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全瓷的瓷砖 > 导航 >

鉴识古瓷的四个要素

鉴识古瓷的四个要素

全瓷的瓷砖 怎样鉴别古瓷器的年代 瓷砖墙面

2020-05-06

全瓷的瓷砖。

元代龙泉窑青瓷葫芦形执壶杭州历史博物馆藏

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升温,通过收藏渠道来参与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和其它的市场投资一样,在艺术品的投资上同样是存在着风险的。只有收藏到真品,才能够升值。不少人常常通过拍卖会的渠道去购买收藏品,但当前国内的拍卖还不十分规范,拍卖品的真品率也问题不少。据报道,广东有一次陶瓷拍卖,真品率仅百分之一。现在好多人都看好国外回流藏品,可是,在回流藏品中同样存在着真赝混杂的状况。有一位藏家花了百万巨资从英国买回一批瓷器,后经专家鉴定,全部是赝品。因此,为了躲避风险,在投资艺术品时,自己能懂得识别真假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里,说一下怎样去识别真正的古瓷器。

我国的瓷器生产,如果从商周时代算起,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综观历朝以来瓷器生产,都是在发展之中又有着各个朝代不同的时代特色。因此,了解各朝瓷器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瓷器生产的不同时代特点,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去鉴识历朝历代的真品瓷器。

一般说来,瓷器的形制、纹饰、款识等,后人都是可以仿制的。因此,拿到一件瓷器,鉴别真伪的首要因素并不是这些。当然,这些条件,在断代上是必须要考虑的。比如,历代各朝在瓷器上绘龙的图纹都是各有特点的。以清代为例,顺治朝的龙俗称鸡爪龙,龙爪画得犹如鸡爪;康熙朝多见弓字龙、夔纹龙;雍正朝的龙头常画得犹如鳄鱼,此外多见螭龙纹;到乾隆朝,龙头画得像长须老头一样;嘉道以后,多见带鱼龙,龙身很长,像一条在游动的带鱼,弓起像虾弓;光绪多见点睛龙,龙眼之处像是刚点上去一般,特别有神。知道了这些画龙特点后凡见有龙图案的清代器,你就可以结合其它特征,准确断代了。但在确定真伪之前,这些因素也只能是一些参考因素。

我以为,要确定一件瓷器的真伪,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以下四个要素,那就是:一要看胎质;二要看施釉;三要看彩料;四要看有没有真正的老旧之气。

首先,中国瓷器的胎质构成,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唐代以前,是属于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物的胎质构成比较粗疏。像唐三彩的胎质就是半瓷半陶的,比较粗松。如果你见到的“唐三彩”胎质制造非常精细坚致,那么,这个东西肯定就是不对的。再如,宋元时代吉州窑黑釉盏的胎质也是比较粗松的。而且,当时工人在制作拉坯工艺时做得快速利落,每个碗底部只用竹刀迅速地刮一遍就算了,所以,留下的修刀旋痕非常明显,很粗糙。如果你碰到的吉州窑碗修胎讲究、工细,胎质又是很坚硬、精细,那么,不必看其它方面,这个碗必定是后仿品无疑。现在,元青花的瓷品很受藏家关注。识别元青花,除了看其施釉较厚,釉面有堆脂感;彩料使用“苏麻离青”,色泽浓翠,有铁斑等等的特点外,在胎质上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一般元青花瓷胎体都较为厚重,大器烧成后底部常有开裂。胎质细白坚致,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这种火石红,在器身的白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如果“元青花”器釉面干枯,胎质粗松,又没有火石红,釉薄处也看不到肉红色泛出,那么,藏家就一定要小心对待。此外,像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TAOcI52.COm

第二个是看釉面。瓷器的施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像鉴识唐代的彩釉器,一是看釉色有否流淌,看色与色之间是否有因为流淌而产生的交融,二是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会出现的釉面的剥落和开裂,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细小的开片,而这种开片又不可太明显,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南宋以后,改施石灰碱釉。这种釉粘着力强,可以施得很厚。所以南宋以后的瓷器,如哥窑、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的器物釉色就显得肥厚滋润,放大镜下还可见到未熔的石英颗粒。另外,从釉面看,从中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有利于鉴别。像宣德、雍正等朝的瓷面都可见桔皮纹,乾隆单色釉器胎釉结合处的釉面可见细小的锯齿痕,万历、康熙青花的釉面常可见指捺水印纹,晚清几朝瓷器的底面釉上均可见高低不平的状况,俗称“波浪釉”,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釉面所提供的鉴识依据。

