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大国工匠陶瓷文化系列之——景德镇瓷录

大国工匠陶瓷文化系列之——景德镇瓷录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2-21

景德镇古代瓷器。

陈海澄先生(1934-2014) 原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江西都昌县籍。

其父陈茂虎先生清末民初之人,文盲。15岁时都昌连年水灾,无法生活,靠讨饭来到景德镇谋生,靠打杂,拼搏几十年,于解放前夕,终于置产百万。陈海澄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读过私塾,当过学徒,协助过父亲,管理过坯房,正是这一点,改变了自己的前途以及整个家族后来的走向。

八十年代末调到市政协工作,主管文史。以其丰富的阅历和严谨的治学,在政协文史工作这个位置上成绩斐然。随着采访陶瓷界老艺人,工人和陶瓷工商界人士达一定数量之后,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着手撰写景德镇瓷录。于2003年完成,历史十余年。

景德镇富贵吉祥青花瓷器餐具

陶瓷的历史是中国的历史,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景德镇明朝以前制瓷有详细的记载。到了清晚期景德镇老秀才蓝浦编写的《陶录》对景德镇明到清制瓷和民俗进行全面的记载。陈海澄先生所作《瓷录》则是清末到解放初期这段时间的景德镇制瓷工艺和其民俗文化史,填补了该时间段的研究空白。有人说该书是景德镇陶瓷史的易经,足见该书历史的分量。1955年后,景德镇和全国一样,其私有制全面公有化,其制瓷民俗文化基本结束了。

陈海澄·著

第一章 白 土

(上接前文)

(三)鼓儿碓

鼓儿碓是最小的一种,因车网形似鼓而得名,以三宝蓬和银坑坞最多。

坝 在大沟中用石料砌坝拦水,使提高了水位的水沿小沟流到水碓边。

水沟 建鼓儿碓多是三个碓共用一条沟,其长度随碓的所在地而定。

塝 鼓儿碓的车网是受从上而下的水的冲击力而转动的,故要用石料砌塝。一个鼓儿碓砌塝长3.5米,高2.4米,塝下装碓,塝上装水槽。

水槽 装在进水沟的侧面,长约2米,宽约75厘米,高约15厘米,飘出塝外1.2米。进水口处安闸门,高约30厘米,出水口高出鼓儿6厘米。水从上对着鼓儿冲下。

鼓儿 也就是车网,结构与下脚龙碓相仿,只是要小得多,但有些名称与下脚龙不同。规格有三种:第一种的直径只有1.16米,车叶子也有1.16米;第二种的直径有1.5米,车叶子也是1.5米;第三种鼓儿更大。

前两种都是舂4根碓栅,后一种舂6根碓栅。

因直径小,用4根与直径长度相同的木料,宽约6厘米,厚约8厘米,分两边一纵一横组成“十字坊”,穿过车心轴,外弯紧贴十字坊,内弯又紧贴外弯,合成大弯。在外周围,每隔13厘米,就有一块“口板”穿过内弯和外弯。口板内又围一圈“筒板”,组成车叶子。口板共28块,长约1.1米,宽约16厘米。为了挡住鼓儿旋转带来的撒开的水,在碓棚一侧,安一块宽约1.3米,高约1.5米的板壁,叫“水仓”。

车心轴 长约3.2米,直径约30厘米,削成8面形,鼓儿在车心正中段,两头各钉铁轴头,搁在车凳上。车凳是两根木料,直径约20厘米,长约2.5米,横跨水槽塝下的下水道。水槽两边,各安水枧滴水到车心转轴处。

碓拨 共4根,分别安在鼓儿两侧,穿过车心。

碓栅 和缭车碓一样,用腰闩、眠牛、马叉(又叫木耳朵)。有的也和下脚龙碓一样,用葫芦搁在马叉上旋转。

碓脑 共4根,长度只有80到90厘米。

碓嘴 生铁铸成,只有10公斤。

碓臼 有4个的,也有6个的,长约90厘米,宽约45厘米,安在鼓儿前方,分两边排列,多是石板为料。

建造水碓的木工为专门技术工,不要求刀刨光滑,但计算要特别精确,尤其是缭车碓的两个关键:一是水槽与车网的距离,二是车心轴16面打的眼的位置,均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会造成停碓不转。木工对这两个关键技术从不公开,只传一个儿子,每次安装水槽,都是带这一个儿子下水,即使在四九寒天也是如此。哪个水碓为某一木工所建,这位木工就成了这个水碓的包修工,可得长年包修费。

(四)淘洗制造

摊棚是矿石粉碎后进行制不的场所。

主要设备如下:

淘塘 面积2平方米左右,以青砖垫底,四周用砖砌成矮墙,高约1米。底部为坡形,靠淀塘一侧深约1米,另一侧约50厘米。

淀塘 面积约9平方米,深约80厘米,与淘塘一墙相隔,半腰处有一小洞,泥浆从淘塘经小洞注入此塘。泥浆澄清后,水又经小洞回流到淘塘。祁门矿区则用直径2米,深1米的大木桶淘洗泥浆。

