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粉彩瓷器 > 导航 >

粉彩瓷器的传统与时代感

粉彩瓷器的传统与时代感

古代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鉴别 粉彩瓷器颜料鉴别

2020-02-21

古代粉彩瓷器。

在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陶瓷艺术呈现出相当活跃的态势,粉彩瓷器作为陶瓷装饰的一个画种自然也包含其中。那么怎样面临粉彩瓷器的时代感,让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既立足于当代陶艺的氛围中,又保持它的传统性不被当代更多的装饰手法所掩盖,己被越来越多的陶艺家们所重视。

一、粉彩瓷器的传统性

粉彩瓷器的工序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胎瓷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可作熔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将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低温烧成。粉彩瓷器瓷器充分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运用各种丰富的彩料,使画面风格近于写实。瓷面光泽透亮,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粉润柔和,秀丽雅致。粉彩瓷器所用的颜色种类多达数十种,每种彩料根据不同的画面需要又可派生出多种色调。

“粉彩瓷器”装饰从清代开始在原“古彩”的基础上逐步演变形成。到了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可说是到了兴旺阶段,装饰手法上绝大部分都是用中国画来装饰的,从大量资料和实物样品中可以看出清代这段时期,粉彩瓷器已不是原有“古彩”的那种用线不分浓淡,用色单调,只靠几种颜色的表现形式,而是在造型上吸取了中国画工笔重彩用线有浓淡变化,用色自然写实的表现手法。由原来古彩用线单调,无浓淡用色、无明暗层次,演变成具有中国画用色丰富,明暗层次强,用线有浓淡粗细之分。花叶用广翠加以打底色,分出明暗层次,花头也巧妙地用玻璃白打底然后再用洋红、净苦绿、紫色等加以洗染,这种工艺操作方法完全是工笔国画中的操作方法,其效果简直是中国画在陶瓷上的再现,不同的只是所用材质不同。采用中国画装饰的粉彩瓷器瓷,其工艺性更加和中国画表现技法融为一体了,粉彩瓷器在这段时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有些精品在皇宫中才可享用。直到现在仿古瓷中的粉彩瓷器精品都要落上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的底款,以示是代表当时粉彩瓷器顶峰时期的象征,而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中国工笔画为特征的粉彩瓷器装饰纹样,其价值连城。

到了民国和解放初期,随着粉彩瓷器瓷的不断发展,以景德镇“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粉彩瓷器绘画大师把中国画移植在粉彩瓷器瓷中应用,使粉彩瓷器画更加向前迈进了一步,把粉彩瓷器瓷画推向了更新的高潮,此阶段以王琦、王大凡、刘雨岑为主要代表的人物和花鸟画更加明显地把中国画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运用在粉彩瓷器瓷创作的作品中,以奔放、流畅、刚劲、粗犷、写意的用线,以及没骨的着色技巧的运用,巧妙地利用玻璃白代替国画中的工粉,再加以洗染的方法,更使粉彩瓷器和中国画融为一体了。

二、粉彩瓷器的时代感

创造一件粉彩瓷器艺术作品,今天看来,最重要的是要以艺术思维及其创作规范达到目的。陶瓷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必须把某些局限变成智能创作,使艺术和工艺技能相结合探索出若干的文化精神价值,表现出粉彩瓷器艺术的精美,赏玩的特点,充分挖掘粉彩瓷器艺术的丰富审美内涵,达到伴随生活审美持续性的要求,所以粉彩瓷器技能是靠经验的积累才能自由地创作,尤其强调师传的技术经验。另外,在材料加工和绘制过程中,把控绘制油性的经验,加上填色的技术,这些基本靠经验的传授,因此粉彩瓷器艺术在创作思维及其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价值上,创作者都必须根据材料的经验积累,以最终的理想效果思考艺术形式及艺术题材。并且配合制作材料,使技法达到表现艺术情感的目的。粉彩瓷器艺术在这里说明艺术思想必须同瓷胎泥性、加工材料、思考创作目的和通过“火”的烧成,才能形成一整套有机的联系,才能恰到好处地创作出理想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粉彩瓷器艺术强调粉彩瓷器的韵味,也就是线与面,墨与色相互渗透,使线与墨色,色相混合的整体效果显示出来,强调白的空间表现内容的价值,为主体充分显现形象及环境整体视觉效应的过程,注重视觉规律,所谓“计白当黑”“知其白,守其黑”正是使艺术视觉效果给人欣赏的直接性与内在心理相适应的过程,这充分说明审视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增加感性的愉快和理性分析双重的满足,这是内在的艺术哲学价值。

现代环境生存逐渐处在以直线和抽象几何空间建筑里,间隔了自然环境,回归自然就形成了现代精神的表现主体。粉彩瓷器艺术注重品味的价值,然而品味反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时空感,因而伴随着生活活动中通过感官反映感觉性质,它的客观社会性通过感官特征极为突出和重要的是文化特征,在综合的感官基础上显示其文化的价值。品味致使审美视觉整体同局部构成互补的关系。这就是艺术和工艺材料构成依据,使审美感觉存在价值及思想的特点。因此粉彩瓷器材料的美感同技巧密切相关。所以色釉高雅、韵味、厚重在粉彩瓷器艺术中显示性格化的重要因素。因此粉彩瓷器艺术语言区别于其他艺术而显示自己的内在审美魅力。