第三是看彩料。不同的时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矿物料,而现代仿品则常用化工料来替代,因此,凡见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鉴识时加以剔除。而矿物料在各个时期也都是不一样的。就拿绘青花所用的青钴料来说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洪武朝时,有进口、国产两种青料,进口料呈色鲜艳,国产料呈色灰暗;永乐、宣德两朝官窑器多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青花上有“铁锈斑”;成化到正德前期用平等青料,发色淡雅秀气;嘉靖到万历前期官窑器多用进口回青料,发色艳美,蓝中带紫;万历后期至崇祯用石子青或浙料,除个别发色鲜艳外,一般都清淡无华;在清代,顺治早期多用石子青,后期多用浙料;康熙早期延续顺治,青花色泽灰暗,偶有清淡。中期多用浙料和云南出的珠明料,呈色翠蓝,层次分明,晚期呈色偏淡;雍正、乾隆时,色泽不如康熙,层次也减少;晚清各朝均有所退步。根据使用青料的不同情况,就大致可以判断器物所属的年代。其它的彩料也然,不管是五彩或粉彩,不同的朝代所用的彩料都是有所区别的,熟悉了这些,也就可以帮助来识别和判断。从彩料的外在表现也可以用以区别五彩、粉彩和珐瑯彩。五彩器除绿彩有玻璃彩外,其余均一抹色平涂,表面相对显得粗糙;粉彩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粉质感,表面较平滑,但无玻璃质感。粉彩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矾红必定是五彩。因为烧造温度高了,矾红要流淌,因此,若发现矾红粉化或玻化,则必定是民国以后的现代工艺;珐瑯彩也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油质感,玻璃质感,没有粉质感。因为不用氧化铅工艺,因此,绝无蛤蜊光出现。

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器物上看到真正的老气。传世品上应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应有因岁月而留下的痕迹;出土器上应有土气侵入的痕迹。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一个就是因为空气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而形成的包浆。有包浆的器物上面,就会有一层类似涂了薄油一样的温润的油光。年代越久,油光就越强。如果是青花器,那么,包浆下的青花,应是下沉的,犹如上面有一层水一样,俗称“水头”。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水头的。老的传世品一定会有一些使用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比较生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如果器物入过土,也应有土侵和灰皮等被腐蚀的痕迹。新出土之物,闻之应有土香气味。现在也有人工用酸腐蚀等方法来做的,但不像真正的土侵和灰皮那样深入肌理和无规律可循,闻之则有异味。现在还有在烧造时通过用釉面涂锌来作旧。因为锌元素在高温下比较活跃,能促使釉面气泡爆裂,以此达到作旧目的。但涂锌作旧的器物,也可以识别:涂锌的器物,高温下气泡是一次性破裂,不像自然老化的,有时间因素加入,因而是有多有少,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另外,涂锌件因气泡大量破裂,造成釉面出现流动,放大镜下可见弯曲的水波纹。总之,凡是老的东西,必定有真正的老气留存;凡找不到一点老气的器物,必定是新物无疑。

上述四个因素在鉴识时要结合起来考察,考察时还要结合形制、纹饰和款识等一起来考虑,如发现有一点不对,即可全盘否定。

之所以强调在鉴识古瓷时,要从上述四大要素去入手,这是因为,这四点是现代作伪者较难仿出的。

精选阅读

日照有个“古瓷迷”


“这是唐朝的整套茶具,这是北宋清白瓷,这是南宋黑釉碗,这是元朝荷叶罐……”

这是一个“古瓷迷”。高勇,今年31岁。自1998年研究瓷器以来,先后收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瓷器上百件,标本多达四五百件。