干塘 只有鼓儿碓设干塘,面积3至4平方米不等,深约1米。缭车碓和下脚龙碓不设干塘,满棚摊开半干湿的泥浆堆,让其自然干燥。摊棚也因此得名。

桌子 制不专用桌,长约2米,宽约40厘米,高约70厘米,也有80厘米的,桌面厚约7厘米。

盒子 制不专用木盒,呈“井”字形,后面一根木料是活动的,可以脱落。内空20×14×5厘米,下面的木板另配,面积稍大于盒子,后面安一柄。瑶里釉果的盒子大于此。

吸水砖 加速干燥的青砖。

货架 晾干不子的架子,以横木作档,四面不用板。长约2.5米,高约1.4米,分5层,每层高约27厘米。数量根据厂的大小而定。

其他 八磅、四磅、一磅铁锤各一只,铁淘耙一把,铁板耙一把,另有土箕、木勺、钢丝弓等。

碓户向矿主购买矿石后,用独轮车运到河边,再用船运到水碓边。下脚龙碓和鼓儿碓多设在水沟旁,那还要用独轮车将矿石又从河边运到碓旁边。

东河和南河在春夏期间水满,秋冬水浅,所以船运也必须在前两个季节进行。里村有一叫方昶的碓户,秋季要矿石使用,因水浅,他雇来好几个竹排装矿石。竹排吃水浅,便于航行,可却引发了船帮的讼诉。浮梁县法院裁定:碓户雇请船只或竹排任其自由,不受限制。此后,装运矿石四季皆有。

装来的矿石倒在河边或沟边,让水冲涮余泥,之后,用八磅铁锤打碎,再用一磅铁锤敲成鸡蛋般大小的石块,然后倒进碓臼。碎石舂成细末后,双手抱住碓脑,挂在预先吊好的绳索或篾环上,用铁勺将粉末舀起,过筛倒进淘塘。

当取了五臼细末,淘塘就加水,用铁耙来回搅动,搅成浆糊状后,用木勺舀到淀塘里。淀塘里的泥浆约淀六小时后,放开隔墙半腰的洞孔,淀塘里上面的清水回流到淘塘,再用木勺将泥浆舀到干塘,或者舀到清扫后四周用泥巴作拦坝的地下,让其自然干燥。泥干燥到可以成堆而不下沉时,便可制不。

制不时,先将湿泥搬到桌上,堆成小堆,另把托板托着木盒放在桌上,抓一把干粉末,撒在盒子内空和四角,再抓一团泥,揉成圆状,用力搭在盒子里,再用手拍紧,然后用钢丝弓锯掉余泥,盖上碓户牌号印,退开盒子后面的活档子,取下盒子,托板托上湿泥坯,侧着放在货架的吸水砖上,一块不子便制成了。

缭车碓车身大,动力足,碓臼多,在雨水均匀时,每车年产量可达14万块。但对水源要求特别高,故建造得比较少。下脚龙碓对自然条件的要求适中,建造最多,每车年产量约5万块。鼓儿碓虽然造价不高,但动力有限,每车年产量只有2万块。这三种碓的建造,使大小河流和大小水沟的水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既降低了加工成本,又保证了景德镇产瓷原料的供给。但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雨水好的年份,可生产九个月,遇到干旱,则不到半年。

碓户雇工的不多,资本大的每碓也只有2到4人。受雇者又多为半工半农,即又在碓棚生产,又在自己家里种田。他们的工资按件核算,每一小万块(即1万斤,计2500块,每块4市斤),可挣干谷5石(每石130市斤),包括伙食以及过节、过年的酒菜在内,一年可挣干谷40石,可舂成大米4500余斤。

碓户与白土行(即牙行)一般都有固定的买卖关系,称“宾主”,成品由白土行经销,并送货上门。有的碓户则直接售给窑户。

三 高岭土矿床的开采与加工

高岭土为土质土,主要由颗粒细小的高岭石和埃洛石所组成。南宋以前,制瓷只用经风化了的石质土,史称“一元配方”。

后来,地表面经风化的石质土采掘殆尽,而地下开采的石质土性软,在高温下成不了瓷,于是,人们发现并应用高岭土掺和石质土方可成瓷。史称这种配方为“二元配方”,并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发现并应用于制瓷的高岭土产于浮梁瑶里麻仓村,时称“麻仓土”,由于这种土非常珍贵,被列为官土,只限于“御用制瓷”。后来又在东埠高岭村发现了高岭土。清同治八年(1869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高岭村考察之后,著文向全世界介绍高岭矿石,此后,欧美各国都将此类矿石称作“高岭”,高岭土由此成为国际通用名词。

由于高岭土是由细小颗粒状矿石所组成的土质土,所以矿床的开采比石质矿要简便得多,只要找到矿源以后,用铁锄挖掘即可。故矿主将开采和加工连成一体,省去了中间环节。但在开矿前,也要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扶塘师傅”,负责勘察矿床、取样试烧以及开矿井、搭工棚、淘洗加工等工作。

矿床经勘察选定之后,取原矿土数斤用水分几次淘洗,洗净杂质晒干后,取一二小块送到窑里“试照”,如果质量符合要求,含土率又在50%以上,就立即开采。有的矿床含土率仅30%,如迫切需要,也着手开采。

开采的方法也是分明矿和暗矿,即露天开采和坑道开采,采取哪种方法,视其离地面深浅而定。

露天开采较为简单,只要铲除地面杂草灌木,刨开淤泥积石后,从上往下挖掘即可。这种方法成本低、效率高。有的矿床较深,便采取坑道式采矿,尽管连连支撑“厢树”和“扛眠牛”(支架),由于矿体酥松,因坍塌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常有发生。后来,不是矿源非常丰富之地,均采用露天开采法。

矿坑确定之后,选一块地势平坦且又向阳的地方为摊棚。摊棚为大草棚,结构简单,面积随矿床多寡而定。棚内顺地势挖坑,用石料砌成上中下三个阶梯式的连体大窖,每只窖长约6米,宽约5米,深约0.8米。每只窖之间的墙壁中,各开闸门一方,为关放水浆用。有的矿主,将窖开在露天之下,但也要搭一个较小的草棚,为将矿土制成砖块状之处。还有一道重要设施为水沟,沟很长,顺地势而挖,直到连接水源。所经过的地段,有的用石料砌结;若山脚是岩石,则必须开凿;有的地段地势低洼,便用竹枧为渡槽。水沟的宽与深视情而定,有的长达一二里之遥。

