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首届景德镇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景德镇举行

首届景德镇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景德镇举行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17

景德镇古代瓷器。

10月21日下午,首届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我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圆形会议厅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包括御窑整体保护,文博学术研究,御窑工艺开发,御窑品牌运作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立耕,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史文斌,市政协副主席王祖庆、潘义忠,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市文博权威专家刘新园出席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我市文博界代表150余人参加论坛。史文斌讲话。

史文斌指出,景德镇御窑是皇冠上的明珠,在景德镇一千七百年的陶瓷制造生产历史进程中,御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其严格的手工技术和周密细致的生产管理制度,不但烧造了美轮美奂的传世极品,更是对景德镇民间陶瓷的生产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他强调,市委、市政府对于我市陶瓷发展非常重视,提出陶瓷是景德镇的命脉,加强古陶瓷的研究与利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围绕御窑所进行的御窑整体保护,文博学术研究,御窑工艺开发,御窑品牌运作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御窑陶瓷论坛是我市文博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市陶瓷发展的一件大事。

论坛上,与会国内外专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陶瓷考古专家、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发表了许多具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真知灼见,专题对景德镇御窑进行研究、探讨景德镇御窑陶瓷文化精髓。通过研讨和交流,为御窑的开发利用出谋划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陶瓷文化,提升御窑和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

主办方告诉记者,本次大会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将把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汇集成册,编撰成书,并形成瓷博会固定的活动项目,为提升景德镇御窑的研究水平,扩大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发展贡献力量。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景德镇御窑厂


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

代表东方古老文化的瓷器,素有官窑、民窑之别。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的御窑厂。

说到御窑厂,其来龙去脉应当是萌发于元初而兴于明清,绵延近七百多年。由于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它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除了不少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许多陶艺珍稀品为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并向海内外游客作展示。

御窑厂是官窑的象征,是陶艺瑰宝的摇篮。历来,人们对御窑厂充满神秘感与好奇心。

一、元帝设浮梁瓷局

公元1271年,元帝国建立。蒙古族“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其服饰建筑都崇尚白色。白色的瓷器,同样成为元代帝王的珍爱之品。白瓷在蒙元统治时期的景德镇有很大的发展,优质的白瓷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应当说,这便是御窑厂的萌芽。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造出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瓷,其成就为后来明清两代御窑厂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自元代起就开始有了官窑。

二、洪武大帝建御窑

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却几乎全盘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由于祭祀、赐赏、贸易的需要,明朝开国之初就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世称“洪武官窑”。

洪武窑瓷器,土质细腻,胎体很薄,釉分青、白二色,以纯素者为佳。据记载,洪武窑有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等二十座。洪武年间军事上需要以瓷器换马匹用于战争,又要用瓷器扩大贸易和安抚邻邦。御窑厂烧出器型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大罐,素朴雄浑粗豪而不失民族文化风韵,形成了洪武官窑的独特风格。

三、戏说燕王红战袍

永乐为明成祖朱棣年号。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朱棣身穿鲜红的战袍指挥作战,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第二天清晨,士兵们发现朱棣的红战袍上的霜花自然凝结成了一条腾空飞舞的白龙,以为瑞祥之兆,士气大振,战果辉煌。1402年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御窑厂的技师们便依照燕王战袍的故事,设计烧制出鲜红甜白的龙纹瓷器,以表示对永乐皇帝的崇敬。而这种集鲜红与甜白于一体的瓷器,一时间成为永乐官窑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中国艺术陶瓷创意产业高峰论坛在景德镇举行


10月19日,第五届博览会之中国艺术陶瓷创意产业高峰论坛在紫金宾馆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秋霞、日本仿宋瓷陶艺家岛田幸一、东京国立博物馆特别研究员丁义忠、香港抱趣堂当代艺术馆馆长谢宏中等众多知名陶瓷艺术家及资深陶瓷研究人员。论坛会上,江西省博物馆副馆长刘昌兵、台湾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成耆仁、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方李莉分别进行了演讲。