“就是喜欢!”做珠宝生意的高勇,自己也说不清是怎么迷上这行的。不抽烟,不喝酒,一有空就想“泡瓷”。八年与瓷相伴,让他也琢磨出了其中的不少道道。

“鉴别真假不能光看书”,高勇发现,和书上说得一模一样的瓷器也有假。

“造旧”是许多文物贩子惯用的手法,其技术之高,常令人叹为观止。几年前,北京大学某教授喜获宋朝汝窑洗子一对,许多业内人士也惊呼见到了真品。略有瓷器知识的人都知道,汝窑洗子并非一般瓷器,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钧、汝、定、哥、官中,汝窑为冠绝古今的中国瓷器名窑,汝瓷现在已非常少见。

高勇见到这对洗子后,非常高兴,但直觉让他更多了一份警惕。他反复查阅各种资料,并没发现任何不符之处,但在对比标本时,猛然察觉其中纰漏:这对汝窑洗子虽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但釉面纹片却不够细小,而真正的汝窑瓷器釉面纹片非常细小,时人称为“蟹爪纹”。标本是高勇亲自到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捡到的,在瓷器鉴别界,窑址出土的东西最具权威性。证据面前,众专家恍然大悟,这对所谓的汝窑洗子珍品,原来是伪造品。

鉴别瓷器离不开深入了解,技巧虽很重要,不同时代的文化习惯也有很大影响。“中国瓷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单拿茶具来说,不同时代就有不同说法。”在一大堆瓷器面前,高勇打开了话匣子。壶嘴略弯的是宋朝典型茶具,清白瓷,俗称影青,与唐朝茶壶明显的不同点在于壶嘴,宋时壶嘴长而弯,唐时则短而直,这与中国的饮茶方式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常用的饮茶方式泡茶,是从明朝开始的,多用紫砂壶,而在宋朝,人们惯用点茶法。宋人喝茶前先把茶放在碗中,然后用沸水直接冲泡。当时还盛行斗茶比赛,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白沫多少,维持时间长短。为此,宋人在茶具选择上也颇费心思。他们一改过去的短壶嘴,而制造出嘴略弯的茶壶,这样冲水时产生加速度,同样条件下水流就会越快,冲出的白沫也越多。白沫持续时间主要靠茶碗,宋人大都选择黑釉碗,尤其“建盏”最好。这种茶碗釉子厚,保温性能好,即可保证水温,又能维持白沫长久不散。

一有空,高勇便钻进了他的“瓷堆”,他的母亲嗔怪说:“没见过这么迷的孩子,吃饭时不叫三遍不出来。”谁都知道,赏瓷花费少不了,有时仅一片瓷片标本,价值就高达几千元,高勇做生意赚的钱大都买了瓷器,对他来说,这就是收藏瓷器的全部意义。“资金实在周转不开时,也会偶尔卖点。”其实,家人都知道,他不得已时忍痛割爱地出卖,也是为了得到更高研究价值的瓷器。值得庆幸的是,高勇家人虽对瓷器一窍不通,但都很尊重他的爱好,虽然有时搞不懂,但也从不阻拦。“随他倒腾吧,孩子有个爱好总是好事,”母亲笑嘻嘻地解释说。2004年,高勇参加了在扬州举办的古陶瓷鉴定班,认识了故宫博物馆等许多博物馆、文物店的专业高手。2005年,他又参加了在长沙举办的民间古陶瓷研讨会。

爱好和钻研,让他有了机会。近年来,高勇先后加入了日照市民间收藏家协会和日照港收藏家协会,并荣任理事。

四个小妙招,教你如何辨别真假景德镇瓷器茶具


景德镇陶瓷享誉世界,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出产的瓷器件件精美,做工精细,备受大家的喜爱。但是也正是由于景德镇声誉在外,常有不良商家以次充好,拿其他劣质的产品充当景德镇瓷器。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几个小妙招,教你如何辨别真假景德镇瓷器茶具。

1、查看茶具底部

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一个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看茶具的底部,景德镇瓷器底部都会有“景德镇”、“景德镇制”、“中国景德镇”等字样,而其他地方的瓷器茶具是不会有的,他们往往会在这茶具底部加上“景德镇彩”。