从粉彩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情况来看,粉彩瓷器装饰总是不断充实和变化的,不断淘汰和创新的。现代日用陶瓷不适宜以传统釉上粉彩瓷器作装饰,但已有釉中、釉下贴花纸粉彩瓷器的问世,同样给日用陶瓷耳目一新的美感。况且,日用陶瓷之外,还有大量的艺术陶瓷提供了粉彩瓷器装饰的用武之地。粉彩瓷器艺术瓷的装饰语言,包括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和装饰效果,是任何其他装饰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粉彩瓷器在现代存在一定的发展困境,但又存在机遇,粉彩瓷器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魅力仍势不可挡,陶艺家在运用粉彩瓷器技艺时必须进行观念的变革。从审美角度来看,陶艺家们不单注重工艺技巧,而且注重器皿造型,把造型与工艺完美结合,使景德镇的粉彩瓷器表现艺术得以充分展现。

三、寻找传统性与现代感之间的平衡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是开放的,它不只是教会我们模仿,它也教会我们创造。传统是活的,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其热情和忠诚不断修改,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生命力的不朽之物。我们要切记,在开创现代陶艺新篇章的同时,把握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尺度,不断在传统中吸收营养,推陈出新,现代陶艺只有跟随时代才能顺利推向前进。为改善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作出新的贡献。

博采众长,形式多样。新时期艺术家对传统粉彩瓷器艺术的发展经过反思与探讨,普遍认为融诗书画印于一炉的艺术形式并不是唯一的粉彩瓷器式样。粉彩瓷器既可认为是陶瓷器物上的装饰画,也可作为纯绘画性艺术,与中国画、油画相比,只不过是艺术媒质不同而已。认识的变化促进了新的发展,这个时期粉彩瓷器艺术的主要特征是艺术家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同时,又不断挖掘,使用新材质,改进工具,变换手法和工艺程序等,创造出新的艺术天地。

现代粉彩瓷器艺术弘扬传统技艺精华,继承而不失时代精神,借鉴而不失民族风格,出现了一派缤纷华丽、竞芳斗妍的蓬勃生机。从工艺手段方面来看,经过长期的发展衍变,粉彩瓷器装饰艺术以线为主的传统未见衰退,而且愈来愈被陶艺家所重视,并在创作中结合粉彩瓷器装饰的特点不断丰富和提高线的表现力,并结合粉彩瓷器装饰色料的工艺,形成了柔和、粉润、淡雅而协调的时代特色。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工艺手法,如水点桃花、粉彩瓷器雪景、粉彩瓷器织金、粉彩瓷器综合装饰等多种新形式。

从装饰形式来看,有国画式的,有图案式的,也有图案与绘画相结合形式的。当代粉彩瓷器名家作品大多习惯运用国画形式,他们将“珠山八友”以来的瓷上绘画艺术发扬光大,并进一步与现代艺术诸形式结合,形成了既有文人气息又有时代特征的新面貌。以图案装饰为主的粉彩瓷器作品是将图案纹样依据器物的造型部位作相应的组合装饰,具有构图严谨、条理性强的特点,一般来说有缠枝式、团花式、散点式、开光式、锦地式等。图案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是指图案装饰占了大量或主要的位置,但局部又有接近国画的装饰,此装饰方式通常表现为器物通体绘穿枝或其他图案装饰,但主要部位又有若干开光,开光内的画面以国画形式表现,于严谨中求变化。tAoci52.COm

从审美特征来看,不仅要注重整体装饰与器皿的协调、和谐,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要追求瓷画艺术和工艺技术上的完美,当代景德镇粉彩瓷器瓷不仅要处处都表现出艺术境界与精湛技艺的高度统一,同时更要追求丰富的人文内涵,把五千年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都融入粉彩瓷器艺术之中,体现“文以载道”的文化品格。

编辑推荐

“色彩绚烂的姐妹花”,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综合对比


说起中国的瓷器啊那就像个百花园一样,各种样式各种颜色的瓷器如同不同的花儿在不同的朝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素雅的瓷器有青瓷白瓷,颜色鲜艳的有粉彩瓷和珐琅瓷。接下来要讲的呢就是这对中华瓷器大观园里的两朵色彩绚烂的双生花,让我们大家来了解一下这粉彩瓷和珐琅彩瓷究竟有什么异同之处。

珐琅彩瓷的诞生要比粉彩早,珐琅工艺从中西亚传入我国,珐琅彩瓷正是在这种工艺之上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于康熙中期,后历朝皆为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地位极高,至乾隆后期没落。粉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是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借鉴了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和传统中国画的渲染技法,采用多色配置在素胎上用玻璃白打底,晕染作画,烧制而成。粉彩瓷多在景德镇御窑厂生产,是一种普通的官窑瓷,虽然也被皇家喜爱,终究地位略逊。

