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富平陶瓷考古研究成果发布 “鼎州窑”或重现于世

富平陶瓷考古研究成果发布 “鼎州窑”或重现于世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耀州窑瓷器 吉州窑瓷器鉴别

2021-04-03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经过陕西、浙江两省文物工作者和陶瓷专家6年的调查勘探研究,“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项目”课题组近日对外发布了研究成果:经过运用热释光测年技术对银沟遗址发现的部分古陶瓷标本进行测定,推测其烧制年代在唐中晚期至北宋中晚期。该遗址出土的陶瓷残片品种丰富,窑场既烧制青瓷,又烧制白瓷、青白瓷、酱色瓷和黑瓷。其中青瓷和青白瓷的工艺、技术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研究表明,该地区早在唐中晚期已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品种多样、技艺高超、产品质量领先的北方制瓷窑群体系。

据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刘云辉介绍,银沟遗址位于陕西富平县银沟村,北邻阳河,西南为温泉河。2012年开始,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先后在遗址约2.3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古窑炉、灰坑、矿物质原料等各类遗迹1910处,采集到各类器物标本984件,包含青瓷、白瓷、青白瓷以及黑瓷、酱色瓷器863件,品类丰富,外形精美。2015年,以浙江大学为主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项目”课题组,在前期考古调查和勘探的基础上,从考古学、材料学、工艺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富平县具有白坩泥、青坩泥、黄金土、紫金土、羊脑子等5类陶瓷矿产类型,从而形成了高岭土、石英矿、绢云质瓷石、方解石和含赤铁矿量非常高的紫金土等共生的天然矿床。该地区独特的陶瓷原材料矿藏可同时配制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和酱色瓷,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该地窑场至迟在唐代时已掌握胎、釉二元配方技术。

据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课题组组长周少华介绍,该地区出现的早期窑业与文献记载的“鼎州窑”和“柴窑”的时空相吻合,而比现已发现的“耀州窑”早100多年。故该地区窑系以唐“鼎州窑”定名更为合理,五代至宋形成的“耀州窑”窑场群应是“鼎州窑”窑系的传承与发展。银沟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今人了解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鼎州窑”“耀州窑”乃至破解争论不息的“柴窑”悬案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陶瓷考古研究与鉴赏的扛鼎之作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中心,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明了瓷器。《中国出土瓷器全集》(科学出版社)收录了20世纪以来通过考古工作出土的古代瓷器,时代上起公元前16世纪以前的夏代,下迄20世纪前半叶的民国时期。所收录的器物时代上涵盖了各个时期的主流产品,地区上体现了帝国时期各个王朝和各个地区的不同品类器物,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面貌,是20世纪陶瓷考古产生以来规模最大、收录最全面、资料最可靠、体现陶瓷文化和艺术最丰富的煌煌巨制。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涵盖了几乎所有与古陶瓷相关的重要的考古发现,如出土了数量较多、种类丰富的瓷器的塔基、窖藏;出土了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要学术价值的瓷器的墓葬,尤其是纪年墓葬,这些考古单位中出土的瓷器都曾经对古陶瓷研究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此外还有重要的古窑址发掘工作中出土的代表性器物等等。因此可算是对考古发现古代瓷器的大盘点。

第二,全面体现了中国陶瓷生产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主要成就。本书所收录的器物覆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产品,既有生产地点的产品,又有使用地区的精品。如周代的原始青瓷,有产地浙江出土的产品,也有山东、安徽等地出土的精美器物。又如明代的官窑瓷器,既有景德镇御窑场发掘中出土的残、次品,又有使用地北京出土的精美器物。因此,这套书在手,可以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品,把握时代的特征。

第三,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生产的总体面貌。以往我们从陶瓷著述中看到的只是少数中心地区的名窑产品,忽视了一些很有特点的生产区域,如沿海的闽广以外销瓷为主要产品的区域,四川、东北的十分有特色的瓷器产区等。本书按地区编辑,所以各地的当地产品,本地窑址发掘的资料均有收录。比如在一些大部头的陶瓷专书中都难以全面反映的诸如邛崃窑、寿州窑、繁昌窑、漳州窑等窑口的器物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

