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 导航 >

清乾隆珐琅彩双耳瓶赏析

清乾隆珐琅彩双耳瓶赏析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珐琅彩瓷器鉴别 清哥窑五彩瓷器的鉴别

2020-10-10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清乾隆珐琅彩双耳瓶

江西九江 初澜

该瓶高16.5厘米,直径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造型秀丽,瓶口和颈部相对彩绘莲纹,期间用宝石红料彩绘瑞花,附设双灵芝纹耳。腹部装饰各色大小葫芦,枝叶繁茂,几只蝙蝠翩翩飞舞。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此器小敞口、细颈、圆腹,圈足,颈部饰双耳,造型新颖,轻巧秀美。器物通体施白釉,光滑莹润。颈部饰粉红色吉祥纹,色彩艳丽,瓶腹绘蝙蝠葫芦图,有“福禄”之意。整体色彩搭配和谐,典雅精致,为上乘之作。

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其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福禄万代”象征“福禄寿”齐全、子孙万代、繁茂吉祥。此外,葫芦还可以驱灾辟邪,加上入口小、肚量大的特色,寓意广进财源,挂在财位上,财富易进而不易外流。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彩瓷的制作过程与其他宫廷用瓷不同,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烧成。康熙珐琅彩瓷全用进口彩料,尤其是其中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因含有微量的黄金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娇艳效果。另外,中国传统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胶水调和,而珐琅彩瓷则像西方油画一样,以油来调配彩料,并且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彩绘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清乾隆珐琅彩开光仕女贯耳小瓶


2006年11月,一件直径11.3厘米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以1.51亿港元成交;2010年10月,香港佳士得又以1.41亿港元拍卖了一件直径18.4厘米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槌瓶”。由此不难看出,世间难得一遇、被皇室视为“内廷秘玩”的乾隆珐琅彩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审美价值。其在文物界和收藏界的魅力永存,且引得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

笔者在这里要介绍的这件“清乾隆珐琅彩开光仕女贯耳小瓶”(见图),高14.8、口径1.9厘米,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瓶敛口,直长颈,深腹,矮圈足外撇,颈饰两管状贯耳。全器外壁以珐琅彩用西洋明暗技法彩绘纹饰,腹部两面开光,彩绘西洋仕女戏婴图为全器主纹。外壁绘有各层纹饰,口沿下画两圈黑线,并以墨绿色为底,饰以圈点纹及图案花边,两贯耳亦配以同样颜色,并于上下端加饰黑线与圈点纹;颈部并以深桃红色绘饰图案化的卷叶纹。器腹两面开光,开光以类似西洋洛可可艺术风格之边框围起,营造出画框之感。开光内彩绘西洋仕女拥着一婴孩,后面立一幼童,背景为西洋建筑庭园。两开光内图案细节略异,布局略呈左右相反。器腹隙地彩画四季花卉及图案花边,足圈饰花。

从器物图案可以明显看出,这件贯耳小瓶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珐琅彩瓷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御用瓷,创始于康熙末年,雍正朝制作日趋精美,乾隆时期更加工巧精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更引人注目的是,乾隆朝生产的珐琅彩器物,不仅数量众多、工艺精湛,更有诸多创新,而西洋人物画的流行即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

乾隆珐琅彩瓷西洋人物画与其他珐琅彩瓷人物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创造性地运用了金发碧眼的欧洲人物形象作为创作题材。其中最多的便是与基督教密切相关的圣母子图,以圣母和圣子为表现题材。这件珐琅彩瓷贯耳小瓶的图案,圣母子虽然形似西方人,但在神韵上却完全没有充分展示圣母的端庄与高贵,而是具有显著的世俗化特征,更多传达的是一种母爱精神,并且还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有的吉祥文化色彩。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西洋人物画是乾隆时期清宫御制瓷的一大特色。从这些瑰丽的瓷器上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在融合中西文化上的努力,也是中西艺术在18世纪的交流见证。它在深刻反映乾隆皇帝的西画观的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审美观照,因此,从乾隆帝西画观入手对其进行研究,才能更为透彻地理解其艺术特色。

