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研究 > 导航 >

科学研究成果被作伪者利用

科学研究成果被作伪者利用

古代瓷器研究 如何利用气泡鉴别瓷器 大理石瓷砖

2021-04-07

古代瓷器研究。

古玩市场里卖得最多的是瓷器和书画,相对于书画而言,瓷器的数量更多,但大部分都是仿制品,一般来说半数以上是现代仿品。目前,瓷器仿制仿得最好的是景德镇,一些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已被作伪者利用到烧造中去。

说到瓷器仿制品较多的原因,南京博物院瓷器鉴定专家程晓中介绍说,古代的很多窑场都倒闭了,所以后代一些窑场就会仿制前代的作品。像唐代越窑、邢窑,宋代的五大名窑等等,在当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可是后来一些窑场做出物美价廉的瓷器,由于商品竞争的原因,一些老窑场渐渐被新窑取代。不过,由于利润惊人,现在绝大部分的老窑厂又恢复烧造了,很多地方都没有专门的技术工人,当地农民就把封闭了数千年的瓷土挖出来,用古代的方式重新烧。瓷器仿古是集体合作的产物,清雍正朝的监窑官唐英曾总结出制瓷一共有72道工序,而每道工序至少要有一个人,这样烧造成一件成品瓷器至少要72个人合作。如果集中了制瓷器高手合作仿古,一个人要对付72个人,鉴定难度将相当大。

鉴定专家买“赝品”

程晓中说,目前,瓷器仿制仿得最好的是景德镇,国内惟一的陶瓷学院就在那里,很多人都是科班出身,他们的高仿品几乎和真品一样,很难鉴别。现在,对陶瓷的研究也许太深入,比如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每个时期的瓷片的成分作了详细的分析,而且还能测明瓷器烧成的温度。这对研究者来说,自然提供了方便。但也给那些仿造者提供了“祖传”的秘方(主要是胎釉成分和烧造温度、气氛)。比如用现代的电子技术可以将烧造温度控制得恰到好处,1000℃烧成就绝对不会高一度。而且,他们不但可以仿制外形,对一些“特殊工艺”也能模仿。比如,瓷器在使用中留下的痕迹也可以仿制,他们先将做好的瓷器用很细的砂纸打磨,再用高锰酸钾将底座的胎部刷一遍,最后再把香灰糅进去,就可以“古色古香”了。再如仿制由于长期埋在地下而留下的瓷器表面的“土沁”,可以将温度控制得低一点,再加入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这样做出来的瓷器就会使你觉得和刚从土里面拿出来是一样的。

现在的陶瓷仿制水平之高,常常令专家看“走眼”。前些年,北京的两家重要博物馆在古玩市场各买了20万元的“六朝陶器”,事后证明这些全是赝品。原来,这些东西是河南省某博物馆下的商场做的仿古工艺品,不知道怎么被贩卖到了北京的潘家园。文物专家逛文物市场的时候,看上了这些东西。然后就拿去做“热释光”实验,检测出来的年代就是1600年前的东西。于是大家都买了回去。谁知道,刚买完,相同的东西又出现在古玩市场,而且越来越多。国家文物局立刻报请公安部,说当地出现了大量盗墓案件。当警察赶到当地时,发现当地的老百姓正在家里做呢。他们把六朝墓里出土的砖块磨成粉,因为烧造会去掉砖石里包含的射线,通过不了“热释光”的检测,他们就用特别的仪器把这些砖粉变成一个个六朝的陶器,结果热释光检测法就失灵了。

鉴定要眼见为实

那么,作为一般的收藏者如何鉴定瓷器呢?程晓中向记者介绍说,首先要有鉴定标准,现在的标准体系变得越来越细。像瓷器表面的釉,现在的产品比较光亮,而古代的就比较黯淡。但也有特例,古代也有一些比较光亮的瓷器,这和烧制的工艺和在墓葬中的环境有关,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其次,方法要对,“只用几百元买来的,它经过很多人的买卖,这就不可能是真的。”这种分析就是错误的。而且,不能道听途说,要眼见为实,这就要从传统的工艺上看,“一是胎,二是釉,三是造型,四是装饰,五是工艺,如温度、环境等,六是款字,七是使用痕迹或土沁。”程晓中说,“先要看真品,树立一个标准,这会避免你误入歧途。”

谁来鉴定“鉴定家”?

