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经纪业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经纪业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9-04

景德镇古代瓷器。

陶瓷艺术经纪业将大有可为

经纪人可划分为一般经纪人和特殊行业经纪人。经纪人是通过中介业务来促成交易。特殊行业经纪人是指从事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科技、房地产等行业的专业经纪人,必须通过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获得专业经纪人员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一般经纪人是指从事国家允许公开交易,又不属于特殊行业的商品交易的中间商。

陶瓷艺术经纪活动在景德镇也有很长一段历史,电视剧《大瓷商》,以民国初期景德镇的督陶官鲁公公,奉圣旨在景德镇监制皇帝所需的祭天大龙缸为引子,对瓷器和瓷器商人们的故事,作了淋漓至尽的艺术刻画,同时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经纪活动作了生动的描述。据笔者了解,解放前湖北人在景德镇开设的瓷行,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经纪活动中的一个典型。他们基本上是兄弟俩或同乡之间合伙,一方在景德镇负责与生产商联系,收购、包装、运输瓷器:另一方在上海、南通、香港等地负责销售和提供货源信息,把景德镇的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和海外。解放后,这些景德镇的瓷行通过公私合营进入瓷厂,外地销售瓷器的店铺进入了当地的杂品公司。

改革开放后,经纪活动犹如雨后春笋,尤其是电影、电视明星、歌星的经纪人遍地开花,经纪活动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不仅是中间商的角色,而且还承担起包装、形象设计、打造品牌和经营活动的责任。景德镇陶瓷艺术经纪活动也是如火如茶。具体表现为:一是一大批外埠画家以瓷都为厚土,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催生了陶瓷艺术经纪业的初步形成。如人间瓷画公司为姜宝林、张瑞龄、张国君、金兆韬的经纪人,锦宫火圣公司为樊欣野经纪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孙星池经纪人,精益斋为车一鸣经纪人,吟古斋为石宾经纪人,清莲阁为刘光、魏庆立的经纪人,三溪堂为卞哲甫、常墨涵的经纪人。二是景德镇为陶瓷艺术经纪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

陶瓷艺术铸就了景德镇的辉煌,使景德镇成为扬名中外的瓷都;陶瓷艺术经纪活动造就了更多的经纪人,为景德镇陶瓷发展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陶瓷艺术经纪业将大有可为。

景德镇是享誉中外的瓷都,有着千年的陶瓷历史文化:是陶瓷美术人士向往的陶瓷圣地。像湖北的油画大家冷军、湖北美协副主席徐勇民、武汉美协副主席张少华、樊枫,山东一级画师岳玉华、山东崂山画院纪长岭、山东艺术学院刘光、济南青年美协魏庆立、安徽马鞍山画院画竹妙手石宾、鲁艺雕塑教授陈仲琛、辽宁金兆韬、陶然夫妇,西北的何笠农、车一鸣,南昌的方国兴、胡伟平,黄山的胡笛,上饶的悬空画法王高明,广西国画彩墨画大师姚砚生等等,他们来到景德镇,实现纸上作画到瓷上绘画的探索和创新,把娴熟的国画、油画、悬空画技巧运用到瓷画上,丰富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特色。他们更需要一批热爱陶瓷艺术,有共同语言的经纪人牵线搭桥,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

阅读延伸: 【视频】陶艺人生:艺术的力量——永远的延安精神

今年景德镇瓷博会“新”意十足

从景德镇陶瓷看现代陶瓷艺术现状发展趋势前景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景德镇:世界艺术陶瓷的“圣地”


公元1004年,中国宋朝的真宗皇帝,用自己的年号“景德”冠名一座江南城镇。1000年后,“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已经成为世界陶艺界的“圣地”,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艺术陶瓷爱好者前来“朝圣”。12日,来自世界7个国家11个产瓷区的市长在景德镇签署的《景德镇宣言》中提到,“一千年来,景德镇创造的璀璨陶瓷文化和艺术,给予地球上的人们太多享受和愉悦。作为人类共享的财富,景德镇不仅属于中国,同样属于世界。”作为中国陶瓷产地中的翘楚,景德镇在宋代就和海外建立了贸易往来。几百年间,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将被海外视为“神奇奥秘”的景德镇瓷器和制瓷技艺先后传到高丽(朝鲜)、安南(越南)、暹罗(泰国)、日本、波斯、非洲和欧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说,当时欧洲人到东方来最想得到的不是黄金,而是比黄金还要昂贵的“白色黄金”――景德镇瓷器。菲律宾的史书显示,当地人曾经认为景德镇瓷器能够除病。“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的景德镇瓷器还直接影响了近代欧洲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清朝人郑延桂的诗句“九域瓷商上镇来,牙竹花色照单开”是景德镇历史辉煌的如实写照。在过去的10个世纪里,景德镇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将生产高档艺术陶瓷作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在景德镇5428平方公里土地的下面,至今还埋藏着历代皇家“官窑”遗址和不可胜数的古瓷碎片;遍及景德镇的各种陶瓷博物馆、研究机构和工作室里仍然收藏着大量的艺术陶瓷珍品、绝品。目前,景德镇生产的高档艺术陶瓷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同时,这个历来重视打造瓷器高贵品质的城市也开始寻求将艺术生活化的可能,更多地介入日用陶瓷的生产。日本最早出产青花瓷的有田町町长江崎干夫12日在景德镇举行的世界著名产瓷区市长高峰论坛上说,作为“世界瓷器的原点”,景德镇给世界陶瓷文化带来的影响至今仍然“十分强大”。在景德镇“三宝陶艺村”的作坊里,现在仍然完整地保存着人工粉碎淘洗的瓷土矿石、拉坯用的轱辘车、以松木为燃料的小柴窑等等景德镇延续千年的制瓷工序。据陶艺村的主人李见深介绍,这个成立4年的沙龙式民间陶瓷艺术交流机构,每年都吸引100多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的艺术家来访问学习。接受过正规西方雕塑教育、目前定居海外的江西人李见深说,“保留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是他兴办这个陶艺村的初衷。一位多次来此采风、已经获得景德镇“荣誉市民”称号的外国陶艺家这样描述他对这个城市的看法,“这是个适合涅槃、能够激发人创作灵感的城市”。美国陶瓷协会理事哈里·史蒂文森1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当他还是学习陶瓷技术的学生时,就知道景德镇发源了制造陶瓷用的“高岭土”,并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40多年后第一次来到景德镇,史蒂文森感觉“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根”。他说:“这是一个为陶瓷而存在的地方。只有来到这里,才能亲身感受深入这个城市血脉的、对于悠久陶瓷传统的骄傲和自豪。”

景德镇陶瓷艺术更需关注细节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大凡一个能够关注细节的人,必定能够成就大业。牛顿从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正是注意到了苹果落下的细节才使牛顿的研究有了突破。可以想像如果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人类将永远无法抵达太空,可见细节对于科学研究之重要。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为人处世中不乏点点滴滴的细节,就看你如何关注与把握,处理得当将成就你的事业,否则也会给你带来负面的影响。

同样的,对于陶瓷设计而言细节也至关重要,因为产品设计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乎细节的问题的。陶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陶瓷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陶瓷工艺与设计的发展,反过来,陶瓷也以物态的形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陶瓷与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相互促进中不断影响并发展的。陶瓷器物从最初单纯满足用的需求发展到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是人类认识能力和感知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陶瓷设计便是在这种追求中不断发展,并且产生出了许多经典的器物,诸如宋代的梅瓶、注子和注碗,以及茶盏等等。梅瓶可以堪称陶瓷造型设计的经典,宋代陶瓷艺人通过对梅瓶囗、颈、肩和腹等几个部位相互关系的设计营造出了梅瓶的韵味,并且经久不衰。梅瓶的细节设计在囗部的处理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囗部的翻转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与陶瓷打交道,吃饭用碗、喝茶用杯。正因为平常,有时甚至无视它的存在。对于陶瓷美的关注一是在人们购买时会通过比对而认真审视;另一个则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品味。购买的感觉是一时的,而使用的过程则是经常性的。大众通过使用慢慢品味出陶瓷器物的设计与工艺,以及个中情趣。

对于设计师而言则通过设计使产品生发出打动人的精彩一点。陶瓷产品是集设计与工艺于一身的,设计师的作用就是要将这两者完美地融为一体。通过设计体现出工艺美与材质美,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于设计细节的关注与把握最为关键。陶瓷设计正是有了细节设计才有了精神和韵味。

就陶瓷产品设计来说,有关细节可以有很多内容,但无外乎是造型的细节、装饰的细节,以及工艺的细节等。生活陶瓷造型的细节设计多集中于囗部和足部的变化,而盘类造型由于多为俯视角度,因此,盘子边缘的设计极为重要,此外在壶和杯的设计中多表现为壶嘴、把手和盖钮的细节。壶嘴、把手和盖钮作为构件因为体量较小,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而有时这些个构件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些产品设计正是依靠构件的独特匠意提升了产品的品味和精神。而装饰的细节设计则表现为构图与纹样的疏密关系等,至于工艺的表达细节也非常重要。我们看宋代的注子和注碗设计,嘴的造型简洁有力,盖钮的动物造型设计在充当了钮的作用的同时也起到了丰富造型的作用,肩部荷瓣刻花与注碗足部的荷瓣刻花相互对应,使设计的气韵流畅而生动。

