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颜色原始 > 导航 >

原始瓷与成熟瓷器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异

原始瓷与成熟瓷器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异

古代瓷器颜色原始 瓷砖墙面 瓷砖与地板

2020-10-10

古代瓷器颜色原始。

考古发现了解到,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即吴越文化区域曾生产过大量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并且这两类器物在此区域还存在共生的关系。安吉县博物馆原馆长程亦胜称,对比二者,能发现原始瓷与陶器的主要区别:

首先,从胎质上看,原始瓷与陶器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始瓷其胎质是用瓷土烧制而成,而陶器的胎质则是用陶土烧就的,二者胎料不同。

其次,从釉看,原始瓷与陶器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陶器一般不施釉,而原始瓷则施釉。

程亦胜称,从其接触的大量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看,在使用功能方面,原始瓷与陶器也是有区别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都留存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器,但在生活用器方面,二者分工不同,使用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于陶器来说,原始瓷的瓷土比较细腻,同时又是施釉的,所以原始瓷实用器物较多,即如碗、杯、盘等与人的嘴巴直接接触器物类较多。相对瓷器来说,陶器的器型一般都比较大,所以陶器则以存储器为多,古人大多用陶器来储存谷物和水等。

程亦胜表示,在功能方面,原始瓷与陶器的另一个区别表现为,原始瓷除了那些小件的实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的仿青铜礼器的器物,而陶器特别是其所接触的印纹硬陶,虽然也有仿礼器的器物,但数量非常少,大多是一般的生活用器诸如储存器之类的。

原始瓷与成熟瓷器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差异,程亦胜说,“东汉时期才出现成熟瓷器,但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对东汉时期成熟瓷器的出现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因对相关工艺技术掌握程度不同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所影响,成熟瓷器与原始瓷器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一个被称为‘原始瓷’,一个则直接称之为‘瓷’。”

原始瓷的制作工艺不如后来的瓷器成熟,首先在胎质方面,尽管原始瓷的胎料(瓷土)也经过一定的淘洗,但肯定不如成熟瓷器那么精细,是它的淘洗比较粗制。所以原始瓷与后来的成熟瓷相比较,显得比较粗糙。其次,原始瓷的烧造温度虽然也高达上千度,但还是没有后来的成熟时期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烧造温度高,所以原始瓷不如成熟瓷器精致细腻,也不如成熟瓷器色彩丰富。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吴越原始瓷:既有大国之梦,又重生活品质


苏州博物馆讲述“大邦之梦”,呈现三百多吴楚玉器与青瓷

正在苏州博物馆展览的“大邦之梦——吴越楚玉器·青瓷特展”,原始瓷部分的展品被分为“仿铜礼器”、“仿铜乐器”、“生活用品”三大类。展览中,既可以看到吴越原始瓷对同时代青铜礼器、乐器的模仿,又可以从生活器物中发现吴越当时的生活品质。那时,吴越地区就出现了原始瓷烤炉和用来熏香的原始瓷镂孔长颈瓶。

吴越原始瓷在商代、西周和春秋各时期原始瓷器的发展,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之所以能在吴越产生原始瓷,一方面和这里盛产瓷土原料有着一定的联系,另一方面吴越相对于楚来说,国立没有那么强大且产铜量很少,此外,丧葬观念的转化也是产生原始瓷的一个重要因素。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程义此前告诉澎湃新闻(),“瓷器的产生最早出现在环太湖流域,特别是浙江。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越在瓷器这个门类上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春秋时期的原始瓷器和西周原始瓷器相比,质量又有提高。特别是春秋晚期,江、浙一带吴越的原始瓷器成型工艺,从泥条盘筑法,改为轮制,因而器型规整,胎壁减薄,厚薄均匀。器型有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敛口,扁圆腹、平底瓿,敛口、浅腹圆鼓、平底盂,大敞口平底碗和器盖等。服质多呈灰白色,并有一些黄白色和紫褐色。釉分青绿色、黄绿色和灰绿色。器表的釉下纹饰主要是大方格纹和编织物纹。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时的原始瓷器则很少发现,所见的也只有釉下饰印方格纹的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

在当时,吴越地区受到中原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强烈影响,逐步形成吴越原始瓷、楚地玉器陶器为主的礼器制度。原始瓷礼器主要有:鼎、簋、盘、晅、鉴、壶、瓿罍等。春秋初期原始瓷礼器大量出现,至晚期已达成熟。

原始瓷相较于同时期的印纹硬陶器,有较高的可塑性,其表面泛出光亮的釉色,晶莹华美,观赏性高。它已然成为当时人们用作罐、碗、盘、杯、碟、盂、勺等日常器的最佳选择。葬器是生前礼制思想的延伸,人间荣耀成就的证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形成了原始瓷配饰、兵器、工具等特有的葬器,皆仿铜器、玉器,是礼乐信仰在来生中的延续。