刘昌兵就景德镇瓷艺创新创意产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方向作了讲解,他说,“精中选精”的明清御窑厂作为景德镇独有的瓷艺生产体制成就了景德镇瓷艺的高峰;明清时期,强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背景下的景德镇御窑厂“精中选精”,为宫廷长期持续生产,海外对中国中高档瓷器的大量需求使景德镇瓷艺丰富多彩,是成就景德镇瓷艺高峰和辉煌篇章的主要原因。温故知新,建立合理的高档、集约生产管理体制和国内外的广泛交流也是今后景德镇瓷艺创新创意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明清时期海外对景德镇瓷器的大量需求促使景德镇瓷艺丰富多彩并迈向高峰。

成耆仁以“仿古与创新現代陶瓷之路”展开演讲话题。形象的运用欧、美、韩、日及台湾的实践经验为例。就后来居上的中国南方陶瓷业,明、清社会经贸与烧窑概況,清晚期以后台湾陶瓷的概況,欧、美、日本瓷器的仿古与应用以及省思与检讨,如何找回过失去的光辉、迎接第二春,创精至不朽之作等方面一一详细的为在场各位讲解。

方李莉演讲的主题是景德镇艺术陶瓷与社会发展,他结合实例生动的介绍了历时以来陶瓷重要阶段的发展及演变过程。并阐述了影响陶瓷演变的一些因素,她讲到政府采取的措施、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国营工厂的建立、景德镇地理环境位置与文人艺术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的变化这些都会对陶瓷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影响。

据悉,此次论坛的主旨就是景德镇艺术陶瓷及其产业之国际布局与国际发展战略的交流探讨,为制定中国艺术陶瓷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建立中国艺术陶瓷作品国际鉴价制度;通过此项活动,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推向国际市场,进而促进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之国际地位;由景德镇为当代陶瓷产业基点,打造中国艺术陶瓷全球化效应。

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高层论坛举行


陶瓷文化遗产高层论坛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圆形会议厅举行

近日,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高层论坛在景德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圆形会议厅举行。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经出土和仍埋藏着的丰富的古代陶瓷制品,更难得的是仍然遗存着古代特大规模、相当完整复杂的瓷业体系,堪称人类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 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真知灼见,就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及古窑民俗博览区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和深入研讨,并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及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保存至今的古瓷遗迹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景德镇是我国最著名的瓷器产地,它创造和继承了中国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为世人留下了丰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景德镇制瓷始于汉,至宋代便已跻身天下名窑行列。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景德镇承载和累积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制瓷技艺。在景德镇,每年中秋烧太平窑、拜祭风火仙师的传统,大量的民间故事、瓷坊歌谣,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窑炉作坊建造技艺,更是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奇葩。景德镇文物古迹众多且保存完好,现有地面陶瓷遗迹30多处,其中,世界陶瓷原料“高岭土”的命名地高岭古矿遗址、历经600多年的珠山御窑厂遗址、我国古代制瓷规模最大的湖田民窑遗址、完整保存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古窑遗址等,都属于精品级文化资源。

本届上海世博会中,景德镇有较多瓷器作品被定为世博会纪念品,其精美的器型,精湛的工艺,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与称赞。景德镇瓷器品种繁多又精美绝伦。如五代的朴实无华、宋代的温润清新、元代的充实茂美、明代的精工典雅、清代的雍容华贵,可谓姚黄魏紫,各有千秋。瓷器质地则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之美誉。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代表了我国历史上瓷器制作的最高艺术成就。“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生产的陶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开拓了世人称颂的“海上丝绸之路”,以集大成者的英姿和开放兼容的胸怀,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瓷都。

阅读延伸: 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艺术展在百家艺术空间进行

瓷都领航中国瓷器

“首届陶瓷艺术电视大赛”在景德镇开幕


12月12日,“首届江西陶瓷艺术电视大赛”在江西陶瓷工艺美院开幕,省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副巡视员、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大赛组委会主任胡桂香,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何炳钦,以及江西陶瓷工艺美院等相关负责人等出席开幕仪式。

