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茶具 > 导航 >

宋代曾将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

宋代曾将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

古代瓷器茶具 大唐合盛瓷砖 鉴别宋代瓷器

2020-09-19

古代瓷器茶具。

我国制造茶具的历史十分悠久。茶具又称茶器,最初都称为茶具,到了唐代,陆羽《茶经》中将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茶泡茶用的器具称为茶器,宋代又将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

最能代表宋人生活、文化趣味的,莫过于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宋代饮茶之盛,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突出表现在城市中茶肆、茶馆、茶坊林立,茶汤品种繁多。茶坊、茶肆等是市民阶层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充实文化生活的场所。宋代饮茶内容丰富于前朝,“点茶”广为流行,“斗茶”时尚兴起。点茶即以茶瓶中煮沸的水,冲点放在碗中的茶末,称为“点茶”。宋时一般饮点茶多用白釉、青白釉、青釉盏等。斗茶是先斗色,再斗汤。徽宗皇帝亦常与臣属斗茶,并著《大观茶论》,其中“天下之士励志青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夹之精,争鉴裁之别。”宋·唐庚《斗茶记》云:“政和三年二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斗法是先把半发酵的膏饼以净纸密裹捶碎,而后用碾子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分四次点注初沸之水,至水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即可斗试。斗茶贵斗色,《大观茶论》云:“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之,黄白又次之。”蔡襄《茶录》:“茶色贵白……”。既然“茶色贵白”,那用黑釉茶盏衬托白色茶沫和观察茶色是最理想的斗茶用器。《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taOcI52.CoM

镇江扬中永鑫堂收藏有一件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葵口海水纹带托茶碗(图1)。其中,托(图2)高4.3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6.2厘米,葵口,浅盘形,平底(图3)。托碗(图4)口径14.7厘米,高7.8厘米,足径7.4厘米,葵口,深腹,圈足(图5)。托与碗内里均印有海水纹。托与碗的上下组合协调完美,釉色明澈温润,淡雅。托为衬垫茶碗的茶托,目的是避免“盏热烫指”,是为了防止茶碗烫手而设计的新品种。考古发掘证明,瓷质带托茶盏、碗最早出现于西晋。

在镇江宋代文化地层中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器很多,如一处50平方米的宋代文化地层中,出土瓷器标本150余件,各类瓷片5727片,其中青白釉瓷片有1224片,青白釉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器型有碗、盘、茶盏托、罐等。有的在碗底部写有墨书,如“陈”、“杨”、“蔡”、“周”、“陈”、“丁”等。而其他窑器物底部有墨书的很少。这一现象说明有可能在宋代时期镇江设有专门经营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的店铺,人们购买的多了,就在底部写上买家姓氏,以免弄错。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茶具赏析


2014年9月,镇江博物馆在市区一考古工地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其中出土1套6件较为精美的景德镇窑产青白瓷茶具,均完好无损,造型精美、釉色莹润,较为珍贵。

墓葬位于镇江市区润州山西南坡,为砖室墓,平面呈长方形,长约3米,宽约1.2米,残存深度约1.8米,壁用青砖错缝砌筑,墓西侧设壁龛,长方形,宽0.43米,高0.32米,深0.33米,龛底距墓底高约0.24米,壁用青砖错缝平砌,顶部用一层青石封盖。6件青白瓷器正置于壁龛内,另外同出的随葬器物中,铜镜位于棺内、釉陶瓶及2件青釉瓷碗位于棺西侧,还有铜钱散布于底部。现将出土器物介绍如下:

一、青白釉瓷器

执壶(图1):口径6.6厘米,底径10.6厘米,高14.8厘米;直口,圆唇外卷,束颈,弧肩,瓜棱形鼓腹,平底;肩部设宽扁执手,边缘刻凹槽,上部设管状系;执手对应位置设弧形流,流口削平,执手与流最高处与壶口沿齐平;腹中部划一条弦纹,其上刻藻叶纹,洁白色胎,通体施青白釉,釉面光亮青翠,底部有支烧垫渣痕。壶盖直径6.6厘米,高1.8厘米,顶面下凹,边缘设一管状系,中间塑一花苞形钮,钮低于盖面,子口;洁白胎,盖面施青白釉,釉色偏黄,略失透。