人们挖出矿土后,倾倒在沟里,利用水的冲击力,将溶化了的泥浆冲入窖中。有的矿坑离作坊很近,就直接倾倒在第一层窖中。泥浆或矿土达到一定的积量时,关闭水源,用铁耙反复搅动,数分钟后,渣滓沉淀于窖底,再放开闸门,泥浆经过筛滤流入第二层窖中。又反复搅动,沉淀后放入第三层窖中。经过两次过滤,已是纯泥浆了,这时,用2斤石膏溶于水,倒入窖中,约20分钟后,开闸门放出清水,尔后用木棒在沉淀了的稀泥上挨次拍打,使内含的水份挤出于面,用勺舀出,下面便是带有粘性的湿土,再用铁丝为弦的木弓,将湿土锯成块状,取出后放在桌上稍事晾干,然后印制成砖块状。

打砖的长桌用厚木料制成,砖匣用四块可拆开的木料制成,底下另有托板。砖匣的内空根据砖块体积而定。明砂高岭印成的砖块很小,长约8厘米,宽约6厘米,厚约3厘米,重量约16两为1斤的4两(合今秤2.5两),故不称作“不子”。星子高岭印成的砖块大,长约14厘米,宽约10厘米,厚约8厘米,重量约3斤2两,袭沿称“高岭”,也不称“不子”。打砖槌亦为木制,捶打时,取一团泥,填满匣的四角,捶打要结实,再用弓锯锯掉上面余泥,盖上货主牌号印。制成的泥坯或放在货架上晾干,或码放在露天下晒干,至此,全部工序完毕。

劳动组合一般为七八人,除扶塘师这个工头之外,没有工种之分,从采矿、淘洗、打砖、晒干全部完成。一窖泥的制作称“一伕泥”,星子高岭一伕泥制泥坯500块,一天可制二伕泥。这种工人多数为当地农民,有的矿亦雇佣闲散劳动力,没有行帮组织,工资为计件结算。

四 品种及其矿区

白土品种繁多,质量亦各有异,各矿区开发的历史亦各有长短,现按不子、高岭土、釉果三类的顺序逐一介绍。

(一)不子类

祁门不子

祁门不子简称“祁门”,产于安徽省祁门县,其境内的东乡、南乡、西乡都有这种土的矿藏,其中南乡的为优质土,曾是御窑厂钦定的“御用瓷土”。

据《祁门文史资料》第一辑有关史料介绍,自明代起,就有不少祁门人到山水相连的浮梁业陶,有陈公某某根据多年业陶的经验,认定祁门也有瓷土矿,于是他回到原籍,在大北埠开采瓷土,这是祁门最早的瓷土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也说:“土出婺源(应是浮梁)、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应是高岭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这里说明了祁门不子呈色洁白,性质粢软,是制作高档细瓷的上乘原料。

清顺治年间,在南乡亦发现了瓷土,并在坪里背后开采。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南乡贵溪村的胡钦选在郭口桥发现并开采瓷土。乾隆年间,又在双凤坑、栅木坑、丁村墈、方年老等地发现了瓷土,水碓发展到几十家。咸丰年间,胡钦选六世孙胡春馨与双河口瓷商陈培德,在西乡伊坑吴村发现瓷土,并合资开采,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为牌号──“培春”。同治四年(1865年),胡春馨之子胡元龙,根据白岳地脉趋向,由楠木岭经东坞坑,过杉木岭,转狮子岭,直到东乡庄岭村,发现了太和坑蕴藏着优质瓷土,即独资开采,取牌号为“胡春培”。御窑厂用这里的瓷土为坯料,烧出的瓷器洁白细腻,得到皇帝的赏识。此后,御窑厂的瓷器,均以太和坑瓷土为主要原料,并钦定太和坑为御用专矿,一般民窑不得采用。御窑厂还颁给胡培春号小黄龙旗一面,将旗插在船头上,任何关卡免检放行。

同治八年(1869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考察浮梁高岭土之后,到这里作了重点考察,他回国后,将高岭土、祁门不子的土质及开采情况,写入了其著作《中国》,向全世界传播。宣统三年(1911年),胡培春瓷土在南洋劝业会举行的各国土特产展赛会上获最优奖。民国4年(1915年),胡培春的太和坑、林家坞的瓷石矿和制成的不子,参加巴拿马的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由此,祁门找瓷石矿之风再度兴起,在庄岭一带,先后发现了永德坑、四美坑、洪太坑、日顺坑、葫芦坑、胡家坑、公司坑等十多处,最盛时期采矿制不多达50多家。胡培春号和其他厂家,还在景德镇开设白土行,销售自己的产品。由于质量好,常常供不应求。

祁门不子经李希霍芬的介绍和在国际博览会获奖后,使某些制瓷国家垂涎三尺。民国8年(1919年),上海某瓷商与日本人勾结,以40石大米1万斤(2500块)的高价,先购得40万斤,准备转运到日本,经江西瓷业公司经理康达请示安徽省主席许世英下令禁运,才使得景德镇制造细瓷的原料得到正常的供给。

民国24年(1935年),江西陶业管理局对景德镇瓷业原料进行了一次普查。普查报告发表于《民众月刊》第七期。摘录于下:

祁门瓷土产于祁门县东之30里横路头附近之吴坑等处,现在开采土坑有老鼠仓、义顺坑、葫芦坑等处,停工未开者有四美坑(因土硬未开)、洪太坑(无资开采)、许家坑、(在许姓祠后,因迷信未开)、果子坞(成本过重)等处.此地因地系万山重叠,树木荫浓,道路多起伏曲折,居民多持种山场为业,无大村落,均是零星散布,土坑为私有合股经营者居多.如向人租赁开采者,每年约纳租金70元左右,所采土量不受限制,大约每条坑每年最少可出土50万斤,每万斤在山售价计洋10元。

