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 导航 >

漫话古陶瓷的历史与收藏

漫话古陶瓷的历史与收藏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2020-12-10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历史的见证,每一件器物背后都凝聚着人类文明与智慧,蕴涵着一段历史,述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中国是瓷的故乡,也是瓷的发源地,在世界素有“瓷国”之誉。瓷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炎黄子孙,对瓷有深厚的感情,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收藏条件。

大约在1万年前,智慧的中国人就发明了陶器,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就发现了陶和印纹硬陶,这可谓是中国乃至世界瓷器产生的初始源头。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出现了原始青瓷。从商代至战国,瓷器制作还处于原始阶段,一般来讲,瓷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度到1300度的高温烘烧,方可具备瓷的物理性能,而陶瓷只需900度左右的温度即成,所以,瓷是人类进步的标志。青瓷烧造成功是在东汉,以河南、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墓葬出土的青瓷为佐证,从原始青瓷到东汉成熟青瓷,经历了1000多年。

到隋唐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发展以及铜币的流通量扩大,使瓷器及日用品逐渐取代了铜器的地位;五代时,更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一时期出现了越窑秘色瓷。“秘色瓷”原是一种贡品级的越窑青瓷,它始于唐代,盛行五代十国和北宋初期,釉色分青和青绿两种,色彩清亮秀美,玉质感强,是难得的珍品,花口牡丹纹盘,花口双蝶纹盘,鹦鹉纹盘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时的瓷器生产业已遍布全国,出现了许多窑厂,形成了“南青北白”一白一青南北呼应的格局。

到了宋代,中国的瓷器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阶段,艺术造诣之高,达到了中国瓷器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官窑瓷器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民窑瓷器粗犷豪放,独具匠心。这时期出现了声名显赫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另外,还有以烧制青瓷著称的耀州窑和龙泉窑。景德镇以创烧青白瓷而闻名遐迩,它经历了400多年经验积累,在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又吸收历代名窑之所长,工艺独步天下,成为元、明、清三代全国瓷业中心,代表了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清代是中国陶瓷繁荣的鼎盛时期,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陶瓷业最为辉煌的黄金时期,工艺复杂、色彩丰富、大气磅礴、造型优美,当时御窑场制作分为钦限、部限官窑瓷器,前者是专给皇上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清代发扬了传统青花,这一时期创烧的新品种粉彩、水墨五彩、珐琅彩、斗彩加粉彩等,出现了多品种的单一色彩,而镂雕、转颈、转心的工艺技巧,更是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因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不同,瓷器产生了不同的种类,并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创新,尤其是明清瓷器丰富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更吸引收藏爱好者对陶瓷的钟爱与追捧,出现了国内外收藏者竞相购买的局面,进而促进明清民窑青花瓷大幅度价位的提升。从近年的青花瓷收藏来看,价格一年比一年势头好。目前,瓷器的收藏可分为六大类:第一,是老窑瓷器,一般是指元代以前的瓷器;第二,是元代瓷器;第三,是明代瓷器;第四,是清代瓷器;第五,是民国瓷器;第六,是文化大革命瓷器和毛主席用的瓷器。当然,每一类中还有官窑瓷和民窑瓷的区别。目前最热的是元、明、清三代的官窑瓷。

官窑瓷就是宫廷用瓷,它的来源方式有两种,一是“贡器”,二是“官厂”生产,其要求和选制都有专人十分严格地把关,是以工艺精湛、造型别致、色彩丰富亮丽、数量稀少的优势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的“贵族”,更是拍卖行的宠儿,但价位较高。

我们大家在收藏过程中应注意防伪,因为历代都有仿造本朝和前朝器物的习惯,它在我国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各种奇奇怪怪的“作旧”技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作假”手段也花样繁多层出不穷,收藏爱好者要慎重购买,细心观察,不断对比,但是“老仿老”有本朝仿本朝的,有后朝仿前朝的,只要是民国及民国以前的瓷器也称之为古董,都具有较好的收藏价值和空间。这是因为它仿制的年代已经进入了古董范围,和“新仿老”有很大的区别,另外,收藏者重要的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东西买来就想出手去赚钱发财,对于古玩收藏更应理性对待;应多学习多查阅相关资料,多请教专家,反复仔细对比,这样才可以锻炼自己的“眼力”和“上手”能力,从而积累经验;不要总想去捡漏占便宜。当今古玩市场鱼目混珠,现在仿制品,做老做旧物品几乎到处都是,想淘真品就要多学习、多鉴别、多请教,多掌握相关知识,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否则,遇到真品你会错过,遇到赝品则易上当。总之,收藏本身更多的是在于品味一种文化,静养一种心境,取得知识的一个快乐过程。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古瓷器收藏真品与赝品的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蒐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著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著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著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资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

张浦生谈古陶瓷鉴定与收藏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先生应邀来西安讲授古代陶瓷器鉴定,这已经是他第5次来西安传经送宝。借此机会,本刊对张先生进行了采访。

学习陶瓷鉴定应文理相结合

问:您自己是怎样走上古陶瓷鉴定的?

答:我祖籍是安徽歙县,195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文管会,在南京博物院工作,主要从事考古和征集。1962年,院领导安排我跟博物院的陶瓷专家王志敏先生学习古陶瓷鉴定,具体工作是南京博物院陶瓷库的保管员。我们做博物馆工作的有个有利条件,看的好东西多。南京博物院收藏有20多万件瓷器,光我保管的这个库房里就有近6000件。我在库房里整天接触实物做卡片,这是学习鉴定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志敏先生是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的,原来是数学老师。他的岳父是搞古玩的,所以王先生爱钻研古玩,后来主要从事陶瓷鉴定。他特别强调学习陶瓷鉴定应该采取文理相结合的办法。他说,你们大学生书读了不少,学习鉴定不光要看书,关键要大量接触实物。鉴定不完全是理性的,感性也是重要的。理性是前提,你对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应该有全面的了解,这些是理性的。但是既要读书,更要读物。读物要像读书一样,要做笔记,把观察到的每件陶瓷的特点一条条写出来。王先生传授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就是多利用空余时间到野外去捡瓷片。陶瓷器因为是生活用品,打碎了人们就把它扔掉了,像南京、西安都是历史文化古城,往往一动土底下就有瓷片。应该像搞地质、生物的人常到野外采集标本一样,学习研究陶瓷的人也就应该注重采集标本。王先生是扬州人,他从20世纪40年代起,一直注意把扬州城里出土的瓷片收集起来。受王先生的影响,我也外出捡瓷片。现在我把这个经验介绍给大家。这就是把文科当理科学的涵义之一。 

问:为什么瓷片对陶瓷器的学习、研究和鉴定如此重要?

