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全瓷的瓷砖 > 导航 >

北流古瓷 尘埃掩不住的历史荣光

北流古瓷 尘埃掩不住的历史荣光

全瓷的瓷砖 怎样鉴别古瓷器的年代 瓷砖墙面

2020-09-05

全瓷的瓷砖。

北流古瓷 尘埃掩不住的历史荣光

破碎的碗砾与陶片遍布河岸与山边,拨开浓密的草丛,隐约可见一个个黑咕隆咚的洞口。那些古瓷窑遗址,是否在静静述说往昔的荣耀与遥远年代的秘密?

朱德三是较早发现古窑秘密的人。1952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小学教师朱德三在北流河上游岭垌田间劳作,突然“嘡”的一声轻微脆响,挖到一只小瓦缸类的东西。再挖,似见模糊的字迹。祖辈都是陶瓷工匠的朱德三敏感地提醒自己,这东西是宝物!他小心翼翼地将它拣起来——那是一只瓷器印花碗模,草抹水洗后,竟露出“绍兴二年壬戌岁梁二郎号记”清晰圆润的字样。他一阵狂喜,赶回家翻书查阅,得知“绍兴”是宋代的年号,“绍兴二年”是公元1132年。那么,这碗模已是近千年的古董了。然而,在对文物并不崇尚的年代,发现碗模的朱老师惟有用木箱子珍存宝藏。

宋代碗模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个略显疲惫的青年从北流河下游的藤县溯江而上,直抵上游的北流平政岭垌村。这青年是自治区博物馆考古人员韦仁义。他被岭垌漫山遍野的碗砾与陶片吸引,黄昏时邂逅一位老人,闲聊间,老人说:年前去世的朱老师家有一只古碗模,说是宝物,可谁相信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韦仁义找到朱老师的后人,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被验证了——岭垌,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村庄,竟是宋代南方一个重要陶瓷生产基地。不久,自治区博物馆几位考古专家在地、县两级文物管理人员的陪同下,对岭垌古瓷窑进行考察,发现了有“宣和三年”、“绍兴十年”、“乾道六年”、“淳熙四年”等年款的瓷器印花模,还有碗、盆、杯、碟等数百件瓷器。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中午。岭垌村民林宝在一座古瓷窑旁发现一只有“开禧丁卯腊月陵水何绍先掘工”字样的瓷器印模。1995年6月,一个夏风吹拂的傍晚,岭垌小学学生窦东元在岭垌圩头河岸拾到一只有“南宋嘉定元年李五郎制”字样的精美雕花纹碗模。据说与其相同类型的碗模全国也仅出土数只,这引起了陶瓷考古界的重视。不久,区内外数十名考古界的权威专家在岭垌进行长达三个月的考古挖掘,挖出了数千件宋至民国各个时期生产的陶瓷器和数件弥足珍贵的陶瓷模具。中科院文物院的李德金教授认为,岭垌古窑挖掘出大量影青瓷器,生产时间大多在南宋中后期,为广西之最,全国罕见。《广西出土的陶瓷器》一书这样介绍:北流河流域宋代生产的影青瓷与景德镇的影青瓷媲美,有青出于蓝之誉,可以说北流河流域的瓷窑群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陪都。

曾经富甲一方

古时的北流河流域,是中原通往交趾(今越南)的必经之地,秦汉起便接纳了来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先进文化,并因陶瓷业的崛起,成为富庶之区。陶瓷业的繁荣,带动了航运和贸易业的鼎盛,北流河沿岸便成为桂东南陶瓷的生命线。沿岸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河水丰盈。沿岸的州县,靠它打破偏处一隅的局面;靠它上溯粤西高州、化州等名邑之境,源源不断运来制瓷原料、燃料。盛产的陶瓷,又源源不断运抵梧州、广州,并“施及外洋”。北流河两岸五百里,呈现一派“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时时遮江来”的繁盛景象,舟楫穿梭,千帆竞放,陶瓷业自南宋兴盛一直延伸至清代乃至民国初年。

宋代北流河流域制瓷业的盛况,到底达到什么程度?从考古发现的陶瓷残片可知,当时容县城关窑可烧制体积硕大的瓷腰鼓,瓷化程度非常高。

据韦仁义考证,北宋末至南宋初,北流河流域迅速成为南方重要产瓷区,瓷窑烧制的产品,远远超过了当地的需要。《宋史》卷九十记载:广南西路“户四十八万八千六百五十五,口一百三十四万一千五百七十二”,年产瓷器数量约400万件,最多的年份达800万件,按照当地人口实际购买力,无法容纳这么多的瓷器,因而带来商业价值的瓷器大量向外销售。当时销售的路线有四条:一是经鬼门关入南流江达合浦渡北部湾到交趾、东南亚等地。二是下浔州,逆西江而上入桂西腹地往云贵。三是肩挑牛驮至广东高州、化州到梅录及电白出海。四是沿江顺流而下抵广州远及海外。这是北流河流域瓷器最大的销售线路,充分发挥了舟楫之便,获利甚丰。