正因为此书具有全部为出土品和不以精细做为选择收录标准的鲜明特色以及宏大的规制,其对于古陶瓷研究与鉴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会使人们对中国古代v的生产状况有更接近现实的认识。比如,当人们对宋代瓷器的认识还常常局限于所谓的五大名窑时,我们可以从出土瓷器全集中看到,精美薄俏如定窑的产品其实在河北、河南的许多地方都有生产。又如,当人们认为越窑的生产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半壁江山的时候,我们却可以从福建卷中看到早在商周时期,福建地区也生产了质量与浙江不相上下的原始青瓷。其次,出土瓷器有力地挑战着一些传统的观念。比如,当传统的观念认为定窑最精美的器物都是北宋时期的产品时,大批金代墓葬和南宋、金代遗址出土的定窑瓷器有力地挑战了这一观点,我们今天已可以将所有带有繁密印花图案的定窑器物都断为金代的产品。第三,由于陶瓷器做为古代艺术品,价值不扉,而且不断升值,因此仿旧作品泛蓝成灾,成为收藏者和投资者的杀手。而时代完整、品类全面的《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提供了各个时期古代瓷器的标准器,必定成为古陶瓷爱好者们最可靠的对比、参考资料。

景德镇举办唐代南窑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


12月9日,由江西省文物局、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景德镇唐代南窑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在乐平举行。市委书记刘昌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徐琳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立耕,市委常委、乐平市委书记吴龙强等领导出席,来自省内外考古专家学者和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本次发布会。

据了解,南窑遗址是景德镇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也是全国保存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填补了景德镇瓷窑发展史上的多项空白。

发布会开始前,与会者驱车来到位于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的唐代南窑遗址,实地听取了遗址挖掘、保护的情况介绍。之后在发布会现场,与会者参观了南窑出土的陶瓷遗物,并就遗物的作用和价值等进行了探讨。

发布会上,徐琳琳指出,南窑的挖掘对研究江西省瓷业发展历史很有意义,要进一步推动南窑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深入挖掘南窑产生的年代、文化内涵和社会生产力情况;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从不同角度为南窑的价值认定提供强有力的论证依据,最后他表示,省文物局将对南窑的挖掘保护工作继续提供支持。

汪立耕表示,南窑的发掘对于探讨景德镇瓷业发展历史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希望相关单位按照省里的部署做好工作,一是要充分肯定南窑遗址在史上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全面加大对南窑保护工作的力度;三是要加强对南窑的宣传和推介。

专家们认为,南窑遗址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和瓷器烧造窑炉形制最早形态的空白,而且丰富了景德镇地区的陶瓷内涵,为探讨历史、探索景德镇的瓷业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研究唐代制瓷手工业和青瓷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考古研究证明,南窑是江西地区一处重要的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唐代青瓷窑场,兼容越窑、长沙窑、洪州窑和河南鲁山窑等工艺特点。它的兴起是唐代多民族国家繁荣富强、多文化因素融合的结果,为明清景德镇瓷业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雍正瓷器:“精美细致”著称于世


清朝时期制作瓷器尤为的精美,在数量上也是非常庞大的。步入清朝雍正时期的瓷器,虽然仅仅十三年,但是其制瓷的工艺以及创新的艺术都达到了历史上最新的水平,不仅仅规模得到了迅速的扩建,其精美的瓷器更加的繁多。整体来看,康熙时期整个瓷器的风格,器物的体积比之前的瓷器更加的小巧,同时在对于瓷器的造型上以清新秀丽为瓷器的主要风格,是整个清朝时期瓷器最为精美细致的。雍正时期瓷器的发展主要是以青花、粉彩为主进行烧造,以珐琅最为名贵,收藏价值越高。

从其瓷器的原料上看,胎土淘炼的非常细致,胎体较为坚硬,胎色较白且上手感较好,给瓷器之后的技艺进行了较高水平的铺垫。从其瓷器的造型特征上看,对于康熙时期流行的古风、笨重特点进行了去除,注重笔法的清秀以及器型的优美性,在其外形上,有着“线条美”的赞誉,加上其瓷器的比例设置较为妥当,流露出浓重的高雅之感。

