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研究 > 导航 >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之二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之二

古代瓷器研究 如何鉴别宋代瓷器的真假 怎样鉴别宋代哥窑的瓷器

2020-08-11

古代瓷器研究。

五.建盏的显微结构和毫纹的生成机理

在光学显微镜下证实,不管它们的釉外观如何差异,建盏的胎质一般皆为含氧化铁的粘土所构成,除了明显地呈一轴晶正光性的残留石英颗粒之外,可以看到层状粘土矿物残骸,其附近如有低熔液相存在则会发育成尺寸较小的莫来石晶从。胎中的氧化铁在烧成后形成了小团块的聚结体;多呈黑色不透明的小颗粒,发育较好的晶形完整,正交偏光下呈均质;为磁铁矿。极少数呈红色或暗红色,不全消光,为赤铁矿;其量视具体烧成气氛而定。

胎质结构比较特殊的是TO2试样。首先,其液相(冷后为玻相)含量特多。在大的孔穴周围有许多晶形完整的(菱面体)呈一轴晶锐等分钱干涉图的方解石(CaCO3)雏晶体。残留石英的量没有多大差别,但其周围与众不同,析出了花瓣形的二次晶体。其光性呈低折射率,平行消光,一部分呈正延长,故为方石英;另一种呈负延长;故为鳞石英。又因花瓣之间充填了不少亚显微不透明的磁铁矿,所以其外观很像一朵朵墨菊。含铁质的粘土团块周围则生出了许多丛毛状的莫来石。

除TO2外,TS1试样的胎也含有方解石晶体。其原因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古代的釉料,往往使用石灰作为原料之一,故如管理不严,在作坊中往往容易混入。其次,也有可能偶然使用了钙质土作胎。所以,一大团石灰石烧后而成CaO,留下较大的孔洞,经过漫长岁月,部分流失,剩下的与CO2作用生成方解石。至于方石英、鳞石英的生成,可以认为::①玻璃相含量多是一种先决条件,②CaO含量稍高,它本来就是方石英生成的一种良好的催化剂,③铁质包围着每一颗残留石英,这种现象颇为奇特,也许用了特殊的原料,而氧化铁正是促使石英转化为方石英和鳞石英的优良的矿化剂。

建盏胎釉界面结构是共同的。由于胎中粘土的含量较高,使胎中的Al2O3成份比釉高许多,高温烧成时,胎釉反应,Al离子要向釉液中迁移,导致降温时该处的过饱和,产生莫来石针晶的析晶而形成莫来石晶丛。

胎中氧化铁的含量差不多总是比釉高了百分之二、三。因此,烧成时铁离子亦向釉方扩散,往往使釉层下部接近胎的一边的铁含量比上层稍高。还原气氛较重时,此处在冷却后常会析出六面体状,尺寸约1-2μ的磁铁矿颗粒。

众所周知,从外观上看,兔毫盏中的兔毫纹是由于釉液在高温下流动而生成的。因此,釉层的厚度以口沿最薄。口沿的外观多呈棕黄色一圈。在偏光显微镜下清楚地说明,釉层的厚度已减少到二分之一以上,至使铁、铝的扩散在釉内生成大量的莫来石针晶丛。釉面许多地方形成氧化铁的晶体。有时甚至形成一层,其下则有薄层的液相分离区。氧化铁多为赤铁矿,故外观呈棕黄色。

我们详细地用偏光显微镜观测了各试样的釉结构。用它(OM)和电子衍射(ED)对铁氧物作定性鉴定。同时,用电子显微镜重点观测了部分试样。这些釉结构的详细结果列于表4。

宋代建阳兔毫釉的显微结构 表4

试样编号

釉的结构

TB4

(纯黑)

碗口边沿:玻璃相内为许多莫来石(A3S2)的针状晶体所贯穿;近釉面附近有许多内反射呈暗红色的赤铁矿(Fe2O3)并且混有少量的光性均质的磁铁矿(Fe3O4)。在各种含铁晶相之间有光学显微镜可分辨的液相分离小滴。

釉层:全部没有析晶,只有偶然存在1小束钙长石(CAS2)晶束。釉内大部地区为液相分离结构,并含有少数的残留石英(Q)颗粒,其周围有犬齿状方石英析晶。

胎釉界面:生长了许多A3S2晶丛。

TO2

(带褶皱状条纹)

釉层:全部为淡黄色玻璃,无分相和任何析晶。

釉面:有呈内反射红色的Fe2O3薄层,或褶皱状。Fe2O3在正交偏光下不全消光,晶形良好。

TC9

(金兔毫)

碗口边沿:同TB4。

釉层:内部几乎被CAS2晶束所填满。CAS2针晶之间多为液相分离区。靠近胎的一边析出~2μ大小的黑褐色均质Fe3O4。

釉面:垂直釉面观察时CAS2晶束呈金鱼草的长条状,晶间析出的Fe2O3和Fe3O4在釉面发育得晶形完好,形成反光极强的金花。碗的上部铁氧化物晶体较多。

胎釉界面:A3S2晶丛不多。

TC20

(金兔毫)

碗口边沿:玻璃相中发育较大的A3S2;内反射为红色的Fe2O3;尖部的CAS2针晶边缘有液相分离。

釉层:几乎为CAS2填满!CAS2晶间有液相分离区。靠胎一侧有~2μ的均质Fe3O4。铁氧化物在釉上层多为黄色,下层为黑色不透明。CAS2针晶的边棱处有均质玻珠!

