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北方瓷窑的衰落与南方瓷窑的新发展

北方瓷窑的衰落与南方瓷窑的新发展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2020-09-05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元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以往的文献中却提及甚少。元代瓷器发展与宋代截然不同,宋代民间瓷窑星罗棋布,一片兴旺景象。元代由于战争的破坏,北方陶瓷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南方尽管也受到不同程度战乱的影响,但元世祖以后,推出了一套统治全国的办法,经济文化得到相应的发展,南方瓷窑基本上未遭到损失,浙江的龙泉窑与江西景德镇窑还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另外,在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广东两省、除宋时所遗留下来的瓷窑外,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还建立了许多新窑。江西景德镇青花瓷窑的大量烧制,是这时期的重大成就。

宋代北方四大窑系中的定窑与耀州窑,已经衰败下来,尽管它们还有少量的生产,其质量更远不如前代。元代磁州窑在宋代的基础上还继续生产,虽然仍以烧制白地黑花瓷器为主,但质量普遍下降。除了河北省磁州窑外,还有河南省的汤阴鹤壁、禹县、郏县、山西省的介休、霍县等地的瓷窑。烧制器物除盘、碗外,还烧制各式硕大、浑圆厚重的大罐、大盆、长方形枕等。罐为大口、敛足、鼓腹。常见的纹饰有龙凤、花卉或云雁等,也有墨书诗句的。这类白地黑花大罐,在元大都遗址和北方墓葬中常有出土。除这类大罐外,还有白地黑花大盆出土。这种盆的胎体厚重、板沿、器深平底、宽圈足。盆里绘鱼藻纹,线条粗犷、形象逼真。汤阴鹤壁窑大量烧制这类鱼藻盆。器内盛水后,确有“如鱼得水”,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元代钧窑是北方产量大,地区分布广的一个瓷窑群。河南省的鹤壁、安阳、竣县、淇县、新安、临汝、禹县、郏县、宝丰、鲁山、内乡,河北省的磁县,山西省的浑源、介休等地的瓷窑场大量烧制钧瓷。烧制器物以盘碗等民间生活用瓷为主。瓶、壶、罐类器物较为常见。釉色多为天蓝釉,月白釉色者次之。也有带紫红色斑块装饰的器物,但较为少见。一般胎质粗松,釉面多棕眼,光泽较差,施釉不到底,碗内圈足内外无釉。这类钧瓷器皿在元大都居住遗址与一般元代墓葬中出土较多。在发掘出土的元代钧窑瓷器中也有一部分精细作品。如北京后桃园元代遗址出土的一对钧窑双耳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出土的一件元代钧窑堆花三足炉等。

元代龙泉窑青瓷的烧造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由于水陆交通的发展和元代对外贸易的需要,直接促进了当时龙泉窑青瓷的发展。龙泉窑由宋代交通不便的大窑和溪口迅速地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元代龙泉窑的窑址除在龙泉县的东部外,还在云和、丽水、永嘉、武义等县大量发现。

元代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器形高大,胎体厚重。这种大件器物的烧成,标志着制瓷技术的提高。较流行的器物有高足杯、菱口盘、束颈碗、环耳瓶、凤尾尊、蔗段洗、荷叶盖罐、动物形砚滴、双系小口罐等。瓷器的装饰出现了褐色点彩,并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采用刻划、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印花有阳文与阴文两种,特别阴文印花是元代龙泉窑的主要装饰方法。贴花有满釉与露胎的区别。如果说南宋龙泉窑为成熟时期的话,那么元代无论在生产规模、烧造工艺和装饰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中国自古有“瓷国”之称,而景德镇则是中国的“瓷都”。由于其优越的原料和精美的产瓷,在宋代它虽为“民窑”,但已表现出高超的烧瓷技艺。元、明、清三代,朝廷相继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御窑厂”,钦命朝廷官员监督,征调国内最杰出的工匠、画师,不惜工本,烧造出供皇室帝王、后妃玩赏享用的官司窑瓷器。民窑瓷的生产相应地得到充分的发展。景德镇瓷器生产更加臻于极盛,达到了中国古代瓷都艺术的辉煌巅峰,创造出一系列五光十色,美轮美奂,风靡海内外的新品种、新工艺,青花瓷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青花瓷是景德镇创烧的一种新品种,即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用名称。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以瓶、罐、壶等大件器物居多。装饰常以龙凤、鹤鹿、麒麟、鸳鸯、莲花、牡丹、海水、鱼藻以及松竹梅纹等为主题纹饰,并辅以回纹、云纹、蕉叶、卷草、水波纹等,构图层次繁密,主次分明为其特征。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的又一大创造。它是一种红色釉下彩,与青花瓷器同时出现。釉里红的着色原料为氧化铜。氧化铜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很难烧成。它在烧制过程中,对窑温的高低、气氛的控制等要求极严。发色十分敏感,往往烧不成红色,因此,釉里红经常出现釉里褐色或褐黑色。

元代后期,由于“卵白”釉白瓷以及釉下青花瓷器的出现,青白瓷终被取而代之。卵白釉又称“枢府”釉,是一种带印花的白瓷,由于其釉色略呈鸭蛋青色,故曰“卵白”釉,明《新增格古要论》古饶器条记载:“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二字者高。”《景德镇陶录》内已有“枢府窑”条目。