碟(图2),共2件,六曲花口,器内出筋,敞口,尖唇,浅弧腹,平底;洁白胎,通体施青白色釉。一件口径10.3厘米,底径4厘米,高2厘米;外表略泛黄色,有冰裂纹,底心釉刮去,有墨书“包通”;另一件底心釉刮去,有支烧垫渣痕,底心墨书“东”,口径11厘米,底径3.6厘米,高2.1厘米。

碗(图3):口径11.8厘米,底径4.9厘米,高3.8厘米;敞口,圆唇,浅弧腹,圈足极矮;洁白胎,施青白釉,釉面光亮,口部不施釉,包银边,银边脱落严重。

盏(图4):斗笠形,六曲花口,尖唇,斜直腹,圈足,挖足较浅。洁白胎,胎轻薄,施青白釉,釉面光亮,足底心无釉,有支烧垫渣痕迹,泛火石红。口径13.1厘米,底径4厘米,高3.9厘米。

盏托(图5):托杯敞口,尖唇,弧腹,托盘敞口,尖唇,浅弧腹,浅圈足外撇,中空。洁白胎,施青白釉,釉面光亮,有冰裂纹,足底无釉,有支烧垫渣痕迹。通高4.9厘米,托杯口径8.7厘米,托盘口径13.6厘米,底径5.7厘米,高4.9厘米。

二、其他随葬品

青釉瓷器共2件,均为碗(图6),形制相同:口径12.8厘米,底径4.4厘米,高7.4厘米,侈口,尖唇,弧腹较深,圈足,外腹刻双层莲瓣纹,白胎施灰绿色釉,釉略失透,有冰裂纹,圈足不施釉,包银边,银边脱落严重。

釉陶瓶(图7),口径8.5厘米,底径7.8厘米,高23.7厘米;直口,方唇束颈,深鼓腹,平底;肩部对贴塑2只泥条形耳;褐色胎,器上部施黄色釉,釉层稀薄、失透,器身有轮制形成的弦纹,下部削修较略粗率。

铜镜,亚字形,边长约9.2厘米,边缘梯形,弧形钮,镜背有方栏,分两行模印“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镜身灰色,镜面光亮,局部附着绿色铜锈。

铜钱18枚,锈蚀严重,钱文可识16枚。其中开元通宝2枚、皇宋通宝2枚、淳化元宝2枚、祥符元宝1枚、熙宁元宝1枚、元丰通宝1枚、元符通宝2枚、圣宋元宝1枚、崇宁重宝4枚。

这一组青白瓷茶具为墓葬中出土,实为难得,同出的铜钱提供了时代依据,更增加了器物的可信度,为研究宋代景德镇窑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资料。

唐代茶具瓷器鉴赏


白瓷茶杯唐此杯造型为撇口直腹,釉色白中泛黄,胎体坚致。装饰上,重视胎质釉色质地之美,不加任何纹饰。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唐通高56.0厘米,盖高31.3厘米,口径17.7厘米,炉身高25.2厘米,全重3920克。通体素净,钣金成型。盖面封签墨书:“大银熏炉,臣杨复恭”字样。 金银丝结条笼

唐通高15.0厘米,14.5厘米,宽10.5厘米。笼子整体用金、银丝编织而成。提梁以银丝织为复层,宽0.5厘米,厚约0.2厘米,长20.0厘米。鎏金伎乐纹调达子

通高11.7厘米,盖口径5.6厘米,其中杯高5.8厘米,杯口径5.4厘米,足径6.3厘米。沿面饰有蔓草,盖面边缘錾有水波和莲瓣纹,座四周錾有鸳鸯、飞禽等。腹壁中部刻有三名吹乐、舞蹈的伎乐,并衬以蔓草。底部圈足饰花纹,上部为圆箍棱,棱上饰四出扁团花,下部錾莲叶叶脉纹。

