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 导航 >

清乾隆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

清乾隆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珐琅彩瓷器鉴别 花纹瓷砖

2020-07-20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珐琅彩诞生于清康熙朝,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历来被誉为“彩瓷皇后”。

这件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高24.6厘米,此器形状如灯笼,故名灯笼式瓶。直口、短颈、长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部天蓝色珐琅彩留白“蛀”字纹锦地,其上错落有序地呈菱形排列粉彩折枝卷莲纹、折枝卷叶牡丹纹、折枝卷叶月季纹等,底松石绿釉留白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这件灯笼式瓶以珐琅彩和粉彩相结合,装饰风格甚为华丽。

制作这种专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彩瓷极度费工。自从洪武二年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宫廷用瓷都产自江西,唯独珐琅彩不是在景德镇完成的,而是在景德镇烧成白色的素胎,然后送往京城造办处选胎,再经“如意馆”画师绘画填彩,最后入宫内彩炉烘烧而成。乾隆皇帝对珐琅彩瓷器极度痴迷,他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之余,还经常亲自设计瓷器的样式。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珐琅彩用800度左右的彩炉烧制。据清宫档案记载,从批准到烧窑完成,最短的是101天,最长的是176天。其间要经过多次的失败和反复,可见珐琅彩瓷器烧制工艺的繁难。由于皇宫烧制珐琅彩不计成本,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品稀少而百姓根本看不见,所以珐琅彩瓷器传世数量极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不足470件,故而弥足珍贵。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清乾隆珐琅彩芍药稚鸡图玉壶春瓶


珐珐琅彩瓷,始烧于康熙晚期,盛于雍正、乾隆之时,多由宫廷如意馆画师所绘,秀美之极,也称“古月轩”瓷,是皇室用器。乾隆皇帝也曾说过:“庶民弗得一窥也”,并不准赏赐王公大臣,因而极为稀少,珍贵异常,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

此瓶则将两者完美的融入一体,集中体现了玉壶春瓶的挺秀雅致,端庄唯美,与珐琅彩瓷的绘画精华,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

整器小巧玲珑,造型高雅端庄,简洁而优美。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颈部蓝料绘蕉叶纹,腹部绘制雏鸡、芍药等。在这件小瓶上,腹部用工笔花鸟技法绘制雉鸡、盛开的芍药等形象,色彩繁富艳丽,形态栩栩如生,是非技高艺精者不能胜任的。

两只雌雄雉鸡栖身于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态亲昵,周围衬以芍药花及秋季花草。留白处墨彩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引首朱文“春和”印,句尾白文“翠铺”、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白釉楷书“乾隆年制”四字双框蓝料款。

此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有如一幅展开的画卷,称之国宝名副其实,天津博物馆亦藏有一件同款之器乃国家级文物。

目前所知的相似珐琅彩瓷瓶存世仅有五只,除了在天津博物馆这只,瑞士和英国两个私人藏家手中的两只已有破损,另有一只于2005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件高仅为十几厘米的乾隆珐琅瓷瓶以1.15亿港元成交。

民间仅存国廷文物公司所藏珐琅彩芍药稚鸡图玉壶春瓶,且完好无缺,光彩照人,亦可见此件孤品之珍罕。

清乾隆青花鹿鹤图灯笼尊


人们都知道山道有其崎岖坎坷,同样青花的历史也有着它的此起彼伏。早在唐宋时期的民间彩瓷就给了青花瓷以最初的启蒙。到了蒙元帝国时期,元青花又以它颇有气势的造型,深沉浓艳的青花发色,繁缛有序的纹饰布局,赏心悦目的纹样及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世人的青睐。在成化时期,青花又以其纤巧的造型,淡雅的青花发色,如抚玉般的手感,再一次赢得世人的推崇。经历了2000年窑火的锤炼,三百多年青花的渲染后,清康、雍、乾三朝官窑的青花瓷终于以数千年中华文明为底蕴而登上了古瓷工艺史的巅峰,在制瓷工艺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青花制作方法是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下(1200摄氏度以上)一次烧成。其特点是明快、清晰、雅致、大方、历久不衰,装饰性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珍爱,并且在世界的制造瓷器的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件青花鹿鹤图灯笼尊,也正是清乾隆时期的珍品。此器因形似灯笼而得名,吉祥纹饰,高53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15厘米。尊口微撇,筒式腹,上下渐收,圈足。青花纹饰,口沿下和肩部各饰如意云头纹,颈饰缠枝牡丹纹,腹绘松树、仙鹤与梅花鹿,点缀以山石及花草,近足处饰变形莲瓣纹,足墙饰回纹。以鹿谐“六”音,鹤谐“合”音,既有“松鹤延年”的美意,又有“六合同春”的祝愿。

