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艺术瓷砖 > 导航 >

献瓷献艺术 建设新玉树

献瓷献艺术 建设新玉树

艺术瓷砖 新濠瓷砖 新中式瓷砖

2020-09-09

艺术瓷砖。

献瓷献艺术 建设新玉树

由景德镇电视台、景德镇美术馆、昌南书画院主办的“献瓷献艺术建设新玉树” 艺术家向玉树地震灾区献爱心活动5月10日在景德镇财富大厦举行。

参加此次活动的陶瓷艺术家有:任瑞华、徐子印、胡光震、王成之、方文贤、危民旺、李宝华、赖如森、黄为民、卓国镇、朱霞、罗冬根、裴永中、胡忠胜、卓国平、戴德全、邹庆云、汪有火、李馨、王春丽等共19位艺术家创作的24件陶瓷作品, 10件国画作品,价值不菲。

活动主办方代表、景德镇美术馆馆长胡忠胜告诉记者:为了筹集100件艺术作品,实现景德镇文广系统及陶瓷艺术界再向玉树捐赠500万艺术品的目标,活动争取得到广大艺术家的支持。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黄丽萍、李家正,中青年艺术家罗冬根、程玉珍、程磊、陈丽华,陈霞敏均向活动办公室捐赠满意作品,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刘宏伟恰逢爱心活动举行、一并参加了爱心献艺,活动主办单位分别向参加献瓷献艺的各位艺术家颁发了爱心证书。

活动现场,徐子印的泼墨法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颜料在自然流成的肌理效果非常神奇。李宝华的六合同春和谐幸福,另大家赞不绝口。王成之的奔跑,寥寥几笔就把鹿的动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现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用爱心所铸,寄托了他们对玉树重建的一片关爱之情。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献艺支援抚州灾区活动


景德镇陶艺家3天捐献209件作品

7月15日至17日,为期3天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献艺支援抚州灾区活动在景德镇美术馆举行,200余名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共捐献陶瓷艺术作品209 件,这些作品由市政府接收,并将在一类城市赈灾专场拍卖,拍卖所得全部捐赠给抚州灾区。

景德镇陶艺家献艺支援抚州灾区活动由抚州市收藏协会、景德镇美术馆倡议发起,参加活动的艺术家可以捐献已有的作品,或者现场创作作品。洪水无情人有情,泼墨挥毫献爱心。包括多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专业教授在内的景德镇老、中、青三代陶瓷艺术家踊跃为抚州灾区献爱心,创作现场气氛隆重热烈,陶艺家们满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精心创作陶瓷精品佳作。

此次捐献的作品风格多样、造型丰富,有瓶、瓷板、雕塑类等;表现题材广泛,有仿宫廷艺术精品:人物、山水、花鸟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周国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15日亲临现场,分别创作了瓷板画《新生》和《乡土》,用他们擅长的陶艺作品,向抚州灾区群众表达了一份深厚的感情。

短短3天时间,200余名景德镇陶艺家就为抚州灾区捐献了209件作品。这些价值不菲的陶瓷艺术精品拍卖后,所得善款将全部捐给抚州灾区,用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醴陵加速推进陶瓷艺术城等项目建设


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优势的醴陵,其综合经济实力在我省一直名列前茅,而园区经济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以来,醴陵陶瓷产业园不断理清思路,纵深推进园区攻坚战,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8亿元

作为醴陵的亮点和传统产业项目,陶瓷经济一直在醴陵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以醴陵红官窑瓷业有限公司为例,其前身是由清政府官员、国民政府第一任总理熊希龄于1905年创办的湖南瓷业公司。当年毛主席最爱的梅、菊、月季、芙蓉,也是在毛瓷彩绘车间由工人们手工描绘、制作而成。

今年16月,醴陵陶瓷产业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8亿元,同比增长44.3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5亿元,同比增长52.88%;利润总额2.14亿元,同比增长48.52%;税金总额1.73亿元,同比增长82.35%。最让人惊叹的是,园区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率均达到100%。

三大主体项目建设助推招商引资

在项目建设上,除了原有优势项目“中国(醴陵)陶瓷艺术城”外,“电瓷电器产业园”项目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也在强力推进中。其中,“中国(醴陵)陶瓷艺术城”项目已于4月28日顺利奠基开工,即将启动主体工程基础建设。在竞相入园的釉下五彩企业中,园区今年筛选出11家品牌企业落户,也将于近期陆续动工。