铜红釉瓷器与钴蓝釉瓷器烧制成功,也是元代景德镇的两个创新品种。铜红釉是将氧化铜掺入釉料之中,作为釉施于器物表面,在大窑内烧制而成的。铜红釉瓷器与釉里红一样不易烧成,发色往往为紫红色、褐紫色,鲜红色者很少见。因此,流传下来的铜红釉瓷器就不多见。另一种铜红釉加印花装饰的品种就更为罕见。传世的只有一种盘,盘里印云龙纹装饰,制作精湛,器底一般无釉,俗称砂底。

钴蓝釉瓷器与铜红釉瓷器在制作工艺上完全相同,只是它们的着色原料不同。钴蓝釉是将氧化钴料掺入釉中,施于器物的表面,放入大窑内烧造而成。因钴蓝釉瓷器烧成较为容易,流传于世的较铜红釉瓷器为多。除了一种印花云龙纹器外,还有一种蓝釉上再描金花的做法,俗称蓝釉描金。

蓝釉白花瓷器也是这时期的重要创造。一种蓝地白龙梅瓶,蓝地白龙纹盘,其特点是蓝白色彩对比强烈,白龙细部用划花描绘使其具有立体感。它与青花瓷器的白地蓝花的做法正相反,别具一格,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延伸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历代的瓷窑


定窑

在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据《曲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瓷器税;但据调查,早在唐代这里已烧白瓷;至宋代有较大发展,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

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原为民窑,北宋后期专烧宫廷用瓷;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

磁州窑

在磁州境内(今磁县观台镇、彭城镇一带),故名。建于宋代,所烧器物纯供民间使用,品种繁多,如瓶、罐、盆、碗、缸、瓮等,以白地黑花(属釉下彩装饰)为主要特征。白地黑花保留了不少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如马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题材丰富而清新,纹饰线条流畅豪放,黑白色彩对比强烈,发展了陶瓷的装饰艺术,当时深受北方地区人们喜爱,曾对南北方不少瓷窑产生很大影响。

邢窑

在邢州境内(今河北临城祁村),故名。建于唐代,盛产白瓷,与同代著名越窑所产青瓷齐名,陆羽《茶经》有“邢瓷类银类雪”记载,因质白如雪,被选为唐代宫廷烧制贡瓷。

《旧唐书·地理志》也有“邢州……天宝元年列名,土贡丝布磁器”记载。邢窑白瓷曾畅销各地和深受人们欢迎,李肇《唐国史补》载:“凡质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草皮为带,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建国后,陕西西安地区唐墓出土有邢州白瓷;唐大明宫遗址也有不少胎釉洁白的邢窑白瓷出土。

龙泉务窑

在今北京门头沟龙泉务村,故名。建于辽代,所烧器皿、盘、瓶、壶和盂,碗盘所占比重最大;而以白瓷为主,青釉、黑釉次之。白瓷有粗细之分,有浮雕菊瓣纹碗,有葵瓣口盘、折腰盘,与邻近的河北、山西白瓷有类似风格。支烧方法与各地不同,盘碗里心或足部多数有四个支烧痕,此法仅见于山西浑源窑。

大同窑

在今山西大同,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青瓷窑”,成二十三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

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

在今山西怀仁,故名。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

在今山西浑源,故名。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清乾隆《浑源州志》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榆次窑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县,故名。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平定窑

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我国著名瓷窑特征


邢窑——唐代 胎质细洁、釉色白润。 今河北省临城县(当时属邢州) 。

邛窑——隋代至宋代,唐尤为著名 以烧制青釉、褐釉、绿釉、彩绘等器物为主,除烧制盘、碗之外,还有各种瓷塑玩具。 今四川省邛崃县代方堂(古属邛州) 。

越窑——唐、五代至宋 釉色原以青中微黄,后改进为清水般的湖绿色,刻划有花鸟、人物或几何图案。 今浙江省余姚县上林湖一带(古属越州)。

柴窑——传为周世宗(柴荣)时所烧造 据文献记载,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相传在现在郑州一带尚未发现窑址和器物 。

定窑——唐代烧白瓷至宋而著名 宋代定窑瓷器除乳白色外,兼有黑、酱、绿釉瓷器。器物装饰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北宋后期曾一度烧制宫廷用瓷器 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燕山村(古属定州)。

钧窑——北宋、金、元均烧造 此窑利用氧化铜(资讯 论坛)和氧化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成蓝中带红或带紫的色釉。红、紫的色泽如玫瑰、海棠,非常艳丽。胎骨灰白色,釉细而润,其中佳器底部刻有数目字。 今河南省禹县(古属钧州)。此外,与禹县邻近的临汝、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以及河北磁县等地瓷窑均仿烧钧窑瓷器。

汝窑——宋代名窑,元祐初年曾为官窑 胎骨香灰色,釉色近于卵青。此类器物烧制的时间短,质高物精,目前尚未发现窑址。在临汝南乡等地发现另一种青瓷,釉色较龙泉窑深而带葱绿,胎骨淡灰色,有印花、刻花两种,图案有花卉、水波、鱼及禽鸟。现称“临当窑”。 今河南省临汝县(宋代属汝州) 。

