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怎么有个印章 > 导航 >

日照有个“古瓷迷”

日照有个“古瓷迷”

古代瓷器怎么有个印章 瓷砖有哪些 瓷砖墙面

2020-09-05

古代瓷器怎么有个印章。

“这是唐朝的整套茶具,这是北宋清白瓷,这是南宋黑釉碗,这是元朝荷叶罐……”

这是一个“古瓷迷”。高勇,今年31岁。自1998年研究瓷器以来,先后收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瓷器上百件,标本多达四五百件。

“就是喜欢!”做珠宝生意的高勇,自己也说不清是怎么迷上这行的。不抽烟,不喝酒,一有空就想“泡瓷”。八年与瓷相伴,让他也琢磨出了其中的不少道道。

“鉴别真假不能光看书”,高勇发现,和书上说得一模一样的瓷器也有假。

“造旧”是许多文物贩子惯用的手法,其技术之高,常令人叹为观止。几年前,北京大学某教授喜获宋朝汝窑洗子一对,许多业内人士也惊呼见到了真品。略有瓷器知识的人都知道,汝窑洗子并非一般瓷器,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钧、汝、定、哥、官中,汝窑为冠绝古今的中国瓷器名窑,汝瓷现在已非常少见。

高勇见到这对洗子后,非常高兴,但直觉让他更多了一份警惕。他反复查阅各种资料,并没发现任何不符之处,但在对比标本时,猛然察觉其中纰漏:这对汝窑洗子虽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但釉面纹片却不够细小,而真正的汝窑瓷器釉面纹片非常细小,时人称为“蟹爪纹”。标本是高勇亲自到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捡到的,在瓷器鉴别界,窑址出土的东西最具权威性。证据面前,众专家恍然大悟,这对所谓的汝窑洗子珍品,原来是伪造品。

鉴别瓷器离不开深入了解,技巧虽很重要,不同时代的文化习惯也有很大影响。“中国瓷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单拿茶具来说,不同时代就有不同说法。”在一大堆瓷器面前,高勇打开了话匣子。壶嘴略弯的是宋朝典型茶具,清白瓷,俗称影青,与唐朝茶壶明显的不同点在于壶嘴,宋时壶嘴长而弯,唐时则短而直,这与中国的饮茶方式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常用的饮茶方式泡茶,是从明朝开始的,多用紫砂壶,而在宋朝,人们惯用点茶法。宋人喝茶前先把茶放在碗中,然后用沸水直接冲泡。当时还盛行斗茶比赛,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白沫多少,维持时间长短。为此,宋人在茶具选择上也颇费心思。他们一改过去的短壶嘴,而制造出嘴略弯的茶壶,这样冲水时产生加速度,同样条件下水流就会越快,冲出的白沫也越多。白沫持续时间主要靠茶碗,宋人大都选择黑釉碗,尤其“建盏”最好。这种茶碗釉子厚,保温性能好,即可保证水温,又能维持白沫长久不散。

一有空,高勇便钻进了他的“瓷堆”,他的母亲嗔怪说:“没见过这么迷的孩子,吃饭时不叫三遍不出来。”谁都知道,赏瓷花费少不了,有时仅一片瓷片标本,价值就高达几千元,高勇做生意赚的钱大都买了瓷器,对他来说,这就是收藏瓷器的全部意义。“资金实在周转不开时,也会偶尔卖点。”其实,家人都知道,他不得已时忍痛割爱地出卖,也是为了得到更高研究价值的瓷器。值得庆幸的是,高勇家人虽对瓷器一窍不通,但都很尊重他的爱好,虽然有时搞不懂,但也从不阻拦。“随他倒腾吧,孩子有个爱好总是好事,”母亲笑嘻嘻地解释说。2004年,高勇参加了在扬州举办的古陶瓷鉴定班,认识了故宫博物馆等许多博物馆、文物店的专业高手。2005年,他又参加了在长沙举办的民间古陶瓷研讨会。

爱好和钻研,让他有了机会。近年来,高勇先后加入了日照市民间收藏家协会和日照港收藏家协会,并荣任理事。

小编推荐

浅谈宋代哥窑之迷


哥窑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土黄等多种色泽,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的不同,而以油灰为主。其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纹,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即由于纹片的交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形成所谓细眼者俗称“鱼子纹”;纹片细碎者也叫“百圾碎”;较粗疏的黑色龟裂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着,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做“金丝铁线”。总之,它们舆底色形成色泽上的对比,深浅相近、条块分明,非常自然贴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满这种碎裂的纹片,它好像隆冬江河中的冰裂变化万千,在艺术上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富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宋代青瓷中的哥窑就以其自然的开裂现象而博得人们的喜爱。

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纹片,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病态,它是由于胎体和釉面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果膨眼系数一致、釉面没有裂缝、胎与釉的结合紧密,那么出色作品的坯釉就具有浑然一体的效果。但当胎的膨胀系数比釉的膨胀系数小到一定程度时,釉就会在烧成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裂纹。哥窑青瓷器物上的开片就是这一原因所造成的。可是这一烧成中的弊病—釉面所产生的大小、疏密的块面分割,即使哥窑青瓷形成一种自然的裂纹美,这就犹如画家变败笔为神奇一样,给哥窑青瓷器物增添了生机,在当时它给人们以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