原料采取方法 该地矿石是用明坑法,采取时只须尖锄劈挖,不用炸药。

矿厂状况 自祁门县五六十里外直达庄岭脚下,沿溪河两岸如大河滩、七里亭、石壁下、吴埭等处均有碓厂,小车居多,现在开碓者有大车3乘,每车12支碓,小车40乘。荒废未舂者,大车1乘,小车40余乘。

粉碎与制造 粉碎与制造与瑶里釉果同。不过淘洗池、沉淀池多有用松木板制成,高出地面二三寸,比乱石砌成者清洁。

运输方法 吴坑一带碓厂所制之货,概由肩运至横路头下5里之石壁下,再由竹排装至祁门县城(每排载重800斤),如祁门县城附近之碓厂,亦用竹排运至县城交卸。上年水满时,由祁门县城上船,直达抵镇,如至下年水少时,仍由竹排运至宝石(此处距城90里),再交船运,但石壁下及县城均设有堆栈,县城并有代运行家。再赣皖公路线经过石壁下、横路头等处。

交易方法 由牙行代为买卖。

产额 全部开舂,全年可出300余万小块,民国24年约出200余万小块。现存山未售者亦有200余万小块。

价格 民国24年,1万小块最低时100元,最高时150元。以1万块小块计算,即2500大块,每大块计重4斤。

从上述材料看,只是将东乡产土情况作了介绍,字里行间,显示出衰落的景象。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由于瓷器滞销,使祁门整个瓷土业都受到了很大影响。胜利后,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机。

1951年,祁门县成立国营祁门瓷土厂,所有产品供应景德镇。1952年,景德镇原料公司因故停止收购祁门不子,造成祁门瓷土厂积货如山,经济紧张,不得已改为砖瓦厂。1953年冬,景德镇因制国家用瓷的需要,经江西省政府与安徽省政府协商,祁门恢复瓷土生产。1955年,祁门瓷土厂扩建为祁门瓷厂,生产的瓷土除自用以外,还供应各产瓷区。

冯群星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民协手工艺发展促进会艺术委员

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江西景德镇高温色釉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群星,字惟吾,紫砂之源——古阳羡黄龙山人,出道二十余载,几多艰辛而知甘苦。1990年后习陶,喜古法成型,追朴、拙之气,求传统之韵,好原创,善全手工且手法独到,享受随心所欲、快乐制陶之境,其风格凸显,自成一派。创制之余好探索,首创高温颜色釉窑变结合紫砂装饰法,令同行瞩目。

搜集各类顶级紫砂原矿百余吨,弃化学采原始法炼泥,求紫砂之原汁原味,创“群星藏砂”品牌享誉业内,同行求者不绝,并成功开创紫砂壶“壶随泥贵”之先河。

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沈阳故宫博物院、中国紫砂博物馆等陈设收藏。参加专业评比多次获全国最高奖。

1995年创办“江南紫星艺苑”,2006年创办“惟吾陶居”,2009年在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创办“星工坊”至今,致力于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扬而乐此不疲!

2014年2月参加清华美院紫砂高研班,受教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

小编推荐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特征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特征在传统陶瓷里显而易见,其审美观和艺术思想从大量出土的陶瓷陪葬品以及海底沉船中的陶器就能感受到。景德镇的传统陶瓷艺术发展的过程,也顺应人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审美不断的追求,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的审美历程,也见证了从单纯的文化特征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凡是一件成熟的陶瓷杰作都离不开技法上的变现处理,这是陶瓷创作者智慧、毅力、接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心理质量的综合因素的检验。技法之美是陶瓷艺术家的创造思想,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是艺术家对材质合理选择,工艺恰当运用以及技法审美实施而产生的技法之美。技法的熟练运用才是创作理想作品的重要保障,任何工艺均有技法成份,其媒材均有局限性,陶瓷也是一样,倘若局限性都不存在,陶瓷的灵魂也随之消失,陶瓷美感也看不见了,陶瓷艺术存在的价值体现就是它的兼容性和不可代替性。然而在陶瓷装饰的技法工艺表达选择上有多样性,可以表达不同艺术审美的情趣。一个完整的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之前,它在呈现审美主体时,将被装饰器物的造型、材料质地、工艺技术特征等因素紧密结合完整地以审美呈现出来。在此之中工艺技法的表现作为主导体,影响审美心理的整体性。对于一件具体的陶瓷艺术品而言,它所唤起的美感,是由其造型、胎质、釉色、釉质、料色、线条、构图布局等因素构成的完整形象结构所唤起的美感。再其必须经过一定的有素养的工艺装饰技法,才能进行欣赏活动,才能揭示其陶瓷作品的艺术内涵。

景德镇陶瓷装饰盘子

研究和阐述景德镇现代陶瓷装饰特征,不得不追溯中国陶瓷历史发展,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便用精湛的技艺,在陶器皿上进行各种装饰,彩绘出各种具象、抽象的装饰纹案。宋代,中国传统陶瓷已达到了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品质装饰体现的最深刻时代。不仅发展出单一的影青刻画的装饰,还创造出较为成熟的彩绘、花釉装饰瓷。由宋至元,由元而明,景德镇以“天下瓷之宗”之尊垄断中国瓷业。由于宋室南迁,窑业良工随之南下,经历史的推移,到元明时期,景德镇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不惜工本,源源不断地试制出精美的新装饰工艺及材料,如果说我国的元、明时期的釉下青花瓷,曾以单纯、明净的装饰审美创造出世界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那么以元代釉里红为始,随后,祭红、郎红、胭脂水、碧玉釉以及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无数色釉鱼贯而出,宛如采莲横空,气象绚丽的装饰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公元一六四四年之后,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制瓷业经一千多年的洗礼,进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同时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康熙十九年以后,清代官窑不但恢复了明代中期以后衰落的铜红釉烧制技术,康熙年间的郎窑红和豇豆红独步一时,当时的天蓝、洒蓝、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以、古彩等釉上装饰都是成功之作。在短暂的雍正时期,景德镇的官窑制瓷的讲究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烧成了有史以来发色最鲜艳的釉里红,青釉烧造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自雍正开始的整个清代,粉彩成为彩瓷装饰的主流,它和青花二个品种在景德镇烧造的瓷器中占极大的比重。