原始瓷兽面鼎

原始瓷兽面鼎 战国中期 通高19.4厘米,口径168厘米,腹深8.4厘米

2012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蔡家岙小家山M17器物坑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直口,方唇,上腹直壁,下腹弧收,平底,三矮蹄足。器腹中部附对称双耳,耳上部外折,中部有道竖向长方形孔。兽面稍残,与兽面相对一侧的外腹壁黏贴一只小兽。灰白胎,火候高,器身轮制成型,兽面双耳及三足均为手制,然后再与器身相接,器耳和三足与器身相接处可见明显的粘结痕。外底有直径约7.0厘米的圆形垫具痕。器腹中部饰一圈宽凸弦纹,以凸弦纹为界,把器身外壁分为上下两部分。整器除垫具痕外,其余部分均施青黄色釉,釉层薄,胎釉结合好,有凝釉现象,凝釉处颜色较青。

原始瓷兽面鼎

原始瓷兽面鼎 战国 通高14.6厘米,口径13.4厘米,腹深5.1厘米

1989年5月浙江省绍兴县兰亭镇张家葑乱竹山出土,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鼎为直口,平沿外折,浅直腹,平底,三兽蹄形足。一端口沿上置一高耸宽大的兽首,双目圆睁,额上塑一冠状纹饰。与之相对的另一端口沿下置一走兽。另两侧口沿下设长方形附耳一对,附耳上端外折成曲折形。腹部饰有两道凹弦纹。该器胎体较薄,通体施釉,釉色青黄。

原始瓷立耳盆形鼎

原始瓷立耳盆形鼎 战国中期 通高19.2厘米,口径18.4厘米,腹深9.0厘米

2012年浙江省绍兴市何桥区平水镇蔡家番小家山M17器物坑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直口微敛,仰折沿,方層,立耳,上直腹,下腹弧收,平底。三蹄足,足稍外撤。灰白胎,火候高。器身轮制成型,器壁可见轮旋纹,三足手制,足上端可见与器身相接的泥痕。器身内、外壁及三足满施青黄色釉,釉层薄,有点状凝釉现象,胎釉结合好。

灰陶鼎

灰陶鼎战国 高26厘米,口径16.8厘米,腹深13.5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马山砖瓦厂M1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盖隆起,饰两周凸弦纹,附三兽钮,盖顶饰桥形钮。敛口,方形附耳较直,深直腹,中部饰一周凸棱,圆底,蹄足长直,上部饰兽面纹。腹底、足内侧施黑彩。

原始瓷豆

原始瓷豆 战国 高115厘米,口径17.2厘米,底径9.5厘米

1995年浙江省绍兴县福全镇洪家墩村猪头山出土,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圆唇,直口,浅弧壁,短把,喇叭形圈足。把及圈足部饰凹弦纹数周。内外施青黄色薄釉,釉层不均,局部已剥落。

原始瓷兽首盉

原始瓷兽首盉 战国晚期 高18.8厘米,底径112厘米,孔径约2厘米

2011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华山D15M8出土,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整器圆桶形,上部塑一兽首,耳鼻眼等五官及胡须清晰可见溜肩斜直壁,平底身饰5组凹弦纹,每组2圈,间以水波纹,最后组凹弦纹至壶底饰不规则的曲折纹,青黄釉已基本脱落殆尽。

原始瓷兽首盉

原始瓷兽首盉 战国晚期 高18.8厘米,底径112厘米,孔径约2厘米

2011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华山D15M8出土,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整器圆桶形,上部塑一兽首,耳鼻眼等五官及胡须清晰可见溜肩斜直壁,平底身饰5组凹弦纹,每组2圈,间以水波纹,最后组凹弦纹至壶底饰不规则的曲折纹,青黄釉已基本脱落殆尽。

原始瓷缶

原始瓷缶 战国 通高24.2厘米,长径46.3厘米 短径36.6厘米,底径23厘米

2005年浙江省绍兴县陶堰镇亭山村眠狗山出土,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斜口外撤,颈部收缩,鼓腹斜收,平底微内凹,三蹄形矮足。上腹两侧对称置半环形耳一对,另两侧对称贴塑斯蝎一对。蜥蜴嘴衔缶口,前爪紧攀口沿,后爪及尾外伸紧贴上腹,作向缶内爬行状,造型生动逼真。口沿、上腹部及蜥蜴全身,戳印“C”形纹或两组反向“C”形纹构成的“S”形纹。内外施青黄色釉,釉层较薄。局部变形,口呈椭圆形。

原始瓷(两件)

原始瓷(两件) 春秋 高20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27.4厘米

江苏省苏州市葑门葑红大队出土,苏州博物馆藏。

直口,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饰以两个对称铺首衔环,整器体型硕大,造型规整。肩部及上腹部饰以梳齿纹一周。器表施青黄色釉,胎釉结合良好,釉色匀润。

原始瓷壶

原始瓷壶 战国 高35.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4.3厘米

2002年浙江省绍兴县滴清镇小步村瓦容山出土,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盖已佚。器身为子母口,粗高颈,溜肩,上腹圆鼓,下腹急收,平底微内凹。上腹等距安三半环形耳,颈部饰凹弦纹两周,肩、中腹和下腹部各饰云雷纹宽带一组。外施青黄色薄釉,凝结成聚釉斑点,釉面玻光感较好。

彩绘菱形纹陶

彩绘菱形纹陶 战国 高31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3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马山砖瓦厂M1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泥质灰褐陶。有盖,盖隆起,边沿附三兽钮。敞口,束颈,溜肩,鼓腹附铺首衔环,園底,高圈足外撇盖面饰几何云凤纹,颈、腹、圈足彩绘菱形纹,肩饰虺龙纹。

