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代哥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要具备什么特征

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要具备什么特征

宋代哥窑瓷器鉴别 怎样鉴别宋代哥窑的瓷器 瓷砖什么好

2020-04-15

宋代哥窑瓷器鉴别。

【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要具备什么特征】人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绝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比汝窑器的存世量大约要多3倍左右。这300多件传世哥窑器是根据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确定的,我们不可能件件均知、一一都明。我们认为,要真正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起码应当具备下述种种特征。

一、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二、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三、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wWW.TAoCi52.coM

四、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可惜的是,在许多介绍哥窑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宋代古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结合以上特征加上这个重要依据,让我们回头看看存世的300多件宋哥窑器有多少是传世的绝品!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要具备什么特征”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宋代哥窑器应该具备的特征


宋代哥窑器应该具备的特征​​。

人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绝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比汝窑器的存世量大约要多3倍左右。这300多件传世哥窑器是根据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确定的,我们不可能件件均知、一一都明。我们认为,要真正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起码应当具备下述种种特征。

一、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二、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三、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四、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可惜的是,在许多介绍哥窑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宋代古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结合以上特征加上这个重要依据,让我们回头看看存世的300多件宋哥窑器有多少是传世的绝品!

宋哥窑传世绝品鉴定依据


人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绝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比汝窑器的存世量大约要多3倍左右。这300多件传世哥窑器是根据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确定的,我们不可能件件均知、一一都明。我们认为,要真正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起码应当具备下述种种特征。

一、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二、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三、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四、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可惜的是,在许多介绍哥窑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宋代古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结合以上特征加上这个重要依据,让我们回头看看存世的300多件宋哥窑器有多少是传世的绝品!

陶瓷文化:宋哥窑传世绝品鉴定依据


人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绝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比汝窑器的存世量大约要多3倍左右。这300多件传世哥窑器是根据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确定的,我们不可能件件均知、一一都明。我们认为,要真正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起码应当具备下述种种特征。

一、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二、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三、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四、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可惜的是,在许多介绍哥窑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宋代古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结合以上特征加上这个重要依据,让我们回头看看存世的300多件宋哥窑器有多少是传世的绝品!

宋代哥窑黄釉的气泡特征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哥窑所烧制的瓷器胎色一般有铁黑色、黑色、黄褐色。釉为失透乳浊釉,它的釉面泛着一层如同炒米色的酥光,灰青色也较为多见。宋代哥窑的釉面因为有大大小小的裂纹结合,经染色之后,这些碎纹又呈现出深褐色或黄褐色,人们将此称为“金丝铁线”“叶脉纹”“墨纹梅花片”等等,这些特征,让哥窑所烧制的瓷器有相当高的识别度。其器形多为碗、碟、瓶、炉、等等,造型多为传统样式,而且底足不规整,与其他官窑烧制的瓷器相比,哥窑属于更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类型。

然而直到现在,宋代哥窑的地址具体在何处,依然不为世人所知,历史文献也没有相关窑址记载。因此,宋代哥窑在五大名窑之中,又是最具神秘色彩的。长期以来,人们始终对宋代哥窑保持着一种好奇。哥窑的这种神秘感让它更加显得有价值,相关考古单位也从未停止过对哥窑窑址的寻觅,对于它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宋代哥窑黄釉因为色泽古朴,光泽莹润,如同桃树上的凝脂一般而被世人所喜爱。哥窑黄釉不仅视觉上给人沧桑而矜贵的感觉,它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前人说过的“攒珠聚球”,孙瀛洲曾经在它的相关书籍上指出过,哥釉釉内的气泡犹如一颗颗水珠一样多。哥窑的这种气泡密密麻麻布满它的釉器表上,不知是不是巧合,因为这种特质,使得哥窑及不易与被模仿,而且传世的哥窑黄釉,制作非常规整,所呈现出的外观效果可与官窑相媲美。