粉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瓷器釉上彩发展的一个巅峰,尤其是它和中国绘画的紧密关系,不但使粉彩的艺术装饰性有了空前的提高,而且它的接受对象,也像中国绘画一样,十分广泛。到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和珐琅彩、粉彩、古彩的工艺装饰制作,在继承雍正时期的基础上,有极精致的陶瓷作品出现。到道光二十年,景德镇的瓷工们开始对晚清的粉彩进行改良,进一步的强化装饰绘画性加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晚清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领域有了文人画家介入。晚清安徽文人画家程门在景德镇谋深,将浅绛山水画技法运用到瓷画上,创立了“浅绛粉彩”画法。给陶瓷装饰写下了一个新的篇章。民国年间,在全国的陶瓷产业一蹶不振时,景德镇陶瓷已经开始写下它新的华章,逐渐文人画成为了当时的陶瓷装饰主流。然而近代景德镇陶瓷装饰领域受到文人画的冲击,给传统陶瓷带来巨大负面冲击。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学者钟连生教授认为:由于文人画的审美要求取代陶瓷装饰的审美特征过分膨胀,被视为“工匠气”被轻视,日益萎缩,导致偏离陶瓷艺术正确发展的嫌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景德镇陶瓷艺术领域经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剔除糟粕,传承创新发展精髓。从而派生出具有景德镇地域特色的现代陶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景德镇陶瓷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与各朝代的文化发生碰撞,积淀下典型中国式民族的文化特征,它已经不仅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灵魂,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积淀


作为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我们是听着瓷都的美名长大的,可能就是由于我们生在这样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从小对景德镇的瓷器有着非常深的感情,所以在考上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选择了最深爱的陶艺专业,从此,开始了我们的艺术生涯。回想当年,为我们的选择感到庆幸,现在身处这个古韵悠扬的艺术殿堂,感觉自身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景德镇手绘节节高陶瓷酒坛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他的存在不仅仅是艺术史上辉煌的一笔,更加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最浓墨重彩的文化积淀之一,艺术陶瓷的历史意义甚至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外交史上都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说到景德镇制陶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年间,但那时的陶器制品只能称之为“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能自产自用,并不远销,所以那时陶瓷的影响非常有限,几乎并不为外人所知。然后经过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景德镇的陶瓷烧制技术渐渐凸显出来。

到了五代时期,景德镇成为了当时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并且凭其在白瓷高超烧制技术而奠定了自己在制瓷界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为以后景德镇陶瓷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时光荏苒辗转到了宋代,随着那时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陶瓷业的生产销售也出现一派蓬勃景象。那时,宋代全国有宫、哥、汝、定、钧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窑独创青白瓷的烧造,并以景德镇窑为中心,形成了并列于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龙泉窑等窑系的青白瓷窑系。当年青白瓷窑系影响面之大,在宋代六大窑系中居于首位。景德镇在宋代因创烧青白瓷器而独树一帜,而就是这时,得以用皇帝宋真宗的“景德”年号为镇名,从此“景德镇”称号享誉全球,也由此开始逐步走向全国的制瓷中心。

这时的景德镇制瓷也以近乎鼎盛时期,到了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间,元朝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对景德镇瓷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此时景德镇在制瓷原料上已从原有的瓷土配方加以改进,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形率,并为日后大型器物的烧制创造了条件。元代景德镇瓷业发展的突出成就表现在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以及红釉、蓝釉、孔雀绿釉等新品种的烧制成功。在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承前启后、技术创新的重要时期,到了元代后期,全国很多瓷窑已经渐渐消失,而景德镇窑真正成为陶瓷制造业的代表。

历经元代至明代时期,景德镇已几乎成为中国陶瓷制造业的一支独秀。到明代中期以后,景德镇的瓷器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甚至外销瓷的数量也是巨大的,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尤其像印度尼西亚等地,经常有大批明代瓷器的发现,数量惊人,中东地区同样十分可观。

明代晚期,中国瓷器远销欧美各地,墨西哥在修筑地铁时还发现了明代五彩瓷的碎片。而高质量瓷器的代表便是宫廷所用的瓷制品,那时的宫廷御用瓷几乎全部由景德镇供应。真正代表了时代特征的正是景德镇瓷器。明代洪武年间设置了御器厂以后,为了满足宫廷用瓷需要,为追求最高水准的陶瓷制品,景德镇的制瓷业不断生产新品种,不惜代价提高产品质量,因而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而民窑在此基础上,同样精益求精,到嘉靖以后,宫廷所需的御器——钦限瓷器,实际上是由民窑中“官古器”户烧造的。那时民间的中、上阶层居民,几乎都使用景德镇民窑所产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

到了清代,景德镇的瓷都地位比明代更为突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景德镇不仅始终保持瓷都地位,而且瓷业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晚清六朝时期,陶瓷当数光绪御窑器最为精良。那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仿古风颇盛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清末到民国,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仿古器沿袭旧制,继承中亦有创新。清末民初兴起的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文人派浅绛彩瓷,一改前朝华缛浓艳的面貌,追求一种简约淡雅的清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从此开创了陶瓷彩绘文人画派的先河。至民国二十年(公元1930年)前后,文人派的新粉彩瓷便成为景德镇美术陶瓷的主流。

