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卫浴瓷器质量鉴别 > 导航 >

智能卫浴走进时尚年轻人的生活

智能卫浴走进时尚年轻人的生活

卫浴瓷器质量鉴别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厨房的瓷砖

2020-09-01

卫浴瓷器质量鉴别。

五年前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智能卫浴,而洁身器似乎更是一个奢侈和前卫的东西,然而随着人们对卫浴文化的不断认识,如今智能卫浴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洁身器也开始走进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的家居生活。

日前,在西安大明宫建材家居城看到,几乎所有高档卫浴品牌中都有智能坐便器,然而它的价格不菲,大多在万元左右,但与智能坐便器具有相同功能的洁身器的价格却仅有一千多元。据介绍,洁身器的安装非常简单,不用破坏和更换现在家中的坐便器,只需拆掉坐便器上的旧座圈,仅需10分钟,专业人员就可以迅速让你的坐便器升级为一个智能坐便器。

使用传统的坐便器少不了纸巾和纸篓,而洁身器的出现则可以让这两个传统物品彻底“下岗”。简单通水、通电后的洁身器具有座圈加热、座圈抗菌、便后清洗、女性清洗、暖风烘干、自动除臭等多种功能,几乎可以解决消费者如厕时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并且操作简单,对老年人及高血压患者特别适用,不费劲,动作小,只需要按键操作,可有效预防老人如厕时发生的意外。

洁身器的专业名称应为智能化便后清洗器。目前西安市场同类的产品有良治洗之朗、松下等品牌。据了解,这种使便后清洁方式以“洗”代“擦”的革命性产品,早已在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地盛行,普及率达90%以上。目前我国较前沿城市,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已经开始大范围地被使用。

洁身器这种打破人们传统卫浴习惯的新鲜品,消费者到底是怎么看待呢?在调查中发现,五六十岁的父辈人对洁身器的接受程度似乎低一些,在采访的五人中仅有两人可以接受,且只有一人有购买意向;而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对洁身器似乎接受得更多一些,五人中有三人表示可以接受,并有体验和购买意向;而80后一族似乎成了消费的主体,他们大多都对洁身器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并有强烈的体验欲望,且有的人表示家里已经用上这样的产品。

小编推荐

走进美奂美轮的陶瓷世界


梁彦,中华书局编辑。酷爱曲艺,系评书名家连丽如之徒。2004年至今编辑出版学术文化类图书30余种,如《皓首学术随笔·吴冠中卷》、《唐弢藏书:签名本风景》、《侯宝林旧藏珍本民国笑话选》等。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新作《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即将面世,该书系根据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陶瓷艺术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全书共12章,既有对陶瓷文化的宏观把握,亦包括对宋代五大名窑,以及元、明等历代典型瓷器所做的微观阐释,语言通俗易懂,尤以作者亲身经历的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令读者在不经意间领略到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200余幅相关图片,更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全书增色不少。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有幸先睹为快。读毕全书,我不禁为作者挥洒自如、酣畅淋漓的文字而动容,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而沉醉,更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而折服。

说到瓷器,很多人都知道汝、官、哥、钧、定,而汝窑作为五大名窑之魁首,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仅有六十余件,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然而汝窑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与其他窑口不同,哥窑的命名不是根据产地,却是一个人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民国以前鉴定钧窑有一个绝对特征,名曰“蚯蚓走泥蚊”,听上去很有趣的名字,又有何含义呢?——以上问题,在本书中都有明确的解释。曾记得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句名言:“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追求的道,就是返璞归真;追求的理,不必加任何装饰。这简单而朴素的话语用来形容宋代瓷器,再合适不过;而对于今天的生活状态,同样富于启迪,值得深思。

提及瓷器,青花的名字如雷贯耳,本书更是重墨渲染,以4章的篇幅纵论元明青花瓷,将读者领入一个美奂美轮的青花世界。在这里,您将看到鼎鼎大名的“鬼谷下山”元青花罐。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很少绘制带有故事情节的画作,多描摹花鸟、山水、仕女,瓷器题材亦是如此,很少涉及故事情节,而“鬼谷下山”则表现的是战国时著名的历史事件,其潜在的政治色彩自然引人注目。元青花如此受人追捧,自然赝品频出,那么如何掌握辨伪技巧呢?讲到明青花,其艺术特性最精者又首推永宣青花,著名的“苏麻离青”即为重要特征。典型“苏麻离青”产生的艺术效果,浓重、晕散,古人将其赋予朦胧而深邃的美学意味,甚至被说成病态美。这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明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青花瓷又各具什么特点呢?这些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走进“白明的国度” 感受陶瓷的演化


4月22日至5月22日,“醍昂:白明的国度”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走进“白明的国度”,感受陶瓷的演化过程。

“醍昂”既远又近,来自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博尔赫斯作品中虚构的城市,是虚拟王国乌珂巴的一个部分。“醍昂”不仅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更是由一批占星术家、生物学家、工程师、形而上学者、诗人、化学家、几何学家、道德学家、画家、堪舆学家等编撰出来的另类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是由时间叠加起来的理想主义的世界。

白明是当代中国陶瓷领域的代表人物,他因为对陶瓷深厚的学术研究,及用陶瓷作为主要材质的艺术实践,而广为国内外艺术界所知。千龙网记者纪敬摄

策展人徐钢认为,白明的知识体系符合“醍昂”的隐喻。白明是活在时间中而不是空间中的艺术家,用理想主义和感情表达支撑着艺术创作,并生动而随时的变化着。特别是他在制造器物上的视觉表达,不是去迁就原来的各种形状,而是每一种形状都随着他的主观愿望和感情表达而随时改变,这样的创作是少见的。

展览现场,策展人徐钢讲解白明的艺术创作。千龙网记者纪敬摄

基于策展人对于白明艺术创作的认识和解读,展览结构上分为“时”、“火”、“器”三个部分,展出白明多年来创作的陶瓷、油画、水墨和综合材料等代表作品,以此完整而清晰的呈现白明的艺术价值。

白明随手拈来的瓷器总是成为别人模仿的对象。千龙网记者纪敬摄

在策展人徐钢看来,白明在中国艺术界是一个非常特殊而丰富的个案,从油画到陶瓷、从综合材料到水墨、从抽象到具象、从传统美学到当代先锋,一直游刃有余而纵横自由,通过研究白明的艺术可以理解一系列重要艺术问题,比如:中国的艺术传统和当代性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中国的传统美学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和在国内的相比如何?