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勾莲纹梅瓶


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工艺,由于色调淡雅而又粉润之美,故而称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制作时,在烧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国画技法以彩粉绘画纹样,然后用低温炉火烧制而成。

乾隆朝时粉彩极为盛行,在瓷器领域中已取代五彩,趋于主导地位。器物以新、奇、巧而闻名,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玲珑精致的风格。题材内容广泛,在传统的花卉、禽鸟、山水、人物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寓意福禄寿、太平盛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很多纹饰运用谐音来表达吉祥的祝愿,脍炙人口。

梅瓶诞生于北宋时期,因口径之小仅能插梅枝而得名。本文介绍的这件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勾莲纹梅瓶,以其典雅、秀美的造型,体态曲线,深受世人喜爱。该梅瓶形躯饱满,丰艳的粉彩釉色及完美的手工让此器成为存世乾隆官窑瓷器中最令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之一。这件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勾莲纹梅瓶的制造过程十分繁复,烧好瓶胎后,工匠继而用一种状如绣针的金属工具在彩色釉地上拨画出一种细如毫芒的凤尾纹,俗称“轧道”工艺,再以粉彩料加绘出勾莲纹花卉图案,被称为“锦上添花”。中国国家博物馆全程监督高仿过程,每件高仿品底款均为两款,既有瓷器的原款又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字样款,同时附有纪年和绝版编号,国博为每件高仿瓷器颁发监制证书。

清乾隆粉彩镂空套瓶


2004年,在日本举办了一场“中国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展”,展览中,许多精美的中国瓷器令异国游客赞不绝口,其中有一件粉彩镂空套瓶格外引人注目。

这件乾隆年间的瓷器,通身绚丽的粉彩,繁复精美的镂空技法。以及圆润的造型和浓重的色调,充分体现了满清皇室贵族崇尚华贵的时尚风气。

这只瓷瓶高27.1厘米,口径6.7厘米。分内外两层,造型别致。透过外瓶的镂空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内瓶上精美的青花山水。令人称奇的是,轻轻对着瓶内吹口气,内瓶就能徐徐转动起来,上面的山水图案,随着瓷瓶的转动呈现在眼前。

原来,在外层的镂空瓷瓶上,有一根可以转动的轴连接内瓶,而且内层瓷瓶瓷壁非常薄,只要轻轻吹口气,它就能象走马灯一样转动起来。这件瓷瓶呈送到皇宫,乾隆皇帝见到瓷瓶真的动了起来,龙颜大悦,视若珍宝。

由于这件粉彩镂空套瓶能够转动的特点,深得乾隆皇帝喜爱。透过镂空的外瓶,可以看见内瓶上转动的山水图案;双耳别致的螭龙造型,腹部由福、寿、万字组成吉祥图案,红黄釉彩衬托各种缠枝、万字、如意、莲瓣等图案;并配以各种姿态的龙纹组合,纹样处采用镂空工艺,被雕削得玲珑剔透,无处不在散发着皇族贵气。乾隆皇帝将它悉心收藏在宝库中,而且还曾专门为这件瓷瓶题诗一首:

白玉金边素瓷胎, 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 静中见动青山来。真是一语道破了粉彩镂空套瓶的奇巧玲珑。

乾隆花草纹黄地珐琅彩描金军持


军持亦可称作贲巴,“贲巴”为藏语音译,梵音原作“军持”,既藏语“瓶”的意思。其造型从唐朝以来的净瓶演变而来,也可能与西藏、青海等地人民生活用具和宗教寺庙的陈设器有关。

但瓷质军持在御窑场中大量生产,则体现出康、雍、乾三代帝王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它是作为皇帝向西藏、青海的宗教领袖赏赐之瓷而存在于世。