据了解,“首届江西陶瓷艺术电视大赛”由江西省轻工业管理办公室、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教育电视台、中国策划研究院江两分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举办陶艺电视大赛是为了更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展示我省璀璨的陶瓷艺术和精湛技艺,进一步弘扬具有悠久历史的陶瓷文化,激励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继承、发扬创新精神,打造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艺术盛景,推动和促进江西工艺美术大发展、大繁荣。

本次大赛分为釉下组、釉上组、拉坯组、雕塑组、新人新秀组等五个组别,参赛对象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家,高、中级工艺美术师,陶瓷艺术院校教师,陶瓷艺术名人,优秀的中青年工艺美术工作者和陶瓷科研生产单位,以及学院、景德镇高等专科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了激励广大青少年承传璀璨的陶瓷艺术精湛技艺,继承、发扬和创新中国工艺美术事业,本届大赛针对学院、景德镇高等专科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特别设立新人新秀组,推出“新人、新秀、新作品”陶瓷艺术赛。

此次大赛为期四天,从100多人报名参赛的作品中评出70人进入现场比赛。专门邀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组成评选专家委员会,根据评选标准及参评作品的特点,评出首届江西陶瓷艺术电视大赛个人和单位金奖、银奖、铜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工艺奖和优秀奖(新人新秀组将评出新秀奖)等相关奖项,并评选若干个单位优秀组织奖。

中国陶瓷艺术基金启动仪式在景德镇举行


3月31日上午,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陶瓷艺术基金启动仪式在景德镇华艺拍卖有限公司举行。

启动仪式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姜昆,学院党委书记冯林华,中国健康扶贫工程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陶瓷艺术基金监事陈晓奇,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戴志诚,以及王锡良、周国桢、戴荣华、李菊生、熊刚如、吕金泉等陶瓷艺术家,各大窑口代表和基金会的理事单位代表参加仪式。

据了解,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在国家民政部注册的社会团体。以广泛争取海内外热爱和关心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团体、企业和个人的支持与捐赠,根据国家文艺政策,资助精品文艺项目创作工程,培养优秀文艺人才。资助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活动,扶持多元文化发展。它致力于增进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国际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并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扶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学艺术事业,开展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生活的文化活动,促进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宗旨。

中国陶瓷艺术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一是争取国家支持;二是艺术家作品捐赠;三是社会企业捐赠。中国陶瓷艺术基金的用途,一是资助重要陶瓷艺术创作科研项目的实施;二是表彰、奖励中国陶瓷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和相关个人;三是举办各种陶瓷艺术创作和展览活动;四是资助国内国外陶瓷艺术交流活动;五是开展陶瓷文化艺术培训和图书出版。

在启动仪式上,姜昆表示,我们国家正在处于一个伟大的文化复兴时代,陶瓷人深深感到历史的责任,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陶瓷事业的各项工作,必须要有长效资金的强大支持与保障,成立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陶瓷艺术基金有利于集社会民间的各方力量,更好地支持中国陶瓷艺术的创作和学术的稳健发展,不断提升我国陶瓷艺术水平,必将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陶瓷艺术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这是他第二次来景,中国陶瓷艺术基金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有了一只专门致力于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专项基金,必将为中国陶瓷艺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取得圆满成功


10月18日上午,瓷博会组委会在市政府会议室召开总结会。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刘德意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长庚,副市长冯林华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刘德意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瓷博会期间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并对瓷博会的会务、宣传、接待、安全、招商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要求与会人员回去以后认真总结经验,为明年瓷博会的成功举办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据悉,本届瓷博会吸引了来自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国外政要、知名企业家、陶艺家和参展商、采购商前来参展、洽谈;吸引了来自唐山、淄博、醴陵、龙泉等国内九大产瓷区和九大名窑的著名陶艺家、参展商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星级宾馆采购团等社会各界人士共2万余人云集景德镇。进入瓷博会展览中心的国内外参观、采购人员达5.6万余人次。现货及期货成交额逾2亿元人民币;招商引资签订对外引资项目8个,累计投资总额8350万美元,内联项目合同2个,累计投资总额1.6亿元人民币;签订外贸出口合同5个,总额2600万美元。同时,我市还分别与美国门县市、英国剑桥郡斯托克市签订了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经济合作、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合作意向书;并与英国等8个国家签署了促进陶瓷发展的《景德镇宣言》。