宋代哥窑黄釉的气泡特征具体是什么样的呢?通过显微你会发现,哥窑瓷釉中所含有的气泡,就像聚沫串珠一样,布满器表的裂纹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或密或疏,犹如一张金丝网裹在器表之上。又如某种动物的鳞片贴满釉身,哥窑黄釉的裂缝会微微凸出,犹如平原隆起的高山一般。若将哥窑黄釉的高清照片放大60倍,还能看到密密麻麻的气泡有变色的迹象,那是因为年底久远,受损的气泡发生腐蚀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正是哥窑瓷器所表现的特征。

宋代哥窑黄釉内所含有的气泡,有大气泡、中气泡和小气泡,这些不规整的气泡还会出现变混的情况,在一些区域,因为氧化或有过摩擦受损的情况,气泡还会出现损坏和变色的现象,颜色以黑色和黄色居多。这些现象,正是证明哥窑具有年代价值的直接证据;只有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会拥有这些人难以伪造的现象发生。

世间几多“传世哥窑”?


宋代哥窑瓷器因传世量很少而显得极其珍贵,但有人统计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宋代哥窑瓷器,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这足以采信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哥窑的历史和产品特征。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属于青瓷系,其瓷器的色泽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和釉面开有大小不一、或密或疏的冰裂状纹片———网纹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称为“金丝”、“铁线”。另外,哥窑瓷器若放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釉中的气泡如同聚球串珠。

宋代哥窑瓷器胎质呈黑色,坚细而口沿尖窄,里外披釉,由于厚釉在器口沿不能存留,因此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的环形带并且口沿处胎骨略暗而被称为“紫口”。这是宋代哥窑瓷器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瓷器,但在烧制上无一能臻此境界。

哥窑在宋代以后的元代才有记载。清代的《饮流斋说瓷》中说:“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裂,即开片也。”就是说,南宋处州龙泉县(位于今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称作哥窑。不过自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虽然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人们却还是心存怀疑,因为“传世哥窑”也就是宋代哥窑瓷器的造型多仿青铜器,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是民间私窑。

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

宋代哥窑在拍卖市场上十分少见。据拍卖数据库雅昌艺术网对全球79间拍卖行的统计,从1993年至今,声称为宋代哥窑的瓷器在拍卖市场上一共只出现过22件次。

1992年,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曾经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有人持不同看法,但仍拍出了1000万港元以上的价格。

2004年底,河南日信拍卖有限公司也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双耳瓶并以1000万元人民币(约合120.9万美元)成交。

由于没有见到,我们不知道这两件拍品是否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哥窑传世品,但要真正算得上哥窑传世品,起码应当具备下述种种特征:

一、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

“金丝铁线”是哥窑瓷器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它们应当密而不疏、曲而不直。瓷胎满釉器有“紫口”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如是人为施加的黑色釉,其真伪就值得怀疑。

二、釉色为青釉且浓淡不一

因窑变作用,哥窑瓷器的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色泽,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似的光;釉质深浊而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哥窑瓷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质,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

三、圈足底边狭窄平整,内墙深长,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四、“攒珠聚球”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是指哥窑瓷器的釉内气泡细密如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外壁或内身、外身上。

不过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

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式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

它是划分真假哥窑当之无愧的重要依据。

匣钵要具备哪些条件


为了照顾到烧窑时,能较多的装烧坯体,重叠烧成,同时为了避免火焰直接与坯体接触,受到火焰。煤烟及灰烬的污染和化学作用,以及加热不匀等现象的产生,所以瓷器烧成时往往要用匣钵来充当这缺一不可的重要角色。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也有无匣钵烧成的瓷器,匣钵在使用时,必须具备下列的主要条件:

1、有相当的强度;

2、能耐相当的高温;

3、在高温中,没有收缩性,或收缩性极少;

4、在高温中没有荷重软化性,或荷重软化性极小;

5、能抵抗温度的急变;

6、导热性大。 装坯时(即把坯件装入匣钵),先在匣钵底上撒一层薄薄的稻谷灰,或高铝质粘土,或石英粉以防止坯与匣钵熔结。同时一般还要在坯下安置渣饼,特别是流动性较大的颜色釉坯胎还要"粘把子",再放软渣饼,以免烧成时釉流入匣钵内粘紧成品。上了釉的大型坯体装钵时,必须利用支架或支钉。坯体装钵必须平稳,否则会发生变形。

