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御窑厂的故事

景德镇御窑厂的故事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03

景德镇古代瓷器。

很多人都知道景德镇的瓷器名声大,看了景德镇的瓷器都对其赞口不绝。而很多人却不够了解景德镇窑厂的历史。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下: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有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便是明代御窑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的宫廷用瓷,明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朝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专门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派遣督陶官,为皇帝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

御窑厂凭借帝王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之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出了许多景德镇精品瓷器。这些瓷器不仅品种繁多、风格多样,而且质量上乘,不少成为传世珍品,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回顾往昔,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窑厂,初建时有窑20座,以后增至58座,最多时可达到80座。代代相传,一直延续了明、清两个朝代。据统计,御窑厂历经27个皇帝,共500余年,对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景德镇“御窑”遗址金秋开放


曾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景德镇御窑遗址发掘现场,于近期召开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向游客开放。

御窑也称官窑,是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景德镇御窑集中了从元代至清朝历代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烧造出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瓷器。为保护御窑遗址,景德镇正全力打造世界最大的官窑遗址博物馆。根据规划,整个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将分3个时期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第一阶段的工作,即遗址区的考古发掘。

据了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先后两次对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88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遗迹和一大批文物。出土遗迹有墙、窑炉和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房屋建筑等。窑炉遗迹一组6座(已清理出4座),均为葫芦形,坐东朝西,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窑炉均为楔形红砖砌成,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和护窑墙等组成,这组窑炉遗迹的年代为明洪武中期至永乐时期。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已见使用,而在御窑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同时,出土的陶瓷文物也非常丰富,以瓷器为大宗。瓷器中以明代早、中期的数量最多,也是这次出土瓷器中的精华所在。出土文物的种类较为丰富,有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红釉、黑釉、紫金釉、白釉、黄釉、青釉、仿哥釉、仿宋官青釉、青花和斗彩瓷器等。器类主要有梅瓶、瓶、僧帽壶、梨形壶、罐、小罐、碗、盘、方盘、杯、靶盏、盒、炉、觚、爵、花盆、栏板等。胎细釉润,纹饰丰富多彩,器物上多刻写有年款。有不少瓷器品种,如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釉里红云龙纹梅瓶、红釉刻花云龙纹梅瓶、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内白釉外釉里红龙纹小碗、黑釉划花鼎式香炉和宣德仿哥釉瓜稜小罐等,在以往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所不多见的,是极为珍贵的精品。同时,还出土了其他一些重要价值的标本,均为以往所不见或罕见的御窑文物,这些为研究、探讨明代早、中期御窑的范围、烧成技术、产品特征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实物资料。

陶瓷文化鉴赏-御窑厂的建立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的宫廷用瓷,明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朝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专门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派遣督陶官,为皇帝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御器厂凭借帝王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之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出许多瓷器精品。这些瓷器不仅品种兼备,风格齐全,而且质量上乘,不少成为传世珍品。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器厂,初建时有窑20座,以后增至58座,最多时达80座。代代相传,一直延续明、清两个朝代。据统计,御器厂历经27个皇帝,共500余年,对景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有巨大的作用。

景德镇瓷传说故事之神雕


民国年间,在景德镇只要一提曾生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会儿功夫,就可以拿出来一件雕塑作品。要他雕一只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过翅膀可以看见脊背上的纹路;要他雕一个天女散花,不谈他雕的天女何等美丽动人,光是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这一千多朵花,姿态各异,找不到两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样,仿佛还能闻到香味呢。大家都十会尊敬地把曾生称为当代神雕。曾生有这么高的手艺,按理日子应该过得很好吧!然而,却偏偏相反。曾生所雕塑的作品,被人们称为珍品,能卖很高的价钱。可是在旧社会里,反动官吏和资本家恶霸,象刮地皮一样,层层压榨,这个捐,那个税,最后剩下的就寥寥无几了。加上曾生为人慷慨,经常接济四周的穷苦窑工,因此,他家中经常揭不开锅,拣烂菜叶当餐,成了家常便饭。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冷,鹅毛大雪一连下了三天三夜,把个古老的瓷城遮盖得白茫茫的一片。曾生的老毛病气管炎又发作了,他躺卧在床上,从夜里一直咳到天亮,把全身的气力都咳光了。这天傍晚,曾生正昏昏迷迷的睡着,突然听见有人喊他。曾生睁眼一看,原来是县长带着两个马弁站在床前。县长姓屠,是个出名凶残的贪官。不等曾生开口,屠县长就皮笑肉不笑地说:“省长大人今天驾临本县,他早听说你是雕塑能手,特地要我请你上府,雕个雪罗汉,让他欣赏欣赏。”曾生一听,连忙摆手,用咳哑了的嗓门,回答说:自己病了很久,无气力起床雕东西。