景德镇御窑厂的600年


古代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只是浮梁县治下的一个镇,并不具备构筑城墙的政治资本,即使它远较不远处的县城繁华百倍。令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是皇家瓷厂驻地的无比荣耀,明代御器厂、清代御窑厂均选址于珠山之巅、昌江之畔,所有的窑房与民居均以御厂墙根为中心,紧紧环绕,狭窄而密集的里弄形成环环相连的同心圆布局,即便再拥挤,这一大片成千上万镇民聚居的民房都断然不会在海拔上超越御厂围墙,以保证御厂始终处在俯视万民的优越姿态。

这座城市如同一只巨大的蜂巢,而御厂便如蜂王居住的神圣地方。虽然御厂绝不是皇宫,但却生产着皇家象征的御用瓷器,这也使得镇民们油然而生皇城根下的飘然感觉,也使得八方工匠趋之若鹜,即使不得不常常面对狐假虎威的督陶官员的征召、盘剥与压榨,但无论是墙内,还是墙外,生存似乎较其他地方更为容易,虽然,在很多时候,这只是看上去很美。

立墙

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区的大战,使明朝开国大帝朱元璋早在元末时期就应该对景德镇这一产瓷名地有着清楚的认识。镇守浮梁的朱元璋手下大将于光即在此地设有军窑,专烧军需陶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朱元璋建立起大明帝国时即着手开始御厂的建立,而不必等到其身后的洪武三十五年,也即建文四年。因而,在众多纷纭的明代御器厂建立时间的版本中,笔者还是倾向于洪武二年的,至少,即使没有御器厂之名,亦应有御器厂之实。

宋元时期,在浮梁县境内,景德镇只是众多生产瓷器的集镇之一,其声势实际上还不如湖田或湘湖等南河流域其他集镇,而自御厂立,浮梁县境内其他诸窑逐渐衰败并向景德镇转移和集中,可见皇家权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过,这种凝聚力只在明代中后期才逐渐形成,而从明早期来看,各地窑工完全处在观望状态,面对这样一个新生的皇权事物充满敬畏甚至恐惧。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令窑工们避而惟恐不及,这座对小镇来说显得巨大的御器厂的建设是否涉及强拆事件不得而知,但强征却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明《江西省大志·匠役》言:“上班匠,籍匠户例派,四年一班,赴南京工部,上纳班银一两八钱。遇蒙烧造,拘集各厂上工,自备工食。”这即是所谓的轮班匠制。对于散布于浮梁各地的窑工们来说,他们其实并没有脱离农业生产,四年一轮的赴京上班实在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这是正班,到御器厂工作则并非正班,窑工们自然可以拒绝,然而“拘集”二字却分明地证实了官府血淋淋的强征事实。

不过,能“有幸”被强征者必是高匠,大约区区三百余名,明《江西省大志》记曰:“御器厂23作,有工匠334名。”但所有的窑工都有被强征到御器厂的概率,这种强迫劳动的手段确实令人不齿,因而至少在明代早期,并没有多少民窑斗胆聚集于御厂墙根下,处在极弱小的状态,湖田的窑火依然鼎盛。

御器厂的产品虽然仅供皇帝专用,绝非商品,但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却显得超强。尤其是在明早期,害怕民窑剽窃已到了神经质的地步,甚至常以杀头令来明令禁止民窑生产某些产品,当然其本质目的是防止贱民们有辱皇家威仪。

