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代定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古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宋代定窑白瓷文物

古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宋代定窑白瓷文物

宋代定窑瓷器鉴别 看古代定窑白瓷器 出土瓷器的鉴别特点

2020-06-13

宋代定窑瓷器鉴别。

宋代定窑白瓷古董文物最出名的就是1996年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55件定窑白瓷。定窑为官窑,皇宫御用,净众院为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赐名。据铭文记载,全部为定窑专门为净众院烧制的精品白瓷。净众院塔基是皇室为院内得道高僧建的舍利塔,地位极其尊贵。

北宋定窑龙首净瓶

古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龙首净瓶高60.9厘米,腹径19.1厘米,足径10.1厘米,是古定窑最大器物。瓶直口,细长颈,颈上部雕仰覆莲瓣纹,中部为覆莲纹相轮圆盘,下部为弦纹。圆肩,鼓腹,肩塑龙首短流。肩部雕刻覆莲瓣三重,上腹剔刻缠枝菊纹一周,下腹雕仰莲瓣四重。瓷胎细白,釉色莹润。定窑为官窑,皇宫御用,净众院为皇帝赐名,故此净瓶用龙首。

定窑金装长颈瓶

金装长颈瓶,身高19.3厘米,圆唇,侈口,长直颈,瓶口配卷枝钮覆叶纹鎏银盖,并以鎏银片包镶圈足,雍容华贵。胎质细白,坚硬,釉色透明莹润,颈饰弦纹,肩部饰菊纹,腹部雕刻仰莲瓣三重,花瓣修长,富立体感。

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定瓷为研究北宋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宋代定窑白瓷精品


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宋五大名窑中,地位是不同的:

汝窑老大,知名度最高,拍卖价格也最高;

哥窑最神秘,冰裂纹似乎更抢镜,话题王;

钧瓷最世俗化,家有万贯不值钧瓷一片;

官窑和明清官窑容易混,而且它的感觉和汝窑、龙泉窑接近,面目有些模糊。

宋 定窑白釉划花萱草纹碗

定窑呢?我的感觉是:它似乎不是五大名窑。名气还不如磁州窑、龙泉窑等叫得更响。

为什么呢?我分析,就因为它的的颜色。定窑是白瓷,但是,现代人最不缺的就是白瓷。审美疲劳了!有点委屈定窑了。

宋 定窑白釉印花芦雁穿花纹碗

今天我们都知道了,古人想制作出纯白色的瓷,很不容易,不是发青就是发绿。探索到了宋代,真正的白瓷依然没有出现,定窑当时最高科技水平了,也只不过是白中泛黄。

直到有一天走进首都博物馆,看见了不止一件定窑的白瓷,才恍然大悟:定窑为什么被列为五大名窑。它的颜色太美了。

宋 定窑白釉鼓钉盒

其实,定窑的器型比汝窑还是简单、日常化,基本就是各种各样的碗。但均能展现出不同细节的美,高手就是这样做的。

按照中国大致的南北方美学特征,北方往往粗犷、热烈,磁州窑很典型。但是,定窑虽身处北方,美学特征却大部分是含蓄的:印刻的花纹也是白色的,远看几乎察觉不到。只有器型保持着北方的豪迈……

宋 定窑白釉提梁壶

定窑一定还有更多的谜团待解。

宋 定窑白釉刻莲瓣纹盖罐

宋 定窑白釉炉

金 定窑白釉刻莲花纹洗

宋 定窑白釉莲瓣盘

定窑白瓷怎么鉴定?


定窑白瓷怎么鉴定?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表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结合十分严密,无流釉表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动,构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选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今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新鲜,构成缘由尚待研讨。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常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开始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布,此为判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首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显着不一样的特色,这些特色体如今北宋中期今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因为覆烧的创造,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体现并不那么完满,足面(圈足与地上触摸有些)总是显得不行平坦,有些当地釉厚,有些当地釉薄,以手抚之,显着地感到高低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表象十分新鲜,但在判定中却十分有用,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选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判定之要害。别的,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巨细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表象,但无论巨细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简直无钩手。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假若完好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简单发现这一特色。就当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表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完成,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要素,若以人力做作,难免留下成心做作的,不天然的痕迹。如今只要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表象,这种表象的构成彻底出于天然,且在当前没有导致仿制者满足的注重,仍可作为判定的一个规范。

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区别在哪


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都是人们眼中的精品,对于刚步入瓷器收藏队伍或者说没有接触过白瓷收藏的朋友来说,二者并不太好区分。