原始瓷盘

原始瓷盘 战国 高7.9厘米,口径28.9厘米,底径225厘米

1995年浙江省绍兴县平水镇上灶村出土,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直口,浅弧腹,圈足外撤。口沿至上腹设附耳。耳面及外壁饰变体云雷纹。胎质灰黄。通体施青褐色釉,釉面斑驳。

原始瓷勾鑼

原始瓷勾鑼 战国 最大通高40厘米,把长133厘米,銎径13.9厘米;最小高24.2厘米,銎径2x79厘米,把长8.5厘米

2000年8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大陆顾家埠村石马斗西陕大塘出土,杭州市余杭博物馆藏。

一套七件。口沿呈弧形,器身横截面呈椭圆形,向柄部渐收。柄部横截面呈长方形,分两段,向顶部渐收。器柄底部饰云雷纹,器身上两周云雷纹,下饰一周三角形内填云雷纹。施黄色青釉。

原始瓷勾鑼

原始瓷勾鑼 战国早中期 残高30厘米,舞修11.2厘米,舞广8.4厘米

2007年浙江省德清县亭子桥窑址出土,德清县博物馆藏。

于部残。平舞,弧于,合瓦形器身。插柄截面呈长方形,与舞交接处有方台。舞部与插柄方台上均饰云雷纹,器身近舞部处饰云雷纹与单线三角形,三角纹内填云雷纹。灰白色胎。内外通体施满釉,釉色青黄有玻光感。舞部有明显的支烧痕迹,插柄釉面光感较差,柄尖生烧。

原始瓷镈

原始瓷镈 战国 高15.3厘米,口径13厘米 高160厘米,口径14.7厘米 高15.3厘米,口径13厘米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工农砖瓦厂出土,杭州博物馆藏。

器身椭圆形,平舞,平于,顶部有半形环钮。器身外壁划印蕉叶纹四组,呈方形分布。镈是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流行的礼乐器,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宴飨或祭祀时,常同编钟、编磬配合使用。本为青铜制,演奏时悬挂进行敲击。原始瓷镈是仿制青铜镈做陪葬用的明器,多出土于江苏、浙江境内战国时期高等级墓葬中,常与江南地区流行的勾鑼、錞于等乐器共同出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礼乐制度与越文化的交融。

原始瓷甬钟

原始瓷甬钟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工农砖瓦厂出土,杭州博物馆藏。

仿造青铜甬钟烧制而成,合瓦形状,甬内空,衡有圆孔。甬部上下划刻两组蕉叶纹。

甬钟的正面及背面各有枚18个,9个为组。表面可见施釉痕迹,釉层已脱落。

原始瓷錞于

原始瓷錞于 战国早期 通高4厘米,盘径19.6厘米,组高2.8厘米,于径22.8厘米

浙江省长兴县雉城镇五峰鼻子山出土,长兴县博物馆藏。

顶呈浅盘状,鼓肩,直简形深腹,平于。顶上有半环形钮,钮旁有一个小圆孔。顶与器身刻划“S形纹和“C”形纹。内外均施黄绿色釉,釉面润泽。灰白色胎。

原始瓷钲

原始瓷钲 战国早期 通高18厘米,舞修9厘米,舞广9厘米,铣间12厘米,柄长7.2厘米

浙江省长兴县雉城镇五峰鼻子山出土,长兴县博物馆藏。

缸体大部残。器身呈合瓦形。平舞,平于,圆柄,柄端为圆环。舞部以弧线四分,内饰戳印的“C”形纹。

钲部在近舞处饰两周凹弦纹,内有戳印的“C"”形纹,弦纹以上刻划双线三角纹,三角纹内饰零星的“C”形纹灰白色胎,内外均施釉,釉青黄色。

原始瓷鼓座

原始瓷鼓座 战国早中期 通高32厘米,底径51厘米

2009年浙江省德清县弯头山密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座身呈大型圈足状,弧顶,周边折直,中空,底部开敞,顶部中心有长管状插孔,座身四周有等距离分布的4个大型铺首衔环,每个铺首的右下侧有一个圆形镂孔。灰白色胎,胎壁厚达2厘米左右。外壁通体施釉,釉层均匀明亮。插管和座身近底部拍印云雷纹,弧顶以四道粗凸弦纹分隔成内外五层区域,座身满饰蟠螭纹,颇具浮雕感。

原始瓷罐

原始瓷罐 战国中期 高29.6厘米,口径17.6厘米,底径19.4厘米,腹径40厘米

2012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蔡家四小家山战国墓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直口,方唇,广肩,鼓腹,平底微内凹。轮制成型。肩部附四个对称分布的铺首衔环耳。器表素面无纹烧成温度高,胎呈灰白色。施青黄色釉,局部无釉处呈紫褐色,可能是人工施加的陶衣。肩部胎釉结合好,有点状凝釉,局部有流釉现象,腹部胎釉结合差,局部严重剥落。