这是一件将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宫廷御瓷完美融合的器物,更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其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为乾隆一朝当时工艺造型基础上创烧的新颖器物。

此器胎质细腻厚实,釉质光润如玉,颜色丰富娇美,通体绘缠枝莲宝相花等吉祥纹饰,通体黄地,色调纯正尊贵,彰显帝王本色,惟有龙首以矾红设彩的形流,弯曲向上,端庄雅致。

这件军持无论是色彩的比例,亦或细节的绘画,无一不体现了宫廷御瓷的一丝不苟,特别是采用了描金装饰的点缀,更增添了皇家富丽堂皇之感。它不仅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它所包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才是它真正魅力之所在。

清乾隆青花鹿鹤图灯笼尊_陶瓷知识


人们都知道山道有其崎岖坎坷,同样青花的历史也有着它的此起彼伏。早在唐宋时期的民间彩瓷就给了青花瓷以最初的启蒙。到了蒙元帝国时期,元青花又以它颇有气势的造型,深沉浓艳的青花发色,繁缛有序的纹饰布局,赏心悦目的纹样及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世人的青睐。在成化时期,青花又以其纤巧的造型,淡雅的青花发色,如抚玉般的手感,再一次赢得世人的推崇。经历了2000年窑火的锤炼,三百多年青花的渲染后,清康、雍、乾三朝官窑的青花瓷终于以数千年中华文明为底蕴而登上了古瓷工艺史的巅峰,在制瓷工艺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青花制作方法是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下(1200摄氏度以上)一次烧成。其特点是明快、清晰、雅致、大方、历久不衰,装饰性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珍爱,并且在世界的制造瓷器的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件青花鹿鹤图灯笼尊,也正是清乾隆时期的珍品。此器因形似灯笼而得名,吉祥纹饰,高53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15厘米。尊口微撇,筒式腹,上下渐收,圈足。青花纹饰,口沿下和肩部各饰如意云头纹,颈饰缠枝牡丹纹,腹绘松树、仙鹤与梅花鹿,点缀以山石及花草,近足处饰变形莲瓣纹,足墙饰回纹。以鹿谐“六”音,鹤谐“合”音,既有“松鹤延年”的美意,又有“六合同春”的祝愿。

清雍正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式瓶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成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

这件由中国文物学会全程监督制作的高仿品清雍正珐琅彩松竹梅橄榄式瓶,瓶器型呈橄榄状,故称橄榄式瓶。瓶直口,削肩,圆腹,腹下渐敛,圈足。里素白。外通体白釉地儿上以珐琅彩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颈部墨书“上林苑里春长在”七字,上下有胭脂彩“翔采”、“多古”、“香清”三印章。其器型秀美,制作精工,施削规整,胎体轻薄,达到半脱胎状。纹饰施彩细润,是雍正朝的杰出之作,也是雍正珐琅彩中惟一一件琢器及惟一一件青花款器。

清乾隆青花斗彩描金花卉纹天球瓶


斗彩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创烧于明成化时期,至清康、雍、乾官窑中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且器型较大。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弱点,图案性更强,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用釉下青花勾绘花纹轮廓,釉上用彩填绘,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奇斗艳。“斗”意即凑在一起,故称之为“斗彩”。

本次由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多年潜心研究,高仿的皇家宫廷名瓷是从故宫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共仿制22件,每件限量仿制80件,每件高仿品底书双款,除原款外还有中国文物学会、纪年和编版编号的款识,每件高仿品分别由中国文物学会颁发监制收藏证书。

这件清乾隆青花斗彩描金花卉纹天球瓶,原物早已流失海外,现藏于日本松岗美术馆,经与日方多次磋商,几经周折才把国宝“克隆”回国。此件物品是乾隆皇帝钟爱之物,陈设于皇家最显贵的地方。其胎洁白细腻,造型优美,口沿描金锦纹,腹部缠枝开光团花纹,整个纹样繁茂,线条工细而不失其生动有力,形象工整而不失其豪放和张力,色彩单纯而不失华富和热烈,是一种工艺性极强,最有绘画功力,艺术水平极高的高档陈列收藏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乾隆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乾隆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相关推荐