2、挑选手绘茶具

景德镇瓷器会有贴花和手绘两种,贴花价格较为便宜,而手绘通常会价格贵一点,但如果你购买手绘的景德镇瓷器茶具会有80%以上是正宗的,而贴花很大的可能会是假货。

3、放在手心转一圈

把手指用水沾湿,把景德镇瓷器茶具放到手心进行转一圈,看能不能听到声音,正宗的景德镇瓷器茶具听起来声音清脆悦耳且没有杂音。

4、细看摸外表

景德镇瓷器茶具有很明显的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故在挑选时可以细看茶具的做工是否光滑精细,细节等地方是否处理光滑。

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分辨景德镇陶瓷茶具真假的小妙招,这些方法看起来虽然普通,但是实际上却是十分实用的。大家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一下哦。

陶瓷文化鉴赏-龙泉窑青瓷器如何从四个方面辨伪


说起我国老窑瓷器,人们往往首推宋时五大名窑,即汝官钧定哥。起始于北宋的龙泉青瓷,似乎品级要低一等。其实,优质的龙泉古瓷,从古至今,历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龙泉地区,与福建毗邻。汉代开始,已经有瓷窑,但真正让世人认可的是北宋时的青瓷。龙泉瓷是以地域而命名,以后便相沿袭。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的龙泉窑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此后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商家纷纷对龙泉窑的产品进行仿烧。在国内,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的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凭借着雄厚的烧瓷技艺,仿烧器物品种丰富。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对龙泉窑产品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对器物的品种和造型加以创新。清末民初之时,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集青瓷,其后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一批民间制瓷艺人纷纷加入此行。清光绪、宣统年间,孙坑范祖绐、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时,至民国初期,县城廖献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几可乱真。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浙江博物馆收藏了一批解放后烧制仿龙泉窑的产品,主要是根据南宋龙泉窑器物形制,如:双鱼洗、鬲式炉、牡丹纹大瓶等器物,但仿制得不刻意。20世纪80年代始,一些龙泉大型瓷厂以仿古工艺品的形式大批量生产龙泉窑青瓷。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兴起,为获取高额利润,各种文物作假应运而生。龙泉窑青瓷的作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1.器型仿烧往往选每个时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如北宋的执壶、五管瓶,南宋的莲瓣碗、凤耳瓶、鬲式炉、元代的牡丹纹大瓶、刻花大盘、各式香炉等器物。仿品很少是对照真品的实物进行仿烧,因此造型上线条呆板,缺乏神韵,颈肩部的转折十分生硬,足端部过于整齐,器型比例失调,器物形制的规格和尺寸也不够规范。2.胎釉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对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烧,一般釉料不用化学配方,而沿用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选择地加入植物草木灰,尽管釉的质感非常像,但缺乏内敛的厚实感,往往浮光隐现。明代龙泉窑豆青和深绿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现代仿制较容易掌握的,这类产品需仔细辨别。作伪器物一个重要工序,就是对器物釉表面进行去光处理,主要采用强酸溶液腐蚀、土埋及一些工业技术上的打磨。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经过作旧处理的器表损伤,在高倍显微镜下表现出的不同显像,作了归纳和总结,提高了对古陶瓷辨伪的科学水平。3.纹饰龙泉窑产品的伪品的刻划纹样,不如真品线条的婉转流畅。贴花工艺的纹饰,不像真品的生动自然。露胎是元代龙泉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元代龙泉窑特有的葱绿釉色和露胎赭红色的相衬,伪品对这类产品的仿烧,提供了识别点。4.装烧方法装烧技术在龙泉窑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垫烧的工具上,归结起来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但不同时代在圈足上所垫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时代不同的烧造痕迹。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的“铁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规则的。元代垫圈痕迹、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显露出“火石红”。龙泉窑早期的产品,十分完整的少见,多少留有些残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伪者往往采用“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或沾粘窑渣的手法来蒙人。

如何鉴识元代青花瓷


对于青花瓷器来说,元代是一个重要的年代。虽然元代以前,在唐代和宋代,已发现有青花瓷器的生产,但是,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到了元代才真正达到了烧制的成熟期。20世纪40年代以前,元青花瓷还不大被人注意。至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玻普根据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所藏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题记有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中亚地区土耳其、伊朗宫廷和寺院所藏青花瓷瓶进行研究,将其定为标准器,定出一批所谓“至正型”青花瓷,元青花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正因为对于元青花认识时间不长,因此,历史上没有元青花的仿品,现在市场上见到的仿器,均是当代人所为。