原始瓷罐

原始瓷罐 战国 高18.6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3.6厘米,腹径27.6厘米

征集而来,德清县博物馆藏。

直口,方唇,鼓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对称置半环形耳各一,耳内衔环。灰白色胎,施青绿色釉。肩部和上腹部各装饰宽度不一的直条纹一圈。

原始瓷双系水浪旋涡纹罐

原始瓷双系水浪旋涡纹罐 战国 高15.3厘米,口径12.4厘米,腹径18.7厘米

江苏省苏州市娄葑公社团结大队天宝墩出土,苏州博物馆藏。

直口微侈,斜肩,鼓腹渐收,平底。肩部设置对称双系。颈部饰以水浪纹一周,器身饰以旋涡纹,系饰以织带纹。器表施青黄色釉,胎釉结合良好,釉色匀润。

原始瓷镂孔长颈瓶

原始瓷镂孔长颈瓶 战国早中期 高46.4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19.2厘米

2007年浙江省德清县武康亭子桥密址出土,德清县博物馆藏。

直口微敵,口沿下有一圈较厚,外观似盘口状,细长颈,溜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与上腹部有两圈上下交又分布的狭长三角形镂孔。长颈近口沿处一侧有一叶脉纹,颈的下部以及两圈镂孔之间和上下侧饰有凸弦纹。青灰色胎,器表通体施釉,釉层较薄,釉色青録。

原始瓷勺

原始瓷勺 战国 长21厘米,宽7.8厘米,厚3厘米

江苏省苏州市横山一号战国墓出土,苏州博物馆藏。

长柄,一端为圆形凹槽,呈勺状,一端出尖。

(图文大部分由苏州博物馆提供)

专家解析原始瓷与陶器瓷器的区别


原始瓷

考古发现了解到,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即吴越文化区域曾生产过大量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并且这两类器物在此区域还存在共生的关系。安吉县博物馆原馆长程亦胜称,对比二者,能发现原始瓷与陶器的主要区别:

首先,从胎质上看,原始瓷与陶器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始瓷其胎质是用瓷土烧制而成,而陶器的胎质则是用陶土烧就的,二者胎料不同。

其次,从釉看,原始瓷与陶器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陶器一般不施釉,而原始瓷则施釉。

程亦胜称,从其接触的大量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看,在使用功能方面,原始瓷与陶器也是有区别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都留存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器,但在生活用器方 面,二者分工不同,使用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于陶器来说,原始瓷的瓷土比较细腻,同时又是施釉的,所以原始瓷实用器物较多,即如碗、杯、盘等与人的 嘴巴直接接触器物类较多。相对瓷器来说,陶器的器型一般都比较大,所以陶器则以存储器为多,古人大多用陶器来储存谷物和水等。

程亦胜表示,在功能方面,原始瓷与陶器的另一个区别表现为,原始瓷除了那些小件的实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的仿青铜礼器的器物,而陶器特别是其所接触的印纹硬陶,虽然也有仿礼器的器物,但数量非常少,大多是一般的生活用器诸如储存器之类的。

原始瓷与成熟瓷器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差异,程亦胜说,“东汉时期才出现成熟瓷器,但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对东汉时期成熟瓷器的出现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因对相 关工艺技术掌握程度不同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所影响,成熟瓷器与原始瓷器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一个被称为‘原始瓷’,一个则直接称之为 ‘瓷’。”

原始瓷的制作工艺不如后来的瓷器成熟,首先在胎质方面,尽管原始瓷的胎料(瓷土)也经过一定的淘洗,但肯定不如成熟瓷器那么精细,是它的淘洗比较粗制。所 以原始瓷与后来的成熟瓷相比较,显得比较粗糙。其次,原始瓷的烧造温度虽然也高达上千度,但还是没有后来的成熟时期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烧造温度高,所 以原始瓷不如成熟瓷器精致细腻,也不如成熟瓷器色彩丰富。

程亦胜

程亦胜,1953年生于浙江省安吉县,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原浙江省安吉县博物馆馆长、安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浙江省考古学会理事,越国文化研究会理事。2005年度“浙江省文物工作先进个人”。

程亦胜长期从事田野工作,侧重于商周考古,多次主持古遗址、古墓葬的发掘整理,为国家抢救保护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主功越国文化研究,造谐颇深、成果丰硕。 《早期越国都邑初探——关于古城遗址及龙山墓群的思考》、《安吉古城土墩墓考古调查》、《安乐遗址出土玉器分析》、《山区古民居保护管窥》等多篇学术论文 先后发表于国家和省级专业刊物,主篇出版了《安吉文物精华》。