此外,“电瓷电器产业园”项目已经完成85%的总工程量,主体车间即将竣工,计划9月份即可投产。同时,园区开展了项目二期用地规划的编制工作,准备引进更多电磁电器核心企业入园。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1亿,引进了5家汽配企业。同时,园区还与多家汽配企业达成投资意向。

“园区今年将紧扣"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发展定位和"千亿产业、百亿园区"的总体目标,投入建设资金6亿元,新增储备土地500亩,整理土地2000亩,招商引资8亿元以上,新增落园企业20家,投产企业10家。”醴陵陶瓷产业园区主任江曙明表示,还要完成技工贸总收入80亿元,工业增加值20亿元,税收3.2亿元,“以塑造城北交通枢纽,打造三个特色产业项目为重点,配套建设好行政、商务、服务、安置区,实现园区品牌、形象的大提升,经济的大提速,环境的大改善。”

紫砂艺术新的春天


紫砂艺术代不乏人,当前可以说是紫砂最为繁盛、最具活力的时期: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从业者最多,创新最具活力。紫砂艺术家精英辈出,正在使“冠绝一世,独步千秋”的紫砂焕发新的生机。

早期紫砂壶造型耳熟能详的有光货、花货、筋纹器等。当下的紫砂艺术受到现代设计思想的冲击,加入了绘画、雕塑等元素,加强了审美特性和欣赏特性,使紫砂壶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紫砂艺术界,年轻人开始崭露头角。收藏市场也开始逐渐接纳“新军”的到来。今年春拍,仅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三家拍卖公司推出的紫砂专场,成交总额就超过2.2亿元。从实际成交情况来看,老壶、大师壶、实力派紫砂壶成为藏家的三大着力点。中国嘉德今年还特地为当代实力派紫砂高手推出了专场。

“名家带动实力派陶艺是必然趋势。随着懂紫砂的人越来越多,玩壶的人也会越来越理智,在选择时会更趋向于好的东西,而不只是局限于有名气的人的作品。”针对紫砂拍卖市场未来的走势,北京紫砂艺术馆馆长赵炎认为,“现在有作为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最具升值潜力。藏家应该多关注他们,特别是要关心他们艺术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享受艺术。”

吴鸣:“叛逆”的紫砂新流派

被列入“江苏省六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的吴鸣,被认为最早开始全方位进行现代紫砂的创作与研究。他的创作融合传统、关注未来,自成风格,被誉为紫砂陶艺“新流派”。

吴鸣的壶,与其说是紫砂壶,不如说是抽象的雕塑作品。他的作品与传统紫砂相比,在体态、纹理、色泽上皆有创新。甚至有些已不见了传统的壶嘴、把手,在浑圆的壶面上有一孔洞,恰好容下一根手指,便是把手了。

着名陶瓷艺术家张志安曾这样评价吴鸣的紫砂壶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但又不是传统的重复。融进诗文,融进陶艺,融进彩陶、青铜,融进耳闻目睹的物象。有思维、有余韵、有情趣、有形式美感。与历史、与大众既融合,又隔开。”

吴鸣说,他做壶是逼出来的,心重的仍是“陶刻”,壶只是形式。1977年,时年20岁、在宜兴紫砂厂学徒的吴鸣被选送到宜兴陶校学习陶瓷美术,回厂后即转习陶刻。之后的七八年,吴鸣全身心投入陶刻及相关学问,直至考入无锡轻工职大。

时至今日,“陶刻”仍是吴鸣心头挚爱。“我的作品有一些完全是由陶刻构成的,但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陶刻了。我力求避免艺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匠气与习气。”吴鸣说。

有人评价吴鸣“叛逆”,因为他要在紫砂创作上做到三个不一样:一是与以往的紫砂不一样,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体现现代风格;二是与其他陶瓷不一样,发挥紫砂的材质优势及不可替代性;三是与自己以前做的东西不一样。

“壶形虽千千万,但上品少、庸品多,看久了可能生厌。多少年来紫砂是在一个大范围内转圈,形制虽众,大感觉却‘似曾相识’,代代做、年年做,翻来覆去你做我亦做。明者,留下一点清气,然大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吴鸣感叹道。或正是这种“自省”、这种“叛逆”,成就了吴鸣的紫砂“新流派”。

