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瓷器的印花 > 导航 >

陶瓷印花技术创新发展的历程

陶瓷印花技术创新发展的历程

古代瓷器的印花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2020-02-21

古代瓷器的印花。

我国陶瓷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脉络相对比较清晰,它是我国陶瓷行业快速发展的真实记录。首先,由最原始的简单单色陶瓷丝网印花→多色陶瓷丝网印花→精细陶瓷丝网印花→辊筒陶瓷印花→陶瓷喷墨印花,这是陶瓷印花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

印花陶瓷茶杯

2 传统印花与新型喷墨印花的发展现状

2.1 陶瓷丝网印花技术

陶瓷印花最早主要采用平面丝网印花技术,也叫孔版印刷,它与平印、凸印、凹印合称为四大印刷方式。在上世纪70年代,丝网印刷技术主要在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广泛应用。改革开放之后,佛山部分陶瓷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模式,使丝网印花技术在我国陶瓷行业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并成为世界上花网印花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和功能最齐全的国家。

(1)陶瓷丝网印花中所使用的基本设备

在陶瓷丝网印花中所使用的基本设备有:拉网机、清洗台、干燥机、晒版机(曝光机)、冲洗台、修整台等。

(2)陶瓷丝网的制作流程

1) 设计制作好底片(原稿);

2) 绷网,即把丝网按一定的张力粘结在网框上;

3) 清洗空丝网及干燥,即把绷好的丝网正反双面及网框清洗干净,并干燥;wwW.tAocI52.cOm

4) 涂布感光胶,即将调和好的感光胶均匀多次涂布在丝网上;

5) 曝光(晒版),感光胶膜因见光会发生化学反应,胶膜间的分子结构起交联硬化的变化,由可溶性变成不溶性,清水显影后,形成阻墨层和通透网孔的图案部分,即印油就可以通过网孔形成印刷图案;

6) 显影,即将经曝光发生光学反应的胶膜冲洗干净,形成图像的网孔彻底通透;

7) 修整,对完工的丝网印版作全面检查,修补。

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陶瓷丝网印花技术具有制版简单、快速、操作灵活方便,效率高,利于机械化生产,便于不同产量的生产印花转换。但是,陶瓷丝网印花技术由于许多是采用半自动的人工操作,在制作陶瓷丝网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多个环节人工操作,容易出现误差,比如说,涂布感光胶的次数或厚薄,或者冲洗网版的通透度等,都会在制造的过程中影响了丝网的使用周期与质量。另外,由于是采用平面印刷,首先不测印刷到产品的边缘,影响了产品的美观;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色差;最致命的是不能对瓷砖的凹凸面进行印刷。因此,很难体现陶瓷产品表面的多元化及立体层次的效果。

2.2 陶瓷辊筒印花技术

早期,陶瓷辊筒印花技术是在平面丝网印花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它把平面丝网的间歇印花转变为连续印花。据悉在上世纪中期,意大利西法尔公司就发明了辊筒印花技术,并大量被使用。随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申请了专利,并在1999年也获得了中国专利并授权。我国从90年代末期引进的辊筒印花技术基本上是后期升级的胶辊印花技术。

胶辊制作的原理是设计师将设计好的图案文件,交给专业的雕刻公司,雕刻公司将图案文件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控制的激光器,一边根据图形数据不断变换发射激光束的强度或步长,在印花胶筒层上雕刻出相应的微孔,形成印刷图案。

辊筒印花由于采用柔性印刷技术,其突破在于可以实现瓷砖表面的凹凸印刷,从而使得砖的表面层次更加丰富,图案纹理清晰、细致、色彩鲜艳,效果逼真,完全可以与天然石材相媲美。在生产中实现全自动控制、生产量大、对位精准、使用寿命长,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但由于辊筒印花设备成本和使用的成本较高,辊筒制作周期偏长,以及国产核心技术也没有完全成熟掌握等因素,影响了它在陶瓷企业中的推广使用,所以很快就被喷墨印花所取代。

