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吉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釉下白地彩绘瓷闻名于世的北宋八大窑之一的吉州窑

釉下白地彩绘瓷闻名于世的北宋八大窑之一的吉州窑

吉州窑瓷器鉴别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耀州窑瓷器黑釉鉴别真假

2020-06-13

吉州窑瓷器鉴别。

吉州窑是有七八百年的烧造历史是北宋八大名窑之一,宋代南方四大民间瓷窑之一。吉州窑它始烧于晚唐,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以后逐渐衰落。其窑址分布于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等,因隋代至宋代吉安称吉州,故名“吉州窑”。

灿烂的庐陵文化孕育了吉州窑陶瓷艺术,使之成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吉州窑研制创烧了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瓷,对景德镇青花瓷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剪纸贴花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其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的黑釉瓷,更是纹样繁多、色彩斑斓。

吉州窑制瓷技艺兼采众长,形成其产品丰富、装饰技法多样、地域色彩浓厚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色彩斑斓、富于变化的黑釉瓷和自然清新、具有鲜活民间艺术风格的釉下白地彩绘瓷,并创烧了木叶纹、剪纸贴花、玳瑁斑、虎斑纹、描金彩绘、剔划花纹、黑釉褐斑、白斑及蓝斑等各具特色的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北方地区一些瓷窑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磁州窑部分工匠也迁到了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继续从事制瓷,因此,吉安吉州窑也烧制了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釉下彩绘装饰品种.

吉州窑彩绘海涛纹瓷瓶

吉州窑彩绘海涛纹瓷瓶高13.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5.3厘米此瓶体薄施白釉,器底露胎,釉下绘酱色波涛纹,造型别致,纹饰生动。

吉州窑玳瑁釉碗

吉州窑玳瑁釉碗的碗釉面是在施黑釉时添加一些淡黄釉,经窑火焙烧,不同颜色的釉层在高温下相互浸润,烧成后淡黄釉色在黑釉底色衬托下蜿蜒浮现,似行云流水,宋代称它为玳瑁釉,是吉州窑的主要品种之一。

吉州窑黑地白梅纹碗

吉州窑黑地白梅纹碗高5.5、口径11.6厘米.口微敛、斜壁、圈足,内外施黑釉,外壁施釉未到底,内壁近口沿处有突弦纹一周,为点茶注汤的水面限度,碗内以写意法绘折枝白梅。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窑场,以烧黑釉瓷为主,这种黑地白花碗是当时的大宗产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耀州窑:中国宋代六大窑系之一


耀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品的产地之一,在其唐代时期就已经开始进行初步的发展,到其宋代时期达到了其兴盛时期。作为北方青瓷中的代表,它的烧制可以说是类型十分多样、造型千姿百态,具有着浓烈的个人风格。唐代时期主要是以黑釉、白釉以及青釉为主,宋、金两朝则是以青瓷为主,元代时期开始走向没落,民国停止烧制,在这样长时间的烧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瓷器,其收藏价值以及艺术价值都是非常高的。在每个时期除了烧制瓷器的不同,在其釉质、工艺、色彩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也是它可以发展这么久的原因之一。

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特殊在其原料的选择以及加工上,一件成功的瓷器需要经过风化、配比、窑具制作等十七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着专门的烧制师傅进行雕刻,对于师傅的要求、产品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在宋代晚期主要烧制是以青瓷为主,这一时期的胎质较为坚硬且胎质较薄,釉面的光洁度以及平整度非常高,色泽呈现为青色,半透明的形态,犹如雾里看花般淡雅。

这一时期的装饰技法主要是以刻花、印花等为主,装饰较为丰富,结构严谨,线条以自然和流畅为主,有莲花、鱼、虫的出现,细节刻画非常生动自然。而在其唐朝时期的耀州瓷器却稍稍欠缺了一点,胎质较为疏松,呈现为黑色,釉色虽然有似透非透之感,但却非常容易给观赏者一种乳白浑浊之感,这时期所生产制作的瓷器没有受到太多世人的关注。