成熟的元青花官瓷胎质紧密洁白,釉色纯净透明,运用进口或国产青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已熟练地掌握了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因此,鉴识元青花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去进行辨别。

元代的青花瓷,特别是其中晚期景德镇窑所烧造的产品,可以代表元青花的最高水平,其胎釉和青花用料上通常有以下一些特点:其胎骨厚重,形制一般较大;胎质坚密洁白,但当时胎料的淘练技术不如明清时精细,尤其在一些民窑产品上,露胎处可见到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官瓷产品情况要好得多,有些铁斑和砂眼,但不影响整体胎质的坚密和洁白度。底足和缩釉处常能见到一种火石红斑;

元青花施釉较厚,但不是十分均匀,烧成质量较好,釉面光亮滋润,给人一种如堆脂般的油润感,这是重要鉴别依据。在釉薄处透过釉面能见到胎上泛出的一种近似肉红的颜色,这一点,也是鉴识元青花和明代永乐瓷的胎釉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如遇釉色干枯单薄,又没有肉红色从釉下透出的所谓元青花,十有八九是后仿之品。

元青花使用的青花钴料有国产和进口两种。国产钴料产地以浙江、云南、江西为主,由于内含成分高锰低铁,因此发色灰暗。这些大都为云南玉溪窑、浙江江山窑所生产的民用瓷;元青花官用瓷所使用的进口钴料俗称“苏麻离青”,主要用于生产外销瓷,少量流入国内市场。这种料的特点是低锰高铁成分,烧成后其色料全部熔融于釉中,形成蓝色玻璃相。青花绘画大都采用涂抹的方法,发色浓艳,但在蓝中也泛出一定程度的灰度,有晕散现象,青色浓厚之处,常有黑色铁斑析出,产生一种点染似的特殊效果。这种效果,是检验是否运用“苏麻离青”料的一个依据,但烧造得好的精品元青花也未必一定有黑色斑点析出,铁质黑斑毕竟是一种缺陷,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所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就都没有黑斑,因此,鉴识元青花所用的进口料,黑斑既是一个重要特征,但又不是唯一的依据。有人说是用的两种料,即用“苏麻离青”料的有黑斑;而用“苏泥勃青”料的则没有黑斑。这种说法是无知的表现。本人以为,并没有什么两种进口料,两种叫法只是翻译的不同,而有无铁斑,关键还在于烧造技术上的差异。鉴别时主要还是要看这种青钴料在釉下的熔融状况。真品烧造得好的元青花看上去就像蓝宝石一样闪闪发光,既好看,又耐看。

一般的仿伪之作,胎质常薄而过纯,手感偏轻,有的又过于沉重,但元瓷粗者自粗,精者自精,重的是气势和力度,即使精者亦不失其粗犷的风致,仿品或左或右,常不能做到恰到好处;仿品釉中没有真品中可见到的铁锈斑,或即便有铁斑也属人工做出,而非天然烧出;胎底没有自然烧出的火石红,通常是人为地涂出一层砖红色;元代器中常见的窑裂、棕眼等,在仿品中常不见;元青花底釉白中闪青,仿品则过于白净、均匀,又没有堆脂之感;青花发色清淡,或颜色过深,有的没有晕散,有的又晕散过重,有的缺乏似铁锈的黑斑,有的虽有黑斑,但可看出系人为点厾上去的。真品青花上的铁锈黑斑系自然烧出,缩进釉面,而伪作的铁锈斑则浮于表面。尤其是仿品釉面,由于时间不久,因此,必定显得呆滞无光,或反过来透出贼光,毫无灵气可言;真品则釉面滋润而肥亮,发出一种犹如凝脂一般的油光,看上去既明亮又凝重……