2.3 新型陶瓷喷墨印花技术

陶瓷喷墨打印技术是一种无制版、无接触、无压力的印花复制技术,它将电子图像直接成像在陶瓷介质表面,省略了传统陶瓷印花的多项工艺流程,从而突破了传统印花技术的局限。早在2000年,在意大利每年一届的陶瓷展览会上,用这种技术生产的展示产品,其工艺及喷印效果已经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期间意大利及西班牙有关企业也解决了喷墨头的技术瓶颈,并在欧洲得以迅速发展。由于欧洲对这种技术进行封锁,直到2008年,该技术才得以在全球陶瓷行业中普及。

2.3.1陶瓷喷墨印花技术的原理

陶瓷喷墨印花的基本原理是将小墨滴从直径数10 μm的喷头喷出,以每秒数千滴的速度沉积在载体上。一般可分为连续性喷墨打印和间歇式喷墨打印两种工作原理。技术系统主要由:输送系统、供墨系统、喷头系统、显示控制系统、清洗系统等构成,其核心部件是喷头。另外,墨水及供墨系统也有极高的技术含量。

2.3.2陶瓷喷墨印花技术的优点

(1) 由于陶瓷喷墨印花打印像素可达到360 dpi以上,使产品更细腻、逼真,仿真度达到100%,这是目前其它陶瓷印花设备所不能具备的优势。

(2) 传统的丝网印花及辊筒印花,都必须在事前准备底片、网版、胶辊、雕刻及各种材料,而采用喷墨印花,只需将设计好的图像输入电脑,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可进入小批量、多花色的试验状态或生产状态,更加适应当今瓷砖装饰时个性化的设计要求,节约生产成本。

(3) 采用无接触、无压力印花,可以在凹凸多元的瓷砖表面上,随心所欲的喷印图案效果,降低破损率。

(4) 可以快速更新设定生产模式及更多的设计图案,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的花色品种,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5) 采用精确的控制系统,保证了高精度使用,创造了低碳环保、节约减排的生产循环体系。

2.3.3陶瓷喷墨印花的缺点

(1) 设备一次性投入较大。

(2) 墨水价格偏高,色彩还原还不够丰富。

(3) 喷墨印花所使用的喷头价格比较贵。

(4) 关键核心技术与设备被英国和日本垄断。

3 总结

陶瓷印花技术,经历了三次重大技术革新。丝网是一种平面印刷,辊筒印花的突破在于实现凹凸面的印刷。而喷墨印花可以印刷出与之前两种技术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它完全将世界上一切具像的元素完美复制展现出来。

在陶瓷生产行业中,如果能够把丝网印花、辊筒印花与喷墨印花三种方式相结合,不但可以节省生产时间、生产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还会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随着我国陶瓷装备技术的不断创新,并且各自发挥其优势,取长补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陶瓷行业将会出现第四次印刷技术革新。

扩展阅读

陶瓷雕塑的发展与创新


景德镇,中国的瓷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领悟到数千年来中华人民的辛勤与智慧。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像景德镇一样,一个产业支撑一个城市一千年。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养育了这一方的人们,创造了无数的精品与奇迹,这里的瓷器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白如玉、世人皆惊叹。景德镇瓷主要以青花、粉彩、玲珑、雕塑瓷、高温颜色釉为代表,其中雕塑瓷可以说是景德镇瓷器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实,陶瓷只是一种包含着多重文化底蕴和多个价值要素的一个文化现象,那么雕塑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雕塑瓷以丰富的艺术语言,多重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精神世界,拥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在近现代,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雕塑瓷厂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在百废待兴的状况下,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即作出决定:不仅要发展景德镇陶瓷,所有五大名窑都要恢复。在这一时期,景德镇恢复发展景德镇陶瓷得到中央政府及中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那时候,刚刚被设为江西省直辖市的景德镇开始将“振兴陶瓷工业”定为发展方向,在国家、省、部等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开始整合已经支离破碎的民间陶瓷企业,统一规划新一轮的发展方案。从1949年创建建国瓷厂开始的10年内,景德镇先后创建了华电、人民、光明、艺术、红旗、红光、景陶、东风、红星、宇宙等十大国有瓷厂。景德镇的广大瓷工响应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拿出秘方、秘技,献出珍藏的瓷品以供新时代参考,将节俭下来的银元交给政府入股,没钱的人也拿出被子与棉絮入股,以实际行动走社会主义道路。景德镇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蔚为壮观的陶瓷艺术工作者队伍。从陶瓷学院的红店派与学院派,到轻工部陶研所、江西省陶研所、景德镇市陶研所,以及从事粉彩艺术为主的艺术瓷厂、从事雕塑艺术的雕塑瓷厂和从事颜色釉艺术的建国瓷厂、陶瓷壁画厂和一些日用瓷生产厂内设的美研室,这支队伍前后拥有近万人员。在这个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产值占全国陶瓷业的20%以上,景德镇从事陶瓷有关行业的达85%以上,相当于景德镇十个人中就有八个是陶瓷从业者。因为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体制较为固化,在社会经济取得重大发展之后,它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消费者对产品的款式、花色甚至大小都有着不同的喜好,而“计划内生产”的模式恰恰违背了这一市场经济的需求,最终景德镇的陶瓷厂在1995年左右开始失去竞争力,总体规模和经济总量开始急剧下滑,景德镇瓷业受到重创。