屠县长听了,胡子翅得老高,连声大骂曾生不识抬举,命令马弁,连拖带拉把曾生带走了。雪光把屠县长公馆的后厅映得通亮,厅中央已摆起一桌酒席,曾生被推推搡搡地拖到后院当中,他怀着满腔的仇恨,用手堆起了雪罗汉。曾生伫立在冰天雪地里,屠县长一伙喝酒作乐的狂笑声不时传到耳边,怒火在他心头燃烧……。冬去春来,随着天气转暖,曾生的气管炎病也渐渐好了。为了生活,他又开始上坯房,捧起泥巴,一件件地精雕细刻起来。这时候,屠县长又找到曾生的头上来了。他要曾生给自己雕一尊座像,准备放在厅堂中央,摆摆自己的威风。同坯房的工人们一听,都为曾生焦虑,因为大家都知道曾生最痛恨屠县长了,这尊座像,他无论如何也不肯雕的,可是如果曾生不雕,屠县长怎么肯放过他呢?出乎意料的是,曾生竟然一口答应了。只是他跟屠县长讲明:在雕像期间,任何人都不准进入他的坯房。曾生的这一举动大家都感到奇怪,猜不出他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时间象流水。按照屠县长规定的期限,三六一十八天,曾生把像雕好了。这一天,屠县长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得意的想着:凭着曾生一手神奇的手艺,他的这尊瓷像肯定是不同凡人了。于是,他头戴大礼帽,身穿长衫马褂,手拄文明棍,神气十足地率领一帮人,来到曾生的坯房,要把雕像取走。镇上的窑工们一听说,都纷纷赶来,想看看究竟。雕像捧出来,屠县长一看就气昏了!这尊座像,脑袋象个猪头,脸上尽是横肉,龀牙咧嘴的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和屠县长完完全全是一个模样。“哈……”工人们一看轰然大笑起来。屠县长气急败坏,羞恼万分,连忙命令马弁将这座雕像打碎。几个马弁围住瓷像,棍如雨下。说也奇怪,这座瓷像竟铁铸一般结实,任凭棍敲棒打,就是不碎。屠县长急了,气呼呼地自己上前,抡起文明棍,劈头劈脑地打去。这一打不要紧,只见雕像纹丝不动,屠县长却“啊呀”抱头痛叫,倒在地下直滚。一个马弁从地上拾起文明棍,朝着瓷雕像连连打去,屠县长又在地上连连打滚。只见他连哭带喊:“别打呀!别打呀!”原来文明棍打在雕像头上,却痛在屠县长的身上。啊!这真是奇事了!难道这雕像和屠县长的灵气相通?屠县长疼过一阵,再也不敢停留,他一面挟起文明棍仓惶逃跑,一边哭丧着脸大喊:“神雕!神雕!”、“神雕!”工人们一下明白了,神雕嘛!当然是雕得入骨三分。曾生把对屠县长的恨,全部倾注进这尊雕像里去了。这时,曾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景德镇瓷传说故事之美人醉


美人醉是一种瓷器釉色名,亦称桃花片釉,豇豆红釉等。它是清代康熙时铜红釉名贵品种之一。烧制时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吹上一层颜色釉料,再盖上一层面釉,入窑高温还原焰烧成,呈色变化较多,粉红色中略带灰色的称“豇豆红釉”,灰而色暗的称“乳鼠皮釉”,粉红中的称“苔点绿釉”,带红块的称“孩而脸”釉等。

关于美人醉的来历,在景德镇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明朝时,有一天皇帝穿著一件红袍,从一件白瓷旁经过,回头一看,突然发现白瓷被染成红色,颜色美妙无比,龙颜为之大悦,于是下旨给御器厂,依样烧出这种红色瓷器。御器厂接旨后马上布置任务,日夜赶制,限期完成,但这种釉呈色极不稳定,对窑内气氛十分敏感,极不容易烧成。

期限将至,瓷器仍未烧成,窑工们个个惶惶不可终日,惶恐大祸临头。

有个老窑工每天愁眉苦脸回家,回家也是唉声叹气,一言不发。在其女儿的催逼下,他说出了事情的缘由,并分析了该瓷器烧不成功的原因恐怕是窑温烧不上去。女儿听后,宽慰其父休息,自已转辗反侧,彻夜不眠。在假寐中,神仙托梦,此器要以女儿身祭烧,便可成功。为救众多窑工,也为救其父,她已打定以身殉窑的准备。第二天,在窑工们心急如焚而无可奈何之时,她以探父为由来到窑上,趁众人不备跳入窑内,待众窑工和其父清醒过来,只见窑内熊熊烈焰在蒸腾,众人哭成一片。

待开窑时,满窑瓷器釉色殷红,晶莹润泽,就像少女的血染就的一般。这种瓷器以青年少女的生命为代价,终于烧制成功。窑工们为纪念这位以身殉窑的少女,将这种色釉取名为美人醉。

