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哥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哥窑传世绝品鉴定依据

宋哥窑传世绝品鉴定依据

哥窑瓷器鉴别 古代哥窑瓷器 传世瓷器痕迹鉴别

2020-09-27

哥窑瓷器鉴别。

人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绝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比汝窑器的存世量大约要多3倍左右。这300多件传世哥窑器是根据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确定的,我们不可能件件均知、一一都明。我们认为,要真正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起码应当具备下述种种特征。

一、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二、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三、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四、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tAOCi52.Com

可惜的是,在许多介绍哥窑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宋代古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结合以上特征加上这个重要依据,让我们回头看看存世的300多件宋哥窑器有多少是传世的绝品!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如何鉴识宋哥窑传世品?


据说有人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比汝窑器的存世量大约要多3倍左右。这300多件传世哥窑器是根据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确定的,我们不可能件件均知、一一都明。我们认为,要真正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宋代哥窑器传世品,起码应当具备下述种种特征。(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首先,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其次,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再其次,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最后,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本人曾见过这样的实物。可惜的是,在许多介绍哥窑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结合以上特征加上这个重要依据,让我们回头看看存世的300多件宋哥窑器有多少是传世的?又有多少合格者被拒之门外?

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基本特征


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绝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基本特征。

一、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二、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三、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四、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可惜的是,在许多介绍哥窑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宋代古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结合以上特征加上这个重要依据,让我们回头看看存世的300多件宋哥窑器有多少是传世的绝品!

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要具备什么特征


【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要具备什么特征】人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绝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比汝窑器的存世量大约要多3倍左右。这300多件传世哥窑器是根据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确定的,我们不可能件件均知、一一都明。我们认为,要真正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起码应当具备下述种种特征。

一、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二、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三、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四、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可惜的是,在许多介绍哥窑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宋代古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结合以上特征加上这个重要依据,让我们回头看看存世的300多件宋哥窑器有多少是传世的绝品!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要具备什么特征”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陶瓷文化】如何鉴识宋哥窑传世品


据说有人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比汝窑器的存世量大约要多3倍左右。这300多件传世哥窑器是根据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确定的,我们不可能件件均知、一一都明。我们认为,要真正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宋代哥窑器传世品,起码应当具备下述种种特征。(千金难买牛回头我不需再犹豫)

首先,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其次,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再其次,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最后,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本人曾见过这样的实物。可惜的是,在许多介绍哥窑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结合以上特征加上这个重要依据,让我们回头看看存世的300多件宋哥窑器有多少是传世的?又有多少合格者被拒之门外?

世间几多“传世哥窑”?


宋代哥窑瓷器因传世量很少而显得极其珍贵,但有人统计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宋代哥窑瓷器,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这足以采信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哥窑的历史和产品特征。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属于青瓷系,其瓷器的色泽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和釉面开有大小不一、或密或疏的冰裂状纹片———网纹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称为“金丝”、“铁线”。另外,哥窑瓷器若放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釉中的气泡如同聚球串珠。

宋代哥窑瓷器胎质呈黑色,坚细而口沿尖窄,里外披釉,由于厚釉在器口沿不能存留,因此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的环形带并且口沿处胎骨略暗而被称为“紫口”。这是宋代哥窑瓷器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瓷器,但在烧制上无一能臻此境界。

哥窑在宋代以后的元代才有记载。清代的《饮流斋说瓷》中说:“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裂,即开片也。”就是说,南宋处州龙泉县(位于今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称作哥窑。不过自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虽然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人们却还是心存怀疑,因为“传世哥窑”也就是宋代哥窑瓷器的造型多仿青铜器,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是民间私窑。

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

宋代哥窑在拍卖市场上十分少见。据拍卖数据库雅昌艺术网对全球79间拍卖行的统计,从1993年至今,声称为宋代哥窑的瓷器在拍卖市场上一共只出现过22件次。

1992年,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曾经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有人持不同看法,但仍拍出了1000万港元以上的价格。

2004年底,河南日信拍卖有限公司也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双耳瓶并以1000万元人民币(约合120.9万美元)成交。

由于没有见到,我们不知道这两件拍品是否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哥窑传世品,但要真正算得上哥窑传世品,起码应当具备下述种种特征:

一、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

“金丝铁线”是哥窑瓷器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它们应当密而不疏、曲而不直。瓷胎满釉器有“紫口”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如是人为施加的黑色釉,其真伪就值得怀疑。

二、釉色为青釉且浓淡不一

因窑变作用,哥窑瓷器的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色泽,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似的光;釉质深浊而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哥窑瓷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质,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

三、圈足底边狭窄平整,内墙深长,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四、“攒珠聚球”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是指哥窑瓷器的釉内气泡细密如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外壁或内身、外身上。

不过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

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式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

它是划分真假哥窑当之无愧的重要依据。

风格独特宋哥窑


宋代哥窑瓷器的造型庄重、古朴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独特神奇的纹片为装饰而著称。清代乾隆皇帝曾写下十首赞颂哥窑瓷器的诗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盘》一诗中曰:“色暗纹彰质未经,哥窑因此得称名。”另一首《曝书亭集砚铭》赞道:“丛台澄泥邺官瓦,未若哥窑古而雅。绿如春波停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

哥窑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宋人文献没有哥窑的记载,元人孔齐首次提及哥哥洞窑,他在《至正直记》里有“乙未(1355年)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看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可见至晚自元未起,哥窑已被认定为宋代名窑,而且当作重要收藏对象。把哥窑列为宋代五大名窑,最早见于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该书有“内库所世故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由于哥窑窑址至今还未找到确切公认的窑址,因此给它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是,我们的先辈们对宋代哥窑进行着不间断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近代我国的陶瓷界、考古界、科技界等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承前启后地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以已故的我国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为代表,在不计其数的凡属哥窑类型的器物中,进行分类、排比、对照中筛选出为数极为稀少的器物,认定为传世哥窑瓷器。这种传世哥窑瓷器指的是元人孔齐在《至正直记》时所记载的“旧造”哥窑瓷器,而不是其他窑的产品,更不是后世各朝代的仿制品。

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这些传世哥窑瓷器造型有碗、盘、碟、洗、瓶、鱼耳炉、罐等。烧制时大多采用垫烧工艺,个别用支钉支烧。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呈黑灰、深灰有紫口铁足的现象,浅灰、土黄的没有紫口铁足。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也有砂米黄、浅灰青、米黄色等。釉面均有纹片,有大小纹片相结合,有纹片非常细小的鱼子纹,有大纹片呈黑色,小纹片呈黄色的全丝铁线,有的纹片仅为一色。纹片按颜色来区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有浅黄鱼子纹等。按开片的形状来区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百圾碎、鱼子纹等。

宋代哥窑瓷器自诞生之后,这种风格独特的瓷器品种盛烧不衰,赓续相继,历代文人雅士为文作诗,赞不绝口。特别是釉面那种层层叠叠、千奇百态的开片纹饰,不但开创了我国陶瓷史上审美的新情趣,而且确有“巧如范金,清比琢玉”之感,在宋代五大名窑中首屈一指。

发现“传世宋钧”的秘密


禹州因钧瓷而名盛,钧瓷因钧台窑内宋钧官窑遗址而名正。

郑州南行约80公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禹州市。这里曾经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都城。因此,禹州市又被称为“华夏第一都”。

禹州城北,颍水河畔,古钧台旁,青砖红墙,琉璃金瓦,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这里便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传世宋钧诞生地——宋钧官窑遗址。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它以古朴端庄的造型,严密冷峻的装饰,清化幽玄的窑变,五彩斑斓,光彩夺目,争芳斗艳,独树一帜。一经出世,便以其高洁澄明,清新泼辣的美感,纯洁洒脱的文人气质,备受达官贵人的喜爱。

北宋徽宗时期,钧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徽宗下令设立了专门为皇宫烧制珍品的“官窑”,并把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规定民间不得使用。而位于禹州市城北的宋官窑遗址,正是当年为皇室烧制珍品的地方。

史料记载,每年皇室要从官窑精选36件珍品,对于剩余的产品要全部打烂,分别深埋于5个大坑之中,防止有人把打烂的瓷器碎片重新恢复。而负责此项工作的是朝廷的四品大员,由此足见宋徽宗对钧瓷的钟爱。也正因为此,便有了“莫道世间黄金贵,不如钧瓷一把泥”之说。

