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工艺 > 导航 >

海洋贝瓷携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创新发展

海洋贝瓷携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创新发展

瓷砖工艺 瓷砖的工艺 古代瓷器发展

2020-09-04

瓷砖工艺。

海洋贝瓷积极搭建教学、科研基地

2010年11月16日上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校外实习基地揭牌仪式在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隆重举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李新,副院长苗登宇,科研处处长胡希佳,教务处处长董占军,现代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段建华,中共无棣县委副书记、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佘洪烈,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宋成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波,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云鹰,山东珍贝瓷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春森出席了揭牌仪式。无棣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振祥主持了揭牌仪式。

在揭牌仪式上,首先由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春森汇报企业情况。郭春森董事长介绍,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是无棣县委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重点扶持的企业,是以科技为主导的创新型企业。海洋贝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获得2000年度技术发明奖;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企业也成为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行业内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有了很好的发展。wWW.taoCi52.cOM

无棣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振祥主持揭牌仪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苗登宇为揭牌仪式致辞。苗登宇在演讲中说到,很高兴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能成为学院的实习基地,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平台,为学院搭建更好的科研基地,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肯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功。

隆重的教学基地揭牌仪式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宋成琴在揭牌仪式中作了重要讲话。宋成琴讲到,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求实创新,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希望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新的起点不断创造新的佳绩!

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最后,县委副书记、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佘洪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李新为教学基地揭牌。

下午,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基地举行了签约仪式。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基地签约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院搭建了更好的科研实习平台。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学院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


“四年的耕耘,园丁们播下的种子,生根了;四年的呵护,园丁们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四年的期盼,园丁们播下的种子,开花了;四年的轮回,园丁们播下的种子,结果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何炳钦为2011年本科优秀作品毕业展题序。这是一分寄语,更是一分希望,一群走出高校走向社会的青年总结自己的时候到了,放飞梦想的时候到了。

作品:四年故事的延伸

走过蜿蜒小道,越过阶梯,记者来到了美术学院2011年本科优秀作品展厅。展厅里偏中间位置,几个人热闹地围着,打细一看,原来是摄影师正忙着为作品梳理打扮,发掘它的美。在镁光灯下,一套简单剔透的作品映人眼帘,作品名为《依眷》,共六个杯子组成,杯身为黑白相间的竖纹路,每两个杯子为一组,配有托盘,以黑白横条纹饰之,不禁浮想,作品似乎为6人寝室而做,象征着四年求学生涯互相依傍着,平静而又融洽。站在一旁的学院陶瓷美术学院副教授刘颖睿介绍道,展厅里作品各异,造型独特,画面也有特殊意义,作品数量约40套,每套作品的数量不一,5至10个组合居多,有《依眷》、《燃烧的痕迹》……作品以静寓动矜持地悄然静处,展示着,与观者默默交流,这是设计者对4年生活故事的延伸,我们看到了青春的活力、跳跃的思维、充满创意的想像力,以及初生牛犊的稚嫩和勇敢的实践探索精神。作品中饱含了作者喜悦、哀愁、兴奋、悲伤等的真情实感。

经了解,今年优秀作品展共设3个展厅,分别以雕塑、艺术瓷、日用瓷、陶瓷配饰等为主,总计107件,这些都是经过筛选后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起初共收到作品约1000件,学院专门设立学术委员会,由校领导及专家统一评审,按专业20%-25%标准挑选作品。

创新:是此次毕业展的主旋律

2011届陶设专业袁艺的毕业作品获得了优秀奖,是—套现代咖啡具,名为《憩鸟》,共7头六杯—壶。她告诉记者,这套作品从构思到着手设计,最后定稿,老师也是多次指导,经过了反复的试验。整个作品无论是壶还是杯子都是以鸟的形体为基准,作品异于传统造型,在制作上与拉坯师傅—起经过艰苦的努力,尝试了许多新方法和材料,反复试烧,终获成功。整套毕业作品耗费精力、物力比较大,到完工花了近6个月,共耗资金2000多元。