珐琅彩瓷的制作有严格的程序,一般先将经由景德镇特质的白瓷胎解运至京城,所绘制的图案,由造办处拟出,经皇帝钦定,然后再由宫廷画家绘制到瓷器上烧制。珐琅彩瓷从造型设计,制作模具、图案绘画、绘制人员、题词落款等所有工序,基本都要经过皇帝的亲自筛选,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皇帝的个人审美趣味,是清代所有瓷器中最严谨的。粉彩相对来说就没那么严格,一般由内务府设计,图案和烧制过程由督陶官来监督和安排。

珐琅彩因为一直是皇帝参与制作,所以图案奢华,取材制作要求苛刻,富有宫廷气息,是清代制瓷技艺的最高体现。粉彩虽然说是异军突起,然而早期在珐琅彩面前没有任何优势,到乾隆后期才渐渐居上。一边是珐琅彩釉种类的不断增多,一边是粉彩瓷风格的日益绚丽。督陶官唐英为迎合乾隆帝而不断组织技术改良和工艺创新,使景德镇御窑厂粉彩瓷的制作水平持续攀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有些工艺精湛程度甚至超过宫内所制珐琅彩瓷。另一方面,相对繁缛华贵的珐琅彩,粉彩的清新脱俗渐渐成了审美的主流。

珐琅彩的多样色彩是华贵繁复的,而粉彩瓷的多样色彩是雅致平和的,二种瓷器的不同特点能够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与应用场景。在颜色的多样性上它们二者是共通的,而在具体的风格工艺上则是各有千秋。所以我们不能直接武断的评判二者谁更胜一筹,而得从不同角度欣赏二种瓷器的差异之美。

珠山八友作品与粉彩瓷绘


近年来,媒体和艺术类网站不断对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及其作品进行宣传,人们对珠山八友粉彩作品艺术价值的认识得到了提高,粉彩瓷画成为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热点、并且价格逐年上升。

陶瓷,这种以“用”为目的而生产的日用器具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陶瓷在自身发展中不断蜕化着。瓷匠们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着这种土与火的结晶物,用自己的悟感,用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装点着作品。景德镇瓷业自元明以来长期的生产运作,分工日细,至清代已有采土、制胚、饰瓷等专门行业。从乾隆起,粉彩流行,专门绘瓷的“红店”迅速发展起来。

粉彩在工艺上采用两次烧成的方法——先高温烧成白瓷,再彩绘并第二次低温烧制。红店购买窑户的白瓷绘画,烧成后出售,也有些替客户订画礼品瓷。清末时,景德镇红店形成相当规模,红店中绘画的师傅称“画红”。

红店有不同档次,有些画高档日用瓷和陈设瓷,有些则画低档日用瓷。由此“画红”的水平也高下相差甚巨,有些经过专门训练的字、画俱佳,这些画师的培养使景德镇绘瓷有着非常雄厚的技术基础。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随着粉彩瓷画的流行,涌现了一批名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珠山八友”。

珠山是景德镇的一座小山,位于明清御窑厂的所在地,珠山上有一座建筑称环翠亭。活跃在景德镇的粉彩高手为了切磋技艺同时为了便于接受订货、在珠山的环翠亭组织了“月圆会”,每月的月半会面一次,最初有八个人参加,因此称为珠山八友或八大名家。以后参加的画师略有调整,最后有十个人参加过月圆会。

珠山八友在民国初都堪称高手,且各自有自己所擅长的题材,从今天来看都属大师级的画家。

王琦:擅长写意人物,有任伯年风格,珠山八友领袖。

邓碧珊:所画鱼藻纹有日本画风格。

汪野亭:所画青绿山水影响巨大。

王大凡:擅长画工笔人物。

田鹤仙:作品以红梅为主。

徐仲南:擅长松竹山水。

程意亭:作品花鸟甜美鲜丽。

毕伯涛:专画工笔翎毛花卉。

何许人:雪景山水最为有名。

刘雨岑:擅长花鸟瓷画。

珠山八友形成的艺术团体对民国初的陶瓷业产生巨大影响,但活动仅十年左右。据记载1928年成立,到1937年即停止活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珠山八友领袖王琦这一年去世,二是抗战爆发,已很少有高档艺术瓷的订货,活动也难以为继了。

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粉彩画师,所取得成就令人感叹,成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瓷业的闪亮点,足以比肩明清官窑的艺术成就。民国粉彩瓷画用釉彩在瓷面作画,其性质已不是一般的“饰瓷”,而已上升为瓷上的画,成为新的绘画品种,粉彩瓷画正是釉彩工艺和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

粉彩瓷画要求作者熟练掌握釉彩工艺。釉彩粘稠浓厚,和普通的中国画颜料完全不同,全凭画师长期训练培养的特殊技法来掌控,或毫如纤发或苍劲粗犷,都能运用自如。且釉彩经调配组合,烧成后万紫千红,都是下苦功学到的本领。这些粉彩画师大多祖祖辈辈以瓷为生,从小耳濡目染,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书画的造诣是粉彩画师成功的另一半。珠山八友中,邓碧珊是前清秀才,写得一手好字,在景德镇有大名,不少画师拜他为师学字。王琦自幼捏面人,对人物头部造型尤其熟练。这样的书画功底在珠山八友和其他有名画师中大多具备。粉彩画师在纸帛上的普通中国画都非常出色。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有一张民国时期的润格,每尺银元三元,且瓷画、纸画同价。这张保留下来的珍贵资料说明当时他们的身价不低,而且也替人作普通的中国画。因此珠山八友这批画师实际上是以画家的身份在画瓷,他们作品的艺术含量以此能得到证明,决非普通工匠可比。