孔小明:“孔家壶”的绞泥风采

孔小明,生于制陶世家,姐弟四人皆在紫砂圈内,并有“孔家壶”之品牌。

孔小明紫砂作品的特色是方器,并且在传统基础上加上有规则绞泥纹样装饰,达到别样的艺术效果。绞泥纹样或行云流水,或木石纹理,自然,贴切,散发出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

2009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上,孔小明创作的“银箱壶”脱颖而出。着名紫砂艺术评论家吕会田说:“用绞泥装饰的‘孔家壶’,深蕴江南大家‘闺秀’的含蓄、韵致、碧玉、品味之美。”

孔小明的“银箱壶”,借鉴红木银箱的造型,巧妙构思而成。壶的四角用仿铜片镶嵌,红色护角玲珑精巧,护角上的小铆钉几可乱真,壶体仿汉代油漆图案,绞泥纹饰自然和谐。壶体通身呈现深紫红色,在雍容华贵的色彩中,呈现给人们的是风雅书卷的气息,雅俗共赏。

“银箱壶”这次看似偶然的异军突起,背后实际隐藏着必然的故事。

早在2001年,孔小明设计的“银箱壶”就参加了有“陶界奥林匹克”之称的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获得银奖。

孔小明的天赋和勤奋为这一切奠定了基础。青年时期,孔小明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紫砂名家潘持平指点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作品风格影响,受益匪浅。尤其是吕尧臣魔幻般的绞泥艺术,深深吸引了孔小明。

孔小明继承绞泥工艺,创新紫砂壶制作方法,他在绞泥中加以镶嵌等多种手法,演绎出方圆各异的紫砂壶艺术造型。吕会田先生评价他“配泥多变,调色大胆,作品所表现出的红黄相间的肌理花纹,受到李可染大师绘画的影响,浓墨重彩,惊艳而高雅。”

紫砂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孔家壶”作为一个年轻的紫砂品牌,也演绎了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故事。

景德镇老艺术家48年前陶瓷杰作献展


日前,伴随着一场瑞雪,在景德镇市政府办公室仓库里“雪藏”了48年的一组四条屏陶瓷杰作终于再度浮出水面,在馆与观众见面。

徐焕文老人是当年参与创作的7位陶瓷艺术家之一。据他回忆,这组取名为《瓷都新貌》的陶瓷粉彩四条屏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作品,由景德镇艺术瓷厂组织著名陶瓷艺术家毕渊明、陈耀星、邹国钧、邓必浩、徐焕文、施林淦、汪少平等集体创作并赠送给市人民政府的,堪称上世纪艺术的巅峰之作。为了创作这组作品,艺术家经过半年多的深入生活,写生作画,收集素材,三易画稿,终于告成。作品分别取名为“东郊新貌”、“莲塘清晓”、“珠山挺秀”、“昌江瓷艇”,艺术再现和描绘了景德镇风景名胜和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崭新风貌。画面中的昌江风帆、水路运瓷、烟囱林立、瓷厂窑炉等景观,在今天的景德镇已很难见到。老一辈艺术家的生花妙笔,真实记录了瓷都50年前的历史面貌,对研究文化和风光人情、都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如今,除徐焕文老人外,其他艺术家均已作古。这组作品曾一直为市政府办公室保管、保护和收藏。由于办公室自身条件所限,这一组陶瓷艺术精品长期静卧于“深闺”之中,既不便展示,又不安全。为了让更多的人观摩到这组作品,也为了它有个安全归宿,景德镇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倡议,将这组作品捐赠给馆。

清康熙 青花“楚人献鱼”图碗


规格:高4.5 口径8.3 足径4.3/cm

“楚人献鱼”为一历史典故,原文出自《新序》:

楚人有献鱼楚王者曰:“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又惜,故来献也。”左右曰:“鄙哉!辞也。”楚王曰:“子不知渔者仁人也。盖闻囷仓粟有余者,国有饿民;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夫;余衍之蓄,聚于府库者,境内多贫困之民;皆失君人之道。故庖有肥鱼,厩有肥马,民有饿色,是以亡国之君,藏于府库,寡人闻之久矣,未能行也。渔者知之,其以比喻寡人也,且今行之。”