景德镇流传着千年故事


瓷传说故事---风火仙师

景德镇古窑瓷厂内有座庙,叫“风火仙师”庙。庙里供奉的是一位烧窑瓷工的塑象。庙内常年烟火缭绕,供品满案,祭祀的人络绎不绝。一个烧窑瓷工的塑象,为何被镇上的人立庙供奉,祭祀朝拜呢?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原来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被奉为“风火仙师”的窑里佬,名叫童宾,又名广利,本镇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术高超的烧窑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为业。童宾自幼聪明好学,从十二、三岁起,就能独自烧窑看火。父亲去世早,童宾过早地支撑起门户,继承父业烧窑。由于他技术熟练,为人正直,肯帮助人,即使自己勒紧裤带,也要尽力帮助穷苦的瓷工们。故他深得镇里做瓷器人的爱戴。明朝万历年间,皇帝派太监潘相到景德镇来征税。他一到镇上,就四处搜括民脂民膏,巧取豪夺民间的古瓷珍品,强逼陶工们为他制作大批稀奇古怪精巧的瓷器,想发一笔横财回京。陶工们日夜不停地赶制。由于这些造型奇特的瓷坯,一反传统的制作方法,烧窑的火候极难掌握,每次开窑出来的瓷器,不是扁的,就是开裂的,要不就是烧老了或者没烧熟,始终烧不成一件正品瓷。专横的潘相眼看一窑窑的瓷器烧不成器,自己发财梦实现不了,气得暴跳如雷,手拿皮鞭,在窑场亲自监工。在这残暴凶狠的淫威下,瓷工们拖着疲沓不堪的身子,支撑在炕人的窑门口,有的实在支持不了,就倒在地下,再也爬不起来了。潘相乃不管窑工们的死活,工期限制得更紧。童宾眼看到同伴一个一个的倒下,心里十分气愤和难过,决心以身祭窑,来拯救大家。他对潘相说:“我用生命担保把瓷器烧好,你必须立即改善对窑工的待遇,不准虐待大家,每人每个月还要发给半斤猪肉。”潘相听童宾说能把瓷器烧成,便答应了他提出的要求。随后,童宾便跳进了烧得通红的窑里,在场的窑工们看到这悲壮的情景,都流下了悲愤的热泪。数日后开窑,瓷器果然都烧成了,件件洁白如玉,个个端端正正。为了纪念这位献身的烧窑师傅,陶工们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镇里的凤凰山上,为他建了一个庙,塑了雕像,奉为“风火仙师”。

瓷传说故事---神雕

民国年间,在景德镇只要一提曾生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会儿功夫,就可以拿出来一件雕塑作品。要他雕一只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过翅膀可以看见脊背上的纹路;要他雕一个天女散花,不谈他雕的天女何等美丽动人,光是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这一千多朵花,姿态各异,找不到两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样,仿佛还能闻到香味呢。大家都十会尊敬地把曾生称为当代神雕。曾生有这么高的手艺,按理日子应该过得很好吧!然而,却偏偏相反。曾生所雕塑的作品,被人们称为珍品,能卖很高的价钱。可是在旧社会里,反动官吏和资本家恶霸,象刮地皮一样,层层压榨,这个捐,那个税,最后剩下的就寥寥无几了。加上曾生为人慷慨,经常接济四周的穷苦窑工,因此,他家中经常揭不开锅,拣烂菜叶当餐,成了家常便饭。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冷,鹅毛大雪一连下了三天三夜,把个古老的瓷城遮盖得白茫茫的一片。曾生的老毛病气管炎又发作了,他躺卧在床上,从夜里一直咳到天亮,把全身的气力都咳光了。这天傍晚,曾生正昏昏迷迷的睡着,突然听见有人喊他。曾生睁眼一看,原来是县长带着两个马弁站在床前。县长姓屠,是个出名凶残的贪官。不等曾生开口,屠县长就皮笑肉不笑地说:“省长大人今天驾临本县,他早听说你是雕塑能手,特地要我请你上府,雕个雪罗汉,让他欣赏欣赏。”曾生一听,连忙摆手,用咳哑了的嗓门,回答说:自己病了很久,无气力起床雕东西。

屠县长听了,胡子翅得老高,连声大骂曾生不识抬举,命令马弁,连拖带拉把曾生带走了。雪光把屠县长公馆的后厅映得通亮,厅中央已摆起一桌酒席,曾生被推推搡搡地拖到后院当中,他怀着满腔的仇恨,用手堆起了雪罗汉。曾生伫立在冰天雪地里,屠县长一伙喝酒作乐的狂笑声不时传到耳边,怒火在他心头燃烧……。冬去春来,随着天气转暖,曾生的气管炎病也渐渐好了。为了生活,他又开始上坯房,捧起泥巴,一件件地精雕细刻起来。这时候,屠县长又找到曾生的头上来了。他要曾生给自己雕一尊座像,准备放在厅堂中央,摆摆自己的威风。同坯房的工人们一听,都为曾生焦虑,因为大家都知道曾生最痛恨屠县长了,这尊座像,他无论如何也不肯雕的,可是如果曾生不雕,屠县长怎么肯放过他呢?出乎意料的是,曾生竟然一口答应了。只是他跟屠县长讲明:在雕像期间,任何人都不准进入他的坯房。曾生的这一举动大家都感到奇怪,猜不出他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时间象流水。按照屠县长规定的期限,三六一十八天,曾生把像雕好了。这一天,屠县长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得意的想着:凭着曾生一手神奇的手艺,他的这尊瓷像肯定是不同凡人了。于是,他头戴大礼帽,身穿长衫马褂,手拄文明棍,神气十足地率领一帮人,来到曾生的坯房,要把雕像取走。镇上的窑工们一听说,都纷纷赶来,想看看究竟。雕像捧出来,屠县长一看就气昏了!这尊座像,脑袋象个猪头,脸上尽是横肉,龀牙咧嘴的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和屠县长完完全全是一个模样。“哈……”工人们一看轰然大笑起来。屠县长气急败坏,羞恼万分,连忙命令马弁将这座雕像打碎。几个马弁围住瓷像,棍如雨下。说也奇怪,这座瓷像竟铁铸一般结实,任凭棍敲棒打,就是不碎。屠县长急了,气呼呼地自己上前,抡起文明棍,劈头劈脑地打去。这一打不要紧,只见雕像纹丝不动,屠县长却“啊呀”抱头痛叫,倒在地下直滚。一个马弁从地上拾起文明棍,朝着瓷雕像连连打去,屠县长又在地上连连打滚。只见他连哭带喊:“别打呀!别打呀!”原来文明棍打在雕像头上,却痛在屠县长的身上。啊!这真是奇事了!难道这雕像和屠县长的灵气相通?屠县长疼过一阵,再也不敢停留,他一面挟起文明棍仓惶逃跑,一边哭丧着脸大喊:“神雕!神雕!”、“神雕!”工人们一下明白了,神雕嘛!当然是雕得入骨三分。曾生把对屠县长的恨,全部倾注进这尊雕像里去了。这时,曾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瓷传说故事---美人祭