调达子作为茶具,主要供调茶、饮茶时使用。

鎏金壶门座茶碾

通高7.1厘米,长27.4厘米。碾槽深3.4厘米,槽口可平插辖板,辖板长20.7厘米,宽3.0厘米。槽身两侧各饰一只鸿雁及流动纹。壶门间錾饰流动奔马。执手长22.0厘米,圆轮直径为9.0厘米。

碾座外錾有铭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匠臣邵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谷,使臣能顺。”碾轮上刻有“五哥”字样,碾轮上有半圈錾文:“锅轴(轮)重十三两十七字号”。

鎏金飞鸿纹银匙

银匙通长19.2厘米,匙面微凹,纵径4.5厘米,横径2.6厘米。匙柄长,呈三角形。下段近匙面处宽0.7厘米,上段顶端宽1.3厘米,均錾花鎏金,并间以十字花。鎏金人物画银坛

唐 通高24.7厘米,直径13.2厘米,腹深11.2厘米,圈足径12.6厘米,全重为883.5克。盖面隆起,分成四瓣,每瓣冲出一只飞狮,并施以錾刻,衬以缠枝蔓草。腹壁分为四个壶门,分别錾有四个典故人物画,其画面为:仙人对奕(棋)、伯牙俸琴、箫史吹箫、金蛇吐珠。摩羯纹蕾纽三足盐台

 通体高25.0厘米。三足架与台盘焊接,整体形似平展的莲蓬莲叶。支架以银管盘曲而成,中部斜出四枝,枝头为两花蕾、两摩羯。支架上錾有铭文,曰:“咸通九年文思院准造涂金银盐台一枚。”

盘圆座葵口小银碟

唐通高5.8厘米,口径8.7厘米,重82克。平底,浅腹,五曲葵口。底座成螺旋状。银碟主要用来盛果品、糕点,供饮茶佐食用。青瓷荷叶盏、托

唐唐代越窑烧制,系青瓷。由一盏一托组成。盏呈五瓣莲花状,口敞侈,深腹,有圈足;盏托呈四片卷边荷叶状,托中心部下凹形成一定深度,正好与盏的下腹部套合;通体一色青釉,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五瓣葵口秘色瓷茶碗

唐通体高9.4厘米,口径21.4厘米,深7.0厘米,足高2.1厘米,底径9.9厘米,腹斜下收,素面无花纹。系链银火筋

通长27.6厘米,上端径0.6厘米,下端径0.3厘米,链长10.3厘米,全重765.0克。整体呈圆柱形,上粗下细,链为银丝编成。火筋上端顶部为宝珠形,其下有凹槽,环鼻嵌入其中,将两筋用链系结成一体。

黑釉执壶

唐三彩蓝斑三足罐

唐釉下彩执壶

唐高21.7厘米,口径8.0厘米,为灰白色胎,青黄色釉,撇口,矮颈,椭圆形腹,平底,低圈足;壶身通体彩绘,用褐绿相间的联珠纹组合成重叠山峦图案。

宋代研茶器 茶刀的祖先


黑白花研茶器宋代鲁山窑口径:12cm

如果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茶痴”,经常泡在茶城里,那你一定会留意到,不知几时起一些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茶具渐渐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当你在佩服现今人们的奇思妙想之时,可曾想过早在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将“吃茶”美器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观赏图中这件制作考究的小圆盘,其作用也恰恰是将茶饼分解,以便于饮用,与现今我们使用的茶刀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时期饮用的茶大多是先制成茶饼,即首先将采摘的鲜茶叶放在容器中蒸,使鲜茶叶萎凋并去除一些水分,然后用杵臼将其捣碎,并拍制成团饼,最后是烤干,封存起来以备饮用。而饮用时又必须将茶饼加工成茶末,便于煮茶,因此研茶器便成为饮茶的重要工具。发展至宋代时期,饮用茶品多为饼、团茶,即把一种半发酵的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注以初沸之水,使得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沫,这便是“斗茶”。