“展览想显示三样东西:白明作为个体的故事;陶瓷创作和水墨、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对材质的再思考;瓷器本身的美、烧制瓷器过程和人的品性之间的关系。”策展人徐钢对记者说。

陶瓷文化:走进四川的会理窑


图1

图2

图3

在四川博物馆陈列的四川陶瓷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在遥远的川南,有一个孤零零的会理窑。会理陶瓷虽一直位列四川四大名窑(其余三个是邛崃窑、彭州窑、广元窑)之一,但关于会理窑的实物及资料一直非常少,川内许多藏家也对其不甚了了。作为会理籍的收藏爱好者,我经过实地考察、实物收集、资料整理,得到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如此偏僻的西南小县会理窑,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陶瓷产品。

一、会理窑产品介绍

会理窑分两大系列:早期石厂窑和晚期鹿厂窑。

1.石厂窑

石厂窑在会理城东约三公里,现属老街乡。石厂窑产品分两大类型:青瓷和青花。

(1)青瓷

石厂窑青瓷胎土有白、灰白、灰黄等,均使用一种本地叫“观音土”的瓷土,只是陶洗的精细程度不同而已。石厂瓷釉色有青黄、青灰、青绿数种,另有少量黑瓷。器型以碗为大宗,另有各型折腰盘、高足杯、茶臼等。青瓷釉色又有两种,一种颜色偏绿,呈玻璃光泽,与中原青瓷相比毫不逊色,另一种颜色偏灰,亚光(图1、2、3)。青瓷以素面为主,但部分碗底有印花装饰。石厂窑使用龙窑烧制,慢轮手工拉坯,碗盘之间使用泥丸支烧,青瓷、黑瓷同窑烧制。

(2)青花瓷

图4

图5

在石厂窑中晚期,在青瓷基础上产生了青釉青花。其青花也有两种。一种青花偏黑,底釉偏黄,使用的是一种本地叫“土子”的青花料,这是会理青花中的大宗,装饰以花卉纹为主,另有大量吉祥文字装饰,(图4、5)。少数青花发色较艳,胎质细腻,底釉偏青,画工也较精细(图6)。

图6

石厂窑瓷器与同期川内各窑迥然不同。工艺上,内地窑口使用匣钵或支钉,石厂窑为泥丸支撑裸烧。器型上宽沿折腰盘、竹节杯等器型内地窑口也不多见。釉色上仿龙泉风格的青瓷与川内其他窑口青瓷有很大区别,而青花瓷烧造更是同期川内所独有。

2.鹿厂窑

鹿厂镇在城南15公里处,现仍在生产日用瓷。早期鹿厂窑以点彩为主,其点彩使用土子,铁褐釉、铜绿釉三色,以铜绿为主。装饰以大写意、不规则的随意点辍为多(图7)。中晚期鹿厂窑以绿釉为主,也生产少量白瓷。绿釉以鹿厂本地盛产的高品位孔雀石铜矿为釉料,采用氧化焰高温烧成。鼎盛时期的鹿厂窑器型多样,除主产碗、盘、碟、缽等日用器外,还有供器香炉、烛台、佛像,立器花瓶、玉壶春瓶,瓷塑狮、象等(图8、9)。工艺上仍使用龙窑烧制,碗、盘采用涩圈叠烧工艺,不再用支钉。白瓷是以草木灰为主的乳浊釉,白度不高(图10)。

鹿厂瓷主要使用鹿厂本土粘土原料,故有部分专家认为鹿厂瓷为釉陶。

二、会理窑断代研究。

1.会理窑瓷器始于元

关于会理窑起始一直众说纷纭,最早有说始于唐,最晚有说始于明。根据笔者研究,会理窑始于元较有根据。

从实物看,石厂窑茶臼和茶盏应早于明,因为明以后就使用散茶冲泡方法了。青瓷折腰盘、竹节高足杯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其青瓷的釉色与元代中原龙泉窑系相近,其碗心的印花装饰也与龙泉窑接近,特别是碗心的“福”字是标准的元代写法。

从会理的历史看,元以前会理先后归属于南诏及大理国,而石厂窑产品没有南诏或大理的风格或乌蛮、白蛮风格,却具有浓厚的中原风格。

据史料记载,会理汉代建县称会无,唐移邛都于此,天宝末没于南诏,立会川都督府,又号清宁郡,至大理段氏仍为会川府。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内附,十四年立会川路。明设会川卫,隶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从此归属四川。从元开始,为加强统治,在西南地区,除军事、行政建制外,实行“屯田”。《元史、兵志三,屯田》记载:“世祖至元十六年拨爨僰军一百八十户立军屯。是年,又立会川路民屯”。元朝军队中一部分士兵及工匠在西南地区定居下来。会理地区回归中央政权以及屯田制,为会理地区产生中原风格的青瓷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石厂古名“苗子弯”,紧邻村落叫“毛溪屯”,从地名上也佐证了这一点。

至于青釉青花,应是元末明初的产品。《明史》记载:“元置会川路……。。初,月鲁贴木尔反,土知府王春陷会川,毁民居府治,至是遂堕其城。寻改为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实行更大规模屯田。会理县志记载,明朝军队有八大指挥即胡、杨、戴、车、崔、邓、刘,带领军队落籍于会理住屯开垦,遂成会理汉族中的八大姓。大约在元末开始,石厂窑开始使用青花装饰,其风格仍是与中原相近,如较精细的缠枝花,草书福字等。

另外,现会理城始建于洪武二十九年,前些年旧城改造,出土了大量瓷片,却无一片纯粹青瓷,而在元代老城城址北山、老街一带却出土了许多青瓷和青釉青花瓷片。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石厂窑早于明洪武二十九年,极可能在元末就已生产。

2.鹿厂窑始于清早期。

会理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鹿厂窑与石厂窑之间有明显的断代。鹿厂窑从风格到器型,釉色、工艺与石厂窑毫无继承关系,截然是另一类产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史书上可以找到答案的一种可能。明朝末年,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军在西充与张献忠决战,张献忠受伤病死。大西军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在云、贵一带继续抗击清军。《会理概况、大事记》说:“康熙初,云南吴番叛,遣将孙可望入蜀,陷会川。”此时四川战乱不息,从农民军到三番之乱,整个攀西地区为大西军出没之所。直至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清王朝的统治才在这一带确立。

可以想象,前后30多年战乱使会理石厂窑遭到毁灭性打击,窑厂停烧、窑工失散、工艺失传。至战乱平息,清政府重设建治,将会川卫降为会理州,隶属于宁远府(原建昌卫,今西昌)。随着战乱平息,人口聚居,又产生了对陶瓷的需求。原有窑口已经断烧或技艺失传,于是在新的地方,新的一批人创烧了新的陶瓷品种——鹿厂窑。

早期的鹿厂窑均是点彩,且都是实用器,可以看出其需求主要是生活日用品。绿釉是鹿厂瓷的核心色。鹿厂盛产高品位铜矿——孔雀石,这是铜绿釉的原料。一开始绿釉只是点彩中的一色,由于原料来源容易,随着工艺成熟,绿釉斑越来越大,最后成了完全的一色绿釉,品种也由单一实用器向供器、陈设器发展。据行家称,会理鹿厂窑绿釉及其工艺,与邛崃窑有借鉴关系,这与会理早已归属四川有关。