磁州窑——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 器形以盘、碗、罐、瓶为主,兼有瓷枕和玩具。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白中微带黄,上有黑、褐花纹,器里多不挂釉。绘制花纹的方法有绘花、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花纹复杂,以卷叶、缠枝牡丹、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是北方民间瓷器的代表作。 今河北省邯郸漳河两岸的观台镇、东艾村、冶子村附近。

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窑 胎深褐色,器外多施一层陶衣,里外皆挂釉,釉色洁白莹亮,衬以黑地或黑花,黑白色彩对比强烈。花纹以缠枝牡丹为多。用绘花、刻花或剔花制成。此外,绞胎技法具有独特风格. 今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

龙泉窑——宋代著名瓷窑。始于五代,至南宋而鼎盛。明代仍继续烧造,清代中期以后衰落停产。 此窑继承越窑传统,烧造青瓷。南宋龙泉窑瓷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胎质细密洁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代表,花纹装饰上出现了堆塑和贴花。此种类型即习称的“弟窑”,一般称龙泉窑皆指此。另一种类型即习称的“哥窑”。龙泉窑器形复杂,除一般日用器皿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鼎、觚、炉等。 今浙江省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哥窑——宋代名窑 龙泉窑的一种类型。相传南宋有章氏二兄弟在龙泉烧瓷器,兄名生一,所烧者称哥窑、弟名生二,所烧者称弟窑。传世的“宋哥窑”,胎薄,色黑铁,通称“铁骨”;釉面多有疏密不同的纹片,称为“百圾碎”,口沿施釉淡薄,显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矿有“紫口铁足之称”。 今浙江省,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鹤壁窑——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唐末开始烧造,北宋中期以后为兴盛时期,元代仍在烧造。 唐代鹤壁窑瓷器多白釉和黄釉,唐宋的器形有盘、碗、壶、罐等,并能烧造大件器皿,也有玩具和瓷枕。以白釉为主,有白地黑花的,也有加绿彩的;用绘花、刻花、剔花的技法,制出简洁的花卉禽鱼等图案。器里往往写有赵、杨、张、刘等姓氏铭记。元代除烧制传统的品种之外,还仿制钧窑的瓷器。 今河南省鹤壁市。

耀州窑——宋代名窑,自唐代开始烧造,北宋末为兴盛时期,金元时期仍在烧造。 唐代烧造的是白釉或黑釉瓷器。北宋后开始烧造青瓷。器形以碗、盘、碟、罐盒、炉等为主。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花纹多刻花、印花,装饰花纹丰富多样,有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纺鱼、鸭、龙、凤等。金元时期烧造的器皿胎釉粗厚,花纹图案较前简单。 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附近(宋代属耀州)。

建窑——宋代名窑 所烧黑釉瓷器,以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为“兔毫盏”。有的器底刻有“供御”,“进琖”等字样。 福建省阳县池墩村。

德化窑——明代著名瓷窑。始于宋代。 此窑以烧制白瓷而著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瓷。德化白瓷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一般。除乳白色以外,还有象牙黄和粉黄色的。更有贴花、印花和堆花。所制佛像最杰出。 今福建省德化县。

石湾窑——明代著名瓷窑,清代以后继续烧制至今 釉有灰黑、青绿、淡黄、灰蓝等色,常带有蓝、红等色的斑纹。此窑仿制的钧窑瓷器另有创造。 今广东省佛山市石湾。

吉州窑(又称永和窑)——宋代著名南方民窑。起于五代,盛于宋,衰于元。 有青釉、绿釉、白釉、黑釉、彩绘瓷等。黑釉花样较多,有像滴珠、鹧鸪斑、玳瑁斑的,也有绘双凤、龙凤、木叶纹的。纹饰运用洒釉、剔花、印花、贴花等手法,而剪纸贴印手法更是吉州窑的独特创造。 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隋至宋吉安称吉州)。

景德镇窑——我国著名制瓷窑场。始于南朝陈时,经唐、宋、元、明、清至今。 唐代已烧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间烧造官窑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从此有景德镇之名。以产影青瓷器著称。元代青花、釉里红等已烧制成功。到明代,景德镇开始成为我国瓷业中心,一道釉和釉绘等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有五彩、斗彩等彩绘瓷器的创造。到清代彩釉更有改进和创新,能烧制粉彩、珐琅彩等。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烧造成的最精美,并各有其特色。 今江西景德镇市。

崔公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之一。因为明隆庆、万历年间崔国懋在此烧制而得名 崔国懋在此窑烧制的仿宣德、成化年间的瓷器,颇为精美。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周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之一,因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人周丹泉(名时臣,字时) 主要烧制仿古瓷器,所仿定窑很逼真。又能制陶印、文具、连环等。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壶公窑——明代景德镇著名瓷窑,因烧制人吴为(吴一作昊,别号十九),自称壶隐道人而得名。 善于仿造永乐、宣德、成化年间瓷器,都很逼真。 今江西景德镇市。