清乾隆青花耕读图胆式瓶赏析


【清乾隆青花耕读图胆式瓶】为雍乾之际景德镇窑业精进的重要见证,其型恢宏修长,高逾二尺,其因形若悬胆而得名,通体绘以青花《耕读图》,乡野间,耕作者负犁牵牛过桥,水牛似有留恋之意,止步不前,耕者回顾呼喝,神态极为生动;江畔上,读书者三人分见于亭阁上下,全神贯注阅书,一仆童煮茶于旁,江风拂面,好不惬意。画中近处嘉木葱郁,远处峰峦迭起,其间石径蜿蜒,山溪飞流。布局构图,上密下疏,以波光粼粼的空旷江面化解叠石重重的凝厚,同时更突显出“耕读”的主题涵义。其青花发色沈静典雅,分水技法纯熟,画面意境高妙,得宁静清寂意趣。纵观全图,放笔纵墨,轻盈飘逸,佳境之美得妙趣于天然。

清乾隆

青花耕读图胆式瓶

58.5cm

展开图

画中山石嶙峋、层叠多变之状,为本品独特之处,其施画技法与雍正时期宫廷绘画风格一致。其施用的小斧劈皴法深为雍正皇帝个人所喜好,同类之例遍见于雍正朝宫廷绘画作品之中,例如清宫旧藏雍正朝《胤禛行乐图》册页之“弹琴图”、“刺虎图”和雍正十二美人图之“赏牡丹”所绘饰的山石之状一如本品所绘。然而该山石绘画风格却不常见于雍乾时期的瓷器绘画之中,故谓之独特。

本品所书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不甚规整,初看写法潦草不规整,笔道间透出一股生拙之气,但又明显区别于同时期民窑写款。本品虽然明确为乾隆时期之物,但其画法流露典型的雍正朝风格,由此可以推知其烧造时间必为乾隆早期,否则不可能保存如此鲜明的雍正遗风。

清乾隆青花耕读图胆式瓶款

检视清宫旧藏,目前所见有一例【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图胆瓶】与本品最为相近,无论造型尺寸还是写款风格皆一致(图四),应该同出一人之手的器物,高58.5厘米,同属大器系列,青花发色、胎釉特点,二者相同,皆尚存雍正前朝遗风,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耿宝昌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图版119 ,页133 。所绘人物恣意生动,传神逼真,画师水平一流,绝非庸手所为。因为后者乃清宫旧藏,来源清晰,所以,可以明确认定本品乃是当年贡御之物无疑。

清宫旧藏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图胆瓶款

另外,可资参考者尚见香港苏富比2008年4月11日春季拍卖会第2830号和中国嘉德2017年秋拍第2955号【清乾隆 青花松石寿鹿图大橄榄瓶】,高68.5公分,此二者构图纹饰一样,应为配对之作(图五、图六),写款为乾隆六字篆款,亦不甚规整,与本品所书相同,应出自同一位写款人。其主题纹饰松鹿献瑞图绘画水平高超,如此忠实在瓷坯上还原出郎世宁中西合璧的画风,恐怕绝非御窑厂工匠可以胜任。因此,笔者曾推论出此二瓶的创制者的身份最有可能的是当时师从郎氏或受其影响的宫廷画师。

胆瓶为古代瓷器典雅之式样,臻于宋代,盛于后世,乾隆皇帝对其优雅之形颇为欣赏,曾多次赋诗题赞,并在诗注中说明:“胆瓶、纸槌瓶皆瓶式之最佳者。”如《宋瓷胆瓶》中即赞咏:“恰似白描吴道子,观音妙相手中持。”(见《御制诗二集》卷之三十七)。作为花器,胆瓶更是深得宋明文人所推崇,明末《瓶花谱》记曰:“瓷器以各式古壶、胆瓶、尊、觚、一枝瓶为书室中妙品。”乾隆皇帝追求文人之风雅,亦好宋明花道,对此当然也极为认同,清宫旧藏《弘历古装像图》之中,乾隆皇帝一手执笔,若有所思地坐在案前,左侧矮几上置放素雅胆瓶,插以横欹二枝梅花,极见逸趣。除了对古胆瓶仰慕以外,乾隆皇帝还积极选择自己喜爱的纹饰和色釉品类,命御窑厂依胆瓶式样烧造,艺术水平非凡多姿,比如乾隆早期的挚爱御瓷——洋彩之中就不乏胆瓶之例,而且数量不少,多达六对,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华丽彩瓷——乾隆洋彩》页142-152,图45-50)。相关档案记载可见于清宫档案记载,如《造办处活计档》乾隆二年载:“五月十一日:首领吴书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著做瓶样画些呈览,准时交与唐英,将填白瓶烧造些来。钦此。