民国二年会理改州为县,鹿厂窑继续烧制绿釉,其产品已远销邻近各县及云南等地。民国末年,鹿厂窑开始烧造洋蓝青花等品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至1950年由国民党西昌行辕在会理主办的“华宁瓷厂”创烧粉彩瓷器(此华宁窑不是云南玉溪那个华宁窑,这是川滇收藏爱好者要注意的),由景德镇内迁技工操作,胎质细腻,画工精美(图11、12),曾在1945年生产过一批抗战纪念瓷分送高级官员,这批瓷器很有收藏价值。

总之,会理窑与川内各窑差异很大,元、明青花,明、清绿釉和民国粉彩都很有特色。

作者:攀枝花市委党校副教授,收藏协会副会长

紫砂人与艺德的思索


紫砂壶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产业之所以能闻名于世,必然是有着自身特有的文化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的紫砂文化,你我所熟悉的紫砂陶艺也是如此,它特殊的署款文化,造就了无数位大大小小的艺人们。

世人在注目宜兴,世界在关注紫砂,如何经营名人效应?如何稳步健康发展宜兴紫砂更值得你我思考。

紫砂市场的混乱和无序状态由来已久,它不但直接侵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紫砂艺品的低水平,低档次,低价位与假冒伪劣直接危及整个宜兴地区的经济发展。数百年薪火相传的制陶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国际形象与声誉受到严重的破坏,正常的商业流通渠道受到干扰,从业者敬业精神受到伤害。而为数不少的制假贩假者不仅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反而心安理得以此为荣偷着乐。

说点真心话,更基于对紫砂的关爱,虽然每一个问题都是一记令人难堪的重击,但我们应该拿出面对问题的勇气。因为面对紫砂乱象,相信许多朋友一样大声呼吁了好多年,面临这样的局面宜兴本地的制陶业也在努力中。

紫砂是宜兴的名片,作为我们宜兴人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稀世珍宝,怎能不好好珍惜,不好好维护呢?但现今社会上一些不好的现象也渐渐腐蚀到了宜兴这片古老的土地,纯朴的宜兴人有些也开始变得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虽然受市场因素和利益驱动,陶艺人员有增无减,各种商业性的展览,名目繁多的金奖、银奖评比活动。利益驱动的各类荣誉证,不负责任的吹捧拨高常见报道。出现了一种表面繁荣的泡沫现象,凡此种种,对传统的陶艺,尤其是对紫砂艺术的声誉,利弊相生、不可小观。

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会发现传统的却是最有价值的,最有生命力的。看看欧洲的那些小城大多是以当地的特色产品和美丽的环境去吸引世人目光的,他们销售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产品,还有他们的特色文化,而得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销售收入,还有源源不短的旅游收入。随着世界信息的快速流通,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地球村”的概论日渐成形,紫砂产业所形成的“紫砂村”将与爱壶人紧密联结,身为“紫砂村民”的你我,难道还不能正确看待问题嘛?……用心想象一下,如果一位游客看到本地这样的环境,我想宜兴失去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游客,而是失去了“中国宜兴”这块几百年的紫砂金字招牌啊!

紫砂陶艺文化可说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中,“人文”色彩仅次于书画艺术的一个品项。几乎每一件紫砂壶都有一组款识,不但标示出它出自何人手底,这种特殊的署款文化,使得紫砂陶艺有别于玉器、铜器、瓷器等。在紫砂世界里,一个款识代表一个制陶人、一种风格,代表着一种工艺水平、更表示着一种责任。透过这种“自报家门”的署款文化,也让我们在数百年后的今天,得以透过文献、传器,梗概知悉这些陶艺先辈们的制器风格与点滴佚事。

细读“紫砂的字典”里,我们看尽了隐藏在狂热之后的贪婪与丑态。然而在爱壶人的耳中、眼中,无疑是一种幻灭与打击!一把紫砂壶到底写明了什么,告诉我们:陶人辛苦半生所经营起的个人效应,是禁不起攸攸众口的负面传播的,尤其是在名人效应已成为未来紫砂的行销主流下,再不知爱惜,真的要难免被大众、市场唾弃。

紫砂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又集艺术、收藏及实用为一体,还有谁能不折服于它的艺术魅力?还有谁会怀疑他的历史地位?还有谁会不坚信它虽然历经沧桑却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呢?紫砂陶艺术品,要小点俗气,多些创新,少些模仿,十年磨一剑才是硬道理啊!此处无声胜有声,你一言我一语,一传十,十传百,你不知我不觉....。。或许,世界因你一言一行而改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言轻而不呐喊......。“器堕于地,不可摄也;言处于口,不可及也,慎之哉!”这是“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告诫。

自从鲍照在《代白头吟》中写下“直知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的诗句后,世人便将壶和德联系到了一起。王昌龄的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历经数百年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物皆有德,紫砂壶是紫砂泥做的,当然也就有泥德。说的泥德,我更应该有泥质。制壶人应用自己的颜色和质感让人悟出做人的道理。内敛的,含蓄的,深远的一定好于张扬的,浮艳的,浅薄的....。。有德之物一定会与人交流。有一种心的沟通。相处得久了,还可以物我两化。再谈谈和泥有关的应该是泥名,我认为这些名字应该是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起的再花哨也是商业的需要嘛。对泡茶没有任何的功效意义,对收藏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妨大家细心想想,我们知道子冶石瓢、寿珍掇球、大彬如意、景州提壁等等,可是我们记住了这些壶是什么泥做的呢?

对紫砂市场的现状,我们也是要这样看待,虽然,假壶经常来伤害我们爱壶人、买壶人的心灵,但是我们还是会期盼着管理,期盼着正规,难道让自己抱着壶却扬弃紫砂生存的环境。喜欢宜兴,大有人会把去宜兴朝圣,黄龙山、龙窑、紫砂厂、娘娘庙、大水潭、紫砂博物馆等地方,去亲自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踩一踩,心里会感受到那种沉积的紫砂文化,感觉到自己与紫砂的相融与充实。

领略黑陶时尚的古风藏品风采


黑陶发源于远古石器时代,被誉为“火与土文明的诠释,力与美的结晶”。出土的实用型黑陶文物大多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在民间并不多见,流落在民间的黑陶藏品愈发珍贵,而现代的黑陶工艺藏品也逐渐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不仅成为收藏的一种新时尚,其收藏价也在逐步攀升,成为一种时尚的收藏新宠。

发源于远古文明

“那长发少女的头像,似乎我在巴黎一位诗人书房墙壁上看到过。那变形的大力士又把我引到东柏林古老的博物馆之岛,各种小鸟联飞的透雕台灯株,似乎在西柏林一家宾馆里伴过我的思乡之梦。而那似乎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坐下来闭目沉思的女佛,在曼谷木雕商店里诱惑过我。”这是馆陶籍著名诗人雁翼初识家乡黑陶时所作的《黑陶初记》。黑陶的古朴、厚重的风格,广受藏界文人雅士的喜爱。