说到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就有必要举例一些代表陶瓷种类。景德镇的陶瓷至宋起发展壮大,其中宋朝以青白瓷为代表,这青白瓷晚清后又称之为“影青”、“隐青”等,其特点是釉色如玉,白中泛青。青白瓷的制作水平已超出当年其他南北名窑的制作水准。据现代测试,宋景德镇湖田、湘湖青白瓷标本瓷胎的白度达到76.5%,釉面透光度达到1.19%。为此专家评价:“宋代青白瓷不仅远远超过了越窑,使釉的质感达到了如玉的要求,而且也几乎具备了与玉器无别的质地”。

而提起精品陶瓷就不得不提青花瓷了,青花瓷不仅料色青翠艳丽,釉质莹彻透亮,而且笔触之间极富层次。青花瓷的发展至元代才趋于成熟,目前真正的元青花存世量极少,有着极其高的收藏价值。永乐和宣德时期是明代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永乐瓷以青花、鲜红釉和甜白釉最为著名,并新创了低温黄、绿釉彩瓷的新品种。宣德器更为成熟,品种大大增加,其发色浓艳深沉的青花瓷成为明代青花瓷之冠。这时新创的品种有斗彩、青花填黄、青花填红、洒蓝、天青釉等。成化瓷器是明代瓷器发展的又一高峰,其瓷质细润晶莹,薄如蛋壳,品种以青花和斗彩著称,此时青花呈色淡雅,别具一格,而斗彩在宣德基础上达到了明代的顶峰,其代表的器物有鸡缸杯、天字罐等。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后,珐琅彩瓷试烧成功。尔后又将画珐琅法逐渐运用到五彩中,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粉彩瓷。到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烧制珐琅彩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而由珐琅彩发展而来的粉彩瓷,其技艺也日臻成熟。雍正粉彩瓷,色泽粉润华滋,装饰精巧秀逸,显得异常柔丽高雅;雍正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成瓷后进行釉上粉彩装饰,使粉彩的明艳、青花的幽靓争妍斗艳,相得益彰,更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雍正时期研制成功的高温窑变釉,绚丽斑斓,流光溢彩。

之后历经民国直至现代,景德镇的制瓷业,仍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景德镇的陶瓷涉及领域越来越宽广,不仅是日用陶瓷、观赏收藏类陶瓷,甚至工业航空航天类陶瓷都有着景德镇瓷器的身影。

各式各样的陶瓷精品,融入在中国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在工匠手中飞速旋转的轴轮上铸出一件一件半成品,然后在画工笔下用明艳绚丽的色彩描绘出唯美意境,在千年不息的熊熊炉火中烧制出“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的陶瓷成品,不论是陈列在展厅的橱窗内,还是摆放在普通人家的餐桌上,都将它那亭亭玉立的姿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陶瓷的出现、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荣耀。千年瓷都,经久传承;瓷魂永存,代代相袭。

景德镇四大名瓷之玲珑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

玲珑,明彻的意思。玲珑瓷属于镂花的一种。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则叫“米通”“萤手”。有些陈设品如龙舟、花瓶之类,镂空处不糊釉浆,也叫玲珑。唐代洪州窑巳生产玲珑瓷;明永乐时,景德镇窑巳有玲珑产品。隆庆、万历其间,玲珑瓷风行一时。清乾隆时期,御窑厂也曾仿烧。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盖碗、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玲珑瓷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又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

发展历程

这种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只是花纹粗犷而已。先民们将豆、高柄杯等一类圈足器的陶器坯体镂通成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作为生活中的装饰,如马家浜文化中的陶豆,其上的镂空,盛行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弧边三角形和弧边菱形等几何形,有的还将几种相间组成环带状的镂空装饰。大汶口文化的豆或高柄杯上的镂空,则流行圆形、方形、长条形、三角形、菱形等形式。三国东吴、西晋时期,有一种用青釉制作的镂空罐,敛口,圆腹,腹上有数排圆形镂孔,假圈足,有的肩部附双耳,有的口沿处附一弯柄,极似挎篮,形制大小不一。主要用途是熏香和蒸食,他们把美带进了日常生活。由此处可见,玲珑瓷来源于祖先对美的发现和追求。今天,在观赏玲珑瓷的佳作时,更感叹劳动者的伟大和聪明。所谓玲珑瓷,是指经过“镂花”或“镂雕”的盘子,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其工艺是先把坯体上的花纹进行透雕后,然后通体施薄釉,同时洞眼也得以墁平,由此称为玲珑。烧制后,在光照下欣赏,其花纹呈米粒状拼辍而成,所以,又称米花或米通,但是,约定俗称的名称还是:“玲珑眼”或“芝麻漏”。

玲珑制品在隋唐时,江西丰城罗湖一带的洪州窑就有生产,到了元代,景德镇窑也生产这类产品,如青花釉里红镂雕花盖罐;至于明代,永乐年间制作的官窑瓷器玲珑瓷十分精致,如花熏一类瓷器;到了清乾隆后期,这类产品更是广受欢迎,那时官窑和民窑均有制造,如同本文介绍的这只玲珑瓷青花盘。就是现在,玲珑瓷也有不少佳作,只是它的孔眼由手工镂刻改为机械戳制,釉色则从单色发展到红、黄、绿、蓝等多色,成为喜闻乐见的彩色玲珑瓷。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玲珑瓷得到恢复,而且发展很快。玲珑瓷工艺精湛,装饰设计时统一考虑玲珑眼与青花纹饰及加彩的协调问题。雕玲珑眼时讲究刀法。配制的玲珑眼釉烧成后呈碧绿透明、光亮平整。填眼釉要注意干湿,干燥后进行青花纹样描绘,并施透明釉,然后入窑烧成为青花玲珑瓷。青花玲珑瓷釉面白中泛青,料色幽靓雅致,玲珑碧绿透明,釉中有釉,花中有花,相互衬托,相映生辉,耐酸、耐碱侵蚀,无铅毒。若进行釉上彩绘,成为清雅中见鲜润的青花玲珑加彩瓷。随着玲珑瓷成型的机械化程度提高,玲珑釉由一种碧绿色发展到多种颜色,玲珑眼由米粒状改变为各种形状组成的美丽图案。与玲珑相结合装饰的青花,由单纯的边脚图案发展到山水、花鸟、人物等。