从前,有一个皇帝,一天,不小心把一只玉石酒杯摔碎了。这只酒杯可是一件稀世珍品啊!它小巧玲珑、鲜红透亮,在太阳或灯光的映照下,它放射出耀眼的红光,就象一团火焰在燃烧。皇帝把这只酒杯看成最心爱的宝物,每天用来斟酒,第一杯敬天,第二杯敬地,第三杯敬祖宗。这样的酒杯打碎了,皇帝还能不心疼吗?他心急火燎,立时召来文武大臣,下令要他们再搞到一只。大臣们听了,你看我,我看你,不敢作声。因为他们知道,这只酒杯,是一位石匠在十万大山中偶尔发现了一块红宝石,采出来做成的珍品,要再搞到一只,真比登天还难哩!皇帝见大臣们不回话,气得跺脚又挥拳。大臣们见皇帝发了火,吓得浑身打颤,一齐趴在地上,连气也不敢透啦!这时,有一位姓潘的大臣,自告奋勇地向皇帝提出,他可以搞到一只同样的酒杯。潘臣为什么敢在皇帝面前打保票,说他可以搞到同样的酒杯呢?原来,两年前他南下巡视,来到江西景德镇,看到这里的瓷工用泥巴烧做出来的瓷器,洁白晶莹,跟玉器一样的精美,心想:既然景德镇的瓷工能烧出白莹莹的瓷器,就不能烧出红艳艳的瓷器吗?他当即领了圣旨,耀武扬威地来到镇上要瓷工为皇帝烧造这种颜色的酒杯。景德镇的瓷工听到这个消息可慌了神,因为他们还从来没有烧过这种红颜色的瓷器哩!然而,皇帝的圣旨是不能违抗的。

瓷工们百般无奈,开始点火试烧起来。大伙儿烧了一窑又一窑,可一件红颜色的瓷器也没有烧出来。潘臣心里也急了,他想,要真是烧不出来,自己丢了官事小,犯上个欺君之罪,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他越想越害怕,就对瓷工下了最狠毒的命令:假若在限期内烧不出,就将瓷工们处死。瓷工中有个姓梅的看火老师傅,他有一个女儿,名叫梅英。梅英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爹爹整日在窑里操劳,熬红了眼,累弯了腰,而红颜色的瓷器依然烧不出,就找了个机会,对父亲说:“爹爹,我们还是趁早逃跑吧!”、“逃跑?”梅师傅一听,摇了摇头,说:“我们逃跑容易,可镇上还有许多瓷工呢!”、“这——”梅英把话咽下去,不作声了。梅师傅接着说:“我们瓷工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只有设法烧出红瓷器来,才能保住大家的性命,使景德镇的窑火一代代旺下去。”梅英听了爹爹的一席话,羞愧得脸红了,双颊上象搽了层胭脂。是呀!自己都已经十六岁了,怎么一点也不懂事,竟想到逃跑!可怎么才能烧出红颜色的瓷器呢?梅英急得吃不香,睡不安。这天晚上,梅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老想着爹爹和瓷工们在窑前苦苦烧瓷的情景。不知过了多久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睡梦中,她只见一位白了苍苍的老爷爷来到她的床前,对她说:“姑娘,你不是想烧出红颜色的瓷器来吗?景德镇郊外的东南乡有一座高岭山,山顶上有一种红釉石,找到到它,就有办法了,你怕不怕困难?”、“不怕!不怕!”梅英大声地喊着。这一喊,把自己喊醒了。梅英很惊奇。她连忙爬起床,跑到窑上,把梦里的事说给爹爹听。梅师傅根本不相信,说:“梦里的事不能当真,高岭山我去过多次,从没见到有那种红釉石。”可梅英想到潘臣规定的限期已近,与其看着爹爹与瓷工惨遭杀害,不如去找找看,万一找到了,岂不是救了大伙的命吗?于是,她一个人悄悄地奔向高岭山,高岭山,高万丈,光秃秃的,寸草不长,到处是狼牙怪石。望着悬崖陡壁,梅英倒吸了一口冷气,有些胆怯。可是一想到瓷工们正在窑前受熬煎,一想到景德镇的窑火应该一代一代旺下去,梅英就有了勇气。她一步步地在悬崖陡壁上攀登,爬呀爬呀,当她用出吃奶的力气,好不容易攀上一个悬崖时,不料,穿在脚上的那双鞋子却掉下了万丈深渊。没有鞋子怎么行呢!梅英只好脱下身上的罩裙,撕开来包在脚上,一步一步地向山顶爬。一会儿工夫,脚上的布又被锋利的岩石撕破了,皮肉也磨破了,鲜血一滴滴地流了出来,伤口痛极了,梅英简直不敢再走了。这时梦中那位老爷爷的话在她耳边响起:要想找到红釉石,就不能怕困难。梅英顾不上双脚在流血,倏地站起来,继续向山顶爬去。梅英爬起又跌倒,跌倒又爬起,每爬一步,脚下便印出一朵血花,一朵又一朵,弯弯曲曲地伸向山顶。当梅英爬到山顶,由于流血过多,便一头栽倒在岩石上,昏迷过去。再说梅师傅回到家里,不见了女儿,估计她一定到高岭山去了,就顾不得疲劳,连忙奔向高岭山。当他顺着血迹,找到了女儿,女儿已经双目紧闭,离开了人间。梅师傅抱着女儿哭得死去活来,那悲切的呼唤,一声声撼天动地。当他把女儿埋葬后,发现女儿躺过的地方,被鲜血浸透了,变成红艳艳的石头。梅师傅知道这就是要找的红釉石,就挖了出来,带回窑上,研磨成釉浆,涂在瓷坯上,经窑火一烧,果然,那釉面殷红光彩夺目的瓷器烧出来了。望着用女儿鲜血凝成的红色瓷器,梅师傅的眼泪就象泉水一般涌了出来。潘臣拿到比原先还要艳丽的红颜色酒杯,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赶回京城,呈献给皇上。皇帝见了,连声赞叹,更加格外珍爱,还为潘臣加封,连升三级。谁能想到潘臣的高官厚禄,却是用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的生命换来的!瓷工们为了纪念梅英,就把这种红颜色的瓷器,取名为“美人祭”。今天,在高岭山的山岩上,还可以寻见斑斑点点红的石头,据说,那是当年梅英的一腔热血浇灌出来的血花!

