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元青花瓷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全球陶瓷界

元青花瓷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全球陶瓷界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1-04-03

【www.taoci52.com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在号称“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度假,享受着阳光、沙滩、海浪以及巴厘岛的发呆,但是作为一个文物收藏爱好者来说,每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参访当地的博物馆是必修的课程。凭借着手机上的指南针、导航仪,从下榻的大太平洋宾馆步行至位于雅加达市中心的印尼国家博物馆,足足花了二十分钟时间,从32℃阳光蒸腾下进入凉风习习的博物馆大厅,顿感惬意凉爽扑面而来。

印尼国家博物馆是一家综合性博物馆,以当地艺术品、佛像为主要陈列品,一队队印尼学生在孜孜不倦地抄写、听讲,从他们稚气未脱的脸庞上感觉到吸收知识的渴望神情。

在二楼的古陶瓷馆,笔者欣喜地发现馆内中国古陶瓷器陈列了满满当当,从高古瓷、陶器至明清出口瓷、克拉克瓷等应有尽有,尤其令人震惊的是二楼陈列室中央,赫然安放了三件元青花大盘,每件大盘的直径均达四十多厘米。三件大盘名称分别为蓝地白花云肩凤纹花口盘、花果飞凤纹菱口折沿盘、鳜鱼水藻纹大盘。三件元青花大盘,气势恢宏,光彩夺目。

元青花,元代的一种青花瓷器,造型精美雄浑,是中国瓷器史上的巅峰之作。印尼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三件元青花大盘属于“至正型”标准器。中国与西亚各国的交往,影响最大的要属伊朗(古称波斯)海上丝绸之路的船队途经千岛之国,带去了中国的特产: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在印尼的爪哇岛也有出土的元青花瓷器,2012年10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中,就有一件青花串枝菊花纹罐来自于印度尼西亚。

习近平主席2016年1月访问伊朗期间,在《伊朗报》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元代青花瓷以其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陶瓷界、艺术界。

历史是这样的公平。当中国的精美艺术品在战乱中近乎灭绝时,它却由于机缘奇迹般完好地保存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并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矿产钴料,高岭土与水、火的结合,化为美轮美奂、幽蓝神采的青花瓷。馆中的艺术珍品顽强地证明一条真理: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高安博物馆藏元青花瓷与元青花瓷鉴定


图1至正型罐延型杯简笔型碗

图2九江延六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罐馆藏延型高足杯

元青花的造型、烧造工艺特点元代青花瓷器中以高足杯、盖罐、梅瓶、玉壶春瓶、大盘5种造型的器物为多,此外还有觚、葫芦瓶、执壶、扁瓶、水注、小罐、小碗等。其成型、烧造工艺有如下特点:1.器型多数不是非常对称,大器用手抚之表面凹凸不平,这是由当时生产水平和生产工艺决定的。2.大罐、琢器由两节或多节分段成型后粘接,底部另接,腹部和底的接胎痕明显。高安博物馆藏云龙纹荷叶盖罐上充分体现出这种成型工艺(图4)。“数”字款梅瓶出土时脱底,能见内壁,为直观地了解梅瓶成型工艺提供了条件,其在成型上采用五段四接成型工艺,梅瓶的颈、肩、腹、胫、底分段制作后,再用胎泥粘接成型(图5)。3.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图6),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兽耳盖罐、梅瓶、釉里红开光花鸟罐底部均有此特征。4.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大罐、梅瓶突出,底部多有旋痕。5.大器底无釉,多数带有粘砂痕,底部常见大小不一的釉斑,釉厚处呈鸭蛋青色。6.大件器物内壁粘接处常不修胎,但也有修胎的(图7)。7.碗类底足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8.高足杯的杯身与杯把为泥接,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图8)。9.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射”字款梅瓶的盖、云龙纹兽耳盖罐的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10.器物的底部有带火石红的,也有不带火石红的。造型、工艺上的随意性体现在:1.高安博物馆藏6件梅瓶的盖,除“书”字款梅瓶的不带管柱形子扣,“数”字款梅瓶借展上海博物馆待考外,余者都为管柱形子扣套合结构(图9)。2.“礼”“乐”字款梅瓶的口沿转折处呈弧线弯曲,而典型元代梅瓶口沿转折处呈直角(图10)。3.9件高足杯的造型上或多或少都有变形,且高度不一(图11)。4.2件荷叶盖罐的高度、腹径和盖的大小、子扣的高度、盖钮的造型也不一致(图12)。仿品的特征:1.受蓝本的制约,仿品轮廓线显得生硬呆板,不及真品流畅。2.仿品的口沿和圈足过于规整生硬,如:高足杯仿品圈足足端厚薄一致,过于规整。3.仿品多数采用液化气窑烧造,有的为了在器底出现火石红的效果,在器底撒上一层谷壳灰烧制,但与真品上的火石红还是有差别的;而且仿品的粘砂集合板结,分布不自然。4.仿品有意突出某些特征,但是太强烈,看上去不自然。如有的大器为强调分段成型工艺,器物的接缝太突出,过于生硬;碗类底部的乳突过分强烈。