在宋代的诸多窑囗中尤以景德镇的湖田窑最具特色,无论是造型和装饰,亦或是工艺,对于细节的表现都极富建树,充分体现出了宋时的精神和文化气质。精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缔造了宋时制瓷业的高峰,即便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湖田影青仍堪称经典。因受制瓷工艺的局限,宋代景德镇陶瓷艺人在单色釉的基础上使湖田影青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了器物之美。

陶瓷产品正是有了细节的设计才有了令人感动的地方,正如音乐凭借音符的高低起伏令人陶醉。

关注细节是设计师必要的素养,也是显示陶瓷产品审美品味的着眼点。产品的设计精神是设计师所赋予的,因此,设计师对于细节的关注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设计。陶瓷器物的精神对于使用者而言只是被动地接受,设计师对于细节的设计通过产品物态的形式传达给使用者,并与之共鸣。陶瓷器物的细节设计所反映的是设计师的修为以及对于设计的独特理解。设计师不同对于细节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陶瓷器物也正是由于不同的细节设计而呈现出百般千姿。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每天所使用的器物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于器物美的关注多于对实用性的关注,但并不是说可以忽略实用性而一味地强调审美,因为对于生活陶瓷来说,实用性是根本的要求。如何脱离了实用性,器物将不成为器物,我们今天的论題也失去了意义 。

关注细节不仅是对设计师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陶瓷生产者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梓我们才能把最美最精良的产品提供给大众。(吕金泉 2013年6月20日于湖田涌泉斋)

景德镇仿古瓷业走向迷途


题记:甲申岁末,一场由景德镇市政府发起的“置镇千年庆典”秀,令世人关注的目光重新投向了景德镇这片渐渐失去昔日辉煌的土地。如从五代时期景德镇开始生产青瓷和白瓷算起,其“千年史”还要多出百余载;但若因明初形成瓷都地位而计,则又要减去两三百年——其实,是否整整千年,已无人去细究。问题的关键是,当这场轰轰烈烈的庆祝活动尘埃落定后,景德镇因此改变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记者此次景德镇之行的所感所悟,并不表明已洞若观火,亦无力促其补苴罅漏,仅希望陶瓷古镇循“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之理,拨云见日,重振旗鼓。

初访景德镇,市政府举办的“置镇千年庆典”活动已经落幕周余。数天考察,感觉它更像是一个开发中的小镇;尽管已晋升为地级市,但其相对滞后的建设连同不断被破坏的历史风貌,颇令人遗憾。市区并不大,昔日熙熙攘攘的昌江已宁静多时,新建的中心广场也无多少特色,倒是装饰几条主大街的陶柱路灯、随处可见的工艺陶瓷店和涂满“特色广告”的白墙很有些瓷都的风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没有人怀疑陶瓷业在景德镇的至高地位。尽管潮州市今年凭借陶瓷业年产值过百亿、占国民生产总值50%的骄人战绩摘得“瓷都”称号,但若论群众浓厚的陶瓷情结和全民参与陶瓷业的规模,则景德镇在国内仍旧是独一无二。而对于景德镇丢失了“瓷都”称号一事,市民们似乎没有表现出吃惊的心态,他们觉得,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大批国有老瓷厂纷纷倒闭起,这一结果就已难以改变。

探寻景德镇瓷器今日大规模

仿古的发端

仿古原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那意味着后朝对前朝技艺的敬仰与学习——如果生产出来的仿古瓷器就名实相副地当作仿古瓷器出售的话。今天的景德镇,生活日用瓷生产由于没有形成工业化,加之技术落伍,在竞争中被其他城市远远抛在后面;占据主力的工艺瓷又因为供大于求造成的恶性降价抢夺市场份额现象,加之缺乏创烧、一味仿古,前景亦不令人乐观。

民国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业曾经跌到崩溃的边缘,大批制瓷艺人流落他乡,很多传统技术相继失传。解放初期,研究所(后来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借助东德的技术,挖掘出霁红等颜色釉的传统配方,加之很多艺人的回归,仿制了一大批失传已久的古瓷,不少仿康熙和乾隆官窑的瓷器质量很高,几乎以假乱真。但是,这些瓷器并没有流入市场,都由馆收藏。

1954年之后,景德镇艺术瓷厂在大批老艺人的参与下,仿制过大批古瓷,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为仿乾隆重工粉彩瓷,其中大部分产品由国家收购,按工艺瓷出售;还有一部分由香港中艺公司购买,流向海外。自此,仿古水平声名鹊起。这时期的仿古瓷很多不一定都落“××年制”的当朝款,不少都注上了“××瓷厂”的标志。

文革结束后,一批国有瓷厂兴起,工艺瓷的生产得到了恢复。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名家艺人开始重新仿制古瓷,但水平并不是很高。直到1985年,状况有了变化。1985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也可以说是今日仿古风潮的发端。鉴于国际市场特别青睐仿古瓷,这一年,馆的黄云鹏先生、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的罗学正先生和学院的几位专家聚在一起,决定跟东风瓷厂美术研究所合作,建立古陶瓷厂。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之余,利用掌握的技术和鉴定知识,从胎釉、造型、发色全面模仿,仿烧出一批水平很高的宋影青、元青花、永宣青花。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1年的时间,销路很好,价格也不菲。值得一提的是,这批瓷器在当时都是按照工艺瓷出售,发货清单上均注明“仿古”。当时很多文物商贩订货以后,便将这些仿古瓷进行做旧处理冒充真品,混同当时发掘出土的古瓷一同销售,陶瓷市场秩序一下被扰乱了。这是专家们万万没有预料到的结果,他们原本想发掘古陶瓷的技术精髓,却被商贩利用以假充真,于是黄、罗等人决定不再做了,古陶瓷厂也随之解散。星火可以燎原,原来古陶瓷厂的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不少仿烧的技术与经验,回家后他们继续仿制古瓷,并将仿制技术传播开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仿古瓷个体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在景德镇扎根并扩散开来。

景德镇仿古瓷现状:

中低档仿古瓷比例最高,高档仿古瓷扰乱拍卖市场

提起景德镇仿古瓷,人们的第一联想必定是樊家井村。这片靠近景德镇火车站的弹丸之地,是全国仿古瓷“大路货”云集之所,以中低档次的仿品为主,人们在北京的潘家园、西安的八仙庵、长沙的清水塘都能够寻到它们的踪影。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这个不足3000人的村落,却有着500余家陶瓷作坊和店铺,平均6个人就拥有一家作坊,数量之多令人咋舌。这些作坊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当地农民自己雇佣工人开的作坊,一部分是当地农民把房屋出租给外来老板开的作坊。

樊家井的瓷器店面分类比较清晰,仿各个时期和品种的店铺往往是独立的,如仿元明青花的店铺、仿清代珐琅彩的店铺、仿民国粉彩的店铺等等,这些店铺和作坊往往雇佣技术熟练的工人。仿古瓷店铺的分工细化既便于掌握技术和大量生产,且有利产品仿制更到位,还可以避免产品过于接近影响销售。作坊在生产上也是分工明确,有些作坊专门生产白胎,有些作坊加工青花等釉下彩瓷,有些作坊加工粉彩等釉上彩瓷,这样划分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樊家井并不大的生产空间。

除了上述的生产和销售窗口,樊家井还拥有几十家特殊的店铺,即“做旧”加工店,它们是构成樊家井仿古瓷完整产业链中必可少的一环;因为未加做旧的仿古瓷永远只能作为工艺瓷出售,价格亦将大打折扣。这些店铺由一些做旧修复技术高明的师傅开设,往往是一个人开一家店,比的是各自拥有的技术和绝活,他们将送来的仿古瓷进行后期加工做旧。此外,一些不开店铺的“自由人”也是樊家井离不了的“能人”,他们是那些水平很高的画工或写款师,哪家需要去哪家,收入不菲。

樊家井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旦自己的产品得到市场认可,作坊老板就会关闭街面上的店铺,离开樊家井,在自己家中作业。因为有了名气,他们只用等顾客上门采货。个中原由,一者是这些老板担心自己的技术被同行窃取,二者或许是他们担心樊家井“大路货”的招牌影响了自己产品的价位吧。