于是乃遣使恤鳏寡而存孤独,出仓粟,发币帛而振不足,罢去后宫不御者,出以妻鳏夫。楚民欣欣大悦,邻国归之。故渔者一献余鱼,而楚国赖之,可谓仁智矣。

译文:

楚国有人向楚王献鱼,说:“今天捕得的鱼,吃不掉,卖不掉,放了又很可惜,所以来献给大王。”楚王的侍臣说:“这样说对王太不尊敬了。”

楚王不同意侍臣的意见说:“你不知道,这打渔人是个仁德的人。听说仓库粮食丰余,国家却有饥饿的人;后宫有很多怨女,民间有很多成年而无妻的男子;王府库聚财多;国内贫民很多;这都因为国君不仁道的原因。所以厨房有肥肉,马棚有肥马,百姓有饥色,是因为亡国之君王搜刮财物藏在府库里.。这个道理,我早就懂得,却不能实行,渔夫知道这个道理,大概是用献鱼这种方式来晓谕我吧。我要为民做好事。”

于是派使安抚老弱孤苦的人,从粮仓拿出粮食,从府库取出钱财布帛,用来救济生活困难的人;释放后宫不侍奉君主的宫女,让她们嫁给无妻的男子。楚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邻国也归附于楚国,所以渔夫献上一条多余的鱼,楚国依靠这得到了好处,他可称得上仁慈而明智了。

此碗小敞口,弧腹,圈足。画中一男子拿着一条鱼进献,旁边立着一戴官帽的侍臣;楚王立于对面,正作趋前取鱼状。四周点缀山水,以青花分水技法绘就,整体工艺精细,画工精湛,典故内蕴深厚,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款,是一件青花佳品。

成化御窑青花钜献保利春拍


成窑御瓷,质精秀雅,世无伦匹,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传奇,铸就一个不可取代的美学典范,其胎釉莹润,造型秀奇,青花五彩淡雅幽静,上承永宣雄健精萃,下启嘉万彩绘风尚,影响深远,为后世百般推崇,历代藏家皆视之为拱璧,如万历时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言:“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琖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则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其中成窑御瓷青花呈色浅淡柔和,典雅宜人,纹饰采取双线勾勒填色绘制技法,画工规整,笔触秀丽,疏密有致,线条优美自然,给人以清新悦目,幽雅脱俗之感,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而以玲珑秀奇、端巧工细独步一时,为世所珍,引得后世追仿无数。民国刘子芬《竹园陶说》评曰:“成窑画笔古今独步,盖丹青妙手寄其心力于瓷片之上,故能笔细如发,用青如用墨,点染描画,各臻其妙也。”

本次春拍北京保利荟集三件成窑青花佳器,品质精绝,皆为藏家经年秘藏,其中两件更为首次现身拍场,为近年来内地拍卖市场难得一见的成化御瓷专拍,实是好古敏求之士的难得机缘。

明成化 青花折枝花卉纹卧足杯

D7.7cm

“大明成化年制”款

备注:

1.日本京都下京古儀茶道藪内流第十三代传人心隠斎春倫“不群之斋”旧藏,“不群”为其铭,活动于江户时代中期(18世纪);

2.日本关东重要茶道家族旧藏

明成化青花折枝花卉纹卧足杯,形制精巧,胎体轻薄,直口弧壁,口沿微微内敛,曲线柔美,通体施釉清透明润,釉色微微闪青。杯外底内挖形成卧足,修足圆润,足沿露胎处可见胎体洁白细腻。外底青花双方框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识,字体隽秀。外壁绘折枝栀子花六朵,内底青花双圈内绘团花牡丹一朵,俱以青花勾勒轮廓,再加以平填,笔触精妙,青花发色柔和,典雅丽质。

参考图:

左:北京故宫藏品

右: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品

苏富比香港2017.4.5 Lot3102 成交价3385万港币 乐山堂旧藏

本件拍品

参考图:景德镇成化御窑遗址堆积层

该杯造型口坦而浅,有所谓“瓮肚釜底线足”之称,与明高濂《遵生八笺》所记“光莹如玉”、“质细料厚,式美足用”的宣德御窑“细白茶盏”特征一致,故可确认为茶盏。其胎稍厚,端拿不烫手,口坦而浅,便于散热。成化御窑甄选严格,稍有瑕疵即砸破掩埋,成品率极低,故存世珍罕,与本品相同者,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各藏相同一例,可作参考,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亦有相同的出土残器收藏。私人收藏见台北乐山堂藏有一例,售于苏富比香港2017年春拍第3102号,成交价达港币3385万。