盛极而衰的伤痛 www.tAoCI52.coM

元兵的金戈铁骑踏平了苟延残喘的南宋朝廷,也碾碎了岭南最后的陶瓷命脉。元初,泉州一跃而起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商港,而广州对外贸易的衰落,也给以其为口岸、以生产外销瓷器为主的北流河流域各瓷窑致命的打击,纷纷停产。特别是产量较大的中和窑和岭垌窑,打击简直是毁灭性的,北流河流域制瓷业迅速衰落。元朝统治者还把手工业控于“官办”之下,全国所有产瓷区中,仅在景德镇设一个“浮梁瓷局”,并将各地技术较好的工匠集中起来从事奴隶式的劳动,且税负繁重,这就迫使南宋时期遍布全国各地一片兴旺景象的民间瓷窑濒临破产,北流河流域的影青瓷也逐渐衰落,少量产品相当粗糙,到了明初便销声匿迹了。

明末,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北流河流域制瓷业缓慢复苏。至清代中叶又迎来一个高峰期,并生产出轻巧俊秀、幽雅精致、线条柔和圆润的青花瓷,有些产品造型、装饰技巧和风格几乎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如今,那些宋瓷依旧默默躺在展厅里,悄无声息。而在我们的目光中,涛声依旧的北流河仍会掠过舟楫穿梭的帆影,一页页泛黄的史书承载着往昔光荣的履历。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天价古瓷”尘埃未定,央视又欲“探索发现”


【南京日报报道】24日,“天价古瓷”鉴赏会在本报举办。向先生一行专程携带4件窖藏“天价古瓷”和其他5件藏品,从镇江赶来。本报10名幸运读者和本市几位陶瓷收藏专家亲临现场,围绕这批神秘藏品进行热烈探讨。

权威机构鉴定过的“珍品”

在众人好奇的注视下,向先生首先拿出窖藏“天价古瓷”中的4件藏品:白釉印花花口盏、白釉龙纹“尚药局”铭文盖罐、“聚秀”款葵口鱼纹印花碗、紫釉盖罐。这4件藏品都是经过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鉴定过的,向先生还出示了4份检测报告的原件。向先生指着藏品对大家一一介绍道:“看!这个白釉印花花口盏,通体施白釉,盏外可见泪痕与竹丝刷纹,盏内印有盛开的两层莲花,共34个花瓣,清晰可见。白釉龙纹‘尚药局’铭文盖罐为母子口盖罐,盖面刻有龙纹。据文献记载,‘尚药局’款是盛放药品的盒子,国内仅浙江博物馆藏有一件。‘聚秀’款葵口鱼纹印花碗碗口微敞呈葵口式,浅圈足,露胎处呈洁白色胎。牙黄的釉色温润高贵,显出玉般光泽,碗中印有3条鱼在莲花中游动的动态画面。紫釉盖罐内施白釉,外施酱色釉,定窑素以精美的白瓷著称于世,‘紫定’是定窑瓷器中的酱色,因稀少而十分珍贵。”“为什么这些上千年历史的宋代瓷器一点磨损都没有?”一位藏友指着光鲜如新的藏品脱口而出。“这4件都是窖藏的,和传世、出土藏品有所不同。”向先生说,“传世藏品一般为实用器或观赏器,人们常常接触把玩。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代代相传,器物表面会留下痕迹,行话叫‘软道’。而出土的,因为不管南方的土还是北方的土,都含有酸性或碱性物质,对器物有不同程度腐蚀,导致釉面剥落或有轻微斑痕。而我的这批窖藏瓷器,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岳父接手时,就被细沙掩埋着,所以既没有‘软道’,也无斑痕。但由于自然老化的原因,器物表面上有层‘酥光’。”