金、元两朝才是其发展的高峰,釉面出现了以姜黄色为其主题,釉质虽薄却不失其润度,但胎质还是非常的粗糙,缺乏更为细腻的刻画。刻花却是非常的精美,其刀法也是非常的流畅,立体感非常强,主要是以动物、人物、花卉等为主进行的装饰,纹饰的选材上也更多。

纹饰刻画的清晰时期耀州窑青瓷的主要特点,但是其烧制的物件大多是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缺少了具有收藏价值较高、艺术感较为浓烈的物件,这也是其发展的最大缺失,虽然碗、盘、瓶、壶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其制作时间较短、艺术感较差这也都是它最大问题所在。

经历过鼎盛时期的耀州窑,更加的注重对于釉质以及纹饰的装饰,以此来大大增加其物品的美观性能以及收藏价值,现在虽然其市场上有着非常多出现,但大部分都是有后人仿作的,其收藏价值也是有着较大区别。

耀州窑瓷器精品鉴赏及价格参考:

1:元耀州窑刻花鼎式炉,尺寸:宽12厘米;高11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012,000 ,成交时间:2016.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秋季拍卖会。

此件三足炉器口外卷,鼓腹,三足外撇,器形稳重。溜肩,其上压筋,颈部及近足处饰回纹一周。此炉大小适中,三足捏塑兽面。炉身腹部主题纹饰刻唐草纹,刀法俐落方得草纹舒卷自然,另耀州窑三足炉十分少见,颇为难得。整器施青釉,底施满釉,唯三足底部露胎,整体釉色素雅宜人,为典型的耀州窑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2: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莲纹水注,尺寸:高20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937,500 ,成交时间:2017.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本件青釉刻莲纹水注是耀州窑早期的代表作品。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县黄堡镇,创烧于唐代,至十世纪起主要生产青瓷。十世纪的耀州窑青瓷以其厚润青翠的釉色和深峻流畅的刻花而著称。这两点在本件这类拍品的执壶上表现尤为突出。

3:元耀州窑刻花玉壶春瓶,尺寸:高30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920,000 ,成交时间:2017.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

此瓶喇叭口,圆唇,细颈束收,溜肩,鼓腹下垂,圈足外高内低。肩部上下划三道弦纹,其间刻划缠枝如意云头纹,腹部斜刀刻花缠枝莲纹,用刀快以流畅,毫不凝脂。所刻线条似不假思索而成,用刀行云流水,枝叶舒卷有度,摇曳生姿。器施青釉,釉色翠如碧玉,质若琉璃。底足刮胎,可见灰褐色胎骨,质地坚实。玉壶春瓶隋代已经出现,宋至元代玉壶春瓶用做酒器,明、清时渐变为陈设瓷。耀州窑刻花青瓷以盘碗为多,瓶类较少。甘肃省华池县李良子出土,现藏甘肃省庆阳地区博物馆的耀州窑青釉刻花瓶于本品相似,同样是玉壶春瓶形制,器腹由莲瓣纹和牡丹缠枝花卉刻花组成,构图严谨。

4:元耀州窑刻花卉卷口盘,尺寸:直径18厘米,估价:RMB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RMB 897,000 ,成交时间:2019.12.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此盘口沿向外翻卷,形成厚唇,腹弧收至底,下承浅圈足。内底较坦,势略浅。口沿下内壁刻阴刻弦纹一周,盘心刻划缠枝花卉纹,花叶丰润,脉纹清晰,所饰花纹刀法线条刚劲有力,生动传神,工匠先以斜刀铲剔出纹饰轮廓,再以竹篦扫出筋脉,全图一气呵成,运刀如疾风,代表着耀州窑全盛期的工艺水准。青釉施全器及圈足内,足底涩胎显褐色火捺斑块。釉色莹润静谧,绿中闪黄,纹饰凹处釉水沉积色深,凸处釉水薄润色浅,从而使纹饰更加立体有致。耀州窑瓷器的烧造最早始于晋,至北宋鼎盛一时,刻划纹饰以刀锋犀利而著称,是宋代北方代表性的窑场之一。本盘为卷口,更是特殊少见,规整典雅,气质不凡。