青瓷所独有的工艺特色


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唐代诗人用千峰翠色来赞美青瓷,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也有宋代人描述,凡做出芙蓉样的瓷器,买卖客人皆富贵。生龙活虎茶杯极为别致小巧。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强,素为文人雅士所珍爱。生龙活虎茶具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拥有了这样的一份茶具,摆放在府邸,可以显示主人的修养与文化品味,另一方面,我们的青花瓷茶具拥有科学的配方,加上纯熟的技术,抗菌率高达66%以上。因此,皇家精典青瓷观赏性和日用性具佳,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元青花瓷匚也


青花瓷,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釉下彩瓷,古人净手之器,一件出土文物,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完好无损,莹润光泽,不可多得。

青花瓷,仿古代青铜造型。《左传》中有“奉沃盥”的话,“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 是古代 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前有流,后有,底部还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或无足,无足的 很像瓢。这件元青花“瓢”高4.3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8厘米。平唇,口微敛,腹部稍鼓。外口沿边和内壁近底用青料各绘卷草纹一周,内底绘折枝花朵。纹饰简洁,线条流畅,颇具民间风味。釉色白而微青,晶莹透亮。青花呈色较为浓艳,并有深色斑点。胎质细腻坚实,在口沿和底部无釉处,均见有“窑红”。窑红又称“火石红”或“枇杷红”,是元代瓷器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它的特征。

元青花,时代特征很明确。当时使用的青料有两种,进口和国产的。进口的料绘画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多用于大件青花器。国产的青花色调与进口的显然不同,不浓艳,也没黑斑点,纹饰比较简单,多用于小件器物。青花瓷,元、明时期南北各地窑场都有烧制,传世的还有青白瓷、釉里红等品种,以景德镇烧造产品最佳。然而,元青花瓷器却发现很少。像这件造型规整、纹饰鲜明、釉色透亮、完好无损的元青花瓷,十分难得,是研究元青花作品的重要实物资料。

陶瓷知识:青花瓷的演变史——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

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青花瓷收藏进入误区


“识古不穷,贪古不富。”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南京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张浦生在正举行的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面对几百件“新近发现”的元青花“藏品”,告诫一些盲目投资甚至怀有投机心理的收藏者,现在陶瓷收藏市场秩序混乱,假货居多。因为,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件,不可能一次性新增如此多的真品。

作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顶级专家,张浦生介绍,目前全世界研究元青花的时间相对短暂,可借鉴的资料极为有限,这让大量民间收藏者根本无法系统地辨别元青花的真伪。从上世纪50年代,美、英的两位专家开始首次对元青花进行研究以来,元青花在中国先后掀起过四次研究高潮。尤其从去年7月12日起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瓷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以约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售出后,人们在惊呼中国瓷器魅力的同时掀起全世界投资收藏中国古瓷、尤其是元青花瓷的热潮。

“真正的元青花瓷少之又少,且有人物故事画的元青花瓷更是极品中的极品。”张浦生介绍,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件绘有人物形象,中国仅保留有8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目前世面上所见到的元青花瓷,可能绝大多数均为历代甚至现代的仿制品。”

收藏陶瓷实际上收藏的是一种文化、历史、艺术和科技,其经济价值反而是次要的。针对目前社会上盲目的投资收藏风,张浦生极力反对,并对上门要求其鉴定陶瓷藏品真伪的要求一概拒绝。“说真话怕打击收藏者信心和积极性;不说实话又担心收藏者血本无归,终生遗憾。”张浦生告诉记者,鉴于元青花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的实际现状,自己干脆称眼睛不适无法辨别真伪。