由于宋徽宗对钧瓷酷爱有加,下令钧瓷不得做随葬用品,致使宋钧流传下来的微乎其微。目前,只在北京和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量收藏,被称为“传世宋钧”。

然而,在禹州市钧台宋官窑遗址未发现之前,“传世宋钧”产于何地,却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

寻找传世宋钧诞生地的活动,始于1955年。当时,周恩来总理指示轻工业部恢复钧瓷生产。为了掌握钧瓷的艺术特征,了解钧瓷的着色机理,国家成立了专家组对禹州市的各个钧窑遗址进行了历时10年的拉网式调查。至1964年,专家组在禹州共发现了96处古窑遗址,采集到从北宋早期至元代的钧瓷残片上千万枚。然而,这些残片釉色多为天青、天蓝,带有红紫斑的并不多见。尤其是没有发现类似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通体红紫、瓷片刻有子码的盆、奁、尊、洗等传世宋钧残片。

宋钧官窑究竟在哪里?禹州市是传世宋钧的诞生地吗?正当专家、学者感到前途渺茫的时候,关于一位古玩商人的传说让专家、学者们眼前一亮,兴奋不已。这位古玩商名叫王梦兰,家住禹州市西大街。据说,他存有大量传世宋钧的残片,且价值不菲。

专家组找到了王梦兰,他一语惊人:“传世宋钧的烧造窑口就在县城东北隅的‘古钧台’旁!”

他告诉专家组,过去日军侵华时曾派人问过,国民党政府也来人追问过,但他都没有说。现在该是钧瓷重见天日的时候了,为此他才毫无保留地把这一秘密告诉了专家组。

按照王梦兰的指点,专家组对钧台古窑址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了古窑址和大量窑具,拾到碎片100多枚,带有数码的5枚。经北京古瓷专家鉴定,他们一致认为,钧台窑的钧瓷残片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传世宋钧属同一类型。为钧瓷研究倾注大量心血的著名专家陈万里获知此事后,一夜未眠,他高兴地称赞专家组“找到了钧瓷的真正‘老家’”。

1975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对钧台窑进行了全面钻探和重点发掘,终于证实钧台古窑是北宋钧官窑无疑。传世宋钧正是在这里千锤百炼,浴火重生,被精挑细选,送入皇宫的。

鉴于宋钧官窑遗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1988年国务院将其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埋地下、沉睡1000多年的古钧瓷窑址重又焕发出青春的魅力。如今,这里已经建立起了东西1100米,南北350米,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保护区,成立了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和钧官窑遗址博物馆,2004年还被河南省旅游局命名为“AAA”级旅游景点,形成了集研究、博览、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优美景点,成为来豫客人了解河南、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宋钧官窑遗址的建筑风格以仿宋为主。整体布局以发掘出的宋钧官窑“双火膛窑”为中线,分为中院、东院和西院。院内共有宋钧官窑遗址、钧官窑址博物馆、钧艺坊(为游人提供制作技术场所)、钧瓷生产工艺流程、钧陶艺广场、中国钧瓷展览厅、现代钧瓷艺术展览厅等景观。

沿中线所建的主要景观依次是遗址门楼、遗址保护房和中国钧瓷展览厅。遗址门楼是钧台钧窑遗址一座三层仿古阁楼式建筑,总长14米,宽8米,高13.5米,门前成八字展开,右方竖一25米高的锦旗。既体现了遗址的古朴久远,又体现了官窑的威严与正统。

遗址保护房分别建在1号双火膛窑上和7号倒焰窑上。钧官窑1号窑炉为长方形双乳状火膛窑炉,造型结构特殊,极为少见。此窑坐南向北,其结构可分为窑门、观火孔、火膛、窑室、烟囱、窑道等,它揭示了古人如何在烧柴的情况下,使窑内温度达1200多摄氏度的奥秘,极具研究价值。

怎么鉴定哥窑?


怎么鉴定哥窑?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裂纹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釉色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底足

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哥窑传世绝品鉴定依据》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哥窑传世绝品鉴定依据》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哥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