于本月十三日,画得胆瓶纸样一张,双环蒜头瓶纸样一张……玉环纸锤瓶纸样一张,小胆瓶纸样一张,天盘口纸锤瓶纸样一张,首领吴书持进,交太监胡世杰,高玉呈览。奉旨:准照样发去烧造。”档案所说“填白”瓶当是专烧制为珐琅彩所用白釉素胎瓶。目前常见乾隆御瓷胆瓶高度多为一尺之内,唯独本品与北京故宫所藏者为乾隆胆瓶尺幅最大的实例,高近二尺。

清乾隆 青花耕读图胆式瓶另一面

本品与故宫所藏者,在绘画题材的蕴意上相互呼应,前者为耕读,后者为琴棋书画,皆古代文人精致惬意生活的基本内容。耕与读则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人生境界的向往。“耕”即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古之耕读包含多种含义。首先是指躬耕读书,即勤于耕作,发奋读书。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古人认为耕田与耕书同为一理,只有耕作才会有收获。耕读也可以指开化蒙昧、教化民众。在耕作之余,读点圣贤书,潜移默化地接受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学习做人的道理,移风易俗。“劝化风俗,务以耕读为业。”耕读还可以是一种思想境界或归隐情怀。古代有不少有文化而不愿做官或不能做官的人,他们“耕读自怡”、“耕读自乐,不求闻知于人”。

耕读传家观念在社会士人阶层当中广泛传播,与北宋仁宗时颁布的一项影响深远的劝耕劝读政策攸关。耕读文化由于科举制度的演进而得到改造与加强。北宋仁宗皇帝的几条科举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耕读文化的发展:一是规定士子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使各地普设各类学校;二是在各科进士榜的人数上,给南方各省规定了优惠的最低配额:三是规定工商业者和他们的子弟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准许士、农子弟参加。这大大地激发了普通人家对科举入仕的兴趣,连农家子弟也看到了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的希望。自仁宗朝始,鼓励士人、农家出身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且只能在本乡本土读书应试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如此便将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前景,同朝为田舍郎的乡土背景紧密地维系到了一起。

宋代以后的江南人家,亦耕亦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方面同步得到积累,相辅相成,最终实现耕读传家的理想生活图景,成为小康之家一种实惠的持家方略。于是,山清水秀的江南成为耕读社会的理想境地,士风日盛,人才之美一时甲于东南。而一些世家大族,如南渡前为赵宋宗室,后自南宋到清初先后流寓浙江绍兴、归安、上虞和杭州一带的赵氏,江苏常熟的钱氏,以及山东新城(今桓台)的王氏等,也均以此为保持家族文化、经济和社会名望的秘诀。诗书之泽,衣冠之望,非积之不可。

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里,“耕读传家”既是小康农家,也是众多仕宦之家的精神追求。《孟子,尽心上》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就是选择一种脱离现实政治,归隐田园,农耕种地与吟诗作文并行不悖的,可以从容进退的生活方式。而保持“耕读传家”的传统,进则可以出仕荣身,兼济天下;退则居家耕读,尚有独善自身的地步。

陶渊明《归田园居》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读山海经》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和郭主簿》诗: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凡此种种,似已预制了一幅幅“独善其身”的乡居图景,为后世文人学士选择亦耕亦读的生活方式,输送着源头活水般的精神养分。