明成化 青花缠枝山茶花纹宫碗

D15.2cm

“大明成化年制”款

备注:

1.中国嘉德1998年春拍 Lot698;

2.国内重要藏家旧藏

明成化青花缠枝山茶花纹宫碗,造型沉稳端庄,碗口微微外撇,深弧腹,下承圈足,线条流畅优美。其胎釉精良,温润似玉。内壁光素无纹,外壁绘缠枝山茶花六朵,笔触细腻纤巧,所绘缠枝山茶花,风姿绰约,妍放盛开,以数点青花绘就花蕊,花瓣以线描手法勾勒,边沿留白更突显花朵之三维效果。花叶舒展自如,幽雅而不媚弱,青花呈色淡雅清逸,予人以清新悦目、超逸脱俗之感。

参考图:北京故宫藏青花寿石茶花图碗

山茶花因其形姿优美,叶浓绿而光泽,花妍丽而缤纷,盛开冬春之际,凌寒霜而暗香长久,故既有“秀外”的艳姿,又具“慧中”的傲骨,自古备受文人所爱。宋代文豪苏东坡在题赵昌的《山茶图》中赞其“岁寒姿”,明画家沈周在《红山茶》题画诗中誉其“雪中葩”。 以山茶花为装饰纹样也常见于永宣御窑瓷器,而成化御窑则并不多见,可资参考的一例见于北京故宫藏青花寿石茶花图碗。

明成化 青花“竹溪六逸”雅集图罐

H23.5cm,W24cm

备注:日本名古屋重要茶道家族旧藏

出版:藤岡了一,《陶瓷大系 卷42 明の染付》东京,1975,图48

出版物照片

本品原为日本名古屋重要茶道家族旧藏,作为茶道仪式中的“水指”使用

明成化“竹溪六逸”雅集图罐,直口丰肩,斜直腹,造型饱满,圈足修整精细硬朗,胎质晳白坚致,通体施釉清透明润,颇有玉质感。外壁青花描绘纹饰,呈色柔和淡雅,正是典型的成化平等青发色。画面布局层次分明,口沿下绘朵云纹一周,肩部和足胫部分别为细瘦的蕉叶纹和变形的莲瓣纹,腹部为主题纹饰“竹溪六逸”雅集图。

其绘画颇见意趣,迤逦的流云将画面分隔成两个部分,一侧庭院中有二人对坐弈棋,另一人陪坐观战,有两总角童子立于一旁随侍,一人持手杖,一人抱古琴。另一侧绘一人立于楼阁石阶前,回首平举左手指向远处,似在大声吟诵诗篇,不远处站着的两人正在倾听品味,后又有一童子侍立,场景感十足。整个画面构图疏密有致,极见章法,尤其是借用连续的云气纹使树石楼阁自流云中隐现、同时将画面分隔为不同场景的手法十分巧妙,极富戏剧效果,仿佛观看一出舞台剧一般,可谓匠心别运。

此罐绘画笔法细腻,线条流畅,人物比例准确,可见画工有极深的白描功力,讲究线条的表现力,脸部的线条纤细柔和、精准,使每个人物栩栩如生又相互呼应,衣纹表现富有动感。整体笔法既圆润精细,又纵横洒脱,表现了古代高士飘逸的神情,超凡脱俗的气质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参考图

上:北京故宫藏品

中:台北故宫藏品

下:北京海淀博物馆藏品

类似尺寸的成化大件器物本身已颇罕见,绘画水平如此之高的更是屈指可数,所见有如下几例,一为北京故宫藏品,纹饰风格与本件接近,带有狮纽荷叶形盖;一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绘画细节表现更多;一为北京海淀博物馆藏品,1985年出土于中关村有明确纪年的明代太监墓;与本件最为接近的当属台北故宫藏品,为清宫旧藏,盖子为后配,与本件极有可能原为一对。

以上四件连同本件共五件均无款识,但出自成化御窑无疑,对比其他成化御窑作品可发现,在为数不多的以人物为主题的器物中,表现高士题材的占据了大多数,为何成化官窑对这一题材格外偏好,其原因颇可考究。