问及为什么想到设计一套咖啡具,她觉得目前市场上咖啡具、茶具造型都很传统,缺乏创新意识,加上日用瓷设计方面相对落后,在这方面着手,既紧跟市场又比较容易脱颖而出。果然,作品不仅获了奖,还有幸被学校收藏,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肯定,让我们走向社会又多一分自信与勇气。

谈起这次毕业作品展,刘颖睿副教授挺了挺腰杆,他认为,学院把今年的毕业生作品设计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首先从资金上给予了有力的保障,仅为优秀作品发放奖金一项就投入了约8万元,既有评奖又有较高的奖金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工作部署的早,抓得实,对指导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明显增强。从今年毕业展作品整体质量上看,相比往年要好,无论从创意还是材料工艺上,都有新的发展。

发展:这是荣誉,更是平台

像袁艺这样想法的学生很多。作品被永久收藏,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个宽广的平台,为他们展示才艺提供了通道。“今年首届毕业作品展就吸引了雕塑瓷厂创意园的客户,当他们听说学院有展,都马不停蹄地赶来搜罗。”负责该作品展的教学助理杨超说。

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陈丽萍认为,举办毕业展是该院义务教育的长期工作之一,学生作品的呈现既是教学实践体现也是学术考核标准,为学弟学妹营造了学术氛围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展览中获优秀作品奖对学生是荣誉,对老师教学也是肯定,学院会继续保持,甚至扩大规模,使老师和学生共同投入,调动彼此积极性,让作品质量不断地提升,扩大影响面,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另外,学院还是一个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展示能力的平台,学院正在尝试与政府、社会团体及企业接洽,毋须闭门造车,充分发挥学生优势,通过学校达成项目,促成产、学、研一条龙发展。不久前广西某企业搞主题创作就与学院合作,借用学院的设计人才优势为他们提供素材,实现了企业与学院的双赢。

海洋贝瓷又一创新力作-贝瓷手镯新鲜出炉


海瓷艺术新品--创意无限的灵巧精致贝瓷手镯

手镯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装饰物,大家都知道手镯,也都见过手镯,有金手镯、银手镯、玉手镯、镶宝石手镯等,但是贝瓷手镯大家见过吗?

海瓷艺术研究院设计者孙鸿满女士受常见手镯的启发,设计出了一款别出心样的手镯--贝瓷手镯。贝壳制瓷已经是少见了,贝瓷制作手镯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当琳琅满目的贝瓷手镯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令人很难想象如何可以用贝瓷烧制出如此精致的手镯。

贝瓷手镯是以贝壳为主要原料,经过烧制而成。但小巧、精致的环形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制成的,它在烧制过程中很容易变形,也很容易破碎。孙鸿满女士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克服了困难,成功烧制出炉一批贝瓷手镯。

贝瓷手镯上的花纹有两种形式制作而成,一种是用花纸帖上去,然后烧成。另一种是利用宣瓷的特性,直接画上去,再烧成。无论哪种形式,贝瓷手镯都非常精致、漂亮。

这是独具浓郁民族特色的海洋贝瓷又一创新力作,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海洋贝瓷将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多更美妙的海瓷艺术品。

中国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国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在轮番热议中进行着:从“工艺文化”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艺的“现代性”到“现代手工艺”,从工艺“产销合一”到“文化产业”……思想的碰撞,闪现出行业各界的信心、忧虑和历史的担当。其中,最能让人同声相应的,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特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两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却关乎中国工艺美术生死存亡。

浪费是缺失之源 工艺美术是人与物结合的产物。

唐宋名文天球瓶(微雕)王芝文

人才是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近些年,特别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以来,传统工艺美术后继乏人的呼声迭起,高、中、初三级人才的梯队配置比例失调,专业人才的技能和文化素养普遍较低、人才分布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培养渠道不畅等问题渐次凸显。

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例,从1979年到2006年,我国共评授了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已有1/5相继去世,在世的大师平均年龄约58岁,多数已进入老年。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却在流失:截至2006年,我国共有302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仍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只有1693人,仅占55.9%,其中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的600多人,约20%。此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也呈现减少的趋势。

人才缺失的另一端是人才的浪费。如今,“学艺不从艺”的青年学子日益增多,在企业改制和行业调整中下岗、改行的普通工艺师更是无以计数。以北京珐琅厂为例,这家曾有2000多工人的工厂,目前只剩下300多人,新人入行的很少。