樊家井的中低档仿古瓷面对的是古玩市场的普通大众,收藏者很容易识别其真假,可以作为工艺品收藏;即便是那些不懂陶瓷知识的正在入门者,花几百元的“学费”,损失还不算太大。最容易扰乱市场的是那些仿制逼真、价格高昂的高档仿古瓷,其危害程度也最大。景德镇高仿瓷器集中在凉山树、罗家坞、筲箕坞、莲花山庄等社区,这些区域聚集着景德镇水平最高的古瓷仿制艺人。其实古瓷仿制也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这里的很多人最初也是在樊家井起家的。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家里作业,雇用优秀的窑头、火工、画师,并且产品采用传统的柴窑烧造——柴窑固然能够保证仿制品“到味”,但因其费用高昂、占用空间太大、烧造程序复杂,令很多小作坊“望而却步”。景德镇大部分仿古作坊于20世纪90年代初纷纷采用节约空间、费用低廉、干净易操作的煤气窑(液化气窑)烧制瓷器,往往只有那些资金充足、生产高档仿古瓷器的作坊才会采用柴窑烧造。

高仿瓷也分三六九等。除了市面上流通的那些价位数千元到数万元的普通高仿瓷外,还有数量极少、价格惊人的顶尖高仿瓷,它们由技术顶尖的高仿大师制作。今天景德镇大概还有不到20位这样的大师(其中的少部分人在泰国和日本从事仿烧),他们往往是被“包窑”的。记者了解到,一些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商人,往往会选择其中一位,每年出资数百万元“包窑”,其一年仿烧的产品全部归“包窑方”所有。一般来讲,这样的顶级作坊一年只生产十几件甚至几件精品,失败的作品全部销毁。当这部分作品流入市场后,往往会进入大型拍卖会和知名画廊(国内外皆有),冒充真品,单件价格往往高达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

揭秘:瓷器仿古做旧到底有

哪些手段?

一件完整意义上的仿古瓷,即指以假充真的仿古瓷。它由两个步骤构成的,首先是仿制,然后是做旧,二者缺一不可。仿制主要包括纹饰的仿制、器形的仿制、釉色的仿制、胎土的仿制和重量的仿制;做旧则是指采取各种技术手段以制造器物的“岁月痕迹”。.纹饰和器形的仿制

在仿制方面,以纹饰的仿制和器形的仿制相对容易。记者调查中发现,很多店铺老板往往会花数百元或数千元买一件出土的、已经破损的瓷器,目的是为了仿制上面的纹饰。除了直接仿画之外,他们还会采用细毛笔蘸墨汁在原件上勾勒出轮廓,然后用透明白纸印出轮廓,再将该纸贴在新的瓷胎上摹,这样往往仿得比较到位。水平最高的甚至采用电脑三维扫描纹饰,几乎丝毫不差。器形也是如此。今天的古瓷仿制者比较起过去的艺人,最大的不同便是利用各种博物馆图录和图书,并根据上面的图片和数据,模仿纹饰和器形,水平高的甚至可以做到惟妙惟肖。(上述的情况不包含那类出于迎合部分藏家猎奇心理臆造的仿古瓷。)

这里顺便也提醒陶瓷收藏爱好者,在学习瓷器鉴定知识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死记硬背上面的纹饰特征和器形特征,必须在市场中多实践多学习,避免按图索骥造成损失。

.胎土和釉色的仿制

对于利用新原料仿制古瓷的人来说,胎土和釉色的仿制是最困难的;如同模仿一幅书法作品,你可以模仿字形,却很难仿出风格。胎土的仿制取决于原料的配方,南宋以前景德镇瓷器的胎土一直以单一的瓷石为原料。当上层瓷石出现能源枯竭时,南宋末年,景德镇瓷工在浮梁瑶里乡麻仓村发现了麻仓土,用这土掺和不子(注:念dunzi,特指砖块状的瓷土块)制成的坯性质硬。后在高岭村发现与麻仓土一样性质的泥土,名高岭土,这是制瓷工艺一大转折。“二元配方”的制胎法也让景德镇瓷器自元代起扬名全国。

今天景德镇的很多陶瓷作坊为了节约成本,直接购买来自外地制泥厂的原料,在景德镇的南山里也有不少这样的制泥厂,用这些原料制作的瓷胎很容易识别真伪。比较难鉴别的是严格按照瓷石加高岭土的配方制作的瓷器,然终究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尤其是明早中期的瓷胎,由于麻仓土已经消失(消失于明中后期,据说这也是明后期大龙缸屡屡烧制失败的原因),今天已经不可能复制。

而釉色的仿制取决于釉料的产地和配方,不论是青花的钴料,还是釉里红的铜料等,不同时期的产地和配方也有差别。以青花瓷的钴料为例,从元代的苏泥勃青到明初的石子青,再到成化的平等青、嘉靖万里的回青、天启崇祯的珠明料,最后到清中晚期的洋蓝等等,都因产地的不同而呈色效果各异。随着很多原料的消失,今天已经仿不出那一时代真品的效果。当然,釉水的稠稀比例和上釉方式也影响着最终的呈色效果。至于对重量的仿制则更难,毕竟,对于大部分仿制者来说,他们并没有机会亲手接触真品实物,所以这一点也不易仿制。

在今天瓷器的鉴别要素中,掌握胎土和釉色的特征是至关重要的,建议收藏爱好者在刚入门时可以先买一些瓷片标本学习,等琢磨透之后再买完整器,方是正确之道。.老原料结合新工艺仿制:

老胎新绘、老釉新胎、旧件新器、复火

景德镇仿制古瓷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地下资源,历代的瓷器遗存(不论完整与否)数不胜数。在当地的古玩市场和跳蚤市场,令人不禁感叹这里出土瓷器之众,尤其大量的瓷片标本,更是初学者的珍贵教材。记者曾在昌江畔即将消失的吊脚楼一个工地上捡瓷片,不到两个时辰,便收获了十余片明清的民窑青花瓷片,由此可见一斑。今天的景德镇艺人们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在仿制古瓷上费尽心思。

老胎新绘: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清中后期及民国的白胎,在上面绘上粉彩等釉上彩,使其价值增倍。这时你鉴别就不能单纯依据胎质状况了,而是要参考颜色釉是否到位、釉光是否温润等因素。

老釉新胎:近几年景德镇也陆陆续续地出土了一些过去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鉴定时应重点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

旧件新器:老的足、流、底、口、颈等等残缺的出土物,往往被组装在新的瓷器中;这种作伪迷惑性较强,应仔细对比整器的各个部件是否一致。

复火:复火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将残缺的旧器(残缺部位较小,如器身的冲或器口的磕口)的残缺部分修补好,再放入窑中复烧,出窑后完整无缺,价格便提升数倍。第二种是指将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矿石原料,做坯烧胎。.做旧的推陈出新:从氢氟酸到高锰酸钾再到中药

前面说的都是仿制的手段。而“做旧”的手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做旧以仿出土器物的特征为主。常见的手法是用砂纸打磨新的釉面,或者用氢氟酸腐蚀釉面,然后涂刷泥水,泥水渗透到被破坏的釉面内,造成出土的效果。然而这种方式在今天慢慢被淘汰,一方面是容易识别真伪,另一方面是随着生活档次的提高,收藏群体对品相的要求也在提高,旧的做旧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今天是做旧的第二阶段,以仿传世品的特征为主。传世品由于保护得当,一般不会出现出土器物那种较大程度的釉面破损,其釉面具有脱玻化特征,釉光温润,且底胎比较细腻,内壁可见“鸡爪纹”等等特点。中低档次的仿品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往往会采用在釉面上涂抹高锰酸钾来造效果。记者在樊家井一家做旧店里看到一个师傅正在加工一堆从别的店送来的“雍正粉彩碗”,据他介绍,加工一个收5元工钱,一天下来也能赚个百十元,倒也是一桩好生意。高档次仿古瓷则会采用中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这种做旧手段的师傅数量并不多。中药的配方是严格保密的,在他们的店里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药水瓶,但是标签已被撕掉以免泄露。用中药煮泡做旧也会因对象不同而略有差异,比如,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会在中药里加少许酒精,而为了消釉下彩瓷的亮光,会滴入少许氢氟酸(据说,一小瓶氢氟酸可以用半年)等等。

其他的表面做旧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用茶水煮、用香火烟熏、涂细煤灰等等;至于器物内壁出现的鸡爪纹,在上釉瓷刚出窑时用小锤敲砸即可仿出。

仿古瓷主导业之根源

今天,景德镇的很多仿古瓷作坊都是在亏本经营,尤其是那些低档仿古作坊;即便如此,他们还在坚持生产,原因很简单,生产单纯的工艺瓷亏本更大。自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大批国有瓷厂倒闭后,很多下岗工人没有生活来源,解脱不掉的陶瓷情结促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继续从事陶瓷业。然而,单凭个人资金不可能启动规模化生产,根本不可能依靠生产日用瓷赚钱,只有通过生产小成本的工艺瓷这条路,无奈参与人群太多,最终造成市场供大于求。据当地人介绍,每10家工艺瓷器店中只有2家能盈利。对小生产者而言,单纯的工艺瓷已难以为继,故而很多人转向利润更高的仿古瓷。只是仿古瓷也是一件投入成本与产出价值成正比的产业,小生产者因为资金不足,只能生产低档次的仿古瓷(包括做旧手段也是低成本),每件售价从一二百元到四五百元不等,除去成本所剩无几;他们在下次的生产中会更加削减开支,产品的水平也随之降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也直接导致了全国各地很多消费者对的排斥态度。