众说纷纭,仁智各见

介绍完后,向先生邀请大家上前观看。几位收藏爱好者立即凑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摩挲着“天价古瓷”,相互交流着赞许或疑惑的眼神(如图,南京日报记者姚强摄)。一番打量后,收藏爱好者王春洪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些是对的,因为它这符合定窑瓷器的特征。釉面、胎体、芒口、指甲痕都符合。”而多数收藏爱好者表示,很少有机会见识到定窑的完整器物,因此无法判断是真是假。几位陶瓷研究专家并没有急于上前一探究竟,而是不慌不忙地从包里拿出一堆瓷片来。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馆长周道祥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有一些定窑的标准器物瓷片。其中有些是南京出土的,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在南京即位,这些定窑瓷器应该是宋朝皇族在南京流传下来的宫廷御用器物;另一些是从河北曲阳定窑遗址采集到的标准器物残片,其中有盘、碗、罐等。和存世定窑瓷器相比,在器型上会有些差异,但质地相差不会太大。”一番对比后,周馆长告诉记者:“我感觉还是有些差异。首先看釉色,定窑瓷器釉面为‘亚光’,表面润泽;其次,定窑瓷器印花工艺非常高超,图案自然;再次,白瓷积釉处釉色并非白色,而微微泛黄、发青;最后,瓷器上刻花刀法细腻,一气呵成,即使一刀不到位,也绝不加第二刀。”至于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提供的检测报告,有些专家对其中“样品成分与宋代定窑白釉表面成分符合较好”的“含糊”说法表示“不理解”。对于专家的质疑向先生表示理解,但他也认为,定窑瓷器存世量很少,在收藏界有争议是难免的;而且,定窑系列包括很多窑口、无数器物,而“标准瓷片”并非包罗万象,因此藏品和瓷片对比有些差异,并不能说明藏品本身不对。

专家谈“收藏经”

鉴赏会上,周馆长告诉记者:“现在收藏正成为继股市和房地产之后最热门的投资话题,收藏鉴赏知识也尤其受到关注。现在文物鉴赏多用三种方法,一是科学法,二是对比法,三是经验法。科学法听起来最科学,其实却没达到应有效果。对比法就是用‘标准器物’和藏品对照,这个方法比较直接有效,但最大的问题是‘标准器物’并不全。经验法听起来最不可靠,‘连猜带估’的。其实并非如此,它恰恰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它要求鉴定的人有全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能从胎、釉、器型等各个方面进行判断。”此外,收藏心态也非常重要。周馆长告诉记者,自己接触到一些收藏发烧友,想通过一两件藏品一夜暴富,这种心态是不足取的。随着鉴赏会的结束,“天价古瓷”系列报道也暂告一段落。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的工作人员鉴赏会当晚给南京日报记者打来数个电话,对本报“天价古瓷”系列报道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或许随着央视记者镜头的深入“探索”,围绕“天价古瓷”会有更多的“发现”。南京日报记者将密切关注,将“天价古瓷”的最新进展及时披露给广大读者。

文革瓷的历史印记


在那个"高举、紧跟"的极左年代,各式各样的"文革瓷"无一例外地成为最普通、最广泛的舆论宣传的载体,它以固有的图文并茂特点再现了"文革"时期的政治纲领及各大事件。从"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点燃"文化大革命"的烈火到8.18毛主席天安门城楼接见百万红卫兵;从"革命大批判"到砸烂"旧世界";从标语、口号到"最高批示";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到"全国山河一片红";从"老三篇"到八个样板戏等等在"文革"瓷上都有所显现。一件当年烧制的瓷座屏就全文记载了"炮打司令部"这张大字报的内容。"毛主席挥手我前进"这句革命口号以画面形式显现在由湖南醴陵瓷厂烧制的茶壶上。该茶壶通高15公分、品相完好,胎釉洁白、细润,采用釉上蓝彩和红彩经人工绘制而成,图案清晰,人物生动、逼真,可谓"文革"瓷难得的精品。此外,花瓶上印绘着毛主席语录和工农兵形象,这是一种传统与现实结合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制瓷工人独具匠心、大胆构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产物。而景德镇瓷厂烧制的"景德镇艺术陶瓷厂革命委员会成立"这块瓷板,高37公分、宽26公分,通体使用红彩表示"山河一片红",衬托出用墨彩绘画的解放军和工人握手大联合的群体形象,这也恰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形势吻合。 赏析"文革瓷",它与历代的瓷器风格根本不同。"文革瓷"在中国两千年多年制瓷史上独立成章、自成体系。首先它所表现出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切要为现实服务的浓厚政治色彩,与"文革"一样是史无前例的。其次它格式化的统一模式,没有过多的修饰和艳丽色彩,且工艺用瓷、装饰瓷要远远少于生活用瓷。但需要说明一点就是"文革"瓷中,使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规格不一、图案多样、题材丰富的瓷质毛主席像章和主席像,它普遍制作精美,人物生动、形象逼真,像这样大量地以领袖形象出现在瓷器制品上,也创下了共和国之最,充分反映了当时人民对领袖的无限崇拜。"文革瓷"从设计、用料、绘画及工艺制作上可以说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而且是慎之又慎的。而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革"时期的遗存在"收藏热"、"文革热"的推动下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日在那个"高举、紧跟"的极左年代,各式各样的"文革瓷"无一例外地成为最普通、最广泛的舆论宣传的载体,它以固有的图文并茂特点再现了"文革"时期的政治纲领及各大事件。从"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点燃"文化大革命"的烈火到8.18毛主席天安门城楼接见百万红卫兵;从"革命大批判"到砸烂"旧世界";从标语、口号到"最高批示";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到"全国山河一片红";从"老三篇"到八个样板戏等等在"文革"瓷上都有所显现。一件当年烧制的瓷座屏就全文记载了"炮打司令部"这张大字报的内容。"毛主席挥手我前进"这句革命口号以画面形式显现在由湖南醴陵瓷厂烧制的茶壶上。该茶壶通高15公分、品相完好,胎釉洁白、细润,采用釉上蓝彩和红彩经人工绘制而成,图案清晰,人物生动、逼真,可谓"文革"瓷难得的精品。此外,花瓶上印绘着毛主席语录和工农兵形象,这是一种传统与现实结合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制瓷工人独具匠心、大胆构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产物。而景德镇瓷厂烧制的"景德镇艺术陶瓷厂革命委员会成立"这块瓷板,高37公分、宽26公分,通体使用红彩表示"山河一片红",衬托出用墨彩绘画的解放军和工人握手大联合的群体形象,这也恰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形势吻合。 赏析"文革瓷",它与历代的瓷器风格根本不同。"文革瓷"在中国两千年多年制瓷史上独立成章、自成体系。首先它所表现出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切要为现实服务的浓厚政治色彩,与"文革"一样是史无前例的。其次它格式化的统一模式,没有过多的修饰和艳丽色彩,且工艺用瓷、装饰瓷要远远少于生活用瓷。但需要说明一点就是"文革"瓷中,使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规格不一、图案多样、题材丰富的瓷质毛主席像章和主席像,它普遍制作精美,人物生动、形象逼真,像这样大量地以领袖形象出现在瓷器制品上,也创下了共和国之最,充分反映了当时人民对领袖的无限崇拜。"文革瓷"从设计、用料、绘画及工艺制作上可以说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而且是慎之又慎的。而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革"时期的遗存在"收藏热"、"文革热"的推动下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日益升温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更重要的它将为人们今后研究"文革史"提供有力的史料依据。