特需资源是部分传统工艺美术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不容乐观。

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显示,目前大多数工艺美术特需资源濒临枯竭:内蒙古巴林石已枯竭,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新疆和田玉、广东端砚石、河南独山玉储量稀少。淄博、唐山的高岭土几乎枯竭,景德镇高品质的高岭土已相当稀少。加上批量化生产的现代工艺品对于原材料的抢占,特需资源缺乏的趋势日趋严重,部分产品被迫停产。

枯竭的另一端同样是有限资源利用上的浪费。

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王勇介绍,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市场的自由开放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导致了承包商对资源的疯狂开采、投资者对资源的疯狂占有。渠道的放开也造成了资源分散,加上企业准入门槛低、人才稀缺、多数传统工艺美术无法建立产品标准的特征等问题,使产品的质量监管难以落到实处,假冒伪劣、恶性竞争难以制止。

工艺美术讲究“因材施艺”。个性化形质是其特点和价值的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即便是陈列工艺也在批量化生产“规格货”,造型千篇一律、价格低廉,充斥着工艺美术市场。它们所占用的原材料,不但未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也更容易因为艺术附加值低而遭废弃。

内因是艰难之本

工艺美术人才和特需资源的缺失、浪费是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中多种因素造成的。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打破了计划经济下工艺美术行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无法适应市场而停产或破产,许多工艺师下岗或改行。行业内部的建构被冲垮,行业协会、企业、专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各谋其职,人才交流甚少。工艺美术教育与工艺美术生产结合的机制也被中断,行业与高校疏离,学院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再加上现代社会高学历及经济高度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尤其是年轻人价值观和劳动观念的改变,当他们面对师徒相承的传承方式,以及繁琐、重复、出师慢的工作状态和无法与高薪行业相比拟的工资、工作环境等条件,更容易被别的行业所吸引,就业方向也集中在北京等大城市。

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从法律和法规的层面对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带徒、研究等提供了保障。然而,时至今日,全国只有9个省市出台了相应的地方保护条例或办法。大多数工艺美术大师无法享受政策的惠泽。王勇介绍,工艺美术技术职称中,高校教授为高级,行业、科研机构中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副高待遇,而大师只是荣誉称号,在职称、工资制度中不享有任何优惠,部分地方政府给予大师的每月几百元的补贴,对于大师的创作和带徒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特需资源的枯竭和浪费,同样根源于国家经济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以及文化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文化主导了人们的生活。从城市到乡村,道路、建筑、室内外装修等各类工程的大规模开展,以及城市生活所需各类日用品,除了使用化工原料外,也大量消耗着木材、竹材、石材、陶土等原材料。对利益的追逐和消费型社会过快的消费更新观念,使人们对物的珍惜之情变得日渐淡薄,对原材料的浪费熟视无睹。

说到底,行业本身的不足,人才资源的匮乏,这些内在因素才是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艰难所在。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提出和“创意产业园区”在各地的兴起,让工艺美术业内人士满怀期待又有所思虑。

作为经济产业,工艺美术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成为“石头加人工等于外汇”的行业;作为文化事业,工艺美术曾经在90年代掀起“文化热”时,被纳入地方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之中。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工艺美术的绝大部分市场曾经并仍处在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之中。不能否认它在每一个特定时期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但是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种低廉的、非自主知识产权的粗放型的生产和经营的繁荣,对于传统工艺美术来说,并不是它的兴盛。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认为,应当避免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将工艺美术的命运系于单一市场、听命于外力控制的急起骤落式的“峰端效应”,促成蓄势待发、积水成潭的理性“峡谷效应”,从“资源型”转向“魅力型”——工艺美术品与资源有着天然的关联,但不应单纯靠“资源”增值,应该将其价值定位转向由于设计的成功与加工的机巧而产生的产品魅力,才能求得平稳长久的发展。