釉面:曝露的铁氧化物晶体不多,故不金黄,但口沿露晶很多。

TC22

(暗白花)

碗口边沿:不呈黄色。玻相中A3S2针晶发育小而稀疏,没有铁氧化物晶体。残留石英周围有犬状方石英析晶。

釉层:CAS2晶束较疏并在晶间有许多黑褐色透明和全消光的大玻璃珠子!釉内无Fe2O3或Fe3O4的析晶是其特点!

TS1

碗口边沿:玻相中有A3S2针晶,但无铁氧化物。

釉层:黄色透明、无析晶,偶有几个孤立的CAS2小晶团。

釉面:大量的分相结构。碗中部有发育良好的日字形Fe2O3的小晶体。碗底部有羽状铁氧化物微晶。

TS4

碗口边沿:外观呈黄褐色。其表面为红色的Fe2O3微晶析晶层。玻相中有发育较大的A3S2针晶。

釉层:绝大部分为浅黄色透明玻相,偶有小团的CAS2晶束,身上带小玻珠。碗的中部CAS2晶束较多,但比TC编号的少得多。

釉面:碗中,碗底釉面有日字形孤立而稀疏的Fe3O4微晶,碗底较多,并有发育稍差的Fe2O3。

TS12

情况与TS4略同,但CAS2更少,表面液相分离层更厚。釉面毫纹为~0.5μ不全消光的Fe2O3微晶层所形成,其下分为相区。

TS20

情况与TS12相似,但碗的上部已有较大的红色Fe2O3晶花。

釉面毫纹处为红色的Fe2O3薄层,其内为浅黄,碗的中部和底部偶有大的日字形铁氧化物微晶。

薄片中明显地看出毫纹为铁氧化物微晶层所构成,其下距~25μ处为液相分离区。釉内无CAS2。

TY3

(黄兔毫)

釉的结构是毫纹处表面为铁氧化物微晶层,下为液相分离的结构。釉内基本上无析晶,胎中有A3S2晶丛插入于釉中去;釉层较薄,没有发现CAS2。碗的上部釉面有Fe2O3羽晶和黑色Fe3O4;表面不光滑,中部表面分相较多,羽晶少;下部毫纹处看不到羽晶,只见分相结构。

TY27

(黄兔毫)

结构如上,毫纹表面为Fe2O3和Fe3O4微晶所组成,下距~25μ处为分相区层;层稍厚、小滴相稍大。

釉内无析晶。碗的上部Fe3O4微晶较多,并有一些A3S2针晶。中部毫纹为红Fe2O3色微粒层,下部表面似分相结构;珠粒较大,棕红色。

TY40

(黄兔毫)

结构同上。碗的上、中、下部毫纹面无铁氧化物微晶层,只有分相层。

TY45

(黄兔毫)

结构同上。近口沿处黑色Fe3O4较多。

TY50

(黄兔毫)

同上,但分相层很薄。

碗的上部表面有少数铁氧化羽状晶,部分为红色的颗粒,有针晶。中部羽晶少,2~3μ的红色Fe2O3颗粒多。下部则全为1~2μFe2O3颗粒。

TY51

(黄兔毫)

同上,但铁氧化物微晶层发育不多,分相层很薄。

碗的上部羽晶多,并有红色颗粒。中部羽晶较少,毫纹多为红色颗粒组成。下产表面有少数孤立的羽状和日字形铁氧化物微晶,但棕红色的颗粒多。

从表4可以看出,正如从外观上分类一样,在结构本质上我们也把建盏分成与外观一致的几类,并且可以分别阐明其毫纹的生成机理。

建阳的古窑址中,有时也可以一气挖出几个完整的纯黑釉盏,不过不大为人所注意罢了。它可以用TB4试样为代表,其釉内也有液相分离结构。

(1)钙长石晶间的液相分离和金兔毫釉的生成机理

建阳古窑址中有一类 盏(编号为TC类)在烧成时釉中首先析出了大量的钙长石晶束,因釉液往下流使这些晶束形成自上而下的一长串,很像金鱼缸中的金鱼草那样。钙长石针晶之间的玻璃相呈棕黄色,显然是富铁的;并且发现这些部分发生液相分离,呈现许多球形的孤立小滴(图十六)。电镜证实,这些液相小滴的尺寸约为≤5000埃,并且有少数是两个互连的。某些试样中除了分相之外还会发生分液作用(Lique fraction),形成了富铁的棕色“巨型”滴珠。这些滴珠绝大多数都依附在钙长石针晶的身上至使晶间玻璃相的中部非常贫铁而透明(图十九)。在釉面上由于晶间分相小滴和大的滴珠还没析出Fe2O3的晶体,因而在钙长石晶束之间不会产生强烈的反光,故毫纹呈灰绿。若钙长石晶束大部分沉入于釉面之下则在外观上这些地方因内反射而呈朦胧的灰白色。一些试样的钙长石晶间的液相已经析出Fe2O3和Fe3O4的混合晶体,晶形也较完整,钙长石晶束充满了釉层的上下方,至使氧化铁的析晶必然至少有一部分露出釉面。由于钙长石为第一析晶相而氧化铁为第二析晶相。故从釉面上看,后者当然是填充于前者之间。氧化铁晶体比较完整而有良好的晶面发育,但因析晶是无规的,并且晶粒又微细,故对某一方向而来的入射光必然产生漫反射作用使毫纹处闪出金光,成为金兔毫釉。