以本件为例,竹溪六逸指的是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山东徂徕山竹溪隐居,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后世文人仰慕他们狂放不羁、悠然自得、不被俗世束缚的生活方式,常以其自况,渴望追寻这种自由浪漫的生活状态。

成化御花园赏玩图

联想到宪宗皇帝的生平经历,似可窥得一丝端倪,宪宗幼年时经历坎坷,遭叔父欺压,两度被立为太子,但即位之后于朝政颇多用心,保留叔父代宗帝号,对于谦平反昭雪,风气一时清明。而他其实长于诗文绘事,如今藏北京故宫之宪宗皇帝御笔《一团和气图》,艺术水平颇高。由此我们不由得感慨,如果宪宗皇帝可以选择的话,想必他宁愿做一个醉心于笔墨之间的画家,而不卷入那些冷酷的权位之争。如此这般,也就不难理解这些寄托了对文人自由生活向往的高士题材成窑御瓷出现的原因了。

成化御笔《一团和气图》北京故宫藏品

新瓷伪装充古玩


近年来,古玩收藏已在市民中悄然兴起。而一些善于投机经营的违法分子瞄准诸多市民爱“觅宝”的心理,采取种种造假手段,将一些假古玩、假文物推向市场,巧言蛊惑欺骗消费者。

来自江西的农民余某见倒卖文物有利可图,回老家景德镇挑选了一批造型比较古朴的瓷器,再进行“复古”。他将瓷器浸在盐酸中,待瓷器表面发黄,产生裂缝后再将这批瓷器埋进土里。二、三个月后,原本色彩鲜艳的瓷器开始变得灰暗、陈旧起来。见大功告成,余某就带着这批“古董瓷器”来上海寻觅买主了。余某一伙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在一些闹市街头铺上一张旧报纸,放上三四件“旧瓷器”,当有人观看时,就鼓动他的如簧之舌,介绍这几只瓷器是他从江西老家收购来的,是出土文物。后余某被有关部门查获,据其交代,他已用假造的“古董”蒙骗了十几名消费者。

在某大学任教的董先生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对中国瓷器颇有研究。一天,他在逛某旧工艺品市场时遇到一名来自宜兴的商贩,在他摊位上的几件所谓古代陶瓷,董先生一看就知是仿冒品,微微一笑就放下了。对方一见这情形,连忙上前拉住他说:“我今天遇见高人了,如果您老有兴趣,本人还有几件家传之宝想请您过目!”董先生随其来到附近一小旅馆,对方搬出几只包得严严实实的陶瓷花瓶,董先生细细一打量,见其中一只紫砂花瓶,无论是色泽还是花纹都与他在宜兴博物馆看到的那只国家一级文物清代紫砂“黑衣回纹瓶”十分相似,顿时一阵心跳。经过几个回合的讨价还价,终以1500元成交。董先生自以为捡到了一件稀世珍宝,后经内行人鉴定,才知是赝品。等他再去找那个宜兴商贩时,对方早已不见踪影。

专业人士提醒消费者,购买文物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贪便宜买来路不明的收藏品。

紫砂艺术紫砂焕发新的生机


紫砂艺术代不乏人,当前可以说是紫砂最为繁盛、最具活力的时期: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从业者最多,创新最具活力。紫砂艺术家精英辈出,正在使“冠绝一世,独步千秋”的紫砂焕发新的生机。

早期紫砂壶造型耳熟能详的有光货、花货、筋纹器等。当下的紫砂艺术受到现代设计思想的冲击,加入了绘画、雕塑等元素,加强了审美特性和欣赏特性,使紫砂壶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紫砂艺术界,年轻人开始崭露头角。收藏市场也开始逐渐接纳“新军”的到来。今年春拍,仅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三家拍卖公司推出的紫砂专场,成交总额就超过2.2亿元。从实际成交情况来看,老壶、大师壶、实力派紫砂壶成为藏家的三大着力点。中国嘉德今年还特地为当代实力派紫砂高手推出了专场。