这首先需要国家推动各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落实及有关政策的出台,建立监管机制和市场准入制,规范市场,激活用人机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需要行业各界的合作、交流,让专业院校的教师、学生和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走近企业和市场,让工艺美术大师和技艺传承者真正走入大学,各界人士勉力共行;还需要工艺美术人才深研传统却又不拘于成规,将手工精神融入生活,突破上世纪以来新的创造和生活分离、研究又和新的创造分离的困境,走出长期停留在清代风格之中少有变化和创新进入“推陈才能出新”的误区……

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十字路口,中国工艺美术须拂去历史和文化撞击中的躁动,坦然横跨传统与现代文明,在经济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寻找到平衡,方能达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远景。

解析景德镇玉风瓷厂创新发展之路


对地处东市区的景德镇玉风瓷厂来说,建厂至今25年,特别是步入新千年以来的发展不能不说是创下了一个奇迹:既没有壮观气派的生产场面,也没有国内顶尖水平的技术装备,但在日益激烈的陶瓷市场竞争中,“玉风”人不仅经受住了市场的无情考验,稳步发展至今依然风采不减,而且,各具特色的“玉风”陶瓷更似一股股春风,荡漾在消费者心间,成为国内高档日用瓷市场上的一块响当当的名牌。

“玉风”长年稳步发展的秘诀何在?

自建厂起便与“玉风”结下不解之缘的万秀英厂长坦言,“扬长避短,创新不止”不失为“玉风”稳步发展至今的秘诀。

产销创新:做大做强单件瓷

在众多同行人士看来,日用瓷的生产和销售大都要依靠上规模、重配套的途经来实现。可对前身为高档瓷生产研制基地的玉风瓷厂来说,这却是一个令人感到两难的选择:依靠现有生产能力,产品的生产数量难以上规模,配套瓷的生产也难以自身解决;要扩大生产规模,占地15亩的厂区本来就不是按大规模生产企业来设计的,已经拥挤不堪的厂区实在难以再添生产线。

现实的考验不得不让玉风人作出了选择:瞄准陶瓷市场对高档日用瓷的需求,发挥自身研制、生产高档瓷的技术优势,避开生产规模小、配套难的劣势,走一条生产高精尖单件瓷的新路。

玉风人首先瞄准的便是茶杯。在计划经济时期,茶杯只是作为茶具的组成件来出售,单件的茶杯人们更多的是在土产、日杂货柜上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杯越来越成为日常办公、休闲的个人必备品。玉风人敏锐地看到了这一潜在市场的商机,厂领导亲自挂帅,反复推敲各式茶杯的造型、规格、花面装饰、组合配套和成瓷包装等方案。

随后出现的玉风茶杯市场的火爆,印证了玉风人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高白釉1号茶杯、2号茶杯和公仆杯、情侣杯相继开发出来,造型各异、装饰效果不一的玉风茶杯成为千年瓷都陶瓷园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尝到做大做强单件瓷甜头的玉风人自然不会停下成功的步伐。他们扩大市场视野,又将名闻遐迩的四特酒瓶的加工揽入怀中。玉风茶杯、四特酒瓶这些昔日看来是小不点的单件瓷,如今已是玉风瓷厂生产品种的拳头产品,为历年来玉风瓷厂的稳步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烧成创新:提前改烧“一把火”

陶瓷技艺时常被人们俗称为“一把火”的艺术,从中不难看出烧成工序在陶瓷生产中的重要性。将时间的镜头回放到十多年前,玉风人就曾经历过一次痛苦的选择:停用当时最为先进的以重油为燃料的隧道窑,新建四座烧液化气(煤气)梭式窑。

在今天看来完全是正确的决断,在当时却有着太多令人不可接受的理由:好端端的隧道窑停用,意味着这笔建造成本付之东流,这不可说不是一种浪费;梭式窑的国产化技术性能还不够成熟,万一保证不了产品烧成质量,岂不让企业陷入困境?四座梭式窑的烧成能力还不及原隧道窑的一半,如何解决成坯数量和烧成能力不平衡的难题?