搭建创意平台,重塑陶都荣光


——从千年瓷都看长沙铜官窑复兴·创新篇

江西景德镇是千年瓷都,长沙铜官镇是千年陶都,复兴千年陶都的荣光是长沙人的梦想。日前,长沙市与景德镇市签订推动陶瓷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产业促进、资源共享、企业合作、文化共建、技术交流、展览展示、人才培养、招商引智等方面加强合作,共谋陶瓷产业发展。近年来,产业发展走在了前列,创造了许多值得长沙铜官窑借鉴的经验。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景德镇市及长沙铜官镇相关人士,从创新、人才等方面为长沙铜官窑的复兴寻求良方。

景德镇市是千年瓷都,因历代设立官窑而闻名世界。陶瓷一直是该市的支柱产业,去年,景德镇实现陶瓷产业总产值291.6亿元。近几年,其重点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中打造了高新区陶瓷工业园、陶瓷科技园、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形成了以陶瓷文化和科技创新为基础,以高技术陶瓷为支柱,以高档日用瓷和陈设艺术瓷为主体,以建筑卫生瓷为辅助的陶瓷产业新格局。景德镇在搭建创意平台,兴建产业基地,促进产业升级,走陶瓷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等方面创造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A兴建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升级

景德镇经验

10年前,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诞生了大批以传统陶瓷绘画为代表的大师,满足高端艺术品与礼品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近2万户小作坊,由于产业链完备、分工很细,使陶瓷进入门槛降到极低,大量本地人在一味模仿古瓷,把传统陶瓷产业推到了地摊货边缘。近两年,景德镇政府主导搭建产业孵化平台,着力建设建国瓷厂、陶溪川陶瓷文创园、三宝国际陶艺村、名坊园陶瓷产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把各种新的陶瓷与文创元素集中起来,推动了产业升级。“投资4亿元,在老厂改造基础上打造的陶溪川陶瓷文创园可说是景德镇市推动陶瓷产业发展的大手笔,这里将建成我国首座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一站式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体验创意园区,是名副其实的‘CHINA’坊。”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艾春龙说。

铜官思考

“景德镇陶溪川的整体开发、规划设计给我们很大启迪:针对原国有陶瓷企业破产后闲置厂房,如何进行改制、重组,如何综合开发,如何吸纳艺术机构、艺术家工作室与企业,打造集艺术创作、交流、展示及商业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铜官镇党委书记周志国说,铜官有大量的工业遗存与闲置资产,但缺乏整合;产业规划已经做了布局,但没有有效推动;各个老厂主体依然被铜官传统项目租赁使用,没有来得及调整。从现状看,铜官可以学习陶溪川大规模整体开发、规划、运营理念:先期以一个厂(约100亩)试点先行,命名为“湘台文创园示范园”“铜官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园”,集中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发挥扶持资金和金融产业资金的杠杆作用,聚集3-5个成熟示范企业及一批艺术家工作室,引进培训机构、陶瓷研究所等配套重点产业链项目,建立大学生创客创意集市,把创意、创客、设计、培训、研发、集市、艺术平台、工作平台集合起来,做一个铜官陶瓷及文创产业的孵化器、加速器。