高古瓷


时代界定高古瓷是指明清以前的瓷器,但仍有不同的看法分歧:一种看法认为瓷器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经具备了存在的各种条件,瓷器的产生年代应定在东汉。因此高古瓷是指包括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真正达到科学意义上的瓷器标准,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应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在内,而是仅指隋唐五代唐宋时期的制作烧成的瓷器。另外还有一种顺应市场需要而生发的内涵更少的观点认为,高古瓷就是宋元瓷器。因为近两年来宋元瓷器更频繁地亮相在国际国内的艺术品拍卖会上,相对于明清瓷器而言,元宋唐瓷器时代早,高于明清之上,且存世稀少,所以称之为高古瓷。但不管哪一种观点,大家都一致地认同高古瓷至少是明清以前各朝代烧制的瓷器,并以此术语统称之,从而与明清瓷器在各个方面区别开来。高古瓷形态特征所谓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有机质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会形成“土斑”。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有些器物上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象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物。收藏者对这种土斑不应该人为清除,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现在市场上出现人造土斑,一是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二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再取出现。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冲就能洗清。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相差很大。

古瓷香炉


《辞海》云:“熏炉,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香炉,烧香之器,也作陈设之用。”由此可见,熏炉与香炉二者功用是有所不同的。

宋代之前,多用熏炉,到了宋代,香炉制品出现了一个高峰。由于北宋统治者尚礼学,博雅好古,使上流社会出现一种崇尚淳朴、自然、含蓄的审美观,香炉亦成为一种“神人合一”的时尚文化登上了文人士大夫的几案,并出现在帝王的内廷。瓷质香炉被上流社会当作高雅的把玩之物,置炉、晶炉、玩炉,成为当时“烹茶、焚香、挂画、插花”所谓文人四艺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上宋代“五大名窑”瓷业之盛,也使得这一时期的香炉成为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

降至元、明、清,香炉由上流社会赏玩为主转向用于祈神供祖为主,观赏功能逐渐降为从属地位,从而也使香炉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在色彩上,由单色釉变为以青花为主流装饰。由于香炉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历史文化内涵,又成为占瓷收藏家青睐之物。

古瓷香炉器型丰富,但总体上看不外乎鬲式、鱼耳、鼓钉、莲瓣、三足、五足、筒式炉等。现结合笔者藏品作些介绍。

托炉

流行于南朝的一种炉式。炉口外敞,平底,蹄形三足,立于敞口直壁平底浅盘中。这种炉式是托盘熏炉向三足炉过渡的一种形式。这类青瓷炉是六朝一种专供祭祀的供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的虔诚。

鼎式炉

清初出现了一种祠庙成套使用的“鼎”字形青花香炉,炉体为三节组成,上部为长方宽沿盆形,中腹呈四方形,下部为腹足,四足外撇,造型雄浑敦厚,青花纹饰流畅。

钵式炉

因炉体似钵而得名。明末清初广为流行。唇沿外侈,圆腹,圈足,有青花、五彩、冬青釉、洒蓝釉、霁蓝釉等装饰品种。

筒式炉

又称三足尊式炉,因炉身作筒状而得名。宋代烧造筒式炉的瓷窑有汝窑、官窑、龙泉等窑。宋代筒式炉口、底直径几乎相等,三足落地,筒腹以数道弦纹为饰。北宋官窑烧制一种筒式炉,口、底向内微敛,腹底贴有三足。元代开始,筒腹下部逐渐收小,器底凹,三足逐步上移,少数几乎与底平,但仍然起支撑作用。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器形比较规范,器身如筒,口沿微向外凸,与器身凸起的弦纹相呼应。而民窑所烧制的器形开始变化,腹部呈鼓式,高矮不‘。弘治时期,部分制品唇口向外侈,有些烧制不太考究的器皿,炉底中心下凸,成为支撑面,三足仅为一种装饰。

神奇的古瓷修复技艺


中国古陶瓷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灿明珠。沧海桑田,逝者如斯川。完好无损保存至今者甚少。大部分古瓷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修复古陶瓷是一项传统技艺,当古陶瓷成为香饽饽时,古陶瓷修复技艺就应运而生了。我们说的修复一般指的是商业交流修复,顾名思义,就是把破损残缺的古陶瓷修复的完好如初,恢复其原始完整风貌,起到商业交流的作用。在博物馆里,人们凝视的绝世名瓷,曾经是粉身碎骨、残缺不全,如今却精美绝伦,不免让人们以为是天方夜谈。