粉彩春灯婴戏双耳瓶


乾隆时期的粉彩有如下特点:1.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用粉化的各种彩料仿制各种工艺品,能准确地表现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质感,可谓惟妙惟肖。2.乾隆粉彩有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3.乾隆官窑粉彩的纹饰一般是“大内”送来的图样,主题纹饰按不同时节都有严格规定,主纹是缠枝花,分别加施变龙、变凤、蝙蝠或缨络、八吉祥等,组成各种祥瑞吉庆、美意延年内容的图案。4.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不论是高达一米多的大型陈设瓷,还是小至几厘米的扳指儿、鼻烟壶,造型都非常规整,很少出现夹扁或歪塌现象。 此件清乾隆粉彩春灯婴戏双耳瓶为乾隆粉彩的代表作品,无论从色彩、器形、工艺上都有很大的特点,尤其在文化内涵上更是反映了封建帝王希望“百子千孙”、“江山永固”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盼望有子传宗接代的良好愿望。此瓶细长颈,撇口,耳作如意形,喻“平安如意”,硕腹,平底,矮圈足,口及耳描金,颈至肩及腹底以如意云头为边,在红地上画缠枝番莲间饰蝙蝠。腹部彩绘高山流水,庭舍楼台,配以树石花草,众婴孩嬉戏其间,或舞龙或提灯,足边描回纹,器内及底均施湖绿色釉,底描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

名瓷欣赏—清乾隆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


珐琅彩诞生于清康熙朝,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历来被誉为“彩瓷皇后”。

这件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高24.6厘米,此器形状如灯笼,故名灯笼式瓶。直口、短颈、长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部天蓝色珐琅彩留白“蛀”字纹锦地,其上错落有序地呈菱形排列粉彩折枝卷莲纹、折枝卷叶牡丹纹、折枝卷叶月季纹等,底松石绿釉留白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这件灯笼式瓶以珐琅彩和粉彩相结合,装饰风格甚为华丽。

制作这种专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彩瓷极度费工。自从洪武二年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宫廷用瓷都产自江西,唯独珐琅彩不是在景德镇完成的,而是在景德镇烧成白色的素胎,然后送往京城造办处选胎,再经“如意馆”画师绘画填彩,最后入宫内彩炉烘烧而成。乾隆皇帝对珐琅彩瓷器极度痴迷,他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之余,还经常亲自设计瓷器的样式。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珐琅彩用800度左右的彩炉烧制。据清宫档案记载,从批准到烧窑完成,最短的是101天,最长的是176天。其间要经过多次的失败和反复,可见珐琅彩瓷器烧制工艺的繁难。由于皇宫烧制珐琅彩不计成本,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品稀少而百姓根本看不见,所以珐琅瓷传世数量极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不足470件,故而弥足珍贵。

乾隆珐琅彩精品欣赏


乾隆珐琅彩

乾隆 珐琅彩黑地缠枝花草碗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另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

乾隆 珐琅彩蓝地开光花草小碗

至雍正时发展到一个全新时期,在雍正天子的直接干预下,随着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乐成,和愈来愈多的宫廷字画家到场珐琅彩瓷器的绘画和写字,它一改康熙珐琅彩多在色地上绘图案装饰的风格,在白色釉地上以工笔重彩画刻画花鸟、山川、竹石等,同时配以相应的题诗,使中国传统画中所讲求的诗、书、画、印画法在珐琅彩瓷上得到完善的表现。形成了雍正珐琅彩善以单一彩料绘画,画面色调淡雅、柔和的特点。

乾隆 珐琅彩蓝地开光花草小碗

乾隆前期的珐琅彩瓷由于比力靠近雍正后期珐琅彩瓷的风格,即在纯洁的填白釉瓷胎上绘制山川、花鸟等工笔绘画,固然内容上增长了人物、楼阁等图案,但依然是诗、书、画、篆印、珐琅、制瓷等的完善联合体。

乾隆 珐琅彩开光三羊图长方盒

乾隆后期珐琅彩固然继续了前期的制作传统,但在器型、绘画等方面也出现出本身的独特风格,以及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的各种洋花图案。即较前期成品更加复杂多样,与以往珐琅彩瓷成品相比,除增长了更为复杂的制胎造型外,外貌广泛利用色地、锦上添花,乃至在口部和底部镀金,别的,在器底足、内部利用松绿釉也是该时期成品的一大特性,装饰由简洁渐趋繁缛。

乾隆 珐琅彩开光三羊图长方盒

固然繁缛壮丽,但在书法绘画造诣方面逊色于雍后乾前时期成品,固然器物造型匠心独具,但豪华有余,缺乏深远意境与文人气味。

清乾隆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

高14.4cm,口径5.3cm,足径6.2cm

瓶撇口,短颈,圆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以金彩绘7道弦纹,肩部两侧对称置鎏金象耳衔环铺首。主题纹饰为金彩锦纹地上绘宝相斑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署青花篆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两边栏。