产地品牌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显得灵巧、明彻、剔透,特别高雅秀洁。

玲珑瓷启始于北朝末年至隋初。唐、宋、元未见,至明永乐年间景德镇窑有甜白釉玲珑瓷烧造,此后复现于清乾隆期,然而数量很少,至于永乐年间的玲珑瓷流传极少,很不易见。晶莹、幽雅的青花玲珑瓷,是景德镇传统名瓷。它既汲取了青花技术之特长,又采纳了镂雕艺术之妙法,具有精巧致密,素雅清新的特点。外国人称其为“嵌玻璃的瓷器”,数百年来一直誉满中外。

青花玲珑是一种下釉青花加玲珑雕镂的综合装饰。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青花玲珑的装饰风格与众不同,它的玲珑釉色透明带绿,小孔处透明性强,仿佛开了一个个的小窗户,阳光和灯光透过,成瓷组成的玲珑眼的特殊纹样,艺术效果别具一格。加之与青花装饰相结合,在白中泛青的釉色衬托下,显得分外精巧细腻.朴素大方,清新明朗。

21世纪以来发展有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陈设瓷;玲珑眼也由单一“米通”,发展为圆,尖、扁、线弯曲等形式。并能组成各种花鸟、水浪,云彩人物等形状,丰富了青花玲珑的装饰效果,使品种更加丰富多彩。1981年景德镇青花玲珑瓷荣获国家金质奖。

景德镇的里弄的陶瓷文化


古往今来,景德镇的里弄一直在书写瓷都故事。景德镇的里弄真实妙笔点缀了“瓷都”之名、瓷器之精美。

景德镇祥集弄

史载古代景德镇有“一百零八条弄”。毕家弄、江家弄、彭家弄、方家弄、詹家弄、斗富弄等等,每个名字里面都藏着一个个故事。

每天,如织的人群在古老的里弄里忘返流连,他们穿梭在一个个长满了青苔的小巷子,在寻找过去,在倾听故事,在感悟现在。

考证发现,景德镇里弄的房屋百分之八十都是以烧瓷窑炉废弃的窑砖头修筑的,它们经过几十次、上百次的烈火历炼后就用来建了房子,这种高效聪明的废物利用,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昔日,陶瓷生产手工操作,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坯房、窑屋、红店,遍布街头巷尾,因而形成了街巷里弄多的特点。如今,这些都成为久远的回忆了。

穿梭在景德镇现存的里弄,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想象得到当时繁荣鼎盛的制瓷景象。当年,许多瓷器走昌江河道,载小船驳运,再转入长江出海,器行九域,誉满全球。殊不知正是里弄扮演了始发地的角色。

景德镇里弄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丰富的内涵。景德镇里弄历经千年的沧桑,更是千年瓷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象征。

我们当仰慕景德镇的里弄,更要心怀崇敬的注视着它们,呵护好它们。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这是地球上唯一的瓷都留给我们万金难买的宝贵财富。

景德镇里弄是中国陶瓷文化的象征,它的精神就是古朴的灿烂,就是辉煌的不朽。

景德镇现代仿古瓷业的文化思考


一、仿古瓷业的现状及疑惑

上世纪八十年代,景德镇陶瓷馆与东风瓷厂合作仿制一批馆藏青花瓷器,拉开了现代仿古瓷业的序幕。到 1993年,仿古瓷专业户多达千余家, 1996年前后又增至近2000家,到现在已经有 3000余家。其中如华弘陶瓷和佳洋陶瓷更是成为仿古瓷业的典范,成立了颇具规模的公司。仿古瓷业在迅猛发展,但市场管理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却没有衔接上,往往出现低端臆造的仿品多,小作坊多,以及作坊之间缺乏交流相互闭塞的情况。因而仿古瓷业也造成了一定的乱象,而其中最受人们关注也是人们最误解景德镇仿古瓷业的便是仿古瓷等于假古董。

许多人一听到景德镇的仿古瓷便立刻会联想到一个名词“假古董”,大有谈虎色变的感觉,更有买过赝品的收藏者大呼景德镇的仿古业应该被取缔。诚然,很多仿古瓷最终都会被当做“假古董”来进行销售。但是真正了解景德镇仿古瓷业的人都知道,景德镇仿古瓷业的生产商本身并不会将仿古瓷当做“古董”进行销售。真正将仿古瓷拿去鱼目混珠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经销商们,既有来自港澳台的,也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从本质上来说,景德镇的仿古瓷业只是承担了制造者的角色,而购买者拿去谋求正当或者不正当的利益,那是购买者的问题。

另外,许多从事多年仿古瓷制作的人员一般都热爱古代陶瓷艺术,而且对古陶瓷的研究往往都很深入,是陶瓷文化和技艺的传承者。如上文提到的佳洋、华弘般形成规模的仿古瓷公司,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在仿古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的弘扬做出了不少贡献。因而,景德镇的仿古瓷业并非洪水猛兽,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的市场。

二、传承制瓷手工艺

2006年景德镇手工制瓷作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方面这意味着人们开始重视手工制瓷,而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了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的传承面临着危机。危机来源于景德镇制瓷业生产工艺的现代化,许多行业已经摒弃了原来传统的制瓷方法。