在1982年,大型人物群雕《水浒108将》的出现将景德镇陶瓷雕塑推向高峰。这组瓷雕是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雕塑瓷厂瓷雕创作的整体艺术水平,标志着景德镇瓷雕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20多道程序,历时5个月,近百名设计、制作人员参加,终于圆满完工。景德镇《水浒108将》群雕作为传统陶瓷雕塑艺术,以其生动的造型,明亮的釉色,简约的装饰和精湛的技法被称誉为“世界陶瓷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人物刻画上,该组作品更侧重于人物特点的展示、细节的体现和心理的描述,通过雕塑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宋江的沉稳、吴用的睿智、林冲的英武、武松的果敢、李逵的鲁莽、燕青的洒脱等等都被雕塑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每一个熟悉《水浒传》的读者、每一个了解108将特点的观众一眼就能从108个摆件中认出每一个都是谁,单单看人物的面部表情,也能将他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猜测得八九不离十。整组作品大气简约,流畅淳朴,彰显了雕塑者的深厚功力,无论是收藏还是展示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陶瓷雕塑发展至今,仍然需要坚持继承传统雕塑的优点,做出合理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那么要怎么继承呢?光是继承其技艺是不够的,还要继承它的精神,它的气魄,它的灵魂。在这众多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就是我们以后要走的发展之路。那么,要怎么创新呢?我的想法有以下几点:

1、可以在材料制作上加以创新

以前的传统瓷雕就是用陶瓷一种材料做雕塑,可是要表现一件作品它的质感有所不同,只使用一种材质的话,会使作品缺乏生气。所以,我做的陶瓷雕塑不会是陶瓷一种材料,还会加入陶泥、高白泥等相互结合,比如在质地比较粗糙的地方就可以使用陶泥来加以修饰,这样作品会更有层次,更加生动。高白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岭土,铝和硅的含量高,泥色度白,粘性好,比陶泥细腻,比瓷泥质地厚重,与瓷泥或者陶泥结合使用,层次分明,表现力更加好。

2、可以在釉料上加以创新

传统瓷雕一般是使用重工粉彩为主,像水浒108将就是鲜明的例子。这种重工粉彩固然好看,可是工序繁多,上色复杂。我们可以使用影青釉和颜色釉代替,对比重工粉彩,影青就比较简洁,一目了然,真实性强,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似白而青。然而,颜色釉的效果却可以令人啧啧称奇了,颜色釉,就是指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其釉色可谓五彩缤纷,晶莹夺目,被誉之为人造宝石。颜色釉的釉色艳丽,色彩流畅自然,亦受到大多数年轻人的追捧。由于窑变的不确定性,每件颜色釉瓷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绝品,这就使得它的艺术品质得到了提升。

3、可以将线条美加入雕塑

加入线条的美感使得作品生动起来,而且曲线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讲究线条的力度、速度以及情感的表达。可以稍微少一些写实性,多一些写意的成分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进行创作。比如一些动物,像羊的设计、猴子的设计等等,都可以在设计时使用流线形曲线,使其更加美观,视觉冲击力更强。