众所周知,在多数情况下从熔体或稀溶液中析晶时,含有少量杂质作为固溶体的晶体中其杂质浓度往往小于液体溶液中的该杂质的浓度。因此,在析晶时晶体本身往往起着排除杂质而有自我提纯的效应。决定晶体在析晶时排除杂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分配系数ko;亦即在给定温度下固溶液中的杂质原子的平衡浓度[Ca]与该原子在液体溶液中平衡浓度[CA]与该原子在液体中杂质原子的平衡浓度[CS]之比,即ko=[CA]/ [CS]。这两个浓度在相应的相平衡图中可以由该温度T的水平线分别与固相线和液相线的两个交点来确定。所加入的杂质原子如使晶体的熔点下降,则其分配系数小于1。反之,晶体的熔点随杂质的加入而上升,则大于1。在大多数情况下ko值都小于1,并且只有小于1才能在析晶时使晶体中的杂质减少而有自我提纯作用。例如锗晶体中的杂质原子,除了硼大于10之外,其余大多数的ko值都比1少得多。

设液体溶液中杂质的浓度为[CS],当达到温度T时第一颗晶体开始从溶液中析出,其杂质浓度比溶液低得多,亦即为[CA] =ko[CS]。温度下降时杂质原子在液体溶液中和在晶体中的浓度沿液线和固线分别继续上升;当进一步冷却,达到析晶的最后阶段时,晶体中的浓度[CA]= [CS]而最后几滴液体溶液的浓度则为[CS]/ko。因此除非溶液中的杂质原子在相当的距离内有可观的扩散速度,要在晶体与液体溶液中都保持平衡条件下的杂质原子浓度就需要极缓慢地析晶或者使溶液得到充分的搅拌。否则固液两相中杂质原子的浓度就受两相界面所控制;在这一界面上晶体进一步固化时杂质原子被推出的速率大于它在溶液中的扩散速率。这时,在界面上的界面分配系数k*=[CA]/ [CS(O)]而[CS(0)]则>[CS]。因而,在溶液的一侧,从界面开始到浓度为[CS]的一段距离S之内产生一个浓度梯度,形成了一扩散层。k*一般为晶体生长的函数,并受杂质原子扩散速度的影响。

由此可见了,在显微镜下或者在上文提供的照片上都可以看出,虽然并不定量地知道铁离子在CAS2晶体和釉液中的浓度,因此并不清楚它的ko或k*之值;但是至少在定性上可知其ko或k*必然小于1。同时从离子半径可知,铁离子的扩散速率也是较快的。因为CAS2析晶后无色透明,铁含量应当少而其旁边的液相则变为深棕色比原来的釉液深得多,故可认为受铁离子富集。由此紧挨CAS2晶体的晶面上形成了一层富铁的扩散层。CAS2充分析晶之后,由于铁和其他离子的扩散造成晶间液相的成份显著改变而有利于产生液相分离结构。此时,若釉液在工业窑炉中冷却极慢,就会造成上述图片中所看到的分液或分层现象而形成了大的滴珠。通过分相的富铁小滴的聚集或大的滴珠随后的析晶至使CAS2晶间有Fe2O3和Fe3O4的晶体混合物存在。这些晶体与CAS2一起在釉面上就形成了所谓金兔毫纹。

(2)银兔毫釉的生成机理

建盏的另一类样品为深兰黑色底有白色或银色反光的兔毫纹,我们称它为银兔毫(编号TS类)。这类釉的内部基本上没有或几乎没有钙长石析晶。毫纹表面只析出有Fe2O3或Fe3O4的薄层晶体,厚约~2μ。有时最多不过在毫的中心处析出较大的氧化铁晶丛。氧化铁晶体层的下面就是液相分离区,直至距釉面约~25μ为止。釉面氧化铁的析晶比金兔毫平整得多,故闪光能力较强而漫射较少。晶体完整,多为Fe3O4磁铁矿的反射色为亮白,因此就形成了银兔毫纹。

(3)黄色毫釉的生成机理

与此相似,黄兔毫纹也是因为在釉面上形成一层氧化铁的晶体所致。其下亦有液相分离区。不过釉面所生成的氧化铁晶体微小,至使毫纹不呈现闪光。电子衍射证实为α- Fe2O3。液相小滴的尺寸亦为≤5000埃,较大的可达~2μ。赤铁矿的反射色为金黄,但因其结晶多亚显微尺寸,故条纹呈现为暗哑的土黄色,形成了黄兔毫纹。