近十年来,我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持续火爆,带动起民间收藏的兴旺,艺术品收藏爱好者们对文物鉴定专家的寻求也随之高涨,于是“文物鉴定专家”群体也跟着迅速膨胀。有读者提出疑问,文物有真伪,鉴定家可以鉴定,那如果“鉴定家”有“真伪”,谁来鉴定?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江苏站的鉴定专家。

据介绍,数年前,国家文物局专门开会讨论《可移动文物鉴定管理办法》,就是关于社会上文物鉴定的问题。现在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民间的鉴定家都可以出具鉴定证书,那就出现了一个疑问:这样的鉴定证书有没有法律效力,文物鉴定到底由谁说了算?“虽然说文物鉴定有相对性,但毕竟还有个权威性,鉴定专家不能自己封自己。”据了解,国家认可的鉴定专家必须要通过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考试,然后由他们出具的鉴定证书才具有法律效力。这项考试很严格,考试由数十个省级文物站的人参加,要刷掉三分之二。比如理论题100分,只占40%,然后要看实物60件,一件算1分,如果错8件以上就会被取消资格,所以通过考试的专家属于优中选优。

十多年来,全国17个国家文物鉴定站能够通过这项考试的各类专家不足50人,而江苏通过这项考试的专家,目前只有六个人,全部是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江苏站的成员。

专家认为,如今,民间收藏很热,但收藏者眼光不够。有时他们花钱很多、很急,就拼命找人看。可是现在真正的专家不多,网上、电视上介绍的专家有的并不是真正的专家,并不一定很懂行,反而误人。实际上,在文物鉴定方面,民间也不乏“高手”和内行。他们通过自学和“交学费”也能掌握一定的文物鉴定知识。但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尤其不可能看到很多可以作为“标准器”的真东西,很多时候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鉴定是不能让人心服的。而且社会上还存在个别的所谓“鉴定家”,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这样的人对文物市场的破坏作用更大,所以说对文物要打假,更要对个别冒牌的文物鉴定家打假。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瓦器作伪种种


瓦器真品的收藏越来越不易,因瓦器的制作方法简单,仿制十分容易。笔者在河南镇平县的石佛寺镇就大开了眼界:大街小巷地摊上摆满了各种瓦器,一件彩绘侍女俑仅卖三五块钱,他们的作伪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你看着一步步如何作伪,你感到满意了就可拿走,甚至有文物贩子到这里以最低的价钱买回后再以“天价”出手。

其伪制手法,先是选择一件姿态较好、作伪后能卖大价钱的真瓦器作为范例,制成假瓦器雏形,将其晒干后放到特制的小柴窑中烧制,出窑后埋在土中,停一段时间扒出,再用黄土加水拌成糊状,往上一拽便成,作伪手段十分简便。但用指甲一刮,其土锈就会马上脱落,真正的殉葬瓦器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另一种方法是在瓦器上刷上一层用龙须菜熬成的水,再将由古墓中挖出的黄土撒上,屡刷屡撒,用这种方法作伪,行家上当者也不在少数。还有伪造者把制成的瓦器用炭烤热,再用古墓中的黄土掺上白矾,趁瓦器烤热时马上涂上去,反复数次,用这种方法伪制之后,很难看出伪造的痕迹。

真正出土的古代瓦器上面的土锈坚硬而结实,土锈和瓦器凝结在一起,即便用利器刮,也很难相互分离,即使土锈被剥离也会把瓦器本身粘落一层,而伪制的瓦器用加碱的开水一刷,土锈就会被刷下来,这也是最好的辨伪方法之一。