对高古器的修复,常用的方法是将残缺处,用玻璃胶调和用出土器碾制成的粉末加水彩颜料,填充在破损处,使之平整如初,过几天,再粘上黄泥土,出土物修复就完成了。我朋友闽建阳古街的陈良先生,修复本领甚是了得,他的修复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古瓷修复专家。有的损坏的器物经他的巧手魔术般的修复后,我常误以为是完器;他的工作室有12平方米,但他的工具并不多,其桌上摆放着几瓶化学制剂、数把刀具和喷笔、超声波清洗机、小鼓风机、水彩颜料、打磨机、加热器、锉刀等。桌旁有一台“长风”牌空压机。他告诉我,虽然粗看修复工具很简单,但其中的学问颇深。如一条冲口,其修复的技术难度却较高,要分清洗、加固、做色、喷绘、上釉等数个步骤,所以一般修复一件器物通常需要一至两个月。曾有一汉陶大罐,口磕好几处,修复后,我竟然发现不了经他补过的地方。他说古瓷的修复步骤是这样的。首先是将原物拍摄写真,存档用。接下来是清洗工作。把器物放入超声波清洗器内,在清水中加适量化学试剂丙酮微加热处理,把污绩、粘合剂去除。开机2至3小时后污绩粘合剂自然脱落。在清洗过程中,应看看清洗机内的沉积物中,是否留有古瓷残片,若有应清洗后确认与该器吻合,再将残片重新利用,尽量做到原汁原味,还其庐山真面目;要先将冲口内的黑色洗掉若无超声波清洗机,用含氯消毒剂滴在冲口上,一边用电吹风对准冲口,加快药水挥发。陈良说,一般这样的程序要重复进行多次,才能彻底将线内黑绩洗出,再用清水漂净,有时因黑色比较难洗,仅清洗这一个步骤就要花好几天时间。第二步是进行修复。一般采用的是无色透明选择用502胶或双份组环氧树脂将古瓷残片粘接复原,残缺处用瓷粉加合成材料(聚酯)制成瓷器腻子将底做平,进行补缺。第三步是待古瓷拼装完整后,再做底色化妆及画青花等彩色和上釉。釉是一种新型仿釉涂料,如聚酯等。上完釉后器物表面光亮,硬度高,装饰性强。有时口沿的青花直线,它中间深、二边淡,有如国画的墨韵,若隐若现,虚中有实。他说在处理口沿时,应选择手工描与机械喷的工艺相结合,才能做到天衣无缝。最后是用地板蜡罩光。经修复后的古瓷,光彩如初,重现原貌。

北流古瓷 掩不住的荣光


古窑重见天日

1

破碎的碗砾与陶片遍布河岸与山边,拨开浓密的草丛,隐约可见一个个黑咕隆咚的洞口。那些古瓷窑遗址,是否在静静述说往昔的荣耀与遥远年代的秘密?

朱德三是较早发现古窑秘密的人。1952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小学教师朱德三在北流河上游岭垌田间劳作,突然“嘡”的一声轻微脆响,挖到一只小瓦缸类的东西。再挖,似见模糊的字迹。祖辈都是陶瓷工匠的朱德三敏感地提醒自己,这东西是宝物!他小心翼翼地将它拣起来——那是一只瓷器印花碗模,草抹水洗后,竟露出“绍兴二年壬戌岁梁二郎号记”清晰圆润的字样。他一阵狂喜,赶回家翻书查阅,得知“绍兴”是宋代的年号,“绍兴二年”是公元1132年。那么,这碗模已是近千年的古董了。然而,在对文物并不崇尚的年代,发现碗模的朱老师惟有用木箱子珍存宝藏。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个略显疲惫的青年从北流河下游的藤县溯江而上,直抵上游的北流平政岭垌村。这青年是自治区博物馆考古人员韦仁义。他被岭垌漫山遍野的碗砾与陶片吸引,黄昏时邂逅一位老人,闲聊间,老人说:年前去世的朱老师家有一只古碗模,说是宝物,可谁相信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韦仁义找到朱老师的后人,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被验证了——岭垌,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村庄,竟是宋代南方一个重要陶瓷生产基地。不久,自治区博物馆几位考古专家在地、县两级文物管理人员的陪同下,对岭垌古瓷窑进行考察,发现了有“宣和三年”、“绍兴十年”、“乾道六年”、“淳熙四年”等年款的瓷器印花模,还有碗、盆、杯、碟等数百件瓷器。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中午。岭垌村民林宝在一座古瓷窑旁发现一只有“开禧丁卯腊月陵水何绍先掘工”字样的瓷器印模。1995年6月,一个夏风吹拂的傍晚,岭垌小学学生窦东元在岭垌圩头河岸拾到一只有“南宋嘉定元年李五郎制”字样的精美雕花纹碗模。据说与其相同类型的碗模全国也仅出土数只,这引起了陶瓷考古界的重视。不久,区内外数十名考古界的权威专家在岭垌进行长达三个月的考古挖掘,挖出了数千件宋至民国各个时期生产的陶瓷器和数件弥足珍贵的陶瓷模具。中科院文物院的李德金教授认为,岭垌古窑挖掘出大量影青瓷器,生产时间大多在南宋中后期,为广西之最,全国罕见。《广西出土的陶瓷器》一书这样介绍:北流河流域宋代生产的影青瓷与景德镇的影青瓷媲美,有青出于蓝之誉,可以说北流河流域的瓷窑群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陪都。