任何一项产业的存在必定有相应的需求,景德镇仿古瓷产业之所以愈演愈烈,跟市场的需求不无关系。当地一家古玩店的老板曾得意地告诉记者,他手里的一种清康熙松竹梅青花笔筒今年已经卖出了6件,分别被几家拍卖公司以数百元买走,然后分别拍出1万多元;而店里一件乾隆粉彩官窑碗年初在一家拍卖公司拍了8万元,他卖给该公司仅为数千元。当问他这些拍卖公司是否知道买走的是仿品瓷时,他不屑地笑了笑说:“(拍卖公司)当然知道了,只要利润高就可以了。现在的拍卖会,瓷器专场的真品率能过20%就不错了。”——他的这句话或许有夸大的成分,但也反映出一个不可忽视的瓷器赝品上拍问题。记者还曾冒充北京的老板在筲箕坞一个做高仿瓷高手的店里,挑了半天表示“不满意”,问他有没有更好的货时,他把记者领到里面一间小屋。面对一柜子仿得非常到位的“明末清初”民窑青花瓷器,记者感叹许久,随即“挑”了一件“崇祯”的青花笔筒问价,这位高手回答说1800元可以拿走,并表示买得多可以优惠——同样的器物,若为真品,在拍卖会上的价格不下于15万元,可见此“利”之巨。

除了拍卖公司,文物商店也对仿古瓷有很大的需求,随着存货的减少和征集难度的加大,他们有的会拿出一些库存的瓷器到景德镇去请人仿制,限额生产几十件,全方位高仿,产品也往往按照新仿的价格出售。

今日的景德镇,已经告别了历史上日用、工艺瓷双繁荣的局面,尽管继续保持着工艺瓷的全国最高水平,但更多地是体现在仿古瓷生产的水平和规模上。工艺瓷的创新和日用瓷的工业化已经成为景德镇发展必须要突破的两大瓶颈,形势逼人。告别景德镇时,记者带着些许怅然:不知这千年瓷都的窑火何时能再发出耀眼的光芒?

艺术瓷器 看景德镇陶瓷提升艺术内涵


伴随中国日用陶瓷烧制技术的成熟及人们对生活用瓷品质追求的提升,艺术陶瓷与日用陶瓷的融合正在逐步渗透,而艺术瓷器的发展也逐渐得到普通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五一”期间,北京江庆斋联合江西陶瓷研究所在中国新闻大厦展出了500余件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艺术陶瓷作品及数十件工艺美术学院学生的精彩作品,让京城瓷器爱好者大饱眼福。著名的景德镇青花女子瓷乐坊以精彩曲目演奏为展出助威,充分展示景德镇瓷器的艺术魅力。

瓷乐表演首现京城

“五一”期间,为期10天的“中国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亮相京城中国新闻大厦,首现让参观者为之震撼的不是大师们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而是展出现场出现的景德镇青花女子瓷乐坊的精彩演奏及其使用的精美瓷乐器。据瓷乐坊领队人员介绍,演出所用乐器全部用陶瓷制作而成,包括瓷瓯、瓷盘、瓷磬、瓷笛、瓷箫、瓷鼓、瓷二胡、瓷编钟、瓷吉他、瓷贝司等全套瓷系列演奏乐器。

据了解,该系列瓷乐器包括13个品种,18件套,其最大特点是发音清脆、婉转,有如天籁之音,能充分体现景德镇瓷器“声如磬”的特点。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瓷瓯,最早在1985年,由景德镇市歌舞团推出,是以瓷盘为主要构成元素的新型民族打击乐器,先后获得国家发明银奖和文化部科技成果奖,被誉为“中国一绝”和“世界首创”。

该乐团曾先后多次在我国重要节日、活动等开幕典礼上参与演出,其经典曲目包括中外著名古曲及乐坊自创曲目,赢得了在场中外嘉宾的高度赞美和认可。据参与该团创办的人员介绍,青花女子瓷乐坊的最大成功就是既具有丝、竹、金、革的演奏共性,又具有陶瓷音质清澈透明的特点;既开创了崭新的音乐艺术形式,又发扬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魅力。

名师名作汇聚艺术瓷展

整个展览集中了景德镇所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及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级别的作品,同时包括中国著名工艺美术院校学生的精彩佳作。据前来参观的瓷器爱好者反映,在这次展览上真正领略了中国当代工艺大师们精彩绝伦的力作和艺术才子们豪放自由的创作灵感。数量之大、精品之全、名家之作荟萃,这在以往任何销售场合和拍卖行是不多见的。

其中,最让参观者叹为观止的是釉上彩艺术陶瓷作品——奋进“八骏图”,由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冯杰所作,为桢长320厘米,高163厘米的瓷版画。其造型依循“天九地八”,八骏或二马并驱攒八蹄,或二马宛颈鬃尾齐,或一马任前双举后,或一马避长引嘶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绘画艺术的求真、重神、寄意的创作标准。在局部处理上,“八骏图”吸取了西方绘画光影明暗的表现手法并辅以变化有致的淡墨,将中西画法融合得天衣无缝。

展览共展出中国当代500多位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甄选每位大师1-2部作品。因此,展会现场你能看见的艺术瓷器造型各异,图案、烧制工艺各有不同。而展出的全国工艺美术高校学生佳作则充分体现了当代年轻人豪放不羁、不拘小节的创作风格,让参观者充分领略了景德镇艺术陶瓷的无穷魅力。

瓷器与画作打包销售

此次展出的艺术陶瓷最大的特点是将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心力作与陶瓷产品打包销售。说道艺术陶瓷,人们可能会想到将中国古代陶瓷技艺在现代陶瓷烧制中的还原,这主要体现在瓷器颜色的变幻上。比如,现已失传的均红、祭红等红色瓷的烧制技术,曾经失传现已能还原的汝瓷这一青色瓷器的烧制技术等。在古代,为烧出某一特定颜色的瓷器,窑工往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而当今瓷器烧制,完全采用电窑、气窑、煤窑等燃料烧制,对炉温、烧制颜色的控制往往数据化,因此现代艺术陶瓷的主要特点就体现在与工艺美术的结合及瓷器造型上。

然而,陶瓷艺术并不是简单的绘画艺术,用江庆斋业务经理曹端明的话说,陶瓷艺术是泥与火的艺术,意思就是艺术陶瓷离不开工艺这一过程,而绘画艺术从始到终都比较直观,用色一目了然,无须烧制。他表示,一个优秀的工艺美术大师不一定会成为一个绘画大师,而一个绘画大师也不能简单地成为一个工艺美术大师,他们之间有着一个对泥土原料秉性了如指掌的差距,轻易不能跨越。

因此,对现代艺术陶瓷作品的欣赏,不光要看其作品的绘画艺术,还得看其与陶瓷制作工艺的易难相结合。只有创作者将绘画艺术与陶瓷材质、烧制工艺完美结合,才能完成精品佳作。

陶瓷知识:景德镇瓷业传统的收徒模式


全厂五行头,雕削工可以授徒,其他四行皆由老板授徒。

雕削工收徒,五年一届,平时封禁,时满为开禁;有的年份缺人,要开黑禁,但要满三年,叫放脚。不论开禁或放脚,每个雕削工只能收徒1人。事前,还须到雕削行会买名额票,每张银洋5元。学徒要有介绍人作保,写好师徒合约,规定中途不得离开,如有死亡等事故,师父不负责任。学徒期为五年,第一年工资4元,以后每年加2元。第六年还要帮师父做一年,叫包年,工资打六折或对折。有势力的雕削工,在行会里买三、四张徒弟票,在徒弟身上榨取金钱。徒弟学会了手艺,每天要做到晚上11点才收工,否则要挨打。徒弟家中稍宽裕的,委托介绍人向师父买出师,议定每年20元,师父认可后,可以独立工作。甚至有的父亲带子为徒,也按行会规定办。

老板收徒的有草鞋、做坯、利坯、画坯四行。草鞋帮收十七、十八岁的小青年,首先学打杂,上位顶半个位子,学到七月半,便顶一个位子。尔后,学码头、装坯,一年出师,年工资30元左右。出师后,与老师傅同等对待,工资不打折扣。

做坯、利坯要学6年,收十二、三岁小男孩。学画坯的年龄稍大,文化稍高。学徒期,第一年工资4至5元,以后每年加2元。入厂后先学2年杂务,第三年才正式学手艺。若老板是做坯出身的,则教做坯,利坯、画坯则请厂里师傅传艺,另送果品。满师时,徒弟出钱,师父办出师酒三桌,工种行会的街师傅一桌,厂里的师傅们二桌。第二年包年,工资打六折或对折。

带徒弟,行规限定只收本籍人。外省的,除安徽籍外,一律不带,以免技术外流。都昌人学琢器手艺的也不少,但只收利坯、雕削和草鞋帮,做坯手艺不传都昌人。民国35年5月,都、抚两帮发生未遂械斗,自那时起,行会规定不准收都昌人为徒,而且在厂里顶岗位的徒弟,也一律辞走,不得留用。

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日用陶瓷正在“变脸”


川剧表演艺术中有一绝活,叫“变脸”。近年来,发展每年都有精彩的面孔亮相,个中缘由何在?且看——

如何“变脸”

1995年,处于改革进程中的年工业产值步入低谷;2010年,全市陶瓷工业产值已飙升至160.2亿元。今年发展态势强劲,1到5月底,就实现陶瓷工业产值98.1亿元,你见过使用在航天工程中的高技术陶瓷吗?