答:学习陶瓷鉴定最好的方法是多看实物,要看博物馆陈列的精品珍品。但是博物馆的藏品隔着玻璃看,就有局限性。即使在博物馆工作的人也不能随意拿馆藏陶瓷器去观察触摸。但有瓷片就方便多了,你可以拿在手里反复研究。对民间收藏家而言,收藏整件名贵古陶瓷器物的能力有限,机会也少,而收藏各种瓷片的机会就很多,代价相对低得多,携带、交流也方便。比如我来西安讲课,不可能带一批完整器物来,但用收集到的这些瓷片给学生上课,大家连看带摸很直观,印象也深刻。现在古玩市场发展很快,收集古陶瓷片比过去方便多了,品种和数量很多,连官窑瓷片都出来了。当然有的瓷片价格不菲,数百元甚至近千元一片,但这总比见不到买不到强。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要点

问:鉴定古陶瓷具体该怎样入手,有哪些基本要点呢?

答:我认为要借助考古学的排比法。一是从时代上排,二是从品种上排,三是从器形上排,四是从纹饰上排,五是从总体风格上排。排列以后进行比较,宋代陶瓷与之前的唐代、之后的元代有什么区别,要搞清楚相互之间的特点与差异。例如,把两件瓷枕摆在一起,就会发现唐代的枕头小,宋代的枕头大,“唐枕小宋枕大”就是从器形上比较得出的一个结论。再如,注壶从总体风格看,唐代的器形比较丰满,宋代的器形比较瘦长,这是总体风格的差异。进一步对比它们的局部变化,就会发现唐代的壶嘴比较短,宋代的壶嘴比较长。特别像青花瓷器,它是把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结合起来,鉴定时排列其纹饰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它的主体纹饰和边线纹饰。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器形的变化,一是装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研究其胎、釉、制作工艺、款式等。

你来看(张先生拿出一些瓷片边看边讲),明代的五彩,与清代的五彩一比,明代的红发黑,清代的发黄,明代的绿发翠,清代的发黄,不同时代的釉彩特征是不同的。再如,明代中期的,颜色是枣皮红,明代早期的,颜色闷一些,像猪血红。成化斗彩是中国古陶瓷器中最名贵的品种,一般人难得见到。从这个雍正仿成化瓷片上可以看出,明代是淡红淡绿,清代则是深红深绿。

还应注意的是,社会上捡来的瓷片多,没有来龙去脉,科学性差一些。学习鉴定一定要到窑址去考察,采集标本,以解决“窑口”问题。例如,唐代有6大名窑,怎样去区分呢?你就要到实地去考察。

问:请您谈一谈该如何辨别伪仿瓷器。

答:鉴定陶瓷不光要研究古陶瓷,还要研究仿古瓷,进行对比,这对学习鉴定大有好处。例如,拿上一件瓷器是真是假可以从重量上进行判断。我的经验是,新瓷器不是重就是轻,真的瓷器分量适中。清代瓷器不同时代重量不同,康熙年代的瓷器重,雍正年代的瓷器轻,乾隆年代的瓷器又重。因为康熙瓷器胎厚,雍正瓷器胎薄,胎质最好。到了乾隆年代瓷器又重起来,但是乾隆瓷器的重重不过康熙瓷器,因为瓷胎不同。好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它的重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仿品不可能做得重量与真品一致。仿制者只能参照图片或隔着博物馆玻璃测绘名贵瓷器,他不可能去秤真品的重量。像今天西安有人拿来一件瓷器请我鉴定,我一掂分量就说太轻,不用看了。所以重量也能帮助鉴定。当然其他方面还要运用我们前面谈到的排比法。

现在古陶瓷仿品赝品充斥市场,真东西却太少,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不光一般收藏者难以鉴别,就是鉴定专家有时也会出现失误。1996年我去香港,遇到一位在苏富比拍卖行担任瓷器鉴定的日本专家,他曾在北京中央美院读研究生。他对我说准备不干了,想来中国再好好学习。他这个话讲得很婉转,后来从侧面了解到,因为他连续收进了几件假货,对他的信誉影响很大。现在国外有些拍卖行的老专家也感到对国内采用高技术手段制作的仿品辨别起来很困难,说每年不到景德镇去一次就要上当。现在有些所谓的收藏家老是买假货,原因是只看书,接触真品实物太少。书又不是正规专门的书,现在讲古陶瓷的书有点泛滥,大都是抄来抄去,东拼西凑搞出来的,结果误导、坑害了读者。我认为,初学古陶瓷收藏的人一定要看名家的书,因为名家书中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他自己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靠得住信得过的。

现在制作仿品往往是三个人联合操作。一个是搞科技的,采用电脑研究配方;一个是搞艺术的,做出逼真的瓷胎;一个是搞烧制技术的,他们互相补充,而且不批量生产,只做几件,这是最高档的仿品。对鉴定而言,一般大路货容易看出来,最怕的就是少量的高仿品。这些东西我们这一代人如果看不出来,下一代人更看不出来。常此下去,会自己毁灭自己。