而仿古瓷业基于其需要惟妙惟肖地模仿古代陶瓷艺术的特殊性质,恰恰成为了当前景德镇传承和发掘传统制瓷手工艺的主力军。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先生说:“想要做好仿古瓷,就要对古代东西有透彻的了解。我面对一件件真品,仔细地琢磨它们,就好像他们在同我讲话。它们告诉我那个时代制瓷工艺的各种信息,严格按照当时的程序做,就一定可以做好。 ”真正的高精仿古瓷业往往需要完全地再现当时制作工艺,使现代人能充分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结晶。因而,现代仿古瓷业可以说是最为直接与传统制瓷手工艺发生关系的制瓷行业。通过仿古瓷这个媒介,传统手工制瓷工艺作为一种对历史的回归,其意义显得特别重要。具体说来,要仿制古代器物并使之到位,其胎釉原料和装饰材料就要采用与同时代相同的配制方法而不是现代标准化配方;其成型工艺就必须是手工拉坯、修坯或印坯、泥板成型而不是机械制瓷;其烧成最理想的窑炉还是柴窑,而现代煤窑、气窑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每个朝代之间的制作工艺特点都是有着区别的。如,宋代的青白瓷以拉坯成型为主,而到了元代则以模印为主,优秀的仿古瓷器都会考虑到这之间的差别。因而,通过仿古瓷业生产的这一过程来说,其在传承和发掘传统制瓷手工艺这一方面上是功不可没的。

三、弘扬陶瓷文化

上文提到要想做好仿古瓷业,传统制瓷手工艺的传承和发掘是比不可少的,但是另一方面,真正发展仿古瓷业还需要对古陶瓷的内涵展开深入的研究,包括陶瓷文化的交流。因为一件好的仿古瓷必定是出自古陶瓷研究专家和陶瓷美术家之手。要仿得几可乱真,除了有过硬的传统制瓷工艺水平,还要具备对古陶瓷的鉴赏能力,包括对器物形态、构图、形象、笔意及神韵的超强把握能力。因而诸如黄云鹏、向元华、杨国喜等知名的景德镇仿古专家,都是古陶瓷的鉴定、鉴赏专家,并且对古陶瓷的文化内涵都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如佳洋公司在 2003年就注册了“景德镇国际陶瓷交流中心 ”,开展过不少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如2006年就承办了国际元青花会议。并且每年都会聘请国内知名古陶瓷学者或者鉴赏专家来景德镇讲课。另外中心还建立了“景德镇古陶瓷标本馆”和“陶瓷艺术博物馆”,为陶瓷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实物资料。并且现代景德镇具有规模的仿古公司也基本都会建立标本馆、研究中心等等。因而仿古瓷业实际上也是陶瓷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途径。

从器物和欣赏者的角度来说,一件优秀的仿古瓷器能够满足人们的对古代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因为真正优秀的古代陶瓷艺术毕竟只占少数,高端仿古瓷的出现能使更多古陶瓷爱好者有机会体会到陶瓷文化的魅力。并且会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即欣赏者开始鉴赏仿古瓷的仿真程度,研究仿古瓷和古代器物的差别。而这样的鉴赏培养和审美需求恰恰促成了陶瓷文化的升华和延续。

四、仿古瓷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文物、古玩、艺术品收藏的兴盛,国内外学者对于古代陶瓷艺术的鉴赏和研究的深入,爱美、慕古、尚古的心理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读懂并且欣赏古代陶瓷艺术。而优秀的古代陶瓷艺术品稀少且价格高昂,少则数十万上百万,多则千万过亿。可以说大多数喜者都难以购买或拥有,甚至难以见到。一件可以乱真的仿古瓷器,既具有和真品相似的价值,又拥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而且可以是多数人可以消费得起的。因而这种满足人们尚古情结又适合大众消费的仿古瓷自然会有市场需求。

再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历史上各代的仿品瓷,如今都成了有价值的文物。文物界所谓的唐仿、宋仿、明仿、清仿等历代仿制品中的杰作,目前也都成了价值连城的藏品,现在就连民国仿、六七十年代仿也一样成了收藏的热门。而很多高仿制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其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了。如 2003年国家博物馆首次限量仿制 30款馆藏国宝,其中有 10件瓷器仿制品,全是景德镇出产,完全复制了清代烧瓷的全套工艺——手工制坯、手工绘画、柴窑烧炉,可以说除了烧制的年代不同,其余与原品几乎没什么不同了。由于仿制的是绝世珍品,请的是当代最优秀的工艺师精心制作,并且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监制、绝版限量发行,所以 2005年4月份仿品在北京和天津等地展出时极受玩家推崇,一个星期内所有样品被购一空,并且市场销售价格一路飙升,仅几个月涨幅就达 25%以上。

但是总的说来,景德镇的仿古瓷业还是有着很大提升空间的。国家文物局调查显示,大陆衍生品产值超过 500万人民币的博物馆仅有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两家,这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年 3到5亿的销售额有着巨大的差异。这说明了,包括仿古瓷业在内的艺术品衍生产业还是属于初级阶段的,同时也说明了国内的衍生品市场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而作为国人收藏的一大热门陶瓷,仿古瓷业作为衍生产业在将来也必将有着更大的提升。

结语

景德镇仿古瓷的历史悠久,尤其是到现当代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其兴旺的原因与收藏热以及市场需求是分不开的。当然也因为收藏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了很多收藏者对景德镇的仿古瓷业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景德镇的仿古瓷业是洪水猛兽。但事实恰恰相反,景德镇的仿古瓷业对于传承陶瓷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传承传统制瓷手工艺和古陶瓷内涵研究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来说也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因而,正确理解现当代仿古瓷的文化内涵,对于景德镇的仿古瓷业以及陶瓷文化的健康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