这件黑白花研茶器是许昌金雨古陶瓷博物馆藏品。唇口,浅腹,腹壁斜内收,圈足。青白胎,胎质细腻。器内壁沿口点饰黑叶纹,盏中央勾画双圈,圈内密布楔形凸起,外壁施黑褐釉,施釉不到底。此盏为宋代鲁山窑产品,鲁山窑始烧于唐初,延续至元明,经历1000余年。宋代鲁山窑烧制钧瓷、汝瓷、白地黑花、红绿彩、绞胎、宋三彩等,品种丰富,在中国瓷器制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宋徽宗《大观茶论》载:“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说明当时的茶碾由碾槽和碾轮组成,碾槽深凹,但壁直,使茶能聚槽底;碾轮薄,边缘锐利,正好与槽底契合,容易用力。茶碾有银、铜、熟铁、石质等。苏轼诗曰:“石碾破新绿”,“石碾清飞瑟瑟尘”,说的就是用石碾碾茶的情景。

黑白花研茶器宋代鲁山窑口径:12cm

黑白花研茶器宋代鲁山窑口径:12cm

钧窑茶具造型种类


钧窑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钧瓷著称于世,传世不多,评价甚高,民间历来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钧窑茶具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釉色浑然天成、乳光晶莹、绚丽多彩、相映生辉、极富诗情画意,堪为世界一绝。钧窑的名贵之处在于它有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其釉色是自然天成而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正所谓“钧瓷无双,窑变无对”,由于钧窑存世不多,而其独特、多变的釉色另无数瓷器爱好者的追捧,极具鉴赏、收藏价值,已成为豪门巨贾和鉴赏家们争相收藏和馈赠贵宾的高档礼品。

1、茶壶:用于泡茶的工具,整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和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细部。

钧窑茶壶根据壶把的不同可分为:

1)侧提类:壶把为耳状,在壶嘴的对面;

2)梁类:壶把在盖上方为虹状者;

3)飞天类:壶把在壶身一侧上方为彩带习舞状;

4)握把类:壶把圆直形与壶身呈90°状;

5)无把类:壶把省略,手持壶身头部倒茶。

扁腹壶 温红远/制

钧窑茶壶根据壶型的造型可分为:

1)筋纹形:犹如植物中弧形叶脉状筋纹,在壶的外壁上有凹形的纹线,称之为筋,而筋与筋之间的壁隆 起,有圆泽感;

2)几何形:以几何图形为造型,如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球形、椭圆形、圆柱形、梯形等;

3)仿生形:又称自然形,仿各种动、植物造型,如南瓜壶、梅桩壶、松干壶、桃子壶、花瓣形壶等等;

4)书画形:在制成的壶上,刻凿出文字诗句或人物、山水、花鸟等。

此外,还有以盖、以底、以有无滤胆分类。

2、茶船:放茶壶的垫底茶具。既可增加美观,又可防止茶壶烫伤桌面。钧窑茶船按造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盘状:船沿矮小,整体如盘状,侧平视茶壶形态完全展现出来;

2)碗状:船沿高耸,侧平视只见茶壶上半部;

3)夹层状:茶船制成双层,上层有许多排水小孔,使冲泡溢出之水流入下层,并有出水口,使夹层中的积聚之水容易倒出。

3、小茶杯:饮茶的工具,钧窑茶具按造型不同可发分:

1)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状;

2)敞口杯:杯口大于杯底,也称盏形杯;

3)直口杯:杯口与杯底同大,也称桶形杯;

4)收口杯:杯口小于杯底,也称鼓形杯;

5)把杯:附加把手的茶杯。

6)盖杯:附加盖子的茶杯,有把或无把。

更多钧瓷杯型请参看文章:钧瓷的这些杯型你都见过吗?