印纹硬陶

在器物与文字之间


暑期整理书籍,在杂乱的书堆中捡出一本精美的图册,想起来,那是年初香港城市大学的鄢秀、郑培凯夫妇送我的新年台历。这台历是台湾外交部门发行,全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瓷器图片精选,印刷十分精美,值得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全世界收藏瓷器精品最多的地方,每次去台湾访学,总要抽时间去那里看看。其中的汝窑藏品,美轮美奂,像一个个快乐的精灵,霎那间就会吸引住你的目光,叫人安静下来,驻足观赏,享受无尽的愉悦。新近出版的刘涛先生的《宋瓷笔记》,有不少文字是考定汝窑的烧制年代和制作地点。但也有一部分文字涉及瓷器的审美。他借用宗白华先生的说法,将瓷器的美,分为“清水芙蓉”和“错采镂金”两大类。宋瓷的美,属于“清水芙蓉”。我赞同刘涛的说法。但更愿意接受的,是作者那种欣赏美的态度。瓷器专家和收藏者,崇古的多,一开口不是“定汝官哥钧”,就是元青花、成化斗彩、珐琅粉彩,很少有论著从审美的角度专门探讨瓷器之美。我手里没什么名瓷重器,仅有的一些实物,都是外出旅行时购得的小玩意儿。但关于瓷器的书和图册,收了不少。像耿宝昌的《明清瓷器鉴定》、汪庆正的《中国陶瓷研究》、叶喆民的《中国陶瓷史》、朱伯谦的《龙泉窑青瓷》、《揽翠集》、李辉柄的《宋代官窑瓷器》和《青花瓷器鉴定》、谢明良的《陶瓷手记》,其他还有《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陈万里陶瓷研究与鉴定》、《孙瀛洲陶瓷研究与鉴定》、《冯先铭陶瓷研究与鉴定》等等,这些名家著作让我眼界大开,获益不浅。但唯一感到不满足的,是著者的关注焦点几乎全在考古辨伪、正本清源上。他们注重器物的真伪、年代的考证以及窑址的发掘发现,对一个时代的文人雅趣、审美追求,几乎是不闻不问。偶有提及,也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所以,对于像我这样希望能从审美方面展开对瓷器论述的读者来说,看他们的书看久了,难免会觉得有点单调,好像大家翻来覆去讨论的话题就这么几个,趣味太少。

曾问过这方面的专家,能不能推荐一本好看一点、有趣一点的书,但结果总是让我失望。久而久之,我告诉自己,像瓷器这一类收藏器物,名贵一些的,都是价值连城。所以,自古以来,辨伪考证是压倒一切的核心问题。欣赏来欣赏去,如果最后发现自己把玩的瓷器是一个假古董,那一定非常扫兴。但有时,我内心还是会涌动起一种欲望,渴望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探讨瓷器审美趣味的书。当我站在博物馆的瓷器展台前,静静地凝视着灯光照耀下的展品时,多么希望那些精美的瓷器,能够像一位出色的鉴赏家那样,开口说话,告诉我这“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器如此精美的奥秘所在。的确,有时候看展品看久了,恍惚之间,脑海里会浮现出古人清玩雅趣的不同情境。有时是维摩丈室,明窗净几,“青瓷瓶插紫薇花”;也有时,秋意萧瑟,两三文友,在小小的庭院中,清茶长谈。“萧疏桂影移茶具”,精美的茶盏,千峰夺翠,令人爱不释手。这种悦目、资玩的瓷器,早已经不是饮茶的实用器物,而是一个人的精神、品位的象征。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茶盏一节,推崇宣庙的尖足茶盏、世庙的坛盏、白定和“崔公窑”,好像饮茶之雅,没有了这些精美的瓷器相配,就像没了魂似的。普通人的确是很难想象,瓷器带给爱瓷人的快乐是怎样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出版过一本大画册,书名叫《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据研究者统计,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瓷器,一生写了近二百首歌颂陶瓷的诗。对瓷器的欣赏口味,乾隆皇帝受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的影响,推崇汝窑、哥窑等古瓷。在北宋的汝窑青瓷盘上,乾隆皇帝降旨御题“宋瓷方是瓷”,言下之意,宋瓷在审美境界上,要高出其他瓷器。但乾隆又害怕自己走上宋徽宗玩物丧志的旧辙,所以,命人在汝窑瓷盘上刻下“玩当丧志戒惟兹”。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身为皇帝的乾隆,偷得片刻安闲,从古瓷的把玩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休息。这样的历史案例,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瓷器强大而持久的迷人魅力。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乾隆皇帝如此痴迷宋瓷的目的,除了“藉由文物的拥有者,宣告天命所归的皇权,以粉饰其领导统御之外”,还“具有再塑文化内涵的意义”。一件小小的瓷器,竟然有如此深邃的文化涵义,这样的器物难怪要被世人当作神器来供奉和追捧了。

今天的爱瓷人要想觅得官窑古瓷,几乎不可能。所以,只能到博物馆去饱眼福,欣赏欣赏。我也是如此而已。但除此之外,我还愿意去昔日的古窑址和今天的瓷器生产地看看。像浙江的龙泉、福建的德化、河北的曲阳、江西的景德镇,都曾一一游历。除了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古窑址,也去陶瓷工厂实地考察,甚至自己动手拉坯、上釉,体会一把制陶的过程。在河北曲阳,有幸受到定瓷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先生的接待,听他讲解定瓷的制作工艺。在福建德化,参观过苏清河大师的工作室,购买了红釉弦纹长颈瓶和孩儿白梅花杯。在浙江龙泉的青瓷研究所,自己动手,拉坯上釉,收获了第一件自己制作的青瓷作品。有过这些亲身体验,再回到书房,拜读陶瓷研究著作,觉得当代中国陶瓷工艺也应该纳入到阅读视野之中。于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中的一些当代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的文集,进入我的视野。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徐朝兴卷》,不仅收有徐朝兴大师的口述史,还有研究人员撰写的徐朝兴对当代青瓷工艺贡献的研究文章。了解这些,对于以崇古为主的陶瓷收藏意识,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修正。不过新瓷制作工艺在艺术上的收效如何,还有待时间的考验。翻阅陶瓷研究的书籍,迄今为止,都会谈及传统文人趣味对陶瓷风格演变的影响。但在今天,一个爱瓷人如果到全国各地烧制陶瓷的窑口看看,难免会感到疑惑,传统文人趣味对当下的陶瓷艺术的影响,到底还有没有?在我交往的一些著名文人朋友中,喜欢精美瓷器的,不在少数,但关注此道的并不多。至于要像旧时的文人那样,读书写作之余,逛逛旧书店,买几件名人字画、瓷器的,那是凤毛麟角了。