臧窑——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烧制的官窑瓷器,因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臧应选驻厂督造而得名 器物款识多写刘伴阮(名源)监制。釉色以红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郎窑——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的官窑瓷器 釉色以红宝石(资讯 行情 论坛)为最著。 今江西景德镇市。

年窑——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造的官窑瓷器,由于年希尧掌管窑务而得名 釉色发明很我色胭脂水釉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唐窑——清乾隆前期景德镇所烧造的官窑瓷器,因唐英掌管窑务而名 所造各色釉彩,仿造各种古瓷,以工细著称。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宋元时期泉州陶瓷窑地


宋、元古窑址

据解放后的考古调查,当时泉州所属的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莆田、仙游等县,发现宋、元古窑址达137处。其中南安境内50处、安溪36处。

安溪古窑址:

1985年10月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安溪发现宋代古窑址近20处,可见安溪当时制瓷业相当发达。其中桂瑶窑釉色属影青和青瓷。产品大量行销日本。

宋至清代,安溪瓷窑址分布在安溪县南部、中部、北部等12个乡镇的46个村庄,以魁斗、龙门、龙涓、长坑、尚卿等处最为密集。共发现155处,其中宋元36处、明清119处,以生产青白瓷、青花瓷为主,还有白瓷、黑釉瓷、黄釉瓷等。尤其是龙门桂窑烧制的青瓷碗,在日本称为“珠光青瓷”。

安溪窑规模仅次于德化,居全省第二,为古代泉州重要的外销瓷产地。

晋江磁灶古窑址:

磁灶是宋元时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销窑口,发现宋、元古窑址12处,分布在梅溪两岸。

磁灶属于丘陵地带,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周围产瓷土。梅溪源于南安市,宽阔曲折,汇于晋江而后入海,是古代磁灶重要水上交通枢纽。充足的燃料,便利的航运加之丰富的瓷土资源,为磁灶古代瓷器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乾隆《晋江县志》:“瓷器出晋江瓷(磁)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

在磁灶的蜘蛛山、金交椅山(参见下文《金交椅山古窑址》)、溪墘山、童子山等古窑址,都发现青瓷窑。产品主要是碗、碟、执壶、盆、盏、杯、注子、军持等。碗有的印有弦纹、蔓草纹、莲蓬纹,多数为素面。有的盆在釉下彩绘花卉、鱼藻、钱纹或题诗,开泉州釉下彩绘之先河。釉色青绿,有的青中泛黄,亦有黑色和酱色的。胎骨若瓦胎,用匣钵装烧,托座垫烧。

磁灶生产的瓷器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地均有发现:日本的横滨、长野、福冈、京都等地出土有磁灶童子山所产黄釉下铁绘花纹盆,蜘蛛山窑所产绿釉剔花器、龟形砚滴等。菲律宾曾发现磁灶土尾庵所烧制的双龙抢珠缠枝牡丹花纹饰绿釉军持和黑釉军持、印纹碟、黑釉罐、黑釉刻花炉、灯盏等,蜘蛛山窑的印纹碟、军持、绿釉龟形砚滴等。菲律宾各地的古墓中也出土不少磁灶窑烧制的龙瓮。马来西亚沙捞越博物馆收藏有磁灶窑产的绿釉盘、黑釉龙纹的军持。印度尼西亚出土有土尾庵、蜘蛛山窑的军持、执壶,金交椅山、童子山等窑的执壶等。雅加达博物馆收藏有磁灶窑烧制的军持。

晋江磁灶金交椅山古窑址

位于晋江市磁灶镇沟边村村北的金交椅山上,南邻沟边村,北邻南安,西为农田,东隔梅溪,与南安珍珠山相望。该窑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发现4座古龙窑址。2003年发现的第4座龙窑位于窑址西北坡,南侧约10米处为一深沟。窑炉遭受严重破坏,不见窑头。窑炉呈长条形,方向284°,残长44.5米,宽1.6—2.20米,高差11.9米,尾部则架于山脊之上。出土器物有执壶、罐、盒、灯盏等,釉色主要施酱、青釉。窑具以垫座为主,还有垫饼、垫柱、垫圈等。

4座龙窑的共性有:窑墙外都有石头护墙,石头排列有序;烧制器物的窑具都用垫座、垫饼、垫圈、垫柱等,在各窑炉内未见匣钵,仅在废品堆中采集过一两个;各窑炉烧执壶、罐等多种器形,釉色有青釉、酱(黑)釉两种;4座窑都存在叠压打破关系,说明窑炉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曾有改建过,同时也说明金交椅山烧窑时间较长。

2003年的挖掘还发现了作坊遗迹,有利于全面认识宋元时期晋江烧窑及制瓷工艺。作坊遗迹位于坡地上,东部与南部破坏严重。作坊区发掘面积为150平方米。在发掘范围内发现有贮泥池、沉淀池、磉墩3处遗迹,其中贮泥池中还残存50厘米厚的青灰泥。令人最为惊叹的是:东侧坡下几乎是一线排列着10口大缸,其中3口缸套放在一起,最大的缸腹直径95厘米,最小的底直径15厘米。