B创意引领,融合发展

景德镇经验

“有创意才有生命,发展文化产业必然以创意为引领。”景德镇汉光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游宇说。李游宇是岳阳人,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说,陶瓷工艺必须走融合之路,与现代设计对接,使其成为文化创意产品,而不是简单重复的模仿品。“现代陶瓷设计必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之前景德镇多生产福、禄、寿三星陶瓷产品,后来以这些为内容的产品没有市场了,怎么办?我想,现代人对生肖感兴趣,于是设计了一批生肖陶瓷,销路非常好。”同样是湖南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学院教授周国桢说。据了解,景德镇过去以大师瓷、高端艺术瓷为骄傲,以艺术品、礼品市场为重点,随着中央作风建设深度开展以及80、90后审美观和消费习惯的改变,陶瓷产品市场产生了重大转变,景德镇近10年,最为活跃和快速成长的则是茶器市场,广大青年学子也是依托茶器、家居陈设陶器为主体开展创新创业。

铜官思考

“铜官产业复兴的选择点,必须充分依托丰富的陶土资源、健康概念,瞄准茶器、餐具、家居陈设等日用生活陶瓷市场,才能孵化出一批引领性企业与项目,要把铜官打造成为湖南健康日用生活陶瓷产业化基地。”铜官陶瓷行业协会会长余立山表示。

非遗传人“泥人刘”刘坤庭在铜官窑技艺的传承创新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为了使自己的雕塑造型更有美感,1981年至1983年,刘坤庭师从周轻鼎教授,专攻城市园林雕塑和动物雕塑,技艺日趋成熟。正是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泥人刘”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打开市场。创意是铜官窑的生存之本,融合也是铜官窑的生存之道。铜官镇的制陶大师、非遗传人彭望球便提出了一条铜官陶器与黑茶的融合之道。在他的工作室内,最多的是茶陶器具,高矮方扁,形态各异。“湖南有着悠久的茶历史,可惜却没有与之相应的茶文化以及配套的器皿。”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彭望球专门为茶做陶器,并形成了茶陶器产业,给予陶器新的生命。

“铜官窑是一种历史文化符号,在当下又是一种文化产业符号,将这两种符号都完美呈现出来是现实的需要,我相信,铜官窑在继承传统、融合创新的道路上一定会走出一条独具一格的道路,会呈现自己独特的风姿。”望城区政协主席骆志平说。

“古瓷”的秘密


驰名中外的上海卢湾区东台路古玩市场特色一条街,位于笔者所在社区。鉴于工作上的原因,常与市场内一些工作人员打交道。从他们的口中常听得一些手法拙劣的“文物”骗子,竟也会让某些缺乏经验的古玩收藏爱好者轻易上当,听来好笑也好气。

据说有一回,一对青年古玩爱好者途经东台路古玩市场,忽被一外地青年拦住。那外地青年神秘地贴进青年夫妇的耳朵低声说道:“我从外地古墓中挖出一批古瓷器,因没钱用,急于出手,只要你诚心要,价格便宜也可以。”青年夫妇见他两手空空,便疑惑地问:“东西呢?”那外地青年煞有介事地说;“文物不好公开买卖的,东西放在旅馆里,你跟我到旅馆里去看货好吗。”说罢将他们带到南市区方浜中路一个小招待所,从床底下拿出4只说是唐、宋、明朝的古花瓷瓶,开价共2100元。

青年夫妇看看这“古物”与不久前在一个博物馆展出的古瓷器一样,便信以为真。经与“外地”青年讨价还价,最后以950元成交。古物”虽买下,但青年夫妇有点疑心,于当天下午跑到东台路古玩市场看行情。不料一看,许多摊上都有同样的瓷器,据介绍这都是仿古瓷器,价值只有10元钱一只。青年夫妇顿时大跺双脚连呼:“上当了!”夫妇俩随即气恼地赶到招待所找那外地青年算帐,不料人早已无影无踪。

据市场管理人员介绍,这类“文物”骗子,虽受到严厉打击,但坑害消费者的事情时有发生,有关方面提醒古玩收藏爱好者,一要懂得“国家禁止私自买卖文物”的道理;二不要轻信马路“文物”骗子,贪摘“路边野花”。据古玩专家介绍,这种仿古瓷器是由高锰酸钾拌黄泥涂抹于普通瓷器的里外而制成,千万不要上当。

乐平唐代南窑古瓷窑址:瓷业遗存见证历史


提起景德镇最早的瓷业遗存,人们总忘不了晚唐五代生产青瓷的湖田窑、黄泥头窑和兰田窑。但经考古研究表明,荣获“全国2013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乐平唐代南窑古瓷窑址历史最为久远。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它的出现将景德镇制瓷史向前推进了200年。