在雍正时期的瓷器装饰主要是以绘画为主,通过刻画、印花、镂雕等工艺手法,装饰的瓷器层次感更加的多样,工艺繁杂但观看简洁大方是雍正时期瓷器的主要特点。进行书画的地方,下笔较为的轻柔,主要是以花卉为主,构色上层次较多,图案呈现出强烈的简洁清晰之感。虽然胎体轻薄,但是其形制较为的规整且胎质较为的细腻白润,用小巧玲珑来形容丝毫不过,同时透露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之感,由于雍正注重瓷器的烧造发展,所以对于瓷器烧制的工艺呈现是非常讲究的。

雍正时期烧造的瓷器大多是以青花为釉面的瓷器为主,大多数的瓷器呈现为橘皮纹,釉层的厚度有薄有厚,呈现为青白色和白色,釉面的光润度较高,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宣德时期的青花特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用。器物的规整、圈足工整、露胎部分呈现为窄细的特点,注重对于瓷器露胎处以及圈足之处的修理,所以这也是雍正时期瓷器最大的特点,可谓是工艺欣赏以及收藏价值都非常高超。

雍正时期的瓷器在现今的高端瓷器上价值以及数量有着较大的提升,市场上也有着较多雍正瓷器,但是大多都是有现代所仿制的,制作精美的瓷器以及色彩、造型上收藏价值是非常高的,甚至有的瓷器其成交价格高达五千多万,足以可见它的文艺欣赏价值之高,但是在进行收藏之时还需要慎重收藏。

雍正瓷器精品鉴赏及价格参考:

1:清雍正粉彩「蟠桃献寿」图圆盖盒,尺寸:19.2厘米,估价:HKD 35,000,000 ~ 45,000,000,成交价: HKD 43,80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2: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尺寸:40厘米,估价:无底价,成交价: HKD 41,500,000 ,成交时间:2002.05.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春季拍卖会。《大清雍正年制》款。

3:清雍正柠檬黄地青花缠枝花卉仿汉壶尊,尺寸:高34.5厘米,估价:RMB 25,000,000 ~ 35,000,000,成交价: RMB 33,600,000 ,成交时间:2010.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製”款。本品羡取南宋官窑穿带壶之造型,以彰其端庄古雅之优美,外表装饰宣窑黄地青花之釉彩,以撷其苍妍璀璨之华贵。胎釉精良,抚之似玉,笔意细腻,点染深沉,颇获宣青神髓。敷设黄彩,匀净明亮,与青花上下辉映。其造型与此等釉彩相配,犹如天作之合,两者相得益彰。底部青花双圈内留白书写“大清雍正年制”楷款,笔道有力,工整俊秀。

如此罕少之成因皆源于雍正皇帝对御瓷的追求思想。纵观雍正一朝御瓷之烧造,许多隽品多为孤例,少见类似乾隆时期的成对之作。因为雍正皇帝强调是“同形而异彩”,相同的器型装饰不同的釉彩和纹饰,而每一品类往往仅烧造一件,越是名贵的品类越是体现明显,绝少重复。例如著名的十二色釉菊瓣盘和瓜棱尊,均强调多件组合,故每一件均不相同。此为雍正御瓷一大特点。又如本品造型除黄地青花一种之外,尚见两岸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霁蓝釉和上海博物馆和瑞士Baur爵士典藏仿钧窑变釉(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世宗文物大展》页219,图Ⅱ-45 清雍正霁青瓶,高25.3厘米。汪庆正《雍正朝之仿官、哥、汝、钧御瓷》见《Orientations》1991年第2期,图9,高28.8厘米)。在此审美思想引导下,雍正御瓷绽放出斑斓夺目的新姿采,形成种类丰富釉彩缤纷的局面。同时,由本品造型与釉彩之组合可折射雍正皇帝对摹古的态度。在追求全面摹古之际,雍正皇帝绝不仅停留于此,而善于汲取前朝艺术精粹,移为己用,注重在传统构成因素中创新,借鉴原来的工艺造型和纹饰进行抽绎,组合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样式,寄予新意。官窑穿带壶为南宋插花之佳器,深受后世文人推崇,若得之于案头又何其惬意;而宣窑黄地青花者则是尊贵之至,为朱明御瓷之翘首,极具品格,取两者之长于一体,遂为独步有清一代的旷世名器,这正是雍正皇帝“师古而不泥古,仿古而不忘新意”的摹古思想体现。赵宋的意蕴,朱明的色彩,在多情天子胤禛的主导下,穿越时空,交融相汇,释放出新意,使得传统陶瓷在摹古中实现创新,引领御瓷设计与烧造步入前所未有之新境地。