问:您是著名的元青花瓷器鉴定专家,请您介绍一下元青花瓷的鉴定。

答:截至目前,全世界能够确认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总数只有300多件,其中200多件在土耳其、伊朗、日本、英国和太平洋沿岸国家。国内发现的元青花瓷器数量有限,而且精品不多。像南京博物院藏有20多万件瓷器,竟没有一件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陈列中也没有,可见其珍稀程度。

海外元青花瓷器多是有历史原因的。13世纪初,蒙古汗国西征,许多元青花瓷器做为赏赐品流传到了地中海地区。现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兰博物馆的元青花瓷器收藏品最多,伊朗德黑兰博物馆也收藏很多。另一方面,应该说对元青花瓷器最喜爱的民族是伊斯兰民族,他们特别崇尚蓝色和白色,元青花图案又类似波斯地毯图案,所以这些国家对来自中国的元青花瓷器十分珍惜。由此,还引出一个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陶瓷的几个领域。

中国古陶瓷研究有五个重要领域,或者说五个研究层次。第一是研究有关古陶瓷的文献;第二是进行陶瓷考古,其中包括考察、调查发掘古窑址;第三是研究陶瓷艺术,因为陶瓷是艺术品;第四是研究陶瓷经济,因为陶瓷也是商品。中国从唐代开始外销瓷器,对国外收藏的中国瓷器的研究非常重要。例如,唐青花瓷器我们国内都是破的,而在伊拉克和阿曼的博物馆亦没有完整的。但是最近,印度尼西亚发现一艘海底古沉船,从中打捞出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碗、瓷盘,这都说明唐代青花瓷器是外销瓷;第五是当前正在发展的陶瓷科技。运用科技手段测试成分、测试年代。就以元青花瓷来说鉴定的主要困难是国内绝大多数人没有见过、上手过真正的元青花,所有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图录上看来的。而我有机会不仅看过国内现有的馆藏元青花,还实地考察了许多国家收藏的元青花,从中总结出它的特点和鉴定方法。元青花实际并不难鉴别,因为你没见过真品,自然不容易识别真假。

眼学本身就是科学

问:您介绍了许多排比分析的古陶瓷鉴定方法,但这些仿佛都偏重于人的主观经验,是否还应该有其他的鉴定方法,比如科学仪器?

答:我先讲一个例子。中国古代的彩绘瓷器,过去都认 为从唐代开始有,20世纪80年代南京出土了一件六朝初孙吴时期的彩绘瓷器,目前全世界只有这一件,是国宝。但这是孤证。2000年我在南京古玩市场上买到了一块瓷片,是西晋时期的,上面绘有一条龙。这条龙与汉代石刻、漆器、六朝砖刻上的龙在风格上是一样的。我目测认为是对的,但为了保证结论的科学性,拿去切片、钻孔取样,进行原料光谱化验,测下来的结论距今1700年左右,证明我判定的年代没错。化验还表明,上釉下彩的颜色是用氧化铁料画的,烧制温度将近1100℃,所含各种元素成分表也详细列出来了。可见运用科技方法可以把中国陶瓷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现在国际上有一个新的问题提出来了:是眼学重要还是科学重要?眼学就是目测,目前国内鉴定主要的方法是目测。有人说目测不科学,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用胎釉取样测试年代。但是陶瓷器是高级艺术品,是无法进行测量的。另外,有的人用旧的陶土做赝品,你用测量的方法就难以发现破绽。我认为,中国的陶瓷鉴定既不能偏重于传统的眼学,也不能像海外那样偏重于科学仪器。

我到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学博物馆考察过,这个博物馆的藏品大都是捐献来的,几乎每一件都进行过有损测试。这在中国博物馆绝对做不到,私人收藏家也做不到。因为这些仪器设备非常昂贵,测试费用很高。再说某人买了一件好瓷器,他能舍得让你钻个洞取样吗?现在还有用X荧光测试、CT扫描,属于无损检验,同样存在费用昂贵的问题。关键还在于科学仪器测试只能测出新与旧,要想进行各种对比,还得整理建立各类古陶瓷检测的数据库。我主张21世纪的古陶瓷鉴定应该走眼学与科学两者结合的道路。

问:您如何看待传统的目测鉴定方法?

答:最近我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先生谈起过这个问题。该校设有科技考古系,其中有陶瓷科技考古。他对我说,你们眼学本身就是科学,看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工艺、款式,这些经验不是凭主观臆断的,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为你们头脑里有数据库。我很赞成他的这个观点,现在我们应该以眼学为基础,科技为手段,解决古陶瓷鉴定中的各种难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件古陶瓷藏品都进行仪器测试,一般都采取 三个以上的专家一起看,几个人都认为对的或不对的,就不要做测试了,几个人认识不一致时,才需要做测试。

要重视培养古陶瓷鉴定人才

问:您这次来西安是为文物鉴定与修复保护培训班讲课,您认为这种方式培养鉴定人才效果如何?

答:过去一个老师带一个徒弟的培养方式现在看行不通了,那才能培养几个人?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1980年起在南京、杭州、保定、扬州举办过无数次文物鉴定培训班。1983 年国家文物局专门在扬州建立了培训中心,开设的陶瓷鉴定班每期3个月时间,最后有半个月出去实习。日本人称扬州培训中心是中国培养古陶瓷鉴定人才的“圣地”。许多国外及香港、台湾陶瓷专家都来参观过,认为这种模式很好。实践证明,办班的方式效果好,因为把全国的专家都请来了,每个老师一个专业,讲得比较深透。当然这是只招收文物部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班。如今我们要面向社会办培训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培育收藏品市场健康发展,主要靠传播知识,提高古陶瓷收藏者的鉴赏水平。辨别能力提高了,赝品自然就没有销路了。

问:您曾到台湾、香港等地去讲课和考察,您认为这些地区在古陶瓷鉴定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

答:去冬今春我到台南、台北两个地方上课,各半个月,他们都是利用晚上上课。我们也可以考虑办业余班、利用节假日上课。另外培训班不一定办综合性的,也可以办单项的,例如这一期是古陶瓷班,下一期是钱币班,而且陶瓷班还可分为普及班和研究班。海外有一种文物鉴赏沙龙也很好,一个月聚会一次,把各人买到的新东西交给沙龙主席,大家进行赏评,不讲东西是谁的,以利大家客观地鉴定。这样自己教育自己,相互学习,得到提高,也可以请专家来沙龙讲座。问:您下一步还有什么计划?