张浦生希望人们对陶瓷收藏应该有正确的态度,绝不能持有一夜暴富的心态,也不能有“钱眼里面学文化”的态度。而应该以提升自我鉴赏水平,丰富业余生活和提升精神世界为收藏的前提和根本。

元青花受宠收藏界和投资市场


2005年7月12日,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英国佳士得以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成为亚洲艺术品中的天字第一号,从而震撼了国内学术界、艺术品收藏界和投资市场,至今仍是研究和爱好中国瓷器者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元青花的艺术、科学、历史价值很高,尤其是商业价值,多年来一直屡攀新高,始终受到国内外艺术品投资收藏家和爱好瓷器人们的青睐与追逐。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故事来自于元代版画《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它表现了战国时代齐、燕交战中,孙膑被燕国囚禁,他的师傅鬼谷子下山营救徒弟的故事。同样的一件元青花“锦香亭图”罐,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也拍出了4900万人民币的高价。该罐上所绘场景出自元代著名剧作家王仲文杂剧《孟月梅写恨锦香亭》,表现了唐玄宗时期才子佳人陈圭与孟月梅曲折的爱情故事,此两罐是稀世珍品——元朝人物故事青花罐八件中的两件。两罐绘画中的主题人物故事虽不一样,但器物的高度、直径等却大致相同。颈部、肩部也都分别绘上了相似纹饰。只可惜“锦香亭图”罐的罐口有了修补,其价值便大大低于“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瓷器的装饰纹饰大多为牡丹、竹梅,龙纹、莲纹、花鸟等,因此,青花瓷器上历史人物故事的出现,就显得更为珍贵。

元代前前后后还不到一百年,作为一个王朝,它虽然短暂,但元青花却是我国瓷器中璀璨夺目的一颗珍珠。有趣的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如明、清直至民国,仿元青花瓷器几乎没有,因为元青花瓷器当时资料和器物都很缺乏,况且看到的元青花瓷器上也很少书写纪年款识。因此,在元末明初青花瓷器的断代界限上,也每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了明朝永乐、宣德时期,又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峰之一,后人中爱好者和牟利者都很关注明朝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却忽略了元青花才是真正一座尚未开发的宝藏。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仿元青花瓷器才出现。

元青花瓷器在我国历史上,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大量销往海外的中东地区。它的器型以大件为主,如大盘、大罐、梅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长颈瓶、高足碗等。而盘、碗、杯、小罐等小件器则多行销到东南亚一带。在当今世界上,元青花收藏最多的是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和伊朗国立考古博物馆。此外,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亚的日本,以及西亚、非洲、欧洲、北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发现与出土了元青花瓷器。

云南烧造元青花瓷概说


云南青花瓷的大量发现,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它以朴实无华的造型,粗犷的青花线条,繁简不一的纹饰布局,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跟踪收集,到20世纪末已达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仿品亦应运而生,使云南青花的研究和断代变得紧迫起来。9AX帝国开发

云南青花瓷为少数民族地区民窑烧造,无纪年标识,延续时间长,数量多,分布广。本文拟在收集云南窑址、墓葬出土青花实物的基础上,借助历史、考古、陶瓷资料,对云南元青花瓷的起源、分布、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云南元青花瓷产生的时代背景

云南元青花瓷的产生,是元王朝对云南实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

1253年忽必烈率军攻陷鹤庆、剑川直逼大理首府,大理王段兴智逃亡,结束云南最后一个地方政权的统治。1259年忽必烈选派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行云南中书省事”,集军政大权,“下立州县”,鼓励发展经济、文化,手工业方面为加强管理在各路设立“人匠提库司”。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大理《忽必烈平云南碑》所载:“既有典章,被之服章。我吏我民,我工我商,万国一家,熟为要荒”,为云南元青花产生创造了良性历史环境。