你看过不是用图案装饰,而是用雕刻技艺来表现蝴蝶的瓷餐具吗?……

这些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韵味十足,极其富有创意的陶瓷,都是景德镇市近年来陆续亮相的陶瓷新面孔,一次次“变睑”,展示出步入新世纪以来的动人风采。

高科技陶瓷:点“瓷”成金。

高科技陶瓷既可上九天揽月,又可下深海作业。不管是在国家航天工程上,还是在高速铁路配套工程中,处处都有景德镇高科技陶瓷的“脸孔”。通过高科技点“瓷”成金,陶瓷能够变脸为轻松目如切莱、削水果的系列刀具,一套瓷刀具,售价少则数百元,高则上千元。

瓷刀只是景德镇高科技陶瓷产品的一个缩影。2008年底,学院科研人员历经20年攻关的低膨胀陶瓷项目一举摘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研项目获得的国家最高奖项。依托学院的科研力量,一项项陶瓷科技成果迅即在工业园内孵化,投入生产中。

如今,以远红外陶瓷、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电子陶瓷等为系列产品的高科技陶瓷企业落户园区,包括台湾、浙江三雄、潮州东富盈、神飞特陶户高技术陶瓷企业相继加盟,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低碳陶瓷:亮相世博会

2010年5月12日,第一栋零碳建筑物于上海世博会闪亮登场,走入零碳大堂,印人眼帘的是以八色鸟、朱鹗等濒临绝种的保育物种为创作主题,这些精美瓷器都来自景德镇法蓝瓷公司,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品牌营销,每个环节都实践环保零碳理念,尽展景德镇低碳陶瓷的风采。

为了设计生产低碳陶瓷,法蓝瓷公司在制造上更采用无铅釉药,使用干净的电窑设备和高级天然气来取代重油等高污染燃料;

研发特殊的釉料与瓷土配方,得以降低瓷器烧成温度195度,减少30%的能源消耗;更在工厂园区大规模种植数万株红豆杉与红枫等树种,平衡二氧化碳排放,着重生态平衡、一步步实践从减碳走向零碳的环保之路。

创意陶瓷:基地遍全城

你带过用陶瓷制悔的项链吗?

你听过悦耳的瓷笛声吗?

文化有底蕴,有特色,发展创意陶瓷自然具有资源优势,一个个创意陶瓷基地先后在城市的东西、南北中出现。

——在景德镇南郊三宝村,四周群山环抱,绿意盎然。人们经常在这个被称为国际陶艺村的地方,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们来这里创作、交流。

——在景德镇东郊明清园,外来企业乐天陶社人驻,陶瓷企业改制,让这里成为创意陶瓷的大市场。2009年10月21日,“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这里正式揭牌,共有170多户成员入驻,创造了1000多个工作岗位,成为陶瓷雕塑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的成功范例。

——在景德镇西郊龙塘村,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创意中心于2010年6月正式动工。这是以吸引500位国内、国际大师工作室为主的全国乃至全球陶瓷艺术创意产业基地,形成陶瓷创作、设计、生产、装饰、包装、销售、旅游、服务等一条龙的创意产业园。短短5个月,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就已经封顶。日前,项目主体土建工程已完工,施工单位正在抓紧进行内部装修和环境绿化工作,力争早日投入使用发挥效益。

传统陶瓷:旧貌换新颜

一团泥料顷刻间就被拉成一只规整的碗坯,一只名为《鬼谷子下山》的瓷罐竟被拍出了2亿多元的天价。干百年来,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可谓巧夺天工,举世公认。

好的艺术传统自然要继承和发扬,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景德镇艺术陶瓷和日用陶瓷发展足迹印证了这一朴素的真理。

以国家级、省级陶瓷大师和陶瓷美术设计的教授纷纷创立自己的工作室、博物馆为开始,艺术陶瓷如今在景德镇可谓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名师、名企主动将设计理念,融入到艺术陶瓷的转型发展中。目前,景德镇有包括王锡良、张松茂、秦锡麟等在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3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7位,还有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49人和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26人,专业陶瓷艺术类教授26人、副教授39人,上千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陶瓷艺术专业人才,以及近万名陶瓷艺术专业工作者。

艺术陶瓷风光无限,日用陶瓷亦不逊色。昔日,一套餐具、茶具售价不过是几十、几百元。如今,动则上千的餐具、茶具比比皆是,上万元乃至十万元、上百万元一套的餐具也不是天方夜谭。餐具、茶具售价爆升的秘密同样在于转型:或邀请名师担纲设计新花面、新器型;或采用全手工成型、彩绘;或推出限量版、名人名作证书等新举,无一不是让世人看到景德镇日用陶瓷正在“变脸”。

晚清民国景德镇的瓷画艺术


晚清时期,以程门等画家直接参与画瓷,把文人画的艺术特色、表现技法和审美情趣带进了瓷上彩绘之中,使晚清的瓷画具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艺术特色。

从众多的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到,浅绛彩瓷画题材涵盖了山水、人物、花卉、鱼虫、清供等各种绘画内容。人物画以体现文人趣味的高士图、米芾拜石图、太白醉酒图、红叶题诗图等较为常见,描绘历代才子佳人、颂扬人品的作品也有不少,同时浅绛彩瓷画亦摹仿文人画的诗书款印,有的还书有长篇题记。喜贺题材也有很多,如宜男多子、祥云飞燕、万年眉寿、三星高照等。四季山水、花卉翎毛也占一定的比例。

景德镇窑潘宇浅绛彩四皓图梅瓶(民国)

陶瓷界所说的“浅绛”,是借用国画术语,指的是清中期或偏晚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花纹,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与淡蓝等彩,经低温烧成,使其瓷上纹饰与纸绢上的浅绛画近似的彩色瓷。不过,用于瓷器上的“浅绛”,其绘画题材已经不像传统粉彩那样局限于山水和花鸟,还有人物、走兽、楼阁、远近景之类。浅绛彩瓷的画艺师法于宋元以来,尤其是元代文人纸本或绢本画,而追求的是施彩浅淡、画意幽远的艺术风格。浅绛彩瓷画不但摹仿浅绛山水画的用色,还追求文人画淡抹轻染的色调,不似以往的粉彩、五彩瓷那样发色艳丽、浓重,而是淡雅、秀丽。

浅绛彩瓷也是晚清至民初陶瓷艺术发展的新亮点:它以俊逸清新的风采耀眼于群芳之中,对瓷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传统粉彩瓷的施彩工艺有明显的不同,浅绛彩瓷更为简便,直接以淡赭、水绿等彩浅涂薄染。因此,浅绛彩层面较普通粉彩更为浅薄,有些透明感。浅绛彩瓷在同治、光绪时期颇为流行,至清末民国初才逐渐被以景德镇的“月圆会”、“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所取代。被取代的原因,有人归结为浅绛彩色料逐步被进口高温彩料代替。再加上浅绛彩瓷的工艺存在缺陷:颜色在釉上黏结不牢,容易磨损脱落;色泽远不如传统粉彩,尤其是进口彩料那样晶亮华润;而浅绛彩名家如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相继辞世,后继者在绘画、书法和艺术修养方面都不如前辈,因此浅绛彩的整体艺术水平逐渐下降。

其实新粉彩就是以浅绛彩画瓷的方法,用粉彩作为彩料绘制彩色瓷。这段时期的新粉彩瓷画,设色清丽淡雅、苍润劲秀、彩色绚丽。其时,一批致力于粉彩彩绘研究与探索的艺术家活跃在景德镇瓷坛上。他们借鉴和吸收中国画的韵致,加以改良传统粉彩的工艺特征,形成具有写意风骨的新粉彩。与此同时,新粉彩瓷画师在浅绛彩瓷画家之后,又一次把陶瓷的装饰艺术向陶瓷绘画艺术推进了一大步。