在一个遗址中揭露四座龙窑(若该遗址完整,应不止四座窑),在田野考古中并不多见,且每座窑至少使用过两期,说明宋元时期晋江制瓷业已相当发达。窑炉及其两侧废品堆中清理出来的瓷器标本,发现少量的五代物品,主流是宋元时期的器物,可见金交椅山烧窑有可能始于五代时期,兴盛于宋元时期。

泉州碗窑古窑址:

在泉州东门外碗窑乡,有南、北窑。北窑烧影青瓷,南窑烧青瓷。产品有碗、洗、执壶、瓶等。多素面,釉色灰青,烧制用垫圈,露胎处有硃砂红瘢,胎质灰白,且厚重,俗称“土龙泉”。在南洋群岛多有发现。

德化盖德古窑址:

北宋初,盖德窑以产青瓷闻名,色呈青灰,釉层透明,胎釉密贴。胎质坚结致密,吸水率低,近于青白瓷。器物以碗、粉盒、军持为主。除影青为主外,也有部分白瓷、黑釉瓷。产品行销东南亚、菲律宾等地。

青白瓷用石灰釉配制,釉色白中泛青、青中带白,莹润明亮。因釉中含铁量少,经充分还原焰烧成,加之瓷胎纯白,故釉色白胜于青。自北宋至今,青白瓷的延烧历史最长,采用最广泛,尤盛行于德化。

德化屈斗宫古窑址:

位于德化县浔中镇宝美村破寨山西南坡,为我国宋、元时的古外销瓷重要遗址之一(曾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现与屈斗官窑出土的相同器物),1976年由“福建省德化县古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队”发掘,1988年1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炉坡长57.1米,宽1.4至2.95米,鸡笼式窑基,共有17间窑室,14个窑门,结构较为完整。

出土800多件烧制工具和6793件完、残瓷器。这些器物的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时代的特征。以墩仔式碗、折腹弦纹碗、铜罗盘、高足杯和直道弦纹洗为主,还有印花粉盒、洗、盖盒、壶、军持、莲瓣碗。这些瓷器应用了印花、划花、贴花、浮雕等多种工艺,纹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牡丹、莲花、梅花、菊花等四季花卉以及鱼、雁、人物等,不少器物上带有模印阳文(如“长寿新船”等)或毛笔书写的文字款识,有二件直道纹洗的底部,分别印有蒙古人特征的头像和阴刻元代花押,有些匣钵还刻有“郑”、“张”、“颜”姓字款,或“丁未年”年款。

这一窑址对研究宋元时代德化窑瓷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规模、窑炉结构、烧制工艺和瓷器外销,都有重要的价值,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和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南安东田南坑古窑址:

位于南安市东田镇南坑村一带,于1977年发现,大多为宋元窑址,少数延续至明,其产品在日本及东南亚大量出土或出水。1991年3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坑四周群山起伏,南坑宋元时期的窑址共33处,占南安古窑址一半以上,分布在南坑村抢仔岭、长埔、大坝、牛路沟、顶南埔、大官后等地山山岭岭之间。在古窑址的山坡上,遗有大量陶瓷片,面积20万平方米,堆积层厚达1至5米,是目前闽南地区发现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窑群。

南坑窑址依山而建,出产青瓷、白瓷、青白瓷,且以青瓷和青白瓷为最多。主要产品有碗、碟、盏、洗、壶、瓶、杯、罐、盆、炉、器盖和动物玩具等。胎骨里呈灰色、白色、灰白色,质地坚硬细腻,釉色晶莹润泽,釉水均匀。装饰技法有莲瓣、菊瓣、草叶、缠枝、斜直线、篾纹和弦纹等,风格活泼奔放,线条刚劲流畅。釉色繁多是南坑窑的一大特点,除大量烧造篦点划花青瓷(日本称为“珠光瓷”)外,还仿烧龙泉、官窑等多种釉色青瓷。工艺水平已经非常成熟,采用龙窑式窑炉烧造,大量采用匣钵正烧法,另有匣体复叠法,叠烧法支圈复烧等方法。

2003年省考古队发掘整理出兰溪寮仔山宋代窑址龙窑、南坑加冬井大宫后宋代古窑址、南坑坪圹古窑址三处。

兰溪寮仔山宋代窑址龙窑是此次发掘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前半部分(约10多米)因建有一个砖瓦场而被切断,后半部发掘出了46米,窑底及遗迹保存较好。该古窑址都是烧青白瓷,主要品种有碗、盘、杯、炉、水注之类,器型、花纹规则,连窑具都很规则;尤其是水注制作工艺比较高,此次出土的就有一种很精美的水注——凤首水注。

字串5

南坑加冬井大宫后宋代古窑址共发掘了3段,长度约30多米,窑尾虽被破坏,窑头却保存相当完好。该窑址主要烧青白瓷,产品以盒为主,其它也有碗、盘、炉等。该窑址出土的盒类实物尤其精致,据称与“南海一号”沉船中打捞出来的盒子几乎一模一样。