1.从瓷器的胎体来看

北宋定窑白瓷的胎体比较细薄光洁,需要很高的温度才能够烧制成功,瓷化的程度比较好,用手指轻轻叩击北宋定窑白瓷,就会发出清亮悦耳的声音。大部分辽白瓷的胎体常常会出现干裂的情况,摸起来比较粗糙,有一种颗粒感,釉色白中泛青或者泛灰,辽白瓷的烧造温度要比北宋定窑白瓷低一些,糅合十分不好,辽白瓷的底部总是会出现干裂的情况,辽白瓷的瓷化程度也远远不及北宋定窑白瓷。辽白瓷中的精品少之又少,这种辽白瓷的胎体比较坚硬而细腻。

2.从瓷器上釉方面来看,北宋定窑白瓷上釉相对细薄,往往施以满釉,瓷器右侧洁白纯粹,也有一些釉色白中泛青或者是白中泛黄的北宋定窑瓷器,存在流釉合积的情况,积釉的地方微微泛青或者泛绿,釉面坚硬而细滑;辽白瓷上釉相对较厚,具体可以区分为透明玻璃釉和白色乳浊釉,辽白瓷中的精品的釉色是粉白色和乳白色,基本上泛青或者是泛黄,施釉非常均匀,一般都不会出现积釉和流釉的情况。

3.从瓷器工艺来看,北宋定窑白瓷的胎质原本就足够洁白细腻,所以不需要再在胎体表面上一层化妆土;辽白瓷大多胎质都比较粗糙,因此制瓷工匠们往往会在胎体表面施加化妆土。

从瓷器的款识来看,辽白瓷的款识比较单调,仅仅有两种款识,分别为“官”和“新官”,只不过字体多有变化,相比之下,北宋定窑白瓷的款识就非常多样化了。

4.从瓷器的纹饰来看,北宋定窑瓷器的纹饰技法丰富多样,有雕花、印花等等,线条流畅,刀法精湛;而辽白瓷的纹饰技法并不多,除了碗盘上满有划花纹饰之外,基本上都是素面,也有较少一部分辽白瓷仿磁州窑的一些纹饰。

今天给大家带了一件辽白瓷和一件北宋定窑白瓷,方便大家进行对比,下面请一起来看看吧!

p1

这件北宋定窑白瓷名为:宋定窑白釉盏托。瓷器的尺寸为:高6.5厘米,口径8.6厘米,足径8.2厘米。目前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p2

这件辽白瓷名为:龙泉务窑白釉刻菊莲纹葫芦式执壶,瓷器的尺寸不详,出土于北京丰台辽墓。

定窑白瓷有什么特征?


定窑白瓷有什么特征?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表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结合十分严密,无流釉表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动,构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选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今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新鲜,构成缘由尚待研讨。

2、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常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开始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布,此为判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3、底足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首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显着不一样的特色,这些特色体如今北宋中期今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因为覆烧的创造,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体现并不那么完满,足面(圈足与地上触摸有些)总是显得不行平坦,有些当地釉厚,有些当地釉薄,以手抚之,显着地感到高低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表象十分新鲜,但在判定中却十分有用,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选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判定之要害。

别的,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巨细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表象,但无论巨细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简直无钩手。

4、变形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假若完好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简单发现这一特色。

就当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表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完成,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要素,若以人力做作,难免留下成心做作的,不天然的痕迹。如今只要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表象,这种表象的构成彻底出于天然,且在当前没有导致仿制者满足的注重,仍可作为判定的一个规范。

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壶赏析


唐代白瓷皮囊壶出土数量不多,但件件制作精美,代表了唐代白瓷最高工艺与艺术水平,体现了唐代白瓷独有的雍容、饱满与恢宏气度。下面通过对资料整理与研究,详细介绍几件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壶。

造型忠于皮囊容器

唐代白瓷皮囊壶的制作工艺相当纯熟,基本特征为:腹身肥硕,下宽上窄,腹宽大于腹高,平底,带有横梁。壶口上本均应置有竖插盖,惜难以保存而存世稀罕。之所以称作皮囊壶,是因它的器形仿自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容器,主要功用是作为酒器或水器。具体而言,唐代白瓷皮囊壶可分为两种形制:

一种是柱尾、高提梁、鼓腹型,即高提梁,弧度陡些,梁后为圆柱形的尾饰,腹部圆鼓。

唐代白瓷皮囊壶,1996年河北省故城县出土,现藏于河北省衡水市文物管理处

以1996年出土于河北省故城县的这件为代表。壶高24厘米,底径10.3厘米,口径2.9厘米,梁高5.7厘米。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微泛青,釉面光润。凤首形盖,凤眼点黑釉,短流,半圆形提梁,鼓腹,饼状实足。腹身整体饰凸起的仿皮囊缝合线,前后腹部饰鞍形图案,左右两侧贴塑有花朵纹。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工艺精湛。

另一种是鸭尾、矮提梁、鼓腹型,即提梁矮些,弧度缓些,梁后为上翘的鸭子尾巴形状的尾饰,腹部圆鼓。

唐代白瓷皮囊壶,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白家口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以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白家口出土的邢窑白瓷皮囊壶为代表。壶高16.2厘米,口径2.4厘米。灰白胎,细密坚致。通体施白釉,釉面匀净、光润。壶身上扁下圆,平底。竖直管状口,环形提梁。壶身两侧为仿皮囊缝合的起线装饰,上部饰花叶纹鞍鞯。整体忠实模仿,细节讲究,线条干净利落,富有韵律感。

两种造型的白瓷皮囊壶,均未脱离皮质容器的基本面貌,属于北方创新瓷器造型之一,独具北方民族生活情趣与艺术特色。

装饰技法多变

唐代白瓷大多为素面,无装饰的居多,但就皮囊壶而言则是个例外。出于要忠实于皮囊容器原作的缘故,其造型讲究,图案精美,技法多样,仿制效果惟妙惟肖。具体解析如下:

1.用堆贴凸线技法表现缝合线装饰

堆贴凸线是胎装饰的一种常见技法。其具体做法是:完成制坯,待器坯稍干后,以瓷泥条堆贴于器表,然后在器表施透明釉入窑烧成。白瓷皮囊壶为了真实表现真皮质感则运用了此法。

唐代白瓷皮囊壶,1980年河北省临城县祁村窑址出土,现藏于河北省临城县文物保管所

典型如1996年河北省故城县出土的这件白瓷皮囊壶,扁圆的壶身犹如三片皮页连缀而成,流、提梁、尾及腹身的转折连缀处均装饰以堆贴凸线纹,凸线上还模仿真皮囊壶刻划出缝合的针脚线,褶皱自然,形象逼真。

采用堆贴凸线纹表现皮囊壶上的缝合线

2.用贴花技法表现图案与铆钉装饰

贴花也称贴塑。其具体做法是:在胎坯未干时,将模印或刻划出的花纹泥片,用泥浆贴于器胎表面,然后施透明釉入窑烧成。贴花技法在唐代白瓷皮囊壶上普遍运用,其中尤以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沙坡砖厂出土的这件白瓷皮囊壶最具代表性。

唐代白瓷皮囊壶,1996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沙坡砖厂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壶身侧面采用的装饰即为模印贴花技法,花纹完全忠实真皮质地的皮囊壶图案,铆钉装饰效果更是十分逼真。

采用贴花表现皮囊壶上的图案与铆钉

3.用戳印技法表现背披花毯图案

戳印,一般只是作为地纹出现,有时也与刻花与印花技法相结合。其具体做法是:在胎体未干时用尖状工具直接在瓷坯上戳出花纹或先制作出戳形花纹范,然后在瓷坯上印拍,其印痕为凹下的阴纹,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成。唐代白瓷皮囊壶上即采用了此技法,典型如1996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沙坡砖厂的这件白瓷皮囊壶,腹部采用戳印技法制作圆圈联珠纹、方形几何纹等,真实再现了背批花毯上的精致图案。

采用戳印技法表现皮囊壶上的背披花毯

4.用减地浮雕技法表现鞍鞯图案

减地浮雕,即浅浮雕,其具体做法是:先用刀具在瓷坯上划出主体图案的轮廓线或刻出主体图案,再将线外的地子剔去一层,使纹饰凸出,具有立体感。唐代邢窑白瓷皮囊壶运用此法表现的马背鞍鞯,图案凸起,极具立体效果。

采用减地浮雕技法表现皮囊壶上的鞍鞯

5.用刻划技法表现花纹装饰细节

刻划,即刻花与划花的二者结合。相比较而言,划花线条细浅柔和,而刻花则刻痕深且粗,线条刚劲有力。这种技法在唐代白瓷皮囊壶上也有较多运用。典型如1980年河北省临城县祁村窑址出土的这件白瓷皮囊壶,腹部两面三道三角形纹饰和密布在三道纹饰之中的斜线纹、交线纹以及环绕在三道纹饰之外的叶状纹、花状纹等,皆是由扁形刻刀或梳篦齿形刻刀刻划而成。