黑陶是陶胎较薄,胎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黑陶是陶器中的极品。被誉为“土与火文明的诠释,力与美的结晶”。

最著名的黑陶当属山东的龙山黑陶和浙江的良渚黑陶。这两个地方是黑陶的发源地。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的当属黑陶。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

龙山黑陶中,蛋壳黑陶又是极品中的极品。蛋壳黑陶以“薄”著称,是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的水平。蛋壳黑陶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还有鬲。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

良渚黑陶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良渚文化比龙山文化更为久远,约公元前3300年~前2250年。良渚黑陶与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相似但有自身的特点。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画花纹和镂孔。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

掀起的时尚收藏风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文物和工艺美术制品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黑陶多被奴隶主和贵族们所利用,他们用于装饰宫殿、点缀厅堂,成为夸耀富有、显示地位和等级的标志,而在民间却少有问津。

新中国成立后,黑陶艺术得到了重视。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梁德明对记者说:国家规定,解放后出土的黑陶文物,不允许被拿到公开市场上去拍卖。不过事实上,黑陶文物在民间的古董集市上一直有流通。解放前出土的黑陶文物,国家也是允许被拿出来拍卖的。虽然在国内,目前黑陶的收藏还没有像字画等藏品一样火热,但黑陶文物的升值潜力,在国外的拍卖场上可见端倪。黑陶文物在国外没有拍卖的限制,市场非常火爆,身价动辄百万。

河南洛阳专门研究、收藏、制造黑陶的大师索望说:“黑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含义,成为人们追求时尚、彰显财富的象征。”

近年来,出于对一种古文明的追求和一种心灵的享受,黑陶的收藏逐渐时兴,成为藏家的新宠。黑陶造型端庄凝重,它的图案深藏玄机,它的黑色在心理学上的联想“可以当做温暖、覆盖、藏身之所和舒适”(【美】卡洛琳•M•布鲁墨:《视觉原理》),黑陶艺术品往往给人带来凝重安适的感觉,它给人带来一种宁静致远的享受,代表着一种壮美和崇高的人格。因此,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收藏一两件黑陶制品,可以获得一份宁静的心境,这也是黑陶收藏在近年风生水起的根源。

实用型的文物黑陶历经几千年的长埋,存世的已经十分罕见,渐渐被收入博物馆进行保护,当然,也有部分“沧海遗珠”遗落民间,这些便成为现在黑陶收藏家收集黑陶文物的主要渠道,圈内人的互相交流也是另外一种收集渠道。

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仿制的现代黑陶工艺品,其做工十分精美,价格也不菲,甚至能拍出十几万的高价。去年5月,陕西有人从洛阳以18万的价格收藏了一尊腾空而起的黑马,而一个刚出炉高不足30厘米的黑陶豆(古时盛熟食的一种容器),在市场竟标出19万元的天价,福建、广东等地不断有人前来要收藏此“豆”。但梁德明先生说,真正的收藏家是不收藏这些工艺品的,因为它们只是仿制品,远远不及真品那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做工精细几无作伪

黑陶的制作工艺尽管在几千年前已经被先人掌握,但也许是它的工艺偏于繁琐复杂,或是传播区域太小,致使这种技术失传。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探索,才在上世纪80年代破译了黑陶的制作工艺。梁德明先生说,由于黑陶做工精细,不容易被仿制,所以,目前市场上基本上没有伪造的赝品,因为伪造的赝品在色泽、沧桑感等方面都达不到真品的效果。

黑陶出现在彩陶等其他陶瓷制品之后,因为其制作工艺难度比红陶、灰陶和彩陶要高得多。黑陶之所以会呈黑色,是因为温度控制的关系,黑陶的烧制温度在800摄氏度到900摄氏度之间,超过或者低于这个温度,都烧不出黑色的效果。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烧制出来的颜色就是红的,低于这个温度则呈白色。

黑陶的装饰特点虽然简单质朴,不加装饰或少加装饰,但要制出一件美观典雅的黑陶可是要下一番工夫。除薄制、打磨、单色、加陶衣等各种不同的装饰方法,还在陶器上运用划纹、压纹、印纹等。并且陶器的提梁、耳、鼻、纽等附加部分颇具匠心。最常见的情况是陶器上的附件往往压成平行的条纹,或加以变化,器身很单纯而提梁部却十分精巧。此外,镂孔也是一种装饰方法,是龙山陶器所特有的,主要用于鼎足与豆足上。

至于黑陶表面呈现的光亮,则是陶坯制成后尚未干透时,用鹅卵石或兽骨制成的光滑工具在上面打磨的结果。打磨不仅使胎体表面高低不平的结构填平补齐,而且让原料中的云母片、石英等物质的颗粒平行排列于坯体表面,这些矿物颗粒有反光作用,平行排列就可以减少光线的散射,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因而出现光泽,所以黑陶表面熠熠发亮。

市场上常见的劣质黑陶,可能做工雕刻方面也很精细,但不属于收藏型的黑陶。判别黑陶制品的优劣,可以看其是否掺水,优质的黑陶不会掉色,而劣质黑陶则一洗就掉色。对此,秦源陶艺制作中心的郑康淳先生介绍,虽然黑陶的“熏烟渗碳”技术已经得到破译,但能够真正掌握这项工艺的厂家却凤毛麟角,导致市场上黑陶质量参差不齐。真正的黑陶用湿布越擦越亮,而劣质的黑陶只要用湿布一擦就会掉色。另外,纯正的黑陶图案全部是烧完雕刻的,精致、细腻、栩栩如生,而劣质黑陶上的图案是用色彩画上的,相对粗糙且容易掉色。

黑陶的价值判断

实用型的黑陶多为出土文物,举世罕见,不允许在市面上拍卖,但民间也不乏有黑陶文物藏品。一般来说,品相良好、形状特别且带有氏族图文的黑陶较为珍贵,价位一般在万元以上。

现在收藏市场上看到的多是现代黑陶工艺制品。目前,黑陶的价位还不是很高。一般普通的大器型的黑陶,市场价位在千元以上,普通器型的价位在几百元钱。因此,黑陶未来的升值潜力还很大。

鉴别黑陶制品的收藏价值,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看造型。造型是鉴别黑陶收藏价值的第一位。梁先生说,黑陶的各种造型或者代表一种身份地位,或者代表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黑陶中的鸟形壶,是代表氏族的图腾。

二看品相。这些在当时用来作为器皿的实用型黑陶制品,在贵族死后通常用来作为陪葬品,历经四五千年的掩埋,受到地层的叠压、器物与泥土黏在一起,出土几乎无完物,因此,品相成了黑陶价值鉴别的第二要素。