作为当时玉风瓷厂的决策者,他们却对烧成创新有着非同寻常的紧迫感:成型产量时多时少,可隧道窑是长年累月地运行,这与可随时烧、随时停的梭式窑来比,显然是一个很大的差距;重油供应单位远隔百余公里,供应和运输处处受制于人,且成本难以消化,与本地可以供应的煤气相比,这又是一个差距;重油烧后有污染,对处在城区的企业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显然比不上干净的煤气或者液化气;最为人不能接受的是在隧道窑烧成质量上,窑青长年在80%至85%之间徘徊,一级品率低得惊人。而梭式窑高达96%以上的窑青,可以保证一级品率直线上升的这种诱惑,的确让人难以抵挡。

看准了烧成技术和装备发展的方向,玉风瓷厂一班人力排众人的非议,果敢地将隧道窑停烧,一次性投资建造了4座梭式窑,技术人员同时进行烧成项目攻关,把原先设计的每天烧一次窑,逐步调试到2天烧3次窑、一天烧两次窑,使4座梭式窑的烧成能力奇迹般达到原先隧道窑的烧成能力。如今,玉风瓷厂的梭式窑已经达到了8座,面对全市几乎难以见到以重油为燃料的隧道窑烧瓷的现实,昔日持不同看法的职工也不得不承认,当初那“一把火”的确是改得好、改得早。甚至可以说,没有当初改烧梭式窑的正确决策,玉风瓷厂就不可能有今天稳步发展的局面。

产品创新:喜新却不厌旧

置身于瓷都这块陶瓷圣地,玉风瓷厂自建厂以来大部分时间是生产富有景德镇特色的高温日用瓷。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即使是以生产高档、高附加值和高品位陶瓷为定位,玉风瓷厂也每每可以感受得到低价竞争,甚至是假冒、侵权不法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

是固守在历年来生产传统陶瓷的这方水土?还是以此为平台,不断开拓产品创新的新天地?玉风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玉风瓷厂总工程师蔡敬云至今记得,1998年开始,玉风瓷厂与山东省硅酸盐研究所联手,投入200多万元共同开发研制,一举攻克了“合成骨粉制作高档骨质瓷”科研项目,并荣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还填补了江西省的空白,成为全省目前唯一一家全面掌握骨质瓷生产技术、工艺和装饰的厂家。如今,与传统日用瓷工艺技术全然不同的骨质瓷产品的产值已接近玉风瓷厂总产值的四成,不仅成为玉风瓷厂产品中的“当家花旦”,而且也是玉风人驰骋市场的“千里马”。

——玉风人并不满足骨质瓷这一新瓷种的研制成功,而是再接再厉。借助瓷都陶瓷技艺人才的优势,一改日用瓷采用花纸装饰的做法,大胆鼓励设计人员首先进行花面手工绘制创作,依照市场对新花面产品的反馈、认可程度,再交付花纸制作工序,用于大批量生产。这样,既极大提高了骨质瓷产品的附加值,又为设计人员的作品面向市场开辟了一条直通道。

——依托深厚的瓷都陶瓷文化底蕴,玉风瓷厂努力发挥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将千年瓷都的文化特色转化为产品的卖点,以提高产品的含金量,近年来陆续开发生产了一批又一批适合消费者情趣的新产品。“天园地方”茶具、手绘骨质餐具、“梅开五福”茶具等新产品现已成为抢手货。

——既重产品,又重包装。为凸显玉风陶瓷的品位和质地,玉风瓷厂把产品的知识产权和配套包装放在突出位置来对待。在及时对玉风各款茶杯等产品外观设计申请保护的同时,不时与相关部门联合行动,依靠法律打击侵权行为。在玉风产品的包装上突出体现提升产品的档次和美誉度,使玉风陶瓷特别是高档日用瓷和礼品瓷的包装,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依然是这片天地,依然是这群玉风人,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玉风瓷厂的产销与效益在2000年末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高度。步入新世纪之后,玉风瓷厂依然保持稳步发展态势:2005年底,企业总产值比2000年同比提高了30%;五年来,职工福利逐年提高,为职工顺利办理了社会保险,职工年收入2005年比2000年增长了20%。

“海洋贝瓷很具发展潜力”


海洋贝瓷获得滨州检验检疫局局长高度评价

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以海洋提取贝壳制瓷,传承文明的民族制瓷文化,开行业先河,把海洋贝瓷艺术发扬光大。因其独特的艺术工艺,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2010年11月17日,滨州检验检疫局局长张凤和在无棣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孔繁亮的陪同下来海洋贝瓷参观。