陶器作伪


陶器是文物中数量最多的品种之一。就陶器本身而言,大多是卖不了什么价钱的大陆货,只有少数如封泥、秦汉瓦当、北魏和汉唐俑人、绘画精美的彩陶和能够代表某个时期、地点的有某种价值的陶器才能有个好价钱。

现在旧货市场上能见到的陶器多是仿制品。很多收藏爱好者想从中捡漏,但以作伪的高超水平,捡不好漏就有上当的可能,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惨痛的。1993年初,北京的旧货市场涌现数量巨大的仿制陶器,器型多是仿北魏及汉唐俑人及秦汉瓦当、砖雕等,并在外表裹满胶泥以增加真实感。某晚报报道一文博单位在旧货市场抢救了大批出土陶俑等文物;不久,同一张晚报上知情者披露有些收藏界朋友和单位相继受骗。看来文化不高的做假陶器的农民竟骗了许多声名赫赫的专家和博物馆,真不可思议。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心收藏陶器的朋友,一定要学些陶器的修复、复制常识,不要只从书本上学,必须自己动手做些陶艺,塑上几件陶俑,翻成模子,脱几个坯烧出来,做上旧,看看像不像,也可自己动手修复几件破残的陶器,粘接几个陶俑。在这里面学到的知识,再看实物时,被蒙骗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实践中学来的东西,书本上没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有文物修复与复制在鉴定中的重要性。

这里有些经验可供收藏者借鉴。凡是论堆卖的陶器大多为赝品,想想看,大量的北魏、汉、唐俑人,如果是真的,那得盗多少个墓?这种俑人每个墓中又能出土多少件?古代陶俑一模一样的少,一个模子出来的、论堆卖的,定是赝品无疑。陶俑出土时完整的少,如果是破碎经过粘接修补的有可能是真;如果是大批量完整的,且不论时代、造型外表旧色和土锈大体相同,假的可能性极大。仿造者将内外刷满泥这其中就有伪装的目的,也有些里面是坏的。这与伪造者的心理有关,因仿的不像所以才将泥刷满。如果是卖真东西,他一定会把出土时的泥刷下来,不怕你找毛病。另外,还要观察陶器的样式、年代、质地是否对,如有些唐三彩的造型做成陶器,还有不应是粉彩的上了彩绘、不应是红陶的烧成了红陶、不应是灰陶的烧成了灰陶。

据说,市场上假陶器多出自河南洛阳郊区,也有部分是陕西等其他地区。制假者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这些人过去多从事唐三彩仿制前几年唐三彩大批量生产,粗制滥造,已将市场丢掉了。于是就改烧陶器,烧陶器比烧唐三彩少烧一火,更有甚者,将过去烧坏的三彩坯子也刷上颜色、裹上泥,当真的卖。就当时那些陶俑的外形看,大部分俑是用真俑翻成模具,成批的用黄土泥制成的,经土窑烧到800-1000摄氏度,成为红陶制品。灰陶是在将烧完时烟熏或喷水使其变黑。出窑后经上粉彩,有些里外用红土子加黑烟子喷一下,上面再沾上或喷上一层有粒度的胶泥,以伪装其做旧技术的缺点。

仿制陶器作为家庭陈设还是可以的。众多的收藏者谁也不想买假的,但哪有那么多真品?我看应当提倡复仿制精品收藏,不这样引导,中国的文物再多,也不够收藏者的需要。当然复仿制器价格不能太高。

如果喜欢,购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看造型,是仿那个时期的,是原物上翻模复制的还是按照片仿制的。有些造型,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只是仿造者凭空捏造的。再看看是红陶,还是灰陶及彩绘。其次,轻轻敲敲,听听声,看看烧的火候,是否有裂缝。把泥刷下看看是否有坏的地方。重点要看俑人的脸、手、脚等处,是否做的精细。