答:我还要培养几个研究生。另外国家文物局同意,正在筹建中国扬州古陶瓷标本博物馆。因为扬州培训中心有大量的陶瓷标本,再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建一个古陶瓷数据库。我设想,不光要收藏真品,还要收藏一部分仿古瓷,供做比较。建成这样一个集陈列、教学、科研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是我晚年的一大心愿。

古陶瓷收藏的的格调


作为极具品位及格调的知识型学者,《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在收藏方面的眼光也可谓极其“正点”,家藏的古瓷、古籍堪称不计其数,而这些古玩在储财怡情方面的价值也绝对不容小觑。虽说剧中都教授的白瓷收藏看似信手拈来、使用随意,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千金易得,好瓷难求”。近年来,古瓷器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一直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行情,被许多专业藏家视为储值投资、陶冶情操的新宠。投资古瓷器,概括起来可从下面几点着手。

第一,要“古”。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韩国历史上盛产李朝白瓷的时期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明朝,韩国人对它们极为珍视,品相上乘的李朝白瓷常常会被韩国人视作传家宝贝。目前,李朝白瓷佳品的拍卖成交价多在数百万元人民币,一般白瓷也有数十万元人民币的落锤价。虽说其在拍场上的价格远低于同时代的明朝青瓷,但相比现代的爱马仕瓷器而言,400多年前的古瓷显然更具收藏价值,使用起来也更显“高大上”。

第二,要“稀”。物以稀为贵。器少、人无我有,这样的古瓷便是人之所欲。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在当前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多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而剧中的李朝白瓷因在16世纪被韩国部分民窑模仿烧制,因此在总体稀缺性上尚不算极为罕有,都教授使用它们做餐具也不算太过暴殄天物。

第三,古瓷的价值还在于瓷器是不是“美”。器物精美、制造工艺复杂或别有艺术情趣的作品自然受人追捧,其收藏价值也就愈高。具体而言,古瓷器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看古瓷的器型是否完整、端正,是否能给人以堂堂大气或秀丽典雅的美感;二是装饰,判断古瓷还在于它的刻划、模印、贴塑、施釉、绘画、题词等装饰手法是否得当,装饰效果是否能产生相应的艺术美感。越是造型完整端庄、装饰得当的古瓷器,其市场价格也越高。在剧中,女主千颂伊在打扫客厅时不慎打破的瓷罐正是因有朝鲜16世纪著名才子许筠先生的亲笔题词,所以其装饰之“美”、身价之高便不比寻常,所以也难怪“八风不动”的教授亦心疼得不能自已。

此外,由于瓷器属于易碎品,因此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防千颂伊这样的“女主”。在存放地点的选择上要避免“都教授式”的无保护性摆放,—般建议将古瓷存放于有软囊的锦盒或有玻璃门的橱柜中,橱柜的托板应考虑选用木质搁板,以降低拿取时的碰擦隐患。另外,木质搁板上最好不要涂抹油漆,以防止油漆和涂料粘连陶瓷藏品的底部。摆放时,瓷器底下也不宜垫放厚纸等物,以免发生倾倒等意外。

张浦生先生谈古陶瓷鉴定与收藏


二○○二年五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先生应邀来西安讲授古代陶瓷器鉴定,这已经是他第5次来西安传经送宝。借此机会,本刊对张先生进行了采访。

学习陶瓷鉴定应文理相结合 问:您自己是怎样走上古陶瓷鉴定的?

答:我祖籍是安徽歙县,195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文管会,在南京博物院工作,主要从事考古和征集。1962年,院领导安排我跟博物院的陶瓷专家王志敏先生学习古陶瓷鉴定,具体工作是南京博物院陶瓷库的保管员。我们做博物馆工作的有个有利条件,看的好东西多。南京博物院收藏有20多万件瓷器,光我保管的这个库房里就有近6000件。我在库房里整天接触实物做卡片,这是学习鉴定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志敏先生是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的,原来是数学老师。他的岳父是搞古玩的,所以王先生爱钻研古玩,后来主要从事陶瓷鉴定。他特别强调学习陶瓷鉴定应该采取文理相结合的办法。他说,你们大学生书读了不少,学习鉴定不光要看书,关键要大量接触实物。鉴定不完全是理性的,感性也是重要的。理性是前提,你对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应该有全面的了解,这些是理性的。但是既要读书,更要读物。读物要像读书一样,要做笔记,把观察到的每件陶瓷的特点一条条写出来。王先生传授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就是多利用空余时间到野外去捡瓷片。陶瓷器因为是生活用品,打碎了人们就把它扔掉了,像南京、西安都是历史文化古城,往往一动土底下就有瓷片。应该像搞地质、生物的人常到野外采集标本一样,学习研究陶瓷的人也就应该注重采集标本。王先生是扬州人,他从20世纪40年代起,一直注意把扬州城里出土的瓷片收集起来。受王先生的影响,我也外出捡瓷片。现在我把这个经验介绍给大家。这就是把文科当理科学的涵义之一。 问:为什么瓷片对陶瓷器的学习、研究和鉴定如此重要?

答:学习陶瓷鉴定最好的方法是多看实物,要看博物馆陈列的精品珍品。但是博物馆的藏品隔着玻璃看,就有局限性。即使在博物馆工作的人也不能随意拿馆藏陶瓷器去观察触摸。但有瓷片就方便多了,你可以拿在手里反复研究。对民间收藏家而言,收藏整件名贵古陶瓷器物的能力有限,机会也少,而收藏各种瓷片的机会就很多,代价相对低得多,携带、交流也方便。比如我来西安讲课,不可能带一批完整器物来,但用收集到的这些瓷片给学生上课,大家连看带摸很直观,印象也深刻。现在古玩市场发展很快,收集古陶瓷片比过去方便多了,品种和数量很多,连官窑瓷片都出来了。当然有的瓷片价格不菲,数百元甚至近千元一片,但这总比见不到买不到强。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要点

问:鉴定古陶瓷具体该怎样入手,有哪些基本要点呢?