4: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纹莲瓣口双铺兽首长颈瓶,尺寸:34.7厘米,估价:HKD 20,000,000 ~ 30,000,000,成交价: HKD 23,060,000 ,成交时间:2011.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5:清雍正粉青釉灯笼式盖瓶(一对),尺寸:高29厘米,估价:RMB 9,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9,780,000 ,成交时间:2017.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本品器形,简洁素雅,小口短颈,上配原盖,盖平形,中置宝珠钮圆肩筒身,圈足。瓶及盖通体饰粉青釉,此器为雍正朝创新之品,符合当朝皇帝清雅品味。此瓶釉质均匀纯净,润泽类玉,足见雍正帝对茶具之严格要求。雍正一朝制瓷,多鉴皇帝本人艺术情趣,故佳器屡出,既有独创新例,亦有典雅名器。此外,器俱反映时人饮食习惯,例如本品瓶,则与储茶及品茶相关。瓶底亦整施粉青釉,于中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雍正朝历时虽短,但景德镇御窑厂在督陶官年希尧与唐英的督理下,工艺要求严格,「参古今之式,汇以新意,备储巧妙」,较之前朝的制瓷器水平更为提高。其时的景德镇御窑厂,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一切奉命遵从喜爱瓷器的雍正皇帝的旨意烧造,甚至瓷器的器型、图案、品种也须御批审定和御出新样。当时烧制的瓷器数量很可观,并以工艺精细而著称,其突出的特点是瓷质莹洁,釉色齐备。雍正时瓷土选料精细,研粉、澄浆、制坯等工艺要求严格,烧制技术高,火候适度,因而胎胚坚白细润,成型规整,器体轻薄。大器胎体匀称,不显厚重,小器愈加玲珑。

6:清雍正粉彩瓜瓞绵绵五蝠盌(一对),尺寸:12厘米,估价:HKD 18,000,000 ~ 25,000,000,成交价: HKD 19,280,000 ,成交时间:2015.10.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雍正一朝,世宗为证继位正统,笃信祯符,复兴祥瑞饰纹,此风延至乾隆时,更是俯拾皆见。世宗也重启赐赏如意之习,并时命画师绘其像,画中置身祥纹瑞饰之间。

五蝠意喻五福,高寿、康宁、富贵、好德、善终。五蝠纹饰搭配葫芦纹,象征福禄寿三喜兼备。足上如意莲瓣纹,比拟灵芝仙物,更添庆贺之意。

7:清雍正珐琅彩万花锦纹盌,尺寸:10.1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HKD 18,700,000 ,成交时间:2017.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雍正年制》蓝料款。

盌上绘满铺盛开之菊、莲、牡丹花卉、蓓蕾及枝叶,寓意百花呈瑞。西洋多喜用「mille-fleurs」(万花)称号。然清宫之「锦地夹彩」、「万花堆」或「锦上添花」等称谓似更能表现花卉相互堆栈、不留空隙之图象布局。雍正夹彩器极之稀罕,并不常见,或许和雍正帝尚好传统古雅构图,多于过度华奢和复杂设计之喜好有关;也可能出于以多色彩料绘画如斯精妙细密图案时,所要求之高度准绳所致。现器应可入于此系列中少量极其成功和出色制作之一。