南坑坪圹古窑址窑炉遗迹保存较好,下层烧青白瓷,上层烧青瓷(又称珠光青瓷)。印证了青白瓷比珠光青瓷出现得更早,解决了考古界长期争议的“哪一个出现得更早”的问题。

近年,在澎湖出土大量陶瓷,有许多篾点划花青瓷,与南安南坑窑出产的产品有关。在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也陆续出土泉州宋元陶瓷产品,而其中多数是南坑产品。

正当南安南坑窑群进入鼎盛时期,元末一场战争阻碍了陶瓷生产力的发展,加上特大的地震,黑蜂成灾,把这一带的古窑址推向灭绝,明清时,这里只剩下3个窑址。

隋唐时期的北方白瓷和南方釉下彩瓷的我文化


唐(公元618年—907年)和五代(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国瓷器的第一次发展高峰,出现了著名的北方白瓷和南方釉下彩瓷。

白瓷是一种胎和釉都呈纯净洁白色的瓷器。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料的进一步选择淘洗,并降低胎、釉中铁含量而烧成的。中国最早的白瓷出现于北朝北齐(550年-577年),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凉州刺史范粹墓出土的一批白瓷碗、杯、长颈瓶可作为代表。这些瓷器胎质和釉色均呈乳白色,但某些釉层中略泛青,仍保留着青的瓷痕迹,是创烧阶段的产品。

隋唐以后,白瓷的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色调日趋稳定,器形更加精巧秀丽,成为深受上层社会喜爱的日用器。陕西西安郊区出土的隋大业四年(608年)宗室贵族少女李静训墓中,发现了多件精美的白瓷小扁瓶、小盒、小罐等。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一件白瓷龙柄鸡首壶,高26.4厘米,通体以片纹白釉装饰,造型修长俏丽,夸张的龙首柄和昂首高鸣的鸡头更增添了华美的装饰效果。这批白瓷釉色已不见泛青或泛黄现象,说明白瓷工艺已走向成熟。

唐代白瓷窑址和瓷器多发现于北方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及安徽地区,长江以南则很少见,因此素有“南青北白”之说,即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南方仍以生产青瓷为主。

字串6

这一时期,南方的青瓷在前代基础上稳步发展,仍以浙江越窑知名度最高。其胎质细腻致密,器形规整,釉层匀净,呈色青黄或青绿,温润如玉,光洁似冰;品种主要是用作食具的碗、盘和酒器、茶具,还有各式灯、枕、唾壶、印盒、粉盒等;造型增加了大量仿植物花卉的外轮廓,如荷叶形碗、莲瓣形盘、海棠式碗和葵瓣口碗等,器物整体或口沿部有的像盛开的海棠,有的仿佛出水的荷叶,起伏坦张,婀娜多姿,令人爱不释手。

晚唐到五代,越窑曾一度成为专为皇室烧制高级青瓷的官窑,所烧之器,臣僚百姓不得使用,故称“秘色”瓷。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赞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秘色瓷的“千峰翠色”究竟是什么颜色,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大批唐皇室供奉的佛教文物和各类精美供器,根据同时出土的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账”,地宫中出土的16件青瓷器均被称为“秘色瓷”,人们才终于见识了皇室御制秘色瓷庐山真面目。这些秘色瓷呈现两种不同的釉色,除两件平脱瓷碗为青黄色外,其余均为青绿和湖绿色,釉色纯正,釉质晶莹润澈,釉层均匀细腻。这些瓷器造型简洁明快,有数件仿植物外形,如秘瓷八棱净水瓶,颈细长,肩腹部有八条竖向凸棱外鼓,呈瓜样。又如一件秘瓷盘口沿作五曲花瓣形。这些凸棱和凹曲的转折处分界明显,表明其成形操作十分严格。

陶瓷文化:宋代七大瓷窑


柴窑

窑址在今河南郑州,柴窑系后周柴世宗所烧,故以此姓为窑名,据说柴窑瓷器颜色以天青为主,瓷质滋润细媚。相传柴窑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薄如纸一语,指釉汁而言,青如天一语,指柴窑以天青为主。但传世极少,都未见到。

汝窑

窑址在今河南省过去叫汝州,现在叫临汝县。汝窑的颜色有天青、淡青、豆青、虾青,也有茶叶未色,釉中合以玛瑙未,釉汁凝于器的上部,状似腊泪痕的堆脂,色淡红色,颇似羊肚油。釉中有砂眼及蟹爪纹。胎骨坚硬,色如沉香色,这是瓷土含有铜之故。烧时是支钉烧,支钉为扃圆形,钉眼内大外小,支钉眼的形状似芝麻花。

官窑

窑址在今河南省开封,过去叫汴京。因是宋徽宗设窑烧造,故称官窑。宋朝南迁,以后又于修内司令杭州风皇山上建窑,完会袭官窑遗制法,所以也叫修内司窑。釉色多为月白、粉青、油青、灰等色。器上多开片,大开片较佳,梅花纹和碎开片次之。开片有带黄黑线的为上品。

哥窑

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宋时有章氏兄弟二人,兄叫章生一,弟叫章生二,烧瓷,兄烧瓷为哥窑,弟烧瓷为弟窑,也叫龙泉窑,又叫章窑。哥窑,现在的哥窑瓷即仿哥窑,哥窑釉色多为淡青、鲜黄、灰白、米色、黑色等,铁口紫足颇似官窑,瓷质足与当时官窑相抗衡。以纹片著名,纹片有大小开片,大开片纹挡手在釉外,小开片纹在釉内。哥窑釉子紧,造型盘碗多。