瓷传说故事---釉里红

瓷器中的釉里红,是釉下的珍贵颜色。这种颜色亮堂润泽,看上去就象宝石镶嵌在瓷器里一样。这样珍贵的釉里红颜色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传说是这样的:元朝,景德镇有个叫赵子聪的陶瓷工人,三十五、六岁的年纪,对烧瓷有一手独到的本事,加上肯用心思搞发明创造,全坯房的窑工都称他叫“赵全能”。那时候瓷器上的花纹都是用手工刻上去的,又慢又费功夫。赵全能立志要在瓷器上象绘画一样,用毛笔描花纹。可是,他费尽心血,也没找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赵全能对此并不灰心,他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这个愿望的。可是,象赵全能这样一个穷苦的窑工,要想搞一件发明创造谈何容易。开始时,赵全能帮工的那家窑户老板,以为赵全能会很快搞成,所以还愿意出钱资助。因为搞成了,他就可以一本万利,大发横财。后来,窑户老板见赵全能一次一次的试验失败了,便立即拒绝提供给赵全能试验的条件。这一来,就给赵全能作难了。平日,赵全能连吃饭的钱也难挣上,有时还得让女儿小梅到河滩边上拣破烂帮助度日。尽管困难重重,可赵全能搞试验的决心却丝毫也没有动摇。于是,他就向窑户老板借钱试验画瓷的颜料。老板的手段真辣,每借他的窑位烧一次瓷器,就要收一贯铜钱。这样,天复一天,月复一月,转眼一年了。赵全能欠下窑户老板三百贯铜钱。这一天,正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准备着过年,赵全能却蹲在屋里,摆弄他从山里找来的石料,他的独生女儿小梅在旁边帮着研磨料石。父女俩干得正专心,突然,一阵“砰砰”的打门声,赵全能开门一看,门外正站着窑户老板和他的管帐先生。还未等赵全能开口,窑户老板就板起脸来发话了:“年三十啦!欠帐该还了吧!”赵全能忙央求说:“老板,如今我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实在拿不出钱来还,请老板宽容,等我做成了颜料,一定如数还清。”窑户老板听了,嘿嘿一声冷笑:“不行,今天一定得把帐还清。”说着,他眼珠骨碌一转,定睛瞧着小梅,又开口说:“我已替你想好了,王大户要买个童养媳,出价三百贯,你女儿小梅去,不就可以把债还清了吗?”赵全能一听老板逼他卖女儿还债,心中火冒三丈。这小梅,从小死了娘,硬是赵全能一口粥,一口水地好不容易才把她喂养大。这是他身边唯一的亲骨肉,要他卖小梅,不就是挖他的命根子吗?赵全能强忍住怒火,连连摇头:“老板,女儿我是决不卖的。”老板立即拉下阴沉的脸说:“哼!不卖,那就马上把帐还清。另外,从此不准你再我窑里烧什么鬼东西了。”赵全能这时真是心如刀割。他想:不卖吧,眼前老板逼债催命,还不准他再搞试验了。卖吧,又怎舍得让相依为命的女儿去受苦,受人欺侮……。最后,他还是摇着头,连声说“不……不行呀……。”“嗨!这是老板给你的一条活路,卖了小梅还清了债,减少你的负担。再说,等你有了钱,还可以将小梅赎回来嘛。”管帐先生在一旁替窑户老板帮腔。在老板连声威逼下,赵全能感到实在走投无路,一横心,把小梅拉在怀里,哽咽地说:“小梅,不是爹爹心狠要卖你,实在是没路走了……”说着,赵全能大滴大滴的眼泪落了下来。小梅紧紧攥住爹爹的衣袖,千呼万唤,苦苦地央告着不要卖她……。“唉!苦命的孩子呀!爹爹怎么忍心卖你呢。可实在没法子,你不去,大家都活不成,你去了,等爹试成了颜料,再把你赎回来。”听爹这么一说,小梅立即松开了手,用袖子擦着眼泪,向赵全能跪拜说:“爹爹保重……”便起身要走。这一下,赵全能又舍不得了,一把拉住小梅,父女俩抱头痛哭起来。窑户老板不耐烦了,一把抓住小梅,恶狠狠地喝道:“别噜嗦了,快跟我走吧。”眼看着小梅给拉走了,赵全能悲愤欲狂。突然,又见小梅奔了回来,从口袋里掏出两个钢板,往赵全能手板心一放,说:“给!这是你平日给我零用的,我没花掉,留着你做事用吧!”这一夜,外面爆竹响声连天,家家都在辞旧岁迎新春,赵全能却手捏着两枚铜钱,呆呆地一直坐到天亮。