8:清雍正斗彩松鼠葡萄纹葫芦瓶,尺寸:12.2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HKD 15,220,000 ,成交时间:2012.04.04,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一)。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9:清雍正贡御青花釉里红加胭脂紫彩灵芝西番莲纹大抱月瓶,尺寸:高48.1厘米,估价:RMB 13,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4,950,000 ,成交时间:2018.11.24,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本品造型来源于西亚的陶制马挂瓶,是乾隆官窑代表器物之一。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江西烧造磁器处》所记:“(乾隆七年)四月初八日,内大臣海望奉旨:着照此青云白地釉里红马挂瓶画样,交江西唐英造几件送来。”可见此类“青云白地釉里红马挂瓶”是督窑官唐英奉旨精心烧造的贡御之作,至为珍贵。本品造型典雅敦庄,直口两侧附双螭龙耳。通体以青花釉里红为饰。口沿回纹之下饰折枝灵芝。器腹中心凸起,内绘朵花一枝,其外满绘缠枝莲纹,整体构图疏放有致。釉里红上配以胭脂紫料(复烧),妍丽醒目,与青花苍靛深沉之色,相互辉映。此器烧造工艺繁复,呈色俱佳,殊为不易。

釉下白地彩绘瓷闻名于世的北宋八大窑之一的吉州窑


吉州窑是有七八百年的烧造历史是北宋八大名窑之一,宋代南方四大民间瓷窑之一。吉州窑它始烧于晚唐,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以后逐渐衰落。其窑址分布于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等,因隋代至宋代吉安称吉州,故名“吉州窑”。

灿烂的庐陵文化孕育了吉州窑陶瓷艺术,使之成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吉州窑研制创烧了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瓷,对景德镇青花瓷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剪纸贴花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其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的黑釉瓷,更是纹样繁多、色彩斑斓。

吉州窑制瓷技艺兼采众长,形成其产品丰富、装饰技法多样、地域色彩浓厚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色彩斑斓、富于变化的黑釉瓷和自然清新、具有鲜活民间艺术风格的釉下白地彩绘瓷,并创烧了木叶纹、剪纸贴花、玳瑁斑、虎斑纹、描金彩绘、剔划花纹、黑釉褐斑、白斑及蓝斑等各具特色的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北方地区一些瓷窑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磁州窑部分工匠也迁到了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继续从事制瓷,因此,吉安吉州窑也烧制了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釉下彩绘装饰品种.

吉州窑彩绘海涛纹瓷瓶

吉州窑彩绘海涛纹瓷瓶高13.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5.3厘米此瓶体薄施白釉,器底露胎,釉下绘酱色波涛纹,造型别致,纹饰生动。

吉州窑玳瑁釉碗

吉州窑玳瑁釉碗的碗釉面是在施黑釉时添加一些淡黄釉,经窑火焙烧,不同颜色的釉层在高温下相互浸润,烧成后淡黄釉色在黑釉底色衬托下蜿蜒浮现,似行云流水,宋代称它为玳瑁釉,是吉州窑的主要品种之一。

吉州窑黑地白梅纹碗

吉州窑黑地白梅纹碗高5.5、口径11.6厘米.口微敛、斜壁、圈足,内外施黑釉,外壁施釉未到底,内壁近口沿处有突弦纹一周,为点茶注汤的水面限度,碗内以写意法绘折枝白梅。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窑场,以烧黑釉瓷为主,这种黑地白花碗是当时的大宗产品。

故宫与景德镇开展陶瓷考古研究


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人民政府共建的“修复与研究中心”“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及“故宫学院(景德镇)”1月26日揭牌。这三大研究合作平台的建立将有助于我国陶瓷考古和古陶瓷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随着陶瓷研究的深入和景德镇御窑遗址的考古发现,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都意识到,故宫收藏的传世文物和御窑遗址出土的标本不仅有很大的可比性、共性,也有很大的互补性。只有将二者视为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研究御窑、御窑瓷器和景德镇与宫廷的关系,以及景德镇御窑在宫廷物料造作体系内的价值。

三个研究机构在景德镇的设立,对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瓷器的修复与研究、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乃至全国及国际陶瓷考古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合作交流都具有积极意义。据悉,2014年故宫博物院曾与景德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双方合作举办的“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反响热烈。

耀州窑陶瓷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100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

随着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以往所没有的瓷窑体系,其中耀州窑便是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它以盛产独具风格与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进而又成为耀州窑系的中心窑场和代表。其精美优良产品的出现,是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也是宋代工艺技术水平和社会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 