至此,我们可以说,建盏兔毫釉的生成大两种机理。即①由钙长石析晶,晶间产生液相分离,晶间表面析出Fe2O3而形成金兔毫。②釉内不析晶,只产生液相分离区,其上部釉面产生氧化铁晶体薄层。若晶形完整、平滑,还原气氛重就成银兔毫。反之,晶体微小,气氛偏于氧化,产生的是Fe2O3微晶则成为黄兔毫。与均窑釉的液相分离作用不同,在建盏中大致是经过液相分离后再析晶的途径而形成铁氧化物晶体的。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之三


1、建盏兔毫釉高温下的受热行为

将建盏兔毫釉制成适用的试样置高温显微镜下测定其加热时的变化可以比较出上述几类品种的受热行为。从陶瓷学可知,瓷釉在脆性转变为塑性时的温度下,其logη约为13,温度继续上升瓷釉从塑性流动逐渐变为粘性流动并且随着上升其粘度渐小;从粘性流动转变为液态流动的温度时,其logη约为3。在高温显微镜下可以测得一些特征温度点,瓷釉在某一特征温度下其是一定的。这些特征温度与粘度的关系列于表5。

表5

特征温度

符号

logη

烧结开始点

SP

10.0±0.3

变形开始点

DP

8.2±0.5

底线最短点

MP

6.1±0.2

半球点(粉末)

HKP

4.55±0.1

(碎块)

HKP

4.25±0.1

流动点

FP

4.2±0.1

我们的实验按DIN51730(Juli 1976)的标准规程进行。在预备试验时发现这些瓷釉在高温下进行发生气泡,往往无法测得其流动点(FP)。试验发现通入氮气可以抑制气泡的产生,因此全部实验都在N2气氛下进行。N2气的流量为1364毫升/分。

必须指出,我们测定用的衬底是同编号的瓷胎制成。因此测得的数据并不是纯粹比较粘度的数据。而是包括了同编号瓷胎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的重要影响在内,也包括各个试样的釉、胎润湿性的具体情况。因此,此种实验是综合性的,更能比较出釉胎相互作用的受热行为。

实验时拍得了各温度下试样的轮廓照片,由此测出相应的h/d值并使之对T作图,绘得了各试样的受热行为曲线,如图三十二、三至三十八所示。同时列出了各试样的HKP、EP和两者之差的△T值 见表6。

编号

HPK(。C)

FP(。C)

∆T(。C)

TB4

TC9

YC20

TC22

TO2

TS4

TS12

TS20

TY3

TY27

TY40

TY45

TY50

TY51

JS1

JS2

JS3

1218

1225

1198

1229

1181

1213

1204

1187

1227

1198

1226

1195

1191

1226

1190

1195

1220

1349

1363

1343

1346

1265

1361

1367

1348

1365

1351

1350

>1312

>1344

1339

1308

1303

1327

131

138

145

117

84

148

163

161

138

153

124

>117

>153

113

118

108

107

仔细分析这些图表可知:

TO2样品,不论在釉和胎的结构和在受热行为上都是特殊的。它的HKP和FP点都是最低的。其烧成温度估计不会超过1265℃升。升降温过程中釉的粘度变化比较快,流动性也较大,因为其△T值最小。综合上述的结果可知TO2样品的胎和釉都用了与其他试样有差异的原料,烧成工艺亦有所不同。釉中的Fe2O3含量特高,还原程度为各试样中的最高者,恐怕就是决定釉的这种独特性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所有各种兔毫釉的HKP点都为1210℃左右,并在±20℃范围内波动。FP点一般约为1340℃。因此兔毫釉的值约 为130℃。按估计,可以认为粘度在108~103泊时釉就处在粘性流动范围,则HKP到FP点之间的△T越大,釉烧的温度范围就越大,因而釉的烧成越容易掌握。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烧成范围最大的为S编号试样(银兔毫)一般约为160℃左右,而以生烧的试样较小,但也超过100℃。从各条曲线上可以看出,釉在加热过程中产生气泡的温度范围约为1240~1320℃。气泡开始发生到结束的温度范围造成了曲线上的一个肩部。温度接近或超过FP点,釉的粘度下降,气泡即使产生,也很快爆破消失。发现比较显著的是S和B编号的试样。

生烧的建盏釉,其受热行为与其他试样无甚出入。

结论

在建阳的几处古窑址收集了百余片宋代兔毫盏试样。从外观以肉眼和实体显微镜观察区分了建盏的各个品种,并且用偏光显微术、电镜、电子衍射等方法详细的研究、了解了其胎、釉的结构本质。系统地分析并给出了它们的胎、釉的化学组成。深入地研究了釉的高温受热行为。根据研结果得出如下的结论:

1、建盏大致上有5个品种,即纯黑釉、金兔毫釉、灰色毫釉、黄兔毫釉和银兔毫釉。

2、建盏釉的化学组成(%)大致为:

SiO2 60~63 Al2O3 18~19

Fe2O3 5-8 K2O ~3

P2O5>1 TiO2 0.5~0.9

Na2O~0.1

CaO 5~8

MgO~2

MnO 0.5~0.8

其中MnO的含量较高是建阳兔毫釉的一个特点。

3、建盏的胎比较粗糙,属炻胎甚至陶胎,化学组成(%)大致在下列范围:

SiO2 62~68 Al2O3 21~25

K2O 2~2.7 TiO2 1`1.6

Na2O<0.12

Fe2O3 7~10

MgO 0.4-0.5

4、从显微结构的角度可以把宋代建盏的兔毫釉分成两大类,即①金兔毫釉和灰色毫釉,②银兔毫釉和黄色毫釉。这两类兔毫釉的结构截然不同。前者在釉中首先析出了大量的钙长石,在釉内形成了一长串水草状的晶束。部分露出釉面而晶间又无氧化铁析晶者呈灰绿色,则为灰兔毫。若钙长石晶间析出晶粒较大、晶体完整的Fe2O3并且露于釉面时就形成了闪光的金兔毫。后者在釉中并无甚么晶相存在,毫纹的生成是由于釉中发生液相分离;分离的液相小滴在釉面聚结析出亚显微尺寸的氧化铁晶体薄层(厚约1-2μ)。晶层在釉面上如果分布得比较光滑就会有较强的反光。根据气氛的不同,还原程度较高时磁铁矿含量较多,产生银兔毫,反之,Fe2O3就产生黄兔毫。

5、发现了兔毫釉的液相分离。它是宋代建盏的一个普遍现象,并且是控制兔毫生成的重要机理。

6、发现了钙长石晶间也产生液相分离,进而发生分液化并且由此使铁离子富集,最终导致Fe2O3的析晶。CAS2的生成→晶间分相→Fe2O3完整的析晶是金兔毫生成的机理。

7、釉的受热行为表明其烧成温度一般在1250-1350℃之间,范围比较大,因而釉的烧成比较易于掌握,而各种兔毫的形成,则密切与烧成气氛和冷却制度有关。

怎么鉴别宋代建盏?


怎么鉴别宋代建盏?建盏产自于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窑,从建窑出产的瓷器极负盛名。在宋朝,人们十分喜欢斗茶,而建盏作为斗茶的极佳茶具,深受人们的欢迎。

建盏是中国宋代的八大名瓷之一,是宋代皇室的御用茶具,因为产地在宋建宁府瓯宁县,所以称之为是建盏。建盏产自于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窑,从建窑出产的瓷器极负盛名。在宋朝,人们十分喜欢斗茶,而建盏作为斗茶的极佳茶具,深受人们的欢迎。根据文献资料,在当时有很多诗句来描述建盏,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等。

1、造型。宋代建盏可以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个大类,每一个大类又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敛口以及撇口的。宋代建盏的造型大多是口大足小,在距离口沿的一厘米的地方有一道向内凸起的圆棱,在外壁靠近足的三分之一的地方是没有施釉的,而口沿上面的釉绝大多数都是沈黄褐色的,并且釉水是上面施得薄而下面施得厚的。

建盏虽然有大、中、小一共三种形状,但是比较常见的是中型,其次是小型,大型的建盏非常难得一见,因此一旦发现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建盏的造型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古朴的、敦厚的,它的线条设计得非常流畅、自然、大方,然后赏心悦目。

仿品的建盏从外观上来是有一点过于规整了,让人感觉到不是那么自然,并且就尺寸而言也要比宋代建盏大一些,缺少了宋代建盏的灵巧。

2、胎体。制作宋代建盏的胎土是选择富含有铁质的瓷土,盏壁大约厚为0.2至0.8厘米,将建盏拿在手里会明显地感觉到非常沉。

在宋代,建盏的加工与现代相比比较落后,所以在胎土中时常会看到一些没有能够完全被粉碎的比较大的颗粒,显得有一点粗糙。

宋代建盏的胎色是紫褐色的,又粗又坚硬,并且还可以看到修胎时所遗留下来的棱角的痕迹。

仿品的建盏不论从加工手法还是工具配料来说都和宋代建盏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制作出来的建盏会显得比较细腻、整齐、橙色比较淡,也没有沉重的感觉。

3、釉。宋代建盏有独特的挂釉现象,用手摸口沿的时候会感觉到有毛糙并且扎手的感觉,并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表面上有一些坑坑洼洼的痕迹。

真正的宋代建盏的价格


宋代建盏主要是由建窑生产制造的,在我国的宋代时期饮茶、斗茶之风非常盛行,所以给人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新奇之感。宋代建盏主要是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主,大多都呈现为口大足小的特征,如同漏斗一样,其胎土含有着丰富铁质的瓷土,上手感较为的沉重,由于当时的制作技术不是非常的现今所以在其做工的工艺上较为粗糙。胎色呈现为紫褐色、材质粗糙却坚硬,在经过上釉等工艺之后修胎的痕迹还是会大大呈现出来,但却丝毫不影响其收藏价值,市面上还有非常多的仿冒品。

说起宋代建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其瓷器表面的斑纹,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受到胎土的影响,建窑的胎土大部分都是从其附近的山中进行挖掘的,含铁质多,耐高温,正是因其具备这两个特征,所以才能烧建出黑釉瓷独特的“铁胎”。在其器物的底部,大部分的器物都会产生变形或者开裂的现象,所以建盏胎土另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颗粒较粗的石英石等耐高温的天然矿物质。上好的建盏瓷器其胎色会呈现为深灰色或者深褐色,胎质较粗且坚硬,散热效果非常好,但是应为其烧制过程中非常容易变形所以具有着烧成率底的特点,有着上好工艺的师傅都不能轻易保证。