由于浅绛彩、新粉彩瓷具有了陈设瓷和生活用瓷并存的特点,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地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受用目的者的需要,因此在社会上颇受欢迎。浅绛彩、新粉彩瓷画师在长期的创作中形成了萧疏、朴茂、隽永、苍润、古雅的艺术风格,尤其是那种轻松活泼的构图、流畅自如的勾描以及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成为一种晚清民国彩色瓷的时代风貌。

浅绛彩、新粉彩瓷画家的艺术追求突破了传统陶瓷彩绘只重装饰的审美特征和意识,这种艺术观和审美理想开拓了新的瓷画审美范畴;浅绛彩、新粉彩不仅为陶瓷美术增加了新的内涵,而且成就了晚清民国景德镇的瓷画艺术。

景德镇艺术瓷厂的白金年代


在繁华的珠山中路瞎逛,随意找一个路口探索。七拐八拐后豁然开朗,有一条古色古香的“红店街”,连接了莲社北路,正对着的那处繁华,许多年前曾矗立着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业的翘楚——“艺术瓷厂”。

顾名思义,“艺术瓷厂”以生产釉上装饰陈设艺术瓷为主,它是一个在景德镇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名字,是时代的产物,亦是时代的象征,仍在影响着时代。诞生之初,它就好似一处收集无数陶瓷秘密的百宝箱,囊括当时红店、作坊业的精英,旧式传统在这里融汇,被继承、发展和创新。即使在停产改制后,“艺术瓷厂”这块招牌仍旧发光,因为它对整个景德镇乃至陶瓷界的影响,已经渗透进骨血里。

那么自1958年9月成立,1998年停产改制,“艺术瓷厂”这40年里是怎样光景?我们探访那些与“艺术瓷厂”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物,在他们的回忆里,穿越到“艺术瓷厂”的白金年代。

一、诞生的秘密

“艺术瓷厂”的前世今生,徐焕文一路见证。和他的出身一样,“艺术瓷厂”可谓出身名门、根正苗红。

解放初期,业仍然很困难,有资料显示:陶瓷业主大量破产,百业萧条,工人大量失业;陶瓷艺人四散,有的流浪,有的返乡,有的甚至上山为僧,四处寻求生活的出路;存者也是惨淡经营,难以维持,曾经制造出无数美仑美奂的瓷器的景德镇陷入历史底谷。

徐焕文经历过那些苦难。尽管他的父亲徐永权(名韵泉)是近现代陶瓷名家,1912年就读中国陶业学堂,师从周小松;后任教于江西省立窑业学校,担任绘瓷指导员;20世纪30年代在景德镇开设“三友瓷店”,擅长人物瓷画。但是父亲英年早逝,徐焕文12岁就进入作坊学艺,1953年底进入美术生产合作社,师从汪野亭之子汪少平学习粉彩山水。从此,他从普通社员到生产小组长、生产大组长、美研所副所长,和“艺术瓷厂”一同成长。

就在徐焕文进入美术生产合作社那年,组织上派赵渊来景德镇担任市委书记。赵渊在景德镇一干就是十余年,他和夫人韩光的到来对业特别是“艺术瓷厂”意义重大。

美术生产合作社1952年成立,初期只有彩绘,不过十几、二十人,此后几年里它不断根据“指示精神”、行业改造扩大,合并了景德镇第一、第三、第四工艺社的彩绘部门以及东风瓷厂的新彩部,陆续更名“美术合作工厂”、“工艺美术瓷厂”。1958年9月24日,景德镇市政府下发文件,工艺美术瓷厂和出口瓷彩绘加工厂联合组建“艺术瓷厂”,三天后,借了第六小学的操场举行成立大会。整座瓷厂由景德镇手工业者、作坊从业者组成,加上后来从建国瓷厂选拔了一批人才、带徒传艺选拔了一批新生代,瓷厂成立时职工达到5138人。

建国初期为了发展经济,景德镇建设了很多陶瓷工厂,如:建国瓷厂、人民瓷厂、艺术瓷厂、雕塑瓷厂、为民瓷厂、宇宙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东风瓷厂、红旗瓷厂、景陶瓷厂等大型瓷厂及配套企业原料总厂、陶瓷机械厂、瓷用化工厂等,这些企业又自办大集体、小集体。作为地方性国营瓷厂,不少瓷厂的成立带有官方色彩,和体制紧密相连。彼时这样的陶瓷工厂几乎覆盖了景德镇这座城市的“核心”,艺术、建国、人民、东风瓷厂等著名瓷厂的厂区、门市部都设立在城市心脏位置,距离行政中心最近,又坐拥繁华的商业地段。

这些瓷厂中尤以“艺术瓷厂”最具代表性,韩光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身份兼任艺术瓷厂党委书记,当时对“艺术瓷厂”的建设就是举全市、全陶瓷界之力将它打造成样板工厂,它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成为界的风向标。全厂职工曾分散在莲社北路、珠山中路原群英堂蔡家街、中华南路口(现新跃广场附近)的美术彩绘大楼和门市部、珠山东路、薛家坞、江家坞等处办公,瓷厂规模之大可想而知。让人惊叹的不只是瓷厂的规模之大,还有所有人拧成一股绳的精神。莲社北路占地12亩的宿舍建造时,只用了14天就突击建成了三层楼房。艺术瓷厂在莲社北路的彩绘大楼足有八层,说它是举全市、陶瓷界之力建设不足为过,它的第一层为包装车间、展厅,第二层是美研所,第三层至第六层是各个车间,第七、第八层是烤花车间,彩绘大楼建设完全现代化,甚至建设了直达电梯。

1966年文革开始,省革委会提出在瓷器行业中精简一万人的决定,景德镇变通之后,从“艺术瓷厂”分离出“陶瓷彩绘合作工厂”(后来的新光瓷厂)、曙光瓷厂、景德镇建筑公司,并且调拨一个成型车间给宇宙瓷厂,整座工厂只剩两千人,徐焕文最初的美好时光接近尾声,“文革”开始。但是不管规模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变化,诞生之初,“艺术瓷厂”就是“典型”。

二、瓷业高峰在此都

作为样板打造的“艺术瓷厂”,绝对不是虚有其表,它的“软实力”也是首屈一指,成立之初,它就拥有很多从许多身怀绝技、手艺顶尖的陶瓷艺人,技术力量最强。

作为全厂1/5138的徐焕文清楚地记得:“1960年至1966年是最鼎盛时期,那时候老艺人都很年轻,40、50岁,精力旺盛,每个人的实力都很强。”除了师傅汪少平,因为或多或少有过合作,他印象最深的是毕渊明、章仕保、吴康、王小凡、叶震嘉、赵惠民、常兆新、涂菊清等前辈和同事。

为了激励陶瓷艺人,肯定他们的成就,表彰他们的贡献,景德镇在1959年和1961年分两批授予35名身怀绝技的艺人“陶瓷美术家”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同时授予的还有一批陶瓷设计师、设计员职称。这就是徐焕文记忆中的“三段职称评定”,艺术瓷厂有近十来人获得“美术家”称号。他的后辈、现为著名陶瓷评论家的曹新民对此进行过统计:1959年之后评定的5批共55名美术家中,“艺术瓷厂”有18人。

关于“艺术瓷厂”的知名陶瓷美术家,有一份并不完整的名单,上面有:毕渊明、章仕保、吴康、王小凡、叶震嘉、赵惠民、常兆新、涂菊清、潘文复、章亮、章文超、王隆夫、田慧棣、翟筱翔、沈盛生、徐焕文、邹甫仁、余文襄、叶冬青、陈先水、周湘甫、叶震嘉、常兆新、邹国均、汪昆荣、吴元清、王一亭、王鹤亭……许多人物现在只能从历史和瓷器中品读,可谓“家家抱荆山之玉,个个握灵蛇之珠”,各怀绝技。

那些留在历史中的人物,手艺到底神奇到何种地步?郭沫若创作的《访景德镇》一诗给出了答案。这首流传较广的七律诗,是他在1965年参观“艺术瓷厂”之后即兴创作。据曹新民考证,最初成诗时,郭沫若写的是“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宋代以来传信誉,神州而外有均输。贵逾珍宝明逾镜,画比荆关字比苏……”在《郭沫若游历诗选》出版时,为说明景德镇独一无二、的特点以及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盼,最终修改为:“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景都。宋代以来传信誉,神州而外有均输。珍逾拱璧明逾镜,画比关荆字比苏。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后来居上数东洋,夺取万邦瓷市场。年进美金七千万,数逾赤县十番强。花纹形式求新颖,供应需求费较量。国际水平应超越,发扬光烈莫徜徉。”

先抛开诗中描述的出口创汇不谈,仅从几位陶瓷美术家的个人经历管中窥豹,就能发现“艺术瓷厂”在艺术纪念瓷和国家礼品瓷方面的成就十分了得。早在1958年,景德镇为庆祝建国十周年成立小组,专门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画陈设瓷,这个任务就下到了艺术瓷厂、陶研所。徐焕文画的一块5尺2的瓷板“英雄城南昌”,和王锡良的“井冈山”、胡献雅的“瑞金”、余文襄的“安源”等瓷板画一起挂在了人民大会堂江西厅。更不用说1965年时章仕保已五次为故宫博物馆复制已残破的清宫藏瓷;1972年指名由毕渊明创作的礼品瓷,以国家名义赠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