三看图文。有些黑陶上还雕刻有当时的一些图文,有的代表氏族的图腾,有的则是一些原始文字。黑陶艺术的几何图案可以追溯到仰韶半坡时代的彩陶艺术,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转向抽象的符号,这种几何图案的原始物象,如蛇衍化为龙,鸟衍化为凤以及蛇衍化为鱼,表现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并逐渐转化为带有韵律的线条。这些带有特定含义的图文,增添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看做工。古代黑陶制品的厚薄,反映了它的特定含义,薄如蛋壳的黑陶制品,是先人为祭祀和殉葬而精心制作的。学者表示,到目前为止,黑陶中最为珍贵的数山东出土的“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此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而现代工艺品则以其工艺的精细程度来决定陶器的价值。现在的工艺品陶器多是从雕工、刻工上下功夫。一件好的作品,装饰和造型非常吻合,气势上一气呵成,线条十分流畅,肌理的处理上也十分到位。

小贴士:

黑陶的保养

黑陶的保养与一般陶器的保养差不多,陶器是易碎品,同时,易受尘埃、紫外线等侵害,如果保养不当极易损坏。因此,收藏陶器应加强保养。

1.收藏室内温度不稳定或温差过大容易损坏陶器,室内的温度宜保持在17~25℃左右,湿度宜在50%~60%,相对湿度变化不超过5%~6%,过于干燥和潮湿都不利于陶器收藏。

2.强烈的紫外线容易造成陶器表面颜色变化,釉层脱落。所以,要防止和减少强光对陶器的照射。收藏室的窗子最好挂上不透光窗帘,或采用有色玻璃。

3.过量的灰尘,易对陶器形成一定的损害。造成器物表面变色,所以对陶器应定期除尘,陶器最好存放在柜中或框架上面。

4.陶器容易破碎,其耳部、把部、口部等部件较脆弱很容易发生断裂,因此不宜经常用手直接触摸、挤压这些易碎部位,搬动陶器时,应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或磨擦。

5.古陶器除少数传世品,大部分是地下出土的。由于长埋地下,易被盐类及其他杂质侵蚀,土壤中的部分化学物质也易吸附在器物表面,所以在将陶器收藏入室前,应先进行清洁、消毒并进行干燥。

6.如果陶器某些部位产生裂纹,器壁或器表出现风化、彩绘和釉层出现剥落,应及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继续扩大。对易破损的部位也应及时进行预防性加固。

紫砂文化:紫砂文化走进社会大课堂


商报讯昨日,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情怀”为主题的“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研究现场研讨会”在北京“国粹苑”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教授堵江华为到场嘉宾及小学生们,展示了紫砂制作工艺,并介绍了紫砂文化的历史、成型方法等相关知识。

堵江华在与嘉宾交流时表示,紫砂文化在历史上是以父传子、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代代传承的,而在现代的社会环境里,则需要有更科学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高端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以促进紫砂文化的长足发展。北京市教委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当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层次地接触、了解紫砂行业,从而使传承更有生命力。同时,紫砂虽然源于宜兴,但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门类,紫砂不仅是宜兴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此紫砂文化的传承就不仅是宜兴的事情,而是需要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面的大朋友、小朋友共同来关心、参与,使之发扬光大。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样的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

东鹏中国陶瓷文化节走进北京


“陶醉中国·东鹏中国陶瓷文化节”全国巡演于9月8日至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陶瓷文化节系列活动全国第四站。一个主会场和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的“陶醉北京”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新增了与奥运冠军同台比拼、中央电视台获奖节目表演等不少亮点。2000年奥运会乒乓球冠军阎森,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点燃火种,经分会场居然之家北四环店、西四环店、玉泉营店、十里河店,行程两天传递到主会场闽龙陶瓷总部基地东鹏陶瓷4S店门前,会同中国建筑陶瓷卫生协会会长丁卫东共同点燃圣火,伴随着奥运的主旋律,现场洋溢着澎湃的激情和热烈的气氛。活动镜头一:乒乓球奥运冠军阎森传递古灶圣火9月8日早8:30,奥运主场馆“鸟巢”人头攒动,108人组成的身着“陶醉中国”统一服装的队伍在此整装待发。新浪网、焦点网等媒体早已在此架起了摄像机、照相机随时准备捕捉精彩镜头,有的媒体已迫不及待地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9:00,奥运冠军阎森走到队伍前列,接过东鹏工作人员从佛山南风古灶取来的火种将火炬点燃。现场响彻“陶醉北京,鹏飞世界”的口号。在阎森的带领下,队伍浩浩荡荡沿着预定传递路线开始传递圣火,经三个分会场传递到十里河店,并在此进行火炬接力。随后队伍喊着口号,高举“陶醉中国”的旗帜,继续朝陶瓷文化节主会场北京闽龙陶瓷总部基地进发。沿途不断有市民加入到圣火传递的队伍中来,与队伍一起高喊口号,齐步进发。活动镜头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9月9日9:30,活动主会场东鹏陶瓷北京4S店一派节日喜庆气氛。领导嘉宾陆续到场,颇具民族特色的京剧鼓吸引众多路人驻足观看。紧接着,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丁卫东,东鹏北京总代理商北京伟创力业公司负责人,东鹏陶瓷股份公司领导,北京闽龙陶瓷总部基地领导相继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长长的排队等候抢购产品的队伍,手持号码牌,恰似一道风景。活动镜头三:点燃圣火点燃梦想9月9日10:55,奥运冠军阎森手持火炬带领队伍跑步进入主会场舞台前,将火炬递交给丁卫东会长,圣火点燃,礼炮、掌声、欢呼声齐鸣,500只白鸽飞向蓝天。活动镜头四:名作拍卖捐赠,爱心永恒在火爆气氛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炳、潘柏林的两件亲手作品现场拍卖顺利,所得款项即时捐赠给北京市朝阳区红十字会用做慈善事业;大师、组委会、北京朝阳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商建英上台举行了捐赠仪式,商建英副会长向组委会赠送锦旗,并致感谢辞。活动镜头五:销售爆棚,人山人海东鹏4S店内。人山人海的顾客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将店门堵得水泄不通,他们手上都拿着购买牌号,展厅50多名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截止9月9日下午活动结束时,笔者从北京伟创力业公司负责人处了解到,东鹏北京全渠道销售额喜人。活动镜头六:真人泥塑,老北京形象深入人心走进东鹏北京4S店,很多人围着一个老北京雕塑在合影围观,走进仔细一看,眼睛还会动,一个完完全全的老北京形象引起了京城人民的情感共鸣;展厅沙池有一个中国古代陶工的雕塑,手里拿着一个古旧陶瓷器皿,将中国古代制陶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其实,这是两副精心制作的行为艺术作品,都是用真人在身上做出来的。活动镜头七:大师与媒体畅谈陶瓷艺术9月9日11:30,东鹏北京4S店二楼。来自佛山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炳、潘柏林应京城多家媒体邀请举行记者交流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丁卫东,东鹏陶瓷股份公司相关领导,北京闽龙陶瓷总部基地领导也参加了见面会。会上,各媒体记者踊跃提问,大师及各参会领导针对记者提问作出了精彩回答;大师讲解了陶瓷文化的根源与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在装饰中的应用以及南北陶瓷的文化如何融合,把艺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活动镜头八:文化元素,让陶瓷与生活如此贴近活动现场,6台电动拉坯机配合陶艺师傅现场演示陶瓷器皿的制作过程,观众踊跃参与,泥土与手亲密接触,体味一堆堆泥土眨眼间在双手的动作下奇妙地变成一件件陶瓷艺术作品,让众多北京市民大开眼界,还吸引了清华大学陶艺专业的学生前来参与。由200多幅图片组成的中国陶瓷历史文化长廊站在历史的高度,将中国陶瓷发展史娓娓道来,展示了生活陶瓷向艺术陶瓷的演变过程,让人们对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过程一目了然。现场还展示了用东鹏瓷砖表现出来的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雕刻工艺师在东鹏瓷砖上现场手工雕刻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展示了东鹏陶瓷的精加工技术。东鹏北京4S店还特别开设了陶艺珍品专区,展出从佛山运来的大师亲手制作的陶艺珍品。瓷砖、空间、装饰品,陶艺珍品区迎来了大批消费者参观,众多消费者踊跃购买。活动镜头九:与奥运冠军同台竞技乒乓球奥运冠军阎森作为火炬手,与广大市民和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后更让大家领略了冠军的风采。当主持人宣布现场观众可上台与冠军比拼球艺的消息时,现场观众跃跃欲试;最终有三位幸运观众获现场观众跃跃欲试;最终有三位幸运观众获得与冠军打球并合影的机会,同时还获得由阎森亲笔签名的球拍和“陶醉中国”文化衫;潘柏林大师也上台与冠军进行了几回合的球技交流。