走近原始瓷:千年瓷器之源


瓷器,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中不可略过的器物类型。从皇室显贵宅邸中的奢华礼器,到文人雅士居所里的清雅文房,乃至平民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具,自东汉成熟瓷器的出现以来,瓷器谱写着精彩纷呈的历史篇章。时至今日,瓷器已是各大博物馆不可或缺的重要收藏门类,也常常以高昂的拍卖价格获得世人瞩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瓷器起源的原始瓷,却鲜有人关注,甚至不为多数人所知。

原始瓷:点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窑火

原始瓷是从陶到瓷的过渡形态。人们常说的“陶瓷”,实际上是陶器和瓷器两种器类的合称,陶器和瓷器在原料、烧造温度、施釉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陶器的原料是陶土,一般无釉或施有低温釉,烧成温度在1000℃以下;而那些在大众印象中价值高昂的瓶、盘、碗等,例如前年在苏富比成交价逾2.8亿港元的明成化鸡缸杯,都属于在1200℃以上烧造而成的瓷器。由于瓷器一般施有高温玻璃釉,因此得以呈现或绚丽或素雅的缤纷色彩,更为普罗大众所喜爱。区别两者的基本方式是看器物的吸水率和胎质。通常来说,陶器具有吸水性,它的胎质不透明,轻叩发出的声音不脆,而瓷器不具备吸水性或吸水性较弱,胎体有透明感,叩之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煞是悦耳。

本次展览的主角,原始瓷,由于其胎料直接采用了南方地区广泛存在的瓷石且烧成温度多在1200℃左右,按照以上标准已经与陶器有了质的区别,进入了瓷的范畴。相较于广为人知的成熟瓷器,原始瓷的“原始”之处就在于它的胎体仍不够致密,吸水率和显气孔率较大,胎釉结合程度较差,烧成温度在个体间的差异较大,这些都表明当时的陶工在陶瓷制作工艺、烧成技术等方面还处于早期的摸索阶段。

越文化中孕育的原始瓷兴衰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成熟瓷器产生于东汉,与之相比,原始瓷早在夏商之际就已经出现,发展于西周与春秋,在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浙江是原始瓷最主要的烧造区和使用区,在商周时期属于越地。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原始瓷窑址群有4个主要区域,其中,越地就独占3处,分别为浙江的东苕溪流域、浦阳江流域和曹娥江流域,而位于现今浙江北部的德清东苕溪流域正是原始瓷烧造的中心窑场。

德清东苕溪流域坐拥天时地利,在制瓷的瓷石柴料、山体地形、取水运输三方面都具备相当的优势。地形上,东苕溪流域山丘坡度平缓,是龙窑选址佳地。丘陵附近的瓷土资源丰富,可就近取料;山上松竹茂密,柴薪取之不竭。东苕溪滚滚北流,注入太湖,连通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而溯江南上,越过钱塘江,又可达阡陌交通的宁绍平原,因此用水和运输都极为便利。

吴越争霸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吴越两国之间针锋相对之势,其实远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之际就已经开始: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国语·勾践灭吴》)

吴越两国水火不容的冲突,形成了吴越争霸的局面。吴国在春秋中晚期一度强盛,越国不得不退居到太湖以南地区。吴文化的南下直接导致越文化的衰退,影响了越文化中心的南退和原始瓷生产中心的南移,随之而来的是,原始瓷的生产扩展到了宁绍平原的萧山、绍兴一带,器类也大量减少。南移之前,东苕溪流域的窑场都纯烧原始瓷,基本不见印纹陶,而宁绍平原目前发现的窑址都是原始瓷与印纹陶合烧,且原始瓷比例较少。

而后局势扭转,自公元前510年吴伐越至前473年越灭吴,经三十八年,越国终于在“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带领下,从一个周文化边缘的夷蛮民族走向中原,跻身于中原大国之列,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越灭吴后在短期内政治、经济均走向巅峰。此时,窑业技术也达到整个先秦时期原始瓷发展的高峰时期:产品种类丰富、质量高、装饰复杂,满釉,胎釉结合好;进入战国中期后原始瓷逐步走向衰落,种类减少,器形变小而装饰更粗率。

由此看来,原始瓷的诞生、发展与辉煌同越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展览所言,“纵观原始瓷百世变迁,由早期蓬勃向上的冲击,扩展为一个时代的洪流,又渐渐流向衰落,直至干涸,一个完整的轮回刚好与越族的兴衰轨迹近乎叠合。睹物观史,原始瓷不仅是物质工艺的珍贵遗存,也是越地文明的忠实记录。”