“名家带动实力派陶艺是必然趋势。随着懂紫砂的人越来越多,玩壶的人也会越来越理智,在选择时会更趋向于好的东西,而不只是局限于有名气的人的作品。”针对紫砂拍卖市场未来的走势,北京紫砂艺术馆馆长赵炎认为,“现在有作为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最具升值潜力。藏家应该多关注他们,特别是要关心他们艺术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享受艺术。”

吴鸣:“叛逆”的紫砂新流派

被列入“江苏省六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的吴鸣,被认为最早开始全方位进行现代紫砂的创作与研究。他的创作融合传统、关注未来,自成风格,被誉为紫砂陶艺“新流派”。

吴鸣的壶,与其说是紫砂壶,不如说是抽象的雕塑作品。他的作品与传统紫砂相比,在体态、纹理、色泽上皆有创新。甚至有些已不见了传统的壶嘴、把手,在浑圆的壶面上有一孔洞,恰好容下一根手指,便是把手了。

着名陶瓷艺术家张志安曾这样评价吴鸣的紫砂壶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但又不是传统的重复。融进诗文,融进陶艺,融进彩陶、青铜,融进耳闻目睹的物象。有思维、有余韵、有情趣、有形式美感。与历史、与大众既融合,又隔开。”

吴鸣说,他做壶是逼出来的,心重的仍是“陶刻”,壶只是形式。1977年,时年20岁、在宜兴紫砂厂学徒的吴鸣被选送到宜兴陶校学习陶瓷美术,回厂后即转习陶刻。之后的七八年,吴鸣全身心投入陶刻及相关学问,直至考入无锡轻工职大。

时至今日,“陶刻”仍是吴鸣心头挚爱。“我的作品有一些完全是由陶刻构成的,但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陶刻了。我力求避免艺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匠气与习气。”吴鸣说。

有人评价吴鸣“叛逆”,因为他要在紫砂创作上做到三个不一样:一是与以往的紫砂不一样,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体现现代风格;二是与其他陶瓷不一样,发挥紫砂的材质优势及不可替代性;三是与自己以前做的东西不一样。

“壶形虽千千万,但上品少、庸品多,看久了可能生厌。多少年来紫砂是在一个大范围内转圈,形制虽众,大感觉却‘似曾相识’,代代做、年年做,翻来覆去你做我亦做。明者,留下一点清气,然大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吴鸣感叹道。或正是这种“自省”、这种“叛逆”,成就了吴鸣的紫砂“新流派”。

孔小明:“孔家壶”的绞泥风采

孔小明,生于制陶世家,姐弟四人皆在紫砂圈内,并有“孔家壶”之品牌。

孔小明紫砂作品的特色是方器,并且在传统基础上加上有规则绞泥纹样装饰,达到别样的艺术效果。绞泥纹样或行云流水,或木石纹理,自然,贴切,散发出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

2009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上,孔小明创作的“银箱壶”脱颖而出。着名紫砂艺术评论家吕会田说:“用绞泥装饰的‘孔家壶’,深蕴江南大家‘闺秀’的含蓄、韵致、碧玉、品味之美。”

孔小明的“银箱壶”,借鉴红木银箱的造型,巧妙构思而成。壶的四角用仿铜片镶嵌,红色护角玲珑精巧,护角上的小铆钉几可乱真,壶体仿汉代油漆图案,绞泥纹饰自然和谐。壶体通身呈现深紫红色,在雍容华贵的色彩中,呈现给人们的是风雅书卷的气息,雅俗共赏。

“银箱壶”这次看似偶然的异军突起,背后实际隐藏着必然的故事。

早在2001年,孔小明设计的“银箱壶”就参加了有“陶界奥林匹克”之称的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获得银奖。

孔小明的天赋和勤奋为这一切奠定了基础。青年时期,孔小明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紫砂名家潘持平指点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作品风格影响,受益匪浅。尤其是吕尧臣魔幻般的绞泥艺术,深深吸引了孔小明。

孔小明继承绞泥工艺,创新紫砂壶制作方法,他在绞泥中加以镶嵌等多种手法,演绎出方圆各异的紫砂壶艺术造型。吕会田先生评价他“配泥多变,调色大胆,作品所表现出的红黄相间的肌理花纹,受到李可染大师绘画的影响,浓墨重彩,惊艳而高雅。”

紫砂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孔家壶”作为一个年轻的紫砂品牌,也演绎了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故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献瓷献艺术 建设新玉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献瓷献艺术 建设新玉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艺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