现在说起曾经的“十大瓷厂”,人们总会有诸多争论,有些人习惯按成立时间排名;有些人习惯按生产规模排名;有些人习惯按陶瓷创汇排名……每当遇到这样的论资排辈时,“艺术瓷厂”总是最不尴尬的一家,因为它是全国陶瓷行业获奖产品最多、品种最丰富、种类最全、单件创汇率最高的企业。

三、分工的力量

陶瓷行业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它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智慧密集型产业。回到上个世纪的景德镇,陶瓷行业依然秉承传统的精雕细琢,“过手七十二道方克成器”,可它的管理理念并不落伍,至少“艺术瓷厂”常常“第一个吃螃蟹”。

作为地方国营瓷厂,官方对每家企业生产的产品作出规定,各司其职。1959年景德镇市政府在“关于陶瓷企业产品特色分工的决定”中,对各大瓷厂的生产种类进行划分,通俗的说法是:艺术瓷厂生产艺术瓷,雕塑瓷厂生产雕塑瓷,光明瓷厂生产青花玲珑瓷,建国瓷厂生产颜色釉瓷,人民瓷厂生产青花梧桐餐具……由于“艺术瓷厂”采用釉上装饰分工,根据这份文件,“艺术瓷厂”开始以陈设艺术瓷、粉彩工艺瓷为主打产品。

几乎就在分工确定的同一年底,“艺术瓷厂”集合30多位陶瓷艺人,成立景德镇第一家“美研室”,后来技术人员越来越多,1963年升级为美术研究所。这个机构和特种工艺研究所、陶瓷壁画研究所一起,并称为“艺术瓷厂”的新产品开发研制机构,是整座工厂的智囊和心脏。按照工序,整座工厂还划分出成型、烤花、彩绘等生产车间。其实这样的机构设置,更像是传统作坊的规范版、扩大版,十分灵活,既保存了陈设艺术瓷、粉彩工艺瓷这类主打拳头产品的优势,又不丢失厂里在古彩、墨彩、洋金、刷花、综合装饰、青花玲珑等彩种的技术力量,为打造“全能型”陶瓷工厂奠定基础。

1990年出版的宣传册《瓷国明珠》中记录,“艺术瓷厂”生产上有设备先进的原料精制、机压成型、离心注浆;高超娴熟的手工拉坯、利坯,奇特的刀刻、镂空,精巧的堆雕、镶接等;工艺制作成龙配套的作业线,色调粉润柔和的丝网印花,精湛绝伦的彩绘技术加工,外观漂亮的彩色包装,以及隧道油窑烧成,电子微机调控的电炉烤花,全厂整个生产过程堪称第一流。

整座工厂产品涉及彩类11种,花色品种1750个,生产的产品有:以粉彩为主的中胎、薄胎系列瓷、花瓶、缸、钵、凉墩、瓷板、瓷盘、壁画、皮灯、方复、异型以及西洋陶瓷等,还有洋金、贴花餐具、茶具、酒具和青花色釉陈设瓷、日用瓷、彩色玲珑瓷以及综合装饰的各种系列瓷。可谓品种繁多、规格齐全、造型新颖,质地洁白,高中低档皆备,大至两米多高的万件花瓶、长逾百米的鸿篇巨制的壁画,小至不及盈指的单件花瓶以及薄如蝉翼的薄胎瓷,装饰题材十分丰富,有花鸟虫草,赋花鸟以神韵;有飞禽走兽,呼啸于山林,搏击于长空;有山川美景,再现大自然的婆娑之色;有古代人物,神情并茂,娓娓动人;有图案纹样,工致繁密、吉祥如意……“穷春晓秋冬之变化,图川流峰岳之精神”、“展神仙佛道之貌,写先哲名媛之美”、“描奇花异卉之天香,绘锦禽彩翎之国色。”

细致的分工合作,从瓷厂成立之初就可见端倪。1962年,“艺术瓷厂”接到任务要创作莲塘清晓、云岩探宝、东郊新秋、昌江瓷艇、珠山挺秀、公园揽胜、旧城春色、高阁临江这“瓷都八景”,这次人物就是由美研室分工合作完成,徐焕文、邹国均、汪云泉、陈耀星、邓必诏主创,汪少平、施宁旺填瓷,赵惠民、傅尧笙执笔人物,毕渊明赋诗题字。

明确分工之下,每家瓷厂都拥有自己的品牌,艺术瓷厂的品牌最为醒目——“景德镇牌”和“福寿牌”,一个以城市命名,一个福气吉祥。因为供不应求,连买瓷器都得开后门。

四、最好的时光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眼中,“艺术瓷厂”最辉煌的年代也不尽相同。有些人说是成立之初;有些人说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些人说是1980年至1990年;还有人认为,它一直都在最好的时光。

1986年退休后,徐焕文在厂里继续画了8年,一直画到最后一张画桌消失。他无法忘记创业最初的热情,也无法忽视改革带来的繁荣。所以在他眼中,艺术瓷厂有两个白金年代,一个是1960至1966年,一个是1980至1990年。

和徐焕文不同,曹新民、张茂生、徐星都经历了上山下乡,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进入艺术瓷厂。在那个年代进入瓷厂,被他们认为是一种光荣和幸运。当时瓷厂是景德镇最好的单位,更何况进入的是鼎鼎有名的艺术瓷厂,且不说厂里生活设施完备、待遇优越,只看学习的机会,也比别人多。

不过三个人眼中的白金年代完全不同。

1971年进厂,学烤花,现在是知名陶瓷评论家的曹新民说:“白金年代在1985-1995年。当时很多瓷厂停工,艺术瓷厂照发奖金。这个时期生产了很多可圈可点的产品,不少喝国家大事紧密相连,政治影响、社会效应、经济效益都比较深远。”

1972年进厂,学雕塑,现在是著名陶瓷造型师的张茂生说:“1976-1982年最辉煌。刚成立时还是摸索阶段,这个时期的含金量最高,既有老艺人启下,又有新生代承上。”

1975年进厂,学成型,现在是艺术瓷厂副厂长、美研所所长的徐星说:“从1958年成立到1998年停产,40年间它一直辉煌。尽管期间有些波折,但是它是景德镇艺术家的摇篮,培养了大批艺术家,至今还在影响时代。”

或许,那段“拿奖拿到手软”的历史,最能说明,怎样才算一座瓷厂的白金年代。

1980年,“福寿牌”粉彩瓷荣获国家金质奖;1983年,“景德镇牌”薄胎瓷荣获国家银质奖,1989年又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86年,“景德镇牌”瓷板画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1988年,“福寿牌”古、墨彩花瓶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1990再获“金杯奖”;1989年,粉彩瓷、薄胎瓷、金斗方龙凤贴花产品分别获得全国出口瓷评比金牌奖、银牌奖……

这些是《瓷国明珠》中的记载。据载,该厂还有38项产品分获部优、省优称号。名牌优势使该厂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精品佳作选入国家礼品瓷,许多艺术作品被世人珍藏。

也是在1988年,艺术瓷厂为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在管理体制、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大胆改革,当年实现利润105万元,一挽颓势,重新回到“百万富翁”行列。

名利双收,当然是最好的时光。

五、瓷厂夫妻档

如果事业、爱情能够双丰收,不论在哪里、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是最好的时光吧。这些话,完全就是潘文复、田慧棣的真实写照。像他们这样同班同学,又进入同一家工厂研究陶瓷,这样的夫唱妇随、琴瑟和谐,不仅在艺术瓷厂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也是整个陶瓷界的一段佳话。

潘文复和田慧棣两人都出生于1938年,巧合的是,两人的家庭背景也十分相似。潘文复出生于景德镇,生长在陶瓷美术世家,叔公潘陶宇是清末民初粉彩瓷画名家,父亲潘庸秉是景德镇首批陶瓷美术家,师承陶瓷名家张志汤专攻粉彩绘画;田慧棣出生于浙江上虞,生长在书香门第,父亲田萱与大画家吴昌硕交往甚密,家中藏列的书卷、字画使她从小受到美术启蒙。1958年,两人同时考入学院美术系,成为首届学员。潘文复得益于名师张志汤培育,又好学求进,大学毕业就进入艺术瓷厂美研所。田慧棣求学期间受青花名师聂杏生画艺影响颇深,留校任教青花专业课两年后,才追随爱人的脚步调入景德镇市艺术瓷厂试验组,担任造型设计、釉下装饰设计工作。