如何鉴别作伪陶瓷


现在,收藏古陶瓷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鉴赏水平也越来越高。一件器物到手,老道的收藏者决不轻易作出判断,从造型、胎釉、装饰、款式、分量乃至叩击以后发出的声音,无不一一审视,甚至还对照文献著录、博物馆的展陈品进行鉴别,真可谓万无一失。但在交易中,有些人还是免不了上当受骗。什么原因呢?手段高明的作伪者同样谙熟此道,他们为利所驱,作伪的器物大小、质材、工艺等都以原物为母本,与原物只是新旧的区别,最后加上一道做旧的工序,完全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这里披露几种常见的陶瓷做旧方法,供热衷古陶瓷收藏的朋友作鉴定时的参考。

一是用化学药品浸蚀。作伪者将新仿的陶瓷浸入化学药品中,在较短的时间里使陶瓷表面失去光泽,从而获得一种“旧”的效果。对于这类瓷器,鉴赏者只能凭经验和感觉,因为传世的瓷器经过岁月的磨蚀,光泽在若有若无之间,釉相是自然生动的,而经化学药品浸蚀的瓷器就没有这种感觉,它们无光泽也无灵气,显得木然而呆板。还有一种是把瓷器浸入粪便之中,经过较长时间的腐蚀,器表也自然失去了光泽,但这种瓷器一上手便可嗅出一股恶心的臭臊味。

二是打磨。具体的方法是用兽皮、丝绸之类的工具在器物表面反复磨擦,使之失去光泽。肉眼一般看不出与旧的瓷器有什么两样。但是如果借助放大镜和手电筒仔细观察,便可以看到釉面上有打磨时留下的擦痕。

三是土埋。把瓷器埋入泥土中,经过一段时间使其产生土锈,看上去像出土文物一样。碰到有土锈的瓷器,你不妨用手轻轻地敲击,如果土锈很容易掉下来,而且呈块状,说明是伪品。如果土锈不易脱落,即使有些往下掉也呈粉状,则为真品。

四是烟薰火燎。把瓷器悬挂在炉灶上方,经过熊烟烈火,新出炉的瓷器失去了刺眼的“光头”,如同旧物一般。但仔细察看,薰过燎过以后,瓷器釉面发黄,斑驳不均匀,而且有油质感。

破解作伪古玉


一些黑心古董商为了提高玉器的价格,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将玉器作旧,现笔者将几种作伪方法揭示出来,以防藏友被骗上当。

老提油:据传甘肃的深山中有一种虹光草,将它捣成汁液,拌入少许瑙砂搅匀,再将新玉器浸入,用点燃的新鲜竹枝烘烤,草汁便渗入玉器纹理中,呈现出鸡血红色。

新提油:这个方法适用于含石质量较差的夹石玉,选红木屑或乌木屑入水,再将夹石玉放入浸泡,用火烘,汁液即可渗入玉器纹理中,含石处呈现红色或黑色。

伪石灰古:古玉中有一种俗称“鸡骨白”的玉器,这是由于子玉受地火所致。凡玉经火其色即变白,形同石灰,故俗称石灰浸。这种方法制成的玉,虽说颜色相似,但有火烧裂纹,而真的古玉是没有裂纹的。

羊玉:将活牛或活羊的腿部割开,把小件玉器填入缝合,经过数年之后,血液浸入玉中,冒充古玉中的红丝沁,但这种玉没有古玉温静,显得枯涩。

狗玉:将狗杀死,剖开腹部,趁狗血尚热未凝固时,把玉器放入狗腹中并缝合,埋入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出现有土花血斑。但与真古玉相比,带有新玉的颜色与雕琢的痕迹。

梅玉:选用质地疏松的玉质,如石性较重的玉或玉皮,用浓重的乌梅水烹煮,重复数次,疏松之地被乌梅水浸泡透呈现水浸痕,再用“提油法”上色,以仿造“水坑古”,但不如真古玉自然。

风玉:选用石性较重的玉质,用乌梅水加浓灰水蒸煮后,将玉器趁热放置于寒冷的风雪中,使质地坚硬的玉器冻裂出细如发丝的纹理,最后也用“提油法”上色,以冒充“牛毛纹”古玉。