烧制工艺的革新:龙窑与窑具

原始瓷礼乐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礼仪的需求,而原始瓷生产技术的革新不仅为它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更为后世成熟瓷器的诞生打下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烧制工艺的进步主要是在原始瓷生产的两个高峰期完成。由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制作技术大幅提升,装烧方式出现改革创新,窑炉结构也日渐合理,这些都为大量烧造仿铜礼乐器提供了技术支持,使高质量大型仿铜礼乐器的烧造成为可能。其中最重要的革新莫过于龙窑的诞生。

龙窑的出现使原始瓷的生产成为可能,其后龙窑的不断发展是成熟瓷器诞生的必要保证。瓷器孕育于东苕溪流域,当地物资充沛、山体平缓,好似为龙窑而生。龙窑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以斜卧似龙而得名。由于它随山而成的坡度形成自然的火焰抽力,升温降温快,对瓷器的烧制十分有利。火烧山、亭子桥等典型的原始瓷窑址都是龙窑形制。

此外,窑工还设计出了两类辅助装烧的窑具:间隔具和支烧垫具。为了保证产量,器物通常被摞叠起来放入窑内烧制,而间隔具保证了摞叠着的器物不致粘连,平稳又最大限度地利用窑内空间。托珠是间隔具最初的形态,最迟在春秋早期已被使用。垫具的产生是为了减少低窑位的废品率,提高低窑位的高度。支烧垫具在战国开始广泛出现。

汇入中原:原始瓷的第二个高峰

原始瓷发展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阶段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第二个阶段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两个高峰都体现在对青铜器的模仿上。相比于第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期的原始瓷绝大多数可以找到其模仿的青铜器的样本。在强盛之际,越国采用中原的制度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中原的礼制,并对中原的青铜器进行包括器形、纹饰等在内的全方位模仿,除早期即开始模仿的礼器外,还有乐器、兵器、农具、工具等,几乎涉及到青铜器的所有门类,也有相对固定的器物组合规律,由此迎来了原始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与中原地区的高等级墓葬不同,在越国贵族的墓葬中,有着随葬品不使用青铜礼乐器,而常以原始瓷替代的现象,可见从日用器到仿青铜礼乐器,原始瓷器在越国的广泛应用,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注意的是,原始瓷礼乐器作为一种礼仪用器,为越地所独有。原始瓷礼乐器中的一些器形和纹饰源自越地传统,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礼仪符号体系。

这一原始瓷在越文化中的显着表征,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这类瓷制礼器无疑代表了先秦时期原始瓷工艺的最高水准。更为重要的是,与青铜礼乐器一样,原始瓷礼乐器同样是权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蕴含着等级和礼制的丰富内涵,它从侧面勾勒出那个列国纷争、变革图强的历史图景:在中原强大的政治制度下,身处周文化边缘的越国采纳中原的制度改革本国政治、经济的同时,也逐渐接受着中原的礼制与民俗。

原始瓷从萌发到辉煌,继而“渐渐汇入中原文化的大河,不再是耀晔的独立闪烁,从此成为中华文化渔火灿星之一点”,正是本次展览以存世文物遥映那个变革时代的生动总结。

原始瓷器和东汉瓷器


瓷器的产生与陶器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早期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乃至器物的成型方法等,都来自陶器,但瓷器的胎土和釉色决定了它后来居上、具有比陶器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原始瓷器和东汉瓷器

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我国在商代中期已经有了原始瓷器,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低级阶段。我国发现原始瓷器的地点有许多处,在河南、山西、山东、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都有。

原始瓷器的成型工艺,多采用泥条盘筑法。部分原始瓷器的器表也拍印纹饰,原始瓷器有的内壁和外观都涂釉,釉的厚薄不均,并有流釉现象。釉色呈黄绿色或青灰色。用瓷土,但未烧结。

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考古工作者在东汉墓葬中,曾发现过不少瓷制品,如在浙江宁波地区汉"熹平五年"的纪年墓中发现青瓷罐,这是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

由原始瓷器发展为瓷器是陶瓷工艺的一大飞跃。但东汉时期瓷器刚从原始瓷器演变而来,在造型技术和装饰风格等方面,仍与原始瓷器有许多相似之处。装饰花纹为弦纹、水波纹等,有的器壁外拍印麻布纹、网纹、树叶纹、方格纹等。

东汉瓷器比原始瓷器质量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改进了窖炉的结构,采用长形窑(俗称"龙窑")进行烧造的缘故。长形窑便于升温,也便于降温,不会过速地降温。此外,这种长形窑的窖体较薄,这正好符合瓷器烧制工艺的要求,因为青瓷中含有较高的铁,要求较快冷却,以免二次氧化,但如过快冷却又会使胎壁开裂,这就要求升降温度速度适中。东汉瓷器生产工艺技术的提高,改变了瓷器的原始面貌,为以后瓷业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仿古瓷也有收藏投资价值