弟窑

弟窑釉色有粉青,翠青两色,弟窑胎厚、釉足。光润如玉。无纹片。图案鼓花多,多牡丹花、莲花等。大器皿纹多。

定窑

窑址初设在河北省定县,有的说河北曲阳县,以后迁往景德镇。定窑的釉色有粉、黄、黑、黑紫等色,粉叫粉定,质量佳,黄为土定次之。定窑器口镶铜边无釉。瓷器花纹种类有划花,刻花、堆花、印花等。图案有仿古铜花纹、牡丹、萱草、飞凤、双鱼、孩儿图样,还有莲、梅、石榴、菊花等等。定窑釉肥润有润痕,造型盘碗多。

均窑

窑址在河南省过去的均州,现在的禹省。均窑釉色有胭脂色、玫瑰紫、茄皮紫、猪干色、海棠红、鹦哥绿等。烧造时也是悬烧(支钉烧)。釉子厚润,也有泪痕。另外,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也是钧釉的特征之一。烧瓷底足有刻数字者,单数较好。

陶瓷文化:漳州古瓷窑“克拉克瓷”与对台贸易


核心提示

宋元时期,泉州港海外贸易繁荣,带动漳州沿海龙溪、漳浦一带瓷器生产发展。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海外贸易兴盛,带动九龙江流域制瓷业的发展,所产瓷器被西方人称为“克拉克瓷”,平和南胜、五寨陶瓷业最发达。荷兰据台时期,漳台经贸以转口贸易为主,台湾是大陆对外贸易的转接地,此时大量克拉克瓷输往台湾。清朝统一台湾后,漳州人开始到台湾开办陶瓷厂,就地销售。

宋元时期的漳州瓷窑

漳瓷,即漳州古窑生产的瓷器,在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中曾经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考古调查和出土瓷器,史学界对它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漳瓷应泛指漳属各地考古发现的多处古窑瓷器,即“漳州窑瓷”;另一种认为,漳瓷是专指代表产地漳州城东郊原龙溪县的东溪村古窑瓷器即“东溪窑瓷”。但两者都认为,漳瓷生产始于宋、元时期,盛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渐告衰落。

宋元时期,泉州港海外贸易兴盛,带动漳州沿海龙溪、漳浦一带瓷器生产的发展。作为海外贸易三大主要出口产品的陶瓷器,北宋地理学家朱彧曾有生动的描述:“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朱彧:《萍洲可谈》卷二)。说明宋代闽南陶瓷生产贸易已有较大的规模,形成了具有浓重闽南区域海洋经济特性的陶瓷生产模式。

两宋时期是闽南窑业快速发展时期。这种在较短的时间内蓬勃发展的态势在中国陶瓷发展史,特别是中国陶瓷外销史上,是不多见的,因而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亦是闽南窑业区别于其他区域窑业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宋代闽南窑瓷集中在泉州的德化、南安,厦门地区,漳州的龙溪、漳浦等地。北宋的漳州古窑址主要有龙海的母鸡石窑,漳浦的罗宛井窑、竹树山窑、东山县杏陈镇碗窑,龙文区郭坑洛滨窑,云霄县的碗匣山窑、水头窑,诏安县的候山窑、肥窑等。到了南宋,漳州地区的瓷器生产有了更进一步发展,并一直延续到元代,除了一部分北宋的窑场继续沿烧,新出现的还有:芗城区的金沙窑,长泰碗匣山窑,诏安后壁山窑、上陈窑,漳浦赤土窑,浯源窑、南山窑、英山窑、仙洞窑、石步溪窑、石寨窑,诏安县麻园窑、介里窑,东山县碗窑山窑等。

南宋时期的漳州瓷器,是在外销需求量增大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此时瓷器生产的特点:一是瓷器的种类增多,仅釉色就有青釉、褐釉、酱釉、黑釉。二是窑场规模大,如漳浦罗宛井窑在1999年的抢救性发掘中揭露面积就达6000平方米(福建省博物馆:《漳浦罗宛井窑抢救发掘的主要收获》,《福建文博》2001年第2期)。三是市场型批量生产,宋元时期闽南陶瓷的质量不如景德镇,但造型丰富多彩,许多产品是为销售地专门烧造的,最常见专门为市场定烧的典型器物有军持、大海碗、大盘、烧珠、陶瓶、龙瓮、彩绘盆、碗等。军持是东南亚一带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徒用于储水等的特别器具,各式各样的印花瓷盒在南宋的盛行则是世界市场上香料风行的结果。四是工艺技术上的兼收并蓄与创新。闽南烧造的陶瓷有两大体系,以德化窑为代表的青白瓷体系和以汀溪窑为代表的青瓷体系。不管是青白瓷或是青瓷,在胎釉、装饰工艺、造型、装烧技术等方面,都有景德镇窑和龙泉窑传统工艺的烙印,可见两地间的制瓷技术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明代漳州瓷窑的兴盛