明宣德早期,御器厂已库存了数量颇大的洪武、永乐时期的落选御瓷,不得不考虑处理事宜,督陶官丝毫不敢怠慢,打碎以后选择在平地仔细掩埋。此后,从宣德直至明中期,这一处理方式都得到延续,只是越来越显草率,明代中期时已混同于其他窑业垃圾之中,而明代晚期则几乎无迹可循,这表明在明代晚期出现了贪婪而大胆的变卖落选御瓷的行为。

晚明的嘉靖、万历二帝在位时间极长,但头脑显然与明早中期帝王相距甚远,有如此不精明的皇帝,御器厂出现集体侵吞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向御厂墙根聚集的窑工数量也突然猛增,嘉靖时期已是“主客无虑十万众”,并出现了大型手工工场。这种非正常的增长,表明御器厂的督陶官员们及地方官员们已从单纯残暴的压迫和钳制转向官商勾结,甚至直接投资,而其间很可能也涉及到炒作房地产的行为。

晚明景德镇暴富的消息不胫而走,以致“弹丸之地,商人贾舶与不逞之徒皆聚其中。”这似乎是御器厂愿意看到的现象,既可趁乱敲诈勒索,更可将本应是御厂烧造的部分瓷器强迫转嫁到民窑中烧造,从而大发其财。由于晚明景德镇瓷器几乎垄断了国内外市场,民窑工场主们即使被大肆盘剥却依然能够获取丰厚利润,而即使是个体户亦能安然度日。

《醒世恒言》中即说到了这样一个小业主:“就其中单表一人,叫做丘乙大,是个窑户,一个做手,浑家杨氏,善能描画,乙大做就瓷坯,就是浑家描画花草人物,两口俱不吃空,住在一个冷巷里,俱能度日。”虽是虚拟,却极形象地表述了晚明景德镇小民的讨食生活。

官、工、商、民之间似乎已经达到了某种平衡,这种平衡使大家都能够相安,保持一种表面的繁荣,直到更为残暴贪婪的潘相的到来,这一切平衡瞬间被打破。

景德镇学院“陶瓷文化”教席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


5月13日下午,正值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景德镇学院“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签约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六号楼隆重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杜越、景德镇学院党委书记蔡付斌,景德镇学院院长陈雨前,景德镇学院、外事办负责人参加了签约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国际组织机构驻华代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节、有关单位及中外新闻媒体代表100余人共同见证了签约。

下午17时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亲切会见了蔡付斌、陈雨前。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双方签署了“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协议,景德镇学院向伊琳娜·博科娃赠送了由教席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当代著名陶艺家周国桢教授创作,象征吉祥如意的鸡年生肖瓷雕。博科娃对此表示感谢,并赞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听取教席主持人陈雨前关于教席研究团队建设和战略规划等相关情况介绍后,博科娃表示,陶瓷是跨国界跨民族跨语言的文化载体,希望作为教席执行机构的景德镇学院,按照教席建设协议书的约定,围绕教科文组织战略目标,着力夯实文化内涵,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为世界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造力的提高、推进创意产业领域成果的实践应用与共享、促进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发挥引领作用。

陈雨前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景德镇学院的充分信任表示感谢,表示将以本教席的建立为契机,携手国内外合作伙伴,依托景德镇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人才资源优势,密切对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目标和当前“一带一路”国际战略计划,广泛汇聚英才,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为促进人类文化互鉴,民心相通和包容性社会发展发挥独特作用,进而不辱使命,将本教席打造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帜下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国样本。

“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成功签约,标志着世界陶瓷领域唯一教席由此问世。其主要使命在于:聚焦联合国千年目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促进和传承遗产”与“促进创造力和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两个中期战略目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下,携手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在中国、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协会与国际陶瓷组织之间搭建多边合作桥梁;在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领域建立一个集研究、培训和情报资料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围绕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积极开展跨学科、跨区域研究及成果的示范和共享。

据了解,教席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点项目之一,多年来为各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了重要国际学术平台。该教席落户景德镇学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我国赢得了世界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领域的话语权,也体现了中国高校促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的时代担当。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首届景德镇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景德镇举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首届景德镇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景德镇举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