建盏作为上等的茶器,其最大的魅力之处就在于斑纹,这种斑纹是千变万化的,例如:兔毫、曜变等,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形态不一且不同位置的斑纹差异较大,所以每个建盏茶具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其中最著名的斑纹就是油滴盏,油滴盏具有着斑纹清晰、大小均匀、分布均匀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其釉层的表面,而且其斑纹立体感十足,受到胎土、釉料、温度还有气候条件等影响较大,其釉面斑纹越奇特,烧制难度就越大,它的收藏价值稀有度就越高。

“无开裂、无气泡、针眼较少”这是上等建盏必备的条件,从其器物是否圆润、是否工艺精湛,将其都扣在桌面上就可看出。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上等的建盏可以散发出不同色彩,灯光、阳光等外物的照射下会反射出不同的光芒,主要是以蓝色、金色、银色为主,也有很少一部分的建盏会呈现出墨玉般色泽的形态,仿佛使观赏者置身于桃花源中,这类的绝品其存世量非常稀少,很少在拍卖会上可以看到,价格十分高昂。作为茶具,它有着非常浓厚的魅力以及感染力,除了可以进行使用还可以进行观赏收藏。

真正的宋代建盏拍卖成交价格

1:宋宫廷御用建窑乌金釉玉毫盏,尺寸:高5.6厘米;口径12.2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5,980,000 ,成交时间:2019.12.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供御。

此盏敞口,口沿微束,浅弧腹,盏身曲线优美,自口及底形成一道S形曲线,底内削成圈足,修足规整,足部露出深黑色胎骨。足端刻款“供御”二字,为宋代风靡一时的瘦金体,疏朗瘦劲,说明此盏为宫廷定烧,而供御前品茗所用。更难能可贵的是,此盏口沿镶银扣,银扣上捶牒细雕花纹,纹饰为唐宋时期典型的唐草纹,极为繁缛华丽,当为宋代宫廷文思院所扣嵌。

2:南宋建窑油滴盏,尺寸:高6.6厘米;口径12.2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5,865,000 ,成交时间:2018.12.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此盏束口,深弧壁,小圈足,底足不留釉。整体形塑非常符合人体工学。盏内外均施黑釉,外壁施釉至近底部圈足,可见垂釉。圈足不施釉,修足规整。胎体选料粗砺,器壁厚实,口沿包金边。盏内外可见大大小小呈圆形的斑点,似油滴状,又似天幕中的繁星点点,故名油滴天目盏。该盏烧成釉色呈浓重黑灰色。釉汁浓厚,有明显垂坠感。黑釉色泽深沉悠远,油滴斑点遍布器物全身,自下而上逐渐变得稀疏,均呈现金属质感,随光线角度变化可产生金色、银色或蓝色光晕。油滴天目盏极为少见,为无上珍品。

3:南宋建窑兔毫茶盏,尺寸:12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5,840,000 ,成交时间:2016.04.0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建盏黑釉耀眼,釉色变化多样,窑烧时,釉里气泡爆裂,流釉成丝丝细纹,称之兔毫(日文「禾目」),或釉面圆点致密之样,称为油滴(日文「油滴」),色调红褐至耀蓝皆可见,褐釉兔毫可说最具代表性,泛蓝油滴釉则是盛名且罕见,二者之间可见无数种釉色变化,决定建盏之价值与魅力。此件兔毫茶盏釉色亮泽,金铜色细毫隐隐闪耀银光,乃禾目品类中最珍稀者。

4:南宋建窑黑釉兔毫茶盏,尺寸:11.5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3,460,000 ,成交时间:2017.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宋朝品茶风尚之盛,前所未见,蔚然成风,多种瓷制茶具因而出现。黑釉润亮,托衬点茶击拂茶水后,所得茶面细沫,白黑相映,极为耀眼,故而盛行,取代白釉及青釉器茶具。

兔毫茶盏,窑纵处福建,日人以浙江以北之临安天目山命名,称之「天目」,以为山上佛寺僧人以建窑兔毫茶盏茗茶。茶道为佛教寺庙传统,皆因清茶提神,有益于坐禅冥想,更可供佛。建盏及品茶文化,随日本僧人归国传入,深受当地推崇。此盏釉面盈润,褐色兔毫纹匀称,且全盏几近满釉,极为罕见。此盏古朴素雅,撇口斜壁,圈足纤巧,外侈幅度使其更形秀丽,较典型宽足弧腹婉约,又较一般尺寸较大之笠式盏可爱。

5:南宋建窑黑釉兔毫茶盏,尺寸:12厘米,估价:HKD 2,500,000 ~ 3,500,000,成交价: HKD 3,080,000 ,成交时间:2015.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春季拍卖会。