5:耀州窑婴戏纹碗,尺寸:直径19厘米,估价:HKD 816,288 ,成交价: HKD 858,970 ,成交时间:2018.05.29,拍卖公司:恒大四季(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香港大型艺术品春季拍卖会。

6:金耀州窑青釉胆瓶,尺寸:28.8厘米,估价:GBP 60,000 ~ 80,000,成交价: GBP 789,000 ,成交时间:2018.05.16,拍卖公司:伦敦蘇富比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5月拍卖会。

本瓶器形修长柔美,釉色素雅,于耀州窑中实为罕见。瓶身无纹饰,亭亭玉立,彰显冰裂莹澈。耀州窑出品多为青釉瓷,纹饰刻划明快,而如本品之耀州釉,多断代金朝,与典型耀州窑青釉对比强烈,实为珍罕。

7:北宋耀州窑青釉三足炉,尺寸:22.1厘米,估价:HKD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HKD 625,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8:金耀州窑刻花玉壶春,尺寸:高29.5厘米,估价:HKD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HKD 590,000 ,成交时间:2016.10.04,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6年秋季拍卖会。

瓶喇叭口,圆唇,细颈束收,溜肩,鼓腹下垂,圈足外高内低。肩部上下划两道弦纹,其间刻划缠枝纹,腹部斜刀刻花缠枝莲纹,用刀快以流畅,毫不凝脂。所刻线条似不假思索而成,用刀行云流水,枝叶舒卷有度,摇曳生姿。器施青釉,釉色翠如碧玉,质若琉璃。底足刮胎,可见灰褐色胎骨,质地坚实。1992年陕西耀州窑旧址出土一件青釉刻花玉壶春瓶,形制装饰与此件颇为相似可作参考,惟该件釉色略为泛黄,不及此件青翠。

9:宋耀州窑花口杯及盏托(一套),尺寸:杯高5厘米;杯直径8.3厘米;盏托直径13厘米;盏托高8.5厘米,估价:HKD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HKD 566,400 ,成交时间:2017.04.04,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7年春季拍卖会 。

盏六出花口,微侈,口沿下阴刻弦纹一周,余无他饰。圈足直壁规整。盏台和托沿亦作六出花口。盏台内陷一层,刚好卡住杯盏圈足,稳当无虞。托沿平展,略微上扬,托沿外缘呈金黄色。圈足直径较大而外撇,使得基座稳固。托底向内深陷。此套杯盏,体量匀称,通施青釉,釉色明净淡雅,釉层透明度较高,表面发冰裂纹,系烧造温度较高所致。杯盏圈足皆挂釉露胎,胎色灰黄,质地密实。

吉州窑瓷的器型


吉州窑作为宋代著名的民间窑口,以烧造日常生活用瓷为主。与宋代其他著名民间窑口,如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相比较,器型不是很丰富。常见的有碗、罐、壶、瓶、盘、碟、钵、盏、坛、粉盒、炉、枕、瓷塑等,造型较为单一。

瓶有梅瓶、胆瓶、小口瓶等,其中梅瓶为小口,圆唇,长颈,椭圆腹,高圈足。花瓶造型敦厚有余,秀美不足。

罐有大口罐、盖罐、系罐、筒形罐等。瓷器器型变化不大,基本造型为大口,短颈或长颈,深腹,圈足。

炉有三足炉、鬲式炉、圈足炉等。三足筒式炉因炉身似筒而名,基本造型为口底相若,口、底均向内微敛,腹部微鼓,腹底贴有三足。鬲式炉为敞口,束颈,圆腹,下有三足。圈足炉为筒形腹,矮圈足,造型变化不大。