用刻划技法表现皮囊壶上的图案细节

另外,1996年出土于河北省故城县与1996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沙坡砖厂的两件白瓷皮囊壶,腹部模仿真皮质皮囊壶缝合针脚线的地方也都使用的是刻划技法,效果逼真写实。

6.用捏塑、点彩技法表现凤首形器盖

捏塑,顾名思义,即用手捏而成,唐代较为普及。各地窑址与唐代墓葬中经常出土有捏塑作品,除了人物,还有猴、羊等小动物。唐代白瓷皮囊壶上的凤首形器盖,整体即以捏塑手法塑造而成。同时,还采用点彩法表现动物的眼睛,造型准确,形象逼真。典型如1996年河北省故城县出土的这件白瓷皮囊壶上的凤首形器盖,其凤首眼睛点染的黑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整个器物显得活灵活现。

用捏塑、点彩技法表现凤首形器盖

目前研究表明,上述出土的唐代白瓷皮囊壶与1980年河北省临城县祁村窑址出土白瓷皮囊壶标本质地、造型、风格相似,因此推测它们的产地为邢窑。

邢窑自唐末五代衰落后,堪称经典的白瓷皮囊壶也随之消失,但工艺继续传播与发展,产地也由河北扩展至内蒙,以缸瓦窑为代表的辽代白瓷皮囊壶,不仅成为契丹民族独特造型之一,还在文化上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宋代定窑瓷真伪鉴定方法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誉鹊起。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 ​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

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了解了定窑的胎釉、工艺和装饰特点,反复对照真品去审察,是不难将赝品剔除出来的。一一云南省收藏家协会

宋宫廷为何弃定窑白瓷?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州村,古代属定州而名。宋定窑白瓷因进贡宫廷,“白定”扬名陶瓷史,淹没了唐、五代定窑器及宋“紫定”、“黑定”、“绿定”的工艺成就。在此,有必要追溯一下唐定窑史,以还定窑真实面目。

定窑白瓷源于唐邢窑白瓷,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使得唐邢窑白瓷名噪天下。但唐邢窑“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几乎均属于日用瓷,后远销海外,成为唐代产量最多的出口瓷。

河北唐邢窑衰落之后,河北唐定窑继而代之。进入宋代,定窑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即著名的“紫定”、“黑定”和“绿定”。其实宋定窑中的“紫定”、“黑定”和“绿定”,是中国陶瓷史上除青釉之外最具历史文化收藏价值及美学评判价值的高古颜色釉瓷,先说“绿定”,文献上无记载,仅见一件窑址标本“绿定刻龙纹花纹器”,龙纹刻法犹如“白定”。绿釉始见汉绿釉陶,而宋“绿定”却是陶瓷史上最早的绿釉瓷。次说“黑定”,黑釉始见于东汉的德清窑黑釉瓷,德清窑以黑釉瓷壶闻名,其黑釉本身枯涩,其名声在于器型。宋建窑黑釉茶盏美在于黑釉之窑变纹、窑变斑。而宋“黑定”美在于胎体洁白,黑釉晶亮莹润。再说“紫定”,“紫定”是宋以前高古瓷中唯一可以与景德镇元明清颜色釉瓷媲美的一种颜色釉,源于仿酱色漆器。古玩市场上,民窑“紫定”器要比民窑“白定”器贵十倍以上。苏富比1997年香港拍卖会上,一件类似宋定窑“紫定”器的宋耀州窑酱色釉梅瓶,拍卖估价已达220万至280万港元,如真品宋“紫定”器,估价还应更高。

回到宋定窑白瓷。白瓷是宋定窑的主流产品,也是代表性的产品。北宋早期定窑白瓷多为盘、碗、碟、杯、盒子、瓶等日用器。装饰有模印、贴花、浮雕、划花和刻花四种。纹饰以浮雕莲瓣纹居多,莲花瓣肥,器底刻划“官”或“新官”字铭的多为晚唐、五代的产品。