世界很大、天地很广,两人兴趣广泛,想法却很简单,全心全意研究陶瓷工艺。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以车间为家,吃住都在厂里烧炼或者成型车间,最简陋的窑房住过、最传统的柴窑烧过,失败了互相鼓励,然后重新再来。

这样的随性达观、单纯坚持,很快带来效果。潘文复成功创制了高温色釉粉彩,开拓全新的陶瓷装饰语言;田慧棣也创造性地用稀土原料配制材料,研制出的稀土彩色玲珑瓷艳丽莹润、装饰色彩丰富又有变化。

外人看来,这对夫妻好像总是腻在一起,他们当时都把目光放在研究釉色、原料、造型、新工艺之上,不过他们得出的结论和绘画方向却大相径庭、互相独立。

潘文复时而浓烈时而淡雅。他擅长高温色釉装饰,他有厚实的传统粉彩瓷画功底,善于表现山水、人物、花鸟,作品既体现材质的自然美,又具有工笔瓷画的意趣。他能熟练掌握运用色釉7大类30多种色调的性能运用于陶瓷装饰。

田慧棣富于女性特质,清丽雅致。她擅长青花瓷画、色釉综合装饰,题材多以花果、山水为主,作品构图考究,布局平和自然,设色清丽雅致,轻松悦目,注重材质美的运用。

两个人好像较着劲得奖。1983年经有关部门鉴定,潘文复创制的粉红、淡绿、淡蓝、淡黄五彩玲珑釉为国内首创,并获江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他的代表作品《金色桂林》300件梅瓶,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二次全国陶瓷艺术展览,并于1978年获美术作品评比一等奖,被馆收藏。田慧棣也不甘落后,她的主要代表作“青釉白花瓷”和“彩色玲珑300件皮灯”分别获得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全国首届稀土“神农杯”特等奖、轻工部优秀新产品“金龙奖”以及多项省市级奖。

别以为,这样的一对夫妻就是“工作狂”,他们热爱旅游、享受生活,许多名山大川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即使在下放的三年时间里,两人也淡然以对,该如何生活就如何生活,努力活在当下,从生活中寻找乐趣。他们是爱人,也是知己。

回忆起过去,最让田慧棣骄傲的,不是潘文复当过艺术瓷厂厂长、她当过特种工艺研究所的副所长,而是两个人努力试验出来的成果,能够投入生产,为厂里带来巨大效益。

事实上,这对夫妻档的努力,也是艺术瓷厂很多“双职工”家庭的缩影。

六、上阵父子兵

尽管是按照现代化陶瓷工厂建设,在“艺术瓷厂”,一直保留对拜师学艺这项传统的尊崇,不管是谁、不管哪个工种,都要拜师,在师傅的带领下学手艺。一般学徒时间为三年,学成才能晋级、加工资。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因为时代的特殊性,厂里除了会对外选拔有资质的学徒,也允许带子传艺。“毕老虎”毕渊明和女儿毕德芳,“雪景大王”余文襄和女儿余慧光,“刷花宗师”陈先水和儿子陈晓亮等人,王隆夫和女儿王淑凝,都是由父亲亲授技艺。

这些“父子兵”中,也有人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吴锦华就是其中代表。

他的父亲吴康字季铭,13岁师从邓必诏学画瓷上人物肖像,16岁首次试制成功彩色瓷板画像。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吴康近师王琦等陶瓷名家之技,远师古今中外丹青名家画风之长,所绘肖像传神逼真,1959年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吴康也是艺术瓷厂的元老,他对艺术瓷厂感情深厚,当初成立陶研所,他拒绝邀请留在瓷厂当一名工人。吴锦华常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长大的孩子。”不仅是因为从小随父亲学习陶瓷绘画,也是指在艺术瓷厂美术研究所工作的那段日子。

从小他就意识到,这里有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常常在彩绘大楼一楼100多平方米的大厅流连忘返,因为这里是老艺人的工作室,就像学堂,每个人一张桌子,每行三张桌子排列开去,老艺人们十分准时,上班时间一定能看到他们埋头苦干。严谨的气氛之中,突然就会听到毕渊明老师高声地吟诗作对,一种文人的豪情又油然而生。也许就是这样的从小耳濡目染,他没有传承父亲陶瓷肖像画的衣钵,而是以子侄辈的身份向老师傅们讨教,集众家之长,最终确定自己的风格。他一直认为:“艺术瓷厂是培养人才的最好学校,这里有最知名、实力最强的艺术家。”

艺术瓷厂锻造了他,像他这样的“异类”也给厂里带来一股新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景德镇有部所、省所,他们搞了很多创新,官方也支持他们。这个时候艺术瓷厂也困惑,于是像吴锦华这样的年轻人,在厂里学习之后的同时努力考取专门的陶瓷院校,从院校深造之后他们带着新的观念回到瓷厂,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

七、订单和交易会

回到郭沫若的诗,诗里曾描写:“……后来居上数东洋,夺取万邦瓷市场。年进美金七千万,数逾赤县十番强。花纹形式求新颖,供应需求费较量。国际水平应超越,发扬光烈莫徜徉。”这些并没有夸大其实。有数据显示,1963至1978年,国家每年外汇储备在1亿至1.8亿美元区间,景德镇瓷器每年为国家换得三千多万美元的外汇。景德镇瓷器成为世界陶瓷贸易的主要商品,也成为国内市场紧俏商品,景德镇俨然成为世界陶瓷的生产工厂。

那么,特别是艺术瓷厂的瓷器,究竟通过何种渠道销售,从而制造出财富和陶瓷紧俏的神话。

订单式生产,一度是艺术瓷厂经营的主要方式。每年本市的销售公司、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外省市进出口企业都会提前预定瓷器,大部分瓷器通过出口赚取外汇,还有一些通过友谊商店销售。

艺术瓷厂的产销有着明确分工,艺人和工人只管制造,不管销售、不管钱;销售部门负责和进出口部门、友谊商店等单位沟通,了解市场讯息。这样的直接式订单生产的好处,是生产时能有的放矢,节约生产上的资源和人力。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艺术瓷厂实行外贸出口代理制。当时的治厂方针目标是:完善承包增效益,努力扩大国际市场,巩固国内市场。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来抓;充分发挥技术力量的绝对优势,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在“艺术瓷厂”,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件参展、参赛作品创出单件最高价;某家公司预付数万元定金,只为一套瓷器;某次交易会,为厂里带来巨额订单。

第一届节上,该厂王隆夫、翟筱翔主创的“六鹤同春”双千件瓷瓶,因为采取手工成型、利坯,整个创作耗时三个月,难度巨大。这件作品在陶瓷节上获奖后,当场被印尼华侨以12万元的价格收藏。

1989年,该厂为香港中艺公司制作一套244件的皇家仿古瓷,一套价格超过5万元。当时厂里制作了500多件,拿走244件后剩下的都存入仓库渐渐被人遗忘,直到仓库纤维板腐烂,这些瓷器才重见天日。曹新民查证后,写了一篇《清同治皇帝的御婚瓷在景复制》的文章,并且得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耿宝昌先生证明,这套瓷器立刻身价倍增,创造出“一篇好新闻为瓷厂带来十万效益”的奇迹。

田慧棣制作了两个稀土彩色玲珑的皮灯,一个留在厂里,一个被日本夫妇15万元买走。1966年,她和陈先水合作一套咖啡具,由她造型,陈先水刷花,当时这种特种产品的高档日用瓷稀少,二人奉命带着这款新产品去广州参加交易会,当即有不少销售商提出订货。最后因为批量生产的难度过高,厂里不得不放弃订单。

吴锦华的代表作“盖世无双脸谱碗”创拍卖价一百万美元,这件当代陶瓷工艺史上空前的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就是在艺术瓷厂时创作。

……

八、教育和瓷厂

因为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艺术瓷厂显得尤为独立,它有自己的食堂、医院、澡堂、礼堂、保育院、哺乳室,还有自己的学校,其中学校是瓷厂投入最大的地方。它的子弟学校又名五七中学,除了基本课程之外,专门请厂里的陶瓷专家授课;它的721大学,就是后来职工大学的前身。

最关键的是,艺术瓷厂自建起就拥有众多的名家大师,世家后裔和瓷苑新秀,它好像一具孕育母体,培养着各种和陶瓷艺术有关的人才。1990年,该厂获高中级职称人员达410人,是国内著名的艺术陶瓷重点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在海内外赢得了“瓷国明珠”的称誉。

即使在文革时期,艺术瓷厂也通过制作“井冈山”牌瓷质收音机盒子度过难关,为何后来没有躲过市场经济的浪潮?是多年固定化产销模式制造出的惰性;是各地友谊商店积压的欠款;还是其内部早已损耗殆尽……我们不得而知。尽管内心特别不好受,却也无能为力。

我们无法一一统计那些曾经在艺术瓷厂工作的人,但是这些人和他们从事的事业至今影响整个陶瓷界。这些,才是艺术瓷厂留给景德镇、留给世人的最大财富。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经纪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经纪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