碗为吉州窑的大宗产品,造型多为敞口碗和竖式碗。

枕的造型较为丰富,有如意形枕、长方形枕、八角形枕等。

壶有执壶和系壶两大类,以六方瓜腹执壶为宋代吉州窑代表。

瓷塑多以捏塑手发制作。以佛像、顽童居多,且多为小件陶瓷雕塑。人物或单独出现,或组合在一起,动作夸张。

吉州窑罐

另类吉州窑


宋代吉州窑是我国南方一个著名窑口,地处江西古吉州。其产品千姿百态,其中一种釉下褐红色彩绘瓷,装饰手法极为丰富,首创了以釉彩为装饰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宋代民窑中独树一帜。

吉州窑的彩绘瓷是一种褐色的单色彩绘,通常被人称为“铁绣花”。吉州窑彩绘艺术的图案风格较之北方各窑产品,有秀丽典雅的特点,也是我国宋元时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此件吉州窑白地黑花海涛纹瓶高16.6厘米,底径5.4厘米,胎质灰白,白地褐彩。平口,长颈,扁腹,圆足,通体饰海涛纹,上下各以粗细弦纹相隔,足心留旋削痕迹。纹饰秀丽,绘画娴熟,是宋末元初吉州窑鼎盛期彩绘瓷中的精品。

吉州窑的主流产品是各类品种的黑釉器物,又叫“天目”瓷,其中又以碗、盏居多。吉州窑的彩绘器物,尤其是各类精美的陈设用彩绘瓷器物,比较稀少。

这种彩绘瓷吸收了磁州窑彩绘的技术,但又比之更为精致典雅,它是在米黄色的瓷坯上直接画彩,然后再施以罩釉,米黄色的坯胎和褐红色的彩绘具有一种相通统一的融洽色调,具有浓厚的民间喜庆色彩。其纹饰主要有花草、禽鸟类、奔鹿、卷草纹以及海水波涛纹等,极少有人物,更无磁州窑彩绘信手涂写的诗文。

吉州窑彩绘有两种,其中一类是较为粗犷的大写意,此类产品较多;另一类是较为稀少的“细功”作品,均为满工绘就,做工一丝不苟,精工细作,追求的是一种华丽而且典雅之美。

吉州窑绝技


南宋吉州窑最具特色的是黑釉瓷器,且最负盛名。黑釉是不惹人喜爱的釉色,历代产量都不多。到了宋代,茶色贵白,为了观茶色和斗茶风尚的需要,吉州窑和福建建阳水吉镇的建窑一样,大量烧制各种各样的黑釉花盏及瓶罐等物,不仅产量大,而且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诸如树叶贴花、剪纸贴花、黑白彩绘、黑白剔釉、剔釉填绘和玳瑁釉等,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它利用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艺,产生出变幻多端的纹样与釉面,从而达到清新雅致的艺术效果。

黑釉剪纸贴花瓷为吉州窑所独创,为吉州窑一绝!在全国其他窑址中都没有发现这种产品。剪纸历来为农村妇女的闺中之作,用以增加节日、婚嫁等喜庆气氛和绣花打制底样。吉州窑医师们把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剪纸,成功移植到黑釉瓷器上,从而赋予沉闷单调的黑瓷以民间艺术之美,这是一大创造。常见的剪纸纹饰有双龙、双凤、朵花、花卉飞凤、梅花鹿、梅花竹枝和长命富贵、福寿康宁、福山寿海、金玉满堂等吉语。这件南宋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梅花鹿纹碗就是代表作品。该碗闽北出土,高6.8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4.3厘米,敞口、斜壁、深腹,双层台阶式矮圈足,胎体呈白黄色,较粗松。通体施厚薄不匀的黑釉,见釉水下流之垂泪痕,口沿及釉薄处见黄褐色,底足无釉。碗内壁用剪纸贴有两只梅花鹿和3朵梅花花朵纹,极富民间装饰艺术趣味。

吉州窑绿釉划花瓷枕


瓷枕是我国古代夏季纳凉的寝具,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说:“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是古人对瓷枕的赞美,其按用途可分为生活实用枕、随葬冥器和医用脉枕。