南窑遗址位于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的一个小山丘上,窑址东面丘陵连绵,山上柴薪丰富,小山坡上可以看到一处处隆起的脊状堆积物,这其中便有古代窑业废弃的瓷片。该遗址早在1964年由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1983年乐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该处遗址始终“藏在深闺人未识”。直到2011年10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窑遗址再次进行了重点调查。2013年,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3月至11月,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出2座龙窑遗迹、10个灰坑、1条灰沟和1条道路遗迹。其中一条龙窑遗迹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

“1号龙窑遗址长78.8米,出土了数十吨瓷片及一批宝贵的标本。窑室内多处部位保留排列整齐的原始状态的装烧坯件支座,对于了解当时龙窑的装窑量提供了重要资料,为研究南窑的生产流程、窑炉砌造技术、探索南窑的烧造工艺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史提供了依据。尤为独特的是,叠压在1号龙窑下面的另外一条龙窑,在窑床中段使用了方形减火坑的技术手法,这是以往龙窑遗迹中所不见的。”乐平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南窑所烧瓷器釉色种类较多,有青釉瓷、酱黑釉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色彩绘瓷以及素胎器,以青釉瓷器为主。值得关注的是青釉、酱黑釉腰鼓和器型硕大的大碗器,彰显了唐代赣鄱与西域地区文化交流频繁的史实。窑具有支座、匣钵、匣钵盖、间隔具、火照、利头、印模等。产品的烧造采用龙窑进行,器物的装烧多数采用瓷泥衬块间隔明火叠烧、衬块间隔明火套烧,少量高档产品诸如内、外壁满釉的青釉玉璧底碗、盘采用匣钵单件或者匣钵多件叠烧。这些对研究唐代青瓷窑场的窑位区分和器物装烧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南方地区烧瓷窑炉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不仅如此,南窑遗址的遗存丰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运输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码头、陈腐池以及烧造产品的窑炉等反映制瓷工艺流程的作坊遗迹,这些遗迹保存较好,连成一片,布局井然有序,无论从整体规模还是制瓷工艺流程等方面能够再现和复原南窑唐代制瓷的真实面貌,这在以往景德镇古代瓷窑遗址考古发掘资料中是不多见的,在南方地区也是罕见的,为研究唐代南窑的制瓷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乐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南窑遗址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而且对探讨景德镇早期的陶瓷历史、探索景德镇的窑业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

跟着历史的脚步 探秘玲珑瓷


玲珑瓷来源于祖先对美的发现和追求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灵巧,明彻、剔透,确切的形容了玲珑瓷的美妙之处。

玲珑瓷来源于祖先对美的发现和追求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将豆、高柄杯等一类圈足器的陶器坯体镂通成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作为生活中的装饰,有的还将几种相间组成环带状的镂空装饰。三国东吴、西晋时期,有一种用青釉制作的镂空罐,敛口,圆腹,腹上有数排圆形镂孔,假圈足,有的肩部附双耳,有的口沿处附一弯柄,极似挎篮,形制大小不一。主要用途是熏香和蒸食,他们把美带进了日常生活。

明宣德以后,玲珑瓷逐步兴起

在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明宣德年间人们发明了镂空工艺,在镂空工艺的基础玲珑瓷被创造和发展起来。人们在细薄的坯胎上,雕成米粒状的通花洞,然后施釉多次,填平通花洞,再人窑烧制而成。到了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球巧妙地结合一体,形成了人人喜爱的青花玲珑瓷。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翠兰的青花互为衬托,相映生辉,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解放后玲珑瓷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新中国解放以后,整个中国充满了向上、开放的新气息,各种技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玲珑瓷随着解放后的改革开放之风迅速发展,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又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近几年来,更发展为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非常精美的工艺美术瓷。

近日,玲珑瓷遍布全世界

今天,我们可以在世界上每个国家找到玲珑瓷的足迹。当我们在观赏这些玲珑瓷的佳作时,不得不感叹劳动者的伟大和聪明。玲珑瓷的工艺是先把坯体上的花纹进行透雕后,然后通体施薄釉,同时洞眼也得以墁平,由此称为玲珑。烧制后,在光照下欣赏,其花纹呈米粒状拼辍而成,所以,又称米花或米通。把玲珑瓷举起,透过阳光,各种镂空的图案可以显现出来。在光线下显现出来的图案有了光的配合更透露着柔美,这种柔和让人不忍去打扰,仿佛仙女美丽的面纱,让人不忍揭去又期待着面纱后面美丽的面容可以一睹为快。

高古瓷的古瓷痕迹科学鉴定法介绍


高古瓷种类很多,人们习惯上将明清以前的瓷器列为高古瓷,中国各朝各代出产瓷器都带各自的特点。如今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仿制技术也在不断上升,仿制品的仿真程度不断提高,在收藏高古瓷的过程中,该如何判断一款瓷器是否为高古瓷呢?