4、茶碗:泡茶器具,或盛放茶汤作饮用工具。主要有:

1)圆底:碗底呈圆形;

2)尖底:碗底呈圆锥形,常称为茶盏。

5、盖碗:由盖、碗、托三部件组成,泡饮合用器具或可单用。

6、大茶杯:泡饮合用器具。多为长桶形,有把或无把,有盖或无盖。

7、同心杯:大茶杯中有一只滤胆,将茶渣分离出来。

8、冲泡盅:用以冲泡茶叶的杯状物,盅口留一缺口为出水口,或杯盖连接一滤网,中轴可以上下提压如活塞状,既可使冲泡的茶汤均匀,又可以使渣与茶汤分开。

中国陶瓷茶具的分类


陶瓷茶具是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陶瓷茶具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

⑴青瓷茶具

以安徽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端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安徽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安徽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做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意大利,轰动全部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漂亮青袍与之对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认为稀世珍品。当代,安徽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进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⑵白瓷茶具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馈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时,山西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贵州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福建省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外国。现在,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消耗最为普遍。

⑶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持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端,饮茶方式已由唐时煎茶法一步步改动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因素。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茶具中的头号品种。福建建窑、福建省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量大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茶录》中这样说:“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显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加大了斗茶的情趣。明代开端,因为“烹点”之法与宋代差异,黑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⑷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

然而,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差异。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意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端成批生产,异常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因为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异常是将内地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

元代今后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西藏的玉溪、建水,安徽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产,但无论是釉色、胎质,还是纹饰、画技,都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对比。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内地,成为其它生产青花茶具窑场仿照的对象,清代,异常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进展史上,又进入了这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纵观明、清时期,因为制瓷技术提高,世界经济进展,对外出口扩大,以及饮茶方式改动,都促使青花茶具获悉了迅猛的进展,当时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较有影响的还有福建省的吉安、乐平,广西的潮州、揭阳、博罗,西藏的玉溪,贵州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内地还有许多地区生产“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区域内,供民间饮茶消耗。

紫砂茶具又成收藏热点


收藏热由来已久,其中也不乏大量的投资者。近来,紫砂茶具又成了收藏热点。紫砂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

自2010年紫砂壶大师顾景舟与吴湖帆合作的石瓢壶以1232万元高价创下世界纪录之后,今年又有几件顾景舟紫砂壶作品拍出千万元的天价,带动其它的紫砂壶名家作品也水涨船高。眼下宁波玩壶的人越来越多,不但紫砂壶专营店增多,很多茶叶专卖店也开辟了紫砂专区。随着紫砂壶的价格连年攀升,紫砂壶正成为投资新宠。

在紫砂壶的主力支撑下,今年茶具收藏大盘整体升温。从前一直充当配角的茶具,已经摇身变为拍场主角。

谈到茶具收藏,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宜兴紫砂壶。然而您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宁波也曾经出产过紫砂名器。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有“清朝王羲之”之称的浙东书风开创者梅调鼎出于个人爱好,在慈城林家大院内创办了浙宁玉成窑,任伯年等一些上海文化名人也曾参与其中。玉成窑存世的时间很短,不过两三年时间,但它在中国紫砂壶制作史上却是公认的文人壶的代表。在一些宁波的资深藏家看来,玉成窑的造型比宜兴紫砂壶更富创意和时尚,其材料常用段泥、紫泥和清水泥,且常在外面涂上一层粉化妆土,这样刻出来的纹饰会更显眼。

细数紫砂茶具鉴定新法


一看,真紫砂茶具的纹理清新、圆润,视觉有亚光的效果,有众多分布均匀的细小类似金属光泽的颗粒(紫砂颗粒) 。有的手工壶内壁,有从中心圆点向四周的放射状线,属于加工工艺过程中形成的。用普通陶土仿冒的紫砂茶具色泽暗淡,而且很少有光彩,内壁也没有放射状线(这叫“推墙刮底”工艺)。正品紫砂茶具除了壶底款,盖款,还有把款的印章。

二摸,真紫砂壶摸上去的手感细腻但不打滑,假紫砂壶手感粗糙,或者打滑;例如普通 陶土的手感粗糙,瓷器的手感初摸打滑,如果稍用力按压摩擦就手感发涩。这是由于分子结 构不同的表现。

三转,转动壶盖,真紫砂壶的壶盖转动灵活流畅,并发出轻微“丝丝”或者“沙沙”的 悦耳的声音,陶土的假“紫砂壶”则发出沉闷的“哧啦哧啦”声音。瓷器转动的时候手感发 涩。这些区别都和第二条所说的分子物理结构原因一样。