二、元青花瓷起源的追溯

云南发现和发掘的窑址,有玉溪窑、建水窑、禄丰县罗川窑、白龙井窑、大理市敬天山窑、易门县上浦背窑等。除建水窑址群中的旧窑、土窑、古窑烧造元青釉为主,其他窑址都发现青釉和青花堆积成混合层,说明云南窑址烧造青花时代有先后,而且不同地区的青花都是经过青釉烧造过程而发展起来后,青釉才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较为典型的是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堆积,经试掘下层为元青釉,中层为青釉印划花、印花青花、青花,上层以洪武青花为主。联系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苏家坡、坡头村、泸西县和尚塔、蒙自县瓦渣地火葬墓、红河县牛皮寨、个旧王林寨土坑墓、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黑井、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钟科山、大理市大丰乐火葬墓的清理发掘,以出土明青花居多,元青花少,由此推知元青花的烧造时间不会太早,相当元晚期。

但是从云南元代火葬墓大面积的发掘,出土器物又有不同,是以泥质灰陶、釉陶为主。滇中宜良县孙家山一期火葬墓群发掘,M18出土木牍楷书“岁次丁酉年十二月庚寅朔”,按干支推算为元成宗贞元三年(1277年),相当元初,鉴于一期墓多,延续时间长,出土泥质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敛口鼓腹平底和带座罐,以刻划莲瓣纹、三角形实茎蕉叶纹、折枝花、十二生肖图像、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曲靖市八塔台二期元代火葬墓的发掘,出土泥质细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平顶珠形钮荷叶形盖、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折胫莲瓣座或镂空座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莲瓣纹、缠枝牡丹、缠枝覆莲、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大理市大丰乐三期元代火葬墓发掘,出土泥质红胎绿釉、黄褐釉高拱盖短颈椭圆腹平底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印贴茎状宝杵或宝相花和莲瓣纹组成纹饰,十二生肖图像为代表。地理上宜良县和曲靖相邻近,罐的形制虽不相同,却都以葫芦塔形盖和莲瓣座为突出,泥质灰陶、绿釉陶也相似,大理市大丰乐元罐区别大,但它们都以泥质细陶、釉陶为主,以刻划、附加、贴印、彩绘技巧表示相似的题材。综合云南元代窑址和墓葬出土器物分析:由于云南不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够平衡,分别以泥质陶和釉陶及青瓷、青花出现,于是形成云南元代陶瓷并存局面,它们虽质地、烧温、装饰技巧不同,但处在同一时代,在形制或纹样上出现相似的风貌。

三、元青花的分布和特征

目前发现元青花的地区有:以滇南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地区,滇西以禄丰县黑井火葬墓为中心及周围地区,以大理市为中心的洱海周边地区。尽管滇西尚未发现元青花窑址,但墓葬已有青花出土,并具地区特点,而且烧造青花延续时间长,数量多,是构成云南青花多元体系的主要内容。附近地区火葬墓出土零星元青花,按元代行政区域划分,可归入这三个青花类型或传播地区。

建水、禄丰、大理为云南腹地,是彝族、白族聚居地,也是当地最古老的民族。唐代樊绰《蛮书》载:“蒙舍及诸鸟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其土壤。”“蒙舍及诸鸟蛮”是白族和彝族先民,其住地发现和发掘的火葬墓,主要以陶、釉陶、青瓷、青花罐为葬具。火葬墓不盛行陪葬制度,即使个别墓葬有小件器物或铜钱、铜镜出土,几乎不具断代意义,如铜钱和铜镜铸造时代明确,但一般有较长的流通时间;建水窑虽有元明青花堆积层,但元青花少且为圆器残件。火葬墓出土的青花罐成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之一。

云南民窑青花瓷是就地取材和传统工艺生产方式。不同地区窑址都存在不同时期的青花标本,说明烧造时间长,工艺良莠不一,要从胎、釉、青花粗细、色泽来区别时代,颇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困难。而造型和纹饰随时代的变更而富于变化,赋予不同时代的审美时尚及相应的艺术手法、韵味、情趣。若将云南不同地区窑址、墓葬出土的陶瓷器,结合有地层、墓志、买地券共出的器物,按形制、纹饰题材归类排比分析,对元青花瓷的断代及特征辨识会取得帮助作用。