在陶瓷雕塑的发展方面,我觉得还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市场导向型陶瓷,景德镇陶瓷闻名天下可是销售量却抵不上佛山浙江的四分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如何接纳观念艺术的成果,完成语言形态的转变,并以积极的态度介入现实文化语境中,所以在追求艺术的同时,也要和市场做对接,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景德镇有许多的陶瓷雕塑家,这一时期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有一些共性,比

如有明确的个人风格,能形成独特的语言面貌,更加深层次的来说,能在既定的艺术史逻辑中提出某些问题,或者在文化诉求上能有效地融入当代社会的文化情景,那么,这个发展方向是好的。但是,在景德镇,做雕塑瓷的少之又少,其实我觉得,雕塑瓷的发展前景是好的,雕塑瓷与瓷瓶、瓷板画有着本质区别,绘画是平面的二维的,雕塑是立体的三维的。绘画是在二维空间上,依靠明暗和形象结构表现物象的凹凸,造成立体幻象,令观者感到物、象是立体的。并通过物象大小、遮挡关系、透视变化和色彩变化、虚实等手法,造成深远的空间效果。雕塑的形体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觉,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具有感染力的动感语言,赋予有强劲生命力和丰富精神内涵的形体。雕塑的体积有一种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时代的变迁对雕塑产生了冲击,因为现代产品的使用,使得雕塑的边界趋于消解。那么,我们可以从本土的视觉文化资源中汲取养料,积极寻求形式语言的现代建构,雕塑瓷以后也可以加大在家装、店装等的发展,加大它的实用性,我相信,景德镇陶瓷雕塑是一匹黑马,经历千里万里后,重现当年辉煌。

中国陶瓷艺术的历程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粉彩瓷

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由于它的色调淡雅柔和有粉润之美,故称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制作时,在烧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国画技法以彩料绘画纹样,再用炉火烘烤而成。

康熙年间的粉彩制品很少,彩绘也简单,图案以花卉和云龙为主。雍正时,粉彩瓷有了很大发展,制品胎薄透光,釉面白润如玉,绘画精致,笔线纤细有力,极为精美。粉彩吸取了各类绘画的技巧,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器型除了盘、碗之外,尚有杯、碟、罐、坛、瓶、觚、壶等。图案纹饰以花蝶为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尚有蝙蝠和鹿等图案。

乾隆时的粉彩,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往往在白瓷上加绘一种色地,如绿色、黄色、蓝色、胭脂红、紫色等,此时粉彩已不能与雍正时精细、莹润、鲜艳相比。嘉庆、道光时的粉彩,除继承前人传统外,没有多大发展。当时的釉料较粗,色彩较浓。

咸丰、同治时的粉彩画面繁复,而绘画却简单,彩料粗糙,釉层显薄,色调较淡,为使色彩华丽,往往在粉彩上再描绘金彩。这些都是在鉴别时的依据。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据有关研究所分析,是一种含砷的乳白色玻璃。它是采用一种叫"白信石"或"亚砒霜"的天然矿物,配入铅熔块、硝钾等熔剂中制成的,景德镇俗称"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与康熙硬彩(五彩)相对,亦称"软彩"。在粉彩没有发明之前,我国彩瓷都是单线平涂,所作花卉缺乏立体感。自从发明了玻璃白以后,在瓷器上面绘画时,先在所需要的纹饰部分施一层玻璃白,如同纸上粉本一样,然后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颜料。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

康熙晚期粉彩由于初创,原料依赖进口,画意较为简单,传世器物极为少见。雍正六年(1782),粉彩所需的原料已能自己生产,粉彩技艺也已日臻成熟,有时一件器物上的用色达二十多种。粉彩取代了五彩地位,跃居于釉上彩绘榜首。不仅官窑制品以粉彩为主要装饰,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民窑。到了乾隆年间,粉彩瓷器的烧制更进入了黄金时代。粉彩的渐趋繁缛,不仅能自如流畅地着上一切颜色,同时能细腻地表达意象。其表现手法被誉为清朝官窑中典型代表,成为景德镇的主要生产制品。嘉庆朝的前期,粉彩基本保留着乾隆朝的遗风,但已远逊于乾隆盛世。到了道光、咸丰朝,已趋衰落,粉彩瓷器的数量虽多,但品种、造型已大为减少,而且上乘佳品上少。同治、光绪两朝,由于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败,除少量官窑粉彩器外,景德镇制瓷业已无特珠精致的粉彩作品。