此瓶装饰繁缛富丽,表现了乾隆晚期瓷器的装饰风格。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工艺多接纳百花地、色地轧道及仿鎏金工艺,与雍正白胎珐琅彩清新典雅的风格形成光显对比。

勾莲纹

唐宋之时,工艺品上大量出现花草图案,这一习俗不停影响到明清,莲斑纹成为器物上最常用的花草纹饰之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清代的一些莲花图案或蕃莲图案在花草旁每每带有细长的枝蔓,称之为勾莲纹。

清乾隆 黄地珐琅彩开光西洋人物纹绶带耳葫芦瓶

高10cm,口径0.6cm,足径2.8×2.1cm

瓶呈葫芦形,小口,长方形足,瓶身两侧置二绶带状耳。通体施黄釉,以珐琅彩满绘勾莲纹。瓶身两侧上下开光,上部椭圆形开光内以胭脂彩绘山川楼阁图,下部海棠形开光内绘西洋母子图。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纹样刻画精致,尤其是开光内的西洋女子衣着富丽,因接纳了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技法而具有立体结果。葫芦形的瓶体和山川图案则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味。

清乾隆 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斑纹合欢瓶

高16.8cm,口径6.8cm,足径7.5cm

瓶体双联式,盘口,短颈,溜肩,圆腹,束胫,圈足微外撇。盖顶置宝珠形纽。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在胭脂红、蓝地上装饰轧道工艺,并彩绘折枝花草纹。圈足内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蓝料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排六字款。此瓶造型精美,计划精良,在清代宫廷档案中被称为“合欢瓶”。

轧道工艺

清代瓷器上新出现的一种装饰工艺,即以铁锥在色地(胭脂红、黄、蓝地)上划出蔓草纹规矩图案。文献上称之为“锦上添花”,景德镇称作“耙花”。始见于雍正珐琅彩瓷器,在乾隆珐琅彩、粉彩瓷器上这种工艺较为盛行。乾隆以后各朝瓷器上亦有接纳,但工艺程度则每况愈下。因其工艺复杂,技能难度较大,故有精粗之分,相对而言官窑器上的轧道工艺比民窑瓷器上的更为精致。

清乾隆 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

通高21.4cm,口径9—5.2cm,足径10—6cm

瓶呈双连式,洗口,溜肩,肩以下收敛,近足处微外撇。瓶附双联盖,盖钮涂金彩,盖面用蓝、红、黄彩刻画垂叶纹。口、足均以淡绿彩刻画折枝菊纹。肩、圈足外墙皆以胭脂红地璎珞纹、磬纹装饰。腹部绘主题纹饰婴戏图,一面为四婴、三羊,寓意“三阳开泰”;另一面为九子嬉戏,此中一小童度量宝瓶,瓶中飞出五只赤色蝙蝠,寓意“福在面前”。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

清乾隆 胭脂红彩山川纹小瓶

高9.6cm,口径2.2cm,足径2.2cm

瓶撇口,细颈,折肩,筒形腹,圈足。外壁以胭脂彩刻画故乡山川,图中山林尽染,屋舍、小桥旁携琴访友的隐士闲步于山林。瓶颈、肩空缺处题“晚峰晴露巅”五言诗句,上首“旭映”,下首“山”、“高”等三印章。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件珐琅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纹饰微微突起,用彩时留意画中景致的远近、深浅、浓淡的变革,笔触精致,立体感很强,应为宫廷名画家所绘。

胭脂彩料是一种低温釉彩,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泽,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

清乾隆 珐琅彩山石花草纹小瓶

高9.1cm,口径1.6cm,足径2cm

瓶小口,短直颈,溜肩,肩部凸起三乳钉,瓶身细长,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卧足。瓶表里及底部均施白釉,釉面精致莹润。瓶身绘山石、桃花和长春花等,寓意群芳祝寿。上题“长日香风细细吹”,着落“金成”、“旭日”两方红印。外底书蓝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此瓶在似绢般的釉面上作画,设色淡雅,构图简便清新,有雍正珐琅彩之遗风。