哥窑窑址至今在浙江省龙泉县始终未找到确切的窑场,故对傅世的器物和窑址的存在是当前学术界争论颇大的同题。归纳起来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窑址的地域归属,由于哥窑瓷器的胎体大多呈黑灰、深灰之色,而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6—1961年在龙泉县的大窑、溪口等窑址发现黑胎的开片青瓷,它们的特征与傅世的哥窑作品有一定的相似,因而认为“大窑、溪口窑址中出土的黑胎青瓷应当是哥窑的产品无疑”。对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不同的看法,他们通过对龙泉县黑胎青瓷和傅世哥釉胎、釉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测试的结果,发现有一定的区别,故认为:“傅世哥窑不在龙泉烧造之说可以接受的”,据此,他们进而提出:“傅世哥窑在好多方面都和景德镇的同类作品比较接近。”因而“很可能是宋以后景德镇所烧造”。哥窑是否为景德镇所烧造,没有窑址出土物为证,难以使人信服。

2、从窑口本身来说,有人认为“修内司官窑就是傅世哥窑”。这种新的见解,本身就否定傅世哥窑的存在,对此当前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对哥窑的时代也有不同的看法,就当今收藏最多的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博世哥窑作品来看,形制多属瓶、炉、洗、眢一类器皿,造型富有宋瓷的时代风格。因此,哥窑还是宋代所烧造的一种青瓷器物。至于窑址究属在哪里?只能寄希望于日后的窑址调查和考古发掘。

哥窑瓷器的造型除碗、盆、洗以外,还有各式的瓶、炉、尊等,贯耳炉更是比较多见的器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窑贯耳炉”可谓哥窑瓷器的代表作。此炉侧影近似长方形,它的外廓线表现为口沿以下向内收缩,而器腹微微外凸,这样一收一凸的器体弧腺显得十分饱满有力;两旁配置的双耳向外扩张,在造型上增强了器物庄重、凝重的效果。加之哥窑瓷器的釉层比较肥厚,更给人以浑厚、稳定的感受。作为当时祭祀和供神用的一件陈设瓷,这种贯耳炉则是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它应有的职能。

至今哥窑的烧造年代--产地--专家观点--和民间观点不一,但是哥窑在当今的人们心中---是相当神秘的----哥窑的标本最近些年--在全国各地有零星出土----大多为南宋晚期--元代---真正的哥窑产地在那里----不的而知---浙江/景德镇?---河南?--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哥窑这个神秘的面纱---会被世人所揭开的!

肯尼亚有27处中国古瓷遗址


东非素有“瓷器海岸”之称,而肯尼亚被认为是东非出土中国古陶瓷最多的国家。因此,今年2月底举行签字仪式的中国和肯尼亚合作考古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肯尼亚已发现中国瓷器做系统研究。

郑和时期中国瓷器很少见

早在2006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就在赴肯尼亚调研期间,对肯尼亚上加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做过初步研究。

上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学者马克?霍特还是剑桥大学的博士生,读博期间,他就对肯尼亚最重要的聚落上加古城进行了长达8个季度的大规模挖掘。上加的重要地方如王宫、市场、贵族居住区和清真寺等,已经全部被马克?霍特挖掘过。马克?霍特实际上并不懂中国文物,他在报告中说,发现了大量的中国瓷器,但要留待别人做进一步研究。肯尼亚人将这些材料很好地保存起来。

秦大树发现,上加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大体与我国的外销瓷发展状况吻合,从中可以看出中国销售到肯尼亚的瓷器表现出阶段性和相当的规模。

一般认为,15世纪郑和下西洋是明代使舶贸易发展的顶峰。但通过整理现有材料秦大树发现,除了一两件龙泉官器可能与郑和有关之外,还看不到多少郑和时期的瓷器。“虽然有郑和下西洋这样一个伟大的壮举,但明初民间海外贸易不发达,后来很快实行了海禁,一直到明中期正统以后,葡萄牙人开始转口贸易,中国的外销瓷才又发展起来。”

非洲外销瓷民窑居多

虽然“郑和瓷器”不多见,但肯尼亚出土的中国古瓷数量之大,种类之繁多,超乎普通人想象。在古代肯尼亚,中国瓷器不仅被大量用作餐具、茶具,还成为贵族家庭、清真寺和墓园最为多见的装饰物。肯尼亚经过考古发掘和调查的中国古瓷遗址有27处之多。

2006年赴肯尼亚调研期间,秦大树见过肯尼亚出土的各个时期的中国古瓷,元代釉里红、9世纪的长沙窑、定窑、元青花、龙泉窑、10-11世纪的越窑瓷器以及明清瓷器。但“一件官窑的都没有,都是民窑的”。

秦大树解释说,其实中国外销瓷基本是民窑,官窑就是给皇家用的,不能入选的次品都要打碎掩埋。他举例说,曾有学者去调查葡萄牙一个宫殿,宫殿的整个房顶都是拿中国瓷器装饰的,但几百件瓷器中可能只有一件是官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