孜孜以求地提高绘画技艺是珠山八友的共同特点,邓碧珊的画中带有浓郁的日本画风格。珠山八友领袖王琦以黄慎的人物画为蓝本,吸收了海上画派任伯年、钱慧安的人物画法,人物面部用西洋画画法,分出明暗,称“西法头子”。擅长花鸟画的程意亭到上海拜海上画派名家程瑶笙为师研习花鸟,回来后作品面目一新。其他画师也有相似的经历。这样深厚的传统中国画根底,海上画派的直接传授,西洋画和日本画的营养,民间美术的技巧风格,使粉彩瓷画能挤身于“画”而不是普通工艺品。

粉彩瓷画的工艺特色


粉彩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被称之为 “粉彩”。

粉彩瓷的装饰形式多种多样。有摘枝式、图案式、开光式、通景式、单面彩式、双面彩式等。每种形式都是结合造型特点来确定的。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物象,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山水,都可以来表现。采用的画法既有精细严谨、刻画入微的工笔;也有潇洒奔放、简洁明快的意笔,还可广泛吸收中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木刻、剪纸等画种的表现手法,精细处毫发毕现,奔放处雄浑强健。可做到大件作品,构思严谨、工艺复杂;小件瓷画,绘制精妙、灵秀细巧。所描绘对象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都能做到画面工整、色彩逼真、明暗清晰、层次分明、质感强烈。因而深受艺术家的推崇不断发展至今,成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粉彩的问世并发展至今,与中国画有着难解之缘。景德镇批发网认为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还是国画风格的。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以陶瓷材质为载体,以陶瓷的釉、颜料为表现手段,以国画的技法来表现国画的一种神韵,说白了,就是陶瓷国画艺术。尤其是粉彩人物画的创作,国画表现技术手法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粉彩人物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人物画的艺术成就。

雍正粉彩瓷中的寿桃纹


在我国古代瓷器中,植物图案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就其数量而言,远远超过动物图案,而植物图案中的桃纹(包括枝叶、果实)在植物图案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时至今日,寿桃纹仍是瓷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寿桃纹形式感强,适宜入画,更因为寿桃有着许多吉祥寓意,可以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

一、寿桃的寓意

桃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水果,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果实多汁肉厚,老少皆宜,深受人们的喜爱。桃在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可广泛栽培和种植。桃全身都是宝:桃的果实是味美的水果,桃花可供人们欣赏,中医里桃仁、桃叶、桃树胶均还可以入药。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与桃相关的神话传说。《山海经》中有“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根据该传说,民间迷信桃木可以避邪治鬼,桃木剑更能镇宅、纳福等。再后来流行的道教神话传说记载有主宰人寿命的南极仙翁经常手托鲜桃,来寓意长寿幸福,因此“桃”也被称为“寿桃”。受此影响民间在祝寿时会用面捏制成桃形来取长寿之意,已成为较普遍的民俗。桃具备的“幸福长寿、健康祥宁”的寓意就一直深入人心,人们对寿桃是情有独钟的。

二、瓷器上寿桃纹的产生和发展

寿桃纹从什么时代开始作为装饰图案应用在瓷器上还尚不可知,但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龙泉青瓷桃式洗和河北定县塔基出土的桃形粉盒可以判断应该是始于宋代,不过这两件都是模拟桃子形状的瓷器。到元代,发现的《青花双桃大盘》、《釉里红桃纹大盘》在盘心出现了折枝桃果实图案。从明代开始寿桃纹开始较多地应用在瓷器上面,此时的寿桃纹制品是以主纹和副纹搭配的形式出现,有的以折枝桃纹为主纹,周围配以其它的花卉装饰;有的是以重复出现的折枝桃纹来做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多出现在碗上),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部分以寿桃纹为边饰的陶瓷制品,受当时工艺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寿桃纹瓷器的装饰手法以青花或者斗彩为主,也有个别是刻花后施以彩釉的方式来装饰。清代随着制瓷工艺的提高,珐琅彩的出现和粉彩的创烧大大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彩瓷品种,这一时期装饰题材空前拓宽,装饰手法不断创新,其中寿桃纹作为当时流行的三果实图案(石榴、佛手、桃)之一,被广泛运用在瓷器上面。

雍正粉彩寿桃纹瓷瓶

三、雍正时期粉彩寿桃纹

1、雍正粉彩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成功创烧的一种釉上彩瓷。粉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烧制于雍正,并于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它成为了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品种和一朵亮丽的奇葩。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这一时期官窑和民窑同时大量生产,当时官窑制作的粉彩作品精细程度可与清宫造办处出品的具有纯正皇家血统的珐琅彩相媲美。雍正粉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要归功于雍正本人对粉彩的重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制瓷工人都努力做出更好的粉彩瓷来讨好当政者,这很大程度促进了粉彩的发展。其次是制瓷工艺的成熟,当时白瓷的烧制,无论白度还是透明度都超过了明代永乐的白瓷,陶瓷史学家陈万里先生说过:“雍正白釉之进一步提高,合于釉上施加软彩的要求,因而受到相互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再次,对工艺和绘画技艺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对恬淡幽静、清雅唯美境界的追求和悟道使得雍正粉彩瓷有着与众不同的高雅气质。