北宋中期定窑白瓷出土器不多,浮雕莲花瓣纹明显减少,葵瓣口碗也少见。“紫定”器多为北宋中期,此时耀州窑也出现酱色釉器物。

北宋晚期,定窑白瓷佳品多,刻花装饰线条有的粗犷有力,也有的纤细流畅。多以印花装饰为主,构图严谨,层次分明。有牡丹、莲花、凤凰、孔雀、鹭鸶、鸳鸯、水鸭、鹦鹉、游鱼等,其纹饰模本采用定代缂丝纹样粉本刻模,因此工艺成熟。北宋晚期定窑为官府定烧宫廷用瓷,典型器为宋定窑牡丹纹大盘,印花云龙云凤大盘。

宋定窑白瓷鉴定:胎质坚实,釉面有泪痕釉,釉中有竹丝刷纹,为鉴定要点,釉色白中微闪黄色为典型特征。当代新仿品,胎质过于细腻,釉面可见泪痕及竹丝刷纹,釉色多闪青白,刻划纹呆板,凹凸生硬。没做旧之器有贼光,做旧釉面呆涩,刻有“官”字铭器,多太精细,无古朴之气。古玩市场宋定窑白瓷碎片较多,可藏几件作为鉴定标本。

可惜,北宋汝窑瓷进宫廷后,原宋宫廷“宠器”定窑白瓷被弃,原因定窑白瓷器口有芒,汝窑天青釉更完美。

大英博物馆藏定窑白瓷


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均,唯一以生产白瓷为主的就是定窑,其余皆为青瓷。晚唐时期,在古定州,现在河北曲阳一带就能烧制出胎色洁白,釉质莹亮,薄如脱胎的素白瓷。定瓷从唐代出现,北宋中后期发展鼎盛,开始烧制北宋皇室的宫廷用瓷,产品由此风靡一时,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北宋末年,由于战乱,定窑逐渐衰落和废弃,窑工随朝廷南迁,给南方景德镇窑带去了更先进的制瓷工艺。金代有复兴,没落于元末,定窑烧制历史750年左右。

大英博物馆藏定瓷

定瓷釉色,如早冬初雪,清淡素雅。在五代晚期,定窑的瓷土就可以淘洗极精研,所制瓷胎坚致细白,修胎精细轻薄,造型轻巧秀雅,多施满釉且釉色灵动光润,薄而匀净,纯白如牛乳。由于瓷质精优,色调淡雅,纹饰秀美,在北宋中晚期,定窑开始为北宋宫廷制器,因定瓷为民窑御供,所以定窑白瓷有精粗之别。由于装烧技术的改进,北宋早期,定瓷口沿有釉,到了北宋中晚期,为了避免定窑薄胎瓷的变形,采用覆烧工艺,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为了掩饰御供精白瓷的芒口缺陷,就以金,银,铜等金属做包口装饰,史称“金装定器”。大英博物馆所藏定瓷,即多为这类精制白瓷,黑色口沿是金属氧化所致。

大英博物馆藏定瓷划花牡丹纹盘

定窑作为五大名窑之一,不同于官哥汝均之处,除了釉色之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它的装饰技法。官哥汝均都以釉色见长,体素无纹,以釉面自然开片为装饰特色,而只有定窑白瓷,光素无纹者少,装饰工艺以划花,印花以外,还有堆花,绣花,锥花等技艺,装饰的纹饰题材也丰富多样,花鸟走兽,凡自然界美好之物,都可用于定瓷装饰。装饰手法多变,应用娴熟,划花工艺,尤为精妙,如下图大英博物馆所藏划花双凫图斗笠盏,用刀或竹篾刻划,线条洒脱流畅,舒朗俊逸,花草摇曳,双凫戏水,画面构图完整,简练传神,意蕴深远。

大英博物馆藏划花双凫图斗笠盏

大英博物馆藏定窑印花花果婴戏图碗

一直以来泪痕,芒口,竹丝刷痕为鉴定定瓷的三要素。泪痕为流釉痕,古籍更以有泪痕者为真品,但真品未必是佳品。实际情况是,各个时代的定窑精品往往很多都无泪痕,五代晚期,宋代早期的定窑精品也无芒口。泪痕,芒口,竹丝刷痕应为制瓷缺陷,多出现在一些制作不甚完美的作品上,只可参考,不能作为绝对的鉴定依据。

日本美术馆藏婴戏荷叶枕

宋代留存至今的定瓷,已成供人瞻仰的艺术品,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遥想两宋时期,这些巧思构造,巧工制作的艺术品,大多只是人们日常所用之器物,宋人的艺术素养和生活品味之高可见一斑。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宋代定窑白瓷文物》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宋代定窑白瓷文物》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代定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