有些花瓶台灯及人物瓷雕等陈设瓷,如果重心不十分平稳,在装坯时还要在坯件四周插进一些木刨花皮等加以固定,以防倒塌。

从瓷片看哥窑器传承


哥窑一直是个谜,对清宫的传世宋哥窑器,看法也不一。这些学术性问题留给专家学者去考古论证,我们玩瓷族用瓷片来作旁证也是一途。

笔者在一堆宋代瓷片中看到这小瓷碟残片,犹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眼睛为之一亮。瓷碟为米色釉,灰白胎,百圾碎,釉面木光。器外不施釉,看器底处理是北宋的。此实物表明,这是件宋哥窑米色釉瓷碟标本。几年前,两家宋代住宅遗址,出土很多窑口的宋瓷残片。其中宋哥窑天青釉花口洗标本,香灰薄胎,天青色釉,开铁线片纹,无金丝,与修内司官窑出土的瓷器标本很相似,釉表面如人出汗之皮肤。

镇江市地处长江与运河相交的黄金水道,在宋代是各窑口瓷器的集散地,但宋元哥窑瓷器及标本却很少,说明当时宋元哥窑瓷器不多。笔者有一大块哥窑米黄色釉洗标本,炒米黄色,厚胎厚釉,灰白胎,小器大片,底部留有垫烧圈痕。令人惊讶的是,从断口侧面看,釉有3到4毫米厚。器型古朴敦厚,为宋末元初之物。

按比较规范的说法,宋元的称哥窑器,明清仿哥窑的应称哥釉器。元末明初的哥窑器出现米色釉的,南京明代沐英墓出土过一对元末明初米色哥釉贯耳瓶,说明哥釉器开始闪亮登场,有据可查。明代哥釉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既不同于宋元哥窑器的古拙浑雄,又不同于清代哥釉器的浮华亮丽,显得浑厚沉静。

到了清代,摹古仿古之风盛行。作为瓷器,仿哥釉的技术已十分成熟。如图3的清代哥釉器标本中,釉色有天青、米黄、米色,片纹有蟮血红、铁线、墨线等,器型有盘、钵、瓶、罐。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哥釉罐、瓶器内,均可见拉坯的旋纹,而当今的不少哥釉仿品,却无此特征。

宋代官窑有什么特征?


宋代官窑有什么特征?宋代官窑分北宋官窑(汴梁窑、旧官窑)和南宋官窑(杭州窑为新窑),南宋官窑又有修内司和郊坛下先后两窑。

北宋宋徽宗在汴京自置窑烧造瓷器。可惜为时不久,出品不多,宋室南迁致使官窑毁于金人之手。以后南宋又在修内司即今杭州凤凰山下建窑烧瓷。完全承袭官窑的遗制,故亦称官窑,又称修内司窑或简称内窑、新窑。其后南宋又在凤凰山的郊坛下另立新窑称郊坛下窑。至今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未发现窑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找到并发掘了位于杭州市凤凰山麓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发现了一些瓷片、窑具和残器。现见到的官窑器都是传世品。根据文献记载与发掘资料及传世品综合官窑器物的特征有这么几个:

胎:北宋官窑胎色紫褐、釉色浅,南宋官窑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称“黑胎”,胎质一般较薄,胎质细密。

釉:北宋官窑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内司窑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窑所鉴,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称其器为紫口铁足,并以此为贵。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有窑变。釉色晶莹,釉面有开片纹,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光彩辉耀,尤觉奇异。

南宋前期釉较薄、滋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灰青、青黄、蜜蜡等色,通体满釉,史称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过胎,有垂流釉现象,多用垫并烧造,足端无釉呈深灰或灰褐色,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纸锤瓶、贯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炉、盘、碗、洗子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要具备什么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代哥窑器传世绝品要具备什么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代哥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