清乾隆 珐琅彩花草纹瓶

高20.4cm,口径4.8cm,足径4.3cm

瓶小口,短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瓶外壁白釉上以各色珐琅彩料绘月季、天竹、腊梅、兰花、山石图案。肩部空缺处以墨彩题“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五言诗两句,配以胭脂彩方形印章,引首为“美人”,下首为“金成”、“旭映”。外底蓝料彩两边栏内“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造型端庄秀美,胎体浮滑精致,以红、黄、绿、粉、蓝等色绘姹紫嫣红的花朵。画面结构承中国绘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传统。

清乾隆 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

高16.9cm,口径3.9cm,足径4.9cm

瓶小口微敞,长颈,溜肩,椭圆腹,圈足外撇,颈部饰双贯耳。口、颈及双贯耳绘蓝彩卷草纹,肩部绘一周紫红地莲瓣纹,腹部以绿彩卷枝纹为地间饰四开光。一组开光为椭圆形,内以珐琅彩绘骑牛牧童和母子牛;另一组开光为圆形,内以胭脂彩绘山川风景,体现高山村舍、老翁独钓。圈足外墙绘一周变形快意纹。外底蓝料彩署“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楷书款。

乾隆时期开光技法在各类器物上的利用较为频仍,构成主次、疏密、虚实等多种变革,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体现力。此瓶小巧风雅,装饰伎俩新奇,两两对应的开光构成差别的画面,别开生面。

清乾隆 胭脂紫轧道珐琅彩直颈瓶

高27cm,口径3.2cm,足径4.4cm

瓶直口,长颈,椭圆形腹,圈足,足内施松石绿釉,有青花两边栏 “乾隆年制”4字篆书款。外壁以紫釉为地,充满轧道卷草纹,其上以绿、黄、蓝等珐琅彩饰花草纹,斑纹犬牙交错,绘画精致。

此瓶以红釉轧道为底釉,衬以美丽的珐琅彩,彩质精致,装饰风格富丽。

清乾隆 珐琅彩缠枝花草蒜头瓶

高18cm,口径2.6cm,足径5.5cm

瓶口呈蒜头状,长颈,溜肩,硕腹,圈足。瓶内壁及圈足内施绿釉。通体以金彩绘锦纹为地,其上以珐琅彩绘各式缠枝花草,色彩美丽。口、足、颈部饰以多道金彩,愈显金碧光辉,华贵典雅。外底两边框内书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印章款。

乾隆帝对珐琅彩瓷器保护有加,珐琅彩瓷器的烧制数目凌驾康雍两朝,造型更加丰富,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联瓶、葫芦瓶、双耳瓶等,茶壶、方盒、盘、碗等器皿的数目与样式都显着增多。

清乾隆 珐琅彩开光山川诗句瓶

高26cm,口径12.1cm,足径12.1cm

瓶莲花口,束颈,溜肩,圆腹,足微外撇。口内施松石绿釉。通体有多层装饰:颈及胫部为蕉叶纹、快意头、夔龙等凸印彩饰,腹部以豆青釉加金色乳钉纹为地,有四开光,内绘景州开福寺塔和四周的山景及墨彩隶书乾隆御制诗。此中一首名《河间道中》:“问风略悉农桑候,览古欣过礼乐邦。毛氏诠诗真诣独,献王得士果无双。韶开邨店春光霭,雪化溪桥野水淙。忆我书斋订经义,多少敬慕在明窗。”钤“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两方朱文篆书印。瓶底部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用多色珐琅彩与粉彩联合绘纹饰,在装饰伎俩上集轧道、凸印及彩绘等数种装饰工艺于一身,充实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程度。

清乾隆 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

高16.1cm,口径3.4cm,足径4.5cm

瓶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收敛,瘦底,圈足。通体以黄地珐琅彩装饰。颈部和足上各绘焦叶纹一周。腹部三面开光,内绘婴戏图,开光隔断处绘花草纹。足内绿地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瓶造型精良,纹饰条理清楚,画工精致,色彩搭配天然调和,画面阴阳向背的结果突出,有立体感。此器无论胎质、造型和釉色均极佳。