清代粉彩的器形主要有壶、瓶、樽、罐、盆、盘、洗、缸、盒等。乾隆年间,瓷器的器形比雍正时期更为繁多,别具一格的陈设品层出不穷。清代粉彩的纹饰品种除白釉地粉彩与色地粉彩外。精代粉彩的纹饰品种除白釉地粉彩与色地粉彩外,还有釉下青花或是琢器上下部分为色地,腹部为白地或色地开光的粉彩。彩绘图案多以龙凤、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这主题画面,并以当时名画家的绘画为蓝本,兼容西方绘画技法。常见的花卉有月季、牡丹、玉兰、蔷薇、菊花、海棠等。清代粉彩瓷器的纪年款式一般为6字:"大清某某年制",或4字"某某年制"字款。字型:顺治、康熙时盛行楷书,雍正时楷书于多于篆书,乾隆时流行篆书,而到嘉庆以后又以楷书为主。格式有单圈、双圈、无圈栏、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青花书款为主流,乾隆后期多用红字款。

●玲珑瓷

被称之为[米通][镶玻璃的瓷器]的玲珑瓷,以玲珑剔透、晶莹雅致而蜚声中外。如今青花玲珑不仅在日用中西餐茶具、酒具上普遍运用,而且已扩展到各种花瓶、花插、花钵、以及吊灯、壁灯、皮灯等各式灯具。[玲珑眼]的形状也已从传统的米粒状发展到月牙状、流线状、圆珠状、菱角状、多角状等多种规则、不规则的形状。有时还与[半刀泥]相结合,组成各种图案。[玲珑眼]的釉色也由原来的单一碧绿色发展为红、黄、绿、蓝交相辉映的[五彩玲珑]、更丰富和增强了玲珑瓷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青花玲珑瓷在世界瓷坛上独树一帜,它与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合称为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玲珑瓷始创于明代,它融青花技术之长,集镂雕艺术之妙,玲珑剔透,精巧细腻,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据记载,清代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玲珑瓷就已具较高水平,但产量甚少,仅供宫廷使用。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的青花玲珑瓷制作工艺已有巨大的创新,它在装饰的瓷型上越来越广,装饰的题材上越来越多,装饰的部位已起了许多的变化,创立了青色玲珑青花、五彩玲珑等优质产品,使这传统的名瓷更活泼隽秀,意趣盎然。

●青花瓷

清丽、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传统名瓷。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虽然色泽单一,但看来并不觉得单调。在绘瓷艺人的生花妙笔下,浓抹淡施、粗细有致;或刻意求工,层次分明;或寥寥数笔,都使人感到美不可言。

青花瓷历史悠久,据考古工作者发现,唐代时河南省的巩县窑就有原始青花制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已能生产装饰精致的产品了。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础上更是光彩夺目,无论是景德镇的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朝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名于世。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瓷器都十分嗜好,并经常提出对质地、画面的改进意见,而且改善了景德镇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色泽青翠光艳,清新明快,层次清晰,尤其是蓝色像蓝宝石一样鲜艳明亮,晶莹光润。然而到了乾隆后期,青花瓷的工艺制作日益衰落。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爱好者的欢迎。早年通过古道"丝绸之路",陆续远销地中海沿岸各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又带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马来半岛的30多个国家。至今东南亚各国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舍不得丢掉,用黄金将它镶嵌后,藏在宝库里。

明朝正统年间,英宗皇帝在光禄寺设宴,招待外国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用的是青花瓷,那清新雅致的花色,把这些外国人逗引得如痴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装进礼服口袋,宴席散后,清点餐具,据说竟被偷走580件之多。由此可见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各个朝代的青花瓷器在青花色料、瓷质、图案花纹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元代青花瓷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色彩鲜艳、构图繁密,采用多层装饰,当时青料是进口的。花纹以人物故事、鱼藻纹、缠枝花居多,尤其是叶子在绘制时呈葫芦状。

明代永乐、宣德是我国青花瓷制作的黄金时代。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构图较元代疏朗,花纹以瓜果、缠枝纹、束莲为多。