北省收藏家协会现代陶瓷艺术会会长、资深收藏家陈也君女士,建议收藏爱好者可把眼光放在当代艺术瓷和当代高仿古瓷上。她认为现在正规的厂家制作的仿古瓷在制作技术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有些瓷器利用高科技进行分子分析,重新配制原料配方,制作出来的产品用料之昂贵,耗工之巨大,工艺之精湛,达到了足以“乱真”的效果。还有些仿古瓷是仿制古瓷的技法,其中加上了艺术家的构思和创作,形成个性的艺术风格,说明它本身已经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了。他们以新仿品出售,开门见山,没有作旧,没有欺诈,卖者坦然,买者称心。况且,今日之新瓷,百年、千年之后不也成了古董吗?这样制作出的仿古瓷就是收藏的精品,价格也比较合理,是收藏者的最佳选择。

景德镇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黄云鹏、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邵继梅、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廖传铭、广州东方博物馆馆长周勇等也表示“仿古瓷亦有收藏投资价值”。他们认为,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要收到那么多的稀世珍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买到赝品而懊悔莫及,但把那些高仿、精仿出来的仿古瓷作为喜好的藏品也不是一件憾事,至少没有那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此外,仿古瓷格调高雅,富有传统气息,也是现代家居装饰装潢和馈赠亲友的绝佳礼品和最佳选择之一。但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杨飞武表示: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就从高位收起,比如高级工艺师以上级别的作品,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最保险。此外,有些年轻工艺师画得很好,师承也不错,价位低的话可以收藏。有一些仿制品,图案是印刷的,很死板,可以看到网纹。还有很多街边店卖的景德镇陶瓷,大多是用批量注浆坯印刷的,这些就不要贪便宜购买,现在基本没有捡漏的可能。

古代原始瓷和陶器瓷器有什么区别


原始瓷和陶器瓷器是两种陶瓷,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瓷器工艺的进步它们还存在着传承的关系,也就是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并且这还存在共生的关系。

原始瓷与陶器的主要区别:

首先,从胎质上看,原始瓷与陶器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始瓷其胎质是用瓷土烧制而成,而陶器的胎质则是用陶土烧就的,二者胎料不同。

其次,从釉看,原始瓷与陶器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陶器一般不施釉,而原始瓷则施釉。

从出土的的大量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看,在使用功能方面,原始瓷与陶器也是有区别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都留存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器,但在生活用器方面,二者分工不同,使用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于陶器来说,原始瓷的瓷土比较细腻,同时又是施釉的,所以原始瓷实用器物较多,即如碗、杯、盘等与人的嘴巴直接接触器物类较多。相对瓷器来说,陶器的器型一般都比较大,所以陶器则以存储器为多,古人大多用陶器来储存谷物和水等。

在功能方面,原始瓷与陶器的另一个区别表现为,原始瓷除了那些小件的实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的仿青铜礼器的器物,而陶器特别是其所接触的印纹硬陶,虽然也有仿礼器的器物,但数量非常少,大多是一般的生活用器诸如储存器之类的。

原始瓷与成熟瓷器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差异,“东汉时期才出现成熟瓷器,但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对东汉时期成熟瓷器的出现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因对相关工艺技术掌握程度不同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所影响,成熟瓷器与原始瓷器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一个被称为‘原始瓷’,一个则直接称之为‘瓷’。”

原始瓷的制作工艺不如后来的瓷器成熟,首先在胎质方面,尽管原始瓷的胎料(瓷土)也经过一定的淘洗,但肯定不如成熟瓷器那么精细,是它的淘洗比较粗制。所以原始瓷与后来的成熟瓷相比较,显得比较粗糙。其次,原始瓷的烧造温度虽然也高达上千度,但还是没有后来的成熟时期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烧造温度高,所以原始瓷不如成熟瓷器精致细腻,也不如成熟瓷器色彩丰富。

原始瓷图片

追寻中国瓷器的源头:从德清窑原始瓷说起


德清窑,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故名。窑址在德清县境内已发现几十处之多,是以黑瓷与青瓷兼烧,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烧,影响很大。

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烧,影响很大。

品种:所烧黑瓷和青瓷,造型大体相同。产品有碗、碟、盘、耳杯、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罐、盒、灯和盏托等,造型风格与婺州窑、越窑相似。特色产品有直筒形小盖罐、扁圆形盖盒和茶盏、浅盘形盏托配套的新型茶具等。为其它同期瓷窑少见。造型风格与越窑相似。

胎土:黑瓷胎中铁、钛含量较高,普遍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青瓷胎一般呈深浅不一的灰色或紫红色。胎体外普遍施有化装土。

釉质:黑瓷釉色精者色黑如漆、釉层较厚、釉面滋润;粗者釉色呈黑褐或黄褐色。青瓷釉色有青绿、青黄、和豆青色,釉色较深,有较好的光泽。

装饰:装饰简单,黑瓷仅在器物口沿或肩腹部划几道弦纹,青瓷一般只饰几点褐彩。

那么怎么去确定其的价值观跟研究价值呢?

第一:看其窑口,是官窑、名窑还是民窑;

第二:看其年代,是高古瓷还是宋元瓷还是明清瓷;

第三:看其制造工艺,除了本质上的工艺之外,是否有为了美观而加工的工艺;

第四:看其文化底薪及其传承历史;

第五:目前市场对其的认知程度,以及近期的一些市场走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