兔毫者,举世稀珍,釉色盈润光洁,与建窑名品油滴相类,唯纹式有异。细观兔毫其纹,纤俊秀逸,宛若清清细雨,随云起,破长空醉舞,飘然落,又如屡屡银波,伴明月,邀静夜轻风,拂水过。建窑兔毫,谦素而内敛,多为佛寺所用。黑盏鬪茶,击拂见白花,清晰可辨,易于观色,宋人尽皆追之。徽宗赵佶,钟迷茶事,曾言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镰仓日本,舶入大宋精髓,尚建盏、研茶道、修禅门,人尽奉之,以为致珍。

6:南宋建窑兔毫釉茶盏,尺寸:12.2厘米,估价:HKD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2,500,000 ,成交时间:2018.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兔毫者,举世稀珍,釉色盈润光洁,与建窑名品油滴相类,唯纹式有异。细观兔毫其纹,纤俊秀逸,宛若清清细雨,随云起,破长空醉舞,飘然落,又如屡屡银波,伴明月,邀静夜轻风,拂水过。建窑兔毫,谦素而内敛,多为佛寺所用。黑盏鬪茶,击拂见白花,清晰可辨,易于观色,宋人尽皆追之。徽宗赵佶,钟迷茶事,曾言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镰仓时代,大宋精髓随禅宗东渡,导日人尚建盏、研茶道、修禅门,人尽奉之,以为至珍。

7:南宋建窑兔毫盏,尺寸:直径12.5厘米,估价:HKD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2,44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盏束口,斜腹下微收,矮圈足。通体施黑釉,在釉面密布金黄色条纹,形似兔毫,并有五彩宝光。建窑黑釉效果的呈现取决于窑室气氛,窑温,窑位等诸多因素,非人力所能决断,因此制作难度极大。建窑研究的先驱,美国学者James Marshall Plumer (1899-1960)于1935年第一次抵达水吉镇建窑址时就被当地大规模的窑业堆积所震撼。他在旅行日记中说道此处有大量碗的残片,因细微缺陷而被废弃的制品堆积如山,高达20余米。除去烧造难度以外,建窑严格的质量控制亦与其面向上流阶层的市场定位有关。北宋晚期,饮茶、斗茶之风盛行。建盏因其色黑而能衬托白茶茶色而被视为最适用的茶盏。北宋蔡襄 (1049-1054)在其《茶录》一书中说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北宋末年,关于茶盏的理论被在艺术上有高度造诣的徽宗皇帝 (1082-1135)进一步发展。他在《茶录》一书中说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此器盏色青黑,玉毫条达,诚为建窑茶盏之上品。

8:南宋·建窑油滴天目盏,尺寸:高7.4厘米;口径12.2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2,070,000 ,成交时间:2017.12.23,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盏束口,深弧壁,小圈足,底足不留釉。整体形塑非常符合人体工学。盏内外均施黑釉,外壁施釉至近底部圈足,可见垂釉。圈足不施釉,修足规整,内足壁浅,基本同圈足底部在同一水平面上。盏内可见大大小小呈圆形的蓝色曜变斑点,似油滴状,又似天幕中的繁星点点,故名油滴天目盏。油滴天目盏极为少见,为无上珍品。

9:南宋建窑油滴天目盏,尺寸:高7厘米;直径12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2,070,0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此盏束口,深弧壁,小圈足,器形娟秀。盏内外均施黑釉,外壁施釉至近底部圈足,釉层流淌,可见垂釉珠。圈足不施釉,修足规整。盏内外可见大大小小呈圆形的斑点,似油滴状,又似天幕中的繁星点点,故名油滴天目盏。油滴斑点遍布器物全身,自下而上逐渐变得稀疏,口沿点点褐滴,至下渐蓝,又有釉下繁密银油滴映衬,均呈现金属质感,随观看角度转动而如隐若现,随光线角度变化可产生金色、银色或蓝色光晕。通体施黑釉,釉黑如漆,稠如凝脂,光亮如镜。釉面散步油滴状斑点,状如飞瀑击滔,斑点周围闪耀着蓝紫色光晕,观之犹如深邃之宙宇,繁星闪烁,虚无飘渺,神秘莫测,凝视之令人心潮起伏。

肉眼鉴别宋代建盏的真伪


当一种东西一旦有了高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在利益驱动下就会有人造假。今天我们来说说如何用肉眼鉴别宋代建盏的真伪。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便出现了仿宋“兔毫盏”。而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对宋代建盏的仿烧技术,则已经达到可以在市场上以假乱真的水平,甚至能让一些专业藏家看走眼。所以收藏老窑器(包括建盏),冯玮瑜认为,传承有序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来源可靠的情况下,再来看实物就把握大很多。

据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葛帆等有关专家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肉眼鉴别宋代建盏的真伪:

一是看外观(造型)。宋代建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厘米、高度5-6厘米、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分灵巧,古韵不足。

二是看胎体。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三是看釉。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宋代建盏怎么辨真伪?