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云蛟接待了滨州检验检疫局局长张凤和一行前来参观的领导,一同参观了公司的产品展厅和生产车间,并对海洋贝瓷艺术作了详细的介绍。

滨州检验检疫局局长张凤和参观公司展厅

在海洋贝瓷的生产车间,领导一行参观了产品的生产过程,对海洋贝瓷的工艺有了感官上的了解,也对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和实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张凤和一行对海洋贝瓷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滨州检验检疫局局长张凤和参观生产车间

参观完展厅和生产车间后张凤和局长讲到,很早就听说过海洋贝瓷,海洋贝瓷是滨州乃至全国的特色企业,是全国唯一的,海洋贝瓷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性。从长远来看,海洋贝瓷很具发展潜力,我们要把我们的民族企业发扬光大。

景德镇市长:保护陶瓷文脉 推动创新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景德镇市市长梅亦在北京表示,景德镇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开放思维,融入“一带一路”,让历久弥新的陶瓷文化以新姿态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

梅亦说,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瓷都,在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景德镇用最深沉的自觉守望了两千多年。“千年窑火,万里瓷路”“工匠八方来,器从天下走”,是这座城市历史上传承和创新陶瓷文化并走出去最生动的写照。

梅亦称,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瓷器不仅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第一次全球化时代最昂贵的“中国制造”,更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国陶瓷在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方面起到过非常独特的作用。

作为江西文化的代表,陶瓷是中国名片,还是世界语言。进入新时代,景德镇如何融入“一带一路”,让陶瓷文化以新姿态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对此,梅亦作出详细阐释。

保护陶瓷文脉

梅亦表示,景德镇正在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区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契机,全面加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启动了对遍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十大瓷厂”老厂房等“三老”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系统地保护利用工程。

“我们以期清晰地展现千年瓷都历史文脉,让景德镇这个世界陶瓷文化圣地有源可溯,有根可寻。”梅亦说。

推动创新发展

来到江西景德镇,可以看到陶溪川、三宝瓷谷、御窑景巷、名坊园等一批集文化产业、文化创意、陶瓷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新地标。如今,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已经初步形成了“磁场效应”“虹吸效应”等文化新现象。

梅亦举例说,突出的表现就是拥有“景漂”“景归”这一城市文化新群体。每年,有3万多名外来艺术家和陶瓷人才汇聚瓷都景德镇,其中包括5000多名海外人士。“他们用切身体验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此外,梅亦还表示,景德镇还加强与故宫博物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大学等合作,开展陶瓷学术研讨、培训研学和互动合作,激活新一代陶瓷人才的创新能力,把对历史的积淀转化为对时代的贡献,让世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

优化对话平台

每年10月,中国商务部和江西省政府都在景德镇举办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四届。

作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景德镇还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与国外众多陶瓷文化和陶瓷产业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积极推动陶瓷文化活动纳入国家大型展览和重大活动的内容,每年都会组织不少不同层级的国内外陶瓷文化交流活动。

去年7月德国汉堡G20峰会期间,景德镇在德国成功举办“感知中国·匠心冶陶——文化展”。

梅亦认为,这是向大家展示了今日文化的新魅力。景德镇将继续争取更多国家层面的平台,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江西声音,提升景德镇新形象,凝聚起振兴中国陶瓷文化的更多力量。

“山水不墨景如画,窑火无声越千年。”梅亦说,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千年古镇、世界瓷都景德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完)

山东卫视《乡村季风》栏目组采访海洋贝瓷


《乡村季风》吹起“海洋风” 海洋贝瓷备受关注

2010年12月16日,山东卫视《乡村季风》栏目组来海洋贝瓷采访。栏目定位为“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科技兴农搭桥牵线,小康路上人物新传,引导农民更新观念”的《乡村季风》栏目荟萃山南海北的致富精华。此次采访海洋贝瓷,作为一个特色节目,给广大观众展示海洋贝瓷的风采。