精珍名瓷典雅逸丽 清乾隆青花葫芦扁瓶赏析


15周年庆典拍卖会,翰海萃集各家珍藏至宝、流传有序的重要文物,首度推出“宫廷御用”专场。

专场将推出一件典雅逸丽的“清乾隆青花海水红彩龙纹八吉祥如意耳葫芦扁瓶”。

此瓶青花红彩为饰,青花绘海水纹,红彩绘龙纹、藏传佛教吉祥图案八宝纹中的宝伞纹、金鱼纹。汹涌澎湃的海水,红彩蛟龙闹海,飞腾其间,勇猛矫健,有叱咤风云之势。器辅以青花绘缠枝花卉纹、回纹等。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瓶造型仿自西亚阿拉伯铜器,又称为“抱月瓶”或“宝月瓶”。明代洪武时期御窑厂开始烧制此器物,有青花器。永乐宣德时期有青花与白釉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有仿烧,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青花加红彩装饰是明清瓷器品种之一,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其制作工艺是在烧制好的青花器上,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红彩辅以描绘纹样,低温烘烤而成,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艳丽夺目,极富装饰效果。

本器庄重典雅,构图疏密有致,纹饰清晰,釉彩搭配协调,令人赏心悦目。点阅海内外之遗珍,类此者寥寥,而以其工丽精致之状貌,则青花红彩器中罕有出其右者。

绝世珍品“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赏析


藏品高:28.4cm,口径:7.5cm底径:10.4cm

绝世珍品“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

绝世珍品“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

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也被誉为“瓷器之乡”,足见精美绝伦的瓷器在历史上的地位。多姿多彩的瓷器的发明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创举之一,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历代皇帝精心收藏的一件件瓷器珍品中也不乏看见龙纹瓷器,中国人把对龙的崇拜一笔一笔描绘在瓷器身上,可知瓷器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龙文化的代表。

我国瓷器品类繁多,造型各异,各个朝代的瓷器都有着其自身显然易见的特色。从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元明清时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

元代的历史前后不过百年,由于战乱纷纷和年代久远,流传至今的元代瓷器也很少,可见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珍贵性,堪称汉民族陶瓷艺术的瑰宝。元瓷器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来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会被视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古瓷在交易场上屡创新高,但价格动辄上百万元。因此,藏界的目光渐渐转移到当代名家瓷器上,推动了当代名家瓷器近年来价格稳步上涨。一些瓷器价格平均年涨幅达30%,还有一些名家作品的价格甚至一年上涨了3倍。就近日倍受业内关注的一只“清乾隆粉青釉浮雕龙纹罐”交易出9420万港元惊人天价,打破了清单色釉瓷器交易纪录。

天价频传,吸引了更多藏家为瓷器驻足。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藏瓷”,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瓷器这一中国独创的艺术品的价值也水涨船高,保持着每年20%的涨幅。在瓷器收藏领域,明清古瓷如今已不再独步天下,元代瓷器的价格上涨速度远超过其他瓷器,几乎是一年增值一倍,成了收藏市场新的“宠儿”。

本公司最近有幸征集到一款绝世奇珍的“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藏品高:28.4cm,口径:7.5cm底径:10.4cm。经过国际考古物理研究会香港检测中心的权威鉴定,认定此藏品是稀罕真品。藏品花口瓶,细颈,双耳,球形腹,圈足,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透青灰,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釉轮下沉扩散,浓处锈斑凝聚,釉质充满历史过渡性。

藏品上的装饰繁缛细腻,造型优美,画作精细入微,图案逼真。其花口刻着三朵火珠纹,瓶颈刻有匀称的芭蕉图案,肩平处刻着一圈如意祥云;最妙处就是腹部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的神龙。龙身修长而显矫健之气,尾端作圆球火焰状,腿长有力,爪坚而利线条遒劲、自由奔放,浓淡有致、粗细得当。神龙气宇轩昂、体态轻盈、屈躯蟠舞、呼之欲出,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身披火焰纹,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历代帝王的精神支柱,龙的形象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智慧。藏品瓶身绘一条追云蹈光的游龙,笔法自由,勾捺晕点,运用自如;龙纹须发腿毛飘动,云彩光势更加强了龙的动感,蓝白相映,别有一种率真洒脱的神韵,反映了元代瓷匠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娴熟的工艺技巧。

瓷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象征,积淀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蕴,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向前的精神追求。古瓷是物化的历史,是先进文化与文明的证明。无论古今中外,中国瓷器都拥有众多的收藏爱好者,拥有一件珍稀罕见的瓷器珍宝,是每个收藏家梦寐以求的事情。

精美的瓷器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收藏价值,受到收藏者的追捧,所以它的市场空间特别大。古瓷精致高雅,人见人爱,观赏性好,易于收藏。这款绝世奇珍的“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为大元年制不可多得的瓷器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如今价值连城的“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横空出世,各大收藏家你们准备好这场“争夺之战”了吗?