当一种东西一旦有了高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在利益驱动下就会有人造假。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便出现了仿宋“兔毫盏”。而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对宋代建盏的仿烧技术,则已经达到可以在市场上以假乱真的水平,甚至能让一些专业藏家看走眼。所以收藏老窑器(包括建盏),冯玮瑜认为,传承有序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来源可靠的情况下,再来看实物就把握大很多。宋代建盏怎么辨真伪?据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葛帆等有关专家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肉眼鉴别宋代建盏的真伪:

一是看外观(造型)。宋代建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厘米、高度5-6厘米、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分灵巧,古韵不足。

二是看胎体。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三是看釉。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宋代建盏怎么辨真伪”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宋代建盏有多少种类?


由于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呈现多种纹理,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及杂色等类,此外,近年也发现少量描金装饰盏,内容有“寿山福海”、“福绿寿喜”等吉祥语和“岁寒三友”、兰花等花草树木,与武夷山遇林亭窑址生产的同类产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宋代建盏有多少种类?

第一类:乌金釉。这是建窑黑瓷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即所谓的“青黑”;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成熟时期的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第二类:兔毫釉。“兔毫”一词在宋代文献中已频繁出现:如蔡襄的《茶录》中说:“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记载道:“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等。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釉色品种,以致人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所谓“兔毫”,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文人墨客以大量的诗文赞颂它。黄庭坚的《信中远来相访且至今岁新茗》诗云:“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蔡襄在《试茶》中也赞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黄庭坚(1045-1105)在《满庭芳-茶》中赞道:“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杨万里(1127-1206)在《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诗中也赞道:。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

第三类:油滴釉。“油滴”一词至迟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就出现在日本的文献中。成书于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的《禅林小歌》中载: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天目。“油滴”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此种称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油滴”是宋代文献中所指的“鹧鸪斑”。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甚至达一厘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缭乱。油滴是一种结晶釉,烧成难度较大,成品率低,传世或出土很少。在日本的文献记载中,“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名贵瓷品。在现代收藏界,“油滴”也是建盏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第四类:曜变。“曜变”一词至迟在《禅林小歌》中才有记载。成书于十六世纪前期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把建盏珍品划分为若干等级,其中将“曜变”列为“建盏之至高无上的神品,为世界所无之物。”所谓“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得名。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仿佛置身于浩荡宇宙之中,周围是无数璀璨的繁星,令人心驰目眩。由于“曜变”烧成难度极大,故传世甚少,仅日本国收藏四件,其中三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一件被定为重要文物。

第五类:杂色釉。由于建窑黑釉器系“窑变”所致,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除上述五大类釉面纹理之外,还有一些杂色釉,如柿红色、赤红色、酱釉(酱绿釉、酱黑釉、酱黄釉)等。有的文章中提到的“灰白釉”、“芝麻花”、“结晶冰花纹”、“龟裂纹”等杂色釉,笔者认为都是火候不够高的次品(生烧或半生烧品)。建窑黑釉器必须在1200℃多度的高温中方能烧成正品。此外,“铁锈斑”纹的定名问题还有待陶瓷界进一步研究、确定。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宋代建盏有多少种类”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宋代建盏如何辨别真伪?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那么,宋代建盏如何辨别真伪?

一:看外观(造型)

宋代建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二:看胎体。

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

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有的仿制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特地用金刚砂轮、砂布之类的东西将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这种人为的方法与自然的侵蚀所造成的剥釉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细心一点观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出来)。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宋代建盏如何辨别真伪”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新型陶瓷军民融合科学研究院落户“中国瓷都”德化


新型陶瓷军民融合科学研究院现已落户“中国瓷都”福建省德化县。业界人士18日接受采访时认为,随着该研究院的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军民技术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及国防科技陶瓷产品开发将成为德化县陶瓷产业跨越发展不可多得的一次良好机遇。

德化县政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德化臻峰陶瓷文化创意园有限公司三方负责人,日前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举办新型陶瓷军民融合科学研究院授牌仪式。

德化是联合国手工业联合会授牌的“世界陶瓷之都”,年产陶瓷已逾200亿元。德化县副县长蒋文强表示,德化将充分发挥中物院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及臻峰陶瓷公司的产业资源、资金、信息及生产优势,共同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据德化臻峰陶瓷文化创意园有限公司李传芳董事长介绍,臻峰陶瓷文化创意园以“世界陶瓷之都”为依托,定位商旅艺购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新型陶瓷军民融合科学研究院项目落地德化后,将极大带动陶瓷企业自身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发展提升,由成果转化生产直接产生市场价值和收益。

在李传芳看来,从陶瓷产业上,从民用陶瓷生产向工业、军工陶瓷升级,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加速产学研用;从军民融合的角度,将打造德化新型(军工)陶瓷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核心技术和军民融合的建设。

中国青年博士联盟泉州工作站站长林志成表示,新型陶瓷军民融合科学研究院项目落地德化后,将极大带动当地陶瓷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和转型提升,促进德化陶瓷产业从民用陶瓷生产向工业、军工陶瓷升级。

近年来,德化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不断加大,涌现出了一批有创新创造热情的陶瓷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建立了功能陶瓷研究院等,发展科技陶瓷、结构陶瓷、纳米陶瓷等高技术陶瓷,实现新材料的研发应用新突破,先后研发出氧化铝、氧化锆及高耐热陶瓷等系列产品。

目前,德化县有高新技术企业23家,建有科技陶瓷研发平台5个,有1家企业通过“军工认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之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之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