2、寿桃纹在雍正粉彩瓷中广泛应用

寿桃纹在粉彩瓷中的广泛应用与雍正皇帝的喜好有关,在瓷器上面装饰桃纹早在宋代就有出现,之后至雍正前的每个时期都以不同形式对寿桃纹进行了诠释,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对传统纹样的一种继承;另一方面,桃关于长寿的独特寓意也应是寿桃纹在瓷器上面广泛应用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先帝康熙的长寿,导致雍正在其45岁时才得以继承皇位,他自然希望长寿从而延长自己治理国家的时间,继而用彩瓷制品来寄托美好寓意也是雍正时期彩瓷制品的一大特点。这一时期的彩瓷作品体现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写实寓意风格,寿桃纹因其长命富贵的独特寓意得到了雍正皇帝的亲睐,它较好地契合了雍正帝对幸福长寿、健康祥宁的心态和诉求。

新的粉彩料的发明,丰富了粉彩的颜色种类,使粉彩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粉彩在彩绘中运用“玻璃白”打底,然后再用所需要的颜色在上面进行绘画渲染,“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颜色呈现一种粉润柔和的视觉效果,再在玻璃白颜色上用洋红颜色进行由深至浅的洗染,突出明暗的关系和立体的质感,这些对于颜色的应用和技法的发明使得桃果实的表现力很强。粉彩颜色种类丰富,其中的净苦绿、净大绿都非常适合桃枝叶的表现,这种表现效果完全区别于康熙时期五彩桃纹的表现,五彩以单线勾勒轮廓后再罩以水料,烧成后水料呈现玻璃质感,而桃果实、叶子和枝干的色泽、质感、明暗及各种细微的变化无法体现,粉彩的出现解决了这方面的工艺问题,可以相对准确地还原桃本身的颜色和质感。粉彩中以玻璃白打底后再进行洗染,玻璃白烧制后有一定厚度,这种方法表现的桃果实不仅可以很好地表现桃果实的色彩又使其有一定的立体感。对比雍正粉彩五福九寿桃纹橄榄瓶和雍正青花五福九寿橄榄瓶,两个作品造型一致,纹饰题材相同,但是给人的视觉效果完全不同,后者虽然在高超的写实工艺基础上表现出了桃树纹的造型,但是色泽和质感比前者要差很多,前者更写实更显精雅细致,粉彩寿桃纹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四、雍正粉彩桃纹的独特性

雍正时期粉彩瓷的寿桃纹是区别于之前各个时期的。从构图到表现手法都有其独特性:之前各朝所出现的寿桃纹大多是与其他纹饰搭配出现,单独以写实风格的寿桃纹来装饰整个瓷面在雍正时期之前是很少见的,雍正时期的寿桃纹则不然,桃果实硕大饱满,通常占据了画面的主体位置;叶片纤细柔和,且多转折卷曲显得更为丰富生动;枝干穿插交错,虚实得当,疏密有致。在构图时,叶子、枝干和圆形桃果实看似随意组成的、却又是匠心独具的点、线、面相互穿插交错的效果是非常入画和耐人寻味的。清代被广泛应用的三果实图即石榴、佛手、寿桃常常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寓意多子、多福、多寿。而雍正朝用蝙蝠来代替佛手亦寓意多“福”,这是雍正寿桃纹瓷器的又一创新之举,凌空飞舞的蝙蝠与静谧绽放的桃枝和桃果实形成了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画面。构图更加整体和情趣性,使得画面更趋向于宫廷绘画的写实风格。

雍正时期的粉彩寿桃纹以折枝寿桃纹为主,在瓷面上描绘出苍劲有力的桃枝、盛开的桃花、红色的桃果实。构图饱满又富有韵律变化,用色淡雅柔丽,如雍正粉彩蟠桃纹天球瓶,所绘的桃树枝繁叶茂,枝头挂着八颗硕大饱满的桃果实,画工精细雅致。雍正粉彩折枝桃纹的另一种装饰形式为过枝装饰。所谓过枝,是指器物内壁与外壁或器皿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宛如花枝越过墙头,从外壁延伸至内墙的一种表现形式。过枝的装饰形式打破了仅在外壁或内壁单独装饰的固有模式,开创性地将内外相连的装饰增强了器皿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这种装饰形式增加了一种延绵不绝和意犹未尽的寻味和把玩的空间,十分受人喜欢。这种装饰手法多出现在粉彩瓷盘和粉彩瓷碗等较敞口的器物上,如就是一件精彩的过枝寿桃纹粉彩瓷盘,盘的外壁底部彩绘一株桃树沿盘壁蜿蜒伸展至盘内,延展出完整细腻的画面,桃枝旁盘旋飞舞着数只红色蝙蝠,好一派生动的景象。整只瓷盘装饰有九枚桃果实和五只蝙蝠,其中六枚桃果实和两只蝙蝠在瓷盘内壁,三枚桃果实和三只蝙蝠在瓷盘外壁,总体形成“五福九寿”的效果,构思巧妙,精美绝伦,彰显了雍正粉彩瓷的特点。