叩锈:将玉器用铁屑与热醋拌和浸泡,再埋到潮湿的地下十几日,取出埋到大路下数月。玉器由于铁屑的腐蚀而形成深红色的橘皮纹,并带有不易消除的土灰斑。然而,这种假古玉的红色较浮,时间稍长土灰斑和红色均会消退。

晋唐宋元瓷器作伪


1. 做土锈 将新瓷器涂上地下土或埋在地下一段日子,这类仿品嗅一下有土浸味。土浸味是鉴定出土器的方法之一,所以通常的鉴定,有土浸味,就往老东西上靠。接着将有假土锈的瓷器再作旧,更能迷惑人。鉴别假土锈的方法很多,比如先将器物表面的土锈洗掉,气味没有了,就是假的;如果洗掉了土锈,气味照样存在,可能是真的。假土锈与器物表面粘接不牢,一碰容易掉落,而真土锈较为牢固,剥落下来,往往会在器物表面留下痕迹。

2.烟熏将新瓷器用烟熏,时间长了釉表面变黄变旧。鉴定方法为:在局部用劲擦拭,能擦干净,一定是假的。另外再嗅一下,是否有烟火异味,有的话,也一定是假的。

3.药浸将新瓷器放入相关的药水中,能使釉面快速腐蚀。用这种方法作旧,瓷器表面腐蚀痕迹往往很均匀。而旧瓷器表面的腐蚀往往是不均匀的,当然表面腐蚀均匀的也有,如海底下的器物。

4.假开片 将新瓷器置于在高温下产生开片现象,然后涂上污垢水,使开片呈现旧气。鉴别方法很简单,能够把线条、污垢洗掉的均为仿品。

5.鸳鸯配将两件破损的瓷器合二为一,或配成原来的造型,或创造一个新的造型。鉴定方法有几种:一、用小刀刻划细部,能刻出刀痕来,如果不是修补时留下的痕迹,那么必假无疑。因为合二为一的器物,通常进炉低温烧造,低温釉面硬度低,容易刻出痕迹。二、凡有不正常的接痕,一定有假。

瓷器仿制作伪十法


作假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故了解其作假手段,对于认识膺品的作用很大。根据古人留下的大量资料和所见到的市场上的众多的仿品、伪品进行判断、总结、归纳,仿制与作伪大致有如下一些手段。

一、新瓷作旧。光绪间采用的方法是先用带细沙的泥砣,对瓷体轻轻擦磨。为拭去擦痕又用牛皮胶砣蘸油磨之(如今有人用劣质牙膏和水砂纸磨)。用此法使新瓷褪去光泽,冒充古瓷。初看确像古瓷,然仔细察看,终可发现破绽。因为古瓷历经日久,长期摩挲,虽然呈现旧色,但毕竟还有难摩和漏摩之处依然带亮色。而伪品则全部磨旧,无一点亮色。

二、真坯假底。锯下破旧瓷器之底,粘接在伪作的新瓷上,形成伪物真款。粘合处看似天衣无缝,但如用高倍放大镜察看,亦可现出痕迹。

三、真坯假彩。取旧瓷之白质无花者,彩绘后重烧。坯质确系古品,有旧瓷之光素,加彩后价值倍增。然后加之彩只要细辨仍会露出马脚。一是画风的不同。古代画风多为单线浅描,现代的摹仿者多为有美术专业知识者,无论怎样摹仿,总会露出“现代派”的手法。二是釉彩的品质。如康熙以前的青花多用国产的回青,蓝中带灰。康熙后的青花为进口料,蓝中浮紫。现代的青花料接近青莲色,十分纯净。古代所用的料色现在还真难寻觅,只要仔细审视,必可看出眉目。

四、巧补缺陷。对缺损的古瓷进行粘贴补接,如补耳、补胫、补足、补口等。尽管粘补技艺很高,但补上去的耳、足等都是以后捏制、补上后加釉彩重烧的,其风格和色泽必然与原物有细微差别,不可能浑然一体。