瓷枕最早见于隋,唐以后大量生产,宋代以磁州窑系制品最为丰富,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银锭形等样式,也有塑成孩儿、卧女等人形枕,卧虎、卧龙、双狮写实的卧兽形枕,以及镂雕成宫殿、戏台等建筑形枕。典型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孩儿枕、江苏镇江出土的青白瓷卧女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金代雀鸟纹虎枕等。

宋代吉州窑绿釉划花枕,高9厘米,面26厘米×22厘米,底24厘米×19厘米。枕面前低后高,枕体中空。为防止烧造变形,在后壁留有一个出气孔。从侧面一边留有4个支烧痕看,当时为竖立烧制。宋代烧造绿釉划花瓷枕的,在磁州窑和吉州窑,为低温铅釉。两者区别,宋磁州窑瓷枕支烧痕一般在枕底,胎土淡红,且绿釉表面有反银现象。而宋代吉州窑瓷枕支烧痕在一侧面,胎土灰白,绿釉表面一般无反银,釉层有剥落现象。

目前,古玩市场磁州窑新仿宋代瓷枕最多,有的枕底有“张家造”等作坊戳记,蒙骗了不少人。收藏者应小心为之。

吉州窑的介绍和如何鉴别吉州窑古陶瓷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州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窑名。吉州窑是一个窑场系列,窑址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吴家窑等。其中,永和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4座窑岭如山似岗,密布在永和镇西侧。考古情况表明:彭家窑和塔下窑创烧于唐代中晚期,五代终烧;永和窑五代创烧,元末终烧;吴家窑北宋创烧,元代终烧;临江窑五代创烧,明代末年终烧。整个窑系有一千二百余年的烧造历史。

吉州窑民窑特色鲜明,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制瓷艺术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运用于制瓷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并且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研制创烧了色彩缤纷、璀璨夺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鸪斑、鳝皮黄、油滴等黑釉窑变瓷和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不少国家均有收藏,甚至奉为国宝。釉下白地彩绘技术更是直接促进了青花瓷的成熟,开辟了制瓷装饰工艺的新天地,对我国陶瓷生产影响深远。

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它适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铸就了吉州窑古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见水亮等个性特征。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绿釉、仿龙泉釉、彩绘及青花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缸红、青灰炻质等色。

一、吉州窑古陶瓷的胎质特征吉州窑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窑的米黄色含砂胎。古陶瓷研究者谓其“粗松,似陶”,更有学者认为其未达到高温瓷化效果,这些观点虽然偏颇,却正好指出了吉州窑胎质的本质特征。

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图1)。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图2)。

现代吉州窑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现成高岭土,且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人,人为掺和又极难把握比率,难使匀和。因而胎质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竖条形的起伏触感和竖条状的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现象。

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掺入稍许水泥浆的做法,烧成后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此类仿品多为大件,如瓶、罐、炉一类,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质不适应生产彩绘瓷,因而在彩绘瓷中未见仿者。

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烧成,因而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且半年后泛黄消失,呈白中泛灰状。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尤以玩具陈设件居多。

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人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锈靠胶粘附,干燥时无异样反应,但见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点唾沫涂于锈面,手指沾有土色者为人为土锈。

现今的高仿品则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两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品,更具欺骗性。其识别方法,前者可用指弹法或物敲法,从上下声音辨别,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则可观测釉与胎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难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价高的碗、盏,以求暴利。

二、吉州窑古陶瓷的釉色特征

除胎质不同外,新老瓷器的釉色区别,第一眼的直观感觉十分重要。老器的釉料是使用天然材料,釉色自然古朴,加上年岁久远,多有使用磨损痕,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器,其泛光亦显柔和。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成分勾兑,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锈蚀法,但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其光亮度当然突兀、扎眼。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窑所特有的“流泪”现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挂附均匀,若选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使釉面浑然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上述这些吉州窑所特有的釉泽现象,是新品无法显现的。 字串8