五、结语

寿桃纹一直以来被赋予了长寿安康的美好寓意,雍正时期粉彩瓷的发展使寿桃纹有了全新的表现方式。这一时期的寿桃纹作品构图巧妙和绘制精美雅致,用独特的玻璃白打底和洋红洗染相结合的粉彩方式来绘制桃纹可以更好地还原桃的色泽和质感。寿桃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还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祝寿场合,雍正时期粉彩瓷寿桃纹对工艺的探索、艺术表现手法和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的追求仍然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和学习,其发展将拥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浅析我国彩瓷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开始生产瓷器,最初生产的瓷器呈青色,称之为“青瓷”,以后逐渐生产白瓷。白瓷在隋代烧制已有一定的水平。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件大事,它是后来各种瓷器的基础,没有白瓷就不会有后来五彩纷呈、百色争艳的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彩瓷。

我国素有“瓷国”之美誉。中国彩瓷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彩瓷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前后青瓷点彩。1983年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长岗村出土的三国吴末大型墓葬中的“青釉釉下褐彩贴花盖罐”是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彩瓷器,这说明了当时我们祖先已懂得对天然矿石的认识和利用,以及掌握了成熟的瓷器烧制技术。

六朝时期,我国南北方制瓷业发展极不平衡,南方较安定,以今浙江境内的越窑为中心,在江苏、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区,纷纷设窑烧制各具特色的青瓷,出现了瓯窑、婺州窑、均山窑、洪州窑、湘阴窑、磁灶窑等著名瓷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瓷生产体系。六朝青瓷不仅造型多样,其装饰手法也日趋复杂,装饰技巧有所提高,多采用刻花、贴花、堆塑、镂空、施彩等工艺。特别是青瓷上经常出现褐色点彩装饰,时代特征明显,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褐点彩装饰已从三国时期被采用。从东晋出土的瓷器看,用点褐彩的图案给人以疏密有致、清新素雅之感。此外在青瓷上还有褐彩题字的,褐彩装饰还散见于两广、两湖、安徽、江西等地,足以说明褐色点彩装饰在当时已达到鼎盛时期。与此同时北朝北齐白瓷也出现了绿彩的装饰,1971年出土的两件白釉三系罐和一件长颈瓶的白瓷上点上含有铜的颜料,并以高温一次烧成的白釉绿彩瓷器属高温釉上彩。总之,六朝的彩瓷尚处于初创阶段,无论釉下、釉上褐点斑点及釉下彩绘青瓷,还是白釉釉上绿彩器,都代表着我国早期彩瓷的面貌,让我们看到了成熟彩瓷的曙光。

唐代的社会经济非常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极强盛时期,文化艺术随之得到发展,就制瓷业来说是唐朝的一项发达的手工业,由于当时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各地兴起了很多造瓷窑场,大量生产民间用瓷,从而使唐代的瓷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除了南方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以外,中南地区的湖南长沙窑异军突起,烧制出一种独具特色的青釉釉下褐绿彩瓷器,其装饰手法或是大片褐色斑彩,或是褐绿彩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长沙窑釉下彩瓷器的大量出现,为瓷器装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代表着唐代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变为注重彩绘装饰的新发展。

长沙窑彩瓷装饰颇具特色,其装饰手法①青釉釉下褐色斑彩,经六朝时期的发展,至唐代为长沙窑所继承并有发展,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褐色釉大斑块,它与模印贴花相结合,在贴花的纹饰上,涂一层褐色釉大斑块,以突出贴花的装饰作用;另一种是用褐色斑点或褐绿两色相间的斑点,点成各种纹饰,然后罩上一层薄薄的青黄釉。②青釉釉下褐绿彩绘是长沙窑瓷器装饰的又一创新。它利用氧化铁与氧化铜作呈色剂,使之同时出现在同一件瓷器上,氧化铁呈色稳定,用来勾线,氧化铜在高温下容易流散,则用来填彩,渲染。再罩一层釉,经高温烧出青釉釉下褐绿彩绘纹饰,此外还有釉下红彩装饰的彩瓷器在湖南和扬州等地也有发现。唐代还有巩县窑、邛崃窑,在当时国人崇尚青瓷、白瓷等单色瓷器的情况下,独辟蹊径,创烧出专门销往西亚阿拉伯、波斯等地的青釉釉下褐彩瓷,在六朝褐点彩、条彩的基础上,运用点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成为具有唐代特点的彩瓷器,为后代的彩瓷发展打下了基础。

宋代是我国彩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地新兴瓷窑大量涌现,南北名窑辈出。一些瓷窑以某一名窑为代表,生产同一釉色、造型及装饰的彩瓷器,形成瓷窑体系。磁州窑就是宋代以烧造白釉釉下黑彩瓷器、红绿彩瓷器而闻名的一个瓷窑体系,影响所及江西的吉州窑、山东的淄博窑、河南的禹县扒村窑,钧台窑、密县窑,山西的介休窑、霍县窑等,纷纷烧制白地黑褐彩和红绿彩瓷器,形成了一个以磁州窑彩瓷器为代表的宋代庞大的瓷窑体系。