成化起用平等青料,色泽淡雅,当时很少厚重、大器件产品制作。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整的波浪纹。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

正德、嘉靖起用西域的回青料,色泽浓艳。嘉靖帝尊崇道教,图案花纹以云鹤、八卦、八仙等为多见。

康熙青花料采用浙料,色泽鲜艳青翠,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康熙青花浓淡有层次,且有指印纹。器物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为主。图案花纹以龙、凤、缠枝莲、山水、花卉居多。民窑的图案也丰富多彩,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如岁寒三友、米芾拜石等,也有西厢记、三国演义等故事内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为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雍正青花的色泽幽静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晕散现象。图案花纹除缠枝莲、云龙、龙凤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团花、竹石、三果、花鸟为多见。

乾隆早期青花制品很难与雍正朝区分。中期以后偏于青亮而无晕散感。除了制作碗、盘外,还生产印盒、水盂、笔筒、笔插等各类文房用具。图案除了传统的云龙、云凤、缠枝莲外,以串枝莲、三果、婴戏、松鹤、竹石为多见。当时除了白地青花外,还盛行豆青地青花、黄地青花、天蓝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

至嘉庆时青花瓷质量有所下降,但当时上等的青花器仍与乾隆相仿,青花色料较浅淡。

光绪初年曾大量烧造官窑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显得生机勃发。当时的青花瓷以仿前朝较多,图案纹饰以八吉祥、龙凤呈祥、万寿无疆、玉堂富贵、群仙祝寿、福禄寿喜为。光绪晚期由于战乱频仍,使刚复苏的官窑青花瓷制作又一蹶不振。

●颜色釉瓷

被人们誉为[人造宝石]的颜色釉瓷,蕴含丰厚,光彩照人。但[千窑难得一宝]、[寸金窑烧寸金瓷]。现在采用新的科学方法进行配料和控制窑温,不仅提高了色釉的质量、找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烧成条件的配方,还陆续创造了诸如红灯芯釉、宝石红、景红、锰红、铁红、火焰红、钛黄、钛花、络绿、绿郎窑、芒果、彩霞、紫罗兰等100多种颜色釉和多种无光色釉。

之后又成功研制出羽毛花釉、凤凰衣釉、雨丝花釉、希土变色釉和彩虹釉等高温色釉。

异彩粉呈的颜色釉的价值不仅在其本身,更可贵的是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多优美材质,促进了色釉彩、综合彩、色釉瓷雕等多种陶瓷装饰艺术形式和品类的孕育新生。

色釉瓷又称颜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调整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如铜红、钴兰、铁黑、铅绿等等。

一般来讲,我们将颜色釉分如下几个大类,如青釉、酱釉、黑釉、白釉、黄釉、绿釉、青白釉等等。其实每种颜色还可以再细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种。要注意的是颜色釉的划分并不是根据肉眼对釉面颜色的判断来确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窑的一些青白釉,直观看上去是白色的,但由于其所含各种微量元素的比例,决定了他仍是属于青白釉。窑变釉和结晶釉色应纳入色釉瓷范围之内。

单纯以釉色来装饰瓷器其实难度相当大,但是好的色釉器却正是以它的单纯、清丽、隽永而著称于世。如宋代汝窑天青釉、官窑粉青釉、龙泉窑梅子青等等。中国陶瓷艺人在宋代所达到的制瓷成就是至今无人能及的,而宋器主要就是各种颜色釉瓷。这里面除了工艺技术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单纯的色釉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儒雅的美学观、道德观。

清代康、雍、乾三朝曾大力仿制各式单色宋器,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一些新创烧的色釉器也是有极高的艺术品味的。清·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御厂窑烧制的颜色釉就有35种之多。唐熙的郎窑红,其红如牛血,釉厚而润泽。缸豆红,又称美人醉,特点在于红釉面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绿苔。雍正朝的仿官釉、天青釉、天蓝釉,釉色明净清丽,优雅而华贵。乾隆窑器过多的装饰反而使得制瓷艺术走入一种误区,过份的夸张及渲染反映了当时皇室及国人的浮华、漂移的心态,这也正是大清帝国由盛转衰的起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