元晚期是云南青花的创烧阶段,在短短10多年里,其产量有限。瓷胎沿袭青釉瓷原生瓷土“一元配方”,烧成温度1250℃,由于瓷土含铁量高、铝低,呈色灰青,胎厚重粗糙。罐、瓶由不同部位拼接而成,口、底径小,腹径大。因器足小,足墙直,挖底不平,盘多菱口折沿、折腰。采用石炭釉,色青或内黄,裂纹,外壁施釉不及胫或底,罐肩部和内壁有的不施釉。圆器内心外周有支钉凹痕无釉。青花为原生钴土矿,色黑或黑灰为主,黑蓝少,用笔粗放、拙朴、简单。题材以绘缠枝牡丹、缠枝莲花、一束莲、折枝莲花为主,兼有松、竹、梅、鱼藻、双狮戏球等。辅纹为弦纹、卷草纹、蕉叶纹、如意纹、莲瓣纹等。布局繁简不一,地区性比较突出。元末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吸收内地青花形制纹样,使烧造工艺技巧有所提高,无论造型、纹饰布局都趋于成熟。

云南元青花以青釉下钴料彩绘为主,但是在元青花器中出现了钴蓝地刻划白花,贴印花青花、印花青花、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这些器物在造型、纹饰技法吸收同期泥质灰陶、釉陶、青瓷的许多特点,可分为5类:

Ⅰ类:钴蓝地刻划白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狮纽荷叶形盖短直颈溜肩鼓腹平底罐,或粘接在圆形镂空梯形座上(图1),造型硕大,通高58厘米,肩腹交接处突出,器身上下小,中间大,釉不及底边。盖、肩、腹刻划三层缠枝莲花,缠枝和莲花划纹,线条细劲流畅,叶纹肥大刻凹,腹下莲瓣纹,边纹弦纹或卷草纹相间,纹饰布满全身,气势宏大,蓝白色差衬托出很强的立体感。狮钮荷叶形盖、镂空座在云南元代火葬墓出土的陶、青瓷罐中并不泛见,划缠枝莲花、莲瓣纹,在建水窑元代青釉碗已广泛采用。

Ⅱ类:印贴花青花,出于江川(图2)。斗笠形盖敛口圆肩鼓腹平底罐,高25厘米,口、底径小,11.5~12厘米。烧造粗率,胎厚重。螺丝钮由泥条盘成,似简化的多檐形塔,盖上青釉,无饰,肩、胫无釉。肩上朱书十二甲子,下对应印贴十二生肖图像,腹部先印牡丹花纹,后又印贴4个圆形花朵,分成4组,以钴蓝料满涂十二生肖图像、花朵,枝干叶纹钴料粗画,形成折枝花,钴料凝聚呈铁褐色。印贴花在南诏兴起,大理国釉陶、青瓷延续并易为印贴人物。元代陶罐上流行朱书十二甲子刻划图像,十二生肖和图像象征佛教十二辰神,以证明死者为佛教使,灵魂能升入佛界。青釉罐上采用印纹、印贴、青花三种装饰技法组成纹饰于一件器物上,尚属罕见。

Ⅲ类:印花青花瓷器,出于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在二层青釉印、划花、青花堆积中发现。形制、印花是延续下层青釉印莲花折沿盘,印莲留白,青花彩绘枝干叶纹,组成一束莲花纹,开启上层洪武菱口折沿钴蓝地白莲瓣内心绘青花一束莲盘的烧造。从地层上印花青花一束莲残盘(图10)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过渡期装饰特点。

Ⅳ类: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平底罐,(图3、4)高35~44厘米,口、底径小,10~12厘米,肩下部都有一周附加带状荷叶边纹。敛口罐肩上无釉,腹部分上下两层彩绘:上层缠枝花卉,用笔用色不均;下层缠枝牡丹,单个花瓣只勾不填,枝短细,两侧开叉大叶、小叶、嫩芽作仰覆、转折、穿插变化。肩无釉,腹部草绘缠枝牡丹、花心旋纹、花瓣点纹,淡色细枝上以浓色绘葫芦形叶和花叶,胫部作独立形莲瓣。另一种为短颈留白,施满釉。肩上青花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腹上勾填缠枝莲花,花心鸡心形,叶纹实色向两侧延伸,胫部旋纹变形莲瓣。这类罐的肩下附加带状荷叶边纹,是延袭大理国灰陶罐上的装饰纹样,到元代时,陶、青釉罐相对减少层次,不像前期从盖到身密布多道附加带状荷叶边纹,罐的形制保持元之风尚,以青釉饼足荷叶形盘、平底弧形碗为盖,内有子口。