在海洋贝瓷,山东卫视《乡村季风》栏目组详细了解了海洋贝瓷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特点,对海洋贝瓷产品进行了拍摄,并采访了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云蛟。

采访中,海洋贝瓷总经理郭云蛟介绍到:“贝壳生产的产品年产量达到1800万件,出口欧美、韩、日等国家,年产值达到3个亿。海洋贝瓷获得国家免检产品,是国际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海洋贝瓷生产生活瓷、酒店用瓷、礼品瓷、办公瓷以及艺术瓷五大系列高档日用品。海瓷艺术以贝壳瓷为载体,独特的宣瓷工艺,彰显国画的效果。”

海洋贝瓷以其独特的工艺在行业称誉,传承创新,以其浓重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广大爱好者的关注。相信在未来的不久,我们可以看到更辉煌的海洋贝瓷。

清华美术学院郭强博士谈陶瓷设计发展趋势


人物介绍

郭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材料用品委员会A&D建筑与室内设计师俱乐部陶瓷设计应用中心首席艺术顾问、研发总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郭强博士是个大忙人,时常为陶瓷企业作专题演讲,其前瞻性的创新设计理论多次引起业界人士共鸣。近日,记者有幸在佛山专访了郭强博士,向他请教了陶瓷的创新设计与未来建筑卫生陶瓷设计的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问题。郭强博士的真知灼见,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记者(以下简称记):郭博士,您多次来佛山,对佛山陶瓷行业也比较熟悉。据我所知,您一直都提倡陶瓷产品创新设计,那么您认为产品的创新设计包括哪些方面呢?

郭强博士(以下简称郭):我认为产品创新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设计上的创新,另一个则是制作工艺上的创新,即运用现有的制作工艺做出有新意的产品。

记:相对于创新设计,陶瓷行业的模仿与跟风的现象要普遍得多,这也就造成了大量的产品同质化。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郭:陶瓷行业门槛较低,投资建厂与生产起步快,又因各企业在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技术力量等方面相差不大,所以比较容易在产品上达到相同、相似的水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质化”。如何避免模仿与跟风严重的现象,寻求差异化、个性化,这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刚才谈到的产品创新设计上。

记:佛山陶瓷展厅众多,以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来看,您认为目前陶瓷展厅还存在哪些不足?怎样才能使展厅很好地吸引参观者的眼光?

郭:我认为目前陶瓷展厅存在的问题一是为设计而设计;二是主题不明确,产品传达信息不清晰。这里涉及到产品的艺术设计方面,只有将生产工艺与艺术设计很好的相结合,才能生产出好产品,这就需要在产品创新设计上下功夫,不断推出新产品,这是企业进一步占领市场的有力举措。另外,从人们接受信息的角度来看,80%是从视觉接受的,10%从听觉接受,视觉信息是传达的重要手段,包括图案、色彩、质地、肌理、装饰等。陶瓷产品是一个非常注重视觉的产品,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首先注重的是视觉效果,能给顾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则是产品成功销售的关键。如何通过产品展示来明确传达主题,这对产品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记:郭博士,刚才我们谈了建筑卫生陶瓷设计的一些现状,行业内目前都比较关注未来建筑卫生陶瓷设计的发展趋势,您能具体谈谈吗?

郭:与其他行业一样,建筑卫生陶瓷也进入了一个设计的时代,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设计的竞争,艺术设计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个人认为,未来建筑卫生陶瓷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

一是产品的艺术化趋势。通常人们从艺术中得到“美”的享受,而在产品中得到“用”的满足,艺术品和产品分别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提供给人们。特别是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产品的选择不仅着眼于“用”的功能,更在于追求更多的“附加值”,其中艺术化和美的享受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包括建筑卫生陶瓷在内的任何产品都在尽可能地通过艺术设计使产品艺术化,未来的产品与艺术品的界线将会越来越模糊不清,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二是以概念设计为先导。近年来被称为“创造性假设”的理论,越来越受到企业和设计师们的重视,现在仍有许多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企图获得对未来市场的消费动向把握。但事实证明,一般的消费者调查只能够使人们获得对当前市场的小结,不可能为企业提供任何未来的推测性结论。概念设计是把企业品牌新理念、产品新风格和设计发展趋势推向市场,反映出埋藏在消费者心中的渴望与期待并能在消费者中产生共鸣的产品概念,能起到引导消费市场方向的作用。它不仅是产品设计的前期,为企业新产品大批量生产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的形象代言,可说是新产品开发的切入点。