答:我认为要借助考古学的排比法。一是从时代上排,二是从品种上排,三是从器形上排,四是从纹饰上排,五是从总体风格上排。排列以后进行比较,宋代陶瓷与之前的唐代、之后的元代有什么区别,要搞清楚相互之间的特点与差异。例如,把两件瓷枕摆在一起,就会发现唐代的枕头小,宋代的枕头大,“唐枕小宋枕大”就是从器形上比较得出的一个结论。再如,注壶从总体风格看,唐代的器形比较丰满,宋代的器形比较瘦长,这是总体风格的差异。进一步对比它们的局部变化,就会发现唐代的壶嘴比较短,宋代的壶嘴比较长。特别像青花瓷器,它是把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结合起来,鉴定时排列其纹饰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它的主体纹饰和边线纹饰。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器形的变化,一是装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研究其胎、釉、制作工艺、款式等。 你来看(张先生拿出一些瓷片边看边讲),明代的五彩,与清代的五彩一比,明代的红发黑,清代的发黄,明代的绿发翠,清代的发黄,不同时代的釉彩特征是不同的。再如,明代中期的,颜色是枣皮红,明代早期的,颜色闷一些,像猪 血红。成化斗彩是中国古陶瓷器中最名贵的品种,一般人难得见到。从这个雍正仿成化瓷片上可以看出,明代是淡红淡绿,清代则是深红深绿。 还应注意的是,社会上捡来的瓷片多,没有来龙去脉,科学性差一些。学习鉴定一定要到窑址去考察,采集标本,以解决“窑口”问题。例如,唐代有6大名窑,怎样去区分呢?你就要到实地去考察。 问:请您谈一谈该如何辨别伪仿瓷器。

答:鉴定陶瓷不光要研究古陶瓷,还要研究仿古瓷,进行对比,这对学习鉴定大有好处。例如,拿上一件瓷器是真是假可以从重量上进行判断。我的经验是,新瓷器不是重就是轻,真的瓷器分量适中。清代瓷器不同时代重量不同,康熙年代的瓷器重,雍正年代的瓷器轻,乾隆年代的瓷器又重。因为康熙瓷器胎厚,雍正瓷器胎薄,胎质最好。到了乾隆年代瓷器又重起来,但是乾隆瓷器的重重不过康熙瓷器,因为瓷胎不同。好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它的重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仿品不可能做得重量与真品一致。仿制者只能参照图片或隔着博物馆玻璃测绘名贵瓷器,他不可能去秤真品的重量。像今天西安有人拿来一件瓷器请我鉴定,我一掂分量就说太轻,不用看了。所以重量也能帮助鉴定。当然其他方面还要运用我们前面谈到的排比法。 现在古陶瓷仿品赝品充斥市场,真东西却太少,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不光一般收藏者难以鉴别,就是鉴定专家有时也会出现失误。1996年我去香港,遇到一位在苏富比拍卖行担任瓷器鉴定的日本专家,他曾在北京中央美院读研究生。他对我说准备不干了,想来中国再好好学习。他这个话讲得很婉转,后来从侧面了解到,因为他连续收进了几件 假货,对他的信誉影响很大。现在国外有些拍卖行的老专家也感到对国内采用高技术手段制作的仿品辨别起来很困难,说每年不到景德镇去一次就要上当。现在有些所谓的收藏家老是买假货,原因是只看书,接触真品实物太少。书又不是正规专门的书,现在讲古陶瓷的书有点泛滥,大都是抄来抄去,东拼西凑搞出来的,结果误导、坑害了读者。我认为,初学古陶瓷收藏的人一定要看名家的书,因为名家书中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他自己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靠得住信得过的。 现在制作仿品往往是三个人联合操作。一个是搞科技的,采用电脑研究配方;一个是搞艺术的,做出逼真的瓷胎;一个是搞烧制技术的,他们互相补充,而且不批量生产,只做几件,这是最高档的仿品。对鉴定而言,一般大路货容易看出来,最 怕的就是少量的高仿品。这些东西我们这一代人如果看不出来,下一代人更看不出来。常此下去,会自己毁灭自己。

问:您是著名的元青花瓷器鉴定专家,请您介绍一下元青花瓷的鉴定。

答:截至目前,全世界能够确认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总数只有300多件,其中200多件在土耳其、伊朗、日本、英国和太平洋沿岸国家。国内发现的元青花瓷器数量有限,而且精品不多。像南京博物院藏有20多万件瓷器,竟没有一件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陈列中也没有,可见其珍稀程度。 海外元青花瓷器多是有历史原因的。13世纪初,蒙古汗国西征,许多元青花瓷器做为赏赐品流传到了地中海地区。现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兰博物馆的元青花瓷器收藏品最多,伊朗德黑兰博物馆也收藏很多。另一方面,应该说对元青花瓷器最喜爱的民族是伊斯兰民族, 他们特别崇尚蓝色和白色,元青花图案又类似波斯地毯图案,所以这些国家对来自中国的元青花瓷器十分珍惜。由此,还引出一个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陶瓷的几个领域。 中国古陶瓷研究有五个重要领域,或者说五个研究层次。第一是研究有关古陶瓷的文献;第二是进行陶瓷考古,其中包括考察、调查发掘古窑址;第三是研究陶瓷艺术,因为陶瓷是艺术品;第四是研究陶瓷经济,因为陶瓷也是商品。中国从唐代开始外销瓷器,对国外收藏的中国瓷器的研究非常重要。例如,唐青花瓷器我们国内都是破的,而在伊拉克和阿曼的博物馆亦没有完整的。但是最近,印度尼西亚发现一艘海底古沉船,从中打捞出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碗、瓷盘,这都说明唐代青花瓷器是外销瓷;第五是当前正在发展的陶瓷科技。运用科技手段测试成分、测试年代。就以元青花瓷来说鉴定的主要困难是国内绝大多数人没有见过、上手过真正的元青花,所有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图录上看来的。而我有机会不仅看过国内现有的馆藏元青花,还实地考察了许多国家收藏的元青花,从中总结出它的特点和鉴定方法。元青花实际并不难鉴别,因为你没见过真品,自然不容易识别真假。 眼学本身就是科学

问:您介绍了许多排比分析的古陶瓷鉴定方法,但这些仿佛都偏重于人的主观经验,是否还应该有其他的鉴定方法,比如科学仪器?

