随性之风,其实在这样的创作条件下更能突出其创者的志向、兴趣及其心性。

我们在探索明代的民窑瓷器中,它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是以线条来描绘其事物,用线条来为我们讲述历史故事,明代时期的民窑瓷器擅长用线条来划分不同的色域,不同颜色之间所产生的影调,用线条来描绘其人物、事物、动物的神韵,使他们栩栩如生,在线条中充分的体现出了其东风的韵味,体现了东方的文化,这也使得明代民窑瓷器深受海内外瓷器收藏着的喜爱,其瓷器的艺术收藏价值也从其价格上有所体现,仅大明宣德时期的青花龙云瓷器就以四十万的高价所拍卖。

明代时期的民窑瓷器在制作手法上脱离了传统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但是也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加以时代所需的新工艺、新的表现形式、新的绘画技巧使之形成了现在为我们所熟知的明代民窑瓷器的形式,成为我们所喜闻乐见的瓷器,成为人们所喜爱的瓷器,明代民窑瓷器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大型瓷器更多的精致小巧的小瓷器,明代民窑瓷器深受这海内外慈爱收藏者的喜爱,是瓷器收藏者的首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代民窑青花瓷:花村童风筝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代民窑青花瓷:花村童风筝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