三是从单一产品设计向整体环境设计转化。人们所真正追求的商品,其实是整个生活环境而不只是单一的产品。单一砖的款式花色设计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一种最终完成品的形态。其实一块砖、一个洁具设计的好坏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这些产品所构成的人们生活环境和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空间应用设计也是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的重要内容。

四是以多样化的标准部件与组合方式构成多样化产品。利用机械化标准化所形成的经济优势,为大量生产的各种部件加上巧妙的、多样的组合来变换设计,就可以实现个性产品的生产和对应生活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瓷砖,有效采用不同的尺寸、色泽、肌理、质感的砖,设计出多种组合方式的变化,并构成可以适应各种生活形态、环境空间的多样化产品。

五是复合化工艺技术与概念的融合。复合化设计理念在21世纪中仍然是一种相当先进的思考方法,是打破一个行业,一个单一工艺技术的界限。把多种工艺技术复合化,把各种概念加以融合在一起,如陶瓷工艺与玻璃工艺,陶瓷装饰与印刷工艺,陶瓷模具与金属铸造工艺,釉彩装饰与电镀工艺等的复合;把生产概念与环保概念,产品概念与艺术品概念,单一功能概念与多功能概念,传统概念与现代概念加以融合。

六是对视触联觉设计的开发和重视。日本学者称20世纪是视觉时代,21世纪是触觉时代。也就是说21世纪的设计必须重视的将是触觉、重量感、温度感、柔硬感等感官作用。我们己处在一个体现身体感官特点的设计时代,设计的出发点已经不再是设计的对象本身,而是在于使用者的感官作用和感受的范围。瓷砖、洁具设计要注重肌理、色泽、质感的表现,金属质感、皮革质感、皮毛质感、木材质感、丝绸质感等等都是可设计表现的题材。

七是追求与自然的融合。21世纪是走向回归自然的时代。人们告别了过于理性的20世纪,21世纪的人们将寻求返璞归真,并尝试与大自然的融合。为追求人类在心灵上能够回归到与大自然融合的状态,“销售大自然”的商品开始大行其道。建筑、家具及其它许多商品,也开始以自然的设计风格作为主流,建筑卫生陶瓷的设计也会大量出现仿自然形态的产品,如仿岩石、仿鹅卵石、仿木纹、仿兽皮等质感的砖;仿荷叶、竹木、石臼等造型和肌理的洁具设计都会大量出现并流行。

八是陶瓷自身独特语言的发挥和应用。从一些陶瓷艺术设计作品和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陶瓷自身独特语言的发挥和表现,而且是其他材料和工艺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陶瓷极强的可塑性、丰富多变的装饰手法和只有通过“火”才能达到的境界,是陶瓷艺术区别其它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所以,建筑卫生陶瓷的设计也应充分考虑陶瓷自身独特语言的应用。

九是对传统艺术的借鉴和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中国陶瓷具有巨大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工艺技术经验,是现代陶瓷工业设计生产可继承和借鉴的。当然,我们继承借鉴不是照搬,不是拿来,而是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吸收传统精华并有机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从现代设计中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可以肯定:建筑卫生陶瓷设计中采用古典的传统的装饰元素、装饰手法并与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形式融合,将是设计趋势之一。

十是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观与绿色设计。陶瓷是大量利用自然资源为代价诞生出的产品,而且在原料加工、产品生产以及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都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今天,种种来自“”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全新提案正在不断出现。对于天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回收与再生利用是我们陶瓷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设计师思考和亟待着手的工作。

总而言之,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有意图、有策略地开拓市场的时代。21世纪的设计师们必须学会如何有计划、有意图地去诱导特定的消费群体,基于策略性的设计观点而积极地综合运用造型、材料工艺以及功能等要素,以刺激或引发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在未来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中所应该采取的设计策略。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海洋贝瓷携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创新发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海洋贝瓷携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创新发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工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