过了年,赵全能又在窑里忙碌着。这时,窑户老板派人来说,这是最后一次让赵全能在他窑里试烧了。赵全能听着,仿佛跌进了万丈深渊。他知道,这次试验,难保成功,若再不成,那以后怎么办呢……赵全能想到这里,泪珠禁不住夺眶而也,他奔到窑炉前,对着刚刚摆放进去的瓷坯,口里默默地念着:“老天保佑吧!老天保佑!”说着,他弯腰把手伸进匣钵,把瓷坯放好。但听得“叮当”一声,赵全能上衣口袋里那两枚铜钱掉进了匣钵,正巧落在瓷坯上。赵全能本想将铜钱拾起,但又怕碰坏了瓷坯,误了这一窑的的试验,所以,也只好让铜钱落在里头了。烧窑时,赵全能提心吊担地在窑边守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头上一开窑,窑工们首先将赵全能烧试的那叠匣钵捧出来,打开匣钵盖,一件瓷器拿出来……又拿一件。上面都是精光光的,一点儿图案颜色都没有。赵全能知道又是一次失败……。突然,一个窑工惊叫了一声:“看!这瓷碗上有两个圆圆的红颜色呢!”赵全能急忙夺过瓷碗,啊!那是两枚铜钱留下的印子。赵全能下心里明白了:铜可以做画瓷的颜料……真是喜从天降,赵全能二话没说,转身就往害里奔。回到家中,他到处翻寻,把尽剩的一把铜锁磨成了粉末,又掺入一些药料,调成浆糊糊,用毛笔沾着,一笔一笔在瓷坯上细心地绘画起来。赵全能拿着已经画好的瓷坯,找到了窑户老板,苦苦要求再借用一次窑位做试验。可是心肠毒辣的老板要赵全能先拿钱来,没有钱,说什么也不答应。赵全能心中又急又气,他放胆说:“老板,再给我试烧一次,如若不成,我宁愿终身帮你做工,不要工钱。”。“真的?”窑户老板贪婪地望着赵全能。“真的!”赵全能肯定地回答道。“哈哈!”窑户老板顿时眉开眼笑起来,“好吧,再给你一次机会,可别忘了,不成功,你就得给我做一辈子的工罗!”“要是成功了呢?”赵全能反问。“我就输给你三百贯,让你将女儿赎回来。”在窑户老板的心眼里,赵全能是永远试不成的,这只是一句信口开河的话。“好!一言为定。”赵全能心中充满了希望。窑户老板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赵全能这次试烧居然成功了。只见那透明的釉下,那红光闪闪的图案花纹,竟是那样绚丽迷人!釉里红的成功,一下子轰动了整个瓷城。赵全能创造的釉里红,从此结束了靠刻花来装饰瓷器的历史,它与这时期发明的青花釉料,相互衬托,相互比美,难怪当时人们称赞说:“青花瓷能入瓷骨,釉里红更入釉骨。”小梅终于回到了赵全能的身边,父女团聚,快活之中,不免又流下滴滴辛酸泪。

景德镇瓷器的历史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峰。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产品畅销国内外。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洲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的瓷器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主动性发掘景德镇御用窑厂 揭开“皇家瓷厂”的神秘面纱


为完全揭开景德镇明清两朝“皇家瓷厂”的神秘面纱,记者采访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带我们回到发掘的现场,掀去历史的尘土,探寻年代久远的“珍宝”……

“这是首次对景德镇御用窑厂进行主动性发掘,与以往被动的抢救性发掘有很大不同。”樊昌生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当地的陶瓷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城市改造建设,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发掘。但这种发掘是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若碰见有价值的陶瓷埋层,再由考古单位进行发掘,是被动的。随着陶瓷考古研究逐步深入,为揭开明清御窑的布局、工艺流程、产品品种、艺术成就等谜题,有关部门决定对景德镇的御窑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

说干就干!北京大学考古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手行动,一支由17人组成的强大考古队伍很快配备起来。不久,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证也办下来了。

2002年9月,这支考古队开始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历程。修改历史的发现文物考古人员经过考证,确定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地区正是明清御窑厂的遗址所在地。前些年,考古人员就曾在遗址附近挖掘出明代永乐年间的瓷器,那是目前有关永乐瓷的绝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都没有收藏记录。珠山地区面积约为5.4万平方米。樊昌生回忆,根据文献记载,御窑建于明代洪武二年,即1369年,也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之时。明王朝灭亡后,御窑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所有,直到清朝灭亡,前后延续542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御窑设施和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樊昌生说,“实际上,我们此次考古发掘的面积并没有5.4万平方米,两次发掘其实只是其中较小的部分。”经考察发现,在珠山北麓至彭家弄以南,即御窑遗址北部一带,有一批旧房倒塌,出现较大的空地,发掘点就选在这里。

2002年11月的一天,一处房屋建筑遗迹从表土层的泥土下“浮”了出来,这让考古队员惊喜不已。该房屋建筑遗迹坐西朝东,面街,南北长达18米,东西宽有17.4米。其建筑讲究,柱础均为石质,石柱还分大中小三号,四壁则用清代小窑砖砌筑而成。