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海外贸易兴盛,带动九龙江流域制瓷业的发展。明正德《漳州府志》记载:“白瓷器出漳平永福里,黑瓷器出南靖河头,青瓷器出南靖县金山”;清光绪郭伯苍《闽产录异》有“漳窑出漳州,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清末民初杨巽从《漳州瓷窑谈》之《漳州什记》有:“漳州瓷窑号东溪者,创始于前明,出品有瓶炉盘各种体式具备”。

明代漳州的制瓷业很发达,平和南胜乡、五寨乡,长泰东溪村,华安下东溪头等,皆有窑址,月港东溪窑是明清时期漳州地区以盛产“江东瓷”著称的名窑场,该窑位于龙溪县东乡东溪村,所产瓷又称“月港瓷、石码瓷、漳瓷”。(张国靖:月港东溪窑兴衰简述,《福建史志》1992年第6期)。华安县发现的明清时期窑址有垅窑、口头窑、官畲窑、内宁窑、东溪窑等5处,其中,以县境西南端的高安镇三洋村东溪林场一带的窑址规模最大。这是一处以生产青花为主的民间窑场,兼烧青釉、青白釉、白釉、色釉和少量三彩、五彩瓷器。产品类型繁多,有炉、瓶、洗、壶、罐、盘、碗、杯、勺、盒、瓷塑、鼻烟壶、象生瓷和文房用具等。

南胜、五寨的陶瓷业的兴旺除了月港的影响外,还受江西陶瓷业的影响。明正德年间,汀、漳发生农民起义,王守仁从江西德兴带兵进驻闽南,农民起义平息后,王守仁奏请朝廷,添设平和县治。后大量随军兵众就地解甲定居,其中有不少江西籍瓷匠陶工,因此造就此间陶瓷业日后百年兴盛。除了王守仁的影响外,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到崇祯六年(1633年),有13任平和知县为江西籍人。这些江西籍县官都重视陶瓷业生产,加上南胜、五寨境内蕴藏丰富的优质高岭土,地处交通要冲,水路运输经南胜溪可直达月港。这些因素促使南胜五寨成为陶瓷的主要产地,所产瓷器被西方人称之为“克拉克瓷”。此外平和还有碗窑、山花仔楼、田坑、洞口等窑。

2010年4月,我国水下考古队在明代沉船“南澳Ⅰ号”打捞出水青花大罐、龙纹罐、釉陶罐、青花瓷大盘、碗、钵、瓶等一批文物,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说,“南澳Ⅰ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贸船,据初步判断,南澳岛位于福建漳州到东南亚的航线上,船上装载的瓷器主要出自福建漳州平和窑,此前在东南亚和非洲的北部肯尼亚也发现过大量类似风格的瓷器。由此可以推测,“南澳Ⅰ号”很可能是从漳州附近出发,驶向东南亚或者汉文化圈一带。

漳瓷古窑炉形式是一种横式阶梯窑,也有使用龙窑。所产瓷器以青花瓷为主,还有一部分青瓷、白瓷、彩绘瓷(又称五彩瓷)以及色釉瓷(有酱釉、黄釉、蓝釉、素三彩等)。漳州窑瓷的器型,以日用品为主,数量最多的是碗、盘、碟。其他还有盏、盅、杯、罐、盒、勺、炉、瓶等。青花色调多呈蓝灰色,此外还有蓝黑、黑灰以至黑绿等。青花瓷纹样有珍禽(如凤凰、雉鸡、仙鹤、白鹭等)、瑞兽(如龙、麒麟、狮子、鹿、兔等)、花卉(有牡丹、莲荷、菊花、绣球花等)、山水(亭榭、江景)、人物(高士、仙人、仕女等)以及吉祥文字(福、寿、玉、善、雅、喜、佳等)。

龙溪县东乡东溪头附近土质也是一种优质瓷土,为建窑烧制瓷器提供了原料。东溪头窑始烧于明中叶,月港的兴盛,刺激了该窑的生产和产品的选择,东溪窑烧制的漳瓷,多属供摆设观赏的古玩。品种有观音、弥勒等菩萨及花瓶、香炉、水盂、笔筒等器皿。按闽南民间习俗,炉、瓶、盂3件为一副,东溪窑均有生产。东溪窑瓷的特征是胎厚、质硬、纹细。色彩有纯白、纯黄、纯红、米色、绿色、白底三彩等多种,而以纯白与三彩为上等珍品。彩瓷色泽鲜艳,经久不褪。细瓷类,瓷面有细纹隐现,其质地与广东潮州枫溪所产瓷器相似。尽管东溪窑并非官窑,但其产品以质优而被列为贡品选送朝廷。

明代,东溪窑瓷的外销口岸为漳州月港。东溪窑位于九龙江西溪下游,与月港有内河船相通,两地相距不过30多华里,通过水路从归德溪到永丰溪、经芗江、九龙江、从月港出海,行销海外。到了明万历间,正是东溪头窑的鼎盛时期,九龙江沿岸的南靖、平和等地所产窑瓷,亦由内河船运抵月港。漳浦、诏安等地所产窑瓷,则从该地的河道运至南部港口转运销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