Ⅴ类:青釉青花是元末以后的主流,延续时间长,数量增多,分布昆明、建水、禄丰、元江、大理等地。以罐为多,少数瓶、盘、高足杯。烧造工艺进入成熟期,造型规整,内外施釉,罐、瓶内壁釉不够平整,底无釉,釉有深浅,青花黑灰和黑蓝,用笔奔放流畅,层次清晰。

青花罐缺盖居多,个别为狮狃荷叶形盖,绘缠枝莲花或菊花、蕉叶纹或如意纹(图5、6、7),罐的口、底径增大,腹部突出,器身矮胖,也有腹部不突出,一般高在40厘米左右,短直颈或口唇微外卷,无纹饰。肩部题材多样,缠枝莲花、缠枝蕃莲,花心圆形和喇叭花状,实色彩绘或勾填花瓣微露白边,细枝上大葫芦形叶,或大云肩内画松、竹、梅,或双勾大小莲瓣相间,大莲瓣上细笔双勾如意纹,或鱼藻纹,或双狮绣球等。腹部主绘缠枝牡丹和缠枝覆莲,花心石榴花蕊状或勾填鸡心形,花瓣写意,花瓣之间微露一线白地,淡色细枝流畅婉转,浓色大叶用笔奔放,丰满开叉略显白茎,叶尖伸入卷草纹之上。肩腹之间配上一周卷草纹。胫部靥形莲瓣,层次清晰。禄丰黑井双狮戏球罐与“大元宣光九年”圆形墓志同出。

历史纪年宣光年号只有8年,由于战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多用了一年。另还收集“至正二十六年”、“大元宣光七年”圆形墓志,但葬具已散失。宣光后改元天元(1378-1388年),为云南元果王统治。天元三年正值洪武十四年(1382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统军三十万讨平北元果王。可以说云南在天元年间处于元明交错期,青花已受到明初影响,时代相当元末明初。

梅瓶和玉壶春瓶出于大理和建水(图8)。景泰《云南通志》载:“人死后,以瓷瓶盛骨而葬”。“”与“白”相通,瓶也是葬具。梅瓶呈小口短颈,宽肩往下内收,小平底,身修长,青花简朴,肩上三角形实茎蕉叶纹。玉壶春瓶呈撇口细长颈,圆腹,小圈足,瓶身线条柔和匀称。内口沿青花如意纹,外壁由实茎蕉叶纹、莲瓣或开光折枝花、水纹或卷草纹、一束莲或折枝莲花、双勾覆朵莲,组成多层次纹样布满全器。

青花盘主要出于建水窑及其附近火葬墓(图9),为敞口或菱口、折沿、浅腹、折腰、圈足。绘画粗简,仅在折沿上涂染青花料,或在盘心绘一束莲。盘心青花楷书“元”字,外圈青料宽带。内壁绘梅花数朵,内心大朵梅花。禄丰县出竹节形高足小杯,外壁以梅花装点,高足上绘莲瓣纹,内口沿回纹,杯心水纹涟漪,侧立松后。这些青花瓶、盘、高足杯的时代与青花罐相当。

云南元青花是在元代陶、青瓷的造型、纹饰的基础上,以钴蓝为地或略加涂染、彩绘为特征。印花和青花两种装饰技法组成一束莲,印贴花和青花组成折枝花到明初已不复见。而印花和青花到明代已发生了变化,即印花和青花分别表现在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或者在印花上彩绘。钴蓝地刻划白花,附加带状荷叶边纹和青花,则延续到明早期,但随时代的变更,形制和纹样也不相同,如罐上荷叶形盖和腹径缩小,盖边起伏度小,有的呈圆口盖,颈增高卷唇划回纹,缠枝莲花简率,镂空座演变成圆形阶梯座。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锐化为齿纹,青花布局不一。青釉青花到元末已居主导地位,景德镇青花造型、纹样融入其中,显现时代共性,但原料、加工程序、烧造工艺、绘画技巧有别于景德镇民窑青花,具有地方特征。云南元青花产生于不同地区,烧造时间有早晚,早的可到至正晚期,晚到元末明初。