四听,用盖子轻敲壶体,尽管有人不赞成这么做,但是这点非常有效。真紫砂壶敲击的 声音清脆悦耳,声音短暂,敲击结束声音立刻停止;普通陶土的假紫砂壶,敲击声音沉闷浑 厚短暂;瓷器敲击的声音比紫砂的更加清脆有点像金属撞击的声音,一般人不好区分。但是 有一点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瓷器的声音波长明显,敲击结束后,声音仍然持续数毫秒,而 真紫砂是立刻停止。

五证书,一般正品的紫砂壶都有制作者的手写证书,证书通常为宣纸,毛笔书写,书法 俊秀,这是因为,书法是一个好的工艺师的必修课,好紫砂壶的增值更多体现在书法和绘画 的技艺上,加盖印章。印章的落款与紫砂壶底的落款一致。

六试水,水浇在真紫砂壶上面,不会形成明显的水珠,水是比较均匀的一片,然后没多 久就逐渐被紫砂吸收。这个与紫砂多孔的物理结构有关,紫砂具有 2%的吸水性。但是水浇在 陶土的假紫砂和瓷器上面,都是明显隆起的水珠滞留,直到最后风干。

最后,对于“一壶一茶”的传说是否有必要效法?我认为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完全没 有必要。每次用茶后,只要把壶洗干净,完全可以一壶多茶而不串味,还很经济实用。喝茶 主要喝的是健康和口感,紫砂壶具有其他材质茶壶不具有的透气性和纯天然矿石,这才是它的根本。

汝窑茶具怎么养才更好


汝窑,因产于河南汝州而得名,是中国五大名窑之一。汝窑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以玛瑙为釉,其外观看起来明亮而不刺眼、如玉一般温润;由于釉层较厚,所以汝窑表面常有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鱼鳞”等多种形态。

采用汝窑烧制而成的茶具,不仅具有釉色怡人、造型古朴、手感润滑的特点,还能够很好地将醉人茶色展现出来、与茶融为一体;更值得称奇的是,经过长时间使用的汝窑茶具,茶色会附着于开片处,形成不规则的花纹、增强其观赏性和润滑度,这也是许多人喜欢使用汝窑茶具的原因之一。

当然,要想把汝窑茶具养得色泽温润明亮、金线花纹均匀雅致,还是需要有些讲究的。今天我们就来俩聊“汝窑茶具怎么养才更好”这个话题。

避免接触清水和茶水之外的物质

为了保持茶具的清洁、无异味,无论什么材质的茶具都应该尽量避免接触清水和茶水之外的物质;像汝窑这种有开片、吸附性相对较强的茶具,更是应该避开有油污、异味大的地方。曾经看到有人拿汝窑杯去装酱油,简直是暴殄天物啊;比较常见的是拿汝窑杯去装果汁的……你中枪了吗?

及时清理,保持干净

要养好汝窑茶具,很关键的一点是不能偷懒——在喝完茶的时候就要及时进行清理,不然茶渍会附着于茶具表面的不同地方,等到风干之后就不容易清洗,长此以往会造成茶具表面色泽不均匀。

在及时清理茶具的时候,切忌使用钢丝线、毛刷之类的东西对茶具进行清洗,防止对茶具表层造成损伤;只需借用清水手洗、然后将茶具倒扣沥干,就能保证茶具的干净整洁。

闲置可惜,常用光荣

有些人觉得汝窑茶具比一般茶具更为可贵,所以拿到手后舍不得用——事实上,长时间闲置的汝窑茶具,色泽会渐渐变得暗淡,只有经常使用才能越养越润。所以,如果手里有比较好的汝窑茶具,记得要经常使用才能发挥其价值。

其实,养好汝窑茶具说起来也没那么难,只需注意一些细节、却无需过分讲究——因为,我们使用汝窑茶具是为了更好地泡好一壶茶,而不是为了养好茶具才去泡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