清乾隆古铜彩双螭龙耳乳钉寿字纹方壶赏析


清 古铜彩双螭龙耳乳钉寿字纹方壶 高37.0cm

方口内敛,口沿侧壁斜弧。长束颈。肩部四面随器形成斜梯状过渡,梯面微弧。四方鼓腹下收。方圈足外撇,足沿四角再起足竖立。底部“大清干隆年制”六字三行阳刻篆书款。颈部左右堆贴螭龙双耳,螭耳简形,与壶身纹饰相对比照。口沿侧壁浮雕团寿比列,再匀雕三角波浪曲折间隔。颈中,四弦上下各二,共成长方圈带,圈带以乳钉团寿规整布局。腹部,四面浅剔轮廓,内中同式装点:中域如意云纹开光,其内回纹作地,团寿置中。外区,浮雕T纹相对,余下乳钉疏落满布。圈足侧壁雕乳钉纹装点,乳钉两侧排布,中留素洁平面。

瓷业发展至乾隆一朝,可谓顺时之兴运,集古之大成。烧瓷工艺终达历史顶峰。一方面,承袭前代的瓷釉品种日益精进;另一方面,基于高超的工艺水准,更大胆创新。于是,成就出干隆一朝彩釉超越历代的丰富品种,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者,莫过于仿烧一类。皇帝喜好雅玩,酷爱各类工艺品,此般兴趣对于当朝陶瓷工艺的革新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加之陶瓷与釉彩配合可塑性极强,在著名督陶官唐英的带领下,乾隆御窑厂“戗金、镂银、琢玉、髹漆、螺钿、竹木、匏诸作,无不以陶为之”,在瓷业上开创出历代未有之奇观。

此壶釉色仿古铜效果。古铜彩为模仿古代青铜器色彩的一种装饰彩,属清乾隆时期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之一。其工艺十分考究,一般是在紫金釉或厂官釉上,用红、绿、黑、蓝、酱黄等低温彩仿造青铜器的斑驳锈痕,或用金彩摹绘出璀璨的错金银纹饰,其质感与青铜真品几乎无异。所仿器皿的足部多为黑色或酱色,底部刻有“大清干隆年制”篆书款。古铜彩从乾隆创烧起即一直延续至清末,历来为世人看重。

细观,壶身整施茶叶末釉,口沿、腹部如意云纹开光内以褐色釉彩模仿古铜锈蚀氧化效果,尤为逼真。干隆皇帝好古,其仿古铜釉瓷器非但从釉彩仿之,器形装饰亦无一不以古为范。综合众多乾隆仿古铜瓷器观之,此类器表纹样装饰手法主要有凸雕与描金两类。陈浏于《陶雅》亦如此记述:“古铜彩独推干隆朝,花纹皆凸雕夔龙、云雷,青绿殊可珍玩。款皆篆书六字,或凸雕,或以金写之。”本拍品亦然。器形模仿古代青铜礼器肃穆端庄的风格特征;凸雕纹饰中的乳钉纹则又仿古玉而来,与明清以后流行的“团寿”纹饰结合,整体观之彰显出独特的仿古创新意味。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余佩瑾的说法即在新旧结合之中,作品“蕴育出一种怪异的仿古风格,十足展现出官窑企图纳古今、集祥瑞于一器的创举。”

较之同时期的其它仿古颜色釉,仿古铜釉存世数量不多,拍品珍稀,格调高雅。目前唯一见到的类似器型和纹样的物件是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清干隆古铜描金寿字方壶,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后者在器物的突起纹饰部位描以金彩。而该拍品保持最初一次烧成的古铜彩原色,更显古朴和端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