答:我先讲一个例子。中国古代的彩绘瓷器,过去都认 为从唐代开始有,20世纪80年代南京出土了一件六朝初孙吴时期的彩绘瓷器,目前全世界只有这一件,是国宝。但这是孤证。2000年我在南京古玩市场上买到了一块瓷片,是西晋时期的,上面绘有一条龙。这条龙与汉代石刻、漆器、六朝砖刻上的龙在风格上是一样的。我目测认为是对的,但为了保证结论的科学性,拿去切片、钻孔取样,进行原料光谱化验,测下来的结论距今1700年左右,证明我判定的年代没错。化验还表明,上釉下彩的颜色是用氧化铁料画的,烧制温度将近1100℃,所含各种元素成分表也详细列出来了。可见运用科技方法可以把中国陶瓷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现在国际上有一个新的问题提出来了:是眼学重要还是科学重要?眼学就是目测,目前国内鉴定主要的方法是目测。有人说目测不科学,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用胎釉取样测试年代。但是陶瓷器是高级艺术品,是无法进行测量的。另外,有的人用旧的陶土做赝品,你用测量的方法就难以发现破绽。我认为,中国的陶瓷鉴定既不能偏重于传统的眼学,也不能像海外那样偏重于科学仪器。 我到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学博物馆考察过,这个博物馆的藏品大都是捐献来的,几乎每一件都进行过有损测试。这在中国博物馆绝对做不到,私人收藏家也做不到。因为这些仪器设备非常昂贵,测试费用很高。再说某人买了一件好瓷器,

他能舍得让你钻个洞取样吗?现在还有用X荧光测试、CT扫描,属于无损检验,同样存在费用昂贵的问题。关键还在于科学仪器测试只能测出新与旧,要想进行各种对比,还得整理建立各类古陶瓷检测的数据库。我主张21世纪的古陶瓷鉴定应该走眼学与科学两者结合的道路。 问:您如何看待传统的目测鉴定方法?

答:最近我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先生谈起过这个问题。该校设有科技考古系,其中有陶瓷科技考古。他对我说,你们眼学本身就是科学,看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工艺、款式,这些经验不是凭主观臆断的,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为你们头脑里有数据库。我很赞成他的这个观点,现在我们应该以眼学为基础,科技为 手段,解决古陶瓷鉴定中的各种难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件古陶瓷藏品都进行仪器测试,一般都采取 三个以上的专家一起看,几个人都认为对的或不对的,就不要做测试了,几个人认识不一致时,才需要做测试。 要重视培养古陶瓷鉴定人才

问:您这次来西安是为文物鉴定与修复保护培训班讲课,您认为这种方式培养鉴定人才效果如何?

答:过去一个老师带一个徒弟的培养方式现在看行不通了,那才能培养几个人?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1980年起在南京、杭州、保定、扬州举办过无数次文物鉴定培训班。1983 年国家文物局专门在扬州建立了培训中心,开设的陶瓷鉴定班每期3个月时间,最后有半个月出去实习。日本人称扬州培训中心是中国培养古陶瓷鉴定人才的“圣地”。许多国外及香港、台湾陶瓷专家都来参观过,认为这种模式很好。实践证明,办班的方式效果好,因为把全国的专家都请来了,每个老师一个专业,讲得比较深透。当然这是只招收文物部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班。如今我们要面向社会办培训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培育收藏品市场健康发展,主要靠传播知识,提高古陶瓷收藏者的鉴赏水平。辨别能力提高了,赝品自然就没有销路了。 问:您曾到台湾、香港等地去讲课和考察,您认为这些地区在古陶瓷鉴定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

答:去冬今春我到台南、台北两个地方上课,各半个月,他们都是利用晚上上课。我们也可以考虑办业余班、利用节假日上课。另外培训班不一定办综合性的,也可以办单项的,例如这一期是古陶瓷班,下一期是钱币班,而且陶瓷班还可分为普及班和研究班。海外有一种文物鉴赏沙龙也很好,一个月聚会一次,把各人买到的新东西交给沙龙主席,大家进行赏评,不讲东西是谁的,以利大家客观地鉴定。这样自己教育自己,相互学习,得到提高,也可以请专家来沙龙讲座。 问:您下一步还有什么计划?

答:我还要培养几个研究生。另外国家文物局同意,正在筹建中国扬州古陶瓷标本博物馆。因为扬州培训中心有大量的陶瓷标本,再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建一个古陶瓷数据库。我设想,不光要收藏真品,还要收藏一部分仿古瓷,供做比较。建成这样一个集陈列、教学、科研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是我晚年的一大心愿。

古瓷器的收藏与保管需掌握的方法


古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它凝结着先祖们的聪明智慧,艺术创造和辛勤劳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对于古瓷器的收藏与保管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根据器物的不同造型和大小情况,灵活掌握,避免造成损失。如果千百年来保存完好的古瓷艺术品,一旦损坏在我们的手里,那真是永世的遗憾!