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原因。

三、吉州窑古陶瓷的工艺特色

吉州窑为综合性窑场,民窑生产随意性大,现就基本的最具本质特色的器型发展趋势、制作工艺和画风画法作简单分析比较。

1.器型发展趋势。时尚决定器型发展,器型决定制作工艺。

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2.工艺特征。吉州窑因地制宜,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

以基本器型碗、盘、壶的底足为例,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

以黑釉瓷施釉为例,受烧造技术的影响,北宋以前的黑釉瓷为防止釉粘连,保证成品率,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由于窑钱(垫圈)的出现,固定了叠烧器物之间的间隙,能较好地防止釉粘连,形成了除圈足外略显稍许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由于较准确地掌握了垫圈厚薄规律,形成了除圈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这些都是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断代特征之一。

以时尚习惯为例,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3.画风画法。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图3),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图4)、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图5)、彩蝶、波涛、猫、狗、虎(图6)、马(图7)、虫、鱼,常见“金玉满堂”(图8)、“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图9)等彩绘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理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古玩鉴别无捷径可走,掌握特色是瓷品鉴别的根本要求,仅凭某一特征就下结论,又必失偏颇。因此,应通过多看、多摸、多比较,综合考虑。吉州窑是一个综合性民窑系列,沿烧了l200余年,民俗性、创造性、简陋性、随意性等是其特点,掌握其胎质、釉色、施釉方法、画风画法、烧造工艺等特征,在品玩过程中找到规律,再将规律性的感性认识归纳成理性认识,其奥秘也就熟谙于胸了。

吉州窑的特征是什么?


吉州窑的特征是什么?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州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窑名。吉州窑是一个窑场系列,窑址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吴家窑等。其中,永和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4座窑岭山似岗,密布在永和镇西侧。考古情况表明:彭家窑和塔下窑创烧于唐代中晚期,五代终烧;永和窑五代创烧,元末终烧;吴家窑北宋创烧,元代终烧;临江窑五代创烧,明代末年终烧。整个窑系有一千二百余年的烧造历中史。

吉州窑民窑特色鲜明,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物制瓷艺术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华中,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运用于制瓷物华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并且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研制创烧了色彩缤纷、璀璨夺华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中物鸪斑、鳝皮黄、油滴等黑釉窑变瓷和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不少国家均有收藏,甚至奉为国宝。釉下白地彩绘技术更是直接促进了青花瓷的成熟,开辟了制瓷装饰工艺的新天地,对我国陶瓷生产影响深远。

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它适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铸就了吉州窑古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见水亮等个性特征。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绿釉、仿龙泉釉、彩绘及青花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豇红、青灰炻质等色。

一,吉州窑古陶瓷的胎质特征

吉州窑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窑的米黄色含砂胎。古物陶瓷研究者谓其“粗松,似陶”,更有学者认为其未达到高温瓷化效果,这些观点虽然偏颇,却正好指出了吉州窑胎质的本质特征。

吉州窑物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由于胎中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物中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现代吉州窑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现成高岭土,且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入,人为掺和又极难把握比率,难使匀和。因而胎质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中留下的竖条形的起伏触感和竖条状的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现象。

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掺入稍许水泥浆的做法,烧成后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此类仿品多为大件,如瓶、罐、炉一类,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中其胎质不适应生产彩绘瓷,因而在彩绘瓷未见仿者。

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烧成,因而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且半年后泛黄消失,呈白中泛灰状。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尤以玩具陈设件居多。

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入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物锈靠胶粘附,干燥时无异样物中反应,但见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点唾沫涂于锈面,手指沾有土色者为人为土锈。现今的高仿品则有用老器底敷中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两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品,更具欺骗性。其识别方法,前者可用指弹法或敲法,从上下声音辨别,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则可观测釉与胎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难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玳瑁、虎斑等稀价高的碗、盏,以求暴利。