曾经富甲一方

2

古时的北流河流域,是中原通往交趾(今越南)的必经之地,秦汉起便接纳了来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先进文化,并因陶瓷业的崛起,成为富庶之区。陶瓷业的繁荣,带动了航运和贸易业的鼎盛,北流河沿岸便成为桂东南陶瓷的生命线。沿岸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河水丰盈。沿岸的州县,靠它打破偏处一隅的局面;靠它上溯粤西高州、化州等名邑之境,源源不断运来制瓷原料、燃料。盛产的陶瓷,又源源不断运抵梧州、广州,并“施及外洋”。北流河两岸五百里,呈现一派“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时时遮江来”的繁盛景象,舟楫穿梭,千帆竞放,陶瓷业自南宋兴盛一直延伸至清代乃至民国初年。

宋代北流河流域制瓷业的盛况,到底达到什么程度?从考古发现的陶瓷残片可知,当时容县城关窑可烧制体积硕大的瓷腰鼓,瓷化程度非常高。

据韦仁义考证,北宋末至南宋初,北流河流域迅速成为南方重要产瓷区,瓷窑烧制的产品,远远超过了当地的需要。《宋史》卷九十记载:广南西路“户四十八万八千六百五十五,口一百三十四万一千五百七十二”,年产瓷器数量约400万件,最多的年份达800万件,按照当地人口实际购买力,无法容纳这么多的瓷器,因而带来商业价值的瓷器大量向外销售。当时销售的路线有四条:一是经鬼门关入南流江达合浦渡北部湾到交趾、东南亚等地。二是下浔州,逆西江而上入桂西腹地往云贵。三是肩挑牛驮至广东高州、化州到梅录及电白出海。四是沿江顺流而下抵广州远及海外。这是北流河流域瓷器最大的销售线路,充分发挥了舟楫之便,获利甚丰。

盛极而衰的伤痛

3

元兵的金戈铁骑踏平了苟延残喘的南宋朝廷,也碾碎了岭南最后的陶瓷命脉。元初,泉州一跃而起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商港,而广州对外贸易的衰落,也给以其为口岸、以生产外销瓷器为主的北流河流域各瓷窑致命的打击,纷纷停产。特别是产量较大的中和窑和岭垌窑,打击简直是毁灭性的,北流河流域制瓷业迅速衰落。元朝统治者还把手工业控于“官办”之下,全国所有产瓷区中,仅在景德镇设一个“浮梁瓷局”,并将各地技术较好的工匠集中起来从事奴隶式的劳动,且税负繁重,这就迫使南宋时期遍布全国各地一片兴旺景象的民间瓷窑濒临破产,北流河流域的影青瓷也逐渐衰落,少量产品相当粗糙,到了明初便销声匿迹了。

明末,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北流河流域制瓷业缓慢复苏。至清代中叶又迎来一个高峰期,并生产出轻巧俊秀、幽雅精致、线条柔和圆润的青花瓷,有些产品造型、装饰技巧和风格几乎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如今,那些宋瓷依旧默默躺在展厅里,悄无声息。而在我们的目光中,涛声依旧的北流河仍会掠过舟楫穿梭的帆影,一页页泛黄的史书承载着往昔光荣的履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