溯源

该窑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宋代青瓷得到较大发展,北宋末为鼎盛期。

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同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场,依次排列,绵延百里。

唐代烧制了青、褐、黄、黑、白、茶叶沫、花釉瓷,及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等彩绘瓷。器物造型丰满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兴盛。此外,还烧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当时我国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

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青瓷烧制工艺已经成熟,青釉有灰绿、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还兼烧少量黑、酱釉瓷。造型秀丽华美,多仿金银器。往往采用剔花或划花手法,制作出各种生动流畅的纹样。在瓷器纹样中发现有专为皇室用瓷设计的龙、凤图案。还发现有刻"官"字款的青瓷器底多件。这些优美瓷器的发现,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五代时期仅见的重要青瓷窑场的系统陶瓷考古资料。

宋代是该窑烧造青瓷的鼎盛期。入宋后,窑场为了保持和发展它在晚唐五代时期北方青瓷的领先地位,保持原有销售市场和争夺占领新市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

宋代以后,耀州窑又继续烧瓷数百年。金代前期该窑延续了宋代青瓷的烧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创新。其后期,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烧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趋于简练。

元明两代该窑发展趋于衰落,一方面继续烧造姜黄釉青瓷,另一方面逐渐加强了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和白地黑花瓷的烧造。在多品种色釉瓷的烧制中,白地黑花瓷是此一时期该窑的代表作品。至此,该窑青瓷的烧制已明显衰落。不久,窑场亦终烧,从此以后就在其原有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经过金元兵灾及各朝代的动荡变迁,各陶场均已停烧,惟有陈炉镇延续至今,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

古代陶瓷鼎类


鼎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特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随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绘装饰。西汉中期鼎的腹面出现两个并列的圆眼形凸起,晚期演变为兽面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仿商周青铜器制作出瓷鼎,成为高档的陈设瓷。罐形鼎陶质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至汉代都曾制作。战国以后,仿青铜礼器式样,敞口,罐形圆腹,底或圆或微平,两侧有对称的双耳,腹下有马蹄形三足,盖上附钮,以子母口与器身相扣合。盘形鼎鼎式之一,炊具,陶制品,因器身似盘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大汶口等文化遗迹中均有发现。战国时期造型多为仿青铜礼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盘形,有半环形耳,平底,三足外撇。釜形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陶质鼎式,顺形为半形环耳,器身似釜,平底,圆柱形三足。兽首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鼎式之一,仿青铜礼器,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地区出土较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兽首三足鼎,器形为广口,窄沿,浅直腹,平底,兽蹄形三足,口沿一侧贴塑有直立的兽头,与之相对一侧贴短尾。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额上有双角。在兽首与尾之间,有对称的长方形折边立式双耳。蜂形耳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陶质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贴山逢形竖耳,浅腹,平底,圆锥形足微向外撇。

古代陶瓷鼎


鼎 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特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随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绘装饰。西汉中期鼎的腹面出现两个并列的圆眼形凸起,晚期演变为兽面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仿商周青铜器制作出瓷鼎,成为高档的陈设瓷。

罐形鼎 陶质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至汉代都曾制作。战国以后,仿青铜礼器式样,敞口,罐形圆腹,底或圆或微平,两侧有对称的双耳,腹下有马蹄形三足,盖上附钮,以子母口与器身相扣合。

盘形鼎 鼎式之一,炊具,陶制品,因器身似盘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大汶口等文化遗迹中均有发现。战国时期造型多为仿青铜礼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盘形,有半环形耳,平底,三足外撇。

釜形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陶质鼎式,顺形为半形环耳,器身似釜,平底,圆柱形三足。

兽首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鼎式之一,仿青铜礼器,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地区出土较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兽首三足鼎,器形为广口,窄沿,浅直腹,平底,兽蹄形三足,口沿一侧贴塑有直立的兽头,与之相对一侧贴短尾。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额上有双角。在兽首与尾之间,有对称的长方形折边立式双耳。

蜂形耳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陶质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贴山逢形竖耳,浅腹,平底,圆锥形足微向外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富平陶瓷考古研究成果发布 “鼎州窑”或重现于世》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富平陶瓷考古研究成果发布 “鼎州窑”或重现于世》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