二,吉州窑古陶瓷的釉色特征

除胎质不同外,新老瓷器的釉色区别,第一眼的直观感觉十分重要。老器釉料是使用天然材料,釉色物自然古朴,加上年岁久远,多有使用磨损痕,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器,其泛光亦显柔和。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成分勾兑,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锈蚀法,但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其光亮度当然突兀、扎眼。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窑所特有的“流泪”现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中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挂附均匀,若选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中,使釉面浑然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中上述这些吉州窑所特有的釉泽现象,是新品无法显现的。

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物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物原因。

三,吉州窑古陶瓷的工艺特色

吉州窑为综合性窑场,民窑生产随意性大,现就基本的最具本质特色的器型发展趋势、制作工艺和画风画法作简单分析比较。

1,器型发展趋势。时尚决定器型发展,器型决定制作工艺。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中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2,工艺特征:吉州窑因地制宜,制作工艺受胎土物、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以基本器型碗、盘、壶的底足为例,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中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中物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中华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物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以黑釉瓷施釉为例,受烧造技术的影响,北宋以前的黑釉瓷为防止釉粘连,保证成品率,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由中于窑钱(垫圈)的出现,固定了叠烧器物之间的间隙,能较好地防止釉粘连,形成了除圈足外略显稍许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由于较准确地掌握了垫圈厚薄规律,形成了除圈中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

这些都是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断代特征之一。以时尚习惯为例,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中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博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3,画风画法。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物中,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物、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彩蝶、波涛、猫、狗、虎、马、虫、鱼,常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绘物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古玩鉴别无捷径可走,掌握特色是瓷品鉴别的根本要求,仅凭某一特征就下结论,又必失偏颇。因此,应通过多看、多摸、多比较,综合考虑。吉州窑是一个综合性民窑系列,沿烧了1200余年,民俗性、创造性、简陋性、随意性等是其特点,掌握其胎质、釉色、施釉方法、画风画法、烧造工艺等特征,在品玩过程中找到规律,再将规律性的感性认识归纳成理性认识,其奥秘也就熟谙于胸了。

宋元吉州窑瓷怎么鉴别?


宋元吉州窑瓷怎么鉴别?吉州窑的窑址在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是宋元时代江南地区的一个主要窑口。晚唐时即已开始烧造瓷器,至宋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至南宋达到顶峰,元初起走下坡路,但后期又一度中兴,到明代中后期逐渐停烧。在晚唐至五代吉州窑的初创时期,釉色比较单一,品种也少,主要是酱褐釉、乳白釉和淡青釉的碗、罐和水注之类;到宋代,吉州窑进入了繁荣期,釉色和品种都增加了,黑釉、乳白釉、绿釉、影青釉、洒釉、窑变釉都有生产,特别是黑釉器成为了这个窑口的一个主要产品。吉州窑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过汝窑、磁州窑、建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等的诸多影响,特别是与磁州窑和建窑渊源关系密切,在鉴识时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共同与不同之点。

吉州窑器一般为正烧,少有大器出现。其胎质较粗松,但很坚硬,器物胎壁较厚,界于瓷与陶之间。胎色以灰白、米黄为主,个别呈紫灰色。这种胎料,现在在当地还有留存,这就给制假者留下了有机可乘的条件。但当时吉州窑窑工的修胎是很有特点的,为了追求时效,熟练窑工往往就在快速的几刀之中完成了修坯的工作,因此,在器物上可见到修坯时所留下的明显刀痕和旋纹。又因当时胎泥淘炼较简单,烧成后胎体上常可见有杂质和孔隙。这是在鉴识吉州窑器识胎时的一个重要特征,须首先予以关注。此种工艺的独特性,常使仿制者露出马脚,大多数仿品制胎过白、过于精细,即便模仿,也常是貌合神离,做不到位。仿品的胎质常比真品还要紧密和精细,胎体常是过重或过轻。此外,宋时,吉州窑器中有一种仿定窑的产品,这种器物胎质较薄,胎色呈粉白或黄白色。识别时要多从胎质、施釉和工艺特点几个方面去仔细分辨。