填彩人—— —粉彩瓷的“幕后英雄”


在粉彩瓷的制作工艺中,填彩人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这看似呆板、不断重复的工作,里面其实大有文章可做。填彩人的工作,直接影响了一件粉彩瓷的品质和效果,填彩人更像是“幕后英雄”,默默无闻地为粉彩瓷付出自己的努力。

耐心是关键

2000年的时候,19岁的吴巧云来到景德镇学艺,当时的她对于陶瓷有的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来到景德镇后,师傅便安排她学习填彩。理由很简单,女孩子心比较静,能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适合学填彩这门技艺。吴巧云自然没有异议。就这样,同来的十几个人中,女孩子几乎都清一色的学了填彩。

填彩的技法看似简单,主要是点染和洗染两种,但是学起来却很耗时间。这和填彩这门技艺在陶瓷制作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填彩人不仅需要将技法练习得十分熟练,还需要“见多识广”,就是指多看图,多接触不同构图的作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库”。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只要看着瓷器上不同事物的轮廓,自己就知道该填上什么颜色。

两年之后,吴巧云结束了学徒生涯,正式走上了填彩之路。这以后,吴巧云愈发地觉得当初师傅给出的理由是多么重要—— —“女孩子,心比较静,能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适合学填彩这么技艺。”因为填彩这门技艺,需要的就是心静和耐心,只要拿起笔,往往就是坐在那几个小时。所做的事情看起来也极为单调,就是用毛笔在瓷器上将颜料一点点的“化开”。

填彩至关重要

在不少人看来,填彩这门技艺,机械、呆板,没有太多的想法在里面,只是一个动作的不断地重复,甚至类似于涂颜料。其实不然,对于一件粉彩作品来说,填彩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相当重要。

填彩人在看似简单、呆板的填彩工作中,需要处理的问题不仅仅是将颜色填满这么简单。在常见的粉彩作品中,颜色的浓淡关系,远近问题,以及阴影的处理,都是填彩人在填彩中体现的。就拿浓淡关系来说,填彩人用“点染”这一技巧,在瓷器上用笔尖将颜色一点点地弄开。笔尖每次都在瓷器上留下一个小小的颜色点,这就类似于显示器的像素点。然后通过处理颜色点的密度来表现作品中颜色的浓淡。一般画面比较细致的时候,比如花瓣、人脸,填彩人都会用“点染”的方式将颜色填上。这不仅需要熟稔的笔法,更需要特别的耐心。

其实填彩人的重要性远不止如此。他们的工作还直接决定了一件作品的成败。在上玻璃白、颜色等环节中,如果太厚,烧成后则容易裂开或糊掉,而薄了又达不到需要的效果。

刘梅钦填了8年的粉彩,在她看来,填彩这门工作,不断培养和绘画者之间的默契尤为重要。不少人将瓷器送到她进行填彩时,并不会交代什么,这就需要她根据自己的经验将颜色填上,比如花的红,叶的绿,山的青。也有一些人,会对填彩之后的效果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哪些地方用什么颜色,哪里需要浓一点。面对这样具体的要求,刘梅钦处理起来都不难。但是也有一些绘画者,仅仅给出诸如“希望整件作品亮一些”或是“饱满一点”之类比较抽象的要求,这就需要她自己根据图案琢磨如何才能达到绘画者的要求。在刘梅钦看来,这个过程也是需要不断的磨合,也许头几次的效果并不好,但是在合作了多次以后,她就能知道绘画者的风格,对作品的要求等等。有了这样的默契以后,合作起来就轻松多了。许多画粉彩的人都会有自己中意的填彩人,这对技 法是一种考验,对两人之间的默契程度,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默默无闻地努力

长久以来,粉彩瓷都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许多粉彩大师们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但是如果问起“知名填彩人”,即使是陶瓷爱好者,或是收藏家们,可能都叫不出名字。这种现象也很好地反映了填彩人的境地。

在陶瓷制作工序中,填彩的地位类似于拉坯、利坯等工艺环节。尽管填彩对瓷器成品的效果、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时间上来考虑,填彩人在一件瓷器上所花的时间往往和绘画者相当,甚至更长。但是填彩人也仅仅是作为“幕后英雄”,并不被大众所熟知。

吴巧云有个不小的遗憾,就是她从事填彩这么多年,完成的作品数量已难以统计,但是自己的名字从没有在作品中出现过。尽管她自己也明白,作品中署上填彩人的名字几乎没有可能。但是她还是希望自己的心血能够得到体现。在2004年的时候,吴巧云发现周围圈子里的朋友,不少人都放弃填彩这门技艺,走上了其他的道路。