一、器体大的瓶、罐、尊移放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且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以免分量过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

二、瓷器人物在取放时,须注意当心人物的须发和手指部分,因该部分最纤细,易损坏。同时在提放人物时,忌单手拿人物的头部,因人物的头部大多系插进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分离,所以应一手拿住人物的头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三、瓷器的大盘、大碗体质较重,移动时应该双手捧,或是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边缘,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托底。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边,以防断裂。

四、薄胎的器皿,胎薄、质轻、娇嫩,移动安放时更须小心,要双手捧,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长度高,还须防风吹倒。

五、带座、带盖的瓶器取放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遇到多人鉴别欣赏时,要一个一个来,待一个人欣赏完毕,把瓷器放到桌上,下一个人再来欣赏,不要两人将瓷器手递手的传着,以防万一失手。

在民间流传的瓷器经千百年的流通或土蚀,往往都沾有油渍和污点,收藏时常须经过洗刷清洁,使古瓷器神采焕发。在洗刷和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和掌握这方面的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渍、土锈可以用碱性的稀释后的溶液(如84消毒液,超市里都有售)浸泡,视污渍的情况确定浓度和时间。当然酸碱性质不同的污渍应取不同的液体浸泡,如碱性污渍可用白醋和草酸浸泡,中性污渍用二甲苯浸泡等。浸泡以后再用猪鬃或尼龙刷蘸肥皂,或皂粉洗刷,再以温水冲洗,直到污渍退尽为止。须注意,洗刷时瓷器表皮遇到碱性物质更加滑溜,要心平气和,慎重拿放。

2.冬季洗刷薄胎瓷时,要控制水温,以防冷冻和遇热水爆裂。

3.有的瓷器的表里,因水浸太久,水锈黏附其上,不能除去,可用上述酸性液体浸数日,刷之即去,若水锈很厚,可用竹扦剔去。

4.粉彩瓷器,有的因彩色中铅的成分多,出现泛铅现象,可用药棉蘸淡硝酸擦之自去,再用清水冲洗。

5.如瓷器有开片(哥窑)或冲口、裂纹之类,污渍嵌入很深,浸之不去,可用棉纸蘸淡硝酸,贴在裂纹处,稍时污渍即除,但有的娇嫩的釉彩上不宜用此法,以免硝酸损伤釉彩。

洗刷瓷器最好用木盆和塑料盆,不宜用瓷盆和水泥盆,以避免瓷器碰伤。

上述对古瓷器的保管和收藏方法,对于陶器并不完全适用。

瓷片收藏可以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陶瓷


在瓷器收藏中,一般人很难见到珍贵古瓷真品,即使在博物馆能看到一些,也不能拿在手上仔细把玩研究,这就是行内人所说的“上手”难。而瓷片却可以让人以较小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进而方便大家掌握古瓷的各种特征,对眼力的提升大有好处。

误打误撞入行瓷片当作篆刻素材

入行之前,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瓷器有毛,不值分毫”,说的是瓷器上的瑕疵对其价值的影响;直到入行之后,我才发现,这话说得有失偏颇——不少收整件瓷器的收藏者,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我也不例外,只是,我的入行纯属偶然——

我的外婆家在白鹿场,那里有个废弃的窑厂。儿时我和小伙伴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去那里躲猫猫。

我和几个小伙伴们又冒着被大人骂的危险,偷偷摸摸地溜进了窑洞,在那里,我们捡到了许多印有不同形态的“福”、“寿”字的碎瓷片,有的瓷片上,还有半个栩栩如生的寿星老头……将缺口打磨光滑后,这些碎瓷片便成了我们的玩具。

年龄稍长,喜爱篆刻的我更觉得这些字有可取之处,便细心地把这些刻有文字的瓷片收集起来,当做素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采集的积累,让我总有新的收获和感受。发展到后来,来了兴致的我已不仅仅关注那些有文字的瓷片,但凡有戳印、花纹的瓷片我一概收拢,带回家清洗过后细心揣摩其中的奥秘和寓意。而我因为经常往废弃窑厂跑,灰头土脸地捡拾大家认为一无是处的废瓷片,还被人认为是脑子有病。

但那时的我并没有认识到瓷片的收藏价值,仅仅是出于对篆刻的爱好而收集了一些瓷片。

无心插柳柳成荫两元买到清代瓷片

2002年春,我去北京出差,办完公事后,就直奔古玩市场找寻篆刻古籍。闲逛中,我惊讶地发现,不管是在报国寺、潘家园,还是在琉璃场、爱家市场内,都不乏经营瓷片的古董店。

行内人告诉我,收整件儿瓷器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潘家园市场就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一到周末,光卖瓷片的固定摊位就有七八个。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城市就逐渐形成了古瓷片收藏市场,瓷片价格有的几元、几十元,有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天青月白梅子青、青花五彩单色釉、宋元明清历代瓷片……这里都能找到。甚至还有个睦明唐博物馆,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

兴奋不已的我在潘家园市场里泡了大半天,也算是开了眼界。

而在报国寺市场的瓷片摊位上,我也收获了平生以来第一件花钱买来的瓷片藏品。报国寺收藏市场在北京收藏圈里向来以藏品亲民著称,门槛低、价格亲民的瓷片可谓是这个市场里的草根藏品,摊主的卖法也十分简单:地上铺块布,各色瓷片就放在布上,买家随便拣随便看——遇到喜欢的拿起来直接和摊主说价即可。

在一个小摊上看到块花纹别致的瓷片,摊主告诉我这是清代的皮球花,胜在造型饱满、色泽明艳,我看画面尚完好,就花了两元钱买了下来。搁现在,少则七八十元,多则五六百元才能拿下。

上手容易放手难藏瓷器从瓷片入手

这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潜心收藏瓷片。有了一定基础后,便收藏起了瓷器。

众所周知,瓷器是较难收藏的一类收藏品,从烧制、运输到使用,瓷器自诞生以来的每个环节都易损、易坏,再加上战乱、变迁等外在因素,能流传至今且又完好无损的古瓷寥寥无几、所以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现存名窑藏品也是以件计,少则几件,多也不过几十件。