四、元青花的工艺价值

云南元青花尽管烧造的时间不长,毕竟它开创了云南青花延续烧制三百余年的历史,功不可没。它在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从粗到细,由简而繁的艺术发展过程,为明青花的浮现奠定了基础。

云南元青花是实用和技艺的结合体,也是一种古老、传统、大众的艺术。在烧造工艺上虽显得土气、笨拙、简单,但它拥有少数民族的本色:纯真、自然、原始、深沉的品质。它记录着云南各民族历史,传播着民族文化,是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陶瓷造型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漫谈青花瓷的艺术发展与独特魅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瓷器的国家。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青花以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吸引着大批陶瓷收藏家和爱好者。

氢化瓷起始于唐宋时期,形成于元代后期,成熟于明代,与玲珑、粉彩、颜色釉并列为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但青花瓷占首位。什么是青花瓷?"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绘,它使用含有氧化钴的矿物作为色剂,用它在瓷坯上进行彩绘装饰,再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而成,使瓷器呈现美丽的青蓝色。由于青花瓷是高温下一次烧成,彩在釉里,经过高温处理化学稳定性很强,不怕大气和酸碱侵蚀,色彩能经久不变。

在漫长的陶瓷发展进程中,每个历史时期的青花瓷器都有着各自独特风格和时代风貌。如:①永乐宣德青花的深蓝色,青花较为凝重、透骨、色彩效果上比较庄重有分量;②成化,正德青花的淡蓝色,青花色比较清淡、雅致、匀净、秀美。③嘉靖青花的浓艳泛紫的色调,青花浓艳强烈,尚不露火气,远效果比较好,适宜于大件粗壮作品,但青料调制不当,容易接近于纯氧化钴的色调。④万历青花的多样色泽,有的深重艳丽、蓝中泛紫,有的青灰沉静,发色渐浅,也有少数靛青雅丽,色阶清晰。⑤康熙青花的鲜蓝色,青花明净、鲜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鲜蓝而不火气,是理想的特殊的色调。

从古代,从我国泉州和广州港一艘艘扬帆起航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和非洲的木船上,装着一捆捆用于贸易的青花瓷器;在古老而又艰辛的"丝绸之路"上,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队,驮着青花瓷器一路西去,通过波斯、埃及等国传到欧洲;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就带着大量的青花瓷器,遍及的三十多个国家,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桥梁。

宋代景德镇以青花瓷为主,其中生活用具主要是茶文化盛行,文人喜欢青花,所以青花为这一时代的主要风格。而元代,青花瓷就象是一夜之间就成长的一位巨人,令人惊讶于它的发展速度。例如"鬼谷子下山"一瓷瓶,在前些年拍出了2.46亿元的天价,轰动了整个世界,能制作出这么好的作品,这与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分不开的。他们重视陶瓷制作,并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这就开创了御瓷在景德镇的先河。元代时期陶瓷发展与国外已有交流,外销的发展和国外文化的融入使景德镇陶瓷发展又迈了一个新台阶。在明代初、中期陶瓷发展缓慢,但是到了晚期,名窑迅速崛起,画风确有百花齐放的特美,这又要归功于当时统治阶级也是非常重视发展陶瓷的。清代早期的艺术陶瓷在审美、画风上有些模仿、无个性、代表性的作品。清末民国初时期名窑发展迅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老艺术家,绘制出了一批批优秀作品,如已故青花大王王步,是杰出的代表,他是在成熟老练地掌握好中国画的基础原理上,勇于创新,自成一派,把中国画与青花传统技法巧妙的结合起来,在炉温成熟掌握好的情况下,制出了庄重浑厚,耐人寻思回味的好青花作品。

笔墨当随时代,在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外地知名画家也纷纷参与青花瓷绘制。如2010年8月27日原中国美术家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长刘文西老师来我荣宝阁南昌文联书画院绘制了青花瓷板画,当我问他最爱画什么瓷?他兴奋地回答:首选是青花!我不得不又一次对青花瓷的魅力折服。我想这也是与它一次成形、高温烧制、优良瓷土,可谓是"火与土"的艺术完美结合,以及它特殊的文化内涵与积累,有着用语言也一时无法形容的美吧!

青花瓷不仅属于景德镇,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青花瓷不仅仅属于历史,属于当代,也属于美好的明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青花瓷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全球陶瓷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青花瓷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全球陶瓷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