古代瓷器的鉴别一定要以历史痕迹作依据,提取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一些重要的“窑口”瓷器,每个瓷器都对应着一个“窑口”的统一痕迹,在大自然的磨练下所发生的自然变化,古代痕迹标本变态特征:从古代釉里产生平面连接气泡痕迹,再到现代表面密集立体连接气泡痕迹或者没有气泡痕迹,从唐代釉里痕迹釉变到现代釉面没有痕迹特征;从古代釉里加入玛瑙和贵重金属不腐蚀宋代官窑,又到古代釉里不加入玛瑙和贵重金属容易被腐蚀宋代民窑。加入玛瑙和贵重金属使瓷器这釉面温润如玉,现代仿古代瓷器没有温润如玉的感觉,这些都是鉴定古代瓷器痕迹的科学理论基础。

瓷器上的釉面就和人皮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上产生老年雀斑,不可能是年轻人一样的皮肤。发现古代气泡痕迹也是遵循着它故有的自然规律这就是:从明亮的圆气泡变成浑浊的气泡痕迹;再从浑浊的圆气泡变成不规则形态痕迹;再从不规则形态变成有颜色的不规则形态痕迹;再从有颜色的不规则形态变成另外的物质产生釉变痕迹,没有痕迹变态不能成为宋代瓷器 。经过千年左右的气泡变化全部过程,应用这样痕迹变化过程就完全可以准确的鉴定瓷器年代,观察到瓷器痕迹变化发生在那个过程,可以提取古代瓷器痕迹标本,作为今后鉴定其它瓷器的方法。

60倍显微镜可以随时带在身上看痕迹,就可以自己鉴定看见瓷器。按照一比一比例大小形态仿制古代瓷器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要按照一比六十比例缩小仿制古代瓷器釉面气泡是任何高科技模仿烧制不出来的,这就为我们科学鉴定古代瓷器建立了理论基础。对比下例北宋汝窑瓷器痕迹标本和现代仿汝窑瓷器痕迹标本就一目了然:

北宋汝窑瓷器痕迹标本,都是在平面上产生大中小气泡痕迹,气泡痕迹之间有一定距离,显微放大镜观察到北宋汝窑瓷器“柴火烧窑”气泡变混痕迹、气泡变形痕迹、气泡变色痕迹、破损气泡痕迹、死亡气泡痕迹,一目了然,非常容易鉴定。

宋代均窑天青釉加入玛瑙和汝窑气泡相同釉面不腐蚀的痕迹。

宋代均窑气泡破损产生次生物加入少量玛瑙釉面有部分被腐蚀痕迹

现代仿宋代汝窑瓷器气泡痕迹标本:都是在立体上产生相同的气泡痕迹,显微放大镜观察到现代模仿古代“气火烧窑”的人造气泡痕迹,气泡透明现象,气泡不变混痕迹。气泡之间连接紧密没有一定距离,密密麻麻紧密的大小相同气泡痕迹,层层堆积的大小气泡痕迹。

现代仿宋代汝窑瓷器古瓷痕迹痕迹标本:微放大镜观察瓷器,在平面上没有看到气泡痕迹不,更看不到大中小气泡痕迹,表面坑坑洼洼。

元青花痕迹官窑微观痕迹标本

元代后期釉里放大60倍可以看到绿朦釉水是鉴定明宣德时期重要根据

清乾隆官窑青花微观痕迹标本

宋代龙泉窑(弟窑)瓷器微观痕迹标本

现代瓷器微观痕迹标本

现代瓷器釉面无气泡

从高古瓷器痕迹标本看到唐代釉变黄色次生物到宋代痕迹变态,痕迹变质只有在宋代以前才能有的现象。宋代气泡痕迹变混的程度比元代气泡痕迹变混的更浑浊,以及元、明、清的气泡变态,每个时代的气泡痕迹变态都是不一样的。元代还可以看到气泡痕迹变混、气泡痕迹不透明现象,气泡痕迹变色现象。到了明代前期永宣看到气泡痕迹变混、气泡痕迹变色现象,等到明后期、清代时期气泡痕迹就不太浑浊形态,形成半透明状态,不存在气泡痕迹变色现象。到民国瓷器和现代瓷器烧制的所有瓷器釉面气泡痕迹就基本保持一样,变成了完全透明状态,气泡痕迹大小相等,密密麻麻小点点或者没有气泡痕迹的特征。现代瓷器都有一个同样的气泡标本,都是电烧制的瓷器,过去古代的胎土已经不存在了,无论仿古代什么瓷器,釉面气泡痕迹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一下就可以鉴定出是古代瓷器,这是和现代瓷器气泡痕迹最大区别。现代仿古代瓷器最多,大部分市场上都是仿古代瓷器。所以,用其它方法鉴定古代瓷器都是个人主观意识,找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律,专家也经常鉴定错误,容易走眼。了解古代痕迹标本现是我们鉴定代瓷器的重要依据。