宋代磁州窑为了达到粗瓷细作的目的,往往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然后以含铁丰富的“斑花石”为颜料,绘出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花纹图案,烧制出白地黑花这一独特产品供民间使用。北宋磁州窑的彩瓷器装饰颇具特色,且种类丰富多彩。就瓷器的釉色颜料,装饰特点就达五十多种,其中釉下彩绘以白釉釉下黑花,白釉地黑彩划花,绿釉黑彩及孔雀绿黑彩最具特色。南宋吉州窑釉下褐彩瓷是在继承北宋磁州窑的釉下黑彩瓷器的基础上,创烧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特别是首先采用的回纹、卷草纹、海涛纹等装饰纹样,直接为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继承。宋代的釉上红绿彩瓷器是在高温白釉或白釉釉下黑彩瓷器烧成之后,再在白釉之上以红、绿、黄诸色勾画填涂出纹饰,第二次入窑低温烧成,这是宋代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它以红色为主,配以绿、黄等色,给人以明快、艳丽之感。并对元代五彩瓷器的出现起了启迪的作用。总之,宋代的白釉釉下黑褐彩瓷器和釉上红绿彩瓷器,分别代表了我国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彩瓷体系,为日后明清彩瓷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元代彩瓷发展中最负盛名的是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釉下青花瓷器,它色泽淡雅明快,纹饰雅俗共赏。青花是以天然的钴矿为色料绘于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后,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瓷器。元代由于浮梁瓷局的设立,使景德镇窑场能够直接从元大都(今北京)得到波斯进口的青料,并采用长沙窑和磁州窑的釉下彩绘技术,生产出清新明丽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出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它取代了元代以前的刻、划、印花等装饰技法,而成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主流。青花虽是一种单色釉下彩,但由于当时使用的波斯青花料是一种含铁钴较高的青料,绘画时线条微晕,自然流畅,其浓郁的色调与莹洁细腻的白釉巧妙结合,加之浓淡不一的青料彩绘于同一器物之上,产生深浅不一,浓淡有致的呈色效果,又有“料分五色”之称,颇有水墨画的特点,艺术价值极高。

元代的另一成就,就是景德镇还创烧出著名的釉里红瓷器。釉里红瓷器是用含铜颜料在白瓷胎体上绘画,施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白地红花或红地白花的釉下彩瓷器。它与青花相结合,创烧了青花釉里红新品种。釉里红的装饰手法一是釉里红线绘,直接勾勒图案花纹;二是在白胎上留出纹饰部位,用铜红料涂抹其它部位,即红地白花纹;三是以铜红料成片成块绘成图案花纹。景德镇在元代已成功烧制釉上五彩瓷器,工艺水平相当高。其装饰手法:一种是在白色瓷器上直接用红绿彩绘,然后低温烧烤而成;另一种是用红、黄、蓝、绿、紫、金等彩釉直接堆贴起各式花纹,然后低温烧烤而成。后者手法比前者更为奇特。

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成熟,是中国彩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标志着人们对各种色剂的熟练掌握,丰富了彩瓷的装饰,从此,青瓷和白瓷等传统的单色釉瓷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迎来了明清彩瓷的新纪元。

明代是我国彩瓷的大发展时期。元代景德镇烧制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在明代有了新的发展。当时的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拥有天然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技术条件,御窑厂的建立,官民窑并举,故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之说,大大促进彩瓷业的突飞猛进,成了明清两代的主流。

明洪武时期是元瓷向明瓷发展的过渡阶段,洪武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从造成型到纹饰都有带有元瓷的风格。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完全摆脱元瓷的影响,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永乐、宣德青花质坚细洁白,釉质晶莹肥厚,白中闪青,历来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确是非常允当的。宣德彩瓷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工艺,将釉下青花和釉上矾红同施于一器之上,这是著名的青花红彩瓷器,它的结合成功为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随之而起的是“宣德五彩”,它是釉下青花和多种釉上彩相结合的新工艺。五彩瓷发展到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可谓盛极一时,一方面官窑生产规模巨大,另一方面“官民竞市”的现象很突出,达到明代彩瓷生产的高峰,导致传世彩瓷数量蔚然可观。

斗彩瓷器的发展到成化时更趋成熟,在胎釉、装饰、工艺技巧、造型品种等方面都超过宣德窑。此时的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轻薄,有些可达到半脱胎或脱胎的程度。成化斗彩在色彩运用上灵活自如,比宣德时期更为丰富,按照不同要求选用,或一种、或三、四种、也有五、六种的,无论选用几色,都设色精当,素雅与浓艳兼之有之。成化年间还首创了素三彩。素三彩是指用黄、绿、紫、白等素色装饰的釉上彩瓷器,色调淡雅突出的特点是不用红彩。总之,明代的彩瓷以青花、釉里红、釉上五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种最为著称,其次还有白釉红彩、白釉酱彩、白釉绿彩、青花红彩、黄釉青花、黄釉红彩、黄釉绿彩、黄釉紫彩、红釉绿彩、酱釉绿彩、素三彩等品种,在明代的彩瓷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清代彩瓷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断创新,工艺精益求精,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超过了以往各个时代,达到了我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此时的彩瓷,除继续大量烧造青花和五彩瓷器外,还创烧了许多新的彩瓷品种。著名的珐琅彩、粉彩瓷器,均以鲜艳的色彩,精细的绘画代表着我国彩瓷的最高水平。