五、以画掩伪。将破损的素洁古瓷用胶粘合后,于裂痕处画上硬彩花卉以掩饰破痕。除用放大镜细察裂痕外,同时从画风和色料的品质进行细致的比较亦可看出问题。

六、磨口掩损。对口部有缺损的瓶罐之类瓷器锯掉残缺磨平口部以充完品,一般都留有打磨的痕印,要细心察看。

七、磨底改款。为了冒充古瓷,将近来生产的瓷器底部的款磨去,写上老款加釉重烧,然后进行作旧处理。

八、新仿名釉。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艺水平和提高,古代很难烧制的钧红、郎窑红、郎窑绿、豇豆红以及各种窑变釉等,作伪者都能烧出。尽管釉色难辨真假,但从胎质和器形上仍可辨别。如有的作伪者认为工艺越精越好,造出的胎质过于细腻,超出了古人的生产水平,弄巧反拙。

九、古瓷新款。此种作伪方法历史悠久,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尤以明万历、清康雍年间最盛。即在未署款的古瓷上重新提款,陶瓷界称为寄托年号款。如乾隆时将宋代官、哥、钧、定、汝诸窑所产的瓷器都提写“重华宫”。明代的寄托款最早是永乐,最晚的是万历。如今古瓷新款已成了作伪者的贯用手法。对这类仿品要严格考证其字体风格。

十、新瓷古款。多为仿制品,是一种主要的仿制手段。如成化年款,有“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两种。清代后的仿品多用“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大都字体工整。而真品的四字款却信手写来并不规整。如今的仿品以明朝款为多,康雍乾各代均有,但字体风格迥异。笔者见过一件古花瓶,用朱砂料题有“洪武年制”,其字形笨拙,色彩鲜艳,一眼便能识破。也有仿得逼真的,这就要从多方面予以鉴定。

如何利用气泡鉴定瓷器


瓷器釉下存着气泡,可以用它的形态和变化作为鉴定古代陶瓷的依据之一。这已被陶瓷专家们所应用,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燃料和温度烧成的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组合形态都不同,用它可以作为断代和区分窑口的依据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气泡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规律;时间久远的瓷器一般死亡气泡,它的折光与釉面的包浆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静的萦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样的瓷器;釉质不一样的瓷器;施釉工艺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产的,釉下气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观察得到清末以后的瓷器釉下气泡无死亡。

论文全文:

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

一、以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应用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已经得出了社会公认的结论。如:

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冯先铭先生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气泡死亡与釉面萤光的关系传统的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强光刺眼(又称贼光)即是新瓷。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也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绝对部为莹光。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釉下气泡的死亡对釉面光线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通过观察,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呈徽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气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二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三是受外因侵袭,如空气、手触等,环境如土泡、水浸等。四是瓷器在时间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三、死气泡状态与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的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本文对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比较中,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气泡相对比,因青花料质不同,厚薄不同,对气泡的保护能力也不同,难于比较。白釉或青白釉虽有不同,但差异尚小。比较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助于准确的断代。陶瓷界惯说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摆脱贼光,具备柔和悦目的萤光。以帝王朝代分大体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莹光。但宋元钧瓷、龙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们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钧瓷是含铜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笔者观察过多种这类瓷器,釉下气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个别气泡开始具有混污现象,有变死趋势。龙泉窑的石灰碱釉釉层厚,仅在釉薄的突核处才有死气泡现象。笔者藏一钩窑早期传世钢红彩斑茶碗,高4.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4厘米,青釉下已有好多气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银红彩覆盖下的气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来龙泉容香炉;仅在口边角和孩纹凸处有些死气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气泡完好。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对所藏不同时代的瓷器进行了气泡对比鉴定,结果如下:宋代定窑早期白釉瓜棱罐 黑色(土浸)60%、宋代汝窑三足高式炉黑色 10%、宋代耀州窑六瓣花口盘A 多数为黑色30%、宋代耀州窑六瓣花口盘B 多数为黄色20%、宋代龙泉窑香炉仅凸处有黄色死气泡、元代青花八桂兽扭罐(罩透明釉基本无死气泡)、元代干粉釉凤首扁瓶有花边缘处有大气泡.基本无死亡、元代青白釉青花小口罐黑色 10%、明永乐釉里红鱼藻纹盖罐褐色 10%、明宣德海马纹青花胆式瓷 黑褐色8%、明成化青花风纺大碗 黑褐20%、明嘉靖乙末年知县徐(王几)造青、花八面首贯耳弦纹梅瓶黄色8%、明万历龙凤效五彩盖罐 黄色40%、明代青花元宝黄色 10%、清康熙双留款青花罐 黄色8%、康熙吉庆堂青花风穿牡丹尝瓶 褐色8%、康熙树叶款五彩人物盖合 黄色8%、雍正仿成化斗彩盘褐色 10%、乾隆防雍正青釉瓜棱瓶 褐色8%、嘉庆半边款五彩大碗 偶乐发现死气泡、清同治五彩益合 基本无死亡气泡、道光青花小碟四件(半边款)釉面较差 黄色16%、清同治苏府藏宝款刀马人尝瓶一对,基本无死亡气泡、光绪红釉描金团龙纹瓶 基本无死亡气泡、民国仿雍正羊首樽 无死亡气泡、民国花鸟题诗水注无死亡气泡、民国花鸟题诗药臼无死亡气泡。