或许是觉得枯燥,又或是无法有更大的作为,在那之后不久,她也离开了景德镇,暂时放弃了填彩。

近几年来,情况有了一些好转,随着陶瓷行情的逐渐走高,各个工序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2011年的时候,吴巧云又回到了景德镇,重新拿起了画笔,继续着自己填彩的生涯。从现今市场上的一般行情看来,填彩人在填一件瓷器的时候,所得的工钱和绘画者相当。这样的待遇也使得这个行业的情况有了些改观。

然而在余胜文看来,除了待遇的提高,填彩的人越来越少,也是这个行业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他从事作坊经营十余年,早些年的时候,想要找到一位合适的填彩人并不难,但是现在,所选择的空间就少了不少,往往需要在圈内朋友的介绍下,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对于这个问题,刘梅钦的感触则更为直观。早些年的时候,她还带了不少徒弟。那个时候,还是有不少年轻人愿意来她这里学习填彩。然而最近几年,她几乎都没有再带过徒弟 了。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刘梅钦理解他们的想法,既然同样需要刻苦用心,花费心血,为什么不去选择画画这门更有前途的事业呢?尽管在社会上没有太多的知名度,但是在陶瓷艺术圈内,填彩人还是能感受到不同“知名度”所带来的不同。也许正是因为填彩人对于粉彩瓷的重要性,因此不少陶瓷彩绘画者在选择填彩人时还是会十分谨慎。一些在圈内得到认可的填彩人,往往能成为许多艺术家们的御用填彩人,专门为这些大师服务。不仅如此,填彩这门技艺,也像绘画一样“术业有专攻”,一些人在摸索了几年以后,就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某类作品。比如有些人的山水填得特别好,而有些人则专注于人物、花鸟。

从“幕后”到“台前”

作为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一,景德镇在粉彩瓷领域一直保持着巨大的优势,这和这里特殊的历史背景、浓厚的艺术氛围有关。客观地说,填彩人在其中起的作用功不 可没。

“我最担心的,就是现在学习填彩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样下去,这门技艺就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面对填彩人所处的境地,陶艺泰斗王锡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献身陶瓷艺术事业这么多年,王锡良很了解他们。工种、技艺的限制,使得他们无法像其他艺术家那样去“评大师”,获得社会的认可。王锡良说,他希望社会能给予填彩人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得到应有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陶瓷技能的不断重视,一些原本不被大家所关注的诸如拉坯、利坯等工艺从业者也逐渐走向台前。随着近几年政府举办的一些技能大赛不断的开展,许多陶瓷技能方面的从业者也能像艺术家那样获得各级技能大师的职称。在这些技能里面,就包括填彩这项技艺。国家级技能大师、市残疾人美术家协会主席李贵镇认为,有了政府的关注,这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填彩人在陶瓷制作中付出的努力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填彩人从“幕后”走向“台前”,这对填彩这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什么是粉彩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持精深,画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

在制瓷工序上,粉彩区别于其他瓷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填彩。简单说来,一个粉彩瓷的完成,首先需要绘画者用线条将图形勾勒出来,然后交由专门的填彩人员将玻璃白、颜色填上,有些粉彩瓷还需要一道称之为“结果”的工序,就是填好颜色后,绘画者还会根据自己的构思,在已填颜色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颜色,比如莲子的莲心,完成后再送去烧。这样一个粉彩瓷就完成了。

中国陶瓷人的七彩梦


中国,从来不缺故事!

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

从《七剑下天山》到《射雕英雄传》。

中国人,从来不缺梦想!

从《红楼梦》到“中国梦”,

从陶瓷大国梦到陶瓷强国梦!

然而,一个延续千年的中国陶瓷人的七彩梦却少有人知。

千百年来,中国陶瓷人一直有一个梦想,一个七彩的梦想,以为代表的国瓷,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想尽各种办法来实现陶瓷釉面装饰的绚丽多姿,七彩缤纷。然而,要实现七彩缤纷,就必须要突破红釉,因为红黄蓝是主要基础颜色,而红釉却是一个千古未解的难题!

在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凄美的传说。

明宣德年间,有一天皇帝穿着一身红袍,偶然从一件白瓷旁边走过,突然发现白瓷被染成红色,格外鲜艳夺目,于是皇帝传下圣旨,命令御窑厂马上烧出这种红色瓷器。然而由于铜红的呈色极不稳定,在烧制中对窑炉的气氛又十分敏感,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常常很多窑都难以烧出一件通体鲜红的产品,所以要得到比较纯正的红釉十分不易。正当窑工们屡烧不成眼看限期已到,就要大祸临头时,其中一位窑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熊熊燃烧的窑炉之中,以血染瓷便可成功。于是她勇敢地投身入窑,只见一团炽烈的白烟腾空而起,满窑瓷器皆成红色。这个传说虽极富传奇色彩,但如此悲壮的故事,充分说明红釉烧之不易,后人遂以“祭红”命名宣德时期的一种特殊红釉瓷,即以此纪念这位传说中的烈女。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在众多色彩斑斓的瓷器中唯独没有大红色高温红釉瓷,这是因为红色釉不耐高温,烧制非常困难,有“千窑一现”、“十窑九不成”之说。因此烧制大红釉成为世界史上一道千古难题,更是历代能工巧匠们的梦想。

在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轰动一时的钧红、铜红、铅红、郎窑红、豇豆红,特别是钧红,呈色虽属于红釉范畴,但严格说是在具有蛋白石般光泽的青色釉面上,杂以红色、紫红色,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是放射状,并非通体红色。而郎窑红色彩虽然是最鲜艳的一种,结束了明代以来近二百年红釉瓷哀落的局面,使我国陶瓷的彩釉装饰出现了更加繁荣的局面,但有一个关键点,是红色极不稳定,而且红色达不到大红。

世界性的技术难题

时间进入到公元2010年,在建筑陶瓷行业,意大利、西班牙开始出现了喷墨印花技术,并开始进入中国建陶行业。从技术原理上讲,喷墨打印可以达到打印出与图片一模一样的瓷砖产品的效果。然而,没有大红墨水,打印出来的结果是色彩偏淡或者是失真。国外墨水鼻祖对此也是一筹莫展,组织了很多科技人员攻关,至今依然没有取得突破。而作为陶瓷“祖宗”的中国,从宋代以来,红釉就一直是所有陶瓷人心中的痛,更遑论墨水。

难点在哪里?

高温的大红色釉已经难以做出来!

而墨水要求磨细到亚微米甚至是纳米级!还能烧出大红色??

纳米是个什么概念?是1mm的100万分之一。打个比方,就是一根铅笔芯直径的100万分之一。从技术原理上讲,颗粒越细越容易氧化,在瓷砖高温烧制时,温度达到1000℃以上就没有颜色了,而我们的瓷砖在窑炉中烧成的温度要达到1120℃以上,要做出高温大红墨水就难上加难。国外的专家不是不想做,从墨水成功应用后一直组织技术攻关,但就是做不出来。(据传国外近几个月才做出“粉红色”墨水)

高温陶瓷大红墨水成了世界建陶行业的一个制高点!