古代瓷器痕迹和现代瓷器痕迹完全不一样,仔细观察这些微妙的痕迹,从开始透明形态变成不透明形态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从无颜色状态变成有颜色状态都需要上百年时间。每一次气泡痕迹变态都是经过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变化,这些时代特征明显,就是我们鉴定瓷器的科学理论根据。

鉴定瓷器的基本规律是按照大自然的变化过程,每个都有固有的统一痕迹形态,相同的“窑口”一定会产生一样的痕迹形态,就好比明宣德青花烧制的青花瓷器一定是相同的痕迹形态,这就是最可靠鉴定瓷器的科学理论根据,没有明宣德相同的青花痕迹变态特征就不是明宣德青花。更是迄今为止,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仿制明宣德痕迹标本,只有历史与自然的伟大力量才会产生这样的痕迹形态的现象。现代瓷器造假最多,无论怎样造假,用显微镜放大60倍鉴定古代瓷器和现代瓷器,赝品仿的再好也仿不了古代瓷器的痕迹,微观鉴定瓷器最科学。

小件古瓷的收藏


中国古代瓷器,可以说是世界性的收藏宠儿,它是收藏品的大项,多少收藏爱好者在为它魂牵梦绕,殚精竭虑,争相追逐。有的人总想有朝一日能收藏到一件“镇室之宝”,过把大瘾。

在众多的古瓷收藏同好中,不少人在观念上存有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如重官轻民、厚过错薄近,喜彩厌素、求全弃残、贪大舍小等,其中有贪大舍小心态的占不小比例。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小件古瓷有没有收藏价值呢?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

我国历史上古瓷造型,大者奇瑰阳刚,小者珠玑柔丽,二者甄选孰取,各具风骚。总的来讲,远古时期,型制硕大,主要是适应生活实用,比如元代青花大瓷盘,当时多供阿拉伯游牧民族日用,因该民族习惯合食,用盘盛荤素,浇以汤汁,诸客围坐,以手撮食。明代以后,大件瓷器多是为供陈设之用,品种有花瓶、花盆、鱼缸等。应当肯定,大件古瓷因烧造困难,产量有限,加之搬动容易破损,存世量相对盘碗类小件古瓷要小,工艺精湛的大件古瓷,收藏价值当然不菲。然而,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历代文献记载的古瓷名器,却往往以小巧而著称于世:晋、唐之茶酒具及文具、五代柴窑器和秘色器,宋代汝、官、哥窑器,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和成化斗彩鸡缸杯,清代康雍朝的珐琅器等。同时,古瓷小器在艺术品市场常常以百万元以上的价位成交不胜枚举的事实,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它的收藏价值。1999年在香港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一只明代成化斗彩鸡缸小杯拍出2917万港元的价位,成为近10年国际艺术品瓷器拍卖价排行榜的第3位。同年天津市蓝天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一对清代开光粉彩瓷鼻烟壶竟拍出111万元的天价,在收藏界着实喧沸了好了一阵子。

收藏古瓷小器,贵在小中见大,小中见精。小件器物,寸天厘地,要集造型、釉色、彩绘、刻划、烧炼等工艺于一体,精湛无瑕,绝非易事,有的甚至比生产大件器物还要难。如清代釉里红五龙纹鸟食罐,高仅2.3厘米,口径为2厘米,在如此小的器物上绘制了4条游龙和一条盘柱团龙,下部分还绘制了海水辅纹,龙鳞龙须笔触细如发丝充分体现了画工的鬼斧神工技艺。另外,釉里红对窑炉火焰异常敏感,稍有偏差,不但发色不正,而且极易晕散挥发。我曾拿这只鸟食罐到几个瓷器作坊去试制,然而没有一件理想之作,许多瓷工讲,像这样的效果,确实很难达到,堪称袖珍极品。宋代官窑玉壶春瓶,高13厘米,口径5厘米,宋官窑器存世稀少,这只玉壶春瓶更为可贵的是有并不多见的典型的粗壮而色深的牛毛纹,紫(微)口铁足也很自然,殊为珍稀。哥釉八方高脚杯,高11厘米,口径8厘米,通体上下内外金丝铁线鱼子纹非常精致到位,把纹片这种本是瓷器工艺上的“缺陷美”升华到了极致。

古瓷收藏爱好者,若有缘相遇小件古瓷精品,切莫因善小而不为,应该毫不犹豫地收而珍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北流古瓷 尘埃掩不住的历史荣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北流古瓷 尘埃掩不住的历史荣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全瓷的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