由上表分析,虽然各瓷器的生活史不同,但大体可以归纳为:宋代瓷器气泡死亡多,已多数为黑色,少数为褐、黄色;元代瓷器气泡因釉而异;明代如釉面较肥厚的永乐、宣德瓷器釉面俱有较强的气泡保护能力,死亡气泡多为褐色。清代早中期瓷器气泡死后多为黄、微黄色;清后期、民国和现代瓷器基本上无死亡气泡。气泡在死亡过程中由浅色变深色,在质感上由水莹状变成固体状,随着釉面的损毁,有的逐渐成为黑洞。瓷器气泡的发展变化是随着制瓷工艺的改进与提高而变化的,同样存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典型的朝代气泡都是质变后的结果,对量变阶段,即过渡阶段的气泡的变化,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除典型的朝代气泡应予以肯定外;对边缘过渡阶段的气泡尤应研究和肯定归属;结合其他断代标准进行准确的断代鉴定。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

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

古陶器作伪的方法


鉴定古陶器,对古陶器的伪作,也要略知一二,不知假,也难以知真。古陶器一般人也叫瓦器,过去的古董商和掘墓者都视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弃废。有识之士,也仅仅选择一些完整之器或奇异之器来保存。由于无利可图,故在1840年以前几乎无人伪制。鸦片战争后,来中国的洋人日益增多,出于艺术上欣赏的需要,于是古陶器的价值日渐增高,贩卖陶器的古董商就逐渐多起来。当时的考古事业不甚发展,出土物极少,供小于求,古陶器的货源显得有些紧张,于是伪造古陶的匠人也就应运而生。其作伪的手法有如下几种:

1.以真品作范模再做土锈

作伪者首先选择新出土的"生坑"中的稀见品或珍贵品,或"熟坑"中的稀见品,用与原器同胎的泥土作成范模,晒干后入窑焙烧。烧成之后以竹签略作修正埋入土中,使其生锈。

2.把残器修补后再作旧处理

将一件支离破碎的陶器,修补成一件完整的器物后再入窑作旧处理。

3.依样仿制

按照史书记载的尺寸,或依图片进行仿制。

以上三种作伪方法都需要生成土锈,如果把伪造好的东西直接埋入土中,让它自然生锈当然好,但熊掌难熟,没有耐性的人等不及,于是又想出两种加速土锈生长的办法:一是把硫酸钾与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则生锈的速度快。此种伪作,一旦用开水冲之,腥臊臭气马上扑鼻而来。二是把伪作的陶器刷一层极稀的龙须菜煮成的汁,把古墓中挖出来的土撒在上面,往返循环几次,即与墓中挖出来的陶器基本相似,即使是行家里手,也不易辨认。

总的说来,陶器制作的历史长,但方法简单,价值高的陶器少,伪作的东西也不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