这是什么房子?民居,御窑办公地,或是贵族宅邸?考古队员开始查阅大量的史料。终于,在民国八年(1919年)《景德镇窑业纪事》上,考古队员查到了第十三章《江西瓷业公司营业状况》,上面记载的情况表明,这处建筑极有可能是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的遗址。御窑遗址附近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回忆,这里正是当年的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的遗址。这个遗址虽是近代遗址,但它毕竟是景德镇首次出现的官商合办的新型企业,“公司”则是当时出现在瓷业界的新事物。

这个建筑物的出土,也修改了当地史志的错误记录。樊昌生说,从遗址的墩间填土中出土的“大清光绪年制”款御窑瓷片可知,其建筑年代不会早于光绪年间。《景德镇市志略》中称“江西省瓷业公司于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而在该遗址出土的瓷器残片上有“戊申年江西省瓷业公司试造”的字样,经考证,戊申年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这也就证实了江西瓷业公司至迟在1908年就投入生产,纠正了地方史志记载的错误。

再现的落选贡品

“此次发掘有可能对今后的陶瓷收藏造成一定影响。”樊昌生说,从出土的遗物来看,永乐官窑只有少量的可见年款,而宣德官窑遗物几乎每件都有六字楷书款和四字篆书款。把此次出土的文物与以往的发现相比,这两个时代生产的梅瓶“体态”也颇有不同。以往的鉴赏家、商人谈瓷器鉴定时常说“永宣不分”,事实上不仅可分,而且容易分。

此次从官窑中发掘出来的珍品都是分坑放好的碎片,考古人员再将其粘对。显然,这些珍品都是经人为破坏后加以填埋的。那为什么要把它们敲碎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古陶瓷专家刘新园介绍,景德镇官窑集中了最优秀的工匠和原料,烧造出代表当时先进水平的瓷器。为绝对确保瓷器的品质,当时官窑必须超额烧造,每百件成瓷仅有4件能入宫使用,绝大多数瓷器次品、试制品和贡余品都要被集中砸碎后填埋。樊昌生说,把相同的遗物放在一坑内集中销毁是为了便于清点和核实被销毁产品的数量,以便结清账目,同时也可避免产品流向社会或引起民窑模仿。这种用黄土掩盖落选贡品的做法并不是景德镇明初御窑厂独创的,而是始于南宋官窑制度之一。

未完的发掘故事

从2002年9月-12月、2003年3月-12月,考古队的两次发掘总面积只有788平方米左右,还有更大的区域尚未涉足。

江西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彭适凡说,在遗迹中有明永乐时的四座葫芦形窑炉,窑砖规制相同,窑门排列在同一水平线上;用坑、片两种方法埋藏永乐、宣德、弘治落选贡品,且出土物品类单纯。他认为,这些应该和当时的官窑制度有关,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字串7

考古人员查阅了大量的中外史志,从这些书中的有关记载来看,明清御厂的北界在珠山北麓,至今还有残墙依稀可见,也就是说考古队此次发掘的地点不在御窑厂的范围之内。一组明初葫芦窑、众多明朝落选贡品的出土,证实明初官窑已跨越了珠山北麓。目前尚未发现明初御厂的北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其范围比晚明—清代御窑厂要大得多。因此,此次发掘绝不会是对景德镇御窑遗址的最后一次发掘,更广阔的空间等着考古队员去探寻……

景德镇,在她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陶瓷珍品、陶瓷文化,足以让她“举世独尊”。可也正是因为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一些不为人知的陶瓷孤品深深地被埋入地下……2002年开始,几家考古单位联合对景德镇明清两朝的御窑遗址进行了首次主动性发掘,许多孤品得以再现人间,而此次发掘也入选了近日揭晓的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景德镇千年陶瓷传说美丽故事


景德镇古窑瓷厂内有座庙,叫“风火仙师”庙。庙里供奉的是一位烧窑瓷工的塑象。庙内常年烟火缭绕,供品满案,祭祀的人络绎不绝。一个烧窑瓷工的塑象,为何被镇上的人立庙供奉,祭祀朝拜呢?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原来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被奉为“风火仙师”的窑里佬,名叫童宾,又名广利,本镇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术高超的烧窑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为业。童宾自幼聪明好学,从十二、三岁起,就能独自烧窑看火。父亲去世早,童宾过早地支撑起门户,继承父业烧窑。由于他技术熟练,为人正直,肯帮助人,即使自己勒紧裤带,也要尽力帮助穷苦的瓷工们。故他深得镇里做瓷器人的爱戴。明朝万历年间,皇帝派太监潘相到景德镇来征税。他一到镇上,就四处搜括民脂民膏,巧取豪夺民间的古瓷珍品,强逼陶工们为他制作大批稀奇古怪精巧的瓷器,想发一笔横财回京。陶工们日夜不停地赶制。由于这些造型奇特的瓷坯,一反传统的制作方法,烧窑的火候极难掌握,每次开窑出来的瓷器,不是扁的,就是开裂的,要不就是烧老了或者没烧熟,始终烧不成一件正品瓷。专横的潘相眼看一窑窑的瓷器烧不成器,自己发财梦实现不了,气得暴跳如雷,手拿皮鞭,在窑场亲自监工。在这残暴凶狠的淫威下,瓷工们拖着疲沓不堪的身子,支撑在炕人的窑门口,有的实在支持不了,就倒在地下,再也爬不起来了。潘相乃不管窑工们的死活,工期限制得更紧。童宾眼看到同伴一个一个的倒下,心里十分气愤和难过,决心以身祭窑,来拯救大家。他对潘相说:“我用生命担保把瓷器烧好,你必须立即改善对窑工的待遇,不准虐待大家,每人每个月还要发给半斤猪肉。”潘相听童宾说能把瓷器烧成,便答应了他提出的要求。随后,童宾便跳进了烧得通红的窑里,在场的窑工们看到这悲壮的情景,都流下了悲愤的热泪。数日后开窑,瓷器果然都烧成了,件件洁白如玉,个个端端正正。为了纪念这位献身的烧窑师傅,陶工们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镇里的凤凰山上,为他建了一个庙,塑了雕像,奉为“风火仙师”。