不服输的中国陶瓷人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陶瓷大国,并且占据了世界建陶60%的份额。但是,我们还不是陶瓷强国,因为一些关键的陶瓷装备、工艺技术,我们都跟在意大利、西班牙后面亦步亦趋,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中国陶瓷人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敢闯敢干,以科达洁能、中窑企业、金刚企业为代表的国产陶瓷技术装备企业坚持自主研发,陶瓷装备在大范围内实现了完全国产化;而在意大利、西班牙陶瓷墨水推出3-4年后,道氏、明朝科技、国瓷康立泰、迈瑞斯、色千、汇龙、三陶等优秀的中国陶瓷墨水企业也完全突破了关键技术,使陶瓷墨水不断国产化,2015年已经达到了国产化70%的不俗业绩。

但是,在这个国产化进程中,在高温陶瓷大红墨水这个拦路虎面前,所有的企业都一筹莫展。

国外做不出的,中国陶瓷人就一定做不出吗?

一个不是专业做墨水的企业,中国建陶行业以创新闻名的瓷砖生产标杆企业---广东宏宇集团瞄上了这个世界性的技术高地。2013年,以余国明为带头人的宏宇集团技术创新团队决定要攻克这个世界难题,因为他们有“高温大红釉面砖”和“高温大红基印花釉”研制成功的基础和底气。(2013年3月22日,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国内顶尖的陶瓷专家组,认定了宏宇集团的“高温大红釉面砖”为“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10月25日,中国建材联合会组织的专家组又一致认定宏宇“高温大红基印花釉的研制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由于没有研发生产过陶瓷墨水的经验,对墨水生产不熟悉,找谁合作呢?多年的产学研合作,使宏宇人自然地想到了学院。经过沟通,陶院告诉宏宇集团,国家科技部和广东省科技厅都将“发色鲜艳的墨水”列为科技攻关项目,学院自己也有这个科技立项,于是双方决定联合攻关。陶院方面以材料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汪永清为项目带头人,生产企业方面以宏宇集团瓷片厂厂长余国明为项目带头人。2013年10月,双方签订联合研发合同,从这时开始,强强联合的两大技术团队向这个建陶行业的世界技术高地发起冲锋。

艰苦卓绝地探索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凭着当时的爱国热情,一时地冲动要攻克世界技术难题,实现一个中国陶瓷人千年的梦想,想一想说一说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从哪里下手?

虽然有“高温大红釉面砖”和“高温大红基印花釉”研制成功的基础,但那毕竟是釉料,和墨水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权衡左右费疑差,万事开头难。

产学研团队发现,做墨水,原料要磨得很细,要达到纳米级,最少要达到2m以下。谙熟技术原理的产学研团队知道,要突破这样高难度的关键技术,肯定不能走别人走过的常规路子,得另辟蹊径。

入手的方向是最关键的,产学研团队分析所有能发红色的颜料,双方确定选出最能发大红色的“镉硒红”作为发色色料。然而镉硒红色料发红色是靠包裹,包裹物在高温下保护硫硒化镉不被氧化,能发红色。但墨水要经喷头喷出,就一定要磨到2m以下的细度。磨到如此细,包裹物早就不存在了。怎么办?产学研团队想到了在研发“高温大红釉”和“高温大红基印花釉”中积累的技术经验。釉面砖的红釉也要磨,大红基印花釉磨得更细,它们都能发出大红色。细度磨到2m以下,按原来的做法还能发出大红色吗?余国明向笔者透露了他当时的想法。

根据这个经验,产学研团队决定以“高温大红釉”和“高温大红基印花釉”两大项目研发成果为基础,冲击世界陶瓷高温大红范畴的最难点----高温陶瓷大红墨水。确定了这一研发方向后,产学研团队双方商定,由宏宇集团负责调试不同的配方,研制具有“二次包裹能力的基础釉料”寄给陶院。陶院负责把基础釉料和镉硒红色料磨成不同细度,再按不同比例混合,用水调匀试烧看颜色。这样,冲击世界难题的第一关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关就落到了宏宇集团技术团队的身上。

然而,虽然“高温大红釉”与“高温大红基印花釉”都能在1120℃的炉温下,稳定烧出大红色,但毕竟镉硒红色料要做成墨水,必须磨细到2m以下才能顺利通过喷墨机的喷头。和前期的两个项目相比,墨水的难度相差的不是一两个数量级。

余国明团队研制出多个配方基础釉料,寄到陶院试烧,结果都失败了,试样全是白色。再按照烧出颜色的变化进行调整,还是失败,只是试样有点发黄……

世界难题毕竟是世界难题,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

2014年3月,宏宇研发骨干把再次调制好的基础釉料带到景德镇陶院,直接和汪院长团队一起试验。试验结果仍然失败!试样完全没有大红色,只有一点点粉色的影子。

项目组一起研究讨论,看资料、看录像、分析数据,双方都不得要领。

整个产学研团队一下子陷入困境!

个时候,宏宇的老板梁桐灿来电话给予了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搞科技攻关,不要怕失败,这点损失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现在要静下心来,理一下思路,看方向有没有错,确定技术思路后重新再来,不要怕挫折!

项目组重新看试样颜色,回顾国内某个团队用同样的办法做,据说磨了两个小时,就完全没有颜色了。而自己的试样是磨了四个小时,细度达到2m以下的,虽然没有发出大红,但却发出粉红色啊!这不就说明自己的研发方向没有错吗?不要放弃,再调整配方!

善于协调的宏宇集团市场总监王勇建议集团副总经理欧家瑞带领科技攻关小组去婺源散一下心。赣南的3月,正是这个美丽的中国乡村漫山遍野油菜花初开未盛的季节,充满了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黄花三月婺源开,兴致浓浓北赣来。不为芸苔山漫艳,只缘红墨色消埋。攀山数度逢狼虎。赴院多回荡雾霾。待到春风吹漾遍,金花灿烂展胸怀!”(悟变恒《七律·红墨与花海》)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研发的艰辛,同时也显示出产学研团队对项目的成功充满必胜的信心。

产学研团队静下心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和近半年的研发心得。他们发现,基本方向是对的,现在的问题是必须重新研发一种基础釉,能二次包裹磨得很细的镉硒红色料,使它在烧成的过程中不被氧化。

一切从头再来,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是局外人所不能体会的。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攻关,2014年5月中旬,汪永清院长兴奋地告诉宏宇集团,新研发的样品终于烧出了大红色!

“千方试遍终呈色,赣北传言。雨过春天,灿烂芸苔初见嫣。”(悟变恒《采桑子·大红墨水料显色》)。在研发高温陶瓷大红墨水的艰苦征程上,宏宇和陶院人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