吉州窑器的施釉一般采用3种方法:即浸釉、吹釉和洒釉。主要是浸釉法,即用手倒拿着底部浸入釉中,因此,器物底部常无釉。另2种施釉法则在浸釉器物上再吹上或洒上别的颜色釉。吉州窑瓷施釉较厚,古瓷釉面光润细腻,有一种温润之光。作伪者常用兽皮或浸油软布来进行抛打,以使其出现温润之光。但用兽皮擦者,在放大镜下可见无数细小平行的擦痕;而用油布擦者,在摸触时会有一种油腻感。还有用稀酸处理来去掉浮光的,但这种器物釉面发涩、呆板,没有古器所应有的包浆,而且在放大镜下可见到酸腐蚀的痕迹。最主要的一种鉴识釉面方法是:吉州窑器一般均是出土器。因南方气候潮湿,泥土中含酸量多,造成其出土器的土锈一般表现为在其釉面上出现明显的结壳现象,犹如皮肤上弄伤后在修复时所结的痂盖差不多。这种结壳的现象,仿品较难做出或做像。此外,吉州窑器的胎釉结合不是很好,釉面多数会出现开片,放大镜下看,开片中应有土浸之痕。仿品有时也可做上开片,但这种假开片,一是开得不自然,二是很难做出开片中的土浸之痕。吉州窑的釉是低温铅釉,经过几百上千年时间,釉内的铅会有部分析出,放大镜下可见点点锡光。仿品是很难做出这种锡光的。以上这些,是鉴识吉州窑釉面的一些重要特征。凡釉面无结壳现象,又无开片和点点锡光者,须小心对待。

黑釉茶盏是吉州窑的重要产品,到南宋达到鼎盛。品种有木叶纹、兔毫毛釉、玳瑁釉、虎皮斑釉、油滴釉、鹧鸪斑釉、黑釉彩绘、黑釉洒彩、素黑釉、剪纸贴花纹等多种。鉴识时,主要是观其胎釉特征。另外,各种茶盏有些相应的特征也要予以注意。如木叶纹盏内的叶子,在烧成后其叶面与底釉釉面应在同一平面上,如遇叶片凸于底釉之上,或与底釉脱节,即是仿品无疑;真品窑变釉的茶盏其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应为紫红色,而仿品的窑变斑则常有偏差,不是过深就是过浅。真品的窑变釉是流动的,仿品则常是死板的;真品剪纸贴花纹茶盏常施灰白色玳瑁釉,烧出来的贴花纹饰既清晰又不生硬,而仿品则常见图案模糊不清,或边线过分生硬,釉色也单一,不见变化。可以与建窑相区别的一点是,建窑没有烧造过剪纸贴花瓷和彩绘瓷。

白釉彩绘瓷也是宋元时代吉州窑的一个主要瓷品。尤其是到元代,窑变花釉器有所衰落,但彩绘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彩绘瓷都是釉下彩。鉴识彩绘瓷,除了观其胎特征外,主要看其彩绘。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以铁质为彩料,烧成后呈黑、褐、赭、棕等多种色调,色彩明彻晶亮。与磁州窑不同的是,磁州窑器是用笔在施有化妆土胎体上作画,烧成后花纹呈铁锈般的赭红色,成色偏黑。吉州窑瓷一般不在胎体上施化妆土,花纹直接画于胎坯上,烧成后,颜色更偏酱红色。真品在白釉面上的褐彩似有一种化开的感觉,好像在玻璃上涂彩而不能完全黏附于表面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特征。仿品就没有化开的感觉,黏附力好。现在,市场上出现有老胎新彩的伪品。这种伪品常见绘画功力不到位,彩绘呆板、草率,缺乏灵动之气。另外,就是器物釉面不见老气,新彩部位常会在胎釉间鼓出气泡。吉州窑彩瓷在清代就有仿制,清代仿品彩绘显得拘谨,线条显柔和,没有真品那种灵动和放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釉下白地彩绘瓷闻名于世的北宋八大窑之一的吉州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釉下白地彩绘瓷闻名于世的北宋八大窑之一的吉州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吉州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