瓷传说故事---神雕

民国年间,在景德镇只要一提曾生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会儿功夫,就可以拿出来一件雕塑作品。要他雕一只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过翅膀可以看见脊背上的纹路;要他雕一个天女散花,不谈他雕的天女何等美丽动人,光是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这一千多朵花,姿态各异,找不到两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样,仿佛还能闻到香味呢。大家都十会尊敬地把曾生称为当代神雕。曾生有这么高的手艺,按理日子应该过得很好吧!然而,却偏偏相反。曾生所雕塑的作品,被人们称为珍品,能卖很高的价钱。可是在旧社会里,反动官吏和资本家恶霸,象刮地皮一样,层层压榨,这个捐,那个税,最后剩下的就寥寥无几了。加上曾生为人慷慨,经常接济四周的穷苦窑工,因此,他家中经常揭不开锅,拣烂菜叶当餐,成了家常便饭。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冷,鹅毛大雪一连下了三天三夜,把个古老的瓷城遮盖得白茫茫的一片。曾生的老毛病气管炎又发作了,他躺卧在床上,从夜里一直咳到天亮,把全身的气力都咳光了。这天傍晚,曾生正昏昏迷迷的睡着,突然听见有人喊他。曾生睁眼一看,原来是县长带着两个马弁站在床前。县长姓屠,是个出名凶残的贪官。不等曾生开口,屠县长就皮笑肉不笑地说:“省长大人今天驾临本县,他早听说你是雕塑能手,特地要我请你上府,雕个雪罗汉,让他欣赏欣赏。”曾生一听,连忙摆手,用咳哑了的嗓门,回答说:自己病了很久,无气力起床雕东西。

屠县长听了,胡子翅得老高,连声大骂曾生不识抬举,命令马弁,连拖带拉把曾生带走了。雪光把屠县长公馆的后厅映得通亮,厅中央已摆起一桌酒席,曾生被推推搡搡地拖到后院当中,他怀着满腔的仇恨,用手堆起了雪罗汉。曾生伫立在冰天雪地里,屠县长一伙喝酒作乐的狂笑声不时传到耳边,怒火在他心头燃烧……。冬去春来,随着天气转暖,曾生的气管炎病也渐渐好了。为了生活,他又开始上坯房,捧起泥巴,一件件地精雕细刻起来。这时候,屠县长又找到曾生的头上来了。他要曾生给自己雕一尊座像,准备放在厅堂中央,摆摆自己的威风。同坯房的工人们一听,都为曾生焦虑,因为大家都知道曾生最痛恨屠县长了,这尊座像,他无论如何也不肯雕的,可是如果曾生不雕,屠县长怎么肯放过他呢?出乎意料的是,曾生竟然一口答应了。只是他跟屠县长讲明:在雕像期间,任何人都不准进入他的坯房。曾生的这一举动大家都感到奇怪,猜不出他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时间象流水。按照屠县长规定的期限,三六一十八天,曾生把像雕好了。这一天,屠县长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得意的想着:凭着曾生一手神奇的手艺,他的这尊瓷像肯定是不同凡人了。于是,他头戴大礼帽,身穿长衫马褂,手拄文明棍,神气十足地率领一帮人,来到曾生的坯房,要把雕像取走。镇上的窑工们一听说,都纷纷赶来,想看看究竟。雕像捧出来,屠县长一看就气昏了!这尊座像,脑袋象个猪头,脸上尽是横肉,龀牙咧嘴的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和屠县长完完全全是一个模样。“哈……”工人们一看轰然大笑起来。屠县长气急败坏,羞恼万分,连忙命令马弁将这座雕像打碎。几个马弁围住瓷像,棍如雨下。说也奇怪,这座瓷像竟铁铸一般结实,任凭棍敲棒打,就是不碎。屠县长急了,气呼呼地自己上前,抡起文明棍,劈头劈脑地打去。这一打不要紧,只见雕像纹丝不动,屠县长却“啊呀”抱头痛叫,倒在地下直滚。一个马弁从地上拾起文明棍,朝着瓷雕像连连打去,屠县长又在地上连连打滚。只见他连哭带喊:“别打呀!别打呀!”原来文明棍打在雕像头上,却痛在屠县长的身上。啊!这真是奇事了!难道这雕像和屠县长的灵气相通?屠县长疼过一阵,再也不敢停留,他一面挟起文明棍仓惶逃跑,一边哭丧着脸大喊:“神雕!神雕!”、“神雕!”工人们一下明白了,神雕嘛!当然是雕得入骨三分。曾生把对屠县长的恨,全部倾注进这尊雕像里去了。这时,曾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