清代五彩瓷器,以康熙时烧制的最负盛名,它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开始突破了明代单一釉下青花和釉上诸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这样不但增加了釉上彩的颜色种类,而且是蓝彩的使用后,取采了青花五彩的釉下青花,直接在釉上用蓝彩彩绘,随心所欲,方便灵活。康熙五彩还突破了元、明两代在釉上描金的单一手法,把金彩引入五彩中,不仅增添了纹饰的美感,而且使器物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雍正时粉彩盛行,五彩仅作为仿古之作,因此又称“古彩”。

随着对外物质文化交流,瓷工们利用国外进口的珐琅彩料,烧制出颜色丰富,素净雅致且易于控制的珐琅彩瓷,珐琅彩瓷是清代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它是一种釉上彩瓷器,其特点是胎体轻薄,色彩凝重鲜艳,花纹微微凸起,画笔精细。珐琅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丰富了我国釉上彩瓷的品种,改变了历来单线平涂的装饰方法,在中国彩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雍正年间,国产珐琅彩料的炼制成功,改变了珐琅彩瓷器依赖进口的局面,生产得到期迅猛发展。

至雍正时期,受珐琅彩瓷影响和启发,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参照珐琅彩瓷的制作工艺,创制出新的釉上彩——粉彩。其制作工艺是在白瓷上勾勒出纹样图案轮廓,在轮廓内先用含有氧化硅、氧化砷、氧铅的“玻璃白”打底,然后按所需颜色在上面渲染,再二次入窑烧烤而成。因此,粉彩瓷器的纹饰比五彩瓷器生动逼真,便以其淡雅柔丽的风格著称于世。至乾隆年间粉彩瓷器发展较快,器型明显增多,入画题材广泛,产量大增。当时的粉彩瓷器多数是在经过精心挑选的细白瓷上进行彩绘。除白地粉彩外,还有色地粉彩,如珊瑚红地,酱地,淡绿地、墨地等,还把粉彩工艺运用到斗彩工艺中,创烧了“粉彩斗彩”。

素三彩也是清代彩瓷的主要品种之一,它是在明代成化、正德素三彩瓷器发展起来的,其色彩以黄、绿、紫为多见外,增加了釉上蓝彩,其工艺主要是在素胎上先刻划花纹,施白釉高温烧成后,现施各种釉上低温颜色烧成,此种釉下刻花与釉上彩绘结合的装饰,是素三彩中的精品,此外还有白釉瓷器上涂米黄、绿、紫、黑等多种低温白釉为地的三彩瓷器。总之,清代是我国彩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却始终闪烁着永远不会磨灭的光芒。

从整个彩瓷的形成与发展状况看,我国各个不同的时代都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着代代相承,又代代相异。代代相承表现了我国各时代之间彩瓷发展的传承关系;代代相异又反映了各个时代之间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具有的特色,而这些最为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装饰技法的创新与发展。在这极为丰富的装饰纹饰中,它为人们诉说着中国彩瓷所走过的辉煌历程。

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制瓷技术在青瓷的基础上又有一个新的突破和提高,它摆脱了单颜色釉的束缚,开创了瓷器多彩的新篇章,也标志着中国古瓷器造型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最终合流。

“绝世美人”—粉彩瓷绘画工艺赏析


粉彩瓷作为景德镇的代表名瓷之一有着秀美俊秀的特点,其外形如同一位遗世独立的绝色美人般婀娜秀美。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其绘画上色工艺。

粉彩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被称之为 “粉彩”。

 粉彩瓷的装饰形式多种多样。有摘枝式、图案式、开光式、通景式、单面彩式、双面彩式等。每种形式都是结合造型特点来确定的。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物象,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山水,都可以来表现。采用的画法既有精细严谨、刻画入微的工笔;也有潇洒奔放、简洁明快的意笔,还可广泛吸收中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木刻、剪纸等画种的表现手法,精细处毫发毕现,奔放处雄浑强健。可做到大件作品,构思严谨、工艺复杂;小件瓷画,绘制精妙、灵秀细巧。所描绘对象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都能做到画面工整、色彩逼真、明暗清晰、层次分明、质感强烈。因而深受艺术家的推崇不断发展至今,成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粉彩的问世并发展至今,与中国画有着难解之缘。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还是国画风格的。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以陶瓷材质为载体,以陶瓷的釉、颜料为表现手段,以国画的技法来表现国画的一种神韵,说白了,就是陶瓷国画艺术。尤其是粉彩人物画的创作,国画表现技术手法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粉彩人物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人物画的艺术成就。

陶瓷绘画要求的工艺与纸质绘画想比其实并不简单,严苛精细的操作要求和高超的艺术水准才能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