因此,一些时代特征明确、花色器形较稀有的瓷片,如重要窑口的瓷片(宋代汝、哥、官、钧、定五大名窑)、元青花、成化瓷等,虽然残缺,但其市场价值仍很可观。

我国古瓷历朝历代窑口众多,品种丰富,是其他任何藏品无法比拟的。古瓷片的胎骨、器型、釉色、色彩、装饰、款式、光泽等要素都能显示出瓷器的制作工艺之美;瓷片上的人物、花鸟、山水、动物、书法等图案不仅具有艺术情趣,还能反映出历史信息,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而由于价值相对较低,目前市场上的古瓷片赝品较少,尤其适合新手,对瓷片的研究,就是所谓的“上手”,可以极大提升收藏爱好者的学习和鉴别能力,是书本和间接经验所不能及的。

在我看来,藏瓷片无非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关注各时期的古瓷精品。如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清三代官窑片以及晚清、民国新粉彩瓷、浅绛彩瓷;二是把收藏重心放在观赏器瓷片上,因为一般观赏器瓷片的收藏价值要大于生活器;三是数量相对少、制作精良、器型奇异的瓷片,也值得收藏。最后,要尽量收藏能反映整器特征的瓷片,所谓有“天”有“地”的(带口沿和底足的),信息量大,研究价值相对高。

收藏历史的“魔方”


都市巡礼

——天津博物馆

一文

1879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与美国总统格兰特在天津会谈的场景

(本版图片由天津博物馆提供)

西周太保鼎

东汉鲜于璜碑(碑阳)拓片

清代翡翠蝈蝈白菜

北魏铜造像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

天津是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文化背景的城市,地处九河下梢,既是海、河通衢,又扼守京师门户,元代以来持续发展的漕运业使其城市经济日益发达。经济的日渐繁荣,河与海的撞击融合形成了天津兼收并蓄的历史文化特性,体现出极强的包容性。自1404年设卫建城以来,天津走过了600年的沧桑岁月,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尤其是1840年以后,作为中国近代史中的先驱城市,天津更是走过了风云激荡的百年征程,留存下许多珍贵的文物史迹。然而,历史又是一位不会停顿的巨人,它留在身后的每一个足迹,都需要人们精心收藏。因此,博物馆便是一个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天津博物馆虽然是2004年12月正式建成开馆,但追溯其源,它的“根”却始于20世纪初。近百年的漫漫行进,天津博物馆发展史的前50年曲折多变,后40年聚散两依,直到“天鹅”落脚银河广场,始于1916年的天津博物院筹备处和1915年创立的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以及1930年面市的天津市市立美术馆,终于走进了一个新的会合点。

作为保护和收藏城市文化与历史的专门机构,天津博物馆为城市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如今,天津博物馆已拥有十多万件藏品,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展示近代中国历史方面,拥有很强的权威性。

天津博物馆馆藏丰富、藏品珍贵,为世人公认。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说,天津博物馆影响大的根本原因是,馆内的文物集藏能全面真实反映独特的历史文化特性,而且天津曾是中国近代发展文物收藏的一片沃土,聚集了很多文物鉴藏名家,如周叔弢、张叔诚、徐世章、吴颂平、朱鼎荣、方若、周肇祥等。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卓有成效的文物研究专家、学者,如王襄、陈邦怀等。正因为有这样的土壤和群体,天津得以汇聚了大量历代传世文物珍品。另外,作为中国近代史进程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天津还积累了数量众多而且在近代史上极具分量的文献、史料。这些都为天津博物馆传世文物多,反映中国近代史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多,并形成与众不同的两大特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年集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由106件(套)展品组成,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0件,专家介绍这在国内博物馆界尚不多见。如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猪龙”,商代的“用五百宰卜骨”,战国的“行气铭”饰品、“楚王鼎”,西周的“太保鼎”,隋朝的“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东汉的“双螭谷纹璧”,宋代李唐的《濠梁秋水图》,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图》这些国宝级的名贵珍藏,既具同类文物的代表,同时也体现了津城深厚的历史积淀。

《国瓷华彩——中国古代瓷器装饰艺术陈列》,有上自东汉,下迄清代的精品260余件。胎装饰在我国古代瓷器装饰艺术中出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它以划花、刻花、剔花、印花、堆花等为代表品种,装饰技法各有不同,艺术效果风格迥异。

《书法掠踪——中国古代书法艺术陈列》,集中体现了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公认的独特文化艺术种类之一。同时让人了解到:早在6000多年前,我国先民就创造了陶文——刻划符号,近代考古学研究认定为汉字先声(比两河流域黏土算筹符号和古埃及文字的萌芽早2600多年),继之约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的出现标志我国有了成熟的文字和契刻的书法艺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书写工具和负载文字的材料不同,进而形成的篆、隶、楷、行、草诸体,构成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

《中华百年看天津》是天津博物馆的地方史陈列馆,这里展出的内容再现了近代天津的风云变幻。虽然是地方史的陈列,但由于更着重突出地方在全国的重要性、地方与全国的关系,因此更彰显了天津具有近代中国缩影的历史特色,同时也使人们看到,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中所拥有的战略地位与里程碑作用。

中国近代史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与升华中形成的,也是在中外民族矛盾和国家发展危机的背景下走过来的。历史上天津发生了多起能够反映这段历史的事件,如: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近代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取得的首次大捷、抗击八国联军、火烧望海楼、保卫老西开——近代中国工人运动的先声等。除此之外,天津由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被迫成为首批开埠的城市,不仅成为洋务运动的试验基地,同时也最先与现代接转。

英勇悲壮的抗争、工业文明的启蒙、殖民统治的见证、北洋新政的诞生、中西文化的交汇、北方经济的中心、日本侵华的基地、红色风暴的雷鸣等等,均翔实地再现了历史。

古瓷器收藏真品与赝